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腹肌及膈肌收缩
如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即发出冲动使排便中枢兴奋 增强,产生排便反射,使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 门括约肌舒张。
残余物质排出
同时腹肌和膈肌收缩,腹压增加,促进粪便排出体 外。
06
消化和吸收的调节与控制
神经调节在消化和吸收中的作用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腺和消化道平滑肌的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时,抑制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促进消化 腺分泌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
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目
CONTENCT
录
• 消化系统概述 • 口腔消化 • 胃内消化 • 小肠内消化和吸收 • 大肠内消化和吸收 • 消化和吸收的调节与控制
01
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是食物消化和吸 收的主要场所。
消化腺
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和肠腺,分泌消化液,参与食物 的消化。
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碳水化合物在小肠内被分解为单糖,如葡萄糖和 果糖等,通过主动转运或易化扩散的方式被吸收 进入血液。
脂肪的吸收
脂肪在小肠内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通过淋巴 途径进入血液循环。
蛋白质的吸收
蛋白质在小肠内被分解为氨基酸和多肽,通过主 动转运或易化扩散的方式被吸收进入血液。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通过主动转运或易化扩散的方式被 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则与脂肪一起通过淋巴途径 进入血液循环。矿物质如钙、铁和锌等主要通过 主动转运的方式被吸收。
05
大肠内消化和吸收
大肠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大肠包括盲肠、结肠、直肠和肛门四 部分,是消解质, 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
如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即发出冲动使排便中枢兴奋 增强,产生排便反射,使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 门括约肌舒张。
残余物质排出
同时腹肌和膈肌收缩,腹压增加,促进粪便排出体 外。
06
消化和吸收的调节与控制
神经调节在消化和吸收中的作用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腺和消化道平滑肌的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时,抑制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促进消化 腺分泌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
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目
CONTENCT
录
• 消化系统概述 • 口腔消化 • 胃内消化 • 小肠内消化和吸收 • 大肠内消化和吸收 • 消化和吸收的调节与控制
01
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是食物消化和吸 收的主要场所。
消化腺
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和肠腺,分泌消化液,参与食物 的消化。
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碳水化合物在小肠内被分解为单糖,如葡萄糖和 果糖等,通过主动转运或易化扩散的方式被吸收 进入血液。
脂肪的吸收
脂肪在小肠内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通过淋巴 途径进入血液循环。
蛋白质的吸收
蛋白质在小肠内被分解为氨基酸和多肽,通过主 动转运或易化扩散的方式被吸收进入血液。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通过主动转运或易化扩散的方式被 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则与脂肪一起通过淋巴途径 进入血液循环。矿物质如钙、铁和锌等主要通过 主动转运的方式被吸收。
05
大肠内消化和吸收
大肠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大肠包括盲肠、结肠、直肠和肛门四 部分,是消解质, 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
动物生理学Cap5消化生理
血糖 酮体
容积 (粗饲料扩张胃容积刺激胃牵张感受器)
化学(CCK)
温度
渗透压 (消化过程中出现的单糖 双糖 氨基酸 脂肪酸等)
(反刍动物的VFA)
(二)长期调节
成年后,体重和采食量相对稳定
±10% 体脂起主要作用
生长激素 甲状腺激素
调节体脂代谢的激素 雄激素
糖皮质激素
瘦素
均可促进采食量
第二节 口腔消化 咀嚼
1 盐酸(胃酸)的作用
结合酸 游离酸
① 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的适宜作用环境
②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③ 有一定的抑菌与杀菌作用
④ 随食糜进入小肠,刺激下段消化液的分泌
胃 外分泌腺 贲门腺 分泌碱性黏液
的
壁细胞(HCl、内因子)
黏
胃底腺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膜
黏液颈细胞(黏液)
腺
幽门腺 分泌碱性黏液
内分泌腺 位于幽门区,G细胞分泌胃泌素
(一)胃液的成分及其生理作用
无色 透明 pH值 人及高等哺乳动物为0.8~1.5
水
无机物(盐酸、Na+、K+、HCO3-) 有机物(粘蛋白、消化酶和糖蛋白)
有机物
K+ 粘蛋白
a-淀粉酶(人鼠兔)
溶菌酶
免疫球蛋白
润湿、溶解产生味觉,蒸 发散热,冲淡稀释有害物质。
中和胃酸性有机物 形成食团 中性环境分解淀粉 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3 唾液的形成过程
唾液
1 钠泵的作用Na+主动重吸 收K+主动分泌(由于为3:2 ,∴Cl_顺电位差被动吸收) ,2 HCO3的主动分泌(唾液 导管上皮的的功能)
③ 伸展性 最长可达原长的2-3倍 ④ 紧张性活动。
容积 (粗饲料扩张胃容积刺激胃牵张感受器)
化学(CCK)
温度
渗透压 (消化过程中出现的单糖 双糖 氨基酸 脂肪酸等)
(反刍动物的VFA)
(二)长期调节
成年后,体重和采食量相对稳定
±10% 体脂起主要作用
生长激素 甲状腺激素
调节体脂代谢的激素 雄激素
糖皮质激素
瘦素
均可促进采食量
第二节 口腔消化 咀嚼
1 盐酸(胃酸)的作用
结合酸 游离酸
① 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的适宜作用环境
②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③ 有一定的抑菌与杀菌作用
④ 随食糜进入小肠,刺激下段消化液的分泌
胃 外分泌腺 贲门腺 分泌碱性黏液
的
壁细胞(HCl、内因子)
黏
胃底腺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膜
黏液颈细胞(黏液)
腺
幽门腺 分泌碱性黏液
内分泌腺 位于幽门区,G细胞分泌胃泌素
(一)胃液的成分及其生理作用
无色 透明 pH值 人及高等哺乳动物为0.8~1.5
水
无机物(盐酸、Na+、K+、HCO3-) 有机物(粘蛋白、消化酶和糖蛋白)
有机物
K+ 粘蛋白
a-淀粉酶(人鼠兔)
溶菌酶
免疫球蛋白
润湿、溶解产生味觉,蒸 发散热,冲淡稀释有害物质。
中和胃酸性有机物 形成食团 中性环境分解淀粉 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3 唾液的形成过程
唾液
1 钠泵的作用Na+主动重吸 收K+主动分泌(由于为3:2 ,∴Cl_顺电位差被动吸收) ,2 HCO3的主动分泌(唾液 导管上皮的的功能)
③ 伸展性 最长可达原长的2-3倍 ④ 紧张性活动。
动物生理学 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淀粉酶,可将淀粉、糖元等水解为糊精、麦芽糖和麦芽寡糖,最适pH6.7-7.0
淀粉酶
支链淀粉
糊精
麦芽三糖
麦芽糖
消化系统的物理、化学消化——胃
胃体
胃底
十二指肠 幽门括约肌
胃窦
胃分泌细胞
外分泌细胞 Exocrine secreting cells
贲门腺 粘液细胞,分泌稀薄的碱性粘液
泌酸腺, 位于胃底和胃体 壁细胞 :分泌 HCl、 主细胞:分
泌胃蛋白酶原 粘液颈细胞 , 分泌粘液
幽门腺(碱性粘液)
胃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Endocrine cells
G细胞,分布于胃窦部,分泌 Gastrin和ACTH样物质
D细胞,分布于胃底,胃体和胃 窦,分泌生长抑素, SST
肠嗜铬样ECL细胞,分布于泌酸 区粘膜内,能合成和释放组胺
胃的化学消化
分节运动:常见于小肠和大肠的以环形肌为主的运动。
小肠的分节运动
消化管平滑肌的特性—— 电生理特性
除口腔、咽、食管前端和肛门外括约肌外,其他消化管的肌肉均为 平滑肌组成。
平滑肌: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肌肉组织的共同特性)
平滑肌的静息电位:静息状态下消化管平滑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慢波电位:消化管平滑肌的静息电位具有节律性的波动,即周期 性的缓慢除极化和复极化电位波动,时程长,频率低,称为慢波。 可能与钠钾泵的周期性缓慢波动有关。 钠钾泵活动减弱时,Na+ 泵出量减少,膜呈除极化。 当恢复到基础活动水平时,Na+ 被排出,膜呈复极化。
特性: 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很敏感 (如乙酰胆碱使平滑肌收缩)。
蠕动:食物进入胃后约5分钟,蠕动从胃的中
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进行。人胃蠕动波 的频率约每分钟3次,并需1分钟左右到达幽门。 可将一部分食糜(约1-2ml)排入十二指肠,因此 有幽站泵之称。生理意义: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 合,以利于胃液发挥消化作用;可搅拌和粉碎食 物,并推进胃内容物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成行。
动物生理学课件第五章
主细胞合成和分泌胃蛋白酶原。
3、胃内的盐酸有多种作用。
①杀死细菌; ②激活胃蛋白酶原; ③盐酸进入小肠后,可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 小肠液的分泌; ④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 ⑤有助于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盐酸分泌不足可引起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和贫血。
4、胃蛋白酶: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最适pH为1.8~2。随着pH的 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当 pH>6时不可逆变性。 5、内因子为一种糖蛋白,可与进入胃内的维生素B12结合而促进其吸收。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5.1 食物的消化与消化管的结构 消化(digestion):摄入的食物在消化管内分解成可以被吸 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一、消化管的进化(图5-3)
二、人的 消化管
是一条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 长约9米(图5-4)。严格地说,消化管不是体内而是体外。只 有消化后的食物成分穿过消化管的细胞膜才真正进入体内。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电活动的形式表现为静息电位、慢波电位和 动作电位三种形式。
基本电节律(basal electric rhythm, BER): 内脏平滑肌可产生节律性的自发性去极化波,又称慢波电位。 慢波起源于平滑肌的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al细胞,波幅一 般为5~15mV,持续几秒到十几秒,其发生频率因部位而异。 BER的频率:胃 3次/min,十二指肠 12次/min,回肠末端 8~9次/min。 基本电节律 去极化达阈值产生 AP 引起肌肉收缩。
吸收(absorption):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
维生素通过消化管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
消化和吸收I 生理PPT课件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胃的分泌及调节
二、胃的运动
一、胃的分泌及调节
内分泌细胞:G细胞—促胃液素;D细胞—生长抑素;
肠嗜铬样细胞 (ECL) —组胺
贲门腺
外分泌腺: 幽门腺
泌酸腺
粘液颈细胞:黏液
粘液细胞
壁细胞:胃酸、 内因子
主细胞壁细:胞胃蛋白酶原
整个胃内表面:表面上皮细胞—黏G液细胞
主细胞
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值0.9-1.5)
六、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消化道神经
外来神经 内在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一)外来神经系统 (extrinsic nervous system)
1. 交感神经 (sympathetic nerve) 分泌NE, 抑制胃肠道运动和 腺体分泌
2. 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 分布:迷走N---横结肠以上
(一)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无色、无味、酸性(pH 0.9-1.5) 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等 作用:
1.盐酸(胃酸)
分泌:壁细胞分泌
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
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 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杀灭细菌 促进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四、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生理特性 (general characteristic)
1. 兴奋性较低 (比骨骼肌):收缩的潜伏、收缩、舒张期长 2. 伸张性大 3. 具有紧张性收缩 4. 自动节律性差 (比心肌):频率慢、不规则 5. 对电刺激不敏感,对化学、温度及机械牵张刺激敏感
(二)电生理特性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消化和吸收生理PPT课件
白。
形成500 µm凝胶层,黏稠度>水30-260倍。 mucus-bicarbonate(HCO3-) barrier: HCO3- 中和H+
黏膜层中pH梯度:pH 2.0(胃腔侧):pH 7.0(上 皮细胞侧)
作用:阻止H+的逆向弥散,保护胃粘膜受H+ 侵 蚀。
粘膜表面中性使蛋白酶丧失分解蛋白质的作 用。
** Intrinsic nerve 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extrinsic N
3.肠期胰液分泌 此期分泌量最多,占消化期胰液 分泌量的70%,HCO-3和酶的含量均高。
25
促胰液素 小肠粘膜S细胞释放 作用于胰腺导管,胰液分泌量增加,但酶的
含量很低。 胆囊收缩素
小肠粘膜I细胞释放 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 促进胆囊收缩排出胆汁
26
二 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一)胆汁的性质和成份
11
机制:
H2O H+ + OH- 壁细胞上的H+泵(H+- K+ ATP酶)主 动转运H+至小管腔内
OH- + CO2
HCO3- 入血-“餐后碱潮”
➢ 杀死随食物进入胃的细菌
➢ 激活胃蛋白酶原
➢ 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
➢ 帮助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12
2 胃蛋白酶原
主细胞 (chief cell)分泌
意义:使胃更好的完成容受和贮 存食物的机能。 紧张性收缩
20
胃蠕动 蠕动从胃的中部开始向幽门方向进
行。 Fig1 2 意义:利于食物和消化液的混合,
还可机械性地磨碎块状固体食物
受胃平滑肌的慢波(slow wave)控制
胃肌收缩在slow wave之后6-9秒,动作电位后1-2秒。
(精品)生理课件:消化与吸收
3、胆汁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A. 中和一部分胃酸
B. 乳化脂肪
√C. 促进蛋白质的吸收
D. 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E. 促进维生素 A、D、E、K 的吸收
四、大肠内消化
2、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①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②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③ 营养作用
“脑-肠肽”
1、下列关于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兴奋性比骨骼肌高 B. 伸展性小
√C. 对电刺激不敏感
D. 对化学刺激不敏感
E. 自律性频率较高且稳定
2、关于消化道平滑肌的慢波电位,哪项是错误的:
1、关于胃排空的叙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 胃的蠕动是胃排空的动力 B. 混合性食物在进餐后 4~6 小时完全排空 C. 液体食物排空速度快于固体食物
√D. 糖类食物排空最快,蛋白质最慢
E. 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胃排空 2、关于消化道运动作用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 磨碎食物 B. 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临床上当胃被大部分切除时,内因子减少, 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三)胃液分泌的调节
“假饲”
① 头期:分泌量大,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丰富 ② 胃期:分泌量大,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少 ③ 肠期:分泌量少,胃蛋白酶含量少
(四)刺激胃液分泌的体液因素 乙酰胆碱 促胃液素 组胺
(五)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盐酸:“负反馈” 脂肪 高渗溶液
√C.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D. 壁细胞分泌内因子 E. 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
5、关于头期胃液分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只有食物直接刺激口腔才能引起
B. 分泌量占整个消化期胃液分泌量的 30% C.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D. 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E. 酸度高、消化力强
消化和吸收—吸收(生理学课件)
“多”
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
环状皱襞
小肠绒毛
微绒毛
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
小肠长度很长,约5-7米 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 长,约 3 -8小时
“长”
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分 解到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 形式
“细”
小肠有巨大的吸 收面积,与食物 接触面大
“大”
小肠
“多”
小肠绒毛内有丰富 的毛细血管、毛细 淋巴管等
吸收
吸收
吸收:
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 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吸收
一、消化道各部位的吸收
1. 口腔及食道--基本上无吸收 2. 胃--少量水、酒精和药物 3. 小肠--吸收的主要场所 4. 大肠--水、无机盐
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
“长”
“细”
小肠有巨大的吸 收面积,与食物 接触面大
“大”
小肠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3. 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动力:胃的运动
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1) 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稀的、液体的食物比稠的、固体的排空快;颗粒小的食物比大块的排空快 糖类排空快于蛋白质,蛋白质快于脂肪。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需4~6 h
2) 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
a. 迷走-迷走反射和壁内神经丛反射:由食物对胃壁产生扩张刺激引起;
3
植物性神经系统
(图5-6) (图5-7)
交感(sympathetic)神经:起源于脊髓的第
五到第十胸节和第一、二腰节,分别进入腹神 经节和肠系膜上、下神经节,与其中的神经细 胞形成突触联系,再由这些神经细胞发出节后 纤维进入消化管管壁,沿着血管分布,支配肌 肉和腺体。
①迷走神经(vagus): 副交感神经: 支配胃、小肠、升结肠、
②平滑肌的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Ca2+的内流; ③平滑肌动作电位的复极化是通过K+的外流,但由于平滑肌K+的 外向电流与Ca2+的内向电流在时间过程上几乎相同,因此,锋电 位的幅度低。
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
后产生的,而动作电位则是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慢波 电位本身虽不能引起平滑肌的收缩,但却被认为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 是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它决定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
(parasympathetic) 横结肠。
②盆神经:支配降结肠
消化管的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神经
肌间神经丛:在纵行肌层与环行肌层之间 (myenteric plexus ) 黏膜下神经丛:在环行肌层与黏膜肌层 之间
(submucous plexus) (图)
目前认为,消化管壁内的内在神经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相对 独立的系统。甚至称为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4
5.2 消化管的运动及其调节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征 除口、咽、食道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是骨骼肌外,消化道的其
余部分都是由平滑肌组成。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较骨骼肌为低。 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所占的时间比骨骼肌长得多,而 且变异较大。 2.自动节律性:消化道平滑肌在体外适宜的环境内,仍能进行 节律性运动,但其收缩缓慢,节律性远不如心肌规则。 3.紧张性:消化道平滑肌经常处于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__ 4.伸展性: 消化道平滑肌有较大的伸长能力
渐增强。蠕动从胃的中部开始向幽门方向进行,一个波到幽门约需1min ①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②搅拌和粉碎食物,并推进胃内容物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移动。
胃的蠕动受胃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控制。(图5-13)在胃大弯胃壁的 纵行肌层中有起搏细胞,BER 3~5次/min。
蠕动波在初起时较小,在向幽门的传播过程中,波的深度和速度 都逐步加强,当接近幽门时,明显加强,可将几毫升食糜(chyme) 排入十二指肠。(后推)
5.消化道平滑肌对于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很敏感,但对电刺 激较不敏感。
5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电活动的形式表现为静息电位、慢波电位和 动作电位三种形式。
基本电节律
去极化达阈值产生 AP
图5-11,猫空肠电活动与收缩的关系 (图5-12)。
引起肌肉收缩。
平滑肌的动作电位特点:
①锋电位上升慢,持续时间长;
第三期:沿食管下行至胃。食管的蠕动(peristalsis)。(图5-9)
蠕动是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一种运动形式,是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食管上端平滑肌收缩,下端平滑肌舒张,蠕动波依次下行,推送食团入胃
7
四、胃的运动 (图5-10)
1、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
6
二、反射 (reflex):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一定
的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途径、中枢、传出途径和效应器。
三、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 (二)吞咽是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图5-8) 第一期:由口腔到咽,为随意运动。 第二期:由咽到食管上端,为一系列反射动作。
食物刺激软腭部的感受器,引起一系列肌肉的反射性收缩,封 闭了鼻咽通路和咽与气管的通路,呼吸暂停,食团从咽被挤入食道。
b. 胃泌素:迷走兴奋以及蛋白质消化物可引起胃黏膜中G细胞分泌胃泌素.
3) 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
a. 肠-胃反射:食糜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感受器,反射性抑制胃的运动;
b. 十二指肠激素:
盐酸、脂肪 →小肠黏膜释放 肠抑胃素 (胰泌素、抑胃素)→ 抑制胃的运
胃、肠的黏膜层上有大量的腺细胞,分泌消 化液。
小肠黏膜层的皱褶高度发育,形成小肠绒毛, 增加黏膜的表面积。
2
四、消化管的神经支配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系统
(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 或 自主神经系统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正进入体内。 吸收(absorption):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 盐和维生素通过消化管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1
三、消化管的组织结构 (图5-5)
1、浆膜——结缔组织,包围整个消化管。 2、纵行平滑肌层 3、环行平滑肌层 4、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形成 5、黏膜层——由黏膜肌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 组成。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5.1 食物的消化与消化管的结构
消化(digestion):摄入的食物在消化管内分解成可以被吸 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一、消化管的进化(图5-3)
二、人的 消化管
是一条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包括食管、胃、小肠、
大肠。长约9米(图5-4)。严格地说,消化管不是体内而 是体外。只有消化后的食物成分穿过消化管的细胞膜才真
激咽部和食管上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舒张,胃容积增大。 其传入和传出途径都是迷走神经(迷走-迷走反射),中枢在延髓。
在这个反射中,迷走神经的传出纤维是抑制性纤维。 空胃时容积50ml → →容受性舒张后1500ml (1~2 L)
2、胃的蠕动:食物入胃后5min,蠕动即开始。开始较弱,30min后逐
3. 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动力:胃的运动
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1) 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稀的、液体的食物比稠的、固体的排空快;颗粒小的食物比大块的排空快 糖类排空快于蛋白质,蛋白质快于脂肪。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需4~6 h
2) 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
a. 迷走-迷走反射和壁内神经丛反射:由食物对胃壁产生扩张刺激引起;
3
植物性神经系统
(图5-6) (图5-7)
交感(sympathetic)神经:起源于脊髓的第
五到第十胸节和第一、二腰节,分别进入腹神 经节和肠系膜上、下神经节,与其中的神经细 胞形成突触联系,再由这些神经细胞发出节后 纤维进入消化管管壁,沿着血管分布,支配肌 肉和腺体。
①迷走神经(vagus): 副交感神经: 支配胃、小肠、升结肠、
②平滑肌的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Ca2+的内流; ③平滑肌动作电位的复极化是通过K+的外流,但由于平滑肌K+的 外向电流与Ca2+的内向电流在时间过程上几乎相同,因此,锋电 位的幅度低。
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
后产生的,而动作电位则是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慢波 电位本身虽不能引起平滑肌的收缩,但却被认为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 是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它决定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
(parasympathetic) 横结肠。
②盆神经:支配降结肠
消化管的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神经
肌间神经丛:在纵行肌层与环行肌层之间 (myenteric plexus ) 黏膜下神经丛:在环行肌层与黏膜肌层 之间
(submucous plexus) (图)
目前认为,消化管壁内的内在神经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相对 独立的系统。甚至称为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4
5.2 消化管的运动及其调节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征 除口、咽、食道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是骨骼肌外,消化道的其
余部分都是由平滑肌组成。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较骨骼肌为低。 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所占的时间比骨骼肌长得多,而 且变异较大。 2.自动节律性:消化道平滑肌在体外适宜的环境内,仍能进行 节律性运动,但其收缩缓慢,节律性远不如心肌规则。 3.紧张性:消化道平滑肌经常处于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__ 4.伸展性: 消化道平滑肌有较大的伸长能力
渐增强。蠕动从胃的中部开始向幽门方向进行,一个波到幽门约需1min ①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②搅拌和粉碎食物,并推进胃内容物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移动。
胃的蠕动受胃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控制。(图5-13)在胃大弯胃壁的 纵行肌层中有起搏细胞,BER 3~5次/min。
蠕动波在初起时较小,在向幽门的传播过程中,波的深度和速度 都逐步加强,当接近幽门时,明显加强,可将几毫升食糜(chyme) 排入十二指肠。(后推)
5.消化道平滑肌对于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很敏感,但对电刺 激较不敏感。
5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电活动的形式表现为静息电位、慢波电位和 动作电位三种形式。
基本电节律
去极化达阈值产生 AP
图5-11,猫空肠电活动与收缩的关系 (图5-12)。
引起肌肉收缩。
平滑肌的动作电位特点:
①锋电位上升慢,持续时间长;
第三期:沿食管下行至胃。食管的蠕动(peristalsis)。(图5-9)
蠕动是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一种运动形式,是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食管上端平滑肌收缩,下端平滑肌舒张,蠕动波依次下行,推送食团入胃
7
四、胃的运动 (图5-10)
1、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
6
二、反射 (reflex):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一定
的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途径、中枢、传出途径和效应器。
三、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 (二)吞咽是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图5-8) 第一期:由口腔到咽,为随意运动。 第二期:由咽到食管上端,为一系列反射动作。
食物刺激软腭部的感受器,引起一系列肌肉的反射性收缩,封 闭了鼻咽通路和咽与气管的通路,呼吸暂停,食团从咽被挤入食道。
b. 胃泌素:迷走兴奋以及蛋白质消化物可引起胃黏膜中G细胞分泌胃泌素.
3) 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
a. 肠-胃反射:食糜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感受器,反射性抑制胃的运动;
b. 十二指肠激素:
盐酸、脂肪 →小肠黏膜释放 肠抑胃素 (胰泌素、抑胃素)→ 抑制胃的运
胃、肠的黏膜层上有大量的腺细胞,分泌消 化液。
小肠黏膜层的皱褶高度发育,形成小肠绒毛, 增加黏膜的表面积。
2
四、消化管的神经支配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系统
(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 或 自主神经系统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正进入体内。 吸收(absorption):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 盐和维生素通过消化管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1
三、消化管的组织结构 (图5-5)
1、浆膜——结缔组织,包围整个消化管。 2、纵行平滑肌层 3、环行平滑肌层 4、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形成 5、黏膜层——由黏膜肌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 组成。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5.1 食物的消化与消化管的结构
消化(digestion):摄入的食物在消化管内分解成可以被吸 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一、消化管的进化(图5-3)
二、人的 消化管
是一条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包括食管、胃、小肠、
大肠。长约9米(图5-4)。严格地说,消化管不是体内而 是体外。只有消化后的食物成分穿过消化管的细胞膜才真
激咽部和食管上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舒张,胃容积增大。 其传入和传出途径都是迷走神经(迷走-迷走反射),中枢在延髓。
在这个反射中,迷走神经的传出纤维是抑制性纤维。 空胃时容积50ml → →容受性舒张后1500ml (1~2 L)
2、胃的蠕动:食物入胃后5min,蠕动即开始。开始较弱,30min后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