胡应麟诗论中的“格”范畴
胡应麟诗文理论对小说戏曲研究的影响
胡应麟诗文理论对小说戏曲研究的影响[摘要] 胡应麟是明代著名学者,他关于小说的论述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作为诗文理论家,他将诗文理论运用到小说批评中,本文将从这个角度论述胡应麟诗文理论对其小说戏曲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 诗文理论文词气韵文体尊卑一、诗文理论胡应麟的诗文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诗学著作《诗薮》中,现代学者认为《诗薮》是诗学批评体制发展过程中的集大成之作。
为了更好地理解其诗文理论对戏曲小说研究的影响,现简述其主要诗论如下:1.“体以代变”、“格以代降”的理论“体以代变”、“格以代降”的理论是胡应麟诗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在《诗薮》提出,诗体随时代而变化,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绝句这些诗体出现在不同时代,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新的诗体,这就是“体以代变”。
而诗体的格调、品级也会下降,胡应麟所说“格以代降”指诗体随时代变化而品级代降。
按胡应麟这种观点,他推崇时代靠前的作品,越靠前越优秀。
2.注重文词胡应麟对宋诗评价不高,认为“宋人专用意而废词”,就不如唐诗具有那种色泽神韵充溢其中的美。
宋人以道理言诗,不注重语言修饰,故胡应麟批评宋诗“专用意而废词”,缺少文采色泽,即使“根干屈盘,而绝无畅茂之象”,胡应麟认为宋诗和唐诗相比,声与色俱亡。
可见,胡应麟非常重视诗歌由意象气韵表现出来的文采。
3.虚构胡应麟认为诗歌是一种“假借立言”的创作,不可拘泥事实,如果一定苛求事实的真确,则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论诗赋创作时,胡应麟批评了因拘泥事实而穿凿附会的曲士,楚辞汉赋本来是想象丰富的文学,其虚构性很强,子虚乌有,无计可寻,不能用真实性考查。
虚构是文学的本质特征之一,胡应麟在论诗赋时就注意到文学作品这个特点,虚构也是小说的文学特征,在这一点上,诗赋与小说有共同之处,所以胡应麟能提出关于小说虚构理论的一些精彩批评也就很自然了。
二、胡应麟诗文理论对其小说戏曲理论的影响从胡应麟的诗文理论看,他常从作品的文学特征出发,比如,作品的情感特征、虚构性,注重文词的修饰,而反对理性对文学的束缚。
胡应麟—搜狗百科
胡应麟—搜狗百科诗学观念诗论核⼼ 诗论核⼼ 胡⽒诗论不停留在⼀般的感悟式批评上,⽽是以此为基础,以周延的理性思辨来界定诗的本体特征。
他的诗学本体理论建构中最集中地体现在“兴象风神”之说。
他认为:“作诗⼤要不过⼆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已。
”(《诗薮·内编》卷五)此系胡⽒论诗歌创作本体特征的根本之论。
在他看来,诗的基本要素就是“体格声调”和“兴象风神”,⽽⼆者的关系则是相辅相成、缺⼀不可的。
他⼜说:“盖作诗⼤法,不过兴象风神、格律声调。
格律卑陬,⾳调乖⾇,风神兴象,⽆⼀可观,乃诗之⼤病。
“(《诗薮·外编》卷⼀)反复申明了他的这⼀诗学主张。
“体格声调”之说,既是对明代初期复古派诗论家如李东阳、李梦阳等“格调”说的继承,同时,⼜是融汇宋代诗论家严⽻等⼈的“辨体”观念⽽向前发展的命题。
“体”可简⾔为体裁、体式。
格即格调。
声调即是指诗的声律。
“格调”或“体格声调”,是明代从李东阳到“前后七⼦”最常⽤的论诗概念。
⽽各⼈的运⽤⼜多有不同之处。
归纳⽽⾔,则如袁震宇、刘明今先⽣所指出:“若细加辨析,⼤致可分为两类,其⼀如体格、句格、律调、声调等主要指诗歌的体裁、句法、⾳韵、声律等外在形式⽅⾯的问题;其⼆如⾻格、意格、⽓调、风调等则主要⽤来形容诗歌内在的⽓度、意蕴。
”(《明代⽂学批评史》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主“格调”说者,要求诗歌体制上合乎规格,并强调声调的重要性。
体格声调 体格声调 胡⽒的“体格声调”与明代前期的主“格调”的李东阳、李梦阳等颇有⼀致之处,⽽⼜于“辨体”更多发挥了宋⼈严⽻的精髓。
严⽻在《沧浪诗话》中主“妙悟”,重“兴趣”,但⼜开诗歌批评中“辨体”之先河。
《沧浪诗话》中“诗体”⼀篇,即是辨体专论。
其中之“体”,⼀指体式,⼆指风格。
如其云“风雅颂既亡,⼀变⽽为离骚,再变⽽为西汉五⾔,三变⽽歌⾏杂体,四变⽽为沈宋律诗。
”(《沧浪诗话·诗体》)此处当指体式。
其后⼜有“以时⽽论”之“建安体”、 “正始体”、“唐初体”、“盛唐体”、“⼤历体”、“晚唐体”等,是谓时代风格;⼜有“以⼈⽽论”之“少陵体”、“太⽩体”、“李长吉体”、“⼭⾕体”、 “东坡体”、“王荆公体”等,是谓作家风格。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扬州市江都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
最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
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
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
“易”学作为中国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因其内核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
”“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该视作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源。
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
“象”是物象模拟体,“取象”不是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
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
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
“象”为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
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这样,“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
中国文化学的“意象”论,便在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结合、统一,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解的概念。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说:“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
”它是相应相合,而不是互悖互离。
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
胡应麟与《古诗十九首》
[ 词】 胡应麟 ;古诗 十九 首》体格 声调 ; 象风神 关键 《 ; 兴
[ 中图分类号】 0 . 1 72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5 39 (060 —05 —0 10 — 4220 )4 03 3 作者简介 : 赵燕 , , 女 山东乳山人 , 南开大学 文学院博 士生。
于 把握其诗论主张形成的某些思想轨迹。
情领会, 自流, 天机 临景结构 , 不傍形迹。此论直指真源, ’ 最为吃
胡应麟的用事观及其在古代诗学中的价值
万方数据
中 国古 代文 学 和 中国 古代 文 论
西华 师范 大 学学 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 二 0 0七 年第 五期 哲 事, 肯定 不 能 创作 出优 美 的诗 歌 来 , 以邓 云霄 在 所 《 邸小 言》 对这 三首 诗歌 给 予 了激 烈 的批 判 , 冷 中 认
游山双不借, 取水一军持。( 陆游)①
这 三 句诗 都用 了 十分 生 僻 的故 事 , 果 不 是 知识 十 如
分渊博的人 , 肯定会被典故迷惑, 无法理解, 更不用 说欣赏诗歌的美。可是, 上述三句诗中典故所指的
事 物则 又 十 分简 单 :传 黍 ” 的是 黄 鹏 , 春 锄 ” “ 指 “ 指 的是 白鹭 ; 软 饱 ” 的是 酒 , 黑 甜 ” 的 是昼 寝 ; ‘ ’ 指 “ 指 “ 借 ” 的是 草 履 , 军 持 ” 的 是净 瓶 。 如 此 用 不 指 “ 指
不见痕迹, 乃是作者。 ‘ 1 , 州 [“ 总之 , 古代诗李家遵循诗言志的传统, 认为不用事可
以创作 出优 秀 的诗 歌 , 用事 往 往 会 降低 诗 歌 的抒 而 情 功能 , 破坏 其 浑融 、 自然 之美 。 这些 理 论 家 , 没 并 有将 用事 或 者 不 用 事 与 诗 歌 艺 术 手 法联 系起 来 考 虑, 而是 落 实到 诗歌 的“ 志 ” 言 功能 上 来讨 论 诗 歌应 该 少用事 或 不用 事 。 但 是另 一类 用 事观 念则 将用 事和 诗歌 的 艺术 技
深深 地影 响 到了 后来 的诗 学观念 。从 中我们 可 以看 到 , 代 人 的诗歌 观 念是 那 么 根 深蒂 固 地 坚持 和 遵 古 循着 “ 言志 ”的传 统 。我 们 也 可 以管 窥 古 人 认 为 诗 诗歌就 是 用来 抒情 的 , 不 是 用来 实 现 诸如 叙 事 之 而 类 的用 途 。所 以 , 诗歌 用 来 叙 事 等西 方 诗学 观 念 在 中国古 代 没有 生存 的土壤 。在此 理论 的熏 陶和渲 染 之下 , 国古 代叙 事诗 歌也 不是 为 了纯 粹的叙 事 , 我 而 是承 载 了相 当 重 量 的 “ 志” 务 。所 以诗 歌 理 论 言 任 最终 都指 向 了言 志抒 情 。 之后 的批 评 家 们 几 乎 大 都 主 张诗 歌 尽 量 不 用 事 , 至反 对 用事 。他 们几 乎都 持有 相 似的观 点 , 甚 如 皎然 云 :
最新 论胡应麟的小说观念-精品
论胡应麟的小说观念摘要:胡应麟认为,小说是隶属于子部的知识类目。
他在小说的数量、规模、类型不断扩充的情势下,试图在子部的构架下重新确认小说的典型范例、厘定小说的源流升降、梳理小说的内在结构秩序。
胡应麟认可小说系“街谈巷语”这一原生的质性特征,同时,他也立足于特定的时间点,进一步确认了小说“怪诞”、“虚妄”等特性。
透过胡应麟关于小说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架构下,小说的结构类型、属性特征处于动态的演化调整之中,小说这一类目形成了特定的、本土化的建构方式和发展逻辑。
关键词:胡应麟;小说观念;层级定位;内在结构;属性特征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史视阈下的‘集部’源流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4BZW091)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7-0067-06“小说”一词用来指称特定类型的知识要素始于汉代,胡应麟生活在千余年之后的明代。
在这千余年间,人们的小说观念处于不断演化、嬗变之中,同时,也生成了连续性和延续性。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考察胡应麟的小说观念,胡应麟如何处置《汉书·艺文志》确认的小说的统系归属,如何融会魏晋、隋唐时期人们对于小说的认知区画小说的层级类型,如何在明代中后期特定的情势下厘定和更新“小说”的质性特征。
一“小说”一词与某种特定类型的知识要素形成稳定的对应关系,始于汉代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
其后,班固著《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之下收录的十家中包含着小说一家。
隋唐时期,七略分类法转型成为四部分类法,小说作为独立的二级类目,仍旧归属于子部之下。
到了明代中后期,胡应麟依然赞同并坚持汉代以来小说在知识体系中的统序归属,他认定,“小说,子书流也”①。
即,小说从属于诸子略/子部之下,是与儒家、农家、道家等并行的二级类目。
胡应麟还有意识地进一步巩固并强化小说在子部中的位置。
从汉代到明代,中国知识体系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此,胡应麟要“更定九流”②,对《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之下收录的诸家进行改造。
中国古典诗歌文艺批评中美的范畴层次的结构
一、序论为了研究中国文学,不但需要以我观物(以今观古)的方式,还需要以物观物(以古观古)的方式。
以物观物式的研究,有历史传记的研究,本文研究等等。
对现代的我们(外国人)来说,对古代中国人所做过的文学批评的研究也是一个以物观物式的中国文学研究。
为了了解古代中国人对他们所创造的文学的看法和批评,我们须要看得懂历代批评家所用过的惯用词汇的意思。
我们教学生们某个文学作品的时候,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下传统时代中国人对该作品所作过的论评。
不过,他们所用过的专门用语很多,并且其意思往往莫名其妙。
他们太自由自在地活用太多词汇,结果使我们觉得很难指出某个风格用语所含的文学、社会和心理的意义。
虽然对某个美学范畴(譬如说“风骨”),或者风格用语(譬如说“清壮”),下了不少工夫,好不容易得到一个相当良好的定义或者解释,不过遇到另外的范畴用语或者风格用语,又莫名其异同。
譬如说,“风骨”和“气骨”之异同,或者“清壮”和“清旷”之异同,都很难说清楚。
风格用语的意思,我们可以从字意或者分析语汇,斟酌其所指示的。
可是,风格用语是描写抽象概念的,有些意思互相冲突,有些意思重复,很多用语的意思相当暖昧,不容易知道其具体含意,或者彼此间的关系。
有鉴于此,本人愿意把各风格用语互相的关系用集合概念整理成集合图解(Diagram),找出造成风格用语的准据,以它为坐标轴,画成包括全体风格用语的美意识坐标。
得到那种集合图和美意识坐标的话,可以把握住风格用语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发现中国人所使用过的风格用语里头内藏的有意义的体系。
诗是诗人把自己的情绪和思想用有韵律的语言来表现的。
所以美的范畴用语和风格用语,由于它们本来是评价或者晶定某一篇诗的艺术特征,说出构成作品的作家的情绪或者思想,或者语言表现上的特征等一些要素(往往说出两种要素)或者其状态而成的。
譬如说胡应麟的如下的评论:王岑高李,世称正鹄。
嘉州词胜意,句格壮丽而神韵未扬。
常侍意胜词,情致缠绵而筋骨不逮。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诗韵犹画韵,无韵之画自古不得品位,同样的,无韵之诗则更是为世人所不屑。
此中之“韵”就是诗与画的灵魂,无之则诗画无以留存。
而“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即是诗词的意境。
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体道”的境界。
“道”,不知其名,也不可名,甚至也不能用语言给予确切的表达和解释,但它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它先天地生,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它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正是道家这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思维特点,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家、艺术家,去追求一种深远杳冥的、飘渺恍惚的、不可以用语言穷尽而又能表现一种高远意旨的艺术境界。
诗人、艺术家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种种艺术手法,在作品中留下许多的空白和断裂,通过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启发读者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味、想象、填补这些空白,去获取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审美享受。
这正是文学作品中意境的魅力。
可见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种人生哲学。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刘勰把哲学的命题转为文学理论命题,“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一、关于意境究竟何为意境?意境一词,最先由唐代名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与他同时代的王昌龄、刘禹锡又有所阐发王昌龄在《诗格》的著作中提出“三境”说。
他认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
,在经过历代诗人、理论家的探讨和发挥,终于形成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特有的概念,并主导着古典诗词的创作。
自提出“意境”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无数种界定。
在不少关于意境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哲学意蕴说。
中国先秦的“道”论,有深刻的学术影响。
“道”家的“道”与后来佛教、禅宗结合影响尤其大。
文学领域提出“原道”主张,也根深蒂固。
这样后人就又引“道”论来解释“意境”,力图说明意境中所谓“象外”、“意外”,其实就是一种行而上的意味。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以禅论诗,就提出诗之意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叶朗教授更是明确提出:“‘意境’的‘意’不是一般的‘意’,而是‘道’的体现。
胡应麟论杜甫
古代文学胡应麟论杜甫郑 慧【摘 要】胡应麟是明代的文坛大家,他的诗论著作《诗薮》对杜甫评价的材料约一百六十条,考据专著《少室山房笔丛》涉及杜甫的考辨有十余条。
本文从胡应麟对杜甫的评价、对杜诗的考证方面,分析了胡应麟对杜甫的情感态度。
【关键词】胡应麟 杜甫 评论 考辨胡应麟是明代的文坛大家,但目前对于胡应麟的研究,探讨他的诗论思想以及文献学成就是热点,很少有对个案的分析。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胡应麟诗论著作《诗薮》对杜甫评价的材料约一百六十条,考据专著《少室山房笔丛》涉及杜甫的考辨有十余条。
本文从胡应麟对杜甫的评价、对杜诗的考证方面,分析了胡应麟对杜甫的情感态度,从而丰富明代对杜诗的评论研究。
一、胡应麟对杜诗的评价胡应麟诗论著作《诗薮》对李白、杜甫的评价多于其他诗人,涉及李白的评论有八十余条,而涉及杜甫的评论约一百六十条,可见胡应麟对杜甫的尊崇、对杜诗的看重。
首先,胡应麟对杜诗地位给予了最高评价,认为杜甫是“大家”,其诗歌是“集大成”。
如“备诸体于建安者,陈王也;集大成于开元者,工部也。
”(《内编》卷二)“杜后起集其大成”(《内编》卷五)“杜集大成,五言律尤可见者。
”(《内编》卷四)可见胡应麟充分肯定了杜甫的历史地位。
有时候,胡应麟评价杜甫时,言语中蕴含对杜甫的尊崇与追慕之情,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千古以还,一人而已”(《内编》卷四)皆神化所至,不似人间来者。
”(《内编》卷四)说明胡应麟不仅站在客观的角度评价杜诗,更对杜诗从心底倾慕。
其次,胡应麟常常李杜并提,二者共尊,充分肯定了李杜的诗才。
如“唐人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
李如星悬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李唯超出一代,故高华莫并,色相难求;杜唯兼总一代,故利钝杂陈,巨细咸畜。
”(《内编》卷四)胡应麟用形象的比喻,指出杜甫无事无物不可入诗的深广,充分肯定了李杜二者的地位,比较了二者诗歌风格的差异。
胡应麟还从诗歌体裁、诗歌风格等方面,对李白、杜甫做了全面的比较,认为二者并尊,并无优劣。
胡应麟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2011.7下半月\·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评析·白俊奎陈景云等胡应麟生平及其学术成就李依晴摘要:胡应麟是有明一代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学问家之一。
他毕生以藏书、读书和写作为乐,一生著述宏富,多达千余卷,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大家。
其学术研究内容庞杂,包罗万象。
经过梳理,胡应麟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文献学、史学和文学研究三个大的方面。
清理其学术成就,可为进一步研究明代的这位大学者提供便利。
关键词:胡应麟;学术成就;文献学研究;文学研究胡应麟(1551———1602),明代大文豪,兰溪人。
字元瑞,更字明瑞,号少室山人,慕乡人黄初平“叱石成羊”事,更号石羊生。
万历举人,三试未中进士。
广涉书史,学问淹博,著述宏富,与李维贞、屠隆、魏允中、赵用贤并称明代末五子,继王世贞后主持全国诗坛,为“一代诗宗”。
鲁迅先生对其推崇有加,曾誉之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学家之一。
胡氏毕生无意仕进,执著搜罗图书,孜孜追求学术,于文学、史学、版本、辨伪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在我国学术史上有着辉煌的一页。
胡应麟16岁补为县学生员时,正值其父被任命为尚书礼部郎,于是,应麟随父携书北上,经过杭州、苏州,南京,渡过长江,游历古齐、鲁、赵、魏之地,直至北京。
他悲歌于蓟门易水间,兴致感触往往发于诗歌.父因忤逆宦官之意而被外放为湖广右参议后,胡应麟回到兰溪。
明万历四年(1576)赴杭乡试,“再拔文冠”中举。
当是时,江苏有王世贞、王世懋,安徽有汪道昆,江西有吴国伦,四川有张肖甫,河南有张九一,都是卓然成家,文采斐然,为世推崇的人物,胡应麟很想结识他们。
而文豪们在读了胡应麟的诗章后也都以国士目之,交口称誉,人人意欲纳于门下.胡氏携诗拜谒当时的诗坛领袖王世贞,“世贞激赏之”.拜会李惟寅,惟寅急为其“虚左席”。
张肖甫闻之名,几次三番欲延为幕僚。
张九一读其诗,击节赞曰:“二十年无此调矣。
”当胡氏拜访汪道昆时,汪更是倒屣而出,相见恨晚之情滋于言表。
“绳墨”与“己调”——胡应麟的李白解读及其诗歌实践意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MianyangTeachers'College
DOI:10.16276/j.cnki.cn51-1670/g.2018.06.020
Vol.37 No.6 Jun2018
“绳墨”与“己调”
———胡应麟的李白解读及其诗歌实践意义
胡应麟认为 “诗 歌 之 道,无 虑 三 变,一 盛 于 汉, 再盛于唐,又 再 盛 于 明 ”,其 所 谓 “唐 人 出 而 声 律 大 宏”[1]341,隐然对唐代诗歌的地位作了最高的肯定。 由此他对唐诗的演变和类型特征等作了进一步区 分,“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 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 巨细、粗 精、巧 拙、强 弱 靡 弗 具 矣。 其 调 则 飘 逸、浑 雄、沈深、博 大、绮 丽、幽 闲、新 奇、狠 琐,靡 弗 诣 矣。 其人则 帝 王 将 相、朝 士、布 衣、童 子、妇 人、绪 流、羽 客,靡弗预矣。”[1]163以 初、盛、中、晚 的 历 史 为 经,以 体制类型和风格为纬,是胡应麟对唐诗论述的准确 定位所在,这种具有颇强逻辑性的分析,显现出他所 对格调诗学理论的更深入的拓展。而也正由于这种 力图在理论上进行范型化详解的阐述,使得胡应麟 同样延续了七子诗论中对杜诗的强调,但与前七子 有所不同的是,胡应麟在结合诗史和风格体制等交 叉定位的观 照 下,始 终 保 持 了 李、杜 并 举 的 客 观 态 度,并在着力论述杜甫的同时,对李白诗歌作出了诸 多超出前人的对应性评价。如其论杜诗之“三难”, 前提则是“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1]91,无形 中对李白诗歌的特征和地位都作了肯定。这种溯源 及流,横向兼顾的方式,是胡应麟能从诗风特点和流 变传承等角度对李、杜分而论之的重要原因,正如其 总论李、杜所云:“唐人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 者,杜也。李如星悬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 包罗万汇。李惟超出一代,故高华莫并,色相难求; 杜惟兼总一代,故利钝杂陈,巨细咸畜。”[1]70又对李 杜之比较点明说:“李、杜二家,其才本无优劣,但工 部体裁明 密,有 法 可 寻,青 莲 兴 会 标 举,非 学 可 至。 又 唐 人 特 长 近 体,青 莲 缺 焉,故 诗 流 习 杜 者 众 也。”[1]190在李、杜的比较中,尽管清晰的意识到了李 诗“兴会标 举,非 学 可 至 ”的 特 点,但 胡 应 麟 在 七 子 理论的基础上,亦极力对李白的诗歌进行了分类化 的论述,将才情、格调以及风格用语等有所结合,因 而作出了一些较为细致的评析。
《论诗三十首》:明代胡应麟的文艺批评观点
论诗三十首:明代胡应麟的文艺批评观点背景介绍在明代文学史上,胡应麟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艺批评家与理论家。
他在《诗脏论》中提出了自己对于诗歌创作与审美的独特见解和观点。
本文将探讨胡应麟《诗脏论》中的30首诗,并分析其对于文学创作的贡献。
一、标题1胡应麟认为,诗歌不仅仅是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工具,更是一种思想和思考方式。
他强调了诗歌需具备深度思考与内涵,同时抵制浅薄的文学作品。
•详细阐述标题1内容二、标题2在《诗脏论》中,胡应麟反对陈旧和僵化的文学风格,并倡导创新与革新。
他主张通过摒弃过度修辞和华丽辞藻,回归到简单自然、朴素真实的写作方式。
•突出标题2相关观点三、标题3除了对于创作方式的要求,胡应麟还关注文学作品对于社会的反映与影响。
他认为一首好的诗歌应该具备批判现实和启迪人心的功能,而非仅仅停留在个人情感和表面描写上。
•具体论述标题3相关内容四、标题4胡应麟尤其注重诗歌中的理性思辨和审美价值。
他强调了诗歌需要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思考来展现作者对于世界的独特见解,并探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阐释标题4重点观点五、标题5此外,在《诗脏论》中,胡应麟也提出了一些关于文学批评的观点。
他主张批评家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同时也要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其优缺点并提供建设性意见。
•对标题5进行详细描述结论明代胡应麟在《诗脏论》中提出了一系列独特而深刻的文艺批评观点,为后世文学创作与文艺批评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强调了诗歌需要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度思考,回归简单自然的写作方式,并对诗歌具有批判现实和启迪人心的功能提出要求。
同时,他也强调了文学批评家的责任与使命。
胡应麟的观点对于诗歌创作和文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根据明代胡应麟在《诗脏论》中30首诗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观点进行论述。
通过详细阐述了胡应麟在文艺批评领域的贡献,突出了他关注创新与革新、社会反映与审美价值、理性思辨和审美观点等方面内容。
同时,也介绍了他对于文学批评角色与任务的看法。
胡应麟评价唐诗
胡应麟评价唐诗唐诗,以其广泛的题材、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众多的文人学士中,胡应麟是一位对唐诗有着独到见解的评论家,他对唐诗的评价也被后来的学者们广为接受和赞同。
首先,胡应麟认为唐诗的韵律和格律是其独特之处。
他指出,唐诗的韵律流丽悦耳,格律严谨有序,使得诗人能够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他评价道:唐诗的韵律和格律的完美结合,使得每一首诗都像是一首音乐,令人陶醉其中。
其次,胡应麟赞赏唐诗独特的表达方式。
唐诗的表达方式大胆新颖,常常采用比喻、夸张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丰富多样。
胡应麟认为,唐诗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此外,胡应麟注意到唐诗的主题广泛多样。
唐诗的题材十分广泛,既有描写山水田园的田园诗,又有歌颂英雄壮丽的豪放诗,还有表达诗人内心世界的抒情诗。
胡应麟评价道:唐诗的题材之丰富,使得每一位诗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向,同时也满足了读者对多样化作品的需求。
最后,胡应麟肯定了唐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他指出,唐诗不仅在当时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而且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来的文人学士都以唐诗为基础进行创作,并且通过学习唐诗的韵律和格律,提高了他们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而言之,胡应麟对于唐诗的评价可以概括为:唐诗的韵律和格律的完美结合、独特的表达方式、广泛多样的主题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而胡应麟对于唐诗的评价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传世之作。
胡应麟诗论研究述评
胡应麟诗论研究述评胡应麟诗论研究述评胡应麟(1903-1945),1930年5月间在上海发表的《解构诗歌理论》,标志着中国近现代文学诗学进入现代性。
在他的论文中,他研究了文学诗歌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较为完整的形式系统,从而实现了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转变。
胡应麟诗论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范畴,一直受到本土社会读者、学者、学术机构和外国思想史研究者的关注。
关于胡应麟的洞察力和诗论的深度,已经有许多公认的学术科研成果。
本文就胡应麟诗论研究的有关内容进行总结和评述,以期对其进一步的学术探讨提供参考。
一、胡应麟在诗论研究中的重要性胡应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诗论研究对文学诗歌理论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胡应麟大力提倡“内价”主义,以审美取得共鸣,从而把“内价”主义的概念发挥到极致。
其次,胡应麟把精神的要素放在诗的建构核心,强调求真和诚信为诗歌建构的基本原则,以进行诗学思想系统化的建构。
最后,他提出了“任何一种杰出作品,都必须把统一、完整与就象系统相结合”的观点,使他的思想更加现代化。
二、胡应麟诗论研究在当前学术界的影响由于胡应麟深刻洞察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关键点,他的诗学思想影响了晚清以来的诗和诗歌理论研究,引起了当代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许多学者对胡应麟的诗理论的重要性和内涵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除了中国学者之外,国外学者也对胡应麟诗论的影响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例如艾克曼等学者深入探讨了关于胡应麟诗论研究的多方面内容,为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点。
三、关于胡应麟诗论研究的未来学术研究诗学的研究不仅要探究胡应麟的思想理论,而且要将胡应麟的思想理论融入到当代文学中,以及中国文学诗歌理论的实践方面。
此外,为了加深对胡应麟的思想理论的研究,需要全面深入地研究胡应麟生平、思想贡献以及作品。
未来,学者们应该努力探索胡应麟关于现代文学诗歌理论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其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洞察力舍可,以便在更广阔的诗歌理论领域开展更有意义的研究。
诗学概念400题(六)
诗学概念400题(六)【意趣】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
主要是指创作主体以鲜明的思想情感为主导进行审美选择而创造出来的文艺作品的审美意蕴和独特风格。
只是历代论及者,有偏有全,不尽一致。
宋惠洪《冷斋夜话》云:“意趣所见,多见于嗜好。
欧阳文忠喜士为天下第一,尝好诵孔北海‘坐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
’范文正公清严而喜论兵,尝好诵韦苏州诗‘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东坡友爱子由而性嗜清境,每诵‘何时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山谷寄傲士林,而意趣不忘江湖,其作诗曰(略)。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三引《西清诗话》语云:“渊明意趣,真古清淡之宗。
诗家视渊明,犹孔门视伯夷也。
”这是论诗之意趣,较偏重思想情感的例子。
明汤显祖论戏曲也强调思想情感的决定作用,不过又兼指创作主体和审美客体。
其《与宜伶罗章二书》云:“《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
虽是增减一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相同了。
”其《答吕姜山》亦云,“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
”汤显祖讲意趣,强调的是鲜明强烈的主体意识主导下进行的审美选择。
明谢肇淛《五杂俎》批评“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复画人物及故事……取其省而不费目力,若写生等画,不得不精工也”。
清黄钺《二十四画品》谓“意趣高妙,纵其性灵”。
二家对主体意识的态度虽然不同,但都认识到它对作品意趣的决定作用。
文论家谈意趣的另一种类型,则较偏重于主体的审美取向和作品的审美品格。
苏轼《答李方叔书》云:“惠示古赋、近诗,词气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
”明李开先《塞上曲后序》云:“客有读中麓子《塞上曲》者,以序所称引乃五言律诗,非七言绝句,与所作漫不相类。
中麓率然应之曰:诗在意趣声调,不在字句多寡也。
”各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意趣同语言文字等艺术形式诸要素的关系,但实质上还是来自作家对艺术与生活的认识和体味。
也有人从兴象、枯调、风韵着眼论述意趣。
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二:“初唐词藻丰饶,而气象宏远。
中唐格调流宛,而意趣悠长。
中国古代诗论
中国古代诗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对诗歌创作、鉴赏、风格等方面的探讨和阐述。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诗论的主要观点:
1.诗言志:这是中国古代诗论家的基本观点,认为诗歌是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和志趣的一种方式。
这一观点强调了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要求诗人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
2.温柔敦厚:儒家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诗歌应该以温润、含蓄、敦厚的方式表达情感,避免过于直接、激烈或浮华的言辞。
3.神韵说:清代袁枚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强调诗歌应该注重神韵,即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韵味。
4.格调说:明代胡应麟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强调诗歌应该注重格调,即诗歌的格调和风格。
5.肌理说:清代翁方纲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强调诗歌应该注重肌理,即诗歌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
以上仅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实际上中国古代诗论非常丰富多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和评论家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
略论胡应麟的图书分类思想
略论胡应麟的图书分类思想本文认为胡应麟的图书分类思想,既有对图书分类体系演变的探讨,又有对四部分类法的分析与改进,且对书目著录方法也颇有研究。
在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他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标签:胡应麟;目录学;图书馆学;图书分类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号石羊生,又号少室山人,浙江兰溪人。
明代万历年间举人。
著名学者、诗人,在文学、戏剧、史学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其诗文与李维桢、魏允中、屠隆、赵用贤称为“末五子”。
著有《少室山房类稿》、《诗薮》、《少室山房笔丛》等。
在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胡应麟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图书分类思想,对于相对衰微的明代目录学来说,无疑是一大亮点。
他对历代书目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既有对分类体系的批评,又有自己的学术见解。
张舜徽先生曾说:“胡氏论皆有据,语无虚发”,“以理服人,言多可征,”[1]在目录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一、对图书分类体系演变的探讨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体系有一个从六分法逐渐演变为四分法的过程。
胡应麟认为,图书分类体系的演变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特别与书籍种类、数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由六分法向四分法演变过程中,史部类图书的大量增加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几部有代表性书目的研究,胡应麟揭示了这一演变、发展的过程。
胡应麟指出,汉代刘歆《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目录之作,名虽为七,实分六类。
他说:“刘歆《七略》,一曰六艺,一曰诸子,一曰诗赋,一曰兵书,一曰术数,一曰方伎,而首之《辑略》以总集诸书之要,则分列品题,实六略耳。
……详其义例,六艺经也,诸子、兵书、术数、方伎四略皆子也,诗赋一略则集之名所由访,而司马氏书尚附《春秋》之末,此时史籍甚微,未足成类也。
”[2]《七略》的六分法反映的是当时的学术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学术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目录分类也发生相应变化。
从四部分类法的产生到《隋书·经籍志》最后确立,其间仍有不少学者在进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两者是一一对应的, 这种用法并不多见。“ 楚一变而为骚 , 汉
唐三变而为律, 日 ;言体格, 体格 卑”“ 则绝句不若律 首先, 有审美趣味、 审美标准之意。这其 中包含两层含义, 再变而为选, 是指境界、 , 层次 所以有“ 高下” 之分; 二是指品次、 品格, 以 所 诗之大; 论结撰 , 则律诗倍于绝句之难……” 其三, 等同于“ 风格、 顿衰, 尚多致语。“ 杨四子, ”王、 虽偏工流畅, 而体格弥卑, 变化未 “ 意义的叠加 , 调” 大体相当于“ 格式” 韵调”“ 与“ ,苟不能精其格 有“ 正偏”高卑” “ 之分。这个“ 是较虚的, 格” 近乎道的, 形而上 品格”但在意义上偏重体制等形式要素。“ , 景纯< 游仙>体格 , 的。“ 岑并工起语, 高、 岑尤奇峭, 然拟之宣城, 格愈下矣。… ”
“ 是较实的, 格” 近乎技的, 形而下的。“ 少陵< 公孙大娘》< 芒无遗 、漠 恨……” 另一含义是 偏义词, “ 格调” 就是“ 。 < 格” “ 朔风> 格调在汉魏问。 “ ” 然格调音响, 人人如一。 ” 陂行>< 、丹青引 、丽人行> 虽 》< 等, 极沉深横绝, 格律尚 有可寻。 ” 稍露词人脚手,
王 明辉
( 对外 经 济贸易 大学 中文 系 , 北京 10 2 ) 00 9
[ 摘要 ] “ 是胡应麟《 格” 诗薮》 中运用得最 多的范畴之 一, 被广泛地运 用到诗歌发展 、 诗体 变化 、 作规律 、 创 艺术境界、 习门径 学 等诸 多方面。“ 及其相应理论 是贯穿胡应麟诗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格” 是其诗 学体 系得 以建构 的基 石 , 对于理解胡应麟 的诗 学观 念起
第三, 是审美风格 、 审美特征之意。在上面两重含义之问, “ 与“ 相对比, 格” 调” 大体上“ 的涵盖范围比“ 要更广 格” 调” 还存在着一个中问层次, 即气格、 骨格、 意格、 韵格中的“ ,句 泛 , 格”“ 无论“ 气、 等偏刚性的因素, 骨、 力” 还是“ 韵、 等偏柔 意、 致” 格”“ 、语格” 中的“ , 格”每个范畴都是以前一个字修饰“ 的。 性的因素, 格” 都包含在内, 调” 而“ 一般仅涵盖后一类。但 “ 之 调” 以“ 气格” 为例, 其意思是“ 之“ , 气” 格”而不是“ 和“ , 气” 格”其 不同于“ 还在于它涵盖“ 格” 声韵” 的因素, 这是“ 所不具备 格” 他范畴亦然。就是说, 胡应麟在实际运用中将“ 具体化了, 格” 根 的。有时“ 与“ 几乎没有太多的差别, 格” 调” 都是风格特点的意 据不同含义从不同角度分成各种类型。就诗歌本体而言, 有体 思, 但这时两者一般都各 自单独出现。当两者成为对举的范畴 悟层次的气之格、 骨之格、 意之格、 韵之格; 有操作层次的句之 时, 一般来说,格” “ 主刚,调” “ 主柔。“ 华玉持论甚当, 见亦甚
维普资讯
20 06年 第 l O期 总第 17期 5
兰 州 学 刊
L z o U a 蚰 h uX ek n
N .0 2o o 1 o 6 G n r1 No 1 7 e ea. . 5
・
文学研究 ・
胡应 麟 诗 论 中 的“ " 畴 格 范
的认可, 也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了。 “ 的诸多内涵给以系统的把握。 格”
体格、 格调这两个范畴的意义要相对复杂一些。体格有三
在< 诗薮》 胡应麟大量使用了“ 这一概念, 中, 格” 仅内外两 种含义: 其一, 体” 格”两个平等的范畴对举, 是“ 与“ , 是两方面 编中就出现 10 9 次之多, 并组合成许多相关的概念, 体格; 如: 气 意义的结合。“ 作诗大要不过二端: 体格声调, 兴象风神而已。 ” 格; 骨格; ; 意格 韵格; 句格; 语格; ; 才格 规格; 品格; ; 风格 格致; 其二, 体” 格”每一种“ 都有其独特的“ 。此处的 是“ 之“ , 体” 格” 格调; 格制; 格律等等。可以说, 胡应麟对于“ 这一概念的运 “ 是特定的, 格” 体” 不是笼统的、 整体的,格” “ 是依附于“ 之上 体” 用基本涵盖了文学批评领域中“ 的绝大多数意义, 格” 大体如下:
着至 关重 要 的 作 用 。
[ 关键词 ] 格 ; 体格 ; 格调 ; 胡应麟
[ 中图分类号]2 7 2 I0 .
的研究。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5— 42 2 0 )0— 0 1一 3 10 39 ( 06 1 07 o
作者简介 : 王明辉 , , 男 吉林松原人 , 对外经济 贸易大学 中文系讲师 , 京 f 北 - 中文系博 士生 , 要从 事 中国古 代文论及文艺美 学 主
格、 语之格; 就诗歌发展而言, 有时代之格、 作家之格、 体制之格。 “ 是胡应麟诗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 格” 如何理解和阐 实际上, 宋元人已经应用了上述次级范畴中的绝大部分, 但分属 释“ 的含义, 格” 对于把握胡应麟 的诗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于不同论者 , 故而很难说在宋元时批评者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运 格” 当时那种应用是不 自 、 觉 模糊的。到了高 明代一些批评家从不同角度对“ 进行了研讨, 格” 在理论上亦各 用“ 的具体化范畴, 有成就。但像胡应麟那样重视“ 的, 格” 终明之世 , 实寥寥无几。 榛 , 从理论上揭示出不同层次、 不同角度都存在“ 的问题 , 格” 但 “ 已经成为胡应麟研究诗歌艺术最得力的工具之一, 格” 被他广 他并没有在批评中大量应用。而胡应麟则有意识地在不同层次 格” 从而使我们可以在一部著作中对 泛地运用到诗歌发展 、 诗体变化、 创作规律、 艺术境界、 学习门径 上大量运用“ 的次级范畴, 等诸多方面。“ 这一概念, 格” 到了胡应麟这里, 才得到最大程度
卑。 ”
“ 魏氏而下, 文逐运移, 格以人变。“ ”王维、 顾况三二家, 皆意浅格 睹。格调有两种含义 : ” 一种含义是两个平等范畴的对举 ,格” “ 与 幻其形神。“ ”其格调精严, 句律整峭, 斯削锻炼之工, 几于毫 其次, 有规范、 法式之意, 这与前代的理解基本一致。这个 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