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三章_血液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2.比重:全血比重:主要取决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 正比。
3.粘滞度:
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gren) 男子为0~15mm/h, 女子为0~20mm/h。
意义:血沉越快,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小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 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 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 数
量最多,占99%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 血小板platelet 最少
(1)概念
指血液凝固后所析出来的清澈的淡黄色的液体。
(2)与血浆的区别
一无一多一少:
✓ 无纤维蛋白原(主要); ✓ 多了一些血小板释放物质;
✓ 少了一些凝血因子。
抗凝
加
剂
不加
全血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当 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 多。
循环池 边缘池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作用: 1、吞噬、清除细菌、坏死组织和衰老红细胞 2、吞噬、清除病毒(干扰素)、真菌、结核杆菌 3、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 4、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5-85g/L 白蛋白(A):约40~48g/L 球蛋白(G):约15~30g/L 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
肝脏病变(肝硬化),A/G比值下降
血浆蛋白的作用: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运输功能: (3)与甲状腺、肾上腺、性激素结合防止这些激素过
4.功能: (1)维持血管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 ⑴粘附成分: ⑵粘附过程: ⑶影响粘附因素: Ca2+促进; 蛋白激酶C抑制。
vWF变构
☆释放:5-HT、ATP、ADP、 Ca2+、血小板因子4、 β血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vWF、TXA2→释放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摩擦。 ★计算:全血的粘滞度为4-5(取决于红细胞)
血浆的粘滞度为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
贫血→红细胞↓→粘滞度↓ 大面积烧伤→ 血中水分渗出血管→粘滞度↑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一)生成部位
胚胎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肝、脾
胚胎第四个月:骨髓
(二)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
☆收缩: 在Ca+作用下,血小板微管和肌动蛋白、肌 球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
生理学课件_血液_ppt
㈣血小板生理功能:
1、参与凝血和生理性止血:
出血时间1^3min
•
2、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
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所需时间叫做凝血时间。 • 实质: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和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 形成凝血块 • 需多种凝血因子参与。 • 血清≠ 血浆 • (一)凝血因子 血浆中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除以国际法命名的12种,还有前激肽释放酶和高分子激 肽原
物原凝 成的 激 血 形活酶
• 内源性凝血途径( intrinsic pathway)
• 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 来自血液,通常因血 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 (如玻璃、白陶土、 硫酸酯、胶原等)表 面接触而启动。
• 外源性凝血途径( extrinsic pathway)
• 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 组织因子(TF)暴露 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 过程,又称组织因子 途径
•
• 凝血过程 • • • • • • • •
分
类
•
凝
血
小
结
外源性凝血 •
内源性凝血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Ⅲ 激活因子Ⅻ 结合因子Ⅶ • 因子X ↓ ↓ • 激活因子Ⅺ→ ← 凝血因子Ⅶ-Ⅲ复合物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 凝血酶原 凝血酶 ↓ • 纤维蛋白原 •
• 凝血因子分布 参与酶数量 凝血时间
凝血因子特点: •
1、除Ca2+外都是蛋白质 2、Ⅱ、Ⅶ、Ⅸ、Ⅹ、Ⅺ、Ⅻ、PK 都属于蛋白内切酶 3、大多数凝血因子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生理学》第三章_血液
成熟因子
叶酸
维生素B12
A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受到药物、射线等因 素作用,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全血细胞减少
铁
食物中吸收1mg
20-30mg/d
(5%)
铁 Hb RBC
衰老红细胞被吞噬, Hb被分解释放出Fe2+
(95%)
铁摄入不足、 铁吸收障碍 长期慢性失血
B 缺铁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
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的因素:
(1)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 次:Na2HPO4/NaH2PO4 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
(2) 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练习: 1.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4_0_%_~_5_0_%;女子 的血细胞比容为__3_7_%_~__48% 2.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_7_%_~__8_%_ 3.正常人血液pH值为_7._3_5_~_7_.4_5。血液pH值的相 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浆中 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N_a_H_C_O_3_/H2CO3 1.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数量越
•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小分子
大分子、含重金属物质
所占比重
大
小
(300mmol/L或770KPa) (1.3mmol/L或3.3KPa)
•
意义 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
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 的平衡,维持血浆容量
溶液分类: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入血循环
胆红素经肝至胆汁, Fe和氨基酸运至红
再排出体外
骨髓,重新合成Hb
或至肝内贮存
03生理学-血液
NaCl溶液
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等渗性缺水
高渗性缺水
低渗性缺水
第二节
水和钠代谢紊乱病人的护理
水、钠失衡
135 145
等渗(钠)性缺水
(急性缺水)最常见 水钠成比例丧失 血清钠135-150 渗透压290-310 急性缺水 消化液急性丧失
体液大量丧失 急性肠梗阻、烧伤早期
低渗(钠)性缺水 (慢性缺水)
RBC叠连
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120 d。 衰老红细胞变形能力弱,脆性增加。 ①血流湍急处收机械冲击而破损——血管内破坏; ②滞留在肝、脾、骨髓的血管或血窦的狭窄处, 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外破坏。 脾脏功能亢进使得红细胞破坏增多可引起脾性贫 血。
红细胞生成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缺氧→肾→EPO→骨髓→刺激骨髓中红细胞 系统的定向干细胞生成原始红细胞,加速决血红 蛋白合成,并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 血液,从而保持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 负反馈。 2.雄激素(androgen): 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①直接刺激骨髓,促进幼红细胞分裂繁殖和血红蛋 白合成; ②促进肾分泌EPO; ③促进蛋白质合成。
血气分析三步法(案例)
• • • • 例1.病人的pH为6.80,PCO2为60mmHg,PO2为45mmHg。 第一步:pH值小于7.35,提示为酸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异向改变,表明为呼吸性; 第三步:PCO2增加20mmHg,pH值应降低2×0.08(±0.02)即 为7.24±0.02,但病人实际pH值低于此值,说明存在代谢因 素,而且代谢因素使病人的pH值更偏酸。 • 结论:此病人为原发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 • • • • 例2.病人的pH为7.50,PCO2为50mmHg,PO2为100mmHg。 第一步:pH值大于7.45,提示为碱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同向改变,表明为代谢性; 第三步:不用,因该病人不是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 结论:此病人为代谢性碱中毒。
生理-第3章-血液(唐四元)
比。
1.血浆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由血浆中的胶体溶质颗粒(主要是血浆蛋白) 形成的血浆渗透压。仅占血浆总渗透压的极小部分 (1.5mOsm/L,3.3kPa或约25mmHg)。 生理意义:维持毛细血管内外的体液平衡。
正常健康成年人的血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 , 即每公斤体重有 70—80ml 血液。体重 60 Kg 的人, 血量约为4.2-4.8L。
血量包括:
循环血量——人体大部分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的
血量。
贮存血量——小部分滞留在肝、脾、肺和小静脉
处的血量。
*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颜色 血液的颜色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含有的红 色血红蛋白。 动脉血呈鲜红色(HbO2) 静脉血呈暗红色(HHb) (二) 比重 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 蛋白含量,血浆蛋白减少时,比重下降。 红细胞比重为1.090~1.092,与红细胞内Hb 的含量成正比。
无机盐类(0.9%):Na+、K+、Ca2+、Mg2+、Cl-、HCO-3
代谢产物(非蛋白氮):尿素、肌酐、尿酸、氨基 酸、多肽等
血浆蛋白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 球蛋白:α1、α2、β、γ四种球蛋白。 (γ几乎全部是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 •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 • 正常值 A/G比值:1.5~2.5:1 血浆蛋白:65-85g/L 白蛋白(albumin)40-48g/L 球蛋白(globumin)15-30g/L 分为α1、α2、 β、γ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溶液中不能透过细 胞膜的溶质颗粒所造成 的渗透压。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几点说明:
①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②胶渗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 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③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第三节 血细胞
纤维蛋白原、球 蛋白、胆固醇
白蛋白、磷脂
RBC 叠连
RBC 叠连
血沉 血沉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⑴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⑵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 ①铁: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血红
血清 ≠ 血浆
血细胞比容 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 40~50%, 女性 37~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
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细胞 比容↑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
水(91%-92%)
白蛋白
血浆
血浆 球蛋白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凝血酶原
↓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 纤维蛋白
↓
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
(形成凝血块)
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
参与酶数量
多
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组织和血中 少 快、 约十几秒钟
内外原性凝血的区别
(三)抗凝系统
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 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原因在于: 1、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对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无激 活作用 2、血流速度快,凝血因子不易集结 3、即使血管损伤,启动凝血过程,也只限于局部, 多余凝血因子会被血流冲走稀释,并在肝、脾等 处被吞噬破坏 4、血液中还有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存在
03.生理学题库(第三章-血液)
第三章血液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2.渗透压3.悬浮稳定性4.红细胞沉降率5.输血原则6.交叉配血实验二填空1.骨髓受大剂量X线照射,引起____贫血,维生素B12缺乏可导致____贫血。
2.血液中重要的抗凝物质是____和____。
3.Rh阳性是指红细胞膜上存在____抗原。
4.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____%。
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和____,促进它成熟的因子是____和____。
6.血浆晶体渗透压由____构成,可维持____的水平衡。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____构成,可维持____的水平衡。
7.红细胞平均寿命为____天,衰老的红细胞主要被____吞噬破坏。
8.白细胞中吞噬作用最强的是,细胞,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密切的是____细胞。
9.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液有____和____,临床上常用血沉检查红细胞的____。
10.血型是依据红细胞上____的类型而定的,血清中有抗A凝集素,其血型可能是____或____。
三单选题1.肝素抗凝主要作用机制是A.抑制X因子激活B.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C.促进纤维蛋白溶解D.去除Ca2+E.抑制血小板的作用2.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占体重的百分比是A.5%~6%B.6%~7% C.7%一8% D.8%一9%E.9%~10%3.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A.参与的凝血因子都不同B.启动因子不同C.最后形成的凝血块不同D.外源性凝血不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E.内源性凝血不需要稳定因子4.若某人的血清中含抗A与抗B两种凝集素,其血型是A.A型B.B型C.AB型D.O型5.50kg体重的正常人的体液量与血液量分别为A.40L与4LB.30L与4L C 20L与4L D.30L与2.5LE.20L与2.5L6.大细胞贫血是由于缺少A.铁B.铁和蛋白质C.维生素D12和叶酸D.促红细胞生成素E.雄激素7.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A.尿激酶B.抗凝血酶Ⅲ和肝素C.激肽释放酶D.组织激活酶E.蛋白质C8.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人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人血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为A.A型B.B型C.O型D.AB型 E.B亚型9.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因为A.红细胞比容增大 B.红细胞比容减小C血浆白蛋白的含量增多D.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E.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10.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物质是A.因子ⅢB.因子ⅦC.PF3 D.Ca2+ E.凝血酶原11.血凝块回缩是由于A.血凝块中纤维蛋白收缩B.红细胞发生叠连而压缩C.白细胞发生变形运动D.血小板收缩蛋白发生收缩E.纤维蛋白降解12.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A.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13.输血时下列不易找到合适的供血者的人是A.O型,Rh阳性B.A型,Rh阴性C.B型,Rh阳性D.AB 型,Rh阴性E.AB型,Rh阳性14.某人接受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结果为:其红细胞与B型供血者的血清发生凝集,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也发生凝集。
生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血液
最重要‐‐‐‐抗凝血酶 其次‐‐‐‐肝素辅因子 II (2)蛋白质 C 系统: 作用‐‐‐‐灭活 FVIIIa 和 FVa 组成‐‐‐‐蛋白质 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 S 和蛋白质 C 的抑制物。 #蛋白质 C 来源‐‐‐‐肝 合成‐‐‐‐维生素 K 激活‐‐‐‐凝血酶+凝血酶调节蛋白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来源‐‐‐‐血管内皮细胞 作用‐‐‐‐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 (4) 肝素: 成分‐‐‐‐酸性黏多糖 来源‐‐‐‐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机制‐‐‐‐增强抗凝血酶活性;促进 TFPI 释放 止血策略 (1)加温:温热盐水纱布 (2)异物:纱布是异物,可激活 FXII 和血小板 抗凝方法 (1)降低温度 (2)增加异物表面的光滑度:表面涂有硅胶或石蜡的表面 (3)去除血浆中的 Ca2+:枸橼酸钠、草酸铵和草酸钾 (4)维生素 K 拮抗剂:华法林 (5)肝素
36
#VIIa‐组织因子复合物 激活 FX 激活 FIX →内源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相互联系 #凝血酶还激活 FV、FVIII、FXI 和 FXIII →正反馈 #凝血因子 (1)定义: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2)种类:14 种 罗马数字编号的有 12 种 高分子量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等 (3)特点 ①成分: 除 FIV 是 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②功能 丝氨酸蛋白酶‐‐‐‐FII、FVII、FIX、FX、FXI、FXII 和前激肽释放酶;
称为凝集原,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则称为凝集素。人体输入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时,
在血管内可发生红细胞凝集和溶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28
2.血液的黏度:当温度不变时,全血的黏度和血浆的黏度分别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和血浆蛋 白含量的多少。
生理学笔记——第三章血液
⼀、⾎量与⾎液的组成 正常⼈的⾎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8%,相当于每公⽄体重有60~80ml。
⼀次失⾎不超过全⾎量10%对⽣命活动⽆明显影响,超过20%则有严重影响。
⾎液成分:液体成分——⾎浆50%~60% 有形成分——⾎细胞40%~50% 记忆⽅法: 可以认为全⾎中⾎浆与⾎细胞各占⼀半左右的容积,⾎浆稍多于⾎细胞,记成⾎浆50%+,⾎细胞50%-.这点记住了,也就记清了红细胞⽐容的数字:50%-.(红细胞在全⾎中的容积百分⽐称为红细胞⽐容,近似等于⾎细胞⽐容)。
⾄于男性红细胞⽐容略于⼥性是由于雄激素有促进红细胞⽣成的作⽤。
⼆、⾎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液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进⾏物质交换的必由之路。
将营养物质运⾄全⾝各部分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的尾产物运⾄排泄器官。
2.缓冲功能:⾎液中含有丰富的缓冲物质,主要是NaHCO3/H2CO3缓冲对,对⾎液的酸咸度起缓冲作⽤。
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都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浆中的凝⾎因⼦、抗凝物质、⾎⼩板等在机体凝⾎、⽌⾎和抗凝⾎过程中有重要作⽤,是⼀种防御功能。
三、⾎浆的理化特征 1.⽐重:⾎浆⽐重1.025~1.030,与⾎浆蛋⽩浓度成正⽐。
2.粘滞性:⾎浆粘滞性为1.6~2.4,与⾎浆蛋⽩含量成正⽐。
3.⾎浆渗透压 (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通过半透膜的⼀种吸⽔⼒量,其⼤⼩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的多少,⽽与溶质的分⼦量、半径等特性⽆关。
由于⾎浆中晶体溶质数⽬远远⼤于胶体数⽬,所以⾎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质分⼦构成,其中,⾎浆⽩蛋⽩分⼦量较⼩,数⽬较多(⽩蛋⽩>球蛋⽩>纤维蛋⽩原),决定⾎浆胶体渗透压的⼤⼩。
(2)渗透压的作⽤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管内外⽔平衡 原因:晶体物质不能⾃由通过细胞膜(见第⼆章),⽽可以⾃由通过有孔的⽑细⾎管,因此,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份的转移;蛋⽩质等⼤分⼦胶体物质不能通过⽑细⾎管,决定⾎管内外两侧⽔的平衡。
生理学 第三章血液
血小板聚集
生理性止血
第三步:血液凝固,形成坚实止血拴:启动血液凝固过程,形成的
纤维蛋白加入到松软止血栓内,形成牢固止血栓,达到有效的二期止血。 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过程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人民卫生出版社
章目录
1 2 3 4 5
概
述
血
浆
血 细 胞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量与血型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血细胞比容、等渗溶液、血浆、血清的概念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血细胞的数量及功能
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基本步骤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难点
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和调节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可以用红细胞沉降率(ESR)表示,简称血沉。血沉 管内抗凝血中红细胞在血浆中第一小时末沉降的距离。 正常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血沉为0~20mm/h。红细胞沉降 率越大,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
渗透压: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渗透压 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 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某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 上面实验中的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而蔗糖分子却不能透过。细胞 膜、膀胱膜、毛细血管壁等生物膜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人工制造的火 棉胶膜、玻璃纸等也具有半透膜的性质。 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半透膜存在,二是半透膜 两侧必须是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生理学》第三章_血液
血量
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的7-8%。 循环血量 储存血量 失血: 10% 无明显症状 20% 血压、心率、四肢厥冷、口渴、 恶心、乏力 30% 危及生命
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 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2)雄激素 直接刺激骨髓造血 促进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
BPA
造血干细胞 ↓ 早期红系祖细胞 ↓ 晚期红系祖细胞 ↓ 原红细胞 ↓ 幼红细胞 ↓ 网织红细胞 ↓ 成熟红细胞
缺氧、RBC↓或Hb↓
↓
肾管周间质细胞(主) 肝细胞(次) ↓ ——————EPO
雄激素-刺激EPO生成 雌激素- 降低红系祖细胞 对EPO的反应 甲状腺激素 生长激素
意义
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 的平衡,维持血浆容量
5、酸碱度
正常值:pH值为7.35~7.45•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 pH 值 6.9或 7.8,将危及生命 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的因素: (1)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 次:Na2HPO4/NaH2PO4 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 (2) 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胆红素经肝至胆汁, 再排出体外
被肝脾吞噬 血红素 红细胞 生成 珠蛋白 氨基酸
铁被重新 吸收入血
EPO
胆红素的 肠肝循环
缺氧
红细胞的破坏
二、白细胞生理
正常成人白细胞数量(4.0-10.0)×109/L
粒 细 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杀菌
有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限制过敏反应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详解
致聚剂+血小板膜磷脂受体
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膜磷脂裂解释放) 环加氧酶
PGG2 PGH2
TXA2合成酶
PGI2合成酶
TXA2
cAMP Ca2+
PGI2
cAMP Ca2+
++
--
血小板聚集
4. 收缩:与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有关,可 使血凝块回缩硬化。
5. 吸附:吸附凝血因子,加速血凝进程。
(三) 血小板的破坏
⑵ 促进红细胞成熟的物质:
VitB12和叶酸
VitB12 ---含钴有机物,与胃腺壁细胞分泌 的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入血后由转钴蛋白 结合运输到造血组织
缺乏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叶酸 -- 合成细胞核的DNA酶的辅酶
缺乏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爆式促进因子(BPA)
子溶剂向膜一侧高浓度溶液扩散的力量, 此现象也称为渗透作用。 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 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构成: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渗透作用
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由血液中晶体物质(电解 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Na+、Cl-(80%)
<50 109/L ------皮肤、粘膜有出血倾向, 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000109/L --- 血栓形成
功能:1. 止血 2. 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可沉着于血管壁/填补内皮细胞空 隙;释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机制:血管受损后暴
(二) 凝血的过程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浆1.血浆的基本成分是晶体物质溶液。
2.血浆的另一成分是血浆蛋白。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用电泳法可进一步将球蛋白分为α1-、α2、β1-、γ1-球蛋白。
正常成年人血浆蛋白含量为65~85g/L,其中白蛋白为40~48g/L,球蛋白为15~30 g/L。
3. 血浆蛋白的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结合,使血浆中的这些激素不会很快经肾脏排出;③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以及一些异物;④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等生理过程;⑤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⑥营养功能。
(二)血细胞1.分为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
红细胞最多,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白细胞最少。
2.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
3.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4. 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6.大血管中血液的血细胞比容略高于微血管。
二、血量1.全身血液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小部分在肝、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称为储存血量。
2.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或每公斤体重70—80ml。
3.血浆量和红细胞量可按稀释原理进行测定。
4.血量=红细胞总容量/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浆量/(1-血细胞比容)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1.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
2.血浆的比重为1.250~1.030,其高低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二)血液的粘度1.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
2.全血粘度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血浆的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水、酒精、血浆的粘度不随切率的改变而变,称为牛顿液体。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119
ESR↑ ESR↓
3.渗透脆性:红细胞和一般细胞相比较,对低渗 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
生膨胀、破裂这一特性,称渗透脆性。可用来表
示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渗透脆性大,表示 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易破裂。
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2~0.46% NaCI溶 液中开始有部分破裂;在0.32~0.34% NaCI溶液 中几乎全部破裂,形成完全溶血。故临床上以 0.32%~0.46% NaCI溶液作为正常红细胞渗透脆性 的范围。若红细胞在高于0.46% NaCI溶液中即开 始破裂,表示其脆性大;在低于0.42%mmol/L NaCI溶液中才开始破裂,表示其脆性小。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①血管收缩
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局部肌源性收缩; 释放5—HT、 儿茶酚胺、TXA2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
作用: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五)血浆的酸碱度(pH值)
7.35-7.45 (7.40)
取决于: ① 血液缓冲系统 ② 肺排酸功能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三、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 (二)防御功能和保护功能 多种免疫物质;白细胞的吞 噬;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止血和凝血。 (三)调节酸碱平衡 (四)调节体温
第2节 血细胞生理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它 们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约7~8μm,
周边较厚,中央较薄,故有较大的表面积,有量: 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正常成 人男性的红细胞数量为94.0~5.5)×1012/L,平均为 5.0×1012/L。成年女性为(3.5~5.0)×1012/L,平均为 4.2×1012/L。新生儿高大(6.0~7.0)×1012/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PA
造血干细胞 ↓ 早期红系祖细胞 ↓ 晚期红系祖细胞 ↓ 原红细胞 ↓ 幼红细胞 ↓ 网织红细胞 ↓ 成熟红细胞
缺氧、RBC↓或Hb↓
↓
肾管周间质细胞(主) 肝细胞(次) ↓ ——————EPO
雄激素-刺激EPO生成 雌激素- 降低红系祖细胞 对EPO的反应 甲状腺激素 生长激素
骨
髓
PO2↓ RBC↓ Hb↓
白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吞噬、识别、免疫 T细胞 细胞免疫 B细胞 体液免疫
三、血小板
数量:(100-300)×109 /L
1、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内 皮损伤, 胶原暴露, 与血小板 粘附
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其内含物 如(致密体、-颗粒和溶酶体中物质) 释放。
收缩:血小板内含有许多微丝,是肌凝蛋白和肌纤
第三章
血
液
血
液
(作用)
1、为全身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 2、将细胞代谢产物运输到肺、肾等器官排 出体外 功能:运输 调节 免疫防御
第一节 第二节
概述(组成、性质) 血浆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血细胞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型与输血
第一节
概述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水
血浆蛋白 电解质
血细胞、血浆蛋白等分子或颗粒摩擦
血液:4 - 5;血浆:1.6 - 2.4 (相对于水) 全血:红细胞数目 血浆:血浆蛋白含量
贫血——粘度降低 大面积烧伤——粘度增高
微循环障碍——血流减慢,红细胞叠连聚集,粘 滞性增大
4、血浆渗透压(5800mmHg)
晶体渗透压
形成物质 • 所占比重 •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大 (300mmol/L或770KPa)
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白蛋白) 小 (1.3mmol/L或3.3KPa)
意义
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 的平衡,维持血浆容量
5、酸碱度
正常值:pH值为7.35~7.45•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 pH 值 6.9或 7.8,将危及生命 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的因素: (1)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 次:Na2HPO4/NaH2PO4 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 (2) 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红细胞形态正常
红细胞肿胀变成球形 红细胞开始部分溶血 红细胞全部溶血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概念: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不易下沉的特性 机制:红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较大,和血浆的摩细胞在1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 细胞沉降的速度
正常值:男性0—15mm
3、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非蛋白氮(NPN):含氮化合物的含氮量 主要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 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氨等。 作用:了解蛋白质的代谢水平和肾排泄功能 4、其他 A: 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脂肪酸、 有机酸等。 B: 呼吸气体和微量物质 C:氧气、二氧化碳等小分子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主要是肾合成,其次是肝脏 促进红系祖细胞向前体细胞分化 加速前体细胞增殖 幼RBC增加---合成HB增加 网织RBC加速从骨髓中释放 严重肾病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合成不足会 引起 E肾性贫血
(2)雄激素 直接刺激骨髓造血 促进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
正常值: 770 kPa 300 mmol/L(mOsm /kg H2O = 其中胶体渗透压3.3KPa
血浆渗透压 1.来源:
(1)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80%来自
Na+和Cl– (电解质) (2)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清蛋白)所形成的渗透 压。
2.特点: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
雄激素 T3 生长素
肾管周细胞(主)
肝细胞(次)
3.红细胞的破坏 - 在肝、脾和骨髓被破坏
RBC无分裂能力,平均寿命120天。
衰老RBC被巨噬细胞所吞噬
RBC破坏
F 脾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时, 红细胞破坏增 加
将血红蛋白(Hb)分解成 胆红素、氨基酸、Fe,排 入血循环 Fe和氨基酸运至红 骨髓,重新合成Hb 或至肝内贮存
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 →胶渗压↓
→水向组织间隙转移
→组织液↑ →水肿。
细胞内液 。 细胞外液 和_______ 1.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_______ 细胞外液 最活跃的部分,它可沟通各部分 血浆是_______ 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 _______ 桥梁 2.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 清蛋白 ,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______ 球蛋白 。 3.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_______ 与 血浆 _____ 组织液 __之间的水平衡。 4.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是 晶体渗透压 ____ ___,主要是由____ NaCl ___所形成。 1.正常成人血浆约占体重的5%。 ( ) √ 2.血浆中清蛋白含量越大,血浆胶体渗透压越低。 (× )
1. 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 B ) A.氯化钾 B.氯化钠 C.碳酸氢钾 D.钙 离子 2. 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 B ) A. B. C. 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3. 0.9%NaCl溶液与血浆相同的是 ( D ) A.胶体渗透压 B.K+ C.Na+浓度 D.总渗透压
第三节 血细胞
血细胞比容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血细胞比容升高 贫血——血细胞比容降低
血量
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的7-8%。 循环血量 储存血量 失血: 10% 无明显症状 20% 血压、心率、四肢厥冷、口渴、 恶心、乏力 30% 危及生命
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 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正变,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3、作用: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维 持血容量 晶体渗透压:保持细胞内外平衡,保持 红细胞形态
血浆渗透压(5800mmHg) 形成
晶体渗透压
形成物质 •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小分子 大 (300mmol/L或770KPa) 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
(一). 红细胞
无核 双凹圆盘形 容积 90μm3 表面积140μm2
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成年男性(4.5~5.5) ×1012/L, Hb:120~160g/L 成年女性(3.5~4.5) ×1012/L, 110~150g/L
新生儿:RBC
6.0×1012/L以上, Hb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缓冲血液酸碱度
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白蛋白) 大分子、含重金属物质 小 (1.3mmol/L或3.3KPa)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 的平衡,维持血浆容量
所占比重
•
意义
溶液分类: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女性0—20mm
红细胞叠连的概念及
影响因素:
概念
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成为一
叠的现象
影响因素
血浆成分的变化
红细胞沉降减慢
白蛋白增加
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增加
红细胞沉降加速
(三)、红细胞生成及破坏
1.红细胞生成的条件
前提条件:骨髓造血功能正常 蛋白质 基本原料 铁
成熟因子 叶酸
维生素B12
DNA
辅酶 内因子
Vit. B12
叶酸
VitB12 、叶酸和内因子缺乏 — C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如:胃大部切除、胃壁细胞损伤、内因子缺乏、抗内因子抗体
成熟因子:维生素B12(vitamin B12)
回肠上皮细胞粘膜特异性受体
食 物 摄 取
B12
内 + 因 子
B12 吸收
正常情况下,VB12 1000~3000μg ,红细胞合 成需1~3 μg /day,故发生贫血在3~4年后。
1.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数量越 多,则比重越大。 ( √ )
第
二 血 浆
节
与组织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是沟通机体内、外环境的桥梁
一、血浆成分及作用
溶剂:水 91%——92% 溶质: 8%~9% 1、无机盐 多以离子形式存在 Na+ 、K+、Ca2+、Mg2+、Fe2+、Cl+、I-、 HCO3-、HPO42-、SO422、血浆蛋白(60~80g/L) 清蛋白40~50g/L、肝 血浆胶体渗透压 球蛋白20~30g/L、浆细胞 免疫 纤维蛋白2~4g/L,肝 血液凝固 白/球=1.5~2.5:1
练习:
1.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___;女子
40%~50%
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___ 37%~48%
7%~8% 2.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_______
3.正常人血液pH值为_______ 。血液pH值的相 7.35~7.45 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浆中
NaHCO3/H2CO3 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______
胆红素经肝至胆汁, 再排出体外
被肝脾吞噬 血红素 红细胞 生成 珠蛋白 氨基酸
铁被重新 吸收入血
EPO
胆红素的 肠肝循环
缺氧
红细胞的破坏
二、白细胞生理
正常成人白细胞数量(4.0-10.0)×109/L
粒 细 胞
单核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