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常识判断”推选识记:经济常识

合集下载

考公常识知识点总结

考公常识知识点总结

考公常识知识点总结公共常识是指基础的社会科学常识,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并且对于大众来说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

考公常识是各级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以及一些国家公务员、事业编制考试中的常见科目,具有相当高的通过难度。

以下是考公常识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一、政治常识政治常识是考公常识中的重中之重。

通常包括宪法基本原则、国家制度、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代表、政府重大决策等。

这些知识点需要我们对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要熟悉基本的宪法原则和国家制度。

二、经济常识经济常识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等内容。

要熟悉国家经济政策和相关指标,了解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规划方向。

三、法律常识法律常识大多涉及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劳动法等领域,需要了解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体系和相关法律知识。

是考公常识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四、文化常识文化常识主要包括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政策、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等内容,需要熟悉国家文化政策和相关文化知识,以及国家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方向。

五、历史常识历史常识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等内容,需要了解国家历史重大事件和相关历史知识,对国家历史进程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以上是考公常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当然在备考过程中重点是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积累知识,同时也要注重时事政治热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够更好地备战考试,取得理想的成绩。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经济篇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经济篇

经济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利润收入者和浮动收入者, 不利于固定收入者;有利于实物财富所有者,不利于货币财富持有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宏观调控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3、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俭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作为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而且必须要用于交换。

6、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是商品。

8、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取决于:1 待售商品的总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的流通速度9、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1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1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调节资源配置;2 刺激生产技术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3 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14、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存在。

15、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

16、资本积累: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转化为了资本。

17、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1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②生产阶段(生产资本)③销售阶段(商品资本)注意:第①③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②阶段属于生产过程。

18、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①资本的周转时间②生产资本的构成19、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20、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21、剩余价值即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其增殖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22、登是剩余价值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表现形式。

国考行测常识知识点

国考行测常识知识点

国考行测常识知识点政治常识:
1.国家的系统。

2.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

3.国家行政区划。

4.国际政治组织。

5.民主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常识:
1.宏观经济政策。

2.GDP的计算和意义。

3.我国的发展阶段和战略。

4.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

5.经济全球化。

法律常识:
1.法律的层级与法律体系。

2.法律的基本原则。

3.基本的民事法律关系。

4.基本的刑事法律关系。

5.基本的行政法律关系。

科学常识:
1.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基本概念。

2.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3.研究方法和科学史。

4.疾病预防与健康。

5.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

文化常识:
1.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

2.文化遗产保护。

3.世界文化遗产。

4.中国的少数民族和民俗文化。

5.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意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知识点,实际考察的内容广泛而且多样化。

在备考过程中,应该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入学习和总结,掌握基本概念、原则和相关政策,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等。

同时,也要关注时事热点和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加强对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新动态的了解。

多进行模拟考试和题目演练,加强实践操作,提高答题能力和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在国考行测中的得分。

行测—经济常识

行测—经济常识

知识点睛与解题技巧(注:黑色字体为原来的复习大纲,彩色为自行添加的内容)1.西方经济学理论简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

(1)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①、李嘉图②、西尼尔、穆勒③、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④。

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①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这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在《国富论》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是被广为接受的:①分工论。

斯密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他说,按照目前的情形,普通人要单独制针是毫无效率的,但是分工组织在工厂内成立的话,一人一份的生产量将可达240倍以至4800倍,由此揭开了近代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原因。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他的绝对优势理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能够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解释发达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不能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②价值规律的初阐述与“看不见的手”。

斯密提出了市场价格(商品价格)围绕自然价格(商品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斯密实质已对价值规律做了初步的阐述,只不过是概念有所偏差而已。

③资本积累。

斯密认为,节省剩余价值而量行投资,就是资本积累,这被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机能。

④自由贸易主义。

斯密认为重商主义的奖出限进政策,是一种独占殖民地贸易的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借贸易差额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因此其主张实行自由贸易。

李嘉图②是英国资产阶级最杰出的代表和完成者,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他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代表作。

李嘉图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国际贸易方面,他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并且在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说,也就是比较优势理论。

2023年国考山西地区考试真题

2023年国考山西地区考试真题

2023年国考山西地区考试真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关于经济常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预算和决算共同构成了国家财政分配的全过程,它们都可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B.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本国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占有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C.倾销是指一国产品人为地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输入另一国市场的行为,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不公平竞争手段D.增发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了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作用,属于积极货币政策的内容【答案】:D2.政府为扶植农业的生产而规定产品的最低价格,这一价格是()。

A.限制价格B.垄断价格C.支持价格D.均衡价格【答案】:C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节是代表着()A.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B.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C.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D.大垄断资本家的经济利益;【答案】:D4.下列哪一情形下,乙的请求应得到法律的支持?()。

A.甲对乙承诺,如果乙比赛夺冠,甲将陪同乙出国旅游,后来乙果然夺冠,但是甲以工作忙为由推脱,乙要求甲承担赔偿责任B.甲与其妻乙约定,如果因甲出轨导致离婚,甲应补偿乙20万元,后来二人果然因此离婚,乙要求甲依约赔偿C.甲听说房价很快就要大涨,便告诉乙,乙信以为真赶紧购买房产,没想到几个月后房价大跌,乙要求甲赔偿损失1/ 12D.甲和乙约定一同去看足球比赛,但是甲迟到一小时,乙要求甲赔偿损失【答案】:B5.《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的是:()A.忠义B.孝悌【答案】:B6.下列公文的文本不具备正式公文效用的是()。

A.试行本B.定稿C.正本D.初稿【答案】:D7.江苏最早建立的(),是宋初全国六大书院之一A.茅山书院B.嵩阳书院C.白鹿洞书院D.岳麓书院【答案】:A8.关于商品和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的联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二者都用于交换B.二者都属于永恒范畴C.二者都不是劳动产品D.二者都有使用价值【答案】:D9.以下选项中与“亡羊补牢”意思最接近得就是:()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B.失之东隅﹐收之桑榆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祝之所伏D.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答案】:D10.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的是()。

2024国考常识

2024国考常识

2024国考常识在2024国考中,考生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一定的理解能力,以应对多种题型和复杂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2024国考常识,供考生参考。

一、政治常识 1. 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情况,包括党的宗旨、党的历史和组织结构等。

2. 国家制度:理解中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家机构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运行等。

3. 法律法规:熟悉中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宪法、民法、刑法等,了解国家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

二、经济常识 1. 宏观经济:了解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等。

2. 产业结构:熟悉中国的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特点和比重等。

3. 经济政策: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包括宏观调控、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等。

三、文化常识 1. 历史文化: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包括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等。

2. 传统艺术:熟悉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书法、绘画、音乐和舞蹈等,了解其特点和发展历程。

3. 文化产业: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包括文化产业的定义、分类和政策支持等。

四、科技常识 1. 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方面的知识。

2. 环境保护: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应对策略,包括气候变化、污染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3. 科技创新:熟悉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支持政策,包括科研项目、科技企业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知识。

五、社会常识 1. 社会事务:了解社会事务的基本情况,包括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知识。

2. 社会风气:了解社会风气的变化和特点,包括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知识。

3. 国际交往:了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包括中国的主权、领土和国际组织等方面的知识。

总结起来,2024国考考生需要具备广泛的政治常识、经济常识、文化常识、科技常识和社会常识。

公考常识集锦

公考常识集锦

公考常识集锦公共考试是指为选拔人才而进行的统一考试,其考试内容通常包括常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方面。

在备考公共考试时,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常识知识,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公考常识进行集锦。

一、政治常识政治常识是公共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政治常识包括宪法、法律、党的基本知识等方面的知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政权的基本依据。

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称,是国家权力的表现和保护人民权益的工具。

党的基本知识包括党的性质、党的组织原则、党的基本任务等方面的内容。

二、经济常识经济常识是公共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经济常识包括宏观经济知识、微观经济知识等方面的知识。

宏观经济知识包括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经济运行状况、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微观经济知识包括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供求关系、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三、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是公共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文化常识包括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文学艺术知识等方面的知识。

历史知识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地理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文学艺术知识包括文学作品、艺术形式、文艺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四、科学常识科学常识是公共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科学常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

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等方面的内容。

五、社会常识社会常识是公共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社会常识包括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社会现象是指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婚姻、家庭、教育等。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等。

社会制度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和组织形式,如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等。

以上是公共考试常识的一些集锦,希望能够对备考公共考试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各个方面的常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做到全面、系统地准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公务员行测必备经济学常考常识

公务员行测必备经济学常考常识

公务员行测必备经济学常考常识一、供需关系与市场价格供求关系是经济学核心概念之一,理解供求关系对于解读市场价格变动至关重要。

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的走势。

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是由市场参与者决定的。

如果供应量大于需求量,价格就会下跌,而如果需求量超过供应量,价格就会上涨。

市场经济的作用就是通过供需关系的调节来实现价格的合理变动。

二、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本生产要素是指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资源。

主要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能力。

这些要素的合理配置对于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生产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资源投入造成的费用。

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方面。

固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数量无关的费用,如租金、折旧等。

变动成本则随着生产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如原材料采购、人工工资等。

三、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由于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等原因引起。

而政府干预是为了修正市场失灵的现象。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价格管制等手段进行干预。

政府的干预旨在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市场效率,同时保护消费者权益。

四、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调控的政策。

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

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体的流动性和利率,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调控作用。

财政政策则通过调整政府的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

产业政策则是通过支持和引导特定产业的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长期以来呈现的波动变化。

经济周期一般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萎缩期和复苏期,这些周期性变动与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五、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国际贸易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优势,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全球化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

国考常识备考之十大经济常识

国考常识备考之十大经济常识

国考常识备考之十大经济常识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职业能力测验》包括五大部分内容: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有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

河北华图教育精心整理了国家公务员行测真题及其他公务员笔试资料供考生备考学习。

一年一度国考即将来临,面对常识,考生往往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如此宽泛的考试范围下,我们似乎感觉面对常识,再宽的知识面都是不够的。

其实,面对国考常识,我们其实并不需要深入掌握知识点,只需要了解,明白就可以了。

因此,我们将国考常识中涉及较多的经济常识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的备考国考。

一、商品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二、货币商品、货币、纸币的区别与联系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引起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

反之为通货紧缩。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我国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五、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第三产业:服务部门、流通部门、提高科技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六、宏观调控1.含义: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原因:市场经济有自身的弱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3.主要任务:促进经济总量平衡,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持平。

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学常识

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学常识

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学常识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学常识,期望对您有所帮助!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学常识1.长尾理论:是指只要产品的储备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乃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

2.隧道效应:是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早期阶段,收入差距会快速拉大,但全部社会可能对此持相当宽容的态度,由于大部分人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自身也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

3.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运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应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4.二八定律: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安稳原则。

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5.棘轮效应:也叫制轮作用,其指人一旦形成某种消费习惯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调剂。

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6.“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少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肯定性作出公道的预期,常常是通过视察周围人群的行动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动。

“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动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动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7.搭便车效应:是指个人支付本钱获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

由于个人支付全部本钱而只享受较少的收益份额,因此集体中的理性个人没有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

并且组织规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货给缺少。

8.挤出效应:是指一个市场里,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变化,导致部分资金从本来的预支中基础,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公务员考试经济学知识

公务员考试经济学知识

公务员考试经济学知识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国考”,指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部、委、署、总局招考在中央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一种方式。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考试经济学知识,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备考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二十世纪40 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渐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三洲广大地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纭走向独立,经济上各自挑选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世界上显现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于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显现了对发展问题较有研究的经济学家,发达国家也有一些激进经济学家试图去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这就产生了发展经济学。

在二十世纪40 年代末期至60 年代,发展经济学主要强调资本积存的重要性;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强调资本积存的重要性的经济学家有刘易斯、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和罗斯托等人。

强调资本积存的理论,从两方面发展。

一方面,切纳里等逐渐认识到,障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只是投资规模的大小,还有必须用来购买进口的原料、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的外汇储备的多少。

他们提出了两缺口模式,即国内储备的不足需用国外资本的流入来弥补。

另一方面,舒尔茨等人从智力开发作用的分析,认为增进经济发展的并非只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必须遭到足够的重视。

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的发展经济学家,有伯根、刘易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切纳里等人,这种看法产生的原因是:单纯的市场作用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结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成绩给与了人们深入的印象;先进的运算程序和高速的电子运算机的显现,使比较复杂的模式的建立和运算成为可能。

切纳里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价格常常不能反应出真正的稀缺价值,主张使用“会计价格”或“影子价格”去校订市场价格对稀缺程度的偏离。

他们还从社会边际生产率的观点动身,在最优化的一样均衡体系中去研究计划和资源配置问题,在一些特定的假定上建立起模式,在数学的意义上求出完善的解答。

公务员常识判断知识点

公务员常识判断知识点

公务员常识判断知识点一、政治常识1. 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 了解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的设置。

- 掌握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能和相互关系。

2. 宪法和法律基础- 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 熟悉国家的基本法律和行政法规。

3.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掌握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主要方针政策。

- 了解政策的实施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经济常识1. 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 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2.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 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和调控政策。

- 了解微观经济的运作机制和市场规律。

3. 财政和税收- 理解财政的职能和作用。

- 熟悉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

三、历史常识1. 中国历史- 掌握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期和重要事件。

-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

2. 世界历史- 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 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文明和文化交流。

四、地理常识1. 中国地理- 掌握中国的地形、气候、资源分布等基本情况。

- 了解中国的主要河流、山脉和地理特征。

2. 世界地理- 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资源。

- 掌握国际地理事务和全球环境问题。

五、科技常识1. 科学技术发展- 掌握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 了解当前科技前沿和未来发展趋势。

2. 信息与网络- 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熟悉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社会的影响。

六、社会常识1. 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 了解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类型。

- 掌握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2. 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 掌握当前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 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七、文化常识1. 文学艺术- 了解中外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 掌握重要的文学艺术作品和代表人物。

2. 语言文字- 掌握汉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规范用法。

- 了解其他主要语言的特点和使用情况。

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经济常识)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经济常识)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经济常识)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常识判断常识判断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GDP的计算包含了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B.G20峰会的宗旨是推动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C.“金砖国家”指的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五个国家D.东盟是指东亚五国为致力于经济一体化建设而建立的区域性国家联盟正确答案:C解析: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其计算并未包括对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绿色GDP的计算才包含了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故A项错误。

G20峰会的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金砖国家”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将它们的英文起首字母组合起来为BRICS。

D项东盟是东南亚国家区域联盟,不包括东亚五国。

知识模块:经济常识2.在国际金融问题上进行协商与协作,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减轻不平衡的程度。

以上是下列哪个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 )A.世界贸易组织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银行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确答案:B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是监督汇率和政策协调,提供资金融通。

其宗旨是作为一个常设机构在国际金融问题上进行协商与协作,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和实际收入的高水平;促进国际汇兑的稳定,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防止竞争性的货币贬值;协助成员国在经常项目交易中建立多边支付制度,使其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减轻不平衡的程度。

2024国考行政执法卷常识

2024国考行政执法卷常识

2024国考行政执法卷常识
一、常识判断
在常识判断中,我们通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和情况。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在2024国考行政执法卷常识判断中的常见主题和知识点:
1.法律常识: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政治常识:涉及国家政治制度、政府机构、政策方针等方面的知识。

3.经济常识:包括市场经济、宏观调控、财政金融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4.社会常识:涉及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人口与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知识。

5.自然常识:包括地理环境、生态平衡、天文气象等方面的知识。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重点掌握法律和政治方面的知识,因为这些主题在行政执法考试中尤为重要。

同时,也要关注经济、社会和自然方面的常识,以便全面应对考试。

二、备考建议
为了顺利通过2024国考行政执法卷的常识判断,考生应该采取以下备考策略:
1.系统学习:考生应该系统地学习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确保自己掌握各个
主题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参考书籍或在线课程来加强自己的学习。

2.关注时事:行政执法考试往往涉及当前的时事热点和政策方针。

因此,考
生应该关注时事新闻和政策动态,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

3.练习题目:为了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考生应该多做题,尤其是历年真题
和模拟试题。

通过练习题目,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4.注重细节:行政执法考试往往注重细节方面的考察。

因此,考生在学习和
复习过程中应该注重细节,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2022年国考公务员考试大纲

2022年国考公务员考试大纲

2022年国考公务员考试大纲一、常识判断1、时事常识2、政治常识3、经济常识4、法律常识5、科技常识6、人文历史7、地理国情8、管理常识9、省(区)情10、生活常识二、言语理解1、阅读理解2、逻辑填空3、语句表达4、成语辨析5、歧义句三、数量关系1、数学运算2、数字推理3、实验设计4、策略制定四、判断推理1、图形推理2、定义判断3、逻辑判断4、类比推理5、科学推理五、资料分析1、简单计算2、基期问题3、现期问题4、增长量型5、增长率型6、比重问题7、平均数问题8、倍数问题9、综合分析10、排序问题常考题型一、数量关系1、工程问题2、行程问题3、利润问题4、排列组合问题5、概率问题6、几何问题7、函数问题8、其他经典题型容斥问题浓度问题方阵问题年龄问题时钟问题最值问题二、言语理解与表达1、逻辑填空分析对关系辨析词语差异2、语句表达语句排序题语句填充题3、阅读理解主旨观点题细节判断题语句理解题推断下文题标题添加题文章阅读三、判断推理1、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直言命题联言命题和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削弱型、加强型、结论型解释型、评价型2、图形推理图形的位置性图形的叠加性图形的对称性图形的数量性图形的同一性3、定义判断定义特征分析定义特征归纳定义间关系判断4、类比推理逻辑关系言语关系常识关系四、资料分析1、基期与现期2、百分数与百分点3、利润率4、贡献率与拉动增长5、顺差与逆差6、同比/环比增长7、比重8、倍数与翻番9、平均数10、分量增长率与总量增长率关系11、隔年增长12、平均增长五、常识判断1、政治2、法律宪法监察法刑法民法行政法民诉法与行诉法劳动合同法3、经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4、历史与文化古代重大历史事件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古代诗词戏曲小说古代文字与书法古代绘画与音乐外国文学与艺术5、国情与地理自然资源概况主要地理分区地球自转与公转降水与降水类型节气与气候变化世界自然地理之最6、科技与生活前沿信息技术力学基础知识光现象和应用化学物质及其性质化学原理的应用生物基础知识安全基本知识。

国考行测申论题型及题量

国考行测申论题型及题量

国考行测申论题型及题量一、行测题型与题量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科目包含五种题型,分别是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

以下是具体的题型和题量:1. 言语理解与表达(1)逻辑填空:20道题目,每道题目0.5分,共计10分。

(2)片段阅读:20道题目,每道题目0.8分,共计16分。

(3)语句表达:5道题目,每道题目0.8分,共计4分。

(4)总题量:45道题目,共计20分。

2. 数量关系(1)数字推理:5道题目,每道题目1分,共计5分。

(2)数学运算:10道题目,每道题目1分,共计10分。

(3)总题量:15道题目,共计15分。

3. 判断推理(1)图形推理:10道题目,每道题目0.6分,共计6分。

(2)类比推理:10道题目,每道题目0.6分,共计6分。

(3)演绎推理:10道题目,每道题目1分,共计10分。

(4)总题量:30道题目,共计22分。

4. 资料分析(1)文字资料:4篇文字资料,每篇资料有5道题目,共计20道题目,每道题目1分,共计20分。

(2)表格资料:4份表格资料,每份资料有5道题目,共计20道题目,每道题目1分,共计20分。

(3)图形资料:4份图形资料,每份资料有5道题目,共计20道题目,每道题目1分,共计20分。

(4)总题量:60道题目,共计60分。

5. 常识判断(1)法律常识:10道题目,每道题目0.5分,共计5分。

(2)政治常识:10道题目,每道题目0.5分,共计5分。

(3)经济常识:10道题目,每道题目0.5分,共计5分。

(4)历史常识:10道题目,每道题目0.5分,共计5分。

(5)文化常识:10道题目,每道题目0.5分,共计5分。

(6)总题量:50道题目,共计25分。

总题量:行测总题量为135道题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

二、申论题型与题量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包含两种题型:议论文和行政公文。

以下是具体的题型和题量:1. 议论文议论文是申论科目中的必考题型之一,要求考生针对给定的主题或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国考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梳理大全

国考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梳理大全

国考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梳理大全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部分是考察考生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常识判断主要考察考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下面将梳理一些常见的常识判断知识点,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1.政治-国家的性质与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地位-我国政治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济制度-党的领导地位和党的基本组织原则2.经济-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与特征-我国的主要经济指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核心要义3.法律-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法规的层级关系-我国的法律权威机关和相关司法机构-中国的法治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宪法和法律的适用原则和法律责任4.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培养-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制度-我国的民族、宗教、文化政策5.科技-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信息化时代的科技创新和应用-科学伦理和科学诚信-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我国的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6.教育-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统一培养-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民办教育的管理-中小学教育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公平和教育公益性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常识判断知识点,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备考。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进行知识点的整理和归纳,并结合历年的试题进行练习,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另外,行测的常识判断部分也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提高阅读和思维能力,培养灵活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此外,积累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和相关知识,了解时事动态和国内外重要事件,也有助于应对考试中的常识判断题。

总之,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的常识判断部分是对考生综合素质和知识掌握的考察,通过系统的知识梳理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考生可以更好地备考行测常识判断部分,从而提高考试的成功率。

2024国考必备知识点

2024国考必备知识点

2024国考必备知识点一、政治经济学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如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等。

2. 制度与经济发展:探讨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市场经济的规则制度、产权制度等。

3. 宏观经济调控:介绍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手段和效果,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

4. 区域发展与城乡差距:分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影响,如城乡差距、区域产业布局等。

二、法律法规1. 宪法与法律体系:解释宪法的作用与地位,介绍法律的种类与层级。

2. 公民权利与义务:列举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人身自由等。

3. 行政法与行政程序:介绍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与程序,如行政许可、行政诉讼等。

4. 刑法与刑事诉讼:解释刑法的基本原则与罪刑法定原则,介绍刑事诉讼的程序与权利保障。

三、国际关系1. 世界政治格局:分析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如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

2. 国际组织与国际法:介绍联合国及其主要机构的作用与功能,解释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与条约体系。

3. 外交政策与国际合作:探讨我国的外交政策原则,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倡议等。

4. 国际安全与恐怖主义:分析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如恐怖主义的威胁与防范。

四、科学技术1.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介绍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基本概念与应用领域,如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

2. 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解释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的原理与应用,如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等。

3. 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探讨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与保护措施,如网络攻击、信息泄露等。

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介绍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如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等。

五、文化教育1. 中国历史与文化:概述中国的历史演变与传统文化,如中华文明的特点、古代科技发展等。

2. 教育改革与发展:介绍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措施,如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改革等。

3. 科学普及与文化传媒:探讨科学普及的重要性与途径,如科普教育、科技传媒等。

经济知识判断题汇总

经济知识判断题汇总

经济知识判断题汇总1.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2.比特币只是虚拟商品而不是我国法定货币。

()3.国家可以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4.购买3把水笔支付了5元钱,这里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职能。

()5.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6.供求决定价格。

()7.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8.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动关系,属于供给法则。

()9.价格变动与其互补品需求量的变动属于反向变动关系。

()10.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11.收入决定消费。

()12.向名牌看齐属于从众心理。

()13.勤俭节约会制约内需。

()14.贷款消费属于超前消费。

()15.恩格尔系数减小,食品支出总量减少。

()16.消费决定生产,消费促进生产发展。

()17.国有经济占主体地位。

()18.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平等。

()19.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包括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经济形式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21.企业经营的目的是服务社会。

()22.有限责任公司可以公开发行股票。

()23.企业兼并破产就能取得好效益。

()24.劳动者就业应该找政府。

()25.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主体。

()26.与国债相比,储蓄的风险小、收益低。

()27.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28.股票是一种债务凭证。

()29.汽车保险属于社会保险。

()30.债券不能还本,但可转让。

()31.劳动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32.税收调节属于初次分配。

()33.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34.按生产要素分配是非公有制经济特有的分配原则。

()35.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都属于再分配。

()36.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财政主要是通过国家决算的形式实现的。

()37.通货膨胀时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发行国债、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属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财政政策主要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税收而增加财政收入,或通过压缩财政支出来减少或消灭财政赤字,以至出现或增加财政盈余,达到抑制或减少社会总需求,乃至消除需求膨胀的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减税而减少财政收入,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的规模,来扩大社会需求。经济学家把这种政策称为“逆经济风向行事”,也就是在经济高涨时期对之进行抑制,使经济不会过度高涨而引起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对之进行扩张,使经济不会因严重萧条而引起严重失业,并尽快复苏。财政政策的这种“逆经济风向行事”显然可以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
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在做题的过程中,有的题目专业性比较强,可能需要运用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大多数非经济专业的考生来说则要旁敲侧击、独辟蹊径来降低考题难度。用排除法先排除掉迷惑项,再把与我们生活联系密切的选项进行分析,一步步推理来解答。
【例题】在经济衰退时期,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是()。
A.降低税率
B.提高利率
C.缩减财政支出
D.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中公解析:扩大内需本来是一个专业的经济学名词,选项中的存款准备金率等名词的专业性也比较强,看似无从下手。但是我们可以从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利率入手,可以联想一下,如果利率提高,我们就更愿意把钱存在银行,这样消费会减少,内需难以扩大。再分析税率,如个人所得税率降低,我们的工资会增加,能用于消费部分的自然也更多,可以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这样就可快速地得出答案,应选A项。
如果将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进一步改为:
(储蓄-投资)=(出口-进口)+(政府支出-政府收入)
即:储蓄投资差额=进出口差额+政府收支差额
这三个差额中,任何一个差额都可以通过调整其他两个差额而变化。当储蓄大于投资引起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可以通过调整进出口差额(扩大出口、减少进口)或调整政府收支差额(减少政府收入、扩大政府支出)来扩大需求减少供给,使公式两端恢复均衡,反之亦然。
一、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中最核心的一个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为GDP)。
GDP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新核算体系在整体结构上把国民经济循环中实物运动和资金运动、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紧密联系起来,主要由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经济循环账户两部分组成。具体由五套基本核算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和两张附属表组成。五套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两张附属表,即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总供给由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四部分组成。
(二)总需求
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对最终产品和劳务愿意购买并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量。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出口需求四部分组成。
总需求水平主要取决于自发性的支出、市场利率和价格水平。总需求随着自发性支出增银行直接控制名义货币供给量,并通过改变政府的购买等影响自发性支出。
政府税收对于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的力量。当民间需求过旺时,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增加税收,可以减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当民间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减少税收,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税收变动对总需求变动、国民收入变动具有倍增作用,当税收增加时,引起总需求、国民收入呈倍数减少;当税收减少时,引起总需求、国民收入呈倍数增加。
显然,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不仅要保持商品市场均衡,还必须保持货币市场均衡、生产要素市场均衡和国际收支平衡。
三、财政政策的实施
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或工具是政府支出和税收。
政府支出对于国民收入是一种扩张性的力量;政府税收对于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的力量。当民间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当民间需求过旺时,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减少政府支出,可以缩小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当然,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作用的大小,还取决于政府投资乘数的大小。因为在乘数作用下,当政府购买支出增加时,它使总需求倍增;当政府支出减少时,它使总需求呈倍数减少。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及其调节
只有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通常用等式表示为:
总需求=总供给
即: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
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表明需求过度,会引起资源短缺、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政府宏观调控可以从扩大供给与抑制需求两方面进行;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表明需求不足,会导致生产过剩、市场疲软、资源闲置、失业增加,政府宏观调控也可以从减少供给与刺激需求两方面进行。具体进行办法可以通过对上述公式的转换得出。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其主要有两点:
从时间上看,主要涉及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政策;
从政策层面上看,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相关内容。
经济学上的新名词,中央的新经济政策及其阐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政策等都可能成为考点。同时这些知识点也都属于时政的范畴,所以中公教育认为考生切忌置时政内容于不顾,要充分重视时政。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一)总供给
为了保持经济总量平衡,首先必须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这是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平衡,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
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指一个国家全部企业愿意而且能够提供总产出的量。
供给能力取决于一定的制度、技术水平、劳动力的投入量、资本的投入量。在短期,经济制度、技术水平和资本的投入量基本上是稳定的,可以看作是给定的,这样总供给能力就取决于劳动的投入量即就业量,于是总供给问题就可以归结为就业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