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期末试题集锦(含答案)免费下载
古代汉语试卷

古代汉语试题(下)一、默写:(21分;1题10分,2题11分)1.三十六字母 2.《老子·小国寡民》二、填空:(9分;每空1分)1.在《十三经注疏》中,《诗经》的传者是代;笺者是代;疏者是代。
2.《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郑玄注:“萧肃也。
”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笺云:“泮畔。
”4.《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美人怀王也。
”三、单项选择:(8分;每空2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上。
1.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是。
A. 动词,面向海洋。
B. 名词,海神的名字。
C. 连联词,仰视的样子。
2.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于”是。
A. 介词,表关涉对象。
B. 介词,表处所。
C. 介词,表原因。
E. 动词词头。
3.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以”是。
A. 介词,表原因。
B. 连词,表结果。
C. 连词,表目的。
4.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这种注解不仅解释古书原文,同时给前人的注解作注。
这种注解是。
A. 集解B. 笺C. 疏D. 章句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并翻译全句。
(12分;每小题3分)1.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2.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4.八月剥枣。
五、从押韵、对仗、平仄三个角度谈谈律诗的构成。
(20分)六、翻译下段古文:(20分)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於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练习题(上)一、解释下列术语。
(每題3分,共12分)1、六书2、四体二用3、本义4、词义扩大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8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每字0.5分,共10分)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每句1分,共13分)1、时: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④时与出游猎。
(《史记·吕太后本纪》)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韩非子·心度》)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2、间: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④遂与外人间隔。
(陶潜《桃花源记》)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賈生列传》)⑥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六、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每题2分,共10分)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陕西师大古代汉语练习题

陕西师大古代汉语练习题转载自:/viewthread.php?tid=424845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练习题(上)一、解释下列术语。
(每題3分,共12分)1、六书2、四体二用3、本义4、词义扩大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8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每字0.5分,共10分)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每句1分,共13分)1、时: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④时与出游猎。
(《史记•吕太后本纪》)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韩非子•心度》)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2、间: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④遂与外人间隔。
(陶潜《桃花源记》)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賈生列传》)⑥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六、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每题2分,共10分)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问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问题及答案问题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历史上使用的早期汉语形式。
它起源于上古汉语,经过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包括先秦汉语、魏晋南北朝汉语、隋唐五代汉语等,最终发展成为现代汉语的基础。
问题二:古代汉语的特点有哪些?古代汉语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文字形式:古代汉语采用象形、指示和会意法创造出一系列汉字,与现代汉字形式不同。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中的词汇种类繁多,受到了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影响。
3. 语法结构: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例如动宾结构常常颠倒,修饰语在前、修饰词在后等。
4. 发音变化:古代汉语的发音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的变化。
问题三:为什么研究古代汉语?研究古代汉语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1. 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文献的基础,通过研究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历史事件和思想。
2. 文学研究:古代汉语是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工具,研究古代汉语有助于研究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3. 文化传承:研究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守护中国文化,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问题四:如何研究古代汉语?研究古代汉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 研究基础知识: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语法结构和常用词汇。
2. 阅读古代文献: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包括诗词、散文和历史文献等,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参加专业课程:参加古代汉语相关的专业课程或学术讲座,深入研究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4. 练写作:通过写作练,提高对古代汉语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问题五: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什么?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影响:古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仍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例如传统文化词汇、典故等。
2. 语法变化: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一部分特点,例如句法结构、修饰语的位置等。
3. 文化传统:古代汉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想法,这些古代文化传统依然对现代汉语和中国社会产生影响。
陕师大古汉考试题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11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 。
A 、古今字B 、通假字C 、异体字D 、繁简字2、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 、 和 。
3、“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的词性是 。
4、古书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增加的字叫 ,脱落的字叫 。
5、“梁父即楚将项燕”一句属于 句式。
6、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 、 。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7、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 。
二、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每字0.5分,共10分)十 指 步 鼎 鱼 视 帛 羊 下 至末 载 牧 寸 防 舂 网 甘 莫 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三、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每题2分,共12分) 1、昔楚灵王好细要.。
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5、其御之妻自门间.而窥其夫。
6、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每题2分,共12分) 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3、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4、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5、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每题2分,共12分)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6、於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六、标出下首律诗的平仄,并指出拗救。
(10分)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VIP专享]陕师大古代汉语题库
![[VIP专享]陕师大古代汉语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fa399a556137ee06eff918cc.png)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章节练习题第一章练习题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3、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4、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5、厉王虐,国人谤王。
6、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7、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8、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9、其始播百谷。
10、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11、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12、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13、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14、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15、江水又东,经巫峡。
16、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18、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19、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20、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
2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2、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23、是何祥也?吉凶安在?24、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25、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26、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
27、臣有一术,曰五禽之戏。
28、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
29、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30、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31、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3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二、举例说明古今词义差异的在范围、感情色彩、及程度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三、阅读《九方皋相马》《景公射出质》《扁鹊之卫》三篇文章,完成以下问题:1、找出几篇文章中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
2、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并说明其类型。
3、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宾语前置句式,并说明其类型。
第二章练习题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其属于本义还是引申义。
1、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齐發。
2、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3、舜发于畎亩之中。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6、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7、使妇人载以过朝。
8、首身离兮心不惩。
9、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附详细标准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目录(打印版)古代汉语试题(1)1试题(1)参考答案3古代汉语试题(2)4试题(2)参考答案6古代汉语试题(3)7试题(3)参考答案8古代汉语试题(4)8试题(4)参考答案9古代汉语试题(5)10试题(5)参考答案11古代汉语试题(6)12试题(6)参考答案14古代汉语试题(7)及答案15古代汉语试题(8)及答案17古代汉语试题(9)及答案19古代汉语试题(10)及答案21古代汉语试题(1)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地说法正确地是--------------------( C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地著作是--------------------------(A)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3、许慎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C)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地是---------------------------( D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地是-------------------------( A )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地是-------------------------( A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地是------------------( D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地是----(B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地是-----------( D )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地是-------( D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许慎__.这是中国_文字学__地奠基之作,收字__93532_个,另有重文1163个.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张相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特殊语辞_______地一部专著.3、形声字“裁”地意符为___衣___,声符为__“裁”无“衣”____.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字形___,如“叔”地本义是__手拾________.5、“以劝事君者”中,“劝”地意义为____劝勉_______.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1、转注2、偏义复词3、形容词地意动用法转注:建类一首,同类相受.偏义副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地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意作用,另一个词不表意,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副词.形容词地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该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地性质或状态.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成熟)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屡次)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安抚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放松警惕)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外交使节)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咨询,征求意见)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劳苦)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拜访)9、师进次于陉.(临时驻扎)10、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向后退)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1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误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通“馈”赠送,窥探)1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于三子者之撰.”(站起来,才干)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语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走向,接近)16、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遭受)17、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胸襟宽大)18、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言语真实)五、简答(每题3分,共9分)1、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有何特点?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数词置于整个句子后,在其他部分上加上动词“者”.2、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表比喻;表复杂内容;表原因(加举例)3、介词“于”有哪些用法?(1)引进处所,涉及对象;(2)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施事者;(4)引进时间;(全答对得满分,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六、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地词,并说明其活用情况和意义(每题2分,共10分)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上礼帽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名词地意动用法;把……当作药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亡:动词地使动用法;使……灭亡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生:动词地使动用法;使……产生5、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剑: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用剑七、指出下列句子地类型并分析其特点(每题2分,共10分)1、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判断句,“此“作主语;”“谁”作谓语.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表被动,“于”引出主动者.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宾语前置句,用“实”复指否定句中.4、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双宾语句,“夺”带双宾语,“之”作间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5、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之”前置.八、解释加点地虚词地词性、语法意义,能释出地要释出.(每题2分,共10分)1、太后盛气而揖之.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3、宣子未出山而复.4、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5、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大事.1、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2、介词,用在主谓之间,表示寓意未完,让读者等待下文.3、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否定4、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5、代词,表说话人自称“我”九、给下面地短文加标点,并翻译.(15分)陈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详为缚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 见狄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当王 .”遂自立为齐王,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因率兵东略定齐地.也,地,狄,奴,廷,奴.令,令,曰:“立,齐,国‘儋,氏,王.”王,市.去,地.陈胜刚刚起义称王楚地地时候,让周市攻取平定魏地,向北到达狄地.狄城守官田儋假装捆绑了他地仆从,带领青年人到廷堂,想拜见令,杀死了仆从,得以拜见令,趁机杀死令,于是召见豪强子弟,说:“诸侯都叛秦,自立为王.齐国,是古代建地国;儋,是田姓,应当称王.”于是自封为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军队返回了狄,田儋于是率领军队向东攻取平定齐地.试题(1)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1、C2、A3、C4、D5、A6、A7、D8、B9、D10、D二、填空(每空1分)1、许慎、文字学、93532、张相、特殊语辞3、衣、(“裁”无“衣”)4、字形、手拾5、勉励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受”写作“授”不得分.2、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地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复词.3、形容词地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地性质或状态.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能准确解释出词语地意义即可)1、成熟2、屡次3、安抚4、放松警惕5、外交使节6、咨询,征求意见7、劳苦8、拜访9、临时驻扎10、向后退11、足12、犯错误13、通“馈”,赠送、窥探14、站起来、才干15、走向,接近16、遭受17、胸襟宽大18、言语真实五、简答(每题3分)1、(1)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之前 .(2)数词置于整个句子之后,在其他部分后加上代词“者”.2、(1)表比喻;(2)表复杂内容;(3)表原因;(无举例则不得分)3、(1)引进处所,涉及对象;(2)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施事者;(4)引进时间;(全答对得满分,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六、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地词,并说明其活用情况和意义(每题2分,指明活用地词、说明活用情况、活用地意义是三个得分点,全答对得满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也得1分)1、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上礼帽2、药:名词地意动用法;把……当作药3、亡:动词地使动用法;使……灭亡4、生:动词地使动用法;使……产生6、剑: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用剑七、指出下列句子地类型并分析其特点(每题2分,指明句式类型1分,分析出特点1分)1、判断句,“此“作主语;”“谁”作谓语.2、被动句,“见”表被动,“于”引出主动者.3、宾语前置句,用“实”复指否定句中.4、双宾语句,“夺”带双宾语,“之”作间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5、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之”前置.八、解释加点地虚词地词性、语法意义,能释出地要释出(每题2分,指明词性1分,说明语法意义或译出1分)1、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2、介词,用在主谓之间,表示寓意未完,让读者等待下文.3、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否定4、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5、代词,表说话人自称“我”九、给下面地短文加标点,并翻译.(15分,标点5分,每错3个扣1分,扣完为止;翻译10分,意译即可)也,地,狄,奴,廷,奴.令,令,曰:“立,齐,国‘儋,氏,王.”王,市.去,地.陈胜刚刚起义称王楚地地时候,让周市攻取平定魏地,向北到达狄地.狄城守官田儋假装捆绑了他地仆从,带领青年人到廷堂,想拜见令,杀死了仆从,得以拜见令,趁机杀死令,于是召见豪强子弟,说:“诸侯都叛秦,自立为王.齐国,是古代建地国;儋,是田姓,应当称王.”于是自封为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军队返回了狄,田儋于是率领军队向东攻取平定齐地.《史记》卷94,《田儋列传》古代汉语试题(2)一、单项选择题(1×10)1、下列各组中地汉字全是会意字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地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地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地字是会意字.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地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地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地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地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地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地一组是(B)A信武果 B 取尖安 C从休亡 D 朝高回2、下列定义是许慎为“形声”所下地是(C )A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B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C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D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3、下列汉字属于“肉”部地是(A )A肖 B服 C 期 D朔4、下面全为异体字(异体字,一个字地正体之外地写法,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地一组字.)地一组是(C )A 阙掘咏詠 B沽酤预豫 C賸剩笋筍 D陈阵泪淚5、“庄子持竿不顾”中地“顾”用地是(B )A引申义 B 本义 C 假借义 D 比喻义6、下列词语中属于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地词.联绵词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地词类,上到经书传书,下到现当代作品,联绵词都很活跃.而中学生又常在联绵词上犯一些错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拓宽对联绵词地再认识.)地是(D )A 恭敬 B动静 C恐惧 D逶迤7、下列句子中加点地属于词组词组,又称短句、短语,在文法概念中是指完整句语中地片段.在日常地语言中,一个词组可以指地是单词地任何聚合.在语言学当中,一个词组是单词地一个群组(有时是一个单词),在句子地语法中,它作为一个单个地单元而起作用.从语法层级地角度上看,词组要比字句地等级更低.地是(A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C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8、《方言》地作者是(D )A王念孙 B许慎 C 段玉裁 D扬雄9、下列句中加点地词属于意动用法地是(D )A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B遂置姜氏於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C 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佣未反.D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10、下列属于双宾语地是(B )A生庄公及共叔段. B公赐之食.C姜氏何厌之有? D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1、B;2、C;3、A;4、C;5、B;6、D;7、A;8、D;9、D;10、B二、填空题(1ⅹ15)1、《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地通过系统分析字形来确定本义地专著,共(540)部首.2、词义引申主要有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辐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和(综合式引申).3、如果一个形声字有多项意义,我们可以根据(形符)来辨认本义.4、对汉字来说,跟图画有着明显界限地(假借字)和(形声字)地出现,是汉字体系形成地标志.5、“知、智”是一对(古今)字,“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中“由”通(犹).6、“隄”字地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媵”地声符独立成字是(朕).7、采取(绘形象物)或(烘托象物)两种构形模式所造成地字都属于象形字.8、用字通假地基本原则是(同音替代).1、小篆、540;2、辐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综合式引申;3、形符(亦可答为意符或形旁);4、假借字、形声字;5、古今、犹;6、阜、朕;7、绘形象物、烘托显物;8、同音替代.三、解释加点地词或解释其语法作用.(20)(一)解释加点词地词义.(1ⅹ10)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3、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4、虽有甲兵,无所陈之.5、凿户牖以为室.6、于予與何诛?7、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8、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9、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10、夏,楚子使屈完如师.(二)指出下列句中特殊地语法现象.(2×5)1、宋何罪之有?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3、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4、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5、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四、名词解释(3×4)1、金文2、四体二用3、词地引申义4、同源词五、简答题(23)1、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地主要类型.(6)2、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明.(6)3、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最重要地变革?(11)六、短文阅读(20)(一)给下面这段古文加上标点(10)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二)将划线地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5)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1)余姑翦灭此而朝食!”(2)不介马而驰之.(3)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以折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5)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试题(2)参考答案一、1、B;2、C;3、A;4、C;5、B;6、D;7、A;8、D;9、D;10、B 答错1个扣1分,多选、错选均不给分.二、1、小篆、540;2、辐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综合式引申;3、形符(亦可答为意符或形旁);4、假借字、形声字;5、古今、犹;6、阜、朕;7、绘形象物、烘托显物;8、同音替代.答错1个扣1分.三、(一)1、城墙;2、屡次;3、跌倒,比喻失败;4、武器;5、房门;6、谴责、责备;7、渡口;8、出卖;9、吝惜、舍不得;10、往、到……去.答错1个扣1分.(二)1、“何罪”作动词“有”地宾语,依靠“之”前置.(2分)2、“方城”、“汉水”分别作介词“以”地宾语,前置.(2分)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自”地宾语,前置.(2分)4、迷,使动用法,使……迷乱.(2分)5、重,意动用法,以……为重.(2分)四、1、金文指铸刻在各种青铜器(如钟、鼎、鬲、簋、盘等)上地古文字.因为古代称铜为金,所以称这些文字为金文.(3分)2、四体二用:六书是古人提出地最早、最系统地汉字形体构造理论,它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故称之为“四体”,假借、转注是用字法,故称之为“二用”.(3分)3、词地引申义:在本义地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地其他相关意义叫作引申义.(3分)4、同源词:由同一语源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地一组音义相通地词.(3分)五、1、词义范围地变化主要有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①词义地扩大指一个词地意义后代比前代所表达地概念外延大而内涵小,即古义地范围小于今义,比如“河”本指黄河,后来指一切河流.②词义地缩小指一个词地意义后代比前代所表达地概念外延小而内涵大,即古义地范围大于今义,比如“妃”原指一般地配偶,后来专指皇帝地妾以及太子、王、侯地妻子.类似例子还有“宫、臭”等.③词义地转移,词地意义由一个范围转移到另一个范围,比如“寺”原指官署、官舍,后来用来指僧众供佛、居住之所地名称,类似还有“钱、涕、乐府、坟”等.每点各2分.2、古今字是历时现象,是指汉字历史上由于当初字少而用多,到后来陆续分化出新字(区别字)地问题,古字和今字不是同时并存地.(2分)如“縣”和“懸”.通假字是共时现象,是指同一时期读音相同相近地字相互代替使用地问题,通假字与本字同时并存.(2分)如“辨”和“辩”.(举例各占1分)3、从商代文字到小篆,汉字地图画性虽然在不断减弱,但是象形表意地原则始终没有真正抛弃,而隶书特别是汉隶,彻底抛弃了汉字地图画性质,完全不顾汉字地表意原则.(1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它解散篆体,将古文字“随体诘诎”地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地笔划道.(2分)(2)省去了篆文中地某一部分.(2分)(3)把篆文里相同地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地不同写法.(2分)(4)把篆文里不同地偏旁归并为相同地偏旁.(2分)(5)将篆文复杂地笔划省并为简单地笔划.(2分)六、(一)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每错1处扣0.5分(二)①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指晋军)再吃早饭.②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进击.③郤克被箭射伤,血一直流到鞋上,仍然击鼓不息.④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我地手和肘.⑤如果有难走地路,我一定要下来推车,你难道知道这些吗?每句翻译各2分.古代汉语试题(3)一、填空(22%):1、汉字起源地传说,主要有()说、()说、()说.2、()和()是汉字产生地两个途径.3、六书中,()、()、()、()是造字法,()、()是用字法.4、()是古今文字地分水岭.5、古今词义地差异主要有:(1)词义扩大;(2)词义();(3)词义();(4)词义().6、词义引申地方式主要有()式和()式.7、单一型地被动句主要有()字式、()字式、()字式.8、有些宾语可以依靠()、()、“焉”等字提前在动词或介词前.二、用六书分析下列汉字地结构(10%):1豕2字3荆4刃5牧6闽7车8豫9本10集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地古字,并写出其今字(6%):1、姜氏欲之,焉辟害?2、公赐之食,食舍肉.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4、闲于兵甲,习于战攻.5、宋人有酤酒者……为酒甚美,县帜甚高.6、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地词地词义,并指出其属本义,还是引申义(14%).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2、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3、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4、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5、多行不义,必自斃.6、率西水浒,至于岐下.7、虽有甲兵,无所阵之.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地词类活用(6%)1、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2、甘其食,美其服.3、范增数目项王.4、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地词(20%)1、庄公寤生,惊姜氏.2、姜氏何厌之有?3、寡人有疾,寡人好货.4、宋人有酤酒者.5、王忿然作色.6、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7、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8、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9、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10、颍考叔为颍谷封人.11、大叔完聚……将袭郑,夫人将启之.12、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13、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还,次于召陵.14、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15、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16、有鸟焉,其名为鹏……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七、、简答题(6%):1、探求本义地方法?2、判断句活用地三种情况?八、标点并翻译(16%):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贾姬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上亦赐金百斤由此重都(《汉书·致都传》)试题(3)参考答案一、填空:1、结绳八卦仓颉造字2、记号图画3、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4、古隶5、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地演变6、链条辐射7、“为” “见” “被” {或“於”(于)、“见”、“为”8、“是” “之”每空1分二、用六书分析汉字地结构:1、象形:象猪形.2、会意:从从子.3、形声:从刑声.4、指事:刀上加一点指示此处是刃口.4、会意:从攴从牛.6、形声:从虫门声.7、象形:象车形.8、形声:从象予声.9、指事:木下加一短横,指示此处为根部.10、会意:从雥(省)从木.每小题1分三、古今字:1、辟避2、舍捨 3、共供5、闲娴5、县悬6、反返四、解释词义,并指出属本义,还是引申义:1、城墙本义2、安抚引申义3、官职引申义4、源头本义5、垮台引申义6、水边本义7、兵器本义五、词类活用:1、小寡形容词地使动用法2、甘美形容词地意动用法3、目名作动4、船名作状六、解释加点词地词义:1、啎、逆2、满足3、钱财4、卖5、脸色,特指怒色6、渐渐7、尽8、勉励9、带汁地肉食10、边疆11、开门12、优美13、到……去临时驻扎14、城墙护城河 15、土神、谷神,国家地象征 16、穿过,到……去七、简答题:1、一是分析字形.对于象形、指事、会意字,可以直接以形见义.对于形声字,要凭借形旁来分析它们所属地事类,进而在若干义项中找出本义.二是依据文献资料,以证实对字形地分析.2、一是用于表示隐喻.二是用于表示某种曲折复杂地联系.三是用于表示原因.八、标点并翻译:郅都是河东大阳人,任郎官奉事汉文帝.汉景帝时,任中郎将.郅都敢于直言进谏,在朝廷上与大臣当面辩驳.他曾经有一次随从汉景帝到上林苑,贾姬在厕所,野猪也闯进厕所,景帝用眼睛向郅都示意,郅都不去救.景帝自己要拿兵器去救贾姬,郅都跪伏在景帝跟前说:“死了一个姬妾,再选进一个姬妾,天下缺少地难道是姬妾之流吗?皇上纵使不重视自己,对祖宗对太后该怎么说呢?”景帝返回不去救了,野猪也没伤害贾姬.太后听说这件事,赏给郅都金百斤,皇上也赏了金百斤,从此重视郅都.古代汉语试题(4)一、填空(22%):1、六书地名称是称:()、()、()、()、()、().2、汉字起源地传说,主要有()说、()说、()说等.3、最早地字体是()和().4、词义引申地方式,主要有()式和()式.5、古今词义地差异,主要有:(1)词义();(2)词义();(3)词义();(4)词义().6、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四种:(1)()(2)()(3)()(4)() .7、判断句地基本形式是用()字煞句.二、用六书分析下列汉字地结构(10%):1、行:2、颍:3、逐:4、豫:5、寸:6、集:7、益:8、本:9、好: 10、鱼: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地古字,并写出其今字(6%):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夫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反.3、公赐之食,食舍肉.4、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5、姜氏欲之,焉辟害?6、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地词地词义,并指出其属本义,还是引申义?(14%)1、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塗之……2、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4、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5、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6、宋人有酤酒者.7、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地词类活用(6%):1、庄公寤生,惊姜氏.2、甘其食,美其服.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5、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地词(20%):l、师进,次于陉.2、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3、清静贞正以自虞.4、率西水浒,至于岐下.5、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罋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6、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7、姜氏何厌之有?8、多行不义,必自斃.9、王忿然作色.10、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1l、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12、颍考权为颍谷封人.13、有鸟焉,其名为鹏……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14、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15、寡人有疾,寡人好货.七、简答题(6%):l、宾语前置地三种情况?2、探求本义地方法?八、标点并翻译(16%):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注:(1)表:标记(2)而:义同“如”试题(4)参考答案一、填空:1、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结绳八卦仓颉造字3、甲骨文金文4、链条辐射5、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地演变6、名作动名作状使动用法意动用法7、“也”二、用六书分析汉字地结构:1、象形:象道路形.2、形声:从水顷声3、会意:从辵从豕.4、形声:从象予声5、指事:下加一短横,指示此处为寸关节.6、会意:从雥(省)从木7、会意:从水从皿.8、指事:木下加一短横,指示此为根部9、会意:从女从子10、象形:象鱼之形三、古今字:1、知智2、反返 3、舍4、共供5、辟避6、伯霸四、解释词义,并指出属本义,还是引申义:1、树本义2、兵器本义3、安抚引申义4、城墙本义5、官职引申义6、卖酒本义7、占有本义五、词类活用:a) 惊动词地使动用法b) 甘、美形容词地意动用法c) 犬名作状d) 隧名。
陕西师大网络古代汉语试题(全学年)B卷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课程名称三号宋体加粗》B试题一、默写课文《原宪居鲁》。
(10分)二、举例说明六书中的象形、指事和形声。
(10分)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
(10分)1.繆公怨‧此三人,入於骨髓。
2.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3.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
4.今閤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
四、翻譯下列句子。
(10分)1.夫扁鵲天下之良醫,而不能與靈巫爭用者,知與不知也。
故事求遠而失近,廣藏而狹棄,斯之謂也。
2.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顔色。
然而有一焉,臣聞之:君好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之。
五、選擇題(包括单项和多项)。
(15分)1.下列句子中,“被”字表示被動的是()。
A.下施萬民,萬民被其利。
B.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C.彌衡被魏武謫為鼓吏。
D.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
2.下列句子中,賓語用代詞複指的賓語前置句是()A.我有老父,身死莫之葬也。
B.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C.吾實不才,又誰敢怨?D.雞鳴而駕,塞井夷竈,惟余馬首是瞻。
3.下列句子中,形容詞表示意動的句子是()A.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B.小人甘其壟畝,君子保其恬素。
C.什一,去關稅之征,今之未能,請輕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下列句子中,名詞用作一般動詞的句子是()A.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
B.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
C.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D.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
”5.下列句子中,“於(于)”起引進行為主動者作用的句子有()。
A.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B.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C.宋公及楚人戰於泓。
D.勞心者制人,勞力者制於人。
六、举例说明什么是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
(10分)七、標出下首律詩的平仄格式,並指出其中的拗救。
(10分)。
過香積寺王維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试题A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试题(A)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11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2、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和。
3、“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的词性是。
4、古书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增加的字叫,脱落的字叫。
5、“梁父即楚将项燕”一句属于句式。
6、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7、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
二、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每字0.5分,共10分)十指步鼎鱼视帛羊下至末载牧寸防舂网甘莫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三、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每题2分,共12分)1、昔楚灵王好细要.。
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5、其御之妻自门间.而窥其夫。
6、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每题2分,共12分)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3、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4、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5、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每题2分,共12分)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6、於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六、标出下首律诗的平仄,并指出拗救。
(10分)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附详细标准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目录(打印版)古代汉语试题(1)1试题(1)参考答案3古代汉语试题(2)4试题(2)参考答案6古代汉语试题(3)7试题(3)参考答案8古代汉语试题(4)8试题(4)参考答案9古代汉语试题(5)10试题(5)参考答案11古代汉语试题(6)12试题(6)参考答案14古代汉语试题(7)及答案15古代汉语试题(8)及答案17古代汉语试题(9)及答案19古代汉语试题(10)及答案21古代汉语试题(1)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地说法正确地是--------------------( C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地著作是--------------------------(A)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3、许慎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C)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地是---------------------------( D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地是-------------------------( A )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地是-------------------------( A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地是------------------( D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地是----(B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地是-----------( D )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地是-------( D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许慎__.这是中国_文字学__地奠基之作,收字__93532_个,另有重文1163个.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张相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特殊语辞_______地一部专著.3、形声字“裁”地意符为___衣___,声符为__“裁”无“衣”____.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字形___,如“叔”地本义是__手拾________.5、“以劝事君者”中,“劝”地意义为____劝勉_______.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1、转注2、偏义复词3、形容词地意动用法转注:建类一首,同类相受.偏义副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地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意作用,另一个词不表意,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副词.形容词地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该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地性质或状态.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成熟)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屡次)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安抚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放松警惕)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外交使节)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咨询,征求意见)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劳苦)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拜访)9、师进次于陉.(临时驻扎)10、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向后退)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1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误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通“馈”赠送,窥探)1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于三子者之撰.”(站起来,才干)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语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走向,接近)16、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遭受)17、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胸襟宽大)18、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言语真实)五、简答(每题3分,共9分)1、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有何特点?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数词置于整个句子后,在其他部分上加上动词“者”.2、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表比喻;表复杂内容;表原因(加举例)3、介词“于”有哪些用法?(1)引进处所,涉及对象;(2)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施事者;(4)引进时间;(全答对得满分,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六、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地词,并说明其活用情况和意义(每题2分,共10分)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上礼帽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名词地意动用法;把……当作药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亡:动词地使动用法;使……灭亡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生:动词地使动用法;使……产生5、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剑: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用剑七、指出下列句子地类型并分析其特点(每题2分,共10分)1、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判断句,“此“作主语;”“谁”作谓语.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表被动,“于”引出主动者.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宾语前置句,用“实”复指否定句中.4、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双宾语句,“夺”带双宾语,“之”作间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5、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之”前置.八、解释加点地虚词地词性、语法意义,能释出地要释出.(每题2分,共10分)1、太后盛气而揖之.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3、宣子未出山而复.4、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5、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大事.1、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2、介词,用在主谓之间,表示寓意未完,让读者等待下文.3、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否定4、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5、代词,表说话人自称“我”九、给下面地短文加标点,并翻译.(15分)陈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详为缚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 见狄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当王 .”遂自立为齐王,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因率兵东略定齐地.也,地,狄,奴,廷,奴.令,令,曰:“立,齐,国‘儋,氏,王.”王,市.去,地.陈胜刚刚起义称王楚地地时候,让周市攻取平定魏地,向北到达狄地.狄城守官田儋假装捆绑了他地仆从,带领青年人到廷堂,想拜见令,杀死了仆从,得以拜见令,趁机杀死令,于是召见豪强子弟,说:“诸侯都叛秦,自立为王.齐国,是古代建地国;儋,是田姓,应当称王.”于是自封为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军队返回了狄,田儋于是率领军队向东攻取平定齐地.试题(1)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1、C2、A3、C4、D5、A6、A7、D8、B9、D10、D二、填空(每空1分)1、许慎、文字学、93532、张相、特殊语辞3、衣、(“裁”无“衣”)4、字形、手拾5、勉励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受”写作“授”不得分.2、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地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复词.3、形容词地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地性质或状态.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能准确解释出词语地意义即可)1、成熟2、屡次3、安抚4、放松警惕5、外交使节6、咨询,征求意见7、劳苦8、拜访9、临时驻扎10、向后退11、足12、犯错误13、通“馈”,赠送、窥探14、站起来、才干15、走向,接近16、遭受17、胸襟宽大18、言语真实五、简答(每题3分)1、(1)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之前 .(2)数词置于整个句子之后,在其他部分后加上代词“者”.2、(1)表比喻;(2)表复杂内容;(3)表原因;(无举例则不得分)3、(1)引进处所,涉及对象;(2)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施事者;(4)引进时间;(全答对得满分,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六、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地词,并说明其活用情况和意义(每题2分,指明活用地词、说明活用情况、活用地意义是三个得分点,全答对得满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也得1分)1、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上礼帽2、药:名词地意动用法;把……当作药3、亡:动词地使动用法;使……灭亡4、生:动词地使动用法;使……产生6、剑: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用剑七、指出下列句子地类型并分析其特点(每题2分,指明句式类型1分,分析出特点1分)1、判断句,“此“作主语;”“谁”作谓语.2、被动句,“见”表被动,“于”引出主动者.3、宾语前置句,用“实”复指否定句中.4、双宾语句,“夺”带双宾语,“之”作间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5、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之”前置.八、解释加点地虚词地词性、语法意义,能释出地要释出(每题2分,指明词性1分,说明语法意义或译出1分)1、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2、介词,用在主谓之间,表示寓意未完,让读者等待下文.3、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否定4、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5、代词,表说话人自称“我”九、给下面地短文加标点,并翻译.(15分,标点5分,每错3个扣1分,扣完为止;翻译10分,意译即可)也,地,狄,奴,廷,奴.令,令,曰:“立,齐,国‘儋,氏,王.”王,市.去,地.陈胜刚刚起义称王楚地地时候,让周市攻取平定魏地,向北到达狄地.狄城守官田儋假装捆绑了他地仆从,带领青年人到廷堂,想拜见令,杀死了仆从,得以拜见令,趁机杀死令,于是召见豪强子弟,说:“诸侯都叛秦,自立为王.齐国,是古代建地国;儋,是田姓,应当称王.”于是自封为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军队返回了狄,田儋于是率领军队向东攻取平定齐地.《史记》卷94,《田儋列传》古代汉语试题(2)一、单项选择题(1×10)1、下列各组中地汉字全是会意字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地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地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地字是会意字.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地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地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地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地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地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地一组是(B)A信武果 B 取尖安 C从休亡 D 朝高回2、下列定义是许慎为“形声”所下地是(C )A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B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C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D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3、下列汉字属于“肉”部地是(A )A肖 B服 C 期 D朔4、下面全为异体字(异体字,一个字地正体之外地写法,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地一组字.)地一组是(C )A 阙掘咏詠 B沽酤预豫 C賸剩笋筍 D陈阵泪淚5、“庄子持竿不顾”中地“顾”用地是(B )A引申义 B 本义 C 假借义 D 比喻义6、下列词语中属于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地词.联绵词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地词类,上到经书传书,下到现当代作品,联绵词都很活跃.而中学生又常在联绵词上犯一些错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拓宽对联绵词地再认识.)地是(D )A 恭敬 B动静 C恐惧 D逶迤7、下列句子中加点地属于词组词组,又称短句、短语,在文法概念中是指完整句语中地片段.在日常地语言中,一个词组可以指地是单词地任何聚合.在语言学当中,一个词组是单词地一个群组(有时是一个单词),在句子地语法中,它作为一个单个地单元而起作用.从语法层级地角度上看,词组要比字句地等级更低.地是(A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C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8、《方言》地作者是(D )A王念孙 B许慎 C 段玉裁 D扬雄9、下列句中加点地词属于意动用法地是(D )A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B遂置姜氏於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C 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佣未反.D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10、下列属于双宾语地是(B )A生庄公及共叔段. B公赐之食.C姜氏何厌之有? D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1、B;2、C;3、A;4、C;5、B;6、D;7、A;8、D;9、D;10、B二、填空题(1ⅹ15)1、《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地通过系统分析字形来确定本义地专著,共(540)部首.2、词义引申主要有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辐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和(综合式引申).3、如果一个形声字有多项意义,我们可以根据(形符)来辨认本义.4、对汉字来说,跟图画有着明显界限地(假借字)和(形声字)地出现,是汉字体系形成地标志.5、“知、智”是一对(古今)字,“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中“由”通(犹).6、“隄”字地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媵”地声符独立成字是(朕).7、采取(绘形象物)或(烘托象物)两种构形模式所造成地字都属于象形字.8、用字通假地基本原则是(同音替代).1、小篆、540;2、辐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综合式引申;3、形符(亦可答为意符或形旁);4、假借字、形声字;5、古今、犹;6、阜、朕;7、绘形象物、烘托显物;8、同音替代.三、解释加点地词或解释其语法作用.(20)(一)解释加点词地词义.(1ⅹ10)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3、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4、虽有甲兵,无所陈之.5、凿户牖以为室.6、于予與何诛?7、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8、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9、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10、夏,楚子使屈完如师.(二)指出下列句中特殊地语法现象.(2×5)1、宋何罪之有?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3、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4、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5、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四、名词解释(3×4)1、金文2、四体二用3、词地引申义4、同源词五、简答题(23)1、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地主要类型.(6)2、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明.(6)3、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最重要地变革?(11)六、短文阅读(20)(一)给下面这段古文加上标点(10)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二)将划线地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5)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1)余姑翦灭此而朝食!”(2)不介马而驰之.(3)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以折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5)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试题(2)参考答案一、1、B;2、C;3、A;4、C;5、B;6、D;7、A;8、D;9、D;10、B 答错1个扣1分,多选、错选均不给分.二、1、小篆、540;2、辐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综合式引申;3、形符(亦可答为意符或形旁);4、假借字、形声字;5、古今、犹;6、阜、朕;7、绘形象物、烘托显物;8、同音替代.答错1个扣1分.三、(一)1、城墙;2、屡次;3、跌倒,比喻失败;4、武器;5、房门;6、谴责、责备;7、渡口;8、出卖;9、吝惜、舍不得;10、往、到……去.答错1个扣1分.(二)1、“何罪”作动词“有”地宾语,依靠“之”前置.(2分)2、“方城”、“汉水”分别作介词“以”地宾语,前置.(2分)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自”地宾语,前置.(2分)4、迷,使动用法,使……迷乱.(2分)5、重,意动用法,以……为重.(2分)四、1、金文指铸刻在各种青铜器(如钟、鼎、鬲、簋、盘等)上地古文字.因为古代称铜为金,所以称这些文字为金文.(3分)2、四体二用:六书是古人提出地最早、最系统地汉字形体构造理论,它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故称之为“四体”,假借、转注是用字法,故称之为“二用”.(3分)3、词地引申义:在本义地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地其他相关意义叫作引申义.(3分)4、同源词:由同一语源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地一组音义相通地词.(3分)五、1、词义范围地变化主要有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①词义地扩大指一个词地意义后代比前代所表达地概念外延大而内涵小,即古义地范围小于今义,比如“河”本指黄河,后来指一切河流.②词义地缩小指一个词地意义后代比前代所表达地概念外延小而内涵大,即古义地范围大于今义,比如“妃”原指一般地配偶,后来专指皇帝地妾以及太子、王、侯地妻子.类似例子还有“宫、臭”等.③词义地转移,词地意义由一个范围转移到另一个范围,比如“寺”原指官署、官舍,后来用来指僧众供佛、居住之所地名称,类似还有“钱、涕、乐府、坟”等.每点各2分.2、古今字是历时现象,是指汉字历史上由于当初字少而用多,到后来陆续分化出新字(区别字)地问题,古字和今字不是同时并存地.(2分)如“縣”和“懸”.通假字是共时现象,是指同一时期读音相同相近地字相互代替使用地问题,通假字与本字同时并存.(2分)如“辨”和“辩”.(举例各占1分)3、从商代文字到小篆,汉字地图画性虽然在不断减弱,但是象形表意地原则始终没有真正抛弃,而隶书特别是汉隶,彻底抛弃了汉字地图画性质,完全不顾汉字地表意原则.(1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它解散篆体,将古文字“随体诘诎”地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地笔划道.(2分)(2)省去了篆文中地某一部分.(2分)(3)把篆文里相同地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地不同写法.(2分)(4)把篆文里不同地偏旁归并为相同地偏旁.(2分)(5)将篆文复杂地笔划省并为简单地笔划.(2分)六、(一)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每错1处扣0.5分(二)①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指晋军)再吃早饭.②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进击.③郤克被箭射伤,血一直流到鞋上,仍然击鼓不息.④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我地手和肘.⑤如果有难走地路,我一定要下来推车,你难道知道这些吗?每句翻译各2分.古代汉语试题(3)一、填空(22%):1、汉字起源地传说,主要有()说、()说、()说.2、()和()是汉字产生地两个途径.3、六书中,()、()、()、()是造字法,()、()是用字法.4、()是古今文字地分水岭.5、古今词义地差异主要有:(1)词义扩大;(2)词义();(3)词义();(4)词义().6、词义引申地方式主要有()式和()式.7、单一型地被动句主要有()字式、()字式、()字式.8、有些宾语可以依靠()、()、“焉”等字提前在动词或介词前.二、用六书分析下列汉字地结构(10%):1豕2字3荆4刃5牧6闽7车8豫9本10集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地古字,并写出其今字(6%):1、姜氏欲之,焉辟害?2、公赐之食,食舍肉.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4、闲于兵甲,习于战攻.5、宋人有酤酒者……为酒甚美,县帜甚高.6、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地词地词义,并指出其属本义,还是引申义(14%).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2、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3、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4、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5、多行不义,必自斃.6、率西水浒,至于岐下.7、虽有甲兵,无所阵之.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地词类活用(6%)1、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2、甘其食,美其服.3、范增数目项王.4、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地词(20%)1、庄公寤生,惊姜氏.2、姜氏何厌之有?3、寡人有疾,寡人好货.4、宋人有酤酒者.5、王忿然作色.6、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7、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8、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9、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10、颍考叔为颍谷封人.11、大叔完聚……将袭郑,夫人将启之.12、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13、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还,次于召陵.14、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15、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16、有鸟焉,其名为鹏……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七、、简答题(6%):1、探求本义地方法?2、判断句活用地三种情况?八、标点并翻译(16%):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贾姬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上亦赐金百斤由此重都(《汉书·致都传》)试题(3)参考答案一、填空:1、结绳八卦仓颉造字2、记号图画3、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4、古隶5、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地演变6、链条辐射7、“为” “见” “被” {或“於”(于)、“见”、“为”8、“是” “之”每空1分二、用六书分析汉字地结构:1、象形:象猪形.2、会意:从从子.3、形声:从刑声.4、指事:刀上加一点指示此处是刃口.4、会意:从攴从牛.6、形声:从虫门声.7、象形:象车形.8、形声:从象予声.9、指事:木下加一短横,指示此处为根部.10、会意:从雥(省)从木.每小题1分三、古今字:1、辟避2、舍捨 3、共供5、闲娴5、县悬6、反返四、解释词义,并指出属本义,还是引申义:1、城墙本义2、安抚引申义3、官职引申义4、源头本义5、垮台引申义6、水边本义7、兵器本义五、词类活用:1、小寡形容词地使动用法2、甘美形容词地意动用法3、目名作动4、船名作状六、解释加点词地词义:1、啎、逆2、满足3、钱财4、卖5、脸色,特指怒色6、渐渐7、尽8、勉励9、带汁地肉食10、边疆11、开门12、优美13、到……去临时驻扎14、城墙护城河 15、土神、谷神,国家地象征 16、穿过,到……去七、简答题:1、一是分析字形.对于象形、指事、会意字,可以直接以形见义.对于形声字,要凭借形旁来分析它们所属地事类,进而在若干义项中找出本义.二是依据文献资料,以证实对字形地分析.2、一是用于表示隐喻.二是用于表示某种曲折复杂地联系.三是用于表示原因.八、标点并翻译:郅都是河东大阳人,任郎官奉事汉文帝.汉景帝时,任中郎将.郅都敢于直言进谏,在朝廷上与大臣当面辩驳.他曾经有一次随从汉景帝到上林苑,贾姬在厕所,野猪也闯进厕所,景帝用眼睛向郅都示意,郅都不去救.景帝自己要拿兵器去救贾姬,郅都跪伏在景帝跟前说:“死了一个姬妾,再选进一个姬妾,天下缺少地难道是姬妾之流吗?皇上纵使不重视自己,对祖宗对太后该怎么说呢?”景帝返回不去救了,野猪也没伤害贾姬.太后听说这件事,赏给郅都金百斤,皇上也赏了金百斤,从此重视郅都.古代汉语试题(4)一、填空(22%):1、六书地名称是称:()、()、()、()、()、().2、汉字起源地传说,主要有()说、()说、()说等.3、最早地字体是()和().4、词义引申地方式,主要有()式和()式.5、古今词义地差异,主要有:(1)词义();(2)词义();(3)词义();(4)词义().6、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四种:(1)()(2)()(3)()(4)() .7、判断句地基本形式是用()字煞句.二、用六书分析下列汉字地结构(10%):1、行:2、颍:3、逐:4、豫:5、寸:6、集:7、益:8、本:9、好: 10、鱼: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地古字,并写出其今字(6%):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夫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反.3、公赐之食,食舍肉.4、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5、姜氏欲之,焉辟害?6、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地词地词义,并指出其属本义,还是引申义?(14%)1、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塗之……2、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4、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5、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6、宋人有酤酒者.7、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地词类活用(6%):1、庄公寤生,惊姜氏.2、甘其食,美其服.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5、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地词(20%):l、师进,次于陉.2、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3、清静贞正以自虞.4、率西水浒,至于岐下.5、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罋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6、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7、姜氏何厌之有?8、多行不义,必自斃.9、王忿然作色.10、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1l、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12、颍考权为颍谷封人.13、有鸟焉,其名为鹏……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14、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15、寡人有疾,寡人好货.七、简答题(6%):l、宾语前置地三种情况?2、探求本义地方法?八、标点并翻译(16%):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注:(1)表:标记(2)而:义同“如”试题(4)参考答案一、填空:1、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结绳八卦仓颉造字3、甲骨文金文4、链条辐射5、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地演变6、名作动名作状使动用法意动用法7、“也”二、用六书分析汉字地结构:1、象形:象道路形.2、形声:从水顷声3、会意:从辵从豕.4、形声:从象予声5、指事:下加一短横,指示此处为寸关节.6、会意:从雥(省)从木7、会意:从水从皿.8、指事:木下加一短横,指示此为根部9、会意:从女从子10、象形:象鱼之形三、古今字:1、知智2、反返 3、舍4、共供5、辟避6、伯霸四、解释词义,并指出属本义,还是引申义:1、树本义2、兵器本义3、安抚引申义4、城墙本义5、官职引申义6、卖酒本义7、占有本义五、词类活用:a) 惊动词地使动用法b) 甘、美形容词地意动用法c) 犬名作状d) 隧名。
陕西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期末试题集锦(含答案)免费下载

陕西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期末试题集锦(含答案)免费下载陕师大古代漢語期末试题一、默寫:鈷鉧潭西小丘記(10分)“丘之小不能一畝------所以賀玆丘之遭也。
”二、説明下列漢字的結構,並指出形聲字的形符和聲符。
(10分)亦所北莫象徒風朱岳鹿三、説明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並説明它古今詞義的變化是屬於詞義的擴大、縮小、轉移還是感情色彩不同。
(15分)1、飾幣馬,執扑而從之。
2、厲王虐,國人謗王。
3、聽事前除,雪後猶濕。
4、乃施法於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貳。
5、將使歸糞除宗祧以事君。
6、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
7、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8、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9、王命金工以良金寫范蠡之狀而朝禮之。
10、宋以郜大鼎賂王。
四、説明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並説明是本義還是引申義。
(15分)1、表裘不入公門。
2、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3、肅肅鴇羽,集于苞栩。
4、兩載之間一火,皆立而待鼓音而然。
5、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名曰孟極。
6、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
7、顏回端拱還目而窺之。
8、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9、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10、君子有酒,旨且多。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包括名詞作狀語),並説明是屬於哪一種活用。
15分1、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
2、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3、東鄉坐,西相對,師事之。
4、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5、權曰:“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
”6、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7、羆之狀,被髮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
8、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9、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10、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賓語,説明它們的前置條件。
(5分)1、舜喪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
2、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3、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陕师大古汉考试题精简版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11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古今字。
2、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3、“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的词性是副词。
4、古书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增加的字叫衍文,脱落的字叫脱文。
5、“梁父即楚将项燕”一句属于判断句式。
6、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谁、奚。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7、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三平调。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每题2分,共12分)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目:名词用作动词,用已经示意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削弱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下来;6、於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客:名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
六、标出下首律诗的平仄,并指出拗救。
(10分)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又送王孙去,戚戚满别.情。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不”字拗、“吹”字救)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公作色.太息,播弓矢。
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
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
”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
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
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完整版)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加答案

(完整版)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加答案目录(打印版)古代汉语试题(1) (2)试题(1)参考答案 (3)古代汉语试题(2) (5)试题(2)参考答案 (6)古代汉语试题(3) (8)试题(3)参考答案 (8)古代汉语试题(4) (10)试题(4)参考答案 (10)古代汉语试题(5) (12)试题(5)参考答案 (13)古代汉语试题(6) (15)试题(6)参考答案 (16)古代汉语试题(7)及答案 (18)古代汉语试题(8)及答案 (21)古代汉语试题(9)及答案 (24)古代汉语试题(10)及答案 (26)古代汉语试题(1)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孟尝君顾谓冯谖。
B天帝使我长百兽。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D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附详细标准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目录(打印版)古代汉语试题(1)1试题(1)参考答案3古代汉语试题(2)4试题(2)参考答案6古代汉语试题(3)7试题(3)参考答案8古代汉语试题(4)8试题(4)参考答案9古代汉语试题(5)10试题(5)参考答案11古代汉语试题(6)12试题(6)参考答案14古代汉语试题(7)及答案15古代汉语试题(8)及答案17古代汉语试题(9)及答案19古代汉语试题(10)及答案21古代汉语试题(1)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地说法正确地是--------------------( C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地著作是--------------------------(A)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3、许慎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C)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地是---------------------------( D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地是-------------------------( A )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地是-------------------------( A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地是------------------( D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地是----(B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地是-----------( D )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地是-------( D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许慎__.这是中国_文字学__地奠基之作,收字__93532_个,另有重文1163个.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张相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特殊语辞_______地一部专著.3、形声字“裁”地意符为___衣___,声符为__“裁”无“衣”____.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字形___,如“叔”地本义是__手拾________.5、“以劝事君者”中,“劝”地意义为____劝勉_______.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1、转注2、偏义复词3、形容词地意动用法转注:建类一首,同类相受.偏义副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地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意作用,另一个词不表意,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副词.形容词地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该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地性质或状态.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成熟)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屡次)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安抚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放松警惕)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外交使节)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咨询,征求意见)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劳苦)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拜访)9、师进次于陉.(临时驻扎)10、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向后退)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1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误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通“馈”赠送,窥探)1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于三子者之撰.”(站起来,才干)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语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走向,接近)16、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遭受)17、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胸襟宽大)18、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言语真实)五、简答(每题3分,共9分)1、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有何特点?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数词置于整个句子后,在其他部分上加上动词“者”.2、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表比喻;表复杂内容;表原因(加举例)3、介词“于”有哪些用法?(1)引进处所,涉及对象;(2)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施事者;(4)引进时间;(全答对得满分,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六、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地词,并说明其活用情况和意义(每题2分,共10分)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上礼帽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名词地意动用法;把……当作药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亡:动词地使动用法;使……灭亡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生:动词地使动用法;使……产生5、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剑: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用剑七、指出下列句子地类型并分析其特点(每题2分,共10分)1、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判断句,“此“作主语;”“谁”作谓语.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表被动,“于”引出主动者.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宾语前置句,用“实”复指否定句中.4、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双宾语句,“夺”带双宾语,“之”作间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5、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之”前置.八、解释加点地虚词地词性、语法意义,能释出地要释出.(每题2分,共10分)1、太后盛气而揖之.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3、宣子未出山而复.4、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5、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大事.1、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2、介词,用在主谓之间,表示寓意未完,让读者等待下文.3、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否定4、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5、代词,表说话人自称“我”九、给下面地短文加标点,并翻译.(15分)陈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详为缚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 见狄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当王 .”遂自立为齐王,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因率兵东略定齐地.也,地,狄,奴,廷,奴.令,令,曰:“立,齐,国‘儋,氏,王.”王,市.去,地.陈胜刚刚起义称王楚地地时候,让周市攻取平定魏地,向北到达狄地.狄城守官田儋假装捆绑了他地仆从,带领青年人到廷堂,想拜见令,杀死了仆从,得以拜见令,趁机杀死令,于是召见豪强子弟,说:“诸侯都叛秦,自立为王.齐国,是古代建地国;儋,是田姓,应当称王.”于是自封为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军队返回了狄,田儋于是率领军队向东攻取平定齐地.试题(1)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1、C2、A3、C4、D5、A6、A7、D8、B9、D10、D二、填空(每空1分)1、许慎、文字学、93532、张相、特殊语辞3、衣、(“裁”无“衣”)4、字形、手拾5、勉励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受”写作“授”不得分.2、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地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复词.3、形容词地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地性质或状态.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能准确解释出词语地意义即可)1、成熟2、屡次3、安抚4、放松警惕5、外交使节6、咨询,征求意见7、劳苦8、拜访9、临时驻扎10、向后退11、足12、犯错误13、通“馈”,赠送、窥探14、站起来、才干15、走向,接近16、遭受17、胸襟宽大18、言语真实五、简答(每题3分)1、(1)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之前 .(2)数词置于整个句子之后,在其他部分后加上代词“者”.2、(1)表比喻;(2)表复杂内容;(3)表原因;(无举例则不得分)3、(1)引进处所,涉及对象;(2)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施事者;(4)引进时间;(全答对得满分,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六、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地词,并说明其活用情况和意义(每题2分,指明活用地词、说明活用情况、活用地意义是三个得分点,全答对得满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也得1分)1、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上礼帽2、药:名词地意动用法;把……当作药3、亡:动词地使动用法;使……灭亡4、生:动词地使动用法;使……产生6、剑: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用剑七、指出下列句子地类型并分析其特点(每题2分,指明句式类型1分,分析出特点1分)1、判断句,“此“作主语;”“谁”作谓语.2、被动句,“见”表被动,“于”引出主动者.3、宾语前置句,用“实”复指否定句中.4、双宾语句,“夺”带双宾语,“之”作间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5、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之”前置.八、解释加点地虚词地词性、语法意义,能释出地要释出(每题2分,指明词性1分,说明语法意义或译出1分)1、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2、介词,用在主谓之间,表示寓意未完,让读者等待下文.3、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否定4、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5、代词,表说话人自称“我”九、给下面地短文加标点,并翻译.(15分,标点5分,每错3个扣1分,扣完为止;翻译10分,意译即可)也,地,狄,奴,廷,奴.令,令,曰:“立,齐,国‘儋,氏,王.”王,市.去,地.陈胜刚刚起义称王楚地地时候,让周市攻取平定魏地,向北到达狄地.狄城守官田儋假装捆绑了他地仆从,带领青年人到廷堂,想拜见令,杀死了仆从,得以拜见令,趁机杀死令,于是召见豪强子弟,说:“诸侯都叛秦,自立为王.齐国,是古代建地国;儋,是田姓,应当称王.”于是自封为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军队返回了狄,田儋于是率领军队向东攻取平定齐地.《史记》卷94,《田儋列传》古代汉语试题(2)一、单项选择题(1×10)1、下列各组中地汉字全是会意字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地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地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地字是会意字.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地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地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地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地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地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地一组是(B)A信武果 B 取尖安 C从休亡 D 朝高回2、下列定义是许慎为“形声”所下地是(C )A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B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C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D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3、下列汉字属于“肉”部地是(A )A肖 B服 C 期 D朔4、下面全为异体字(异体字,一个字地正体之外地写法,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地一组字.)地一组是(C )A 阙掘咏詠 B沽酤预豫 C賸剩笋筍 D陈阵泪淚5、“庄子持竿不顾”中地“顾”用地是(B )A引申义 B 本义 C 假借义 D 比喻义6、下列词语中属于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地词.联绵词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地词类,上到经书传书,下到现当代作品,联绵词都很活跃.而中学生又常在联绵词上犯一些错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拓宽对联绵词地再认识.)地是(D )A 恭敬 B动静 C恐惧 D逶迤7、下列句子中加点地属于词组词组,又称短句、短语,在文法概念中是指完整句语中地片段.在日常地语言中,一个词组可以指地是单词地任何聚合.在语言学当中,一个词组是单词地一个群组(有时是一个单词),在句子地语法中,它作为一个单个地单元而起作用.从语法层级地角度上看,词组要比字句地等级更低.地是(A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C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8、《方言》地作者是(D )A王念孙 B许慎 C 段玉裁 D扬雄9、下列句中加点地词属于意动用法地是(D )A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B遂置姜氏於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C 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佣未反.D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10、下列属于双宾语地是(B )A生庄公及共叔段. B公赐之食.C姜氏何厌之有? D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1、B;2、C;3、A;4、C;5、B;6、D;7、A;8、D;9、D;10、B二、填空题(1ⅹ15)1、《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地通过系统分析字形来确定本义地专著,共(540)部首.2、词义引申主要有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辐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和(综合式引申).3、如果一个形声字有多项意义,我们可以根据(形符)来辨认本义.4、对汉字来说,跟图画有着明显界限地(假借字)和(形声字)地出现,是汉字体系形成地标志.5、“知、智”是一对(古今)字,“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中“由”通(犹).6、“隄”字地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媵”地声符独立成字是(朕).7、采取(绘形象物)或(烘托象物)两种构形模式所造成地字都属于象形字.8、用字通假地基本原则是(同音替代).1、小篆、540;2、辐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综合式引申;3、形符(亦可答为意符或形旁);4、假借字、形声字;5、古今、犹;6、阜、朕;7、绘形象物、烘托显物;8、同音替代.三、解释加点地词或解释其语法作用.(20)(一)解释加点词地词义.(1ⅹ10)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3、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4、虽有甲兵,无所陈之.5、凿户牖以为室.6、于予與何诛?7、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8、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9、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10、夏,楚子使屈完如师.(二)指出下列句中特殊地语法现象.(2×5)1、宋何罪之有?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3、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4、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5、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四、名词解释(3×4)1、金文2、四体二用3、词地引申义4、同源词五、简答题(23)1、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地主要类型.(6)2、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明.(6)3、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最重要地变革?(11)六、短文阅读(20)(一)给下面这段古文加上标点(10)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二)将划线地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5)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1)余姑翦灭此而朝食!”(2)不介马而驰之.(3)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以折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5)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试题(2)参考答案一、1、B;2、C;3、A;4、C;5、B;6、D;7、A;8、D;9、D;10、B 答错1个扣1分,多选、错选均不给分.二、1、小篆、540;2、辐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综合式引申;3、形符(亦可答为意符或形旁);4、假借字、形声字;5、古今、犹;6、阜、朕;7、绘形象物、烘托显物;8、同音替代.答错1个扣1分.三、(一)1、城墙;2、屡次;3、跌倒,比喻失败;4、武器;5、房门;6、谴责、责备;7、渡口;8、出卖;9、吝惜、舍不得;10、往、到……去.答错1个扣1分.(二)1、“何罪”作动词“有”地宾语,依靠“之”前置.(2分)2、“方城”、“汉水”分别作介词“以”地宾语,前置.(2分)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自”地宾语,前置.(2分)4、迷,使动用法,使……迷乱.(2分)5、重,意动用法,以……为重.(2分)四、1、金文指铸刻在各种青铜器(如钟、鼎、鬲、簋、盘等)上地古文字.因为古代称铜为金,所以称这些文字为金文.(3分)2、四体二用:六书是古人提出地最早、最系统地汉字形体构造理论,它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故称之为“四体”,假借、转注是用字法,故称之为“二用”.(3分)3、词地引申义:在本义地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地其他相关意义叫作引申义.(3分)4、同源词:由同一语源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地一组音义相通地词.(3分)五、1、词义范围地变化主要有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①词义地扩大指一个词地意义后代比前代所表达地概念外延大而内涵小,即古义地范围小于今义,比如“河”本指黄河,后来指一切河流.②词义地缩小指一个词地意义后代比前代所表达地概念外延小而内涵大,即古义地范围大于今义,比如“妃”原指一般地配偶,后来专指皇帝地妾以及太子、王、侯地妻子.类似例子还有“宫、臭”等.③词义地转移,词地意义由一个范围转移到另一个范围,比如“寺”原指官署、官舍,后来用来指僧众供佛、居住之所地名称,类似还有“钱、涕、乐府、坟”等.每点各2分.2、古今字是历时现象,是指汉字历史上由于当初字少而用多,到后来陆续分化出新字(区别字)地问题,古字和今字不是同时并存地.(2分)如“縣”和“懸”.通假字是共时现象,是指同一时期读音相同相近地字相互代替使用地问题,通假字与本字同时并存.(2分)如“辨”和“辩”.(举例各占1分)3、从商代文字到小篆,汉字地图画性虽然在不断减弱,但是象形表意地原则始终没有真正抛弃,而隶书特别是汉隶,彻底抛弃了汉字地图画性质,完全不顾汉字地表意原则.(1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它解散篆体,将古文字“随体诘诎”地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地笔划道.(2分)(2)省去了篆文中地某一部分.(2分)(3)把篆文里相同地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地不同写法.(2分)(4)把篆文里不同地偏旁归并为相同地偏旁.(2分)(5)将篆文复杂地笔划省并为简单地笔划.(2分)六、(一)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每错1处扣0.5分(二)①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指晋军)再吃早饭.②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进击.③郤克被箭射伤,血一直流到鞋上,仍然击鼓不息.④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我地手和肘.⑤如果有难走地路,我一定要下来推车,你难道知道这些吗?每句翻译各2分.古代汉语试题(3)一、填空(22%):1、汉字起源地传说,主要有()说、()说、()说.2、()和()是汉字产生地两个途径.3、六书中,()、()、()、()是造字法,()、()是用字法.4、()是古今文字地分水岭.5、古今词义地差异主要有:(1)词义扩大;(2)词义();(3)词义();(4)词义().6、词义引申地方式主要有()式和()式.7、单一型地被动句主要有()字式、()字式、()字式.8、有些宾语可以依靠()、()、“焉”等字提前在动词或介词前.二、用六书分析下列汉字地结构(10%):1豕2字3荆4刃5牧6闽7车8豫9本10集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地古字,并写出其今字(6%):1、姜氏欲之,焉辟害?2、公赐之食,食舍肉.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4、闲于兵甲,习于战攻.5、宋人有酤酒者……为酒甚美,县帜甚高.6、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地词地词义,并指出其属本义,还是引申义(14%).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2、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3、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4、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5、多行不义,必自斃.6、率西水浒,至于岐下.7、虽有甲兵,无所阵之.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地词类活用(6%)1、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2、甘其食,美其服.3、范增数目项王.4、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地词(20%)1、庄公寤生,惊姜氏.2、姜氏何厌之有?3、寡人有疾,寡人好货.4、宋人有酤酒者.5、王忿然作色.6、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7、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8、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9、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10、颍考叔为颍谷封人.11、大叔完聚……将袭郑,夫人将启之.12、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13、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还,次于召陵.14、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15、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16、有鸟焉,其名为鹏……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七、、简答题(6%):1、探求本义地方法?2、判断句活用地三种情况?八、标点并翻译(16%):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贾姬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上亦赐金百斤由此重都(《汉书·致都传》)试题(3)参考答案一、填空:1、结绳八卦仓颉造字2、记号图画3、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4、古隶5、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地演变6、链条辐射7、“为” “见” “被” {或“於”(于)、“见”、“为”8、“是” “之”每空1分二、用六书分析汉字地结构:1、象形:象猪形.2、会意:从从子.3、形声:从刑声.4、指事:刀上加一点指示此处是刃口.4、会意:从攴从牛.6、形声:从虫门声.7、象形:象车形.8、形声:从象予声.9、指事:木下加一短横,指示此处为根部.10、会意:从雥(省)从木.每小题1分三、古今字:1、辟避2、舍捨 3、共供5、闲娴5、县悬6、反返四、解释词义,并指出属本义,还是引申义:1、城墙本义2、安抚引申义3、官职引申义4、源头本义5、垮台引申义6、水边本义7、兵器本义五、词类活用:1、小寡形容词地使动用法2、甘美形容词地意动用法3、目名作动4、船名作状六、解释加点词地词义:1、啎、逆2、满足3、钱财4、卖5、脸色,特指怒色6、渐渐7、尽8、勉励9、带汁地肉食10、边疆11、开门12、优美13、到……去临时驻扎14、城墙护城河 15、土神、谷神,国家地象征 16、穿过,到……去七、简答题:1、一是分析字形.对于象形、指事、会意字,可以直接以形见义.对于形声字,要凭借形旁来分析它们所属地事类,进而在若干义项中找出本义.二是依据文献资料,以证实对字形地分析.2、一是用于表示隐喻.二是用于表示某种曲折复杂地联系.三是用于表示原因.八、标点并翻译:郅都是河东大阳人,任郎官奉事汉文帝.汉景帝时,任中郎将.郅都敢于直言进谏,在朝廷上与大臣当面辩驳.他曾经有一次随从汉景帝到上林苑,贾姬在厕所,野猪也闯进厕所,景帝用眼睛向郅都示意,郅都不去救.景帝自己要拿兵器去救贾姬,郅都跪伏在景帝跟前说:“死了一个姬妾,再选进一个姬妾,天下缺少地难道是姬妾之流吗?皇上纵使不重视自己,对祖宗对太后该怎么说呢?”景帝返回不去救了,野猪也没伤害贾姬.太后听说这件事,赏给郅都金百斤,皇上也赏了金百斤,从此重视郅都.古代汉语试题(4)一、填空(22%):1、六书地名称是称:()、()、()、()、()、().2、汉字起源地传说,主要有()说、()说、()说等.3、最早地字体是()和().4、词义引申地方式,主要有()式和()式.5、古今词义地差异,主要有:(1)词义();(2)词义();(3)词义();(4)词义().6、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四种:(1)()(2)()(3)()(4)() .7、判断句地基本形式是用()字煞句.二、用六书分析下列汉字地结构(10%):1、行:2、颍:3、逐:4、豫:5、寸:6、集:7、益:8、本:9、好: 10、鱼: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地古字,并写出其今字(6%):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夫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反.3、公赐之食,食舍肉.4、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5、姜氏欲之,焉辟害?6、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地词地词义,并指出其属本义,还是引申义?(14%)1、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塗之……2、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4、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5、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6、宋人有酤酒者.7、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地词类活用(6%):1、庄公寤生,惊姜氏.2、甘其食,美其服.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5、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地词(20%):l、师进,次于陉.2、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3、清静贞正以自虞.4、率西水浒,至于岐下.5、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罋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6、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7、姜氏何厌之有?8、多行不义,必自斃.9、王忿然作色.10、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1l、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12、颍考权为颍谷封人.13、有鸟焉,其名为鹏……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14、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15、寡人有疾,寡人好货.七、简答题(6%):l、宾语前置地三种情况?2、探求本义地方法?八、标点并翻译(16%):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注:(1)表:标记(2)而:义同“如”试题(4)参考答案一、填空:1、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结绳八卦仓颉造字3、甲骨文金文4、链条辐射5、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地演变6、名作动名作状使动用法意动用法7、“也”二、用六书分析汉字地结构:1、象形:象道路形.2、形声:从水顷声3、会意:从辵从豕.4、形声:从象予声5、指事:下加一短横,指示此处为寸关节.6、会意:从雥(省)从木7、会意:从水从皿.8、指事:木下加一短横,指示此为根部9、会意:从女从子10、象形:象鱼之形三、古今字:1、知智2、反返 3、舍4、共供5、辟避6、伯霸四、解释词义,并指出属本义,还是引申义:1、树本义2、兵器本义3、安抚引申义4、城墙本义5、官职引申义6、卖酒本义7、占有本义五、词类活用:a) 惊动词地使动用法b) 甘、美形容词地意动用法c) 犬名作状d) 隧名。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答案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答案一、名词解释:《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说文解字诂林》: 丁福保所编,是一部古文字学大型资料性辞书。
全书正编采集有关著作182种,汇为1036卷,总字数达一千几百万字,装订成12函66册。
书成之后,作者又仰取俯拾,编成《说文解字诂林补遗》。
《说文解字诂林》包罗宏富,博大渊深,集万卷于一体,是历代对《说文解字》注释的总汇。
《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
这本字典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以笔画为序,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注音后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其注音采用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释义则罗列旧说、排列古注、分别义项、引例为证。
《经籍纂诂》:清代阮元编,成书于庆历三年,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在编排上采用韵目排列法,以平水韵一百零六韵编次被释的字,每一韵为一卷。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助字辨略》:清代刘淇著,出版于1711年。
共收字四百七十多个。
全书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诗词、小说,资料丰富。
但“助字”的分类标准不一,内部体例也欠严密。
《佩文韵府》:清代张玉书编,成书于康熙五十年,是一部按韵编排的古代辞书。
它主要用元明时代流传的《韵府群玉》、《五车韵瑞》等书为底本加以修订增补而成。
先列单字,略加注音释义,然后列举两字词语、三字词语和四字词语,注明出处,用双行小字列在各条词语之下。
《词诠》:近人杨树达著。
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陕师大古汉考试题精简版

翻译: 以前楚共王和晋厉公在鄢陵战斗,楚军战败楚共王伤了眼睛。战斗正激烈的时候,司马子反口渴了想要
得到水喝,他的车右竖谷阳捧着一杯酒献给他。子反说:“嘿!拿走,这是酒。”竖谷阳说:“不是酒,是 水。”子反的为人,喜好喝酒并认为这酒很甘美,不能停口地喝就醉了。战斗结束后,楚共王想再次作战, 命令人召见司马子反。司马子反借口自己心有病就拒绝了。楚共王亲自驾车过去,进入子反的帐中,闻到酒 味后就回去了。说:“今天这场战斗,我亲自受了伤,所依靠的就是司马,而司马又醉成了这个样子,这是 灭亡我们楚国的社稷并且不体恤我们的民众呀。我是不能再和晋军作战了。”于是回师离开,杀了司马子反 并把他的尸体示众。竖谷阳献酒并不是专门为了仇恨子反的,其实是心里忠爱子反,却正巧杀害了他。所以 说:施行小的忠心就会成为大忠的残害者。
1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通系1电,过力根管保据线护0生高不产中仅工资可艺料以高试解中卷决资配吊料置顶试技层卷术配要是置求指不,机规对组范电在高气进中设行资备继料进电试行保卷空护问载高题与2中2带资,负料而荷试且下卷可高总保中体障资2配3料2置3试时各卷,类调需管控要路试在习验2最3;2大3对2限设题度备到内进位来行。确调在保整管机使路组其敷高在设中正过资常程料1工试中况卷,下安要与全加过,强度并看工2且5作5尽2下2可2都能护可1地以关缩正于小常管故工路障作高高;中中对资资于料料继试试电卷卷保连破护接坏进管范行口围整处,核理或对高者定中对值资某,料些审试异核卷常与弯高校扁中对度资图固料纸定试,盒卷编位工写置况.复进保杂行护设自层备动防与处腐装理跨置,接高尤地中其线资要弯料避曲试免半卷错径调误标试高高方中等案资,,料要编5试求写、卷技重电保术要气护交设设装底备备4置。高调、动管中试电作线资高气,敷料中课并3设试资件且、技卷料中拒管术试试调绝路中验卷试动敷包方技作设含案术,技线以来术槽及避、系免管统不架启必等动要多方高项案中方;资式对料,整试为套卷解启突决动然高过停中程机语中。文高因电中此气资,课料电件试力中卷高管电中壁气资薄设料、备试接进卷口行保不调护严试装等工置问作调题并试,且技合进术理行,利过要用关求管运电线行力敷高保设中护技资装术料置。试做线卷到缆技准敷术确设指灵原导活则。。:对对在于于分调差线试动盒过保处程护,中装当高置不中高同资中电料资压试料回卷试路技卷交术调叉问试时题技,,术应作是采为指用调发金试电属人机隔员一板,变进需压行要器隔在组开事在处前发理掌生;握内同图部一纸故线资障槽料时内、,,设需强备要电制进回造行路厂外须家部同出电时具源切高高断中中习资资题料料电试试源卷卷,试切线验除缆报从敷告而设与采完相用毕关高,技中要术资进资料行料试检,卷查并主和且要检了保测解护处现装理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师大古代汉语试题B
一、默写:
(21分;1题10分,2题11分)
1.三十六字母2.《老子?小国寡民》
二、填空:
(9分;每空1分)
1.在《十三经注疏》中,《诗经》的传者是
7、羆之狀,被髮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
8、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
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9、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10、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賓語,説明它們的前置條 件。(5分)
1、舜喪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
2、前世不同教, 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 何禮之循?
陕师大古代汉语试题A
一、默写:(21分;1题10分,2题11分)
1.“十三经”的名称2.《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
美》
二、解释术语:(15分;每小题3分)
1.传2.正义3.之为言4.拗 救5.破读
三、多项选择题:(12分;每小题4分)
1.下列句子中,“及”用作连词的句子是 ( )A、生庄公及共叔段。B、故不能推车而及。C、
2、大叔完聚, 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 夫人將啟之。 公聞其期, 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3、夫雖無四方之憂, 然謀臣與爪牙之士, 不可不養而 擇也。譬如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
八、標點並翻譯下面一段文章。(25分) 燕人畔王曰吾甚慙於孟子陳賈曰王無患焉王自 以爲與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惡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監 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 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請見而解之見孟子問曰 周公何人也曰古聖人也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 諸曰賈然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然則聖人 且有過與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 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 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 之又從為之辭
10、君子有酒,旨且多。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包括名詞作狀語) , 並説明是屬於哪一種活用。15分
1、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
2、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3、東鄉坐,西相對,師事之。
4、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5、權曰:“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 忘之。”
6、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A.制,巌邑也,虢叔死焉。B.我二十 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C.晋国,天下莫强焉。D.且焉
置土石?
E.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F.我周
之东迁,晋、郑焉依。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方式:(10分,每小题2分)
1.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 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2.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3.腥醲肥厚。
4.或有孤臣危涕,薛子坠心。
5.放勋乃徂落。
五、五言律诗第一句的平仄格式是---| |,七言律诗
第一句的平仄格式是| |--| |-,据此写出五言律诗和 七言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各一首。(10分;五律、七 律各5分。)
六、翻译下段古文:(13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 之以乱则凶。 彊本而节用, 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 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 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 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 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 飢,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 而殃祸与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D无庸,将自及。E、七月亨葵及菽。F、
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
2.下列句子中,“乎”用作介词的句子是 ()。
A.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B.求解乎楚、魏。C.
人能胜乎天者,法也。
D.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馀地矣。E.有志乎古
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F.秦於是乎输粟于晋。
3.下列句子中,“焉”用作兼词的句子是 ( )。
1.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
A.动词,面向海洋。B.名词,海神的名字。C.连联词,仰视的样子。
1、表裘不入公門。
2、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3、肅肅鴇羽,集于苞栩。
4、兩載之間一火,皆立而待鼓音而然。
5、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名曰孟極。
6、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
7、顏回端拱還目而窺之。
8、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9、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 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3、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4、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 何以知國之將 亂也?以其不嗜賢也。
5、且古之志士,至於耄老,猶且居不求適, 維道是奮。
七、翻譯下面句子。(15分)
1、其下十餘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 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 辨其優劣耳。
陕师大古代漢語期末试题
一、默寫:鈷鉧潭西小丘記 (10分) “丘之小不能一畝所以賀玆丘之遭也。”
二、説明下列漢字的結構,並指出形聲字的形符和聲 符。(10分) 亦所北莫象徒風朱 岳鹿
三、説明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並説明它古今 詞義的變化是屬於詞義的擴大、縮小、轉移還是感情 色彩不同。(15分)
1、飾幣馬,執扑而從之。
代;笺者是代;疏者是
代。
2.《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 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肃也。”
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笺 云:“泮畔。”
4.《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 人怀王也。”
三、单项选择:(8分;每空2分) 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号 码填在题干的上。
2、厲王虐,國人謗王。
3、聽事前除,雪後猶濕。
4、乃施法於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貳。
5、將使歸糞除宗祧以事君。
6、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
7、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8、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9、王命金工以良金寫范蠡之狀而朝禮之。
10、宋以郜大鼎賂王。
四、説明下பைடு நூலகம்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並説明是本義 還是引申義。(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