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实验在新课改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实验在新课改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实践出真知,地理实验教学是以实验活动为主要形式展开的,强调的是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在“做”、“观察”、“思考”、“归纳”、“推理”、“探究”、“体验”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结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精选典型地理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
高中地理教学课时少,地理实验不宜过多,需要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精选典型实验,舍弃无实际教学价值、形式化的实验,将实验真正用在教学的“刀刃”上,在具备实验条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处,以及学生思维焦点处创设实验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我们在“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中,可设计通过地理实验这种探究活动进行教学的方案。
首先我们可准备器材:几个长方形的玻璃容器、若干个相同的塑料圆杯、若干等质量的热水和冰块。
其次是小组活动,请同学们组成几个实验小组,用上准备的实验器材,来设计一个实验,以探究大气运动的原理和过程。
在小组中请大家共同商讨实验方案,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通过合作得出结论。
然后汇报交流,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依次汇报实验结果,并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师请实验较成功的小组对大气运动的原理进行讲解,并请其他小组提出质疑。
然后进入集体讨论。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同时教师做适当补充修改。
其结论是:由于地面的受热不均,首先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由于垂直
运动又引起了同一高度上气压的差异,于是,大气总是从高气压带向低气压带运动,这就是大气的运动。
二、精选地理实验类型,诠释教学内容
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发现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进行直观教学、提供感性认识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捷径。
因此,地理教师在设计实验时既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又要考虑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力。
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不同的地理实验课型,对于教学内容知识的诠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从课前实验、课中实验和课后实验类型来诠释对教学内容的作用。
第一,课前实验。
该实验操作、观察的阶段在课前,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家庭作业,因为与生活密切相关,能启发学生兴趣,所以学生很愿意观察、记录,并且思考。
例如我们要上农业内容,学生课前科通过上网搜集相关资料,自主建构立体农业模型。
又如在讲授“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时,教师可提示学生通过研究含有有机磷的洗衣粉对水体的污染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即通过再含磷洗衣粉溶液、无磷洗衣粉溶液、清水中分别种植水葫芦(或豆芽),观察水葫芦(或豆芽)的生长过程,来判断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第二,课中实验。
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并时刻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根据教学情景的发展变化,巧妙生
成实验结论。
例如河流侵蚀、堆积作用实验模拟
实验材料:颗粒大小不等的沙、矿泉瓶、木板或其他建筑材料或泡沫包装材料。
实验步骤:第一步:将木板或建筑或泡沫包装材料铺上一层厚厚的颗粒大小不等的沙;第二步:将木板或建筑或泡沫包装材料倾斜放于地面上(倾斜与地面大致成30度);第三步:用装有水的水瓶,慢慢的向上倒水,模拟河流流水情况;观察并记录铺在板上砂子的变化及水流末端泥沙堆积的情况:板上泥沙被流水侵蚀出一道沟,而且沟的长度不断在向上游延长(流水的溯源侵蚀作用),而且沟在不断加深(流流的下蚀作用),沟的宽度也在不断增加(河流的侧蚀作用),在沟口发现泥沙有规律的堆积(流水的堆积作用: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如同一把扇子(河流冲积扇形成)。
实验结论: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通过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使得地表形态发生改变。
在河流上游,流水的溯源侵蚀作用和下蚀作用会使得河道不断延长、加深;河水行至中游地段,随着坡度不断减缓,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逐渐成为主导使得河流不断拓宽;下游河道不断变宽、流速减缓,流水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使得泥沙堆积,特别是在山前地带,河流出山口后地势开阔,泥沙堆积而形成山前冲积扇。
冲积扇的特征:扇顶物质较粗,主要为砾、砂,分选性较差。
随流水搬运能力向扇缘减弱,堆积物质变细,
分选性也较好,一般为沙、粉沙等。
原理:流水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
另外,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热力环流实验都可以在课中完成。
第三种,课外实验。
在地理老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利用课外实间,通过实践操作获得地理知识的过程。
形式多样,实验可与地理测量、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相结合。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培养主动实践能力和意识。
例如:利用简易工具竹竿、卷尺,结合湘教版教材第18页和24页所示方法测量学校所在秋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又如证明黑子并不“黑”,只是比周围温度低。
请学生观察烧红的煤球,滴几滴冷水后发现,冷水滴下位置颜色变成黑色。
三、灵活处理地理实验结果,突显课改理念
我们知道物理、化学、生物实验都需要精确的实验数据,但是许多地理实验并不需要精确的实验数据.况且实验操作过程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不可能与教师预设的完全一致。
并不是所有的地理实验都能顺利完成,教师面对模拟现象不明显,或者与应有结果差异很大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原因,提出改良措施,充分利用“失败”这种教学资源,启发学生从侧面理解地理知识。
例如请学生回家,将家中水槽放水后,拔除塞子,观察水向中心汇聚流出时旋转方向。
按照预计的实验检测目的,所受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应为逆时针流向。
实验结论:通过若干次实验,我和学生一起发现,在狭小的水池里,水流的漩涡方向是随机的,
有时候逆时针,有时候顺时针,实验告诉我们:在狭小的空间里,地球的自转偏向力影响甚微。
总之,实验的目的就是要注重实践,让书本知识与学生的亲生经历或感受相结合,让学有所用。
这样是为了进一步的把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这就是新课改的出发点和本质的要求,其目的是在于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顾娟《地理实验教学设计初探》
[2] 徐正文《沉积岩形成演示动态模型》
[3] 李玲玲《地理实验法的基本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