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民族的起源
简写华夏族的概念
简写华夏族的概念华夏族是指中国人民的主要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华夏族的概念具有广泛的内涵和深远的历史。
华夏族概念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涵盖了华夏族的起源、发展历程、文化特点、精神价值等方面。
首先,华夏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早期。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华夏族是中国最早的族群之一,起源于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
在远古时期,华夏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民族。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华夏族逐渐壮大,统一了华夏大地,确立了自己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主体。
其次,华夏族的发展历程多次经历了辽阔的疆域变化和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多个朝代和王朝,不同的统治者和王朝往往具有不同的民族背景。
然而,不论是汉朝、唐朝还是明清等,华夏族始终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具有最广泛的影响和最深厚的底蕴。
华夏族经历了多次辽阔的疆域变化,不断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特点和开放包容的特质。
再次,华夏族的文化特点是华夏族概念的重要方面。
华夏族的文化积淀丰厚,包括语言、文字、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华夏族的语言是汉语,而汉字则是华夏族的象征性的文字,以其独特的表意功能和丰富的象形意味而闻名于世。
华夏族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这些宗教信仰构成了华夏族民众的精神家园。
此外,华夏族的哲学思想深奥而丰富,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道家的无为而治,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族的艺术也是独具特色,如中国画、京剧、古筝等都是华夏族文化的瑰宝。
最后,华夏族的精神价值体现了华夏族人民的一种国家认同和集体认同。
这种精神价值包括爱国主义、团结、勤劳、忍耐、坚韧不拔等。
华夏族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认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充满了信心和热情。
华夏族人民团结一心,勤劳奉献,忍耐坚持,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华夏族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汉字之“华”,兼说华夏文明起源
汉字之“华”,兼说华夏文明起源我们一般说起“华夏”文化与文明,首先想到的是闻名的“夏”朝,因而有的历史将中国的文明开始定位于夏朝,也就是一般说的夏、商、周。
其实,中国的高度文明要远远早于这个时期,单从华夏的“华”字说起,确实是有被人们定义为“华”朝的时代,那就是华胥国。
华胥国又称中央华胥帝国、华国、华朝等,是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一位杰出的母系氏族的女首领华胥氏,以华山为中心所创立,是传说中虚拟的理想国度,华朝历经三皇五帝时代。
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关于华胥的记载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其后上百种典籍均有记载。
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相传她遇雷王燧人氏脚印,感应受孕,生伏羲、女娲,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
在六千多年前,华胥为了部族生存,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徒,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因华山而得名,龙兴于陕西)。
学界普遍认为,处于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华山方圆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华山的得名,除了其山形像“花”(古代“花”与“华”同)之外,还因为华胥氏族就生息、繁衍在华山之阳。
因此,中华民族之“华”源于华胥之“华”。
华胥国是传说中的理想国度,最早见于《列子·黄帝》。
华胥氏作为华胥国的女首领,“其治国有方,民无嗜欲,自然而已,是为盛世乐土“。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为追求治世强国,梦寐以求地希望能够复兴华胥国的辉煌,于是有了“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而后天下大治”的典故。
专家学者的研究都得出同一结论,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
由于秦始皇的收缴焚毁列国史籍,使华夏文化在长达550年的战乱后再遭浩劫,而存于咸阳宫最后记录上古历史的孤本也因为项羽火烧咸阳而灰飞烟灭,因此注重史料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始把黄帝作为中华之祖,结果华夏、中华的“华”字反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中华民族的名词解释
中华民族的名词解释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中国的主要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多民族融合体,由不同的民族、族群组成,统一的民族身份和共同的文化传统是其重要特征。
中华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华夏族。
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记载了大约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包括了黄河流域的华夏族的发展史。
元代学者马端临在《续史记》中称:“『誓师论心』所言仓篮古人,甘心忍受洪涝,味苦偿遭;以杆付羊曰华夏,以楚树曰战国。
杆之徙居,有齐越;籍之归户,有儿女。
以杆付马曰秦、楚、六国;以杆付汉曰西汉也。
”可见,“华夏”是指中原地区的古代人民,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最早的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在不断扩展和推广的同时,吸收了其他地区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传统。
特别是在秦朝统一六国后,中华民族逐渐扩大为中原文化的传统民族。
中国最早公认的成文的历史纪年是公元前841年,这个年代以前的纪年都是依据古籍中的记载和考古发现来判断。
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传统非常丰富多样,包括语言、宗教、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
中华民族是一个语言大家庭,汉语是其中最主要的语言。
中华民族有独特的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民间艺术等艺术传统,著名的文学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哲学方面,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仁爱、礼貌等品质的培养,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还有丰富的宗教信仰,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等。
儒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道教注重个体的修行和道德修养;佛教强调超脱世俗,追求解脱和慈悲。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多次的民族融合和交往,也经历了外来的侵略和战争,但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自身的独特特点和文化传统。
在现代社会,中华民族积极吸收、借鉴和融合各国文化,与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共同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华夏民族的历史起源是怎样的-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华夏民族的历史起源是怎样的?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本文导读: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起源并逐渐发展,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公元前2700年,传说陕西中部地区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
其东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
他们都源于原始农耕氏族少典氏,但双方经常发生摩擦。
两大部落在中原地区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
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
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
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的方式成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
黄河中游的炎帝与黄河中上游的黄帝发生阪泉论战,炎帝小宗归入黄帝大宗,黄帝从此成为人文道统的始祖。
炎黄重新合并成为华夏族,少典氏族又重归一统了。
夏商周是也是大一统,为天下制度,官方有标准的文字和官话。
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中国至此进入中央集权制,帝国模式。
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
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在黄河、淮河流域。
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
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又进入中亚和云南。
到大明、满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
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后期为充实边疆,又准许汉族进入东北。
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北方汉族。
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和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而非大家所认为的其他民族汉化所致。
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化最丰富的民族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黄河流域。
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特质。
本文就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探究。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华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五千年。
当时的华夏族群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建立了一些原始社会组织,开展了农耕、狩猎和渔业等生产活动。
至商代时期,原始社会逐步演化为奴隶社会,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王朝和周边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群开始分裂为多个国家,但彼此之间仍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化、宗教等文化要素。
秦统一六国后,中华民族基本形成。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即强调尊重传统、注重礼仪、尊重家庭、为人正直等精神。
此外,中华民族还发展出了特有的书画、音乐、戏曲、民族舞蹈等具有独特风格的文艺形式。
二、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许多重要事件和变革,其中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事件有以下几点:1.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萌发和茁壮,是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各种名家之说,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大量文化名人和弟子,卓越的思想成就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2.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整合了中国的地域和民族疆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而汉武帝时期,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贯彻了“治世之能臣、安邦之良佐”即肯定人材的用处,学术、技术、商业、文艺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一种高峰状态。
3.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时期,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上的高峰期,诗歌、词赋、散曲、曲艺、绘画、科技、制度等均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宋代开创了气象之前、气象学、水稻栽培技术等,突出表现“治学天下”之融洽,其后元代融汇了多种民族和文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均有积极贡献。
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学、艺术、舞蹈、制度也都有了重大贡献。
华夏由来——精选推荐
华夏由来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
春秋以后,又称诸夏。
古人将华夏与蛮夷或夷对称,以文化和族类作为区分的标准。
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分布许多氏族部落。
距今四、五千年时西北部的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进入中原。
黄帝及其后代尧、舜、禹统一了百越等许多氏族部落,在黄河中游两岸繁衍。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
汉族于先秦时自称华夏,华夏族。
从汉朝开始逐渐以汉族代替了诸夏、华夏等旧称。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国民,也是有汉朝以前对汉族先民的称谓。
也可代指汉族,如:明朝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
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于华夏矣。
”郁达夫《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华夏”也指华夏族所居住的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
《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帝族和炎帝族,后来这两部落的联盟在战胜蚩尤后进入中原。
华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统治。
随后有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
简称“夏”。
夏、华, 或华夏和蛮夷戎狄的称呼, 是民族中的统治者尊己卑人命名的通例。
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国历史上的族群形成与融合
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国历史上的族群形成与融合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国历史上的族群形成与融合一、Introduction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华民族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民族群体,但其形成和发展并非简单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族群形成与融合,以揭示中华民族的起源。
二、华夏族的形成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前身,其形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据考古发现,黄河流域是华夏族的发祥地。
在这一地区,出现了众多的部落和氏族,最终由部分部落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华夏族的人们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形成了独特的华夏文明。
三、少数民族的形成除了华夏族,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民族的形成与融合。
少数民族是指与汉族不同的其他族群,他们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的形成主要源于中国广袤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历史背景。
例如,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彝族则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
这些少数民族通过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多元的中国文化。
四、民族融合与一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一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
中国的统一王朝将各个民族纳入统治体系,实行统一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
同时,中国古代的交流与贸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彼此的认同和融合。
五、民族形成与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转折点也对民族形成与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汉族的形成和统一。
隋唐时期的统一王朝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地位,并加强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宋元明清时期的优秀文化传承和民族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六、现代时期的民族认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民族认同也在不断演变。
中国历史上的族群形成与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对各自民族身份的认同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
华夏民族的历史渊源
华夏民族的历史渊源华夏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源泉。
其历史渊源深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华夏民族的历史渊源。
一、远古时期的华夏人2006年,中国科学家在云南元谋发现了距今1700万年前的“元谋人”,这意味着华夏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古代华夏文明中,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被认为是中国人类史上最早的祖先,他们在夏商周时期之前。
尤其是黄帝和尧舜禹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
黄帝正是民族的始祖,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之路;大禹则通过治水的故事,传承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智慧和精神。
二、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文明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期。
夏朝的开国君主夏禹不仅治水有功,而且注重国家兴盛、发展农业、兴修治理江河的工程建设。
商朝展示了中国宗法社会、殷商工艺技术、冶铸军事装备等方面的成就。
周朝建立的“分封制”,即分封天子的亲戚朋友和傅臣到各地做王,提高了王朝的统治水平和社会治理的效率。
在这个时期,中华文明在天文、数学、医药、诗歌、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伟大成就。
三、秦汉唐宋明清的盛世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疆域庞大、政治制度完善、文化繁荣的时期。
秦始皇通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取得了政治统一,为一统天下铺平道路。
汉朝采取了“封建制”和“科举制”相结合的政治体制,在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得到了根本性的发展。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有着最辉煌文化和科技成就的时期。
唐朝的农业、工业、商业、手工业、文化教育、科技都有很高的发展水平。
宋朝则是中华文明的繁荣时期,它在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制度建设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
明清时期的中国经历了近代新型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国际接轨,发展了许多新事物,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四、现代中国和海外华人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进行了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1978年至今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使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发展
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发展华夏民族,也被称为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民族群体。
关于华夏民族的起源,学界有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华夏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而有人则将其起源归于黄帝时期,自称为黄种人。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华夏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华北地区。
当时的华夏民族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他们熟练地种植谷物,养殖家畜,并开展了早期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而且,这个地区还发现了许多古代文明遗址,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也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夏民族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
他们发展了一套完整的文字系统——汉字,并创造了许多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如京剧、诗词、书法等等。
这些文化成就不仅彰显了华夏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对世界其他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华夏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例如,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兵戎相见,都对华夏民族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些事件促使了中国各个地区的统一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格局。
这不仅对华夏民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华夏民族创造了更多的历史机遇。
华夏民族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文化上,还表现在经济和科技方面。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就致力于农业的发展。
他们在农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同时,他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
这些科技成果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也为后世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然而,华夏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也遭遇了许多困境和挑战。
例如,在近代以来的时间里,中国受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割地,经历了辗转苦难的征战。
这些事件对华夏民族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但华夏民族从未放弃对自身发展的追求。
他们不断进行改革和变革,积极参与世界事务,并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华夏民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华夏种族(世界人种基因图谱)
华夏种族(世界人种基因图谱)华夏种族原始东夷属于苗瑶、百越、通古斯民族的混血,特有的是Y染色体单倍群是O2、O1、C1,分布在华北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北方的东夷有更多的通古斯血统,南方的东夷有更多的苗瑶、百越血统,但总体上以苗瑶、百越为主。
自从东夷首领与西邻原始华夏族在中原地区接触以来,东夷混入了越来越多的原始华夏的因子,特别是华北平原的东夷已经大幅度华夏化(不但指语言上而且指血统上)。
东夷以凤为祖图腾,繁衍为以各种鸟为子图腾的诸多部落。
原始东夷创造了先进的海岱文化:发明了带羽毛弓箭、创造了东夷文字(对汉字的诞生有启蒙作用)、制作青铜器与冶铁、制造舟-车、发展农业与治水。
为紧邻民族华夏之文化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关键和决定性作用,中原华夏文明就是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华夏族吸收先进的东部东夷族文化后进入文明社会进而在周朝超越东夷文化的。
从伏羲、神农、炎黄直到夏商二代,在华夏-东夷文化(主要指科技,不包括语言) 互动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也是东夷文化,但在政治上语言上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华夏族(商与东夷联合灭夏,受东夷影响很大)。
太昊(即伏羲氏后裔分支)姓风,是原始华夏首领伏羲氏派驻东夷的殖民代表,东夷化成了东夷的世袭首领。
春秋时的任(济宁市)、宿-须句(东平县)、颛臾(费县西北)都是太昊后裔回到伏羲母系故里后建立的方国。
神农氏部落与太昊部落(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夷)一样,也分为淮阳和山东两大系统,淮阳以华夏语言为主、山东以东夷语言为主,但神农氏各部落后来全部为东迁的炎帝部落(四岳之一支)所并。
炎帝四岳之一支东迁到今鲁西豫东接壤地区,以淮阳为都,完全取代了原神农氏的地盘,与太昊集团交错分布;居住在山东的四岳本为华夏,后来全部东夷化(语言上)。
太昊集团有华夏族龙崇拜,但同时也和东夷一样以鸟为图腾崇拜。
蚩尤就是东夷的子孙,但具体是太昊还是神农之后,不可考。
少昊是东夷继太昊之后的又一个统治集团,嬴姓。
华夏民族是在哪儿诞生的
华夏民族是在哪儿诞生的"Hua Xia"(华夏)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代称,有关华夏民族的起源和形成,存在不同的历史观点。
一般来说,华夏民族的形成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有关。
根据传统观点,华夏民族的诞生地点主要位于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在黄河流域,古代的中华文明得到了发展,最早的农耕文化、文字、政治制度等元素在这里形成。
《尚书》等古代经典中提到的三皇五帝时期,被认为是华夏民族最初的历史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学术界对于华夏民族形成的历史存在多种不同的研究观点和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华夏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多个时期和地域。
总体而言,黄河流域仍然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1/ 1。
华夏民族源流考
华夏民族源流考华夏民族是中华民族的正式称谓,被广泛用来指代中国人。
然而,对于华夏民族的源流和起源,历史学家和学者们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本文将就华夏民族的源流进行探讨和考察。
根据传统中国历史观,华夏民族的起源可追溯到黄帝时代。
按照这个观点,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华夏民族源自于黄帝。
然而,这一观点在当代学术界并不被普遍认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神话色彩和缺乏具体证据支持。
因此,学术界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华夏民族的源流。
近年来,基因研究成果在对华夏民族源流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基因角度考察,一些最新的研究表明,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有关。
这些游牧民族在迁徙和扩张过程中,与当地农业部落逐渐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
这一理论也解释了中国历史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融合现象。
除了基因研究,语言学也为华夏民族源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从语言学角度考察,汉语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语言。
然而,汉语又与其他许多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藏语、朝鲜语、越南语等,这表明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影响。
因此,华夏民族源流的研究也需要考察周边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历史文献也是研究华夏民族源流的重要来源。
古代文献中对于华夏民族的起源有着一些叙述和记载。
例如《史记》中有关黄帝的记载,虽然可能存在着夸大和夸张的成分,但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些线索和参考。
此外,考古学也在华夏民族源流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物的发现,研究者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华夏民族的生活方式、技术水平和物质文化。
例如,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等重要考古遗址的发掘,为华夏民族源流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综上所述,华夏民族源流考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深度的话题。
通过基因研究、语言学、历史文献和考古学等多学科的协同研究,我们可以逐渐发现华夏民族的起源和形成的真相。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华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华夏古民族
华夏古民族
华人就是最早居于黄河流域黄土高原蓝田旧石器时代古原人之后,最早以食瓜果草菜蛋等为食,是为华胥氏就是女娲部后人称其为白帝,其后人发现果籽入土后能长成果树,随后就在居所附近种植成片梨园等果园,定居于此以瓜果花菜蛋等为食,所以旁人称之为黎(梨)民华人,营建鲜菜果园的部族被旁人称为鲜园氏就是轩辕(鲜园之意)氏黄帝之先族,其后随着炎帝隧人氏发明用火,才使其后向西北逐黄河迁徙的游牧人以火烧食渔猎来的禽兽并养牲畜的北方游牧族以龙蛇马犬为图腾的伏羲氏(为青帝)诸部族产生。
其向东北迁徙的为蚩尤即赤帝(龙蛇图腾)族,向山东省及其南部迁徙的为东夷(羊图腾),向南迁徙的为苗蛮夸父、祝融等部,同时以捡五谷瓜菜籽种植不易腐烂的粮食以备冬春食用的居于太行山附近古晋赵地神农氏为木帝(羊或龙图腾)出现。
向西南迁徙的以牧羊为主的羊图腾的为羌人,向西关中,汉中迁徙以鸟(鸡)为图腾的部族为周秦先人。
居华山商山及豫西晋西山区的黄帝部落图腾可能是龙,牛熊等。
华夏民族怎么诞生的
华夏民族怎么诞生的华夏民族的起源华夏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迁徙、战争融合而成的。
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不仅通过逐鹿、阪泉战争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成为中原的大盟主,而且发明了许多东西如衣裳、舟车、宫室等,为华夏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文化条件。
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是肥沃的地方,住在四周的各部落都向这里迁徙,包括来自东方的九黎族,来自西方的炎帝部落,来自北方的黄帝部落等。
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叫轩辕,号有熊氏,又号帝鸿氏。
黄帝小时候伶俐懂礼,长大后聪明练达。
炎帝和黄帝是同祖兄弟,炎、黄两族是从两个互通婚姻的集团发展而来的。
炎、黄部落最早居住地是姜水、华阳,即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
后来他们几经迁徙,由黄河支流渭水上游一带向黄河下游的中原发展。
在东方的苗夷集团中最有影响的叫九黎族,首领叫蚩尤。
他们活动在山东一带,共有9个部落,81个氏族。
蚩尤率领部落积极向北方扩充自己的势力,向中原挺进。
各个部落向中原的大迁移必然引起冲突,导致战争。
蚩尤部落在他们比较弱小时归附黄帝,后来他们发现了金属矿,学会了冶炼,铸造了许多精良兵器。
蚩尤进逼中原首先和炎帝部落发生了冲突,因为武器精良,打败了炎帝。
炎帝就向黄帝求援,同黄帝结成联盟。
黄帝在向中原迁徙时,同以虎、豹等为图腾的部落结盟,休养生息,鼓励耕作,逐渐强大起来。
在距今5000年左右,黄帝与炎帝部落大战九黎族。
蚩尤拥有先进的武器。
黄帝于是让大臣风后制造了指南车,辨清了方向。
他又让水神应龙畜水抵抗蚩尤。
应龙决堤放水,大坝一决,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奔来,淹没蚩尤城。
蚩尤不得不放弃蚩尤城,向北进入华北平原。
双方战于河北涿鹿之野,流血百里,最终蚩尤落荒南逃,被黄帝擒获并杀于野外。
刑天及蚩尤的部下把蚩尤的尸体偷运到河南濮阳西水坡秘密下葬。
不久,刑天与黄帝大战,刑天因寡不敌众被黄帝斩首。
夸父则在潼关被应龙万箭齐发射死,鲜血染红了潼关。
黄帝取得了对九黎族的决定性胜利,九黎族融入炎黄族中。
华族——精选推荐
华族《华》⼀⽂是本⼈于2018年6⽉30⽇写的⼀篇⽂章,着重讲述了汉字“华”的来历和意义。
“华”就是历法制定的原理图,“华”就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建⽊,就是伊甸园中开启⼈类⽂明的⽣命之树,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称谓!⼈类⽂明起源于历法,来源于历法,没有历法的发明创造⼈类将永远存续在原始蒙昧的⿊暗之中。
历法的发明创造不仅推动和产⽣了⼈类⽂明的发展与转变,更是产⽣了⼈类世界中唯⼀的、独⼀⽆⼆的中华民族思想!可以说在⽬前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之中,唯有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完整的、成熟的、⾼⼈⼀等的⼈类先进的思想体系!正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有了这个其他任何民族都不具有的思想体系,才产⽣了⼈类历史上唯⼀由⼈类本⾝⾃然发展出来的⽂字系统,⽽不具备这种思想体系的其他各个民族都不可能⾃然发展出任何⽂字,他们只能在中华⽂字的基础上开发⾃⼰的⽂字,如古希腊字母、阿卡德楔形⽂字等⽆⼀不是在中华⽂字的基础上开发改造出来的⽂字。
那么,为什么历法产⽣已有长达五万多年的历史,却只有我们中华民族产⽣了完整成熟的思想体系呢?这是因为历法是由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发明创造的,所以历法最先最早在中国⼤地上开始应⽤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历法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百万年以来⼈们对于天地⼤⾃然的认识和看法,年⽉⽇的使⽤,时间概念的建⽴,抽象思维的⽅式第⼀次成为了⼈们主要的思维⽅式之⼀。
思维⽅式的改变是⼈类思想产⽣的基础,以往简单直观的物象思维下的⼤⾃然在历法的指导下,在思维⽅式转变的情况下,物象不再是没有意义的物象,⽽是具有了很强的说明意义的物象。
冬⾄到冬⾄最长⽇影的重合确定了⼀年的天数,⼀年⼜被划分为四季,四季⼜被分成了⼆⼗四节⽓,从此之后,农耕的发展⾛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从此之后,世界上第⼀个⼈类农耕⽂明形式在中国产⽣!农耕⽂明科学有序的发展极⼤的改变了⼈类以往的⽣存⽣活状况,极⼤的提⾼了⼈类的⽣活质量,使得⼈们在满⾜温饱的情况下,第⼀次有了思考的时间,第⼀次在思想发展的基础上产⽣了新的升华和质的改变,这个思想上的升华和改变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意象思维⽅式!意象思维⽅式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各个民族的思维⽅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思维⽅式的产⽣才产⽣了⼈类历史上唯⼀由⼈类本⾝⾃然发展出来的⽂字,以及数也数不清的影响后世⼈类⽂明发展的各项发明创造。
中国华夏民族起源研究
中国华夏民族起源研究
华夏源于古华胥国,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蓝田一带,距今约83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为了繁衍生息,华夏部落首领华胥氏带领大家向西抵达现在的陇东一带,也就是现在甘肃天水,生伏羲,向南翻越秦岭抵达现在的陇南,汉中,四川北部一带,后返回秦岭以北的关中蓝田,在陕西蓝田生女娲。
之后由于当时陕西关中渭河发生大洪水,很多华胥部落人被洪水冲走,为了繁衍生息,伏羲女娲结合。
炎帝,黄帝也是伏羲女娲后代,炎帝部落最初在现在的陕西关中西部一带,为了部落发展,炎帝带领一部分部落人群,沿渭河平原向东移动,抵达黄河下游,遭遇蚩尤部落,炎帝没能打败蚩尤,只能向西返回,联系正在联合东进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最初在关中平原中西部,于炎帝部落相连,两部落同根同祖,关系友好,合作密切,相互通婚,黄帝带领一部分部落人群延渭河以北过黄河抵达汾河平原,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南部一带,遇到西返的炎帝部落,后炎黄部落联合翻过太行山,打败了蚩尤部落。
华胥氏被称为华夏民族始祖母,黄帝被称为中华人文始祖,这就是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来源,华夏子孙都可以来陕西西安蓝田华胥陵祭拜祖先!。
简述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简述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华夏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渊源华夏民族的形成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的夏代。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原地区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和民族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基本面貌。
二、文化传承华夏民族的形成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传承。
中华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华夏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包括了诸多经典著作、艺术形式、道德准则等。
华夏民族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
三、地理环境华夏民族的形成也与中国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化,包括了高山、平原、河流、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
这种多样化的地理环境为华夏民族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资源。
不同地域的华夏民族在长期的相互交流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
四、语言文字华夏民族的形成离不开共同的语言文字。
汉语是华夏民族的主要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汉字作为华夏民族的书写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使用使得华夏民族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信息传递,促进了各地区的民族融合和统一。
五、民族认同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还包括民族认同的强烈。
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这种民族认同不仅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也表现在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祖国的热爱上。
华夏民族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认同感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所体现。
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主要包括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地理环境、语言文字和民族认同。
这些特点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华夏民族的独特面貌和特有精神。
华夏民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华夏民族将继续传承和发扬自己的优秀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华民族”的历史由来
“中华民族”的历史由来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
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
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
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
“五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时代。
五帝时代的“帝”即部落联盟首领。
“舜”是谥号,即死后所进的尊号。
《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
”“有虞氏”最初是舜所在部落的名称。
“虞”本是帝尧时掌山之官,即部落联盟中负责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鸟兽的部落世袭公职名称。
中国上古有“以官为氏”的习俗,即以其在部落联盟中所担任的公职名称为部落名称,故称其部落为“虞”或“有虞氏”。
在虞帝舜时,部落联盟向民族和国家发展。
“虞”或“有虞氏”因此演变为朝代名称,如同夏后氏之称为夏朝。
按先秦文献记载,有虞氏是中国历史上先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虽然这个朝代还带有若干部落联盟的痕迹。
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史书《尚书》,即以《虞书》为开篇。
舜名“重华”,唐代学者张守节撰《史记正义》,释“重华”为“目重瞳子”,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孔,这种解释不合情理,难以置信。
如果细究其源,“重华”的“重”,是远古少昊氏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名称。
这个氏族在帝颛顼高阳氏时代担任过部落联盟世袭公职“句芒”(木正,相当于今之林业部长。
见《左传·昭二十九年》)。
重亦即舜所在氏族名称。
“华”才是舜的名字。
按照氏族部落传统,氏族首领的名称即全体氏族成员及其后裔共有的名称。
在舜建立国家政权后,人们沿袭古老的习俗,以舜的名字称呼有虞氏朝族裔及有虞氏朝治理下的人民为“华”。
“华”作为族称见之于《尚书·周书·武成》,意思是指先圣王的后代,即远古社会的贵族。
这是初始的、狭义的内涵。
汉族的来历
汉族的来历
汉族又名华夏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为上古时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
汉族还是一个在历史上从未中断过的、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据先秦文献的记载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为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
这两个文明为华夏文明圈的代表。
汉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
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华夏族源基本固定。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华夏族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华夏族又从分裂走向统一。
汉族先秦时期自称华夏族,从汉朝开始又逐渐出现"汉"族的自称。
因此,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族。
但原先的称谓"华夏"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汉"这个称谓一起使用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學發展:
《夏小正》是中國現存最早一部具有豐富物候知識的著作。其經文有463字,按一年12個月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和重要政事,主要是有關生產的農耕、蠶桑、養馬以及採集、漁獵等活動。
地圖的出現,從夏禹治水的傳說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已經認識了許多高山大河,確定了大地的東西南北,學會了開渠、分洪、修堤,並且掌握了計算、測量和繪製簡單的地圖。傳說大禹通過自己的實踐,收集了九州獻來的銅等金屬,鑄了九個大鼎,鼎上分別有各州的山川、草木、禽獸,有人說這可能是導遊的「指南圖」,或者說是4000年前的原始地圖。
功臣,名人,后妃
黃帝妃:嫘祖,嫫母
政治:
傳說伏羲氏時官都以龍為名,稱青龍、赤龍、白龍、黑龍、黃龍。後來的神農氏以火名其官,黃帝以雲名其官。這些情況說明,一直到黃帝時,其政權組織都極為簡陋,實際上是部落頭領議事會。傳說,帝顓頊時設五行之官,以及負責祭天的南正之官和負責治民的北正之官,這才有了政權組織的雛形。帝堯時,傳說已有三公六卿百執事的中朝官制,分管各方諸侯的四岳,以及州、師、都、邑、里、朋、鄰的各級地方組織劃分和州牧、侯伯的地方長官。帝舜時,有司空、司徒、士、共工、虞、秩宗、典樂、納言等中朝職官。顯然,堯、舜時職官體制的傳說,有許多後人附加的內容。但從另一角度來說,堯、舜當時已經有相對成形的職官體制。
夏王朝的政治思想已經有初步的「德治」寬刑思想。《左傳.文公七年》引《夏書》說:「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即在國家治理上,要文治與刑罰並用。而且,在治國問題上可能已經有了防微杜漸,防患與未然的認識。《左傳.成公十六年》引《夏書》說:「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就是這層意思。
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也隨著夏王朝的建立而產生,所謂「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左傳.昭公六年》。而「禹刑」不但是刑法,而且是夏王朝法律的總稱。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
夏朝王系表 (2205 B.C. -- 1766 B.C.)
黃帝之後,最著名的共主有唐堯、虞舜、夏禹等人。禹係夏后氏部落之領袖,姒姓,又稱夏禹、大禹。相傳堯的末年,洪水泛濫,禹父奉命治水,花了九年時間而一事無成,而被堯處死。及舜即位,禹奉命繼其父治理洪水。禹用疏導的方法,廣修溝渠,終於根治了水患,從此成了華夏民族的英雄人物,被稱為『大禹』。
黃帝,女媧,神農,唐堯、虞舜、夏禹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紀,是中國文明初起的時代,有三皇五帝之說。三皇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伏羲,女媧,神農。傳說伏羲氏教民結网,從事漁獵畜牧,致嫁娶,以麗皮為禮,創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而已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就約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確實應該是中華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媧是在伏羲氏以後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樂的開始,傳說她練石以補天,聚蘆灰以止滔水。神農氏(炎帝)繼女媧後為天下共主,傳說他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了五弦琴,開始蠟祭和市場。看來,至他開始,中華民族開始進入農耕社會。『五帝』乃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史記?五帝本紀》
經濟文化:
夏代遺址出土的農業生產工具,包括數量較多的石鎌,石刀等收割工具。莊稼以「畎(音「犬」quanˇ)畝法」進行種植,就是在兩壟之間留一條溝,莊稼種於壟上。夏代的農業生產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產量迅速提高,飲酒之風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手工業的發展,在夏朝時金屬器皿已經出現。
貨幣的產生傳說產生與夏朝,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稱為「三品」。此說法恐不可信。就現有資料來看,中國古代最早的貨幣為貝幣,它萌發於原始社會末期,盛於商代。
一,物候的觀察和初始的年歲季節概念。也就是通過觀察動植物的生活,活動現象來斷定季節的變化。
二:天象物候曆。也就是通過天上的星象的變化來斷定季節的變化。
三:記日法的發明。物候曆是一種粗疏不定的曆法。天象物候曆雖然有所進步,但仍然有相當的不固定性。記日法的發明什麼時代已無從知曉。《史記.五帝本記》說:「黃帝 ...... 迎日推策」。「策」是一種小竹木片。迎來一次的日出,就移動一根竹木片。記日法的發明中,以天干記日法影響最為深遠。所謂天干記日法,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逐日依次用一個字來標記一天。這個方法後來和地支結合成為干支記日法,它一直延續使用到現代,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極有特色的部分。
華民族的起源素还真2005-1-17, 06:42 AM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華帝國和其他古文明帝國一樣,從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區,不斷的和其他的部落聯合,融化和擴張,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帝國。當研究其他的古文明時,現代人一直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文字,以致難以了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現代的中國人卻能讀通幾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華祖先的文化。因為我們中華文明是世上唯一的統一和連續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發展當然有受到外族的侵入,中國也曾經被外族統治過,但是,不是我們要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語言,文明,相反的,中華文明是一種不具侵略性,而博大精深的文明,所以,入侵者自己總是迅速的完全的被我們所同化,融合,使我中華文明更趨先進,更具活力。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我們的祖先吧。
四:朔望月的觀測和陰陽合曆。除了太陽之外,月亮是最引起上古前人矚目的天體。有了記日法之後,月亮的圓缺週期(天文學上稱為朔望月)兩個朔望月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因此古人很容易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
五:方向確定中的天文知識。也就是依靠對太陽的觀側。起先人們把日出時的方向稱為「東」,日落時稱為「西」。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業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稱。大禹死後,他的兒子破壞禪讓的傳統,自立為王,恢復了黃帝王朝初期父子相傳的古老制度。從此,王位的傳子不傳賢,實行世襲制度,開始了古人所說的「家天下」。這是一種政治上的進步。
夏啟即位後,很能繼承大禹的事業,可惜死後,他的兒子「太康」無能,被一位諸侯首領、傳說中「嫦娥」的丈夫「后羿」所逐。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為夏王,但實權操縱在后羿之手。仲康死後,其子「相」立,后羿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濁」zhuoˊ)」所殺,又殺「相」自立。當「相」被殺時「相」的王后「緡(音「民」minˊ)」正在懷孕,逃奔到「有仍」(今山東濟零縣),生「少康」。「少康」長大後,就收聚夏的殘存勢力,滅掉「寒浞」,光復夏王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之子「杼(音「注」zhuˋ)在位時擁有一支比較強大的武裝,徹底肅清了「寒浞」的勢力,併征伐東夷,使夏王朝發展到了鼎盛。其後的五代六王,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夏王朝的統治,東至東海、西連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當時已經能冶鍊較好的青銅,生產了不少的青銅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換也有所發展。有了比較進步的陰陽合曆和干支記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術鬼神、淫亂,引起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漸衰敗。「孔甲」再三傳到「履癸」(夏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務修德,奢侈無度,殺人無數,四處用兵,勞民傷財,以致民眾反抗,諸侯叛離,終於被「商湯」所滅。
素还真2005-1-17, 06:43 AM
夏朝 (公元前 2033 至 公元前 1562)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時期。標誌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他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此為一家之說)
夏朝的藝術,夏朝有關於樂舞的傳說,首先是圍繞「啟」的傳說,《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一則神話,說啟將三名美女敬獻給天神,從天上得到《九辯》和《九歌》兩部樂舞作品,帶回人間,由是他又製成《九韻》。
在宗教上,夏王朝繼承了祖先崇拜的宗教思想。併形成了至上神的觀念。當時夏王朝已經建立了地上的統一王權,在天上再塑造一個至上神保護自己的王權。
夏禹治水有功,被禪位為天子,成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帝位後,都於陽翟(音「敵」,今河南禹縣),又曾都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陽。他一再會合諸侯,並將中國分為九州(歷來說法不一,有禹貢九州、爾雅九州、周禮九州等分別。一般乃指周禮九州,為揚、荊、豫、青、兗、雍、幽、冀、并),定貢賦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擾,是遠古時代的嚴重編患。「少昊」、「顓頊」的時候,黎、苗繼作亂,堯、舜曾征討,至大禹時代才將之平服。從此,長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這是遠古對抗南方部族的一長期的艱苦戰爭。
經濟文化:
從考古的發現,中國農業的產生大約在距今一萬年以上,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的國家之一。從炎帝神農氏的傳說表明,在距今四千五六百年前,中原地區的農業已經脫離原始生荒耕作時期,進入鋤耕階段。周朝的始祖後稷,在堯舜時任濃官,是最早種稷的人。
伏羲氏在書契的傳說,表明在五千年前,圖像已經由逼真向線條化演變,並有表意文字。黃帝時的蒼頡對文字予以改進,出現了假借字。
禹 -> 啟 -> 太康 -> 仲康 -> 相 -> 少康 -> 予 -> 槐 -> 芒 -> 泄 -> 不降 -> 扃 -> 廑 -> 孔甲 -> 皋 -> 發 -> 履癸(桀)
功臣,名人
后羿
政治:
夏王朝的最高首腦稱為「王」或「后」,父子或兄弟相傳,是古人所謂「家天下」的開始。從傳世文獻看。夏朝的政治機構相當龐大。在夏王之下有掌政事的「三正」,有為天子輔臣的「疑」、「丞」、「輔」、「弼」四鄰,有為國君親近左右官員的六事(即六吏、六卿),有掌曆法的「羲和」(又稱「太史」),掌訴訟的「大理」,掌音樂的「瞽」(音「鼓」guˇ),掌管教育貴族子弟的「官師」、「國老」,掌出使的「遒(音「囚」qiuˊ)人」,掌收取貢賦的「嗇夫」,掌管山澤的「虞人」,掌畜牧的「牧正」,掌養龍的「御龍」,掌管夏王膳食的「庖正」,掌管夏王車輛的「車正」,守衛宮門的守門者,掌王室家族事務的「臣」。夏王朝九州的劃分和「甸」、「侯」、「緌(音ruiˊ)」「要」、「荒」五服的存在,說明,夏朝對地方的管理是以個部族首領為諸侯,稱「伯」或「牧」。諸侯必須服從夏王的政令,對王朝承擔貢納、朝見、服役和隨從征伐的義務。諸侯之下,有大夫,即各大家族的族長。所以,古人說,夏王有天下,諸侯有國,大夫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