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上海沪教五四制)七年级下册《28王顾左右而言他》word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优秀教案设计-word文档资料
沪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优秀教案设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 解释加点的词语愿藉子杀之()固不杀人()2. 翻译句子:夫子何命焉为?吾义固不杀人.3. 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墨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答:(1);(2)。
4. .“公输盘服”一句中的“服”字有何作用?答:1、你,第二人称;本来,从来。
2、夫子有什么见教呢?我崇尚仁义从不杀人。
3、“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请献十金”。
4、“服”字表明了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三)邹忌讽齐王纳谏【温习巩固】邹忌修八尺有馀,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乃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於是入朝见威王。
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有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1.词语解释:(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朝服衣冠 ( )(3)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5)王之敝甚矣( )2.下面两组句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分别是(1) A.吾孰与徐公美() B. 吾妻之美我者( )。
第13课《王顾左右而言他》教学设计(一)(沪教版五四制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3课《王顾左右而言他》教学设计(一)(沪教版五四制初二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了解类比讲理的方法。
2.了解古人在应对中〝闪避〞的技巧。
3.培养依照交际对象和交际情境进行灵活应对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是使学生明白得善于劝导、巧于对答的交际艺术,难点是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应变思维,使其明白得学以致用,依照具体交际对象和交际情境进行灵活应对。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本单元选取了春秋战国时期五篇论辩性的文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王顾左右而言他»,这篇文章尽管短小,但从中亦可见其讲理特色。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自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讲、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最闻名的论点是:〝民贵君轻〞。
二、默读课文,了解内容结合课文注释,读明白文章内容并翻译。
三、学习类比讲理的技巧1、孟子提出的三个咨询题相互之间有关系吗? 提咨询的目的是什么?前两个差不多上小事,且不涉及王自身的好坏是非,使王毫无防范,专门爽快地回答了,这时他已落入孟子预设的圈套,随后的第三个咨询题直奔主题,朝向王自身,这才是目的所在!而这三个咨询题所提到的人的行为主体都相似——不负责任!2、类比讲理法三个咨询题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层层类推,这种讲理方法,我们称之为〝类比法〞。
所谓类比,是从个不到个不的推理,前提是〝类〞。
即所涉及的对象是同一类事物,有可比性。
四、了解古人对答的技巧1、分析«王顾左右而言他»内容,了解〝闪避〞技巧a.什么缘故前两咨询回答了,第三咨询没回答而言他?——因为按前面提咨询回答的思路,最后一咨询如答,答案应为〝免之〞。
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8《王顾左右而言他》课件(25张)
事例
对象
王的言行
王的语气、 情态
共同点
冻馁其 妻子
士师不 能治士
四境之 内不治
受托者 担职者
弃之 已之
坚定 不能尽 不假思索 职的人
应该受 到处罚
统治者Βιβλιοθήκη 顾左右 而言他为难 无言以对
类比
推理
思考:
孟子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 孟子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劝诫统治
者要尽职尽责,治理好国家。
总结:
孟子能言善辩,在本文中他采用 层层推动的类比说理的说理方法,从 普通朋友的生活小事入手,进而推论 到中层干部的行为,最后再推论到最 高领导人。这种说理的好处是由小见 大、由远及近、层层类推、直指主题 ,最终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 中而无言以对,从而到达劝说目的。
子女 给 到...去 等到 同“返”回来
其妻子,则如之何?”
代词,代那位朋友
对他怎么办
王曰:“弃之。” 抛弃 治理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古代的司法官 当指士师的下属
王曰:“已之。”
罢免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国家
王顾左右而言他。
看
说 其他
思考:
王顾左右而言他现在是一个成语,你知道它 是什么意思吗?
孟子语录: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译文](对一个国家来说)百姓的地位最尊贵,国 家其次,君主的地位因比百姓、国家轻。
[道理]强调老百姓的重要性。
课后练习:
1、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大王有一位大臣,把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他
的朋友自己到楚国去游历了。
2、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正在挨饿受
上海初一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教案
课内文言文复习一、考点分析文言文阅读能力1.1能记诵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
1.2掌握重要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1.3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1.4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1.5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6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1.7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二、本节内容(一)七下文言文篇目主旨1.《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选自《全唐文》“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中心: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平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2.《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选自《周元公集》“说”是一种文体,可说明事物,也可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道理。
中心:文章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3.《王顾左右而言他》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代表人物之一,选自《孟子》中心:短文告诉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的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得多。
4.《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
中心:通过长勺之战的史实,告诉大家要取信于民、善于掌握战机。
并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课堂练习(一)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练习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初中语文(上海沪教五四制)七年级下册《27如梦令》word教案
《如梦令》教学设计邳州·宋飞说明:不管拿出的是甚么东西,但是一定要有自己十足的思维含量——上一节“属于自己的课”吧,这是第二稿,第三稿正在做实录。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大体把握词的主要内容:回忆“醉游”的欢乐。
2、通过《如梦令》的语调、韵律、节奏等来体味“沉醉”的程度,“陶醉”的感觉。
3、通过“想象心灵的动画”来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交流:再过三个月就彻彻底底告别童年了吧?回忆自己12年的生活,有没有特刺激、特过瘾的事儿让你一想起来就忍不住偷偷地笑?你有诗人的气质!宋代词人李清照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常常做些出格的,你们敢想却不敢做的事儿。
一、切入:在比较阅读中指向词的情愫。
1、认识李清照吗?(提醒《夏日绝句》,齐背)2、补充: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
她却被称为“一代词宗”,词史地位好比诗中李白。
我们今天要学的《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写的。
3、同时呈现诗与词:轻轻地读,你发现词与诗在形式与内容上哪儿不一样?——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引导:宋词的小名就叫长短句(板书),每一句的字数、节拍,包括演唱的旋律都是靠词牌来规定。
这里的词牌就是……(如梦令)。
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
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教师手势引导,学生读一行报一行数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引读,男生读《夏日绝句》;女生读《如梦令》,(节奏要特别有变化:平长仄短)。
——气势不一样。
(如果说不出来:我感觉你们前后读得不一样。
为什么要这样读?)引导:宋代的诗,往往用来表达志向,来说明道理,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比如陆游的(示儿)。
而词,它只用来抒发情感。
所以读词就不是字音的复原,而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感觉、感情、感动。
二、初读:在音韵、语调里捕捉词的情感。
1、怎么才能够读出味道、读出感觉呢?[如果忽略形式:词是用来唱的,所以要特别注意音乐中的……(节拍、韵律等)。
沪教版七下王顾左右而言他教案3篇
王顾左右而言他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沈一敏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课文“对话”的内容掌握成语“顾左右而言他”的文化内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
2、掌握“顾”、“之”、“比”等常用实词的含义,理解本文的议论思路,了解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
说明:对初二年级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定位不能只停留在文字学习的浅层目标上,文字组成的文章、文章承载的文化更应该是教学的内容。
作为“四书”之一的《孟子》,不仅是孟子思想和论辩艺术的集中展示,其作品语言的生命力也很强,其中大量的语言转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语和俗语,“王顾左右而言他”更是耳熟能详。
然而,如果在教学中不讲清楚作者的思路、不梳理出作者议论的过程、不理解这句名言是如何铺垫出来的,这样的学习就只能停留在对词语的表面理解和简单背诵上了。
学生无法从作者的构思中学到思维的规律与方法,也就很难真正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与感情,更不用说让学生感悟古代优秀文言作品之美了。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解读文本,理清作者在议论时的说理层次,掌握运用具体事例阐明观点的说理方法。
2、难点:感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说明:作为孟子的代表作品,本文短小精练,体现了其论辩“引而不发、层层深入、逻辑严谨”的特色,同时,本文是“议论纵横”单元的首篇课文,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说理方法、探究作者的议论思路应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而古圣先贤心怀天下的社会人格也是隐藏在文言作品中的核心价值,体会到这种襟怀情操、思想境界对当代的初中生来说实属不易,确为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成语导入初析课题1、出示一些常用成语:明察秋毫、事半功倍、专心致志、绰绰有余(说说意思,猜猜出处)2、课文中的一句话也转化为成语——引出课题。
请同学们解释字面义(落实“顾”“言”“他”)1、自由发言,温故知新,了解这些成语都出自孟子的作品2、解释课题中的关键实词,理解全句的字面义:齐宣王环顾左右(侍从)说别的事了通过学生们熟悉的成语引出课文,拉近文言文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疏通课文掌握大意组织学生自读、齐读课文,提问:1、这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散文,记录的是哪两个人的谈话?2、两人的对话围绕哪三个问话展开?(学生回答时教师关注固定句式“如之何”、难句“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的翻译以及关键字“之”“比”“反”“馁”“弃”“已”等的落实1、明确谈话对象和各自身份:孟子(齐宣王的客卿)和齐宣王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对话的内容,掌握文章大意(明确“如之何”:对他怎么办;难句:把妻子和孩子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比:等到;反:同“返”,回来等解释)这个教学环节以基本的字词疏通,了解文章字面内容为主,通过语言材料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加强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理清层次探究深意引领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梳理文章议论思路,探求说理方法:1、既然王言“他”,那么这次对话的主要话题是什么?(答案可在下面问题后经过思维的碰撞由模糊到清晰)(借势引入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2、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切入话题,却用三个“则如之何”追问?你觉得用这三个问话好在哪里?现在明白孟子对话的主要用意了吗?3、在孟子的追问下,王问答时的语气、情态怎样变化?反复朗读、讨论、交流:1、抓住“四境之内不治”,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明确孟子对话的用意——使齐宣王认识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把国家治理好(先初步感知,答案可能五花八门,经过下面两个问题的讨论后再归结到主旨)2、双方是君臣关系,孟子在论辩时要巧用方法、讲究策略:列举具体事例、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导入治国正题(类比)3、朗读体会齐宣王从据理作答到无法应对的心理活动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以启发为主,从三个问话的内容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主动发现说理的方法和技巧,议论文概念性知识(论题、论证方法等)可不出现再析课题体悟情感1、再次回到课题,请同学们说说“顾左右而言他”的深刻内涵2、在那个时代,孟子为什么敢直面治国?结合课后学习建议中的孟子语录,说说除了孟子的辩才,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可引导学生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1、避开本题,看看两旁的人而谈别的事情。
沪教版七下王顾左右而言他教案3篇
王顾左右而言他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沈一敏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课文“对话”的内容掌握成语“顾左右而言他”的文化内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
2、掌握“顾”、“之”、“比”等常用实词的含义,理解本文的议论思路,了解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
说明:对初二年级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定位不能只停留在文字学习的浅层目标上,文字组成的文章、文章承载的文化更应该是教学的内容。
作为“四书”之一的《孟子》,不仅是孟子思想和论辩艺术的集中展示,其作品语言的生命力也很强,其中大量的语言转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语和俗语,“王顾左右而言他”更是耳熟能详。
然而,如果在教学中不讲清楚作者的思路、不梳理出作者议论的过程、不理解这句名言是如何铺垫出来的,这样的学习就只能停留在对词语的表面理解和简单背诵上了。
学生无法从作者的构思中学到思维的规律与方法,也就很难真正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与感情,更不用说让学生感悟古代优秀文言作品之美了。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解读文本,理清作者在议论时的说理层次,掌握运用具体事例阐明观点的说理方法。
2、难点:感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说明:作为孟子的代表作品,本文短小精练,体现了其论辩“引而不发、层层深入、逻辑严谨”的特色,同时,本文是“议论纵横”单元的首篇课文,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说理方法、探究作者的议论思路应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而古圣先贤心怀天下的社会人格也是隐藏在文言作品中的核心价值,体会到这种襟怀情操、思想境界对当代的初中生来说实属不易,确为教学难点。
思路点拨孟子以善辩著称,赵岐在《〈孟子〉题辞》里说他“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可从文中的三个类比入手,结合初中低年级已学的孟子作品,分析鉴赏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明白晓畅的语言,贴切的比喻,精致工巧的结构。
另外,本文可尝试从语言现象入手,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了解课文原句如何发展转化为现在使用的成语,组织研究性学习。
练习举隅1、请为齐宣王写出“顾左右而言他”时的人物心理活动。
7-2 28王顾左右而言他 整理(定稿) 20110418
01孟子谓齐宣王曰:(孟子)(告诉)(齐宣王)(说)译:孟子对齐宣王说:02“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大王)(的)(大臣)(有)(托付)(他的)(妻子和子女)(给)(他的)(朋友)(表承接)(到……去)(楚国)(游历)(……的人)译:“假如大王的臣子中,有个人将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
03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等到)(他)(同“返”,回来)(无义)(就)(寒冷,使……受冻)(饥饿。
使……挨饿)(他的)(妻子和子女),(那么)(对)(他)(怎么办)译: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那应该怎么办?”04王曰:“弃之。
”(齐宣王)(说)(抛弃,这指绝交)(他,代朋友)译:齐宣王说:“跟他断交。
”05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说)(古代的司法官)(不)(能够)(管理)(士师的下属),(那么)(对他怎么办)译:孟子接著说:“假如管刑法的长官管理不好他的属下,那该怎么办?”06王曰:“已之。
”(齐宣王)(说)(止,这指罢免)(他,代士师)译:齐宣王说:“罢免他。
”07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说)(国家)(没有)(治理好),(那么)(对)(他)(怎么办)译:孟子又说:“假如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08王顾左右而言他。
(齐宣王)(看,环顾)(近臣,侍从)(表顺接,不译)(说)(别的,其他的)译:齐王环顾左右侍从,说起别的事来。
分色字词:A01《孟子》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仁义”“仁政”“民本思想”);《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02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亚圣”;“孔孟”之道03托(托付)04之②(到……去)05比(等到)06反(同“返”,回来)07馁(饥饿,使……挨饿)08如之何(对他怎么办)09弃(抛弃,这指绝交)10士师:古代的司法官)11士(士师的下属)12已(止,这指罢免)13冻馁(使……挨饿受冻)14王顾左右而言他(齐王环顾左右侍从,说起别的事来)B01顾(看,环顾)C:01谓(告诉)谓……曰(告诉……说)02之①(的)03妻子(妻子和子女)04于(给)05而(表顺接,不译)06游(游历)07者(……的人)08其(他)09则①(却)10冻(寒冷,使……受冻)11则②(那么,表假设)12治①:管理。
王顾左右而言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王顾左右而言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王顾左右而言他》是这一句出自文学作品《孟子·梁惠王下》,本意是指:齐宣王环顾左右的人,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了。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王顾左右而言他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王顾左右而言他》教案教学设计:龚侃复旦低级中学教学目标:积存文言辞汇,知道文章内容理清逻辑关系,掌控委婉机灵而又循循善诱的交换技能教学重点:积存文言辞汇,知道文章内容教学难点:理清逻辑关系,掌控委婉机灵而又循循善诱的交换技能教学流程:一、导入1、雄辩的孟子,与孟子有关的成语。
2、“顾左右而言其他”字面意思为何?二、理清主干1、这篇文章记录了哪两个人物的对话?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2、自读课文,就有疑问的字句提出问题并解决。
3、孟子与齐宣王谈话想要到达什么目的?孟子挑选宣讲、谈话、还是问答?4、问答从哪三个问题展开?齐宣王分别是如何应对的?三、知道谈话艺术1、讨论:孟子的问题妙在哪些方面?a、问题中哪些是虚?哪些是实?b、问虚的目的是什么?c、问题的顺序有什么妙处?d、问的情势为何选用特别疑问句?2、齐宣王没有回答孟子,孟子的目的到达了吗?是不是应当追问呢?3、归纳孟子谈话艺术中值得鉴戒之处。
4、仿照本段设计一段人物对话,要求具有层层推动,引人上钩的成效。
四、掌控人物摸索背景1、通过这样一则简短的材料,你能从中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你如何评判齐宣王这个人物?当时的时期背景怎样的?3、根据时期和人物特点,结合对人物心理的公道想象,扩写这个故事。
《王顾左右而言他》复习练习一、说明词语:1、孟子谓齐宣王曰( )2、有托其妻子于其友( )( )3、而之楚游者( )4、比其反也( )( )5、则冻馁其妻子( )6、弃之( )7、士师不能治士( )8、已之( )9、王顾左右而言他( )二、句子说明:1、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2、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3、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4、王顾左右而言他。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七下《王顾左右而言他》精品课件
▪ 采用由小及大、由远及近、层层推进的 论证法。
事例
类
冻馁其 妻子
比 士师不
能治士
推理
四境之 内不治
对象 王的言行 王的语气、 共同点 情态
受托者 担职者 统治者
弃之
坚定 不能尽 已之 不假思索 职的人
应该受 顾左右 尴尬 到惩罚
▪ ……则如之何? 【译】……那么对他怎么办?
▪ 王顾左右而言他。 【译】齐宣王东张西望,说其他的事情了。
“之”的用法
▪ 作助词
1、王之臣 2、四境之内不治
(的) (的)
▪ 作动词
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到……去)
▪ 作代词
1、弃之 2、已之 3、则如之何
(他,代友人) (他,代士师) (他)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序言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 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 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8课《王顾左右而言他》课件 沪教版五四制
理直气壮
毫不犹豫
士师管理 下属
任职者 (“士师”) “已之”
不假思索
治理国家
统治者 (齐宣王)
顾左右而 言他
避而不谈 转移话题
细读课文,完成表格
提问角度 涉及对象 王的言行 王的态度 问题核心
对待朋友 的委托
受托者 (“友”)
“弃之”
理直气壮
毫不犹豫
士师管理 下属
任职者 (“士师”) “已之”
不假思索
提问角度 涉及对象 王的言行 王的态度 问题核心
细读课文,完成表格
提问角度 涉及对象 王的言行 王的态度 问题核心
对待朋友 的委托
士师管理 下属
治理国家
细读课文,完成表格
提问角度 涉及对象 王的言行 王的态度 问题核心
对待朋友 受托者 的委托 (“友”)
士师管理 任职者 下属 (“士师”)
统治者 治理国家 (齐宣王)
本文中心
启示:在批评教育时,先要_______观__点__正__确______, 再要_______注__意__方__式__方__法____________。
本文记叙了 孟子巧妙地诘难齐宣王,使之认识到应对人民负责的任
故事,赞颂了孟子的
机智勇敢
,和
其 心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仁 的思想。 政
作业
• 1、请写出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时的心 理活动。(80字左右)。
• 2、课后收集《孟子》一书中成语十条或孟 子名言五条并写出大意。
朗读课文
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合理。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 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 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王顾左右而言他》教案沪教版五四制1
28王顾左右而言他1教课目掌握“ 、比、反、之、其”等文言、虚的含用法,理解“ ”内容,领会孟子、深入浅出的言格。
理清思路,学比理的方法,孟子智慧、英勇背后的“民本、德政“思想。
2学情剖析学生一年多文言学,已掌握了文言中常的法象和常文言。
孟子的文章已学《天不如地利》,孟子及思想有所认识。
学生的研究意在堂学中表明,并于合作沟通。
3要点点要点:通文言句的疏导累,理清理次,学比理的方法。
点:从本文精的言中感觉孟子的智慧、勇气及孟子的特点,初步孟子“民君“的中心思想。
4教课程活 1【入】一、从生活切入,入新一、从生活切入,入新今日是家开放日,来了许多家。
老想你几个:假如某天家中只有你,突然下雨了,外面晾着衣服,你会怎么?假如你今早在校外,看到班里某同学忘戴巾而他自己未察,你会怎么?那么,假如艾老今日的篇文我不,但会儿要你能成功接受我的,你会怎么?通才的三个“若是”,我看出大家已基本具了一西——任心。
家的任心、班的任心、自己学的任心。
好,有了的任心,我想就算才的假成,大家一定都能很好地达成任。
那么,才大家有没有,我的三个“假”之有何异同点?后明确:波及的是有可比性的同一事或物并推的理方法叫“ 比理”。
好,大家一同来看看,我今日要学的《王⋯⋯》里有没有运用种理方法?活 2【授】二、疏导文意,理清次,学理方法1、前大家通,基本疏导了文意,你哪些句需特注意呢?(依据学生回答行、板)2、抓住了些关点,我就能够松地理解本文的字面意思了。
那么大家可否剖析一下1文章的次内容呢?可借老的典范。
(从“所”、“言下之意”、“ 王反”三个方面行)3、从以上剖析中,我可否像开我的三个“若是”那的律,即“三次”的异同点?比理同:都是列案例,中心都是“ 不任的人”。
异:三个案例由小到大,由及近,深入达到最目的。
活 3【授】三、推测言,领会孟子的奇妙三、推测言,领会孟子的奇妙王最理解了孟子的意图是什么了?你从文中哪里能够看出?王理解了,孟子想要他百姓,治理好国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王顾左右而言他》课件沪教版五四制
孟子语录(yǔlù)(部分)
▪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tiānxià)。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
忧其忧。乐以天下(tiānxià),忧以天下 (tiānxi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欲擒故纵”、“请君入瓮”,层层推进地让 齐王毫无防备地落入孟子早有预设的“机关” 中,直至(zhízhì)齐王明白其用意时已无法 反驳了。
第十三页,共22页。
有人(yǒu rén)说“齐王并未亲口承认,孟 子是不是应继续追问”,你是如何看待的 呢?
(1)孟子的目的并非使齐王难堪,而是让齐王明 白自己的责任应是对百姓负责,治理好国家,所
第十六页,共22页。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 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 孔子,被称为“亚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他曾游说齐、宋等 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未被 采纳(cǎinà)。他最后退居讲学、著 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 存在《孟子》一书中。
第十七页,共22页。
拓展(tuò zhǎn)积累: (第1、3两 题弹性,二选一)
1、下面是现今常用的几个成语、俗语,都出自 《孟子》一书,大家通过这几个故事可以对孟子 的主要思想及他的论辩特色有更深入的了解。请 按此格式再摘抄2——3个。
2、结合已有积累,归纳整理本文中5——8个常 用文言实、虚词的含义、用法(一词多义)。
第二页,共22页。
“之”的用法(yònɡ fǎ)
▪ 作结构助词(zhùcí)
▪ 1、王之臣
(的)
▪ 2、四境之内不治
【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29《公输》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
《公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涉及的相关历史知识;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对人物形象能联系课文的描写进行分析和鉴赏,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强调合作学习,主动和同学合作,和老师合作,和媒体合作,质疑问难,对话探究,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物形象描写的分析与鉴赏,理解墨子“兼爱”、“非攻”的政治理想,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不义战争的人文情怀;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话探究,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学习古代文化精品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质疑法。
3讨论法。
4.练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对于成语“班门弄斧”都很熟悉吧,谁能解释一下?(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鲁班,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个顽固、狡诈、阴险的人,通过学习《公输》一文,我们会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二、资料助读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
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
2、《墨子》及墨子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
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反对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
【最新精选】上海五四制语文七下《29公输》word教案.doc
公输墨子教学目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排比、比喻等说理方式,学习叙事的详略,体会论辨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叙事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有力量的道理。
从而,把握墨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备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录音带,制作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春秋战国时代,各路诸侯逐鹿中原,相互争霸,各种学派都各自宣扬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种思想和主张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今天,我们看一下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是怎样实践着自己的主张,践行着自己的思想的。
二、作者简介:墨子,名翟,鲁国人,战国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宣传:“非攻,兼爱”等主张,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三、听录音,读准字音。
四、在幻灯片上查验字词。
翟(dí) 盘(bān) 郢(yǐng) 舆(yú) 褐(hè) 犀(xī)兕(sì) 鼋(yuán)鼍(tuó)鲋(fù) 姬(pián) 诎(qū) 圉(yù) 滑(gǔ)五、学生再次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内容。
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记叙了墨子用道理说服公输盘,迫使楚王不得不放弃对宋国侵略的意图的经过,出色地表现墨子的才智,勇敢,反对攻伐的精神,是“非攻、兼爱”的主张的生动体现。
七、探究问题:1、《公输》中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他完成了任务吗?2、如何分析墨子、公输盘、楚王这三个人物形象?明确:1、本文中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公输盘、及楚王。
主要表现的是墨子言行,他去楚国的目的,就是想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墨子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2、三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墨子是这其中的主要人物,墨子运筹帷幄,步步设喻相诱,先后对公输盘和楚王布下陷阱,然后,出其不意进行出击,先说服公输盘,再劝阻楚王,最后以足够的实力赢得了这场重点外交斗争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对话”的内容掌握成语“顾左右而言他”的文化内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
2、掌握“顾”、“之”、“比”等常用实词的含义,理解本文的议论思路,了解孟子论辩时类比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解读文本,理清作者在议论时的说理层次,掌握运用具体事例阐明观点的说理方法。
2、难点:感悟孟子直陈治国良策时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初步感知其民本、仁政思想。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初析课题
1、出示一些常用成语:明察秋毫、事半功倍、专心致志、绰绰有余(说说意思,猜猜出处)
2、课文中的一句话也转化为成语——引出课题。
请同学们解释字面义(落实“顾”、“左右”、“言”、“他”等字词的含义)
二、疏通课文、掌握大意
1、带着疑问,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这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散文,记录的是哪两个人的谈话?——孟子,齐宣王
3、两人的对话围绕哪几个问话展开?在孟子的追问下,王回答时的语气情态是怎样变化的?
三、理清层次,探究深意
1、第三问齐宣王知道怎么回答吗?——知道。
2、齐宣王为什么不回答?——如果回答了,就是承认自己不治国。
3、孟子知道齐宣王能够回答出来吗?——能
4、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切入话题,却用三个“则如之何”迂回追问呢?你觉得用这三个问话好在哪里?
A 双方是君臣关系,为臣不能太直接把矛头指向王,道理得委婉得说王才有可能接受
B目的已经达到,使王明白,若不想被废之,就应好好治国。
好处:孟子在论辩时要巧用方法、讲究策略:列举具体事例,由小到大、层层推进,导入治国正题(类比)
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中层官员的行为——统治者自身
四、拓展迁移、体悟情感
1、请为齐宣王写出“顾左右而言他”时的人物心理活动。
(80字左右)。
抓住“顾左右而言他”的内涵——避开本题,看看两旁的人而谈别的事情。
形容无言对答,支吾其词的神态。
2、在那个时代,孟子为什么敢直面治国?结合课后学习建议中的孟子语录,说说除了孟子的辩才,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
五、课后作业、学习积累
1、如果你是孟子,你会怎样规劝齐宣王把国家治理好呢?请尝试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说理,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150字左右)
2014年4月29日星期二第一节7(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