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优质课精品-鲁教八下-2018新编

合集下载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1《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解析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掌握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掌握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学作品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和性格塑造。

2. 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谈论法,通过讨论理解文学作品中隐藏的深层含义。

2. 演示法,通过演示对《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五、教学内容1. 师生共同理解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学习分析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六、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和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1. 你了解过《致女儿的信》这本小说吗?2. 你觉得这本小说的主题是什么?Step 2 阅读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致女儿的信》,重点理解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并向全班汇报。

Step 3 分析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1. 教师让学生在小说中深入挖掘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并让学生进行分类,如比喻、拟人等等。

2. 教师和学生合作,演示如何应用这些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Step 4 总结性评价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对未来学习的展望。

1.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 你觉得未来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去学习文学作品?七、教学效果评价1.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讨论等方式,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效。

2. 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我检测自己的阅读能力、文学欣赏能力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更多的与学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深刻理解作者对女儿的期望,以及如何将这些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2. 学会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处理与家人的关系,增进彼此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表达爱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提高沟通能力。

五、教学内容1. 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 讲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讨论如何将作者的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家庭关系质量。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信件内容:详细讲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讨论如何改进沟通技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如何将作者的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建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关爱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教学过程:篇一一、设疑创设情境课一开始,我作了如下设计:无论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鲜的话题。

歌德也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但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示。

受我的问题的触动,学生开始思考了。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步骤:导入课堂:大家都满十四岁了吗?你知道什么是爱情吗?有谁曾经问过你的父母“什么是爱情”?没有问过的,设想一下,如果你问了他们这个问题,你估计他们会怎么说?的确,在我们中国,很少有父母能够和孩子们探讨爱情这个话题,可是世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在问他这个问题时,你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吗?读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苏霍姆林斯基。

播放苏霍姆林斯基生前的照片和事迹。

授课:一、大声将课文读一遍。

问题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问题2、大屏幕出示: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重点品读:他们一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重点分析: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重点研究:眼睛中那不变的美和力量总结:这就是爱情,这种美和力量使他们爱情忠贞,永恒,五十年不变,甚至连上帝也无可奈何。

二、品读上帝问题1、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

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问题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

总结:上帝是被震撼了,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爱情,而且人死了,爱情没有死。

《致女儿的信》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致女儿的信》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作者 对爱情的看法和态度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爱情 在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课堂互动,掌握爱情 与友情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写作练习,表达自己 对爱情的看法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帮助学生理解爱情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辅助教学
小组合作:组 织学生进行小 组讨论,培养
合作精神
案例分析:通 过分析课文中 的案例,加深 学生对课文的
理解
互动问答:鼓 励学生提问, 增强课堂互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所讲述的关于爱情的故事,把握作者对爱情的理解和态度。 掌握爱情的真谛和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了解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及其教育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理解爱情的真谛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健 康情感和良好品德。
文化意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观念和表达方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 交流能力。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作业完成率:统计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作业质量:评价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书写规范、思路清晰等方面 作业反思:引导学生对作业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出改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反馈与调整教学策略
收集学生反馈:通过课堂互动、作业、考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介绍课文背景:《致女儿的信》是一篇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文章,作者通过给女儿写信的方式, 向女儿解释了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真谛。

致女儿的信 课件1-优质公开课-鲁教八下精品

致女儿的信 课件1-优质公开课-鲁教八下精品

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
“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
帝”。
6、什么是爱情?
1、上帝创造世界,„„教会他们传宗接代,
繁衍自己的子孙。
2、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 才能够爱。 3、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能成为 真正的人。
4、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爱情,它高于上帝。 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
才成为真正的人。
关于爱情的
成语
海枯石烂 天荒地老
古今中外的爱
情故事
《孔雀东南飞》
举案齐眉
永结同心
相濡以沫
情投意合
《梁山伯与祝英台》
《罗密欧与朱丽叶》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源自》《乱世佳人》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 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
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
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
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
“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
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
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何为爱?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 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 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 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
——《圣经》
何为爱?
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的眼中 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 波涛。它又是最智慧的疯狂,哽喉的苦味,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3篇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3篇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式: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繁衍、刹那间、迷惑不解、勃然大怒、无与伦比、怒不可遏、曙光、伫立、凝视、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二)导入新课: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三)介绍作者: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信中所表达的父爱和教育理念。

2.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进行分析,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人生价值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致女儿的信》中所表达的父爱和教育理念。

2. 掌握信中的关键语句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信中所蕴含的父爱和教育思想。

2. 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经历相结合,进行情感共鸣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1. 准备《致女儿的信》的文本材料。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信件的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和信件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信件,理解信件的主要内容和父爱和教育理念。

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对信件中的关键语句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深入理解父爱和教育思想。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对信件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5. 情感共鸣: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家庭、亲情和人生价值,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如何将信中的教育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家庭和亲情的看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七、课堂互动:1. 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信件中的重点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九、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培养他们的文本解读能力。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十、教学计划:1. 上课时间:共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进行文本阅读和理解,第二课时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

3. 教学资源:准备文本材料、背景资料和教学课件。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一)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一)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一)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一) 教案教学设计1前言:《致女儿的信》是美国联合会的一篇著名演讲,该演讲至今仍然被人们所传颂,深受欢迎和喜爱。

该演讲作者是美国女性活动家伊利莎白·格莱森·斯通(1815-1902年),她是美国女权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是全球出名的女权主义者,被尊称为“女权之母”。

本文将介绍《致女儿的信》的教学设计,通常情况下这篇演讲是在高中或大学教育中教授的。

本文的教学内容涵盖“教案教学设计”环节,主要阐述《致女儿的信》这一材料通过各种教学模式,如会议模拟、家庭、课堂辩论、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

第一步,教材认识和教学目标的设定1、教材认识:(1)教材来源属于传统教学的课文(2)教材适用对象:高中生、大学生(3)教材意义:能够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伊利莎白·格莱森·斯通的思想和情怀,进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教学目标:(1)感悟美国女权主义者的生活背景和相关事件(2)理解并分析女权主义者的思想和价值观(3)通过写作和讨论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观点以及思想第二步,教学方法的选择:通过教学分析,本次教学将采用的教学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种:1. 讲授课文和阅读文章2. 课堂讨论和辩论3. 写作模式4. 模拟会议模式第三步,教材教学过程设计1. 阅读理解与个人思考教师首先让学生认识文章的作者以及她所代表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和女权主义的基本概念、传统男女角色的历史变迁等。

然后请学生们按照文章的思路,阅读理解全文,明确文章的结构、作者的观点及其表现手法等,并独立思考自己对于文章内容的一个基础理解。

2. 学生合作互动和讨论在阅读理解之后,老师将组织学生们介绍彼此对人物描述和故事情况的看法和线索,再由老师对文本的精彩之处进行点评和引导,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对文章的理解。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2)分析信中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育意图;(3)掌握信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优美语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信中的寓意;(2)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2)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3)学会珍惜时光,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2)分析信中的教育意图和寓意;(3)掌握信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语句。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信中的寓意和父亲对女儿的关爱;(2)将信中的教育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3)在写作中运用信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语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信件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悟,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信件,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信中的教育意图和寓意。

3. 课堂讲解:(1)讲解信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语句;(2)引导学生从信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 实践练习:(1)让学生运用信中的教育理念,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2)让学生尝试在写作中运用信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语句。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信中的优美语句;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3. 搜集其他有关父爱的文章或故事,进行阅读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信件内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信中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运用;3. 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信中修辞手法和优美语句的能力;4. 学生对父爱的感悟和孝敬父母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播放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信件的情感氛围。

八年级语文下册《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鲁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鲁教版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一.导入播放《梁祝》“犹忆当年一相逢,万世此心与君同,雪月化作蝴蝶去,人间比翼笑春风。

”谁能告诉老师刚才那首凄婉动人的乐曲是根据什么故事创作的吗?这是一个在中国已经传唱了上千年的爱情悲剧,就像西方的《罗米欧与朱利叶》一样,经典的爱情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自古以来,无数的诗人、作家咏叹过这个古老又永远常新的主题——爱情!歌德说:“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上次续写故事的时候就有不少同学构思的是爱情故事,在座的同学们都处在十四五岁的花季,我问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诚实的回答?你们有没有好奇或者困惑过到底什么是爱情?想过又问过父母的同学请举手如果你拿爱情这个问题问自己的父母,你觉得可能得到的答案会是什么?无论父母怎么回避,老师怎样担心其实不仅是你们对什么是爱情有些困惑,还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也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今天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封《致女儿的信》。

二.整体感知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看作者是如何讲述爱情的?又是怎样界定爱情的?学生速读课文,思考:1.当14岁的女儿提出问题的时候,“我”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了吗?,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

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2.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三.自主探究:1.哪些语句或段落深深的打动了你?或者哪些语句或段落使你深受启发?有感情的朗读一遍,然后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后,发言交流根据学生赏析发言情况,适时插入下列材料,帮助加深学生的理解:1).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2).歌曲:《最浪漫的事》3小结:.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致女儿的信(鲁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鲁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鲁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

【教学重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难点】:理解“爱情”的真正涵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就一直是一个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但爱情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在涉世未深的你头脑中也翻腾过好多次吧,在坐的我们大家有没有想过“爱情”?大家放心,我不会问你是如何想的!那你认为爱情是什么呢,用一句概括的话来解释一下——(信任、理解、忠诚、热情等)大家有谁问过父母什么是“爱情”?我们请这几位同学谈一谈,当你们问父母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是怎么说的呢?其他同学们也想过“爱情”,为什么没问过你的父母呢?不敢?如果问了,会怎么样呢?好,我们现在想象一下,如果你们问你的爸爸妈妈,估计他们会怎么说?(——他们会花四个小时来教训我他们会说,你小小年纪,想这些干啥,还不好好学习,我知道我如果问了,一定不会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是啊,爸爸妈妈不说,可是我们会想啊,这可是由不得我们的,就象是到了春天花一定会开放,到了秋天果实一定会挂满枝头。

我们大家在一天天长大呀!我觉的我们大家都很现实,知道父母不会回答,所以轻易不会去问这个问题,很少父母象刚才几位同学的家长这样开明。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目标:l、了解书信的写法;接着完成词语、名言警句与文学常识的积累;2。

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掌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明白只有明白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一辈子、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如《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1957年她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

她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与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与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她出国讲学。

1968年她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她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

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三、内容研讨:⑴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她是如何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什么缘故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什么缘故不直截了当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如此写有什么好处?(3)如何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您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句话的含义?(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她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能够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特不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她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讲空手而回的缘故: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能够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她:这就是爱情!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关于爱情,您是如何理解的?(学生也能够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鲁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鲁教版

《致女儿的信》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

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谈话(要点):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引出对作者的介绍)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

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起的。

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

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

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又来到校门口,以深情眷恋的神情目送每一个孩子回家……在帕夫雷什中学,每一个学生都不怕校长;相反,苏霍姆林斯基在哪儿出现,哪儿就会有一群孩子围上来和他说笑。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难想像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磨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以连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战场,因身负重伤而被抬下战场,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

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

为了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他放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长和教师——在他担任校长的同时,他一直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

《致女儿的信》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致女儿的信》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本文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启蒙。

意在告诉女儿生活中一个严肃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为了讲清这个问题,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精心设计了一个故事。

故事的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的背后寓意,读懂了它的寓意,也就明白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一不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体会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真谛,培养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难点对故事寓意的理解;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傅雷先生给他儿子的两封信,我们知道了一个人在失败与成功面前该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位外国父亲——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信中讲了些什么。

(板书文题、作者)设计(二)我们一定看这不少电影、电视剧,我们也一定喜欢不少流行歌曲。

那么,其中也一定会有一些有关爱情的故事和内容,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呢?让我们来看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

——《致女儿的信》(板书文题、作者)二、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

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主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著作。

从1948年直至逝世,他一直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

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

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三、预习检测(一).读音:忐忑(tǎn tè) 繁衍(yǎn) 一怀黄土(p óu) 怒不可遏(è)(二)、作者写这封信的缘由是什么?十四岁的女儿问自己的父亲:“爸爸,什么是爱情?”(三)、实话实说,在这之前,有没有想过“爱情”这个问题?想过这个问题,问过父母的举手?你的父母是怎样回答你的?如果没问,试想假如你问了你的父母会怎样答复你呢?四、朗读课文,交流研讨在信中,除了女儿,还有哪些人也问了这个问题或者在思考这个问题?(上帝、“我”、千百万女性和每个男青年)他们分别得到了怎样的答案?再文中圈画出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课文,让学生绘声绘色的给同学讲故事。

2、让学生积极的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的爱情观与熏陶和感染。

3、老师学生搜集一些优美动人的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培养学生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对真正爱情的理解及纠正学生在爱情问题上的错误认识、糊涂观念。

2、引导学生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的道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自学生字、词
忐忑不安、萌发、不可思议、擅自、纽带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特别了解作者对爱情的看法,苏霍姆林斯基对认为:爱情问题是个性形成中的重大问题,人的全部道德观念集中地表现在爱的情感里,表现在爱的内容和形式里。

他说:“爱情属于人的高级感情……”,他呼吁:“要细心观察这种感情,深深尊重这种感情,并要竭尽全力用人的这种最高尚的美德填满年轻的心田。

正如从一开始就要教会他们怎样劳动一样,也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他们去爱。


3、反复阅读课文,准备复述
(二)引入:
情景导入:一女生交来一纸条,称是一男生给的。

老师分析男生的思想状态:此男生对女生萌动了一种情感,问:是什么呢?答:爱情。

老师点拨:那是一种似爱情的情感,还不是真正的爱情。

提问:那么什么是爱情呢?接着引入:前苏联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基的女儿在14岁也向父亲提出了同一问题:“爸爸,什么是爱情?”于是苏霍姆林斯基便给他女儿回了这一封信,即是这封《给女儿的信》(板书)
(三)阅读环节
过渡提问:父亲在信中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了吗?是什么样的方式呢?答:用讲童话故事的方式。

那么,谁愿意来把这个童话故事在全班讲一讲呢?
1、学生快速地默读,准备在小组复述童话故事
2、学生在小组讲童话故事,其中一人讲,其他同学修正补充
3、争取一人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讲童话故事,老师点拨
(四)解读环节
过渡,问:这个童话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学生:什么是爱情(板书)。

老师:那什么是爱情?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分别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从人类的眼神中上帝又分别看到了什么?老祖母又是怎样谈爱情的呢?父亲告诉女儿应怎样对待爱情呢?
1、学生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2、请学生找出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看到的景象。

一年后(板书):全体阅读,五十年后(板书)男生朗读;三年后(板书)女生朗读。

追问1:五十多年那对男女的生活前后发生的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又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追问2:故事为什么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说明了什么?
3、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分别从人类的眼神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一年后看到了不可思议的美和力量(板书);五十年后看见了更加美丽和更加强大的力量,又增加了忠诚(板书)。

三年后看见了不可思议美和力量、忠诚、心灵的记忆(板书)。

4、老祖母又是怎样谈爱情的呢?
学生回答: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5、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什么是爱情了吗?学生回答:爱情是美和力量、是忠诚、是心灵的回忆、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世代相传的纽带。

6、在信的开始和结尾,父亲表明了对爱情的态度,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回答:父亲是告诉女儿应怎样对待爱情呢?
学生回答:要做明智的人、要懂得爱、要有人性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五)拓展环节
1、老师:童话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爱情,老祖母也给我们阐释了爱情,父亲也告诉了我们如何对待爱情,同学们,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看待爱情呢?又怎样看待中学生的“早
恋”呢?
①学生讨论,在全班发言。

(任选一问)
②老师点拨,明确: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在谈恋爱是有害的,没有经济基础没有物质基础,更没有起码的承担责任的能力。

目前那些谈恋爱的同学成绩下降,精神萎靡、颓唐。

童话故事里告诉我们:爱情会把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

有同学对我这样说:爱情对于中学生,就如一根苦瓜、就如一杯苦酒。

2、师:苏霍姆林斯基在信中并没有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而是借祖母给自己讲述的童话故事来告诉女儿,这种方式的好处,同学们已感受到了,那就是: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接受。

那么,请你现在试着运用一个小故事来阐释抽象道理,如什么是亲情、友情、幸福、正义、人生的价值……
①学生在小组讲小故事,争取上讲台演讲。

②点拨。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同学们了解爱情的真谛,懂得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也学会了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方法。

希望同学们正确认识爱情、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把握好今天,走向美好的明天。

(七)作业
假如你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请你给父亲回一封信,谈谈对爱情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