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的辩证觉解与哲学立场的确立_1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哲学)教材分析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哲学)教材分析

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作者:佚名资料来源:不详点击数:773 更新时间:2009-5-1 22:52:53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讨论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较为宏观的层面上,讨论新编的《生活与哲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教材,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本教材;第二,在较为微观的层面上,讨论教材中的一些具体内容,主要是就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我们在编写这本教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下面我们先来讨论第一方面的内容。

一、如何理解和看待《生活与哲学》这门课和这本教材(一)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这门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这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在这门课和这本书中,我们要告诉学生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课程的基本性质就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门课要讲的不是一般的哲学,不能把它讲成哲学概论,也不能用其他哲学派别来冲击和淡化这门课的主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门课程的主题和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当然,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整个人类哲学发展的长河中予以考察,让学生在与中西哲学的对比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现实力量。

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以往哲学思想的优秀成果,这不是一句空话。

应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教材力图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建构,通过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所未有的科学真理性和指导人民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比如说,哲学是怎样起源的,这原本是一个哲学味道颇浓的话题。

我们把这一问题放到了“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框中。

《哲学与生活》主要原理归纳

《哲学与生活》主要原理归纳

《哲学与生活》主要原理归纳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组成部分】(一~三十)Ⅰ辩证唯物论(一~七)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要求〗:这一世界观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构成党的思想路线)。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运用举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

福州市旅游局根据这一变化,充分利用福州拥有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和温泉、海岸线、森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努力打造精品线路,不断推出“自驾游、亲子游、农家乐”等新的旅游项目,凭借“文化品牌、休闲品牌、生态品牌、温泉品牌”的打造开创福州旅游的新局面。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福州市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参考答案】①立足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开发旅游线路和项目,开创福州旅游的新局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适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努力打造精品线路,做到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费尔巴哈提纲每一条解读

费尔巴哈提纲每一条解读

费尔巴哈提纲每一条解读费尔巴哈提纲是马克思在1844年起草的一份纲领性文献,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

下面是对费尔巴哈提纲中每一条的解读。

1. 哲学至今所取得的成果是无效的。

费尔巴哈在这一条中指出,传统哲学无法有效解决现实问题,需要通过一种新的方法来重新审视世界和人类的存在。

2. 哲学应该转向实践。

费尔巴哈强调哲学应该更加关注人类的实践活动,思考人类在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 哲学不能仅仅是思考的结果。

费尔巴哈认为,哲学不应该只停留在纸上思辨,而应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

4. 哲学应该从现实出发。

费尔巴哈主张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矛盾出发,通过对它们的剖析和解决来推动哲学的发展。

5. 哲学应该立足于历史。

费尔巴哈认为,历史是哲学发展的基础,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发展规律。

6. 哲学应该关注人类的存在。

费尔巴哈认为,哲学应该关注人类的存在问题,研究人类的本质和目的,从而找到解决人类问题的途径。

7. 哲学应该超越宗教束缚。

费尔巴哈批判了宗教对思想的束缚,主张哲学应该摆脱宗教的影响,独立地进行思考。

8. 哲学应该关注社会问题。

费尔巴哈认为,哲学应该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费尔巴哈提纲的每一条都是对哲学发展的重要观点和指导原则。

这些观点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思考的起点和实践的指南。

通过对费尔巴哈提纲的解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并运用于实际的社会实践中。

必修4哲学生活第一、二单元复习

必修4哲学生活第一、二单元复习

必修4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构建知识体系(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二、考点诠释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概念,五对关系)一、基本概念1.世界观(1)含义: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性质:有正确与错误之分(3)对象:整个世界,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4)特点: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零散的、朴素的(5)举例:物是观念的集合、世界是物质的2.方法论(1)含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2)举例: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哲学(1)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2)含义: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性质: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之科学”,是科学的哲学、真正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对象:整个世界(5)特点:自觉学习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是哲学家;系统的、理论的(6)举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7)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8)作用:不同性质的哲学对生活和社会产生不同的作用4.具体科学(1)范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2)对象: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3)举例: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文艺学、伦理学)、思维科学(心理学、逻辑学)二、基本关系1.生活与哲学的关系(息息相关、密切联系)(1)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不神秘,生活≠哲学)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并不能说哲学源于思考)(2)生活需要哲学(生活离不开哲学)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③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导学案

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中实例认识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结合生活中实例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并能自觉运用上述道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3、运用生活中的事例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并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理解矛盾分析法的普遍意义,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矛盾的含义和属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①矛盾就是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

②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和。

(2)矛盾的同一性: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的属性和趋势。

②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双方共处于一个中;二是矛盾双方,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属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没有,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②寓于之中,并为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总结(矛盾的作用):矛盾双方既又,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①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

②方法论要求: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勇于,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

大学生的唯物辩证法自由意志与社会规范的辩证关系

大学生的唯物辩证法自由意志与社会规范的辩证关系

大学生的唯物辩证法自由意志与社会规范的辩证关系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成年身份和相对独立思考能力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受到唯物辩证法、自由意志和社会规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唯物辩证法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自我的思维方式,而自由意志与社会规范则构成了他们行为准则的两个重要维度。

在这一辩证关系中,大学生需要理解并实践唯物辩证法,同时平衡自由意志和社会规范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强调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性和对立统一的规律。

大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和思考,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看待问题和看待自身。

唯物辩证法教导大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和永恒的价值。

唯有通过对事物的深刻剖析和细致观察,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拥有更客观、全面的思维方式。

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大学生能够审视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惑,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

然而,唯物辩证法并不是空洞的理论,在大学生的成长中,需要结合自由意志和社会规范来指导实践和行为。

自由意志是指个体在自主选择和决策中实现个人价值和发展的能力。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该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通过自由选择和决策来实现。

同时,社会规范作为社会共同行为准则的一种表现,对大学生的言行进行了一定的规定和规范。

大学生应该尊重和遵守社会规范,遵循公共道德和法律法规,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唯物辩证法、自由意志和社会规范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辩证的统一。

大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意志和社会规范的有机结合,即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

唯物辩证法给予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审视社会规范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同时也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规范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大学生在面对社会规范时,可以借助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理性思考和分析规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避免盲从和机械遵循。

2024年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2024年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1虽然在通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进行了重读,比较阅读下,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崭新的认识,可是合卷之时,脑中仍然一片空白,对着键盘不知从何写起,难道我也达到了“坐忘”的境界,这种状态究竟是“不知”还是“无知”?我想,冯先生的这本哲学史著之所以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不仅因为它承载的是几千年来中国浩瀚的思想史,更重要的是他以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讲解,让我这位哲学门外汉突然觉得:一直闻而生畏、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哲学原来离我们这么近,并如此深入我们的生活。

冯友兰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而后又到美国学习西方哲学,所以他的这本哲学史著里会时不时将中国古人的思想见解在西方哲学中找到映射,同样也免不了采用逻辑分析方法进行阐述,这也是他之所以能举重若轻的仅用短短的300页正文,就能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思想史非常系统的、透彻的呈现给读者的功力所在了。

本书开宗明义,首先提炼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

对超现实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先天欲望,除了宗教,还有哲学,可以让人们不会沦陷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因为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冯友兰先生认为极少关心宗教的中国人通过对哲学的极其关心,来实现对超道德价值的觉解,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中国先哲们认为单就一个人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的同一,为了得到这个同一,中国哲学产生了很多流派,哲学家以身载道,展开了“出世”与“入世”的体验和探讨。

如果真理只有一个,那么在无数探寻真理的路上,总会有人不期而遇。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表象对立,实则补充,演绎着一种力的平衡。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寻求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到文道统一、文道同一——语文教学的四重境地

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到文道统一、文道同一——语文教学的四重境地

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到文道统一、文道同一——语文教学的四重境地[摘要] “文”和“道”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两个范畴。

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文与道的关系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直接显现。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文、道关系形态各异。

本文分别展示文、道关系的四重境地: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文道同一,以此促进语文教师更加深入地思考文、道关系,从而能真切地把握住语文教学之本意。

[关键词] “文”;“道”;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一般来说就是语言学习,语言学习我们主要是以“文”为主体,而”文”又总是和“道”关联在一起;并且,作为缘起于母语的语文来说,学“文”必然是和得“道”——情意、思想、精神、境界等紧密相关,所以,对语文教学来说,“文”和“道”是最核心的两个范畴。

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文与道的关系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直接显现。

虽然孔子对“文”、“质”关系的表述就给了我们较好的启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2011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另一角度也显示了二者的关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文、道关系的表现却形态各异。

下面分别展示文、道关系的四重境地,以此促进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文、道关系,从而能真切地把握住语文教学之本意。

文以载道我们一般认为,世界是先于“我”而存在的,真理是对事物运行规律的客观反映,人是通过认识的方式而明知世界及自我的,而语言就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反映真理的手段。

我们一般认为是先有物,然后再给它命名;或者我们的任何表达都是对某个事先就存在在那儿的东西的言说,语言就是给某物贴上一个标签、冠上一个名称而已,它的功能与其他人工符号一样,都只是传送现成的观念。

我们一般认为,语言本身不产成内容思想,语言的意义只在于表征语言之外的现成东西,不管是心理的还是物理的,不管是现实的还是虚构的。

对于我们来说,语言虽然是重要的,但无论如何它只是一种工具,还有比它更重要、更主导的——道(情意思想、品质精神等)。

劳动概念的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

劳动概念的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

劳动概念的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将黑格尔哲学与抽象思辨联系在一起,好似黑格尔哲学就是抽象的、僵化的,由此,黑格尔的〔精神〕劳动概念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事实上,黑格尔认为,哲学是概念式的认识,而以往的哲学只是对概念做知性的理解,真正的概念是运动的、开展的,不是空的、死的、僵化的,它表达的是活生生的个体生命原那么,是完全具体的东西。

而黑格尔的劳动不仅表达了这种概念的辩证运动,而且在其特有的概念世界再现了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

正是在这一关键环节,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这种具体性,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并深入分析造成这种抽象劳动的深层根源,进而揭示了人们以物的依赖性为根底的人的独立性的生存状态。

一、黑格尔的劳动:概念世界的对象化活动黑格尔认为,哲学是有关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而哲学之所以能承载这样的使命,那么在于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

黑格尔由此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概念体系,他的哲学就是一个概念的世界,而人们对于他哲学的最大误解也正是在于这个概念。

一提到概念就会把它与抽象连在一起,如果人们所理解的具体是就感觉中的具体事物或一般直接的可感知的东西来说,那么概念也可以说是抽象的。

在人们心中,概念是一种离开整个世界和全部生活的空洞的名称,是抽象的僵化。

相比较而言,感性的杂多表象更给人以具体性和实在性,但黑格尔却指出:感性确定性的这种具体内容使得它立刻显得好似是最丰富的知识,甚至是一种无限丰富的知识又好似是最真实的知识;因为它对于对象还没有省略掉任何东西,而让对象整个地、完备地呈现在它面前。

但是事实上,这种确定性所提供的也可以说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真理。

它对于它所知道的仅仅说出了这么多:它存在着。

它存在着对于感性知识来说,就是个本质的东西,除此之外说不出任何东西,在黑格尔看来那就是抽象的。

黑格尔不仅认为感性确定性是抽象的,而且他认为对概念作知性的把握也就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概念仍然也是抽象的。

辩证唯物主义与近现代哲学的辩证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与近现代哲学的辩证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与近现代哲学的辩证观念近现代哲学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是近现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与近现代哲学的辩证观念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现代哲学体系的重要基石。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以唯物主义为基础,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受人们的意识和主观想象的影响。

物质是永恒的,无始无终,具有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辩证法的运用,认为事物发展是辩证法的运动。

它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内部的矛盾和对立,正是由于矛盾的存在才推动事物的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认为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质的变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否定旧的东西,保留新的东西而推动的。

二、近现代哲学的辩证观念近现代哲学借鉴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辩证观念。

近现代哲学的辩证观念强调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过去的哲学中,往往将事物简单地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近现代哲学认为事物存在着更加复杂和多样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对立。

对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近现代哲学引入了更多的生命和个体因素。

近现代哲学认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不仅仅是客观规律的作用,也受到生命力和个体意识的影响。

个体的自觉和选择对于事物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近现代哲学的辩证观念还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方向。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种历史性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相对简单向相对复杂的方向发展。

三、辩证唯物主义与近现代哲学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与近现代哲学的辩证观念在许多方面相互补充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基本的哲学观念和方法论,为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近现代哲学在批判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同时,也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对于近现代哲学提供了一种根本的解释和认识方法。

辩证法与近现代哲学的辩证思维

辩证法与近现代哲学的辩证思维

辩证法与近现代哲学的辩证思维近现代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和认识的学科,而其中的辩证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辩证法与近现代哲学的辩证思维紧密相连,本文将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辩证法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分析事物矛盾运动的思维方法。

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是矛盾,即事物内部的对立面。

根据辩证法的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矛盾的斗争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法还强调事物的统一和转化,即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形成事物的发展过程。

二、近现代哲学的基本思想近现代哲学是在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它强调科学、理性和自由,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其中,辩证思维是近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思维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性认识,不仅要看到事物的片面和表面,更要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和矛盾。

辩证思维也注重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把握,强调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辩证法与近现代哲学的关系辩证法和近现代哲学都是关于思维和认识的学科,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首先,辩证法是近现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近现代哲学的一种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的要求与近现代哲学的理性、全面性相契合,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近现代哲学的发展。

其次,辩证法和近现代哲学都强调对事物的发展过程的把握,关注事物内部的矛盾和转化。

在实践中,辩证法和近现代哲学的辩证思维也相互交融。

正是通过运用辩证思维,近现代哲学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近现代哲学的思想也丰富了辩证法的内涵,使其更具现代意义。

四、辩证法与近现代哲学的应用辩证法与近现代哲学的辩证思维不仅是一种学科的理论思辨,更是一种实践的指导原则。

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我们可以从辩证法和近现代哲学的角度出发,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问题的本质和矛盾,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在社会管理中,辩证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社会问题的成因和影响,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政策和措施。

葛兰西实践哲学评析

葛兰西实践哲学评析

葛兰西实践哲学评析葛兰西是20世纪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实践哲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主张人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他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指导行动的唯一途径,而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揭示人们的实践活动代表着什么样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展开评析,并举出5个例子来论证葛兰西实践哲学的正确性。

首先,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主张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他认为,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人类通过实践才能逐渐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一个人只有亲身参与一项工程建设,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细节和困难。

而行动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我们的意识通过感知和运动的实践来改造和创造客观世界。

因此,实践是理论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理论。

其次,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认为,人们的实践活动代表着一种文化和历史的内涵。

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简单地反映了一些客观事实,还代表了一种文化和历史的内涵。

例如,建筑和艺术作品除了技术和做法的问题之外,它们也反映了某种文化和人类历史的发展。

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

第三,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改变世界的重要手段。

实践不仅简单地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途径,它也是我们改造、创造世界的手段。

例如,我们通过实践来改变技术或者其他方面来推动经济发展,从而改变生活的质量和方式等等。

因此,实践是在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第四,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主张实践的过程是开放的、多元的,具有不确定性和矛盾性。

实践的过程并非简单的套路和固定的模式,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中常常会涉及到各种矛盾和不和谐的现象,需要我们努力去调和。

例如,不同文化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会带来矛盾,需要我们去处理。

这样的复杂性、开放性等等,是实践的精髓所在,也是它吸引人们去探究的地方。

最后,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形式的认识密切联系。

实践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途径之一,但它并不代表我们所有的认识都从实践中得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立场之间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立场之间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立场之间的辩证法作者:宋香庆王萍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第2期自恩格斯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P277)这一著名论断以来,人们基本上都是在“本体论”和“认识论”视域内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将其一分为三:作为宇宙本体论(物质观)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能动反映论”以及将这种“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于社会领域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诚然,这种分层次和分领域的研究视角,对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无疑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哲学的“基本问题”毕竟还不能涵盖哲学的全部,尤其是哲学的“主题问题”。

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某一哲学思想,不仅需要对其哲学的“基本问题”作深入研究外,还需要从“整体”或“总体”上深入研究该哲学的“主题问题”以及“基本问题”与“主题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

只有将“基本问题”和“主题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握该哲学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离开“主题”抽象地谈论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灵魂”和“人格魅力”,很容易导致价值理性的迷失,变成一堆僵死的物化工具;而离开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仅仅从主题上来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往往又会缺失工具理性,因而也就无法真正认识和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深刻”之所在。

可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立场”及其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哲学的“主题问题”是指一种哲学思想关注、反思或集中回答的中心问题,或者说,一种哲学思想是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问题而展开论述的。

一般说来,一种哲学思想越成熟、越具特色,其哲学主题就越集中、越明确。

然而,在一种哲学思想的创立和形成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哲学家对哲学的“主题问题”认识的自觉性不同,有的将其直接表述出来,有的虽未直接表述,这就为人们理解和掌握这种哲学思想带来一定的困难。

哲学与生活知识点重点归纳(辩证,认识等观点)

哲学与生活知识点重点归纳(辩证,认识等观点)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一部分: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一、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观〗: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物质决定意识〖世界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或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四、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五、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世界观〗: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六、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世界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性的,又是普遍的〖世界观〗:(1)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方法论〗: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八、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辩证法原理(新总结)

辩证法原理(新总结)

生活与哲学原理内容总结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承认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就坚持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意识决定物质(或思维决定存在)就坚持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又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在唯物主义中又坚持了辩证法,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

(2)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客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注意:意识虽然有能动作用,但是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意志作用于客观事物必须通过实践。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上述两个原理的综合)注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但是唯物主义是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下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4、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事物运动都有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1)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5、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为基础。

冯友兰《贞元六书》

冯友兰《贞元六书》

冯友兰《贞元六书》冯友兰《贞元六书》以此在世界的道德精神重建新儒学的理论建构台湾大学哲学系杜保瑞摘要:本文讨论冯友兰在《贞元六书》中的儒学宗旨,指出此系列专书之作是冯友兰以此在世界的道德价值为价值本体而构作的当代新儒学系统,他虽有别于港台新儒家以陆王为典范的当代新儒学,但仍是以儒家价值以说传统中国哲学的新体系,冯友兰的新儒学建构包括以程朱理学为典范所建构的结合西方形上学方法的新理学系统,以及以四境界说作为分析架构以评价中国各家学派的境界哲学系统。

本文之作将集中于讨论他的四境界说,冯友兰的境界高下是以主体的觉解高下以为判准,而觉解的高下则是以主体的活动所关切的范围是以自己、还是社会、还是整体存在界为判准,并指出其中的道德境界即是冯友兰价值意识的核心焦点,天地境界不过是实现了此世道德的意境的结果,因此这就显示了他的儒学的当代新创作,应有作品自身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之作,对于冯友兰曾经用心构作的「新理学」系统,是否是一儒学的当代新创作问题,将表示肯定的意见。

并且将以冯友兰在《贞元六书》中的哲学方法为讨论的主题,就他所使用以讨论中国哲学问题的种种哲学方法,一一检视他的儒学立场与哲学风格,并说明何以他是十分儒家本位的思路。

至于这个十分儒家本位的思路算不算是当代新儒家?这就要看当代新儒家这个概念的定义了,如果它只能指得是熊十力、牟宗三的系统,那么冯友兰正是走了不一样的当代儒学建构的道路,这也是本文所欲究明的冯友兰的哲学方法的要旨。

如果当代新儒家指得是当代所有为捍卫儒学价值意识而建构的符合哲学学术标准的解释体系,那么冯友兰的《贞元六书》就确实是其中的一套系统,而这套系统又确实不同于熊、牟的思路,因此十分值得细细抉拨并清晰铺陈。

二、冯友兰《贞元六书》的主要议题及理论结果《贞元六书》中的《新理学》正是冯友兰建立当代新儒学的主要创作,但其实,许多观念还在催生发展中,实际上要到《新原人》、《新原道》及《新知言》中才完全落实了「新理学」的建构1。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含义: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而形成两大对立派别: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

正确认识哲学的产生:(1)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惊讶、困惑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实践需要哲学,人们创造哲学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对周围世界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多,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3)因此,没有人类的实践,就没有哲学;没有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也没有哲学,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准确理解哲学的作用: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可以给人以智慧,但哲学的智慧和其他科学有所不同。

(1)哲学的智慧首先表现为一个人对宇宙、对人生的正确把握和认识,即让人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

哲学的作用不在于增加自己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2)哲学的智慧还表现在它是生活的艺术,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它告诉人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幸福生活,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生活的辩证觉解与哲学立场的
确立
【内容提要】“ 哲学立场”的自我澄明是关系到哲学存在及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此问题上,“经验的立场”与“超验的立场”二者各执一端,彼此对立。

只有超越这二者的知性对立,立足于对“现实生活”的辩证觉解,“哲学立场”这一问题才能找到自己坚实的根基。

【关键词】哲学立场/现实生活/辩证法【正文】
哲学是否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立场”?
哲学的“立场”是否可能以及何以可能?
随着国内哲学理论思考的日渐深入,这一重大问题正在浮出水面,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在此方面,有两位学者各执一端的观点颇值得引起人们重视:赵汀阳在一系列着述中提出“无立场的思想”的观点,何中华对赵汀阳观点的批评与回应。

笔者认为,两人的争论使“哲学立场”这一问题尖锐
地凸显在人们面前,使人们难以回避。

本文愿以两人的讨论为背景,在此发表一点个人看法,以推动对此问题的探讨。

一、“哲学立场”的自觉: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们每年有上千篇哲学论文在公开学术刊
物发表,有数十部哲学理论研究专着和教材问世,这些论文和专着都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为“哲学研究”,把所探讨的问题认同为“哲学问题”,然而,很少有人回到问题的前提去对“哲学立场”进行提问和反思,而这恰恰是哲学得以安身立命的带有根本性
的大问题。

何中华通过与赵汀阳的对话,把“哲学立场”这一富有挑战性、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上提升到了自觉的层面并昭示于人
们面前,使人们不得不直面它并认真地作出回答。

所谓哲学立场,一般而言,是指“任何一个哲学建构者所须臾不可离的根本出发点,具有视野与前提两重含义。

”但在更深层面上,追问“哲学立场”,实质就是要叩问“哲学的发言”所具有的存在权利与合法性根据
究竟为何、哲学在人类全部文化形式中应具有何种特殊姿态等重大问题。

用赵汀阳的话讲,它意味着对这些问题的自我反思:“哲学该怎样搞?能怎样搞?或者说,搞哲学意味着什么?”它要求哲学把目光从对世界、人生,对种种争论不休的问题的关注中抽身回来,返归自身的本源,探寻哲学安身立命的根本。

对哲学立场自觉的澄明与申辩是所有真正
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常识以及实证科学、宗教等文化形式凭借其在人们生活中的直
接功效而显示它们的存在理由和价值,这也就是说,它们存在的立场具有“自明性”;与之不同,哲学的立场却从来就不是自明的,需要澄清。

从历史上看,一切哲学派别在建构其理论体系时,总是毫无例外地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内容:第一是自身的基本概念以及由概念的展开所形成的理论体系,第二便是对其哲学立场的理论阐明和论证、对它所具有的合法性根据的自我申辨,而且就根本而言,前者之所以可能,必须依赖于后者的坚实性与可靠性。

一种没有对“哲学立场”
进行自觉阐明与有效辩护的哲学必然是一
种糊涂的、无根的哲学,即使它对众多问题喋喋不休地发表了无数看法,也会因为其缺少对“哲学立场”的自觉而仍为“意见”,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哲学境界。

对哲学立场的充分自觉是哲学成为哲学的必要条件。

在今天,对哲学立场的自觉澄明具有更加迫切的时代意义。

从当代西方哲学的实际来看,对传统哲学基本立场的怀疑与否定,对哲学立场的重新定位与反思,已成为理解整个当代哲学最为重要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科学主义思潮,还是人本主义思潮,都把背
离传统哲学的理论立场作为基本出发点,从各个方面否定传统哲学作为最高智慧和
第一原理的自我期许;到更为激烈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那里,传统哲学的立场更遭到了空前的否定,例如,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概念,就希望通过一种没有主导原则、没有最高原理、没有理论中心的新的文化构想,彻底取代以往哲学作为最高智慧、一级真理的“元”立场,从而使当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立场的否定与质疑达到了顶点。

与此同时,当代哲学还有另一些哲学家为在新的时代扞卫与重新确立哲学的立场作出
了切实的努力,这一点集中地体现在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这一趋势上。

自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以来,这一概念引起了20世纪许多哲学家的重视与共鸣,维特根斯坦对“生活形式”的强调,日常语言学派对语言日常用法的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日常生活批判”的高度重视,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等人对“生活世界”的阐述……,都共同地体现了这些哲学家回到“生活世界”、立足于“生活世界”重建其哲学立场的致思取向。

从上述这一世界性哲学发展的宏观背景出
发观照何中华与赵汀阳的对话,这种对话便获得了一种更为深广的意义,他们不仅对当代哲学所提出的“哲学立场”这一重大问
题进行了细致思考并作出了积极回应,尤其可贵的是还从不同角度切入了哲学立场的“生活基础”这一层面,自觉地把哲学立场的确立,同对生活意义的觉解内在地联系在
一起,表明了两人的致思与当代哲学的最新动向具有深层的一致性。

具体而言,由于对“生活”的觉解采取了一种“超验”的态度,何中华实质代表了一种“超验主义”的哲学立场。

正如他自己所声明的:“哲学立场只能是超验意义上的不可还原、不可归纳的逻辑自明性前提……哲学不需要明证,它唯一需要的只是超验的自明性本身。

”正是在“超验本体”的展开中,哲学为人们提供一种超越现存生活的理想
生活和高远意境,从而引导人们不断超越固有限制去追求一种应然的生活。

哲学在对“超验自明性”的澄明中,显示了所有其它学科都不能代替的功能因而构成了它不可
剥夺的独特立场与存在合法性。

与何中华相对,赵汀阳则代表了一种关于生活的“存在论立场”。

他认为,对于哲学而言,“生活事物是唯一能够利用的存在论事实,”而且,生活的意义不依赖于任何外在于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生活的意义是“自足”的,具有“自成目的性”,因此,“生活首先是一个存在论
事实,在它的存在论问题被阐明之前,任何断言都是没有根据的,唯一正当的方式是仅限于生活这一存在论事实所能分析出来
的东西作为根据”,由此出发,“纯粹的思想反思的意义在于它能够进入生活……一
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或者是一个对生活有
意义的思想方法问题,或者是一个生活观念问题。


很显然,何中华与赵汀阳的哲学立场具有鲜明的精神气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二人对于“生活”的不同觉解。

从何中华超验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赵汀阳显然是“以一种隐蔽的经验论立场在处理超验的形而上
学问题,亦即是以一种非哲学的方式谈论哲学而已”;而从赵汀阳关于生活的存在论立场出发,何中华恰恰是在生活之外谈论生活,因而正是存在论立场所要禁止的,所以何中华的哲学立场显然要被赵汀阳归属于“旧
哲学”的范畴。

在我们看来,何、赵两人由于对生活的不同觉解所形成的不同哲学立场具有鲜明的代
表性,它标志着中国哲学工作者对哲学立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