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角度论中国经济的繁荣进程
中国经济发展心得体会
鉴于中国经济的潜力、韧性和优势,这一目标完全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前景会更加光明。
从经济潜力看,中国经济的增长空间十分巨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11元,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消费需求有很大提升空间。
同时,投资亦有很大的挖掘潜力,虽然近三年投资增速有所下降,但绝非没有扩大投资的空间。
从人均投资规模看,尤其是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以及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所孕育的潜在投资需求,完全能够保障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纵深空间。
从经济韧性看,中国经济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中国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加快形成。
2016年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
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
随着“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实施,“双创”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完善,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明显上升,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柔性将进一步增强。
从经济优势看,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更加凸显。
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巨大的人口红利和显著的制度优势。
不可否认,传统人口红利的竞争优势已经削弱,但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人口红利正在形成。
整体上看,规模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增加了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大量培养,为大批技术工人特别是研发人员的供给提供了坚实基础。
除了人力资源优势,还有市场、基础设施、政策调控等优势。
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中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充裕、市场规模庞大、产业配套齐全、科技进步加快、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支撑条件,宏观调控还有不少创新手段和政策储备。
我们坚信,只要牢牢把握“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这五条基本要求,挖掘潜力、铸锤韧性、发挥优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能呈现出新景观、新气象、新格局!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篇一9月26日本人参加了县委中心组理论扩大学习会,认真聆听了南京大学洪银兴书记的讲座,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转型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转型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国经济也在迎来转型升级的时刻。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成为了全球贸易和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全球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国经济也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和升级,以应对日益复杂和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
一、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工厂的代名词。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内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中国的制造业也在逐步遭遇着压力。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正在迅速转型升级,以适应新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需要。
二、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与意义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虑。
首先,随着新科技和新科学的不断涌现,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市场也在不断变化。
这意味着传统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也给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其次,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变革的不断加深,中国也正在经历着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的深刻改变。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也将不再依赖传统的制造业模式,而是需要以更多元化和创新化的方式来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中国经济转型的意义也在于,为中国长期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方向和支撑。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国经济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采用更加多元和创新的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这意味着,更多的创新和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到经济中,以推动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三、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考虑。
首先,中国需要更多地探索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以应对新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需求。
这包括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零售等,以及新的商业合作和投资模式等。
其次,中国需要更多地注重人力和技术的创新和投入,以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这意味着需要对教育、科技、企业创新等领域进行投资和改革,以提高人力和技术素质,增强创新和研发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分析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动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一现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
一、经济影响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首先,城市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城市的规模扩大和人口增加,使得市场规模扩大,企业生产和销售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刺激了工业投资和就业增长。
其次,城市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农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就业机会,还能接触到更多的市场信息和新技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城市化也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
然而,中国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资源紧张和环境压力。
城市人口增加带来了更多的能源和水资源需求,导致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
其次,城市化还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城市中的高收入群体不断增加,而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仍然面临着贫困和不平等的问题。
这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二、社会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城市化加速了社会空间的差异和社会流动性。
人们在城市中相对自由地选择居住地和工作岗位,促进了社会流动和职业发展。
但与此同时,城市中的社会差异也更加明显,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加大。
其次,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城市的快节奏、高压力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自由选择,与传统的集体主义与家庭观念产生了冲突。
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产生了深刻的挑战。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城市化改善了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分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保障,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城市化还为文化艺术、娱乐、旅游等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了社会文明和文化交流。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阶段论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阶段论摘要:中国经济经历了“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两个阶段,现已步入“创新发展”阶段。
粗放式“改革开放”的表述已经无法涵盖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质和要素,在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的现状下,以及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都必须依靠“创新发展”。
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历史性描述,探讨这三个阶段的承续与演替,目的是认清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和方向。
关键词: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建国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或将要经历一个“三段式”的发展过程。
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是第一个30年(1949-1978年),中国的经济体制举着“公平”大旗,走的是平均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是第二个30年(1979-2008年),中国的经济体制举着“效率”的大旗,走的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道路。
今后第三个30年(2009-2038年)中国的经济体制应该走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
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三个阶段是与政治体制相互形成的一种路径依赖,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三个阶段,以便指明我们现在正处在哪一个阶段,并且制定相应的对策。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是:“改革开放”,但“改革开放”的主题词已无法涵盖当前时期新的历史使命。
今后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应该是:“创新发展”。
熊彼特认为,创新能够使潜在的利益得以实现,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要想使经济持续发展只有经过不断的创新。
[1]一、计划经济时期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1979年,中国实行了30年的计划经济。
实行的是生产资料计划安排,生活资料采用配给,力争做到社会资源占有平均,但社会效率受到遏制,导致物质供应匮乏,社会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计划经济”体制中社会资源高度集中计划的配置,要素价格被扭曲,国家实行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压低农副产品价格,形成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和重工业提供资本积累。
社会的发展首先应该是通过追求资源效率来实现的,如果希望通过平均主义的路径来实现,结果是南辕北辙。
中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中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居麦尼亚孜·吾布力艾山摘要: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本文以1978—2009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与人均GDP的增长关系分析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分析显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协调关系,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
关键词:中国;人口城市化;经济增长;关系1.人口城市化的定义及内涵1.1人口城市化的定义人口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动态过程。
对城市化基本内涵的合理界定是科学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基本前提,城市化的内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更新。
对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内涵和新型城市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什么是科学的城市化。
1.2人口城市化的内涵传统城市化内涵被界定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简单认为城市化就等于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这种单一的理解容易造成城市化中的三个误区:一是粗放型的城市化。
传统城市化追求单一的城市人口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规划的不合理使得城市的运转效率很低。
二是病态的城市化。
城市盲目无序的扩张,环境、资源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环境问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三是不可持续的城市化。
不可持续的城市化表现在城市发展缺乏产业支撑,环境压力增大,农村发展严重滞后。
新型城市化是与我国当前新兴工业相适应的城市化战略,本质上是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它所强调的是城市的内涵式增长和质量升级,理论涵义极其丰富。
它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全面的城市化。
新型城市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换,它的含义更广,各种要素全面的向城市聚集,包括城市聚集人流(主要指科技与管理人才)、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聚集主导产业,聚集科技教育。
二是集约型的城市化。
城市经济的效率更高,容纳人口的能力更强,对资源、环境的消耗更小。
三是可持续的城市化。
中国走向强大的四个阶段
中国走向强大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无“农”不稳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都视农业为国家的根本,十分重视农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实现长治久安的目的。
比如历代政府都重视引进或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改进生产技术,兴修水利,编著农书,这就使得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农业文明的表现其实就是手工业,因此中国手工业享誉世界。
不论是官营手工业还是民营手工业,都有着部门众多,品种齐全,技术水平先进,产品质量高等优点。
精美绝伦的丝织品,流光溢彩的瓷器,神秘漫长的丝绸古道,“丝国”、“瓷器大国”的美誉无不折射出东方古国的丰盈与富饶。
这种模式发展到康乾盛世时达到巅峰的状态,当时农业的发达首先表现在荒地的大量开垦、耕地面积的扩大。
1661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26万顷;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就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统计数字,达到851万顷;到1725年(雍正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26万顷;此时农业种植方法的进步,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广东部分地区收获早稻以后,又插晚稻;收获晚稻以后,再种油菜或甘薯,一年三熟。
江西土薄,早稻收获以后不能续种晚稻,就种荞麦,等等。
此时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一直主导着社会的进步。
第二个阶段叫:无“工”不强中国对这个概念应该体会更深,因为只有经历过、痛苦过,才能真正的醒悟。
近代的中国,正是在工业起步上慢了世界一个节拍,才倍遭西方列强的欺凌。
所谓:盛极而衰,乐极生悲。
中国就是在农业的巅峰时期才开始走了下坡路,当时处于盛世太平下的康熙开始闭关锁国,对清初已经萌发的工场手工业不是扶持而是严加限制。
例如对丝织业机户的织机数量、工匠人数、工资定额,冶铁业场主的采矿地点、炉数、产量、价格、运销地点等等都有严格规定;并课以高额税金。
采铜业的产品一度只许以成本价卖给官府,再由官府售卖。
还在佣工中另外实行一种保甲制,他们“日则做工,夜则关闭在坊。
而此时的西方社会已经开始迭代发展,通过工业革命把人类引入了大工业时代。
当今中国形势与政策(论文)
当今中国形势与政策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悠久历史的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当今中国的形势与政策,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走向。
经济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近年来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GDP规模居世界第二位。
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部发展需求的转型升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来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中国政府持续推动着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智能制造和绿色经济发展等措施,中国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在外贸方面,中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进程,坚持开放合作原则。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加强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这些政策使中国经济更加开放和国际化。
社会形势与政策中国社会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社会政策。
在教育领域,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等社会福利的覆盖范围,提高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
此外,政府还着力推进农村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化进程,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
外交形势与政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在地区安全方面,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致力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通过多边机制参与解决国际热点问题,并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
在经济合作方面,中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积极参与地区合作组织。
中国是东亚和亚太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通过多边和双边合作,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未来发展走向与政策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成果。
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_基于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视角的分析
世界人均的一半 , 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而且 , 在最近 的十几年中 , 由于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 耕 地在以每年约 1000万亩的速度锐减 。有限的耕地与大量 的农业劳动者结合在一起 , 使得每个农业劳动者拥有的 耕地面积少得可怜 , 由此形成的只能是小而分散的经营 方式 , 规模经营根本无从谈起 , 农业生产效益自然低
叶香丽
(深圳大学 , 广东深圳 518060)
摘 要 : 中国的农民问题 , 说到底就是农民的出路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农民工和农村学生不断向城市流 动 , 为缩小我国的城乡差距以及加速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阶段 ,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 , 更有 待进一步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农村人口流动之间的问题 。本文以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为农村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 分 , 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及其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较为详细的分析 , 并对农村人口的转 移出路提出建议 。
这群流动人口中 , 以农民工为主 (曾出现所谓的 “民工 们从表 1可以看到 , 政府一直为增加高等教育资源而努
潮 ”) , 除此之外 , 还有进城经商的 , 学习 、进修的 , 以 力 , 也取得一些成就 。 1978 年普通高等学校个数只有
及伴随农民工进城的家属 , 等等 , 其中以农民工和进城 598所 , 到 1999 年实行扩招后学校数量差不多翻了一
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
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1.引言1.1 概述银发经济是指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群体在经济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和巨大消费潜力的经济活动。
在中国,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银发经济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老龄化趋势不可忽视。
近年来,随着医疗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持续增加。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3.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了25。
这一比例在未来几十年还将继续上升。
老年人口的增加不仅给养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也为其他相关产业提供了更多机遇。
中国银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极为广阔的商机和经济效益。
老年人消费需求的增加促进了旅游业、医疗保健、健康养生、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
中国银发经济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老年旅游、康体养生、老年教育、老年用品消费等。
老年人对于品质生活的追求和充实自我需求的增长,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还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智库和经验库,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智慧和力量。
在促进就业、减少社会压力、改善社会福利方面,银发经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断扩大社交圈层,也为社区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银发经济不仅为个体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更多的福祉。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措施,以进一步挖掘和释放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对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进行探讨:1.2.1 银发经济的定义和背景在本节中,将介绍银发经济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我们会解释什么是银发经济,它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它与老龄化社会的关系。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经历了从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到城市化社会的巨大转变。
城市化不仅是人口转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背景介绍1.经济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人口流动,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2.城市建设规划:为支撑经济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发展计划,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以及各种经济和社会资源。
3.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推进促使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和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迁徙到城市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城市化的现状1.人口集聚:中国的人口快速向城市集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上升。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人口持续增长,而中小城市也迎来了快速的人口增长潮。
2.经济增长:城市化不仅是人口集聚,更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城市集聚了大量的经济活动和产业资源,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高速公路、高铁、城市轨道交通、水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社会服务完善:城市化带来了更完善的社会服务,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提升。
三、城市化带来的挑战1.人口压力: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人口的压力,导致了城市规划不合理、户籍管理混乱等问题。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失,农村发展面临困境。
2.资源环境压力:城市化进程对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城市扩张使农田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剧,大量能源消耗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3.城乡差距: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问题凸显。
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迅速,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
近五年来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综述摘要: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内容、性质,学术界有诸多不同的观点,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中国环境经济学界经过多年的探索获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提出环境资源论、环境价值论、环境生态论等五种理论,并对制订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保护所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
人类离不开环境,他们的活动又在不断地改变着自身周围的环境。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此带来的损失在迅速增加,恢复和消除污染要付出极高的经济代价和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问题已成为与人口、粮食、能源等问题并列的世界性重大的社会问题。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经济学家们意识到传统经济理论已经难以解决环砍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于是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环境与经济问题,建立了一门新兴学科——环境经济学。
中国环境经济学起步相对较晚,1973年,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1978年才诞生了第一篇题为《应当迅速开展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的环境经济论文,同年制定了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八年发展规划(1978—1985),并开始组织人力研究。
1979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环境经济学的研究。
在短短的二十年左右时间里,中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分散研究到整个学科构造的研究,从理论到应用研究,都产生了一大批可喜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环境经济学论著。
一、关于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研究1.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大体有四种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保护中的经济问题,它是为治理环境,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而研究环境同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规律的科学。
第二种观点认为,环境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与破坏产生原因、控制途径及污染防治的经济评价等问题。
21世纪,世界经济看中国,中国经济看农业
21世纪,世界经济看中国,中国经济看农业21世纪,中国经济的崛起让世界开始关注中国,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农业。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农业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评价,其中包括内部的农民阶层和外界的国际贸易市场。
本文将从中外两个层面,围绕“世界经济看中国,中国经济看农业”的主题展开论述。
世界经济看中国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起,中国经济开始在全球市场上崛起。
中国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对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和商品生产的重要基地,以出口为主导的国际经济贡献率,对于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过程中,中国的农业也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而持续增长。
然而,农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走在了两个不同的轨道上。
农村地区尚未完全参与到现代经济中,而城市地区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这种差距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此,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也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农产品已经逐渐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例如,中国的大豆、玉米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已成为了全球市场上的重要交易品种。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稻米、小麦生产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牛奶等产品的进口国。
虽然中国的农产品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其质量和价格仍然有待提高。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下,农业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国经济看农业在国内经济方面,农业始终是中国经济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鼓励并支持农业的发展,其中包括在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
此外,在推进农村城市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然而,目前中国农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挑战。
比如,农业收入较低、贫困人口较多、土地流转困难、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粮食安全问题等。
因此,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加强农村区域的生态环境,探索新的农业制度和模式,以更好地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就成为了当前的重点工作。
城市群: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引擎
城市群: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引擎◎ 廖 群 孙 超一、 组合创新、城市群崛起与经济增长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轨时期。
那么,今后我国经济能否保持中高速增长,增长引擎是什么,成为当前市场广泛关注的焦点。
经济学中的现代增长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增长的动力,在起飞阶段是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规模扩张,而在起飞后则主要来自于两大创新,即科技创新和组合创新。
对已经起飞的经济体而言,没有这两大创新,经济就难以持续增长。
我国经济正在告别起飞阶段而走向成熟阶段,因而由劳动力和物质资本大规模投入而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正在渐行渐远,今后的经济增长将主要源于科技创新和组合创新。
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比较容易理解,组合创新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则不那么直观,但同样重要,有时甚至更为重要。
组合创新概念源自于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的企业组合创新理论。
[1]此理论认为,企业生产要素的组合创新,即要素的重新组合,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同的组合创新及其产生的新的要素结构将产生不同的发展效果。
这一思想可以应用与扩展至宏观经济要素,包括人口、资金、产业、商品、贸易、消费、投资等,这些要素的组合创新,是宏观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之一,不同的组合创新及其产生的新的宏观经济要素结构将导致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
宏观经济要素的组合创新可体现为人口、资金、产业、商品、贸易、消费和投资等自身结构的重新构建,也可体现在经济要素在地区、城乡、部门、行业及企业等层面上的重新配置。
这些组合创新都将引发或促进经济增长,将与科技创新一起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两大源泉。
城市群的崛起,正是宏观经济的组合创新之一,是人口、资金、产业、商品、贸易、消费及投资等宏观经济要素在地区和城乡层面的重新配置,或这些要素的地区和城乡结构的重新构建。
因此,城市群在我国的崛起,是今后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必将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的崛起需要世界的理解
中国的崛起需要世界的理解一、认识中国的崛起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1991年的近4.2%增长至2010年的13.6%(按购买力平价)。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平均高达10.5%。
中国经济的增长在21世纪的头十年变得更加引人注目,其GDP的总量在2005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在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目前,已经居世界第二位。
就总量而言,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汽车市场、最大的制造商和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者。
显然,正如评论所指出的,“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造成了世界经济力量的再分配”。
用对外贸易衡量,中国的崛起更加引人注目。
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从1991年的不足1400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超过3万亿美元,在2002年排名世界第五,2004年排名世界第三,2007年排名世界第二,2008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占世界的比例从4.3%上升至10.4%。
中国目前拥有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1991年外汇储备额为2710亿美元,2011年已升至3万亿美元,较1991年增加了1230倍。
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得益于其改革开放政策,改革的方向是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而开放则是使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开放加速,因为其经济体制必须与国际规则及标准接轨。
全球化为中国开拓世界市场并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了机遇,而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进程也有助于中国加快其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推进利于参与市场竞争的对外开放。
不同于日本及韩国的是,中国采取了欢迎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
外来投资对中国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出口产业和提高管理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投入到内地南方沿海省份的香港直接投资成为中国建立现代工业和学习先进商业管理经验的先行资本。
中国南方从利用国际直接投资中实现经济繁荣的经验使政策决策者有信心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区域和全球的生产网络。
中国崛起论文
强大的母亲——崛起的中国08年北京奥运会,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全球的媒体都将闪光灯对准了中国,他们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民族身上。
与此同时,中国崛起亦成为世界口中难以避及的话题。
那么,什么是中国崛起呢?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压迫终于被终结,中国人民从此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战略,率先开放沿海城市为经济特区,标志着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新探索,从此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花开全国。
在改革开放的正确指导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的高度对外开放,大量的能源原材料进口和制成品出口,持续贸易顺差和大量外汇储备,所有这些都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包括劳资利益格局、全球产业链、各国通胀形势、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结构等,近几年来这些影响日渐明显。
围绕这种经济增长及其影响,中国展开全方位经济外交,国际影响力迅速增加,军事硬件也在相应改进。
这一切的一切被誉为“中国奇迹”。
中国崛起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势力的增长。
由于中国拥有稳定而众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军事支出,因此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
作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占有一席。
中国和平崛起表现在,通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创造良好的经济机制和环境,调整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总归起来,经济、科技、军事、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都影响着中国的崛起进程。
回眸历史,在我国五千年文明长河史中,我国已有过三次崛起。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3世纪帝国统一后,中华民族实现了第一次完整意义上了统一;第二次是在公元七八世纪期间,唐朝统一中国,并在大唐的治理下古老的中国呈现出一派祥和、繁荣富强的局面并成为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第三次是依靠清王朝的军事实力而达到鼎盛。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同时它又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一个有力的战斗武器。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并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国特色1.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十九纪五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社会化的机器大工厂已在生产部门占统治地位,工厂手工业的痕迹已经被清除。
不仅如此,交通工具也跟着变革,蒸汽机车,轮船取代了马车,帆船。
在农业上,平整土地和其它农活也逐渐使用蒸汽动力代替畜力和人力为一个部门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工业交通的这种大变革,促使资本主义财富迅猛增加,半个世纪所产生的财富超过了过去几个世纪所积累的财富,但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是在对立矛盾中进行的,也就是说落在资产阶级手中的财富愈多,资本积累的规模愈大,积蓄的速度愈快,那被游离出来的相对过剩人的规模也就愈大,在劳动市场上现役军与后备军的竞争也就愈激烈,从而使工人阶级的生活愈趋于贫困化,甚至降到仅仅可以维持其生命再生产的水平[1]。
因为工业生产上劳动资料的大变平,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商品的成本降低以提高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必然促使资本的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向高度化发展,这就必然游离出一部分工人从现役军转变为后备军。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因资金的流动是完全受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的。
哪里的利润高,资金就流向哪里;在资本与资本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各部门的商品生产是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因而经过一定时间造成生产过剩,产品积压,市场停滞的状态。
但这种过剩并不是社会不需要了,而是由于劳动人民的贫闲,他们有限的消费能力赶不上拼命发展的生产力[2]。
米尔斯海默“中国威胁论”——从人口与财富的视角
一
战” 前 十年很 明显是一个 潜在 霸主
…
…
到 1 1 年 时 ,德 国控制 了 4 %的欧 93 0
具备赢得战争的太大作用 。 两种胁迫手 几乎 没人否认 它在 当今 世界具 有很 大的 洲工业实力 , 国控制 了 2 %。从这点上 这 英 8 段都不可能单独赢得一次 大国战争 。 作 宗教感 召力和政 治影响力 。”因此 , 论 说 , ” 无 德国也拥有相对 于法俄 31的潜在权 :
大 的软权力 。相反 , 皇国虽 然只是欧洲 是军 队数量上 的优 势足 以能够 弥补 因质 机构 , 国又拥有攻击彼此 的能 力且 其意 教 大 的一个没有 多少硬权力的袖珍 国家 , 是 量问题而产生 的差距 。 但 而他 在计算权 力大 图难以把握 , 当国家遭受威胁 时又缺乏 而
三、 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其主要
功 能
米尔斯海默认 为 , 现实世界充满 了安
世 界上仅 次于美 国的军事大 国和经 济大
实际上 , 米尔斯海默在判 断军事 力量
国 , 少有人会认 为这 两个 国家拥有很 强 大小时严重依赖 于人 口的规模 , 但 其解 释就 全竞争和战争 , 国家之上没有更高 的统 治
米 尔斯 海默 以军 事力量 为核心 的权 础 力观实 际上就是一种 唯武力论 的陈 旧观
念 , 国际力量对 比简单地归结为军事 物质基础。 是把 米尔斯海默认为的潜: 力是 者是被另一个大国占领 ,而没有被允许建 在权
力量对 比的片面 的、简单化 的思维方式 。 指 “ 用来构筑军事权 力的社会经济 要素 。 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并非所有的富裕
小时, 却又严 重依赖 于财 富 , 以一 国掌握
的财富数量来 比较其权力大小 。 米尔斯海 默认为 , 众多的人 口并不必然产生大量财
过去二十年的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过去二十年的中国社会发展趋势过去二十年,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趋势。
这些趋势涵盖了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政治变革的多个方面,我们可以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经济发展繁荣200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正式步入高速增长轨道。
这一时期的中国,以制造业为主导,以出口贸易为核心,不仅凭借廉价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制造大国的地位,而且逐渐崛起为的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10年后中国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中速增长阶段。
相应地,中国经济结构也逐渐从重工业、制造业向服务业和创新领域转型升级。
不管怎样,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研究过去二十年,中国在教育和科技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过针对性的改革和投资,中国建立了大量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同时,中国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不仅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亦为世界创新者的来源增加了巨大的潜力。
社会政治变革拓宽自由和权利在2000年前后,中国的政治制度还处于演变阶段。
修宪之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实践逐渐得到了加强,公民的各项自由、权利的保障得到了更加全面地体现和加强。
在一些特殊领域中,如网络与微博、游戏和慈善家,中国的公民权益得到了更加有力的维护和支持。
此外,中国也加强对于社会问题和公民利益的合理维护,为广泛的利益群体提供面向公众的政策和服务,鼓励社会参与,推动民主法治建设。
城市化和人口迁移进程加快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并呈现出巨大的规模。
据统计,在2000年前后,中国内陆地区的城市化率仅为25%左右,到2015年该数字已超过了50%,而且在特别规划中有进一步提高到70-80%的力度。
这一进程引起了极大的人口迁移,尤其是从农村移动到城市的大规模人口流动。
随着人口变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化、建筑和环境等领域中,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实验室。
环境保护成为重要议题在中国经济成长的同时,环境管理方面的问题开始凸现。
从人口角度论中国经济的繁荣进程
从人 口 角度 论 中 国经济 的繁 荣 进 程
敖 金 波
( 京大学 深圳 研究生院 , 东 深圳 北 广 580) 1 0 0
摘 要 : 章 从 人 口 角 度 审 视 中 国 经 济 的繁 荣 进 程 , 助 人 1 计 学 的 分 析 框 架 , 述 了 中 国 第 一 文 借 : 2统 论 次 人 1 峰 即 婴 儿 潮 一 代 的 消 费 高 峰 尚 未 到 来 , 国 经 济 的繁 荣 根 基 依 然 存 在 , 有 望 延 续 至 2 1 年 : 2高 中 并 03 的 观 点 。 重 点 分 析 了 : 国 两 次 人 口 高 峰 的 特 征 ; 口 消 费 高 峰 决 定 经 济 繁 荣 进 程 ; 国 的 人 口 消 费 高 中 人 中 峰 尚 未 到 来 和 中 国繁 荣 有 双 重 高峰 做 支 撑 四 个 部 分 , 大 家 共 同探 讨 。 和 关键 词 : 1 人 : 素 ; 费高峰 ; 荣根基 2因 消 繁
跨度 为 1 0年 这其 中 17 9 0年 是 我 国 历 史 上 出 生 人 口 最 多 的 年 , 9 8年 和 1 6 16 9 3年 与 当 前 全 国 总 人 口 数 量 的 .6 约
一
2 % 。 现 在 , 们 已 是 社 会 的 中 坚 , 幸 运 地 成 为 中 0 他 也 国第 一代 真正意 义上 的 中产 阶级 。
12 第二 个人 口高峰 出生 于 1 8 . 9 6~ 1 9 年 , 间 90 时 跨 度 仅 为 5年 其 中 1 9 年 是 这 5年 中 出 生 人 口 最 多 的 一 90 年) 由于计划 生 育 的实 施 , 二 个 人 口高峰 的人 口 , 第
数 量 虽 不 及 第 一 个 人 口高 峰 , 人 口总 量 也 有 1 2 但 .4 亿 , 近当前 全 国总人 口的 1 接 0% 。 作 为 第 一 个 人 口 高 峰 的 下 一 代 , 称 为 “ 0后 ” 代 。 又 8 一 为 了 表 述 的 更 简 单 明 了 , 们 以 下 的 分 析 将 引 我 入 中 值 的 概 念 : 一 次 人 口高 峰 的 出 生 年 份 中 值 为 第 16 9 8年 , 意 义 代 表 的 是 以 1 6 年 为 中 轴 的 前 后 其 98 1 0年 ; 二 次 人 口 高 峰 的 出 生 年 份 中 值 为 1 8 年 , 第 98 其 意 义 代 表 的是 以 1 8 9 8年 为 中 轴 的 前 后 5 年 。 以 此 类 推 , 0 8年 第 一 个 人 口 高 峰 的 年 龄 在 3 20 6 4 5岁 之 间 , 值 为 4 岁 — — 他 们 正 当 壮 年 , 是 中 0 正 消 费 支 出 的全 盛 时 期 ; 第 二 个 人 口 高 峰 的 年 龄 在 而 1 ~2 岁 之 间 , 值 为 2 8 2 中 0岁 — — 他 们 刚 刚 成 才 , 正 是劳 动力供 应 的全盛 时期 。这 一结 论对 我 们从 人 口 角 度 判 断 中 国 经 济 的繁 荣 进 程 至 关 重 要 。 2 人 口消 费 高 峰 决 定 经 济 繁 荣 进 程
说明中国从中国从贫困到繁荣的史诗之旅 中的观点之一
说明中国从中国从贫困到繁荣的史诗之旅中的观点之一中国从贫困到繁荣的史诗之旅,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认为其中一个关键观点是中国政府的坚定扶贫决心和措施的有效实施。
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过去几十年来,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
然而,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地通过实施一系列扶贫政策和项目,逐步实现了贫困人口减少、收入增加和经济繁荣的转折。
首先,中国政府坚定地将扶贫工作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
从上世纪的农村改革到现在的“精准扶贫”战略,中国政府一直将扶贫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来推进。
通过明确扶贫目标、落实扶贫责任、加大扶贫力度等措施,中国政府不仅在政策层面上鼓励和引导扶贫工作,还通过财政投入和资源调配等方式提供了坚实的扶贫保障。
其次,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广泛而有效的扶贫措施。
政府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发展农业产业、提供就业机会等方式,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并促进了贫困人口的收入增加。
例如,在农村地区,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增收的机会;在偏远地区,政府投入资金修建道路和交通网络,方便居民出行和货物流通。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外,中国政府还注重教育和健康保障等社会领域的发展,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政府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积极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同时,推行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
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社会环境,还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品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总的来说,中国从贫困到繁荣的史诗之旅中,中国政府的坚定扶贫决心和措施的有效实施是至关重要的观点之一。
中国政府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全面而有力的扶贫政策和项目,不仅实现了近几十年来贫困人口的大规模减少,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口角度论中国经济的繁荣进程
从人口角度论中国经济的繁荣进程
2010-03
――从人口角度审视中国经济的繁荣进程,借助人口统计学的分析框架,论述了
中国第一次人口高峰即婴儿潮一代的消费高峰尚未到来,中国经济的繁荣根基依然存在,并有望延续至2013年。
重点分析了中国两次人口高峰的特征;人口消费高峰决定经济繁荣进程。
从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繁荣关系的现实状况分析,消费增长和衰退与人口年龄结构具有紧密的联系,从人口角度联系美国、日本经济增长、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过去20年美国和日本经济的表现基本验证人口因素形成的消费高峰周期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周期。
研究中国人口的年龄构成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周期、消费高峰的到来具有前瞻性的作用。
1中国两次人口高峰的特征分析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明显呈现两个高
峰,第一个高峰持续10年,年龄分布在28〜37岁之间,第二个高峰持续5年,年龄分布在10〜14岁之间,他们也正好是第一个人口高峰的下一代,两代人之间大致相差20年。
1.1第一个人口高峰出生于1963〜1972年,时间跨度为10年
这其中1970年是我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1968年和1963 年与之持平,略次之。
总人口数量达到 2.56亿,约占当前全国总人口数量的20%现在,他们已是社会的中坚,也幸运地成为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
1.2第二个人口高峰出生于1986〜1990年,时间跨度仅为5年
其中1990年是这5年中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
第二个人口高峰的人口数量不及第一个人口高峰,但人口总量也有 1.24亿,接近当前全国总人口的10%作为第一个人口高峰的下一代,又称为
“ 80后” 一代。
以下的分析引入中值的概念:第一次人口高峰的出生年份中值为以
1968年为中轴的前后10年;第二次人口高峰的出生年份中值为1988年, 其意义代表的是以1988年为中轴的前后5年。
以此类推,2008年第一个人口高峰的年龄在36〜45岁之间,中值为40岁一一是消费支出的全盛时期;而第二个人口高峰的年龄在18〜22岁之间,中值为20岁一一是劳动力供应的全盛时期。
这一结论对我们从人口角度判断中国经济的繁荣进程至关重要。
2人口消费高峰决定经济繁荣进程
2.1当预言变成美国的现实,便凸现人口因素的决定作用
如下图1, 2000年美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显示美国人口高峰即婴儿潮一代的出生高峰是1956—1965年之间的10年,出生年份中值为1961年, 而且就单年而言也是1961年出生的人最多。
Si阿p年ttpg的人口把龄绪构
《下一个大泡泡》中,根据2000年美国劳动统计局公布的消费者支出调查,作者统计出美国居民就业、成家、首次购房、再次购房等重大决策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0岁、26岁、31岁和41岁。
研究发现48岁将是美国居民的消费高峰,房价的高点也基本与消费高峰一致,换句话说,尽管购房的动力在41岁最强,但是房价高峰却在49~50岁左右。
根据以上的人口统计学分析,预测以1961年为中值的人口高峰将于2009年和2011年分别进入消费高峰和房价高峰,这一预言已经基本得到证实。
美国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强势,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均出现调整,很多人可能会将2008年视作是美国经济繁荣进程中的拐点之年,即便这样,只要人口高峰对应的消费高峰尚未到来,经济繁荣的根基便依然存在。
2.290年代消费高峰过后,日本股市和楼市均大幅调整
日本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的破裂也可视为人口统计学的一个经—案例。
如上图2, 2000年日本的人口年龄结构明显呈现两个高峰,第一次高峰持续5年,年龄分布在49〜53岁之间,中值为51岁,第二次
高峰也持续5年,年龄分布在25〜29岁之间,中值为27岁,两代人口高峰之间大致相差25年。
日本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部居民消费支出的数据也显示,40〜49岁是人口年龄结构中消费支出最高的群体。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历史向前倒退10年,1990年时日本的第二次人口高峰年龄处在15〜19岁之间,中值为17岁,这一代人还没有进入成家高峰;而第一次人口高峰年龄处在39〜43岁之间,这一代人可以认为基本已经进入了消费高峰,中值仅为41岁,反过来说明日本居民的消费高峰年龄比美国有一定的提前,但仍属于40〜49岁的正常范围内。
从这一点来看,1990年代末期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基本上也与日本已经进入人口消费咼峰保持一致。
以上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案例分析,都验证了一个观点:人口因素对经济的繁荣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人口高峰对应的消费高峰尚未到来,经济繁荣的根基便依然存在。
3中国的人口消费高峰尚未到来
2008年,中国第一个人口高峰也是最大的人口高峰的年龄在36〜45
岁之间,中值为40岁一一他们正当壮年,正是消费支出的全盛时期。
即便是按照日本41岁进入消费高峰的保守估计,2009年之后才会迎来中国的人口消费高峰。
3.1中国居民重大决策的年龄特征
我们在分析时基本采信了美国居民重大决策的年龄特征数据,比如
就业、成家、首次购房、再次购房的年龄。
但在消费高峰和房价高峰的年龄上,考虑到中国的老年保障不如美国以及中国作为东方人对房子的
特殊态度,也为了更加谨慎一点,我们把消费高峰的时间从48岁提前到45岁,把房价高峰从49〜50岁也提前到45岁。
生需中的罕幽年*
粧业21JS31414545
3.2 2013年是中国的消费和房价高峰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两次人口咼峰对应的就业咼峰、成家咼峰、首次购房、再次购房、消费高峰进行了测算。
结果显示,以第一次人口高峰10年的中值1968年进行计算,45岁到达消费和房价高峰,这一年便是2013。
未来5年(2008〜2013年)之间无疑是这波婴儿潮40〜45岁的繁荣阶段。
和ill血
■ 4 的人口年曾堵掲
: WIND .
同时需要补充的是,如下表2,未来5年(2008-2013年)将既是第
一次人口高峰即婴儿潮一代的消费(2013年)和房价(2013年)高峰,
同时也是婴儿潮的下一代即“80后”一代的就业(2009年)和成家(2014年)高峰。
这种重叠效应不容忽视,成家高峰和消费高峰的叠加将进一
步夯实经济繁荣的根基。
-鹘11庸弋时F臥剧UWQ下f曲副
,1M3-1370
出生雋峰年治1990
出主年酚宁值.19B8
L卿3W9
1^4血
) im2OL9
碍获曲房髙略(収/ 20092029
20132833
2013
4中国繁荣有双重高峰做支撑
4.1人口消费高峰的到来,意味内需的真正崛起
中国最大的人口消费高峰在2013年才会出现,那么中国经济至少可以繁荣到2013年,消费高峰的到来,意味着中国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国内需经济的真正崛起。
如下图3,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人口结构等关键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消费增速过去20年呈现明显的两次高峰。
第一次消费高峰在1984〜1989
年(婴儿潮就业),第二次消费高峰在1992〜1997年(婴儿潮成家),
前者以购买老三样为主,后者以购买新三样为主,两者均以“消费产品、关注数量”为共同的消费特征,我们预计第三次消费高峰将在未来5年内到来(婴儿潮成熟为中国第一代中产阶级),其消费特征将由“消费产品、关注数量”转向“消费服务、关注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即将到来最大的消费高峰,必然意味着中国内需的真正崛起。
相关的投资_ 机会可以应运而生。
4 ・
■ 巾■■■ _
S3善■的菌再凍厦9»峰
4.2 “ 80后”的成家高峰,进一步夯实繁荣的根基
如果我们把日本和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图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便更容易发现两国人口结构的一些差异,而这些差异对两国经济繁荣的进程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 5 2W0年叩Bl的人口单•籀构
如上两图,中国虽然与日本中国类似,有两次较大的人口高峰,但
是日本两代人之间相差25年,而中国两代人之间仅相差20年。
这导致的结果是,当日本于1990年进入了婴儿潮一代的消费高峰时,其下一代还没有进入到成家高峰,平均年龄才只有15〜19岁。
相反,当中国于2013 年进入婴儿潮一代的消费高峰时,其下一代以5年高峰计算的中值是25岁,刚好进入了成家年龄。
从人口角度来看,即将到来的“ 80后” 一代的成家高峰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将进一步夯实中国经济的繁荣根基,中国虚拟经济的繁荣程度可能远远超过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