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微信“正能量”传播机制研究
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
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摘要】在后真相时代,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舆情传播的格局,导致舆情反转现象频繁出现。
传媒自律的重要性凸显,只有做好自律才能避免不实信息流传。
实践中,传媒应建立完善的自律机制,加强新闻质量管理和道德规范。
舆情反转与传媒自律密不可分,传媒自律的规范化能有效防范舆情反转的发生。
在未来,必须重视传媒自律的发展,制定更加严格的监管政策和规范,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应对后真相时代的策略在于加强传媒自律建设,提升舆情监控和应对能力,共同维护社会舆论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后真相时代、舆情反转、传媒自律、新媒体、影响、现象、原因、重要性、实践方式、关联、发展趋势、策略。
1. 引言1.1 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在后真相时代下,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成为了社会话题中的热点问题。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快速发展和多样化,新媒体对舆情的影响日益显著。
在这个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反转的现象也愈发频繁。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媒自律的重要性,但如何实践传媒自律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后真相时代下,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的关联也日益紧密。
舆情反转不仅需要传媒从业者积极参与,更需要传媒自律机制的支持和监督。
传媒自律不仅是对传媒从业者的一种自我约束,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担当。
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正成为传媒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如何在这个时代中保持传媒的专业性和公信力,如何应对舆情反转带来的挑战,如何加强传媒自律建设,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问题。
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并把握后真相时代的发展趋势,为社会和传媒界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新媒体对舆情的影响新媒体的兴起给舆情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社会责任探究——基于对反转新闻案例的分析
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探究———基于对反转新闻案例的分析阴侯茜苑摘要:在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频生,并日渐渗入当下的传播格局当中,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媒介纷争。
文章选取近两年来颇受关注和争议的三则反转新闻为例,试从中探析不同主流媒体在反转新闻中的表现,并回顾整个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探讨主流媒体如何在后真相时代发挥一锤定音的权威作用。
面对反转新闻,树立舆论风向标,让新闻回归真实性第一的本位,让真相不再姗姗来迟,让舆论更理性地呈现,这都是主流媒体要肩负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主流媒体社会责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传统的传播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信息的碎片化、病毒式传播、舆论的情绪化等总是让情绪先行,真相滞后,由此进入后真相时代,并催生了“反转新闻”乱象。
反转新闻不胜枚举,且呈愈演愈烈之势,从2013年北京老外撞人事件、湘潭产妇死亡事件、成都男子暴打女司机案件,到举国关注的罗一笑事件、红黄蓝事件、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再到近几年公众舆论聚焦的北京打工寻子事件、“病媛”事件、成都49中学生坠楼事件等,这些事件都以片面真实的姿态闯进大众视野,非常精准地刺痛了公众的敏感神经,一跃居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而几经反转,最终的落幕却与最初的面目大相径庭。
这期间不乏学者对此类现象的多维探讨和研究,有的着眼于反转新闻的传播机制,有的聚焦于个别反转新闻案件的分析,有的致力于厘清反转新闻现象背后的动因等。
反转新闻作为新闻本体的一种嬗变,自然存在多种综合因素,有的来自不良自媒体的断章取义,有的源于别有用心者的炮制,主流媒体当然也难辞其咎。
主流媒体在这种畸形的传播现象中具体有哪些作为,这些作为有何影响,主流媒体如何在后真相时代承担起社会责任,这正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相关概念阐述后真相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媒介生态和人们的媒介习惯都在悄然发生改变。
面对一个新闻事件,人们更容易被情绪所支配和操控,比起客观事实,情感和信念占了上风,真相本身反而退居其次,反转新闻泛滥成灾。
“后真相时代”新闻媒体人的坚守与担当
战,但仍可发挥更多正能量——(一)有助于更专业地利用法律手段维权著作权集体维权平台法务人员比一般报社兼职维权的工作人员更熟悉法律,可以更专业地利用法律手段维权。
(二)有利于引导规范新闻转载秩序国内的新媒体类型多样,在“一致对外”方面,比如对商业门户网站的新媒体、自媒体等,集体维权平台比个体维权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而在报业新媒体相互之间,也容易建立沟通渠道,建立统一的优惠稿酬标准,引导报业新媒体用稿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三)有助于培养整个社会的著作权保护意识著作权集体维权平台通过发起诉讼、公布判例,在客观上会起到示范宣传作用。
集体维权行动的公信度、影响力,肯定大于单个报社维权案例,有利于逐渐培养起媒体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著作权意识。
(四)增强话语权,推动著作权法律的完善目前,侵犯著作权案件高发,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法律法规对侵权行为赔偿金额较低。
要想改变现状,应积极推动著作权法从“补偿性赔偿”向“惩罚性赔偿”转变,集体维权平台的影响力和声音,肯定比单个报社要大,也更有代表性。
2018年,著作权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趁着这一大好时机,集体维权平台应积极发声,推动法律修订,为自身争取更好的法律维权基础。
■参考文献:[1]刘娟.提高商业新媒体平台转载传统媒体作品付费标准,有戏·传媒茶话会微信公众号(作者:南京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副主任)责编:姚少宝“后真相时代”新闻媒体人的坚守与担当○常怡明【摘要】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赋权记者的信息传播机制,赋予了民众公开向大众进行传播活动的权利,实现了传播资源的泛社会化和传播权利的全民化,也为“后真相时代”的来临提供了技术可能。
“两微一端”的兴起意味着以传统媒体为主、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记者不再是新闻生产活动的唯一把关人,大部分自媒体用户在未接受过新闻专业教育的情况下成为“新闻人”。
回顾清华附小“大数据分析苏轼”的报道,各时段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网络掀起一轮轮热烈讨论。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
随着社交媒
体的普及与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微信谣言的传播也越来越严重。
所谓的“后真相”时代,即是指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人们很难准确辨别真伪信息,谣言不断蔓延。
本文将探究微
信谣言传播的特征。
微信谣言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迅速增长,信息在微信上的传播速
度也随之加快。
一条谣言通过微信传播,只需简单的点击分享,就可以迅速扩散到更多的
人群中。
而且,由于微信朋友圈的特性使得信息传播具有连锁反应的效应,一个人分享了
一条谣言,他的好友就有可能看到这条信息并继续分享给他们的好友,造成谣言的快速传播。
微信谣言的传播方式多样化。
在微信上,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
种形式传播信息,这也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们还可以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等不同平台来传播谣言,这种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使得谣言难以追溯和控制。
微信谣言的传播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
人们在微信上分享和传播信息时往往受到情绪
的驱使,希望通过传播谣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有时,谣言会利用人们的情绪和兴趣,制造一种紧迫感或刺激性,从而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传播。
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主要包括快速传播、广泛传播、多样化传播方式和受情绪影响等。
在“后真相”时代,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增强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避免被谣
言误导,同时积极参与打假工作,共同维护良好的信息环境。
后真相时代下:自媒体乱象治理问题分析
后真相时代下:自媒体乱象治理问题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人们获取资讯、表达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
随之而来的是自媒体乱象的问题,包括虚假信息、低俗内容、不良传播等,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
在后真相时代下,如何有效治理自媒体乱象,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
一、自媒体乱象的表现自媒体乱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信息泛滥。
在自媒体平台上,存在大量虚假信息、不实报道、编造事实的现象,严重干扰公众的认知和判断。
2. 低俗内容泛滥。
一些自媒体从业者为了吸引眼球,制造低俗内容,煽动情绪,迎合观众的好奇心和八卦心理,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和文化环境。
3. 不良传播泛滥。
一些自媒体平台散布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甚至参与网络暴力行为,引发社会恐慌和不良情绪。
二、自媒体乱象治理的困难自媒体乱象的治理面临着诸多困难:1. 自媒体监管难度大。
自媒体的传播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监管难度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监管和管理。
2. 技术手段滞后。
当前的自媒体乱象主要表现在网络传播,需要依靠技术手段进行识别和治理,然而技术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乱象的产生和传播速度。
3. 法律法规不完善。
对于自媒体乱象的治理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使得自媒体从业者和平台方更加难以规范自身行为。
三、自媒体乱象治理的对策针对自媒体乱象的治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完善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的自媒体监管机制,加强对自媒体平台的监督管理,提高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
2. 加强技术手段。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及时发现和研判自媒体乱象行为,在技术上进行有效遏制。
3.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自媒体从业者和平台方进行规范,明确其在信息发布、传播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自媒体素质建设自媒体从业者应当自律自检,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专业素养。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的传播机制研究——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例
2022/5上实践与创新采编经纬反转新闻在近几年来频繁上演,成为影响网络舆论生态健康和媒体公信力建设的一大阻碍。
2016年底,“后真相(post-truth )”一词的火爆便印证了当下“人们对事件本身所持的态度或者情感超越事实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特征。
因此,在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面临缺失、媒体把关人作用弱化、信息在碎片化中传播、受众“情绪比事实先行”的信息处理方式等,都使得真相在到来之前变得愈发扑朔迷离,网络舆论也越加难以控制,反转剧情一再上演,历经一波三折之后事实最终姗姗来迟。
本文以后真相为切入口,以具有典型性的反转事件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例,通过分析其反转过程与传播机制,力求对症下药,找到规避反转新闻的现实路径。
理解后真相语境下的反转新闻“后真相”最初是个政治概念,自2016年入选《牛津词典》以来引起广泛讨论。
很多学者认为,“后真相”的出现是对真相的一种预警,真相也许仅作为一种话语存在着,它在当下被赋予多种范式,也形成了研究领域的“信息—情感—关系—行为”多维度研究模式。
[1]虽然目前关于“后真相是产生于社交媒体时代”的这一说法存在争议,[2]但不可否认,传播学科领域内的“后真相”的到来与社交媒体的发达密不可分。
一方面,在碎片化和海量化信息面前,议题更换频繁,大众在应接不暇之际往往不屑于或难于付出时间、精力及金钱成本对接触到的事物去求证真伪,这也使得一些自媒体找到了吸引眼球、赚取流量、趁机博得关注的机会,一些虚假新闻和谣言开始滋生蔓延;另一方面,后真相时代的网民更习惯用自己的偏见和主观情绪去对待传播中的“社会事实”,沉浸于自己创建的“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 )中,尤其是那些具有煽动性的刺激信息极易带动网民在网络空间逞一时之快,加速相对意见的表达,进而陷入舆论之争。
由此可见,后真相时代更容易产生反转新闻。
社交媒体的兴盛不仅给反转新闻提供了主要的滋生土壤,也给新闻的数次反转和舆论的生成提供了可用空间和多元渠道,经过不断发酵,最终倒逼真相到来。
社交媒体平台正能量传播情况与影响因素调研
社交媒体平台正能量传播情况与影响因素调研社交媒体平台正能量传播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解社交媒体平台上正能量传播的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本文进行了调研,并总结了一些调研结果和结论。
一、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正能量传播情况1. 正能量内容的需求经过对多个社交媒体平台的分析,我们发现,用户对正能量内容的需求日益增加。
正能量内容能够为用户带来积极的思考和好的情绪体验,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这类内容备受欢迎。
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大量的正能量内容,例如励志故事、正能量语录等。
2. 正能量内容的传播情况虽然社交媒体平台上存在大量的正能量内容,但是其传播情况却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发现,正能量内容往往只在短时间内获得关注,之后便被较为负面、娱乐性的内容所替代。
这说明社交媒体平台上正能量传播的持续性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二、社交媒体平台正能量传播的影响因素1. 用户需求和兴趣偏好用户的需求和兴趣偏好是社交媒体平台上正能量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
如果用户对正能量内容不感兴趣或者需求不大,那么这类内容的传播势必会受到限制。
因此,社交媒体平台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兴趣,提供更多更好的正能量内容。
2. 传播算法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内容传播往往是通过算法来实现的。
传播算法的设置和优化会对正能量内容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倾向于将用户更多地暴露在负面的内容中,这样会导致正能量内容的曝光度不足。
因此,社交媒体平台需要优化算法,提高正能量内容的曝光度。
3. 群体心理和行为模式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的群体心理和行为模式也会影响正能量内容的传播。
一些用户更喜欢分享负面或娱乐性的内容,而对正能量内容的转发和传播不够积极。
这种行为模式会对正能量传播产生一定的阻碍,需要通过引导和培养用户更多地传播正能量内容。
4. 平台管理和监管社交媒体平台的管理和监管对于正能量传播至关重要。
一些平台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管措施,导致负面、有害的内容泛滥,而正能量内容的传播受到限制。
浅议利用微信传播大学生正能量的对策
势 ,赢得 了越来 越多的用户 ,尤其是知 阅读 兴趣 ,扩大其传 播效果 ,提高 受众 个重要 区别是具 有互动性 。用户之 间可 识水 平较高 、喜欢 赶潮 的大 学生用户 。
随着 微信技术 的不断成熟 和用户的持续 增 加 ,微信 于2 0 1 2 年8 月特别 推 出了微
的 忠 诚度 。
一
3 . 传播 受 众 多极 化
和缺乏互动 眭等不足。这些媒体一般以
微 信 用 户可 以通 过手 机 通 讯 录 、
文字和图片或者单纯的声音进行传播 ,且
校风 采 、主导校 园舆论 动 向、充 分发挥 QQ好 友 和 查 看 附近 的 人 、二 维 码 扫 无法实现互动 。大学生普遍对这些媒体缺 描、 “ 摇 一摇” 以及漂 流瓶等方式设置 乏兴趣,据随机调查 ,绝大多数大学生没 好友 。也 就是说 ,手机通讯 录联系人 、 微信 的传 播优 势
奢f 阉知识 2 0 1 3 -  ̄第 1 2 期1 0 3
业 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研 究
; 罅 s 4挥 F w 一 * 一
外 ,微信还具有较强的互动功能 ,大学生 流 ,这就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之间以及师生
4 . 为 大 学 生 正 能 量传 播 提 供 了强 大 忌 ,发布一些真 实性 无法保证的言论 ,
业务 研 究
《 | s 段L S ̄ Y AHOH
浅议利用微信传播大学生正能量的对策
口 孟 荣 新
【 摘 要 】 诞 生于高科技 背景之下的微信 ,以其 独特 的传播优 势在 大学生正能量传播 中发挥 着重要作 用。本文
在对 以上 两个方面进行 阐述 、分析 的基础上从 三个方面提 出了利用微 信传播 大学生正能量的具体 对策。
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
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1. 引言1.1 定义后真相时代后真相时代是指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样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信息真假难辨、虚假信息泛滥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们往往只看到信息的表面,而很少深究其背后的真相。
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和新闻媒体,大量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被传播和扩散,导致舆论的波动和情绪的波动。
后真相时代下,人们往往容易被虚假信息和谣言所误导,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受到了挑战,使得舆情反转和信息碎片化成为常态。
在这个时代中,人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需要批判性地思考和辨别信息的真伪。
传媒在后真相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筛选者和引导者。
传媒在后真相时代中应该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倡导真实客观的报道,引导公众正确看待信息,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传媒也应该加强自身的自律和监管,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和专业水平,更好地适应后真相时代的挑战和变革。
1.2 传媒在后真相时代的作用传媒在后真相时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传媒的影响力也愈发凸显。
传媒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舆论引导者和社会监督者。
在后真相时代,传媒对于揭露真相、监督权力、引导舆论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传媒在后真相时代起到了揭露真相的作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假新闻、谣言、误导性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给人们的判断和决策带来了困扰。
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承担着筛选真伪信息、传播真相的责任。
通过深度调查报道、事实核实和权威解读,传媒可以帮助公众辨别信息的真伪,提高舆论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传媒在后真相时代还具有监督权力的作用。
随着信息透明度的增加,人们对于政府、企业等各类权力机构的行为更加关注。
传媒作为第四权力的代表,承担着监督权力的责任。
通过报道问题、揭露弊端、追踪事件,传媒可以促使权力机构尊重公众利益、规范自身行为,确保社会的公正和平衡。
总的来说,传媒在后真相时代扮演着扬善扬恶、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
“后真相”视域下社会思潮的多元样态及其应对策略
“后真相”视域下社会思潮的多元样态及其应对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谣言等不实信息泛滥成灾,给人们的认知带来了困扰,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随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社会思潮变得更加多元化,人们对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更加容易受到各种误导和攻击。
这种情况下,如何认清社会思潮的多元样态,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成为当前需迫切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舆论引导和信息审核手段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当下错综复杂的信息战局,需要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只有深刻理解多元思潮的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对于“后真相”视域下社会思潮的多元样态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问题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后真相时代已经到来,社会思潮呈现出了多元的样态。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刻思考如何应对这种多元思潮给社会带来的挑战。
问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元思潮的存在对社会稳定和和谐构成了挑战。
不同的思潮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和分裂,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
多元思潮也给公共舆论和舆论引导带来了挑战。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往往难以分辨信息的真伪,容易受到假信息的影响。
建立有效的信息真实性审核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多元思潮也对社会的诚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欺诈和虚假宣传,破坏社会的诚信环境。
推动社会诚信建设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问题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何应对多元思潮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的挑战,如何加强舆论引导和信息真实性审核机制,以及如何推动社会诚信建设。
这些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多元思潮的现状多元思潮的现状可以说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传播,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来源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观点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浅议利用微信传播大学生正能量的对策
浅议利用微信传播大学生正能量的对策作者:丁杨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6年第3期智能手机已经达到了一个极为普及的程度,而随着出现的APP微信也成了一款极为火爆的聊天软件,它所具有非常独特、极为新颖的各种功能成了吸引广大用户的关键点,尤其是当代对于新鲜事物十分好奇的大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微信中有一个公众平台的功能,它不仅仅可以传播一些信息,学生还能够在该平台中发表自己的言论,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微信来传播大学生正能量,这样的意义是非同小可的。
一、微信的传播优势(一)传播内容多元化微信虽然也是一款聊天软件,但它和其他聊天软件的区别在于交流之间的更加多元化,信息内容也变得多元化,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它的亲和力。
亲和力的提升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提升受众的阅读兴趣,扩大其传播效果,提高受众的忠诚度。
(二)时效性强大学生是在学生时代中最接近社会的一个阶段,并且为了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学生需要对一些要事要闻做进行了解,微信就具有非常强的新闻时效性,很多新闻都能够第一时间让用户了解知晓。
除此之外,这些消息还可以转载链接、分享到朋友圈,这就大大提升了传播的效率。
二、微信在大学生传播正能量中的作用(一)校园新闻通过微信可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在校园中传播新闻主要应用的方式有官网、校报、校园期刊、广播等,这些较为传统的方式都使学生被动地去接收信息,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是比较难的。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这些传播新闻的方式是没有太大兴趣的,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它们是极度缺乏吸引力的,而微信能够改变这种情况,微信这种极为新颖的方式能够更利于实现大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沟通、交流,从而实现正确舆论主导、正能量的强效传播和微信的育人功能。
(二)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平等沟通在我国,师生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明确的,而且自古以来一直有尊敬师长的传统思想,在现代很多学生也对老师存在着一种畏惧,有很多人处理不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就出现不想和老师沟通的现象,进而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后真相时代下反转新闻的传播探究
2022/1上实践与创新采编经纬后真相时代下反转新闻的传播探究阴黄月张桂力余英龙粱照摘要: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频频出现,令真相扑朔迷离。
反转新闻对公众的信任、媒体公信力、正常的舆论生态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极大阻滞了新闻业的正常发展。
文章围绕近年的反转新闻,运用拉斯韦尔的“5W ”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探究造成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以减少反转新闻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5W ”模式2016年11月,牛津词典公布“2016年度英文词汇”为“后真相”(Post-truth ),意指相对于情感及个人信念,客观事实对形成民意只有相对小的影响。
换言之,即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
反转新闻近年来层出不穷,为受众所熟知的有“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广州某学校教师体罚学生吐血”事件等,“情节转变”在这些事件中将“眼球效应”发挥到极致。
后真相时代下反转新闻的内涵1992年,“后真相时代”就被应用在美国《国家》杂志一篇针对海湾战争的文章中,意为“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
在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大选后,后真相的使用频率飙升了最高值。
而反转新闻是指针对某一引发社会公众关注的新闻事件,最初矛头指向往往十分明确,而随着有关部门的深入调查和新闻报道的不断挖掘,事实真相呈现戏剧性反差,进而导致舆论风向急剧逆转,公众态度快速转变的新闻传播现象。
[1]后真相时代下反转新闻的影响因素1948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提出“5W ”模式,即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
本文试图通过结合拉斯韦尔的“5W ”模式对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做进一步分析。
Who (谁)。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促使受众由单纯的新闻接受者变为新闻的参与者和生产者,使得假新闻的制作者可以是任何人而不仅仅是记者。
后真相时代新闻传播伦理建构的思考
后真相时代新闻传播伦理建构的思考传媒伦理是新闻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在后真相时代,新闻传播伦理建构尤为重要,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新闻报道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考验。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新闻传播伦理的建构,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首先,我们需要更多地强调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后真相时代,虚假新闻和谣言泛滥,成为了公众获取信息的一大难题。
因此,新闻传播伦理建构需要更加注重事实查证和真实性的核实。
媒体机构应该成立专门的事实核查团队,加强对新闻报道的审查,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道德规范。
在网络时代,很多新闻从业者追求点击率和流量,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事实或制造标题党,丧失了对真相的敬畏和责任感。
因此,新闻传播伦理建构需要加强对新闻报道道德规范的约束,鼓励从业者秉持职业道德,切实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此外,我们也需要更多地关注隐私保护和个人权益。
在后真相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隐私面临更多的威胁和侵犯。
因此,新闻传播伦理建构需要更加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权益,媒体机构需要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并加强对隐私权的倡导和保护。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新闻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感。
在后真相时代,新闻报道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更重要的是为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和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新闻传播伦理建构需要鼓励媒体机构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务,关注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引导公众舆论,传递正能量。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公众的新闻素养教育。
在后真相时代,公众面临着信息的过载和虚假信息的困扰,容易陷入谣言和误导。
因此,新闻传播伦理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公众的新闻素养教育,提高公众辨别信息真伪和价值的能力,培养公众对新闻报道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判断能力。
总之,在后真相时代,新闻传播伦理建构的思考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强调真实性和准确性,建立严格的道德规范,保护个人隐私和权益,加强新闻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需要加强公众的新闻素养教育。
后真相时代意味着客观性的终结吗
后真相时代意味着客观性的终结吗一、本文概述在数字化和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被称为“后真相时代”的新阶段。
这个时代的特点在于,公众对于事实的接受度不再单纯基于客观证据,而是更多地受到个人情感、立场和信任度的影响。
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后真相时代是否意味着客观性的终结?本文旨在探讨这一问题,分析后真相时代的特点,以及客观性在信息时代中的价值和挑战。
我们将通过审视后真相时代的表现,评估其对客观性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维护并促进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后真相时代的特征在后真相时代,我们观察到一系列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复杂面貌。
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增加。
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普及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迅速发布和传播信息,而无需经过传统的媒体过滤和验证。
这种信息传播模式导致了大量的信息过载,使得公众很难区分真实和虚假。
情感化和个人化的叙事逐渐取代了客观事实在公众舆论中的主导地位。
在后真相时代,人们更倾向于相信那些符合他们情感和价值观的信息,而不是基于客观事实的报道。
这种情感化的叙事方式往往更加吸引人,也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传播。
后真相时代还表现出对权威和专家意见的怀疑。
随着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多样性增加,人们开始质疑传统权威机构和专家的可信度。
这种怀疑主义导致了公众对客观性和事实性的认知产生混乱,使得真相的辨识变得更加困难。
后真相时代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泡沫的出现。
由于算法推荐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更容易接触到符合自己观点和兴趣的信息,从而陷入信息孤岛。
这种信息泡沫加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和误解,使得真相的寻找和确认变得更加复杂。
后真相时代的特征表现为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增加、情感化和个人化的叙事取代客观事实、对权威和专家意见的怀疑以及信息泡沫的出现。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后真相时代的复杂面貌,使得客观性的追求和真相的辨识变得更加困难。
三、客观性的定义与重要性在探讨后真相时代是否意味着客观性的终结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客观性的定义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信息的快速传播,我们正处在一个后真相时代。
在这个时代,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这些信息的真实性。
而在这种环境下,“舆论反转”现象层出不穷,一些本来应该受到谴责的行为却被包装成了正义的行为,一些被误解的人也因此遭受不公。
“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成因有很多,首先是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速度过快,使得一些没有经过核实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
这使得一些本来并不重要的细节变得非常突出,成为了舆论焦点。
其次是人们趋向于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事情,而忽视真相。
一些人利用“舆论反转”现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地扭曲事实,误导公众,甚至制造假新闻。
而面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反思。
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
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我们需要多方核实,多听取不同的声音。
我们需要理性对待舆论,不要盲目跟风。
对那些散布虚假信息、歪曲事实的人和媒体,我们需要保持警惕,避免受到误导。
实际上,“舆论反转”并不总是带来正面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它甚至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不公的对待。
比如有些人因为故意传播错误信息而被大量的人攻击,而受到不公的对待。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避免它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一现象的失范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真相,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舆论,不要被所谓的“热点”迷惑,而是用心去思考,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问题。
社交媒体平台也应该加强信息的管理,加强对虚假信息的监管,遏制“舆论反转”现象的滥用。
面对后真相时代下的“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我们需要加强自己的辨别能力,理性对待舆论,同时对那些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人和媒体保持警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舆论反转”带来的不良影响,让社交媒体成为信息交流和社会正能量的平台。
情绪共振视域下的微信公众号正能量传播
情绪共振视域下的微信公众号正能量传播作者:马逸凡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08期【摘要】微信作为最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之一,逐渐成为社会热点事件中民意的出口之一,因具备交互性、非线性、强关系等圈层化传播特征,使其更易成为热点事件中情绪化、极端化信息传播的温床,甚至产生群体极化现象。
本文结合新媒体时代移动端信息传播的特征,结合情绪共振理论,分析微信平台负面情绪表达的特征,以及微信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引发情绪化表达的诱因,探究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移动端正能量的引导方向。
【关键词】正能量;情绪化表达;微信【基金项目】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正能量传播视角下微信的情绪化表达研究”(yjscxx2019-101-13)。
1. 微信平台传播机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更新,人们参与社会议题的方式更加多样灵活,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社会热点事件中民意的宣泄口。
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在给有效信息匮乏下的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信息过载及失控现象等负效应,不仅影响了新媒体传播生态的健康发展,给传统媒体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冲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國新闻事业的发展,多次研究有关问题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思考如何促使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更好地服务中国的发展,积极弘扬正能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1.1 信息传播圈层化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在其文章《弱关系的力量》中提出“强连接”与“弱连接”的概念,微信用户的人际关系系统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熟人社交圈,在线上体现为以人际传播为主“强连接”微信朋友圈的传播模式。
在这种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信息交流中,易形成以意见领袖为中心的信息圈层化传播,群体成员在“沉默的螺旋”效应和对意见领袖的充分信任引导机制下,即便朋友圈传递的很多消息来源不明或是明显虚假,成员往往出于对朋友的信赖心理,盲目地转发和分享虚假信息甚至错误观点。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及其治理对策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日益严重。
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大量不经核实的虚假信息迅速散布开来,引起了民众的恐慌和困惑。
社交媒体对信息的筛选和推送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形成信息的封闭圈子,让舆论失去多元性和客观性。
为了治理舆论失焦现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加强媒体监管是治理舆论失焦的重要举措。
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对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传播虚假信息的媒体机构和个人,可以依法严惩,以警示他人。
政府还可以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合作,建立相应的信息验证和公众教育机制,提供准确和可靠的信息。
加强公众的媒体素养是治理舆论失焦的基础。
公众应该培养对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学会对信息进行评估和判断。
媒体素养教育可以从小学开始,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水平。
媒体机构应当加强自律,提高自身的可信度和专业性,为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加强技术手段的运用是治理舆论失焦的重要手段。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信息鉴别和筛选,帮助用户辨别真相和虚假信息。
通过优化算法和推荐系统,改变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减少信息封闭圈子的形成。
政府和媒体机构可以开发和推广相关的科技应用,提供用户真实可信的信息渠道。
增强社会共识和参与是治理舆论失焦的重要手段。
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
政府可以加强对社交媒体平台的合规监管,媒体可以增加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和解读,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参与舆论的讨论和反思。
只有形成共识,才能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减少舆论失焦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后真相时代,治理舆论失焦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
通过加强媒体监管,提高公众媒体素养,运用技术手段和增强社会共识,才能建立一个公正、透明、可信的舆论环境。
政府、媒体和公众都应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信息传播环境,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正能量。
“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传播的“把关”意识
68学术探讨“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传播的“把关”意识杜嘉慧(山西大学 新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摘 要: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在公众言论自由得到保障的同时,网络传播的随意性使得社会热点问题被迅速扩散和无限放大。
本文指出“把关”理论在舆论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旨在说明只有正确认识并提高“后真相”时代下网络舆论传播的“把关”意识,才能有效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从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新媒体环境。
关键词:后真相;网络舆论;把关;媒介素养;新闻素养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3-0068-02一、“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把关”的内涵“把关”理论作为传播学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长久以来都被广大学者们作为学术研究的理论依据。
该理论是指传播者会不可避免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信息进行选择,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作“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作“把关人”[1]。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信息传播中传统的“把关人”角色下移,“人人皆媒体”的传播机制将舆论传播带入了“后真相”时代。
所谓“后真相”,意为相对于情感及个人信念来说,客观事实对民意只会产生比较小的影响[2]。
但需要注意的是,“后真相”时代并非没有真相,而是将真相置于人们情感或者成见之后,即先情感、后事实。
传播方式的不断变更,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使得“后真相”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网络平台是人们讨论、表达意见的重要场所。
在网络普及率极高的今天,公众积极参与网络事件的讨论。
网络媒体先天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时代人们意见表达的自由,但网络的匿名性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网民表达意见时非理性甚至极端情绪的出现。
再加上“后真相”时代下的受众较为情绪化,许多经典的传播理论在网络传播过程中都面临着挑战,其中受挑战最大的就是“把关”理论。
微信自媒体如何传播正能量 论文
目录摘要 (4)引言2.微信与自媒体概述 (5)2.1微信公众平台简介 (5)2.2自媒体简介 (5)3.微信自媒体发展现状与传播特性分析 (6)3.1微信自媒体的发展现状 (6)3.1.1微信自媒体的受益人群 (7)3.1.2微信自媒体存在的缺陷 (7)3.2微信自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8)3.2.1微信自媒体与其它传播媒介的区别 (8)3.2.2微信自媒体的传播优势 (9)4.微信自媒体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风尚的意义 (10)4.1 传播速度快引导社会舆论 (11)4.2 发扬公信力弘扬社会正气 (11)4.3提升信息传播速度,帮助破除谣言 (11)5.如何利用微信自媒体传播正能量 (12)5.1政府恪尽引导职能 (12)5.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12)5.3完善微信宣传管理机制 (13)5.4使用者加强个人自律 (13)6.结束语 (14)参考文献 (15)摘要:微信可以看做当前十分热门的移动互联网交流工具,并且用户人数逐年增加。
以高科技为依托的微信自媒体具备独特的传播优势,合理的利用有助于传播社会正能量。
本文简要介绍了微信与自媒体等相关概念,并分析了微信自媒体的现状与传播特性,最后从政府做好引导职能、完善微信宣传管理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利用微信自媒体传播正能量的措施,以期望未来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微信自媒体能够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并借助微信自媒体的庞大力量更好地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
关键词:微信;自媒体;正能量引言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使用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带动了微信这款聊天软件的迅速普及。
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实现文件、图片以及视频传递,借此也更加便于沟通交流,它独特的传播优势也吸引了不同层次的用户,其中以年轻人居多。
自腾讯公司于2012年推出微信公众平台后,不管是团体、个人或者机构均可以拥有自己的公众账号,这也便于特定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真相”时代,微信“正能量”传播机制研究作者:杨溢华温小秋郑丽华叶翠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2期摘要: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传统定义下的开始衍生出一种新的存在形式——“正能量”。
与常规的负面不同,“正能量”充满积极意义的外表下,往往暗藏着欺骗行为与利益关系。
本文依托于“后真相”时代的现实背景,阐述微信平台上的“正能量”的定义与特征;分析其传播模式和传播路径,研究其传播机制;并从媒介环境因素、受众心理和平台监管机制三大方面分析“正能量”产生的原因。
最后笔者从官方层面和自身层面两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关于针对微信平台上的“正能量”的治理策略。
希望这些策略能为有效阻止“正能量”谣言的泛滥献上一份力,起到维护和净化网络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正能量;传播机制;受众心理“后真相”时代,微信“正能量”传播机制研究一、关于“后真相”时代的概念及特征近年来,“后真相”一词成为了新闻传播学科中的热门词汇,不少学者开始探讨“后真相”的概念,并认为“后真相”时代脱胎于社交媒体的兴起与发展。
“后真相”时代的主要特征为新闻信息来源失信化、事实逐渐次要化和价值追求娱乐化。
精准界定“后真相”时代的概念,理清其三大特征,为微信“正能量”传播机制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后真相”时代的概念“后真相”一词原指官方媒体因为形象问题掩盖事实真相、封锁消息,而民众竭力对抗并企图从中寻求迟来的真相。
2016年,“后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词典》奉为年度热点词汇,随即引发新闻学界的广泛探讨,其概念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与发展,“后真相”时代的主角不再是传统的官方媒体,而是扩展到了新兴媒体浪潮下的每一位使用者。
“后真相”时代也衍生出新的概念,受众的重心逐渐由执着于事实转向寻求情感宣泄和观念认知。
英国媒体人马休·达安科纳指出,所谓“后真相”,强调的并不是谎言或欺骗,而是公众对此的反应——相较于事实和证据,公众的情感共鸣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1]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传播者利用受众的“后真相”心理发布廉价煽情内容的做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2.“后真相”时代的特征(1)信息来源模糊化随着新型技术平台的层出不穷,社会舆情生态事实上已和原先的样貌大不相同。
人们的话语权得以扩大,仅凭一台智能设备就能随时随地发布原创内容或事件观點。
网络舆论场在如火如荼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次传播者转载一篇文章时没有提及原创作者,二次传播者的粉丝便会以为这是他的原创观点。
这显然对原创作者不公平。
这一情况在新浪微博平台司空见惯,由于微博上消息鱼龙混杂,信息高度重合外加碎片化,甚至出现了微博大V 未向原创作者证实消息真假,便任意转载导致事件大肆发酵的行为。
(2)事实真相次要化“后真相”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具体表现为舆情反转。
2016年2月6日,网络社区篱笆网发布了一篇题为《有点想分手了。
》的帖子,发帖人称自己不顾父母阻挠来到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却在看到男友家第一顿晚饭后,决定分手回家。
第二天,KDS宽带社将帖子以截图方式发布在新浪微博平台上,随后被蓝V@华西都市报转发,事件由此发酵并引起广大网友激烈讨论。
在“上海逃饭女”事件中,事实真相仿佛不再成为人们首要获知的信息。
因为“上海逃饭女”事件被证实为假新闻后,公众并没有停止对此的讨论。
在微博大V和众多10万+文章的带领下,网民跟随各自的意见领袖分化成不同的阵营,女德立场、女权立场、煽情立场等各种角度层出不穷。
人们从这一节点进行思维发散,讨论配偶和父母存在矛盾时的做法、乡土中国与现代都市的差距以及热衷于地域黑的人的心理等。
从某种程度看,“上海逃饭女”事件的真实性已不重要,公众以此为契机寻求情感共鸣和价值观认知才是重头戏。
(3)价值追求娱乐化在商品经济和大众享乐文化的浪潮中,娱乐至死和逃避对真相孜孜不倦的求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
价值追求的娱乐化是对理性的逃避,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人们的思维产生惰性,习惯娱乐而淡忘思考,追崇喧嚣的表象而忽略深层次的探索。
[2]新浪微博平台上的过度玩梗现象则是价值追求娱乐化的具象表现。
二、微信“正能量”的概述作为最古老的的大众传播媒介,一直频繁且密切地存在于我们的传播活动之中。
在“后真相”时代,以“正能量”这种全新的、具有迷惑性的面貌出现在互联网之中。
尤其是在拥有12亿用户数量的微信平台上,“正能量”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对微信平台的治理和网络舆论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1.微信“正能量”的定义对于定义的界定,学界持有多种观点。
奥尔波特和波斯曼认为,“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
纳普认为,“是一种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有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
彼得森和吉斯特认为,“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3]虽是各家各言,但这三种定义都强调是一种“未经证实”的信息。
而“正能量”一词原本属于物理学范畴,物理学领域以真空能量为零,将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定义为正能量,而能量小于真空的物质则为负能量。
后来,正能量一词的使用范围从物理学拓展到心理学和社会学,并被赋予积极向上、蓬勃奋进的意义。
综上所述,微信“正能量”是指:一种表面积极向上、富含正能量情感,实则利用网民的正义感和善意来蛊惑、煽动人心的依附于微信平台的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
2.微信“正能量”的特征(1)精神领域:多依托于主流价值观“正能量”言如其名,其内容呈现出积极乐观、充满善意的特征,甚至十分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看似起到弘扬社会主旋律的作用。
实则不然,这类打着“正能量”幌子的伪正能量,往往在主流价值观的面具后偷偷裹挟、夹带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8.1级地震,各国旅游团被困在机场。
在此背景下,一则“持有中国护照可免费乘坐飞机回国”的开始出现在微信朋友圈。
基于公众对爱国情怀和民族主义情緒的共鸣,该“正能量”在朋友圈大肆传播。
在民族主义情绪的激荡下,公众因降低了对未知信息的警惕度而转发传播,群体沉醉于大国的虚荣梦想之中,造成比“负能量”还要严重的负面效应。
(2)故事群体:多选择弱势群体为主角微信“正能量”的故事主体大多为妇女儿童、农民工、失业者等弱势群体。
其惯于利用人们的从善心理和正义感驱使下的的帮扶冲动来蛊惑公众,诱导公众转发评论,容易造成同情心的泛滥和善意的变质。
此特征大多集中体现在“寻人启事”这一类上。
2014年在朋友圈疯狂传播的“郑春容丢孩子”并不是偶然事件,在“郑春容丢孩子”被证实为之后,仍然有其他类似的“寻人启事”被散播,发布者还会在文章最后加一句“不转不是中国人”来对公众道德绑架。
(3)措辞修饰:使用煽动性和复制性文字“正能量”的内容大多被赋予感性的情感色彩。
真情实感的文字包含浓厚的人情味,并加以重复表述,极其容易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
“寻找失踪孩子”、“丢失准考证”和“急需熊猫血”等一些朋友圈广泛流传的“正能量”,常常有多个版本,其内容和形式十分雷同,只是更换了地名和联系方式等细节。
比如“白娅倩丢失高考准考证”中,“该同学”从2011年开始,连续五年在全国多数省份弄丢了准考证。
[4]三、微信“正能量”的传播机制(一)信息传播的起源、终端和媒介属性随着互联网和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形式也朝着信息化发展。
而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形式,也在互联网时代凭借新型媒介生出不小的火花。
作为从中变异衍生出的畸形案例,“正能量”的传播模式和传播路径值得研究。
1.微信平台一端多元化微信平台是一个集传播、服务、娱乐、评论及多媒体分享与一体的社交平台,其基于朋友圈的内容分享、基于微信群的社群交流以及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大众传播,形成并塑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立体式、多面向的社交媒体平台。
因为这些特质,微信平台在消息传播方面的影响力是空前绝后的。
[5]在“正能量”的传播过程中,微信平台扮演了一个既生成又接受的双重场所,即它除了制造和初次传播“正能量”之外,几乎还无门槛接收其他平台的虚假信息并进行二次大肆传播。
2.信息传受方式一体化在“正能量”的传播路径中,传播者和接受者在某种程度上已融为一体。
从功能定位来看,传播者可以成为接受者,接受者可以成为传播者。
二者角色身份轮流互换,混为一体。
从利益诉求来看,传播者需要接受者转发、评论其参与发布的“正能量”以维持自身的关注度。
接受者也需要传播者制造或二次传播一些新的信息以满足自身需求。
(二)公开性与私密性兼存的传播模式不同于微博平台的内容完全开放分享,微信平台更偏向于公开与私密并存,双向大过单向的黏性更强的传播模式。
基于微信平台圈层化的传播模式,“正能量”的传播速度不比微博平台放射性传播模式快,但其传播层次却比之更深。
微信平台特殊的传播模式,为后续的澄清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分析微信平台“正能量”的传播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微信朋友圈的内聚传播与微博“正能量”完全开放式传播不同,微信平台上的“正能量”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微信“正能量”往往基于熟人圈关系传播,但在熟人相传的同时却又不百分百共享。
例如A转发了一则“正能量”,B和C都是A的好友,其中B和C没有互相“添加好友”,那么B和C便看不到对方在A朋友圈下的互动。
这种内聚模式的设置能有效维护用户私密性,却过分阻挡外部力量的信息来访,微信朋友圈的净化能力随之弱化,久而久之不利于后续“正能量”的澄清。
(2)微信群聊的社群传播一个微信群通常由一些具有相同社会特征(如性别、职业、爱好等)的微信用户组成,这是一个有着现实社会关系基础的微型社区。
而社区中的个体又有着各自的关系网络,相比微信群中的个体间关系,二者的稠密程度是不同的。
如果把每个个体都看作是一个网络节点,那么节点内部(朋友圈)、节点与节点之间(微信群)的关系就构成了一个“无标度网络”。
[1]微信“正能量”就是在这样一个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复杂网络结构中生产和传播的。
[6]四、微信“正能量”生成的原因(一)微信传播过程中的环境因素“正能量”为何极其容易在微信平台肆虐,这跟微信传播过程的环境因素有莫大的关系。
微信病毒式传播加剧“正能量”的扩散,“强关系”模式使朋友圈用户粘度增强,以及微信平台自我净化能力薄弱,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地推动了“正能量”在微信平台生成的进度,并造成其广泛传播的现象。
1.微信病毒式传播加剧传播速度病毒式传播模式是一种借助互联网手段存在的,以人际关系网络为基础,通过受众主动“口口相传”来实现信息扩散的高效率的传播方式,其特点是利用公众的积极性与人际网络,快速复制,广泛传播,将信息在短时间内传向更多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