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夏谷歌培训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夏谷歌培训心得
青园小学奉鹄
“图像识别”技术就像“云”一样吸引人,可惜我们只能稍微了解下,没有能力去参与这样的开发。但就只是了解下这门技术的原理,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HTML5也是我感兴趣的一个内容。如何用可视化开发工具去实现HTML5的新特性是我更感兴趣的内容。毕竟对于我这样的业余人士来说并不习惯直接用代码界面来开发网页,更无法用这种方式来指导学生。希望在今后的培训中,有机会学习到HTML5的完整开发流程,这样才能把培训中的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
App Inventor无疑是这次培训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是我们学了马上就可以动手去做,并且最有可能转换为实际教学实践的内容。
完成“HelloPurr”这个应用后,我收集了部分动物的图片和声音,制作了一个App。点击不同动物的图片时,就可以听到它们各自的叫声。徐裴一看我收集的图片和声音,就明白了我的意图。她说,如果在点击后能够出现动物的英文名称,就可以用来学习英语。如果在这个基础上继续进行扩展,就可以制作一个“认识动物”的App。动物的名称、叫声、习性介绍、甚至可以包括小段的视频,这些都可以做进去。而更妙的是,从技术上来说,很简单。
App Inventor面向的是那些没有编程基础的人。通过拖放图形化的组件和代码块来实现需要的功能。这种被称为“图形化编程”的开发方式,在实现上比较简单。这意味着哪怕小学生也可以来开发App了,只要他们愿意接受这种图形化的思维方式。当然,能够用简单的方式开发出有趣的应用,这种思维方式本来对小学生就有天然的吸引力。
我学计算机的经历是以自学为主。因此,我认为弄清自己是如何学的,也就弄清了学生要如何学。总需要理清楚自己开发一个app的过程,才能明白学生要走怎样的路。
“Magic 8-ball”是一个出发点。摇一摇手机,随机给出一句话,并发出声音。实现这一功能主要是利用了“Pick random Item”和“List”两个控件。那么,从这里从发,可以想到什么呢?随机文字,发出声音,仅这两点就可以有很多思路了。例如:做一个小朋友认识汉字的App;认识数字的App;认识拼音的App;成语故事的App;可不可以跟语文的每日一练结合起来呢;来个随机读唐诗怎么
样……
先做出大体,然后依据实际情况来细化,这种软件开发的方式称之为“原型法”。教授给学生一个简单的App实例,这个实例也就是“原型”。学生掌握这个“原型”中的技能后,对“原型”进行变化和扩充,创作出自己的App。在对“原型”进行变化和扩充的过程中,学生将会需要运用到更多的技能。这样,新技能的学习将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而App开发将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其它能力都将得到发展。同时,“原型法”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而App的图形化开发方式同样离不开缜密的逻辑思维。
让我们再回到“Magic 8-ball”。已经忘记了最初我想开发的是什么内容的App,记住的是我遇到的问题。“List”控件后面接的“text”控件不支持中文。不支持中文怎么办?当时想到的是,弄个图片,把中文写在图片上好了。于是,问题转化成了随机图片。
刚刚才接触App Inventor,一切都是陌生的。网络上搜索,没有找到现成的解决方案。可能是关键词使用有问题,或者是这个太简单了,没人写文分享。于是去一个个点开App Inventor的控件库,看控件库里有什么。
虽然不是每个控件都能看懂,但还是能看懂不少。一则学了十几年英文,二则也有过可视化编程经验,虽然和图形化编程不同,但可以触类旁通。如果是学生,能够看懂吗?开始肯定是看不懂的。那么,这一部分,是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帮助的部分。学生想出一种解决方案后,我应该对方案进行评价,告诉他们方案在技术上是否可行以及利用什么控件来实现。当然,控件的如何使用,就用看难度来决定是使用“讲授法”还是“探究法”了。
在控件库里,我找到了如下控件:“set Picture1.Picture to”,“Picture1.Picture”,“if”。再加上“Pick random Item”和“List”两个控件,就可以完成图片的随机展示了。用“Pick random Item”和“List”生成随机的数字。用“if”来判断是否对应的数字,用“set Picture1.Picture to”来改变图片。例如,生成的数字是3,就执行“setPicture1.Picture to ”“Picture3.Picture”。
技术上的问题解决以后,App的“原型”也就出来了。我做出的App叫做“食神摇一摇”。摇动手机的时候,会随机出现四十种美食中的一种,图片和菜
名。制作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其它的很多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解决不了,采用了替代方案。例如,screen的背景图片显示不正常,没有找到问题出在哪,最后用背景颜色替代了。
App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是障碍,也是动力,更是开发结束后的念想。学生做App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留点遗憾呢?
从技术原型的确立,到最后的App开发完成,这个过程单纯地从信息技术课程来讲,就是对学生素养的一个全面锻炼。确立“原型”→收集素材→素材加工→图形编程→发布App。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要运用到搜索引擎、甚至照相机和扫描仪,图片处理软件、甚至音频视频处理软件。使用到大量素材时,素材如何命名;素材导入进App Inventor后,调用素材的相应元素要如何命名。分类、有序、条理,学生的思维在制作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影响,并将反作用于他的生活。
一个App的完整开发过程,也就构成了一门完整的课外课程。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整地开发成功一个App后,应该具备了相对独立的App开发能力。这就是我这次培训后预期的一个目标。
201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