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论文学生的积极心理论文:在作文教学中巧用学生的积极心理

合集下载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我们力主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

”学生在写作的艰苦劳动中,要随心所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

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可以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也可以写,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俯一仰,凡人凡事都可以写。

整个写作过程中,应该要积要参与作者的感情体验,做到感同身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

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出他自然而然的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

培养学生审美观,通过感知陶冶学生情操。

教育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做好人。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习良好的道德是不可忽视的内容。

把国情、养成教育同作文有机联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美的潜力,不断鞭策自已创造价值的事。

让学生在作文的构思中悟出真、善、丑恶,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在作文中,使作文不空假,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突出作文的个性。

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认为,人的意志可以调节人的内外活动,它会推动一个人去达到一定的目的或排除与目的相矛盾的愿望与行动。

小学生身心正处于幼稚和半幼稚状态,意志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在作文中,要培养学生的恒心。

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认真观察、长期练笔,特别是通过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来不断克服困难,增强耐挫力才能提高。

由此可见,学生意志力的发展是要建立在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基础上的。

那么,顽强而不急于求成,坚忍不拔而知难而退,持之以恒而又不一暴十寒等优秀品质就会逐渐养成。

这将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人生道路上终身受益。

坚持写好日记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写好日记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必经之途。

学生学好心理日记,让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心中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感情,有助于克服心理状态。

完善自我,从而逐渐形成健康心理。

同时,也可通过日记这篇反映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依据。

写作训练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情绪论文

写作训练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情绪论文

写作训练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写作过程可以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得到综合的训练。

同时,写作过程也是学生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个人道德修养的过程。

因此,作文教学对学生的智力发展、精神成长及道德培养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本文根据现代中学生的写作现状,从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情绪方面探讨初中作文的有效性教学。

一初中生写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1、现状分析。

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写作比其他的学习任务更具挑战性。

在开始写作前,很多学生对于任务的完成没有十足的把握。

因而,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不敢大胆尝试和创新。

这种畏难情绪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生自身消极的心理暗示以及写作技能水平的低下。

因此,初中生的写作现状可以概括为——不想写,不会写。

2、原因分析。

一方面,如果学生在主观心理上对写作训练产生畏难、厌倦等消极情绪,就会影响、压制学生自身参与实践、创新探索的愿望和能力。

这就导致了“不想写”。

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未能准确理解写作目的、要求,未能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也就无法顺利完成训练任务、形成写作技能。

这就导致了“不会写”。

学生的消极情绪影响了写作技能的形成和提高,而写作技能的不足和低下又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

因此,“不想写”与“不会写”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困难,找到影响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原因,教师才有可能制定有效具体的帮教措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体现为:通过有效的作文教学,让学生由原来的“不想写,不会写”,转变为“乐意写,会写”。

二、有效性作文教学的具体措施之一——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情绪。

针对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的“不想写”与“不会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和知识技能水平,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如果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情绪,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不想写”的难题了。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例(共5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例(共5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例(共5篇)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素质教育中十分关键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必要环节。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第1篇: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关键在于把语文课程中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教给学生,并使之有所感悟、有所认知、有所升华,既要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更要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情感、体验和理解。

基于这一理念,笔者多年来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把小学语文的直接教育转变为对学生心灵和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研究中较好地实现了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

一、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通过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小学生不断、悦纳自己,逐步提高他们对研究、生活的适应能力,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和正确的研究态度,以及开朗、向上、乐学、XXX、自信、独立的健康人格。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程总目标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态度和持久的研究热情,树立研究信心,养成良好的研究惯”,“在语文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有小我的体验与发现”,“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头脑感情”。

在语文教材中也到处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只要任课教师认真研究,就可以实现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无缝对接。

譬喻,在《瑞恩的井》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讲话、学生讨论等体式格局,让学生发现XXX的善良和真挚的爱心,从而变得更有同情心;《寻找幸运花瓣》一文让学生感受到,心中充溢美好的希望并为之努力,是人生中一件幸福的事;《无言的爱》让学生在感受植物之间友爱相处的温暖的同时,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更应当和谐相处。

中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论文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提出的心理学理念。

与传统心理学研究人类病态、消极的心理症状不同,积极心理学面向普通大众,以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研究人的美德、优势和潜力,提倡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激发每个人自身固有的积极品质,从而获得幸福。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思考如何融入积极心理学,唤醒学生心中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一、投真情于教学中,感染学生,激发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学认为,“发自内心的积极情绪可以感染别人。

”教师应投真情于教学中,创造充满乐趣、充满正能量的课堂环境,积极引导学生的心理情绪。

育人者当育己,育心者当自勉。

要想激发学生心中的积极情感,教师应当成为积极心理暗示的楷模。

“不精不诚,不能感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当老师在三寸讲台上侃侃而谈,对《诗经》风雅精彩而自豪,被雄奇飘逸的唐诗所折服,为文采斐然的唐宋八大家而震撼时,学生自然而然会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一同沉浸在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中,感受传统文化对思想的洗涤,激发自身的爱国热情。

朱光潜先生在武汉大学教授英诗文选时,正逢国家风雨飘摇,抵御外敌之际,朱先生讲到某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诗文时,国恨家仇历历在目,涕泪横流,不能自已,学生深受感染,拳拳爱国之心呼之欲出,唯有发奋学习,才能尽自己爱国之绵力。

再比如,教师在教授《母亲的恩情》这篇文章时,真情流露,袒露心声,通过自己对朴实而又伟大的母爱的感悟,引导学生联想、思索自己的父母是怎么关心、爱护自己,从自身的感受来进一步体会什么是“父爱无声,母爱无疆”,进而懂得从小体贴、孝顺父母。

教师融真情于教学中,可以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共鸣。

人的情绪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

二、学会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心理学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改善学习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最新5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最新5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最新5篇)网络时代互联网对中小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探究网络时代学校如何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阶段,学校应该从专业课程、老师素质、提高学生自身素养等几个方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心理素质优良的全面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人们已经全面进入网络时代。

随着网络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不断深入,不仅给成年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也接触到网络,并且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心理和思想都处于一个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他们大多数渴望接触新鲜的事物,探究周围的世界。

同样,他们大多数也一样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诱惑,对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小学生接触网络、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社交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我们不应该把网络视作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洪水猛兽。

要想让孩子在网络时代能够全面健康地成长,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懂得合理地利用网络。

一、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的心里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巨大挑战的网络时代,学校的心里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应该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1.要对学校的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增加他们的承受心理压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善于发现学生在成长中产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并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及时摆脱心里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设置固定的心理辅导课程,聘用专业的心理教育老师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教育,通过有规律的、合理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把积极心理渗透贯穿进小学语文教育的论文

把积极心理渗透贯穿进小学语文教育的论文

把积极心理渗透贯穿进小学语文教育的论文把积极心理渗透贯穿进小学语文教育的论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除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外,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因其具有较强的情感、心理、角色传递和交流功能,所以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把积极心理渗透教育贯穿到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既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掌握,又能够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

一、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动力是贯彻积极渗透教育的根本途径1.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渗透教育因素。

语文学科是语言教育和情感体验的结合。

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都与情感教育密不可分。

在给学生讲解教授文字作品中,既要重视传授语文知识,同时也要重视进行情感传递和心理教育。

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轻松自然地导入,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易于接受。

同时,要发挥好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

要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结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教育。

2.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美术、朗读、游戏、表演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合理考虑其趣味性、参与性和竞争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通过这些活动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把游戏、表演等学生所喜欢的娱乐形式引进课堂,通过游戏、表演等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振奋,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3.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灵活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增强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心理,容易为学生所接纳。

中小学心理教育论文范文3篇

中小学心理教育论文范文3篇

中小学心理教育论文范文3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论文一、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与主动参与者。

而学习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主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小学生容易在学习中产生困难与烦恼,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合理地帮助学生解决此类心理问题。

仔细研究小学语文教师的课本,我们知道,在语文教材中存在很多适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内容与素材,而且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有助于教师构建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元素,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立足课堂教学的实践,努力钻研教材的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充分挖掘小学语文学科中存在的教育心理学内容。

比如,在小学语文《将相和》一文,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课文,文章的立意与主题也很好,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塑造正确的人格。

在该文章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就要着手训练与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想象能力,让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心感悟与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其次,创设情境,让学生代入课文台词进行表演,使其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师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用意,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最后,在课文的讲解阶段,语文教师要深刻挖掘文章中的人物特点、语言及其性格,熏陶学生的人文内涵,使之在耳濡目染中健全人格,培养个性。

通过这我们可以看出,只要语文教师用心挖掘,并将其挖掘到的有价值的东西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每一次都是成功的,并且是更有意义的。

通过挖掘与研读文章的小例子,一定可以挖掘出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关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进而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的环节在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的环节,良好的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美好的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优秀4篇】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优秀4篇】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优秀4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篇一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

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

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

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

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

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

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

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瑞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作文兴趣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作文兴趣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作文的兴趣“写作”是学生写自己的亲身的直接的体验、感想、感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各种形式的练笔方式记录下来的文字,因而,学生的写作活动自应是自主性写作。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然而这些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写作教学被人为扭曲了。

为了升学考试,学生成了应试的工具、写作的奴隶,作文课让学生胆战心惊,望而生畏,写作教学也就成了一潭死水。

那么,如何唤醒学生自主作文的意识,如何让学生写出有鲜活味道的作文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一.范文引路,淡化难度,激发作文兴趣“作文难”,是事实,其罪在孤立的作文指导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扼杀了作文的积极性,造成了学生无病呻吟,望题生畏。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认为:范文引导,淡化难度,应是一个实在的好方法。

教学时,以课文当作范文,结合写作知识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萌发写作意念。

我教《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就指导学生留意自己的成长过程,回忆有过怎样隐秘的内心世界?是否有过伤感?今天自己怎样看待曾经有过的内心秘密与伤感的文章?在学《钱》这篇课文时,就引导他们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以“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反映日常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可以体现金钱与经济建设、道德观念的关系。

让学生尽其所思,有感而作,自由发挥。

因为学生是生活中人,对生活中的话题自然不陌生,写起来自然不费力了。

二.优化作文指导方式,诱发作文欲望1.开放指导。

开放的作文指导就是老师在作文教学指导时尽情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他们碰到困难时,老师再给他们以明确、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或者组织引导学生互相帮助,以达到写好作文的目的。

在作文教学中巧用学生的积极心理

在作文教学中巧用学生的积极心理
果文笔一般 的学生来写 , 文章就变得很俗 了。 以, 所 在命题时 , 我更 多 地注重题 目对 于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向 , 更多地注重学生感情 的宣泄 ,
让他们看到题 目, 马上联 系到 自己的生活 , 例如 :妈妈笑 了》 学生会 《 ,
学 教
立刻 想到 : 妈妈在什 么时候笑 了?
端。正如刘勰《 文心雕龙》 中所 言:
“ 色之动 ,心亦摇 焉” “ 动于 物 ,情 中而行于言” 。所 以好 的作文命题 无 论 是 在 内 容 上 还 是 语 言 形 式 上, 都应该唤起 学生 的美感 , 开启
得作 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只是少 数 几个 同学 的 事 ,
其 他 同学 只 不 过 是 陪 衬 而 已 , 从
前 , 行了一个小 小的辩论 《 进 学历
和能力哪个 重要》 学 生 自行分 为 ,
正 反两组 , 正方支 持学历重要 , 反 方 支持能力 重要 。在整个 辩论过 程 中, 方都针对“ 历” “ 双 学 和 能
的 写 作 动 机 , 如 说 , 以利 用 组 比 可
中学 生亦较喜 欢那些具 有争
辩性 、 疑性 的作 文题 , 《 生 质 如 学 该不该经 商》 《 、老师莫 下海》等 。
这些 题 目可 引发 学生 互 相争 辩 , 打“ 笔墨 官 司” 既 可 活跃 他们 的 , 思想 , 增强他们 争辩是非 的能力 , 又能激 发他们 的兴 趣 ,这也 符合 学生争 强好胜 的心理特征 。如果 命题符合 了学生 心理 ,是学 生想 说 的心 里话 ,他们 又有切身感 受 和体验 , 易打 开他们联想 的屏幕 ,
们 的命题依据 。 例如 :妈妈的爱》《 《 、 永远难忘的事》 等这类命题 , 既陈

试论作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因素调动

试论作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因素调动

试论作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因素调动作者:杜天亮概要: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多種多样的,纷繁复杂的,而且是不断变动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因人制宜,因人施教,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其方式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有一点可以深信,作文教学如能充分注重调动学生心理因素,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改进充实教学方法,对于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学生作文心理是多样。

大体说来,积极因素积极因素少于消极因素。

这些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①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从小学开始写作文就未学好;也有的认为作文与天赋或遗传因素有关,认为自己天生就不是写作文的料,恨自己笨,水平不如别人,强调客观多,内在心理原因找的少。

一遇上作文课,就打不起精神来,自惭形秽,精神意志已损大半。

②惰性心理。

怕动脑筋,懒于搜集第一手材料,个别学生在教师指导作文结束,该自己写作时,就拿出乎早已准备好的“百科全书”——优秀作文选来,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得来全不费功夫。

一旦被老师发现,再改头换面重抄,根本不愿多动脑筋,把动脑筋看成一种负担,只求完成,不求质量,而且还以为将来正式考试时“一逼就会出来”,平时无需多练。

更有甚者,平时即不打草稿,更不愿修改,得过且过,尽管文句别扭,错漏之处甚多,仍不屑于看第二遍。

③埋怨心理。

自己写不好,总埋怨老师批改不公,表扬的总是那几位,不愿从自身找原因。

④轻视心理。

重理轻文,对写作索然无味,不求在语文写作方面有什么发展,只求过得去,关键是不感兴趣。

以上四种,是较为常见的、被发现的作文消极心理表现。

作文教学的负面影响实在不容低估,它往往使学生对作文缺乏一种饱满的奋发向上的情绪,对写好作文缺乏自信和勇气。

在这种心里因素的支配下,即使老师做再多的指导,批评的力度再大,也无济于事。

学生仍然我行我素,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难以形成积极作文的良好氛围。

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难以较大幅度的提高。

事实上,学生作文固然是一种作业,但自有其自身的特点。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达,是大脑这个“思想加工厂”的推销窗口。

积极心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摘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得到自由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把德育渗透到每一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

德育要注意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中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唤起中学生积极的心理情感,陶冶中学生的积极心理,锻炼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适应中学生积极心理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积极心理;语文课堂;应用一位哲人说过:“你的心态就是你的主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却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我们应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消除负面心理对我们的影响。

我从事的是语文教学工作,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简单谈谈积极心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积极心理在初中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篇目是涉及到有关积极心理这方面的内容的,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注重在情感体验这一环节让学生领悟出态度决定成败,无论情况好坏,都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是一篇短篇散文,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

文章讲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一种悔恨之情。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除了让学生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感受母亲的伟大形象,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这些重难点外,我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本人的经历。

史铁生21岁时生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后来他又患了肾病,并发展为尿毒症,需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每周三次的透析,1000次的扎针,让他的血管成了蚯蚓状。

可以说命运对史铁生已经是很残酷了,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坚持用自己的大半生与病魔作斗争,直到2010年12月31日凌晨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去世。

临死前他还把自己的大部分器官捐献出去。

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论文.

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 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学科方面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优势。

在教学中,只有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像丰富,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

一、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 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

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不错,很好,有进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搞挫折能力。

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 去学习知识。

三、创设情境,营造民主环境氛围,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你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把握学生心理,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把握学生心理,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把握学生心理,提高语文教学水平语文教学必须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我从教初中多年的一点体会。

一个教师开始教一个新的班级要从调查研究入手。

了解什么呢?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发展、思想品德情况。

这是每个年级都适用的,至于初中特别是初一,除了了解这些之外,还要了解、认识少年心理特点。

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2到14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在儿童心理学上通常称之为少年期或学龄中期。

这个时期学生心理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状态,是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初一的学生年龄小,正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起点上,这种特点更有其鲜明的反映。

一、天真活泼,思想单纯,活跃好动。

他们往往一下课就冲出教室,嘻笑追打,做各种游戏,男女不分界限。

他们有强烈的表达需要,和高中学生相比,上课时主动举手争取发言的人要多得多、踊跃得多,举了手未能发言者还往往翘嘴顿脚表示不高兴。

二、模仿性强,好的容易学,坏的也容易学,大脑皮质上的暂时神经联系还不牢固,兴奋点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化,爱好容易改变。

他们常常是,看了武侠题材的电视剧就想练拳术,看侦探小说又想当侦探。

他们什么事情都想做,“见异思迁”,所谓“少年多志”。

拿他们对学科的喜爱来说也常有改变,而且多是从兴趣出发,一段时间喜欢语文外语,过段时间又喜欢数学生物或者是历史地理。

三、记忆力强,特别是机械记忆力强,理解记忆力也在发展。

我曾经做过一次计时背诗测试:选初一10个学生背诵默写一首七言绝句,结果最快的三个同学只用3.5分钟,中等的5人,只用7—8分钟,最慢的2人,用了11分钟。

初一学生记忆力强,他们所学的其他科目也不多,确实是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要他们适当多读点,多背点是完全必要的、可能的。

四、他们刚从小学跨入中学,为做一个中学生感到光荣和自豪他们常常对比他们小的小学生夸中学的篮球场如何多,显微镜如何神,大操场如何宽等等。

他们对各种活动极感兴趣,要求自己表现好,很重视自己的成绩。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可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小品表演、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同时体验其重要性。

它要求教师创设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地说教,要注重实际地影响他们,注重引导。

4.将课堂渗透教育与课外心理辅导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是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外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部分学生有问题不愿与家长老师沟通,因而教师要用灵活的方式,如利用网络与学生沟通,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对一些心理困惑进行个别辅导,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与学生沟通应找对切入点,避免说教,鼓励学生打开心扉,把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说出来。

教师了解之后,应该努力帮助其解决问题,同时也应和家长沟通,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上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

这样学生不仅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还能学到书本之外的知识和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锻炼了组织性、纪律性、自制力,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信心。

开展课外活动时,老师应与学生一起参与,老师作为指导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加入学生的队伍里,既能密切师生关系,又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对老师也是有益的,体现“教学相长”。

总之,只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加以引导,就能使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思想品德科任老师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与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1]九年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李中霞.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1,(26).[3]罗白屏.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我们都知道,写作是作者头脑中对客观生活的具体反映,是作者反映内心思想情感的一面镜子。

巧用心理效应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巧用心理效应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巧用心理效应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论文巧用心理效应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学生积极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基础上能动的认知活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引入一些心理效应,会营造宽松、民主、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生生彼此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自身的潜能,提升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自己人效应——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一种心理现象——自己人效应。

即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那么一方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观点、立场,甚至对于对方提出的难为情的要求,拒绝起来也是那么困难。

学生们喜欢那些在观点、态度、信念、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和自己相似的人。

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自己人效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理解学生成长需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使学生接受自己,喜欢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

一、深入班级,了解学生。

了解是沟通交流的基础,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对学生个性、能力、基础、兴趣等方面进行细致的了解;利用课后的观察与沟通对学生加以全面深入的调查,给每位学生建立学业发展档案,努力做到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

二、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

由于代沟的存在,在许多事情上师生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尤其对待一些新鲜事物上,教师往往表现的传统,而学生则新潮时尚,师生间往往无话可说,无法交流。

因而,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心胸、积极的心态,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保有一颗童心,蹲下身来同学生交往;在同学生交流时,可以谈网络、论明星、议时尚,拉近相互的距离,建立彼此的互信。

互悦机制——促进生生关系的融洽同学关系是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发挥学习同伴的互助互进的作用。

而融洽生生关系的前提是同学间的相互接纳与欣赏。

你喜欢他,他就喜欢你,喜爱引起喜爱,这就是人际吸引律中的对等性吸引律即互悦机制。

大家都希望被喜欢,喜欢与被喜欢互为因果,心理上的接近,减少了人际间的摩擦和冲突,易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小学写作论文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

小学写作论文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

小学写作论文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小学写作论文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小学写作论文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安定区贺家岔学校包鹏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体现。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写作知识的传授、写作技能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但不能只抓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天赋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才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摆在首位。

在作文教学中要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1)多写日记学生平时用“日记”的方式把一天中的生活见闻、感觉,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描述下来,发展其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技能。

养成学生常动笔、爱动笔的习惯,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写作,改变以往被动的“要我写”为主动的“我要写”。

(2)独立完成作文课要让学生自己多观察多思考,每次作文都要作好充分准备,上课写作时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

一旦发现抄袭要重写。

这样学生便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实事求是的品格,自己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而且要做就做最好。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这对青少年来说尤为突出。

兴趣,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坚持做好一下几点:(1)愉快感染以愉快的情绪去感染教育学生,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自觉地提高学习质量。

(2)诵读品味让学生欣赏优秀的作品,在作文讲评课上,经常挑选好,有目的地进行朗读,在诵读中品味优美词句,体会美的含义、美的写作方法和美的精神境界。

(3)精心讲评每次讲评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读一遍,然后组织学生评议,之后教师总结,让学生学有榜样;特别要关注学困生的作文,对他们的一些好词好句、好的开头、结尾都应给予表扬并登记入册进行评价,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让作文教学成为学生心中的一缕阳光浅谈利用作文教学对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

让作文教学成为学生心中的一缕阳光浅谈利用作文教学对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

让作文教学成为学生心中的一缕阳光浅谈利用作文教学对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一、作文教学前的现状分析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可在当前的初中作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与解析上,常常忽略了写作与心灵的沟通、写作与心理的疏导、写作与人文的关怀等重要环节。

这样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作文教学的交流功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作文教学中的心理干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成功的干预呢?下面我从利用作文教学实施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案例1:阳光在孩子的心里闪烁。

在一次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的作文中,一个初一女孩的作文引起了我的高度紧张和关注,因为她在文章中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她厌倦了现实的生活并想到了自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的无休止的吵架,她的父母常常说出“要不是为了小孩子早就离婚了”的话语。

家里凌乱不堪,生活无规律,更没有温馨的踪影。

她的记忆里这样的吵架场面太多,她感到恐惧、自卑,始终担心哪天自己长大了,爸妈就离婚了,就不要自己了。

所以,十三岁的她想以放弃自己生命的方式来解脱自己。

面对这样一个家庭,面对这样一个心灵受伤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孩子如此真实地坦言心声,或许就是希望老师能帮她一把呢。

于是,我在作文评语中这样写道:“父母永远是爱你的,无论他们怎么争吵,怎么生活,你永远是他们心中唯一的女儿,是他们这一生中最亲最重的宝贝。

他们吵架只是一时之气,相信他们会很快改变的。

”写了评语后,我找来孩子的父亲,把作文给他看,连同评语在内。

这位父亲看过以后,红着脸,皱着眉,沉思了许久都没有说话,最后只说:“应该让他妈也来看一看孩子的作文。

”这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于是,我又找来孩子的母亲,她很自责并表示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和成长。

浅谈作文与学生的写作心理

浅谈作文与学生的写作心理

浅谈作文与学生的写作心理【摘要】运用自强、成就心理命题。

争强好胜,想有所作为.这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

特别进入高中.学生进入青春初期.开始意识到生活的连续性,明白了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远大的目标、杰出的人物时时在激励他们.于是现实的我开否定过去的自我,追求理想中的我,不断用理想的我鞭策自己.由此.自强心理、成就心理十分突出。

这些心理特点,也就给教师提供了命题的引发因素。

【关键词】关注;责任;探索作文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兴趣为文,这是中学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作文课一定要研究作者本身,贴近学生的牛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

才能“言为心声”,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

以下就“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发表一点浅见。

一、运用探索、猎奇心理命题。

探索、猎奇心理是中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的增强.社会接触的拓宽.学生探索、措奇心理也愈强烈。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刺激着他们去认识,去探寻,这种心理实际上是青少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和证服欲望。

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从社会生活中.选择一些学生感到新鲜而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供他们辨析。

例如.有一则材料名为《鹿狼之战》,谈一群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的鹿被赶进了养殖场.结果生长状况愈来愈差,病弱越来越多。

有人想了个办法,在养殖场里放进了两只狼.结果鹿群非但没被消灭.反而越来越壮大。

这个材料很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怎么没有天敌而反有害,有了天敌反而有益”,一题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热烈,歧见迭出。

想叫他们不说也不行。

二、运用质疑、是非心理命题。

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必然会遇上许多疑难.许多是非难辨的事物.这会引起他们的思考、争辩。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理性思维的增强.他们表现出乐于思考,不愿盲从.有正义感。

倘能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从心理上他们会感到很大的满足。

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命题时,就可以出一些学生希望解决而又有探讨价值的疑难、是非问题.供他们讨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论文学生的积极心理论文:在作文教学中巧用学生
的积极心理
内容摘要:一般的写作教学过程包括命题、指导、评改三个部分。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教导孩子如何积极主动地面对学习生活。

关键词:命题指导评改
一般的写作教学过程包括命题、指导、评改三个部分。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教导孩子如何积极主动地面对学习生活。

这样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命题——引发情感,激活想象。

当学生面对不同的作文命题时,我发现他们常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一种是兴趣高涨,文思泉涌;另一种是思路闭塞,毫无冲动。

所以,此时,如何设计作文命题不只是语文教学问题了,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钻到学生心里出题”“教者命题,题目所含学生心所能思”“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题目才符合学生的心理,引发学生的创作冲动呢?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热情、激活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在作文命题时,我们要尽量考虑到这些心理因素,,尽量使题目新、奇、巧、活。

所以作文命题时,不必那么庄重严肃,板着面孔一本正经地去出题,让学生也
刻板地照题规规矩矩地作文,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启示,一个波澜,一种表情,均可作为我们的命题依据。

例如:《妈妈的爱》、《永远难忘的事》等这类命题,既陈旧又概括,学生能够想到的题材无非是妈妈为自己做饭,生病时妈妈送自己去医院;朋友之间产生矛盾,又如何和好,做了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情……这样的作文如果文笔不错的学生还可以写得生动,如果文笔一般的学生来写,文章就变得很俗了。

所以,在命题时,我更多地注重题目对于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向,更多地注重学生感情的宣泄,让他们看到题目,马上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例如:《妈妈笑了》,学生会立刻想到:妈妈在什么时候笑了?为什么笑了?与我有关吗?《如果灾难来临》,学生看到题目,不仅会联想到最近国内外发生的灾害事件,而且细心的孩子会从事件的发生过程来发掘人性的美好,从而选定题材进行构思。

中学生亦较喜欢那些具有争辩性、质疑性的作文题,如《学生该不该经商》、《老师莫下海》等。

这些题目可引发学生互相争辩,打“笔墨官司”,既可活跃他们的思想,增强他们争辩是非的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这也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

如果命题符合了学生心理,是学生想说的心里话,他们又有切身感受和体验,易打开他们联想的屏幕,使那些美好难忘的镜头重现笔端。

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所以好的作文命题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语言形式上,都应该唤起学生的美感,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引发创作冲动。

二.指导——巧设情境,诱发动机。

教师的指导,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情境,把作文训练变成合乎写作规律的过程。

如果经过教师指导,学生思维活跃了,他们个个不仅思如泉涌,那么写作文不仅是一件愉快的事,而且其作文能力必定有所进步。

如何巧设情境呢?首先,像阅读教学一样,创设特定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

例如:在指导《如果灾难来临》写作时,我会用课件幻灯出一些灾难的图片,配上比较的低沉的音乐,将学生引入到一片狼藉、消沉压抑的情境中来,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灾难来临时的痛苦……这样的情境创设,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对孩子产生了震慑和影响,只要有心灵触动的,就一定有话可说。

其次,指导内容上要有所讲究,力求“精”,不要面面俱到地讲写作知识,而要抓住要害,有针对性,比如说,一节课侧重一个要点(开头、结尾、修辞……),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踏踏实实地掌握并运用,自行分析,自行思考,自行作文。

另外,指导方法上要灵活多变,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比如说,可以利用组内交流、讨论、全班辩论的形式来进行指导。

有一次,我在作文指导前,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辩论《学历和能力哪个重要》,学生自行分为正反两组,正方支持学历重要,反方支持能力重要。

在整
个辩论过程中,双方都针对“学历”和“能力”进行了阐释,进而顺藤摸瓜,找到击倒对方的关键。

整个课堂不仅活跃,而且充满着激情。

决定胜负不是关键,学生由此摩擦出的知识的火花才是关键!之后,他们带着还未消逝的激情,构思自己的文章,效果超出预想。

心理学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而言,启发他们思考的最好媒体是他们自己发言,学生之间互相启发的效果,远远胜过其他方式。

因此,组织课堂讨论,把传统课堂的信息单向传递交为多向传递,使学生在讨论中,在多种信息的作用下,产生丰富的联想,异常活跃的思维,还不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这种特定氛围的情绪感染,使多数学生已经是“材源广开,不写不快了”。

三.评改——以鼓励为原则,多种评改方式。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人在取得进步并对更高的目标“有盼头”的时候,会更加努力,产生前进的更大的内驱力。

作为教师,应设法使学生获得这种成功感。

批改的过程中,要尽量挖掘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大至节段篇,小到字词句,并写出中肯、醒目、赏识性的意见。

因为小小的成功,会使学生从中感到升腾的喜悦,精神的满足。

这种喜悦与满足反过来又成为作文的动机,不断地自觉愉快地去自我追求,自我实现。

作文讲评过程中,要面向全班同学,不要只着眼少数几个,而使大多数同学产生逆反心理,觉得作文只是少数几个
同学的事,其他同学只不过是陪衬而已,从而自暴自弃,消极对抗。

老师讲评涉及面要广,要照顾到中等水平的大多数,使每个同学觉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还是有一席之地的,从而增加自信,不断努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坚持鼓励性原则的前提下,老师一定要进行面对面的讲评,也就是说,在全班范围内讲评过后,还有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面对面地知道,这样的效果往往比课堂讲评更好也更实在,教师也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内心,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思维动向,进行更好的命题工作。

从命题、指导、讲评又回到命题,这样一个又一个轮回,相信进步的不只有学生,还有教师本身!只要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能够充分认识到心理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多审视学生的心理空间,多疏理他们的情绪,就能使教学有明确的导向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切实地帮助学生把作文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方舒,广东珠海第九中学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