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

合集下载

旅游学概论——绪论

旅游学概论——绪论
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F5/172 ▪ 3、魏向东主编《旅游概论》,中国林业
出版社2000年版。F5/57
▪ 4、申保嘉、刘住主编《旅游学原理》,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 5、刘伟、朱玉槐《旅游学》,广东旅 游出版社2001年版。F5/141
▪ 6、张华容主编《现代旅游学》,旅游 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F5/152
▪ 一是经济学(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统计 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
▪ 二是文化学(如旅游历史学、旅游社会 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 等);
▪ 三是管理学,如饭店餐饮及客房管理、 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
▪ 2、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旅游活动 ▪ 3、研究的内容 :教材11页
▪ 4、研究任务
高等教育旅游专业基础课程
《旅游学概论》
课程介绍
▪ 一、《旅游学概论》是一 门什么课? ▪ 二、为什么要学习《旅游学概论》? ▪ 三、如何学习《旅游学概论》?
一、《旅游学概论》是怎样一 门课?
▪ (一)什么是旅游学? ▪ 1、学科性质 ▪ 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特
点的综合性学科。
▪ 多学科:
▪ 2.建立全方位的学习途径 ▪ ——课堂听课 ▪ ——图书馆、阅览室学习 ▪ ——网络学习 ▪ ——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图书馆:
▪ 书库F5类 ▪ 期刊室(学生、教师、过往期刊室)
▪ 《旅游学概论》相关参考书 ▪ 1、马勇主编《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8年版。 ▪ 2、陶汉军编著《新编旅游学概论》,旅
▪ 7、(美)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 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F5/85
▪ 8、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 出版社2004年第2版旅游网(国家旅游局主办) ▪ 2.世界旅游网(世界旅游协会主办) ▪ 3.旅游研究空间站(北大旅游学院网站) ▪ 4.全球旅游研究学术期刊网址 ▪ 5.国内外旅游研究机构 ▪ 6.和讯旅游——旅游频道

旅游学概论(全套课件333P)

旅游学概论(全套课件333P)

二、旅游活动的特征
1、审美性 2、享受性 3、异地性 4、暂时性 5、综合性
第 四 节 旅 游 的 基 本 类 型
第四节
旅游的基本类型
一、旅游类型的划分标准 二、按地理范围划分的旅游类型 三、按活动内容划分的旅游类型
第 四 节 旅 游 的 基 本 类 型
一、旅游类型的划分标准 1、按地理范围划分



国内旅游 国际旅游 洲际旅游 环球旅游
2、按旅行距离划分

短程旅游 远程旅游
第 四 节 旅 游 的 基 本 类 型
3、按目的归属划分

消遣旅游 公务旅游 个人和家庭事务旅游(VFR)
4、按组织形式划分


团体旅游 散客旅游 包价旅游 非包价旅游
5、按计价方式划分


第 四 节 旅 游 的 基 本 类 型
的旅游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第 二 节 旅 游 的 本 质 与 社 会 属 性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与社会属性
一、旅游的本质
1、旅游是人类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2、旅游是人类一种积极而健康的交往活动 3、旅游是人类一种以审美为特征的消闲活动
第 二 节 旅 游 的 本 质 与 社 会 属 性
第 一 节 旅 游 的 概 念
二、旅游概念的类型(Definitions of tourism given by different authors)
第 一 节 旅 游 的 概 念
第 一 节 旅 游 的 概 念

1. 旅游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 和文化的需求,或个人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 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强调旅游是人与人的交往 2.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 合。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一、人类旅行的产生1旅行是人们处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而发生的离开其常住地到异地作暂时停留并按计划返回的行为(如游说,经商等),是自愿的。

2产生的时间:人类社会最早的外出旅行活动是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旅行经商活动,这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有意识或自愿的外出旅行活动3特征:a人们外出是处于自愿的b离开自己的经常居住地前往另一地,但并不以到另一地居住或生活为目的,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返回原居住地c人类社会最早旅行活动产生的根本条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需要二、我国封建时代的旅行发展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士人漫游(李白,杜甫等),帝王巡游(隋炀帝,乾隆),公务旅行(张骞,郑和),宗教旅行(玄奘,鉴真),观光旅行,修学旅行,商务旅行,考察旅行(徐霞客)部分事例简述:1秦汉时期出现最早的文史考察旅行,其中以西汉历史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的游历活动最著名。

此外,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则可以说是秦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公务旅行。

2唐宋时期,除了商贸旅行之外,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都有记载。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这一时期士人漫游和宗教旅行的发展。

所谓士人漫游,是指当时以一些名人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处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李白,杜甫,陆游以及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都是图书代表。

宗教旅行方面,以玄奘和鉴真两位高僧的宗教旅行活动最为后人称颂。

同时唐宋时期外国来华访问的人数也空前增多。

3明清时期,表现最为突出的要数航海旅行和科学考察旅行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是航海旅行方面的典型代表。

专业性较强的自然科学考察表现十分突出,明代李时珍的药物考察和徐霞客的地学考察为典型代表三、旅游产生的条件1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旅游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2产业革命使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使更多的人获得了外出旅行的机会3产业革命带来了人口的急剧增长,加速了西方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从而刺激了旅游的发展4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交通工具的革命,既缩短了旅行时间,也使大规模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第1章 绪论《旅游学概论》PPT课件

第1章 绪论《旅游学概论》PPT课件
旅游学概论
第1章 绪论
1.1 旅游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1.1 国际旅游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旅游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旅游的经济研究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 纪60年代)
2)旅游研究的全面发展和旅游学的形成阶 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3)旅游学的综合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 至今)
1.1 旅游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研究对象:
➢ 旅游活动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各种社会现象所特有的规律
性的东西,就是旅游学的研究对象。
➢ 旅游是一项由人的主观意志和其他有关的客观条件共同引
发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
➢ 这一活动的实现或现象的发生,有三个方面的要素是不可
或缺的:
一是旅游主体, 即旅游者;
二是旅游客体, 即旅游对象,或 称旅游资源;
三是联结主体与 客体的旅游媒体, 即现代意义上的 旅游业。
1.2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①旅游发展史的研 究。源自②旅游活动的基本 要素以及各要素之
间关系的研究。
③旅游与文化及旅 游与社会的研究。
④将旅游作为一种 地理现象进行的研
究。
⑤旅游行政组织和 旅游政策法规的研
究。
⑥旅游实务的研究。
3)我国旅游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尽管我国的旅游学界提出了一系列与旅游相 关的概念,如旅游影响、旅游动机、旅游细分市场、 旅游目的地、旅游收益增值率等,但这些概念很少 为旅游研究所独有。
其次,这些旅游概念没有形成一个独特的系统。
最后,旅游学没有以经验来检验其陈述正确与否的 特有标准。
1.4 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②这些概念 要形成一个 独特的逻辑 结构;

旅游学概论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旅游学概论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旅游学概论旅游的产生与发展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旅游学概论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P3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旅行外出的愿望。

1、人类迁徙活动的原因是因为某些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目的逃荒、移民或避难活动。

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

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效用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

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

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一中国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类型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地学考察、李时珍药物考察商旅始终在各种旅行中占据主导地位。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资料名词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者:是出于就业和移民以外的任何原因,暂时离开常住地去异乡访问的人。

大众旅游:首先是指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

大众旅游的另外一层含意则是现代旅游活动开始形成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并且形成广大民众中占支配地位的旅游形式。

奖励旅游:是指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种组织为了表彰和奖励那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和工作人员,而特别为其组织的免费旅游和度假活动。

旅游动机:是指促发一个人有意去旅游以及到何处、作何种旅游的内在驱动力。

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

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旅游资源: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它任何因素的总和。

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从无到有、逐渐兴旺,然后逐渐衰弱直至很少有人问津的发展过程。

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旅行社:是指有营利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

旅游交通:是指旅游者利用某种手段和途径,实现从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的空间转移过程。

旅游市场:不仅指旅游产品交换的场所,而且包括购买旅游产品的现有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及其与生产者、销售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可持续旅游:指旅游业的发展应当实现“经济上可行,但又不会破坏未来旅游将赖以开展的资源(特别是资源环境)和接待地区的社会结构”。

旅游承载力:指一个旅游目的地不至于导致当地环境和来访游客旅游经历的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的下降这一前提之下,所能吸引外来游客的最大能力。

饭店合作集团:若干饭店为了在物资采购、房间预订、人员培训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采取联合行动而自愿组合建立起来的一种饭店合作组织。

包括:市场营销合作集团、物资采购合作集团、人员培训合作集团、预订系统合作集团。

饭店连锁集团:一些饭店统一于某个集团公司的领导、监督、管理或指导之下,组成强有力的经济实体。

《旅游学概论》课程介绍

《旅游学概论》课程介绍

《旅游学概论》课程介绍一、课程概述《旅游学概论》是一门介绍旅游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的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旅游的定义、发展历程、影响因素、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以及旅游市场的特点等内容。

同时,本课程还将介绍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日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内容1.旅游概念与发展:介绍旅游的定义、类型、特点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分析旅游对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的影响。

2.旅游经济学:介绍旅游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解析旅游经济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讨论旅游对经济增长、就业和贸易的影响。

3.旅游市场与消费者行为:分析旅游市场的组成、运作机制和特点。

研究旅游者的行为决策过程,包括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产品购买等方面的因素。

4.旅游规划与管理:探讨旅游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介绍旅游资源评价、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目的地营销等内容。

5.旅游文化与社会:研究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旅游现象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讨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6.旅游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旅游研究的能力。

包括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

三、教学方法1.授课:采用讲解、示范、举例等方式,讲解旅游学概念和理论框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2.研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较小的团体中共同研究、探讨和解决问题。

通过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实践活动:组织旅游实地考察和实践实习,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同时,学生也将利用实践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探讨旅游业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综合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实践作业和期末考试等。

其中,平时成绩考核包括课堂作业、小组研讨和实践报告等。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1.《旅游学导论》周恩来中国旅游出版社2024年版2.《旅游经济学》王庆华中国旅游出版社2024年版参考书目:1.《旅游学理论与实践》王宏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2.《旅游规划与管理》罗伟杰中国出版社2024年版3.《旅游市场学》王刚暨南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六、预期成果通过学习《旅游学概论》课程,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和知识:1.理解和运用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概念:1.旅游: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艾斯特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住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长期定居,也不会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

(1942)。

3.影响旅行者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旅行目的,旅行距离,运输价格,旅行偏好和经验。

4.客观条件:具备足够的支付能力,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主观条件:必须要有外出旅游的动机。

5.闲暇时间:扣除法定的就业工作时间、必须的附加工作时间、用于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时间和必须的社会活动时间之后的剩余部分,表现为可由个人随意支配的时间。

6.旅游动机: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以及选择到何处去、开展何种旅游活动的心理动因。

7.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之外的某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8.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现象的综合体现。

性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9.旅游活动内容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体系构成要素: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媒介(旅游业)。

10.旅游活动基本测量标准: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旅游者停留天数。

11.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或非就业性。

12.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型、综合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13.季节性:人们外出旅游活动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特点。

14.地理集中性: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特点。

15.按旅游目的划分:消遣旅游(度假、观光、文化),因公旅游(会议、公务),其他旅游(修学、探亲等);按组织对象划分:团体旅游、散客旅游、自驾旅游。

16.消遣旅游的特点:人数多,比重大;出游活动的季节性强;有较大程度的自由度;对价格敏感。

1旅游概述《旅游学概论》

1旅游概述《旅游学概论》
旅行和旅游的区别在哪里? 旅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谢彦君:人们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具有社会、 休闲和消费性的短暂经历。
① 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审美和愉悦 ② 旅游是一种个人的行为 ③ 旅游是一种经历、一种活动,具有社会性、休闲
性和消费性 ④ 旅游最突出的外部特征:异地性和暂时性
思考问题:
① 反映了旅游内涵的综合性 ② 指出了旅游的两个最突出的外部特征—
—异地性和暂时性 ③ 强调了旅游目的的非经济性(非就业性)
2.WTO定义
旅游是人们为了商务、休闲和其它目的,离开他 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并在那些地方停留的 活动,其访问的主要目的不应是所从事的活动从访 问地获取报酬,并且暂时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
第一章 旅游概述
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与基本属性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构成及特征 第四节 旅游的基本类型
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
一、旅游类型的划分标准
标准
具体类型
地理范围 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
旅行距离 远程旅游、近程旅游
旅游目的 消遣旅游、事务旅游、个人和家庭事务旅游
➢ 旅游活动多发生在自由时间 在我国周末双休日和春节、“五一”、“十一”
三个黄金周是旅游的高峰期,前者适宜于近程旅 游休闲,后者则适合到较远的距离之外去体验异 域风情。带薪假期是大规模推动度假旅游的有效 措施。
③ 社会属性
➢ 旅游活动扩展了人的社会交往范围 ➢ 旅游活动中的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有鲜明的时
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干涉表现为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互 为矛盾,一种是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古老、陈旧、落后表 示蔑视,通常,旅游出发地文化属高势能文化,而旅游目 的地文化属于低势能文化,对于高势能文化的“携带” 者——旅游者,往往会为自己拥有的先进文化感到骄傲和 自豪,而对当地文化的表示出傲慢与偏见甚至干涉。另一 种是旅游者极力追捧当地那些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并竭 力保护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这种情况都是旅游者本能的 占有意识在旅游文化上的体现。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是消遣性的活动吗?
答: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到了公元前5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社会秩序的动荡,旅行活动的开展条件也随之恶化。这些主要反应在:第一,由于各地间贸易量的缩小,商贸旅行者的数量急剧减少;第二,由于不再有人管理和维护,道路日渐毁坏;第三,由于沿途盗匪猖獗,旅行安全条件不复存在。
1845年开始尝试商业性的组团业务,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其特点是:商业性、长途过夜、线路勘察、编写指南、导游服务。
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前往法国的团体旅游。这次活动在巴黎停留4天,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这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
1872年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
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5.现代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文化、经济、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生活。
6.大众旅游:(1)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民众。(2)大众性旅游:即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而形成的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
7.奖励旅游:旅游度假不仅是一种流行的异地休闲方式,而且还越来越多的为公司、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用来激励员工的手段,这便是所谓的奖励旅游。
4.奴隶社会时期旅行的性质?
答:(1)就整个世界的情况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2)旅游活动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发展,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外出易货经商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
第三,类型上主要以消遣旅游为主 第四,规模上远远超出以前的范围。
饭店的崛起、旅行社的诞生、旅游指南手册的出现、职业导 游队伍的形成以及为旅游活动服务的金融支付凭证-------旅 行支票的产生,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近代旅游业兴起了。
Page
19
什么叫旅行支票?
旅行支票是一种定额本票,其作用是专供旅客购买 和支付旅途费用,它与一般银行汇票、支票的不同 之处在于旅行支票没有指定的付款地点和银行,一 般也不受日期限制,能在全世界通用,客户可以随 时在国外的各大银行、国际酒店、餐厅及其他消费 场所兑换现金或直接使用,是国际旅行都常用的支 付凭证之一。 旅行支票是一种全球范围内被普遍接 受的票据,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如同现金一般 的流动性,不仅很多商场和酒店都支持旅行支票的 付款,也可以在旅行地兑换为当地的货币使用。
Page
29
中国历史上的商务旅游活动开展得很早。史书所载的 “肇牵车牛远服贾”(《尚玉· 酒浩》)就属于殷末周初 商人的商务旅游活动。在《周易》中有许多围绕商务 旅行的内容:如“复卦”中的第二个爻辞说:“休复, 吉”,意思说是商旅美满地归来。李白的《长干行》所 反映的就是 商人的出门之久和行程之远,以及由此导致的家人对远 行经商之人的切切思念。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 “商 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也是歌女对其行商夫 君的抱怨。此外,古代社会交通不便,山林草泽密布,社 会服务业不发达,所以出门在外风险不少,这造成了中 国古代商务旅游的诸多艰难。
Page
3
二、旅游的本质属性 1、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2、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3、旅游是人类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活动
4、旅游是一项高级消费活动 5、旅游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以及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揭示其基本运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原始人类为什么要不断的迁徙?这种迁徙活动能不能算旅行活动?为什么?被迫性和求生性的迁移活动不是旅行,更不是旅游。

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实质: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产业革命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蒸汽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使大规模人员流动成为可能英国人托马斯·库克预见到这种社会需要,因而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来满足这种需要,从而开创了近代旅游及旅游业的先河。

原因:产业革命的影响为更多人外出旅游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创造了一种社会需要:即人们迫切需要一种专业性的服务,作为能够联系旅游者和旅游对象的媒介。

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第一,国际形势的和平与稳定是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前提;第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现代旅游的发展现状促使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需求方面的因素、供给方面的因素需求方面的因素:1、人口的迅速增长;2、经济迅速发展;3、交通工具的进;4、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5、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6、教育事业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以及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供给方面的因素:1、各国政府对旅游业采取的支持态度和鼓励措施;2、旅游目的地所作的努力和投入;3、廉价团体包价旅游的发展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P19)第二章旅游的基本概念差旅事务性活动应纳入旅游概念的范畴,因为:差旅事务性活动应纳入旅游概念的范畴,因为:差旅期间几乎都伴有参观或游览活动;旅游接待国或地区都把因事来访者的消费纳入旅游收入账户;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众多国际组织都将事务性来访者纳入旅游者的统计范畴旅游活动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一项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
一、按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分类 1、自然旅游资源:以大自然造物为吸引力本源的 旅游资源。包括:1)地文(地貌)景观2)水域风 光3)生物景观(动植物)4)气候天象(因天气变 化形成的各种景色)5)天然疗养条件,如矿泉、温 泉、泥浴场等 2、人文旅游资源:社会文化事物为吸引力本源的 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物古迹、民族文化及有关 场所、宗教文化、民间工艺和烹调技艺、国际体育 赛事和文化盛事、现代人造景点 其他旅游资源
2、根据人口统计因素划分 1)按年龄因素 青少年旅游者、中年旅游者、老年旅游者 2)按性别因素:男性、女性。
第四章 旅游资源
一 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二 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 三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四 旅游资源的保护

一 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一、旅游资源的定义(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表述) 1、旅游资源理论的核心是吸引力。 2、存在形式 既有的有形物质资源,如山川、河流,也有无形的非物质 资源,如神话传说。更多的则是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 非物质资源的结合体。如长城与孟姜女哭长城、故宫与历 朝王朝的故事、泰山与历代皇帝封禅的故事、杭州的雷峰 塔与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等。 3、发展变化 (1)阶段性:有些现在不是旅游资源的事物,将来就可 能成为旅游资源。如文革遗迹。 即所谓未开发的潜在旅游资源和已开发的现实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吸引力具有群体倾向性或吸引力的定向性, 如对城市人来说农村田园风光、对农村人来说城市的高楼 大厦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二、按旅游资源价值及管理级别分类 1、国家级资源资源 2、省级旅游资源 3、市(县)级旅游资源

三、旅游资源开发
概念: 旅游开发是在一定国土范围内,为吸引和接待旅 游者而进行的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培育等综合 性的社会和技术经济活动。 原则: 1独特性原则:尽可能保持自然和历史原貌,挖掘 当地特有旅游资源,反应当地文化。 社会营销导向原则:不把经济效益视为旅游资源 开发唯一目标,应追求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的 统一。 综合开发原则:通盘考虑,全面分析旅游资源, 使之产生最佳的综合效益。 保护开发原则: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欧洲的旅游活动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和动荡,逐渐进入封建社 会。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政治上,民族纷争,国家 林立,大小领主拥有对自己土地上的绝对管理权,相互间攻伐不断,始终没 有安宁的环境。在经济上,封建庄园自给自足,社会缺少需求。思想文化方 面,罗马教会用宗教神学控制人们思想。 11世纪之后,欧洲城市开始兴起,西方封建主对财富的追求,促进远航探险 热潮,终于在15世纪出现哥伦布、麦哲伦等开辟新航路的伟大的探险旅行活 动。 (三)阿拉伯帝国时期的旅游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建立了阿拉伯国家,8世纪中期形成地 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1258年被蒙古人所灭)。辽阔的地域、特殊的 地理位置(欧亚之间)以及宗教原因(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一生必须 到其宗教圣地麦加朝圣一次),促进了其旅行活动的发展。 历史上地跨三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 帝国 总结:古代社会旅游活动的特点 1、从参加者看:多为帝王、官僚、贵族等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级。他们人 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很小,因此此时的旅游活动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 义。 2、从旅游类型看:贸易经商旅行仍然占居主导地位。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 旅游与旅游学
学习目的: 掌握旅游的定义、特征、本质及属性;熟 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了解不同类型旅 游活动的特点和划分方法 重点:旅游的定义、构成、旅游的分类 难点:旅游的本质与属性


旅游的概念、特征
一、旅游的定义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 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二、旅游的特征 普及性:二战前,旅游只是少数有闲阶级享受的权利,二战后,旅 游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需要之一。 地缘性:也成地域集中性,指旅游者并非平均分散于世界各地,而 是集中到某些地区开展活动。 季节性:旅游者外出时间的选择及旅游接待地企业经营业务上所体 现的明显的淡、旺季差异性。 脆弱性:旅游活动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体, 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等因素影响。 综合性:旅游过程中各项活动互为条件、互相影响,成为一个整 体,才能构成旅游。

ຫໍສະໝຸດ 二、旅游资源的特点 1、价值上的观赏性。(独特性)它主要是用来看 或观赏的。这是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差 别。 2、空间上的地域性。 地域差异性集中体现在各 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游景观魅 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 业是否有成就。 3、时间上的季节性。主要指自然景观受季节气候 的影响而呈现出的最佳观赏季节。 4、使用上的永续性。 主要指旅游资源只供观赏 不能带走,因此可以长期供游人使用。前提是保 护和管理得好。 5、构景上的综合性或多样性。指旅游资源往往是 由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组成。




三、旅游者的类型和特点
1、根据购买目的划分 1)消遣型旅游者:1、人数多,比例大2、 季节性强3、自由度高4、停留时间长5、对价 格敏感 2)差旅型旅游者:1、人数少,出行频繁2、没 有季节性限制3、选择自由度小4、服务质量要求高 5、对价格不敏感 3)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1、对出游时间, 旅游目的地缺少选择自由2、具有合家消遣的特点3、 对旅游价格比较敏感4、人均旅游支出较少
(三)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 (一)中国封建时代的旅游的发展 1、条件:(1)良好的社会环境(政治上的大一统和超稳定、经济上的持续 发展、科学技术上领先水平、一脉相承的灿烂文化、与各国保持友好的传统) (2)相对完善的交通体系(水路、陆路) 2、常见的旅游类型: (1)帝王巡游。帝王巡游的目的,一是饱览风景名胜;二是显示帝王权威, 震慑人民,了解民情,有利于巩固统治;三是封禅。封禅地点一般选择名山大 川,主要是泰山。山上玉皇顶祭天曰“封”,山下梁父小丘祭地曰“禅”。突出 的如 秦始皇、隋炀帝、乾隆等。 (2)官吏宦游。中国古代历朝官吏,奉帝王派遣,为执行某种政治、经济、军 事任务而进行的旅行活动。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次下西洋等。。 (3)买卖商游。如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 (4)文人漫游。如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游说活动、 西汉司马迁二十壮游、魏晋文人纵情山水游、唐朝李白、明朝的徐霞客等。 (5) 宗教云游。以朝拜、寻求仙人、求经等为目的而进行的旅行。如法显、玄 奘、鉴真等。 (6)佳节庆游。在中国古代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喜庆佳节很多,如汉民族的 春节庙会、元宵灯会、清明踏青、端午竞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蒙古族的 那达慕大会、藏族的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土族的花儿会等。

四 旅游资源的保护
一、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 1、自然因素:1)地震、台风、水灾、火山爆发 等 2)动物的破坏,如虫蛀、鼠害、鸟啄等 2、人为因素:1)战争和政策失误。如清朝八国 联军对圆明园的破坏,文革时期对国内宗教场所的 破坏等2)旅游发展造成的破坏。旅游开发产生的破 坏,主要体现为开发过程不当造成原资源的损坏, 旅游消费过程中的破坏,主要体现为游客的不文明 行为。

二、 旅游者的形成条件
(一)、客观条件 1、收入水平 2、余暇时间 3、其他因素 主要有旅游目的地国的社会条件、可进入性以 及旅游者身体状况和家庭结构三个方面。 旅游目的地国的社会条件:政治经济制度、政 治环境以及社会治安等方面。 可进入性:时空距离、入关签证、交通状况等。 旅游者身体能力状况和家庭结构:国家旅游局 统计50岁以下旅游者占总数的80%。另外,拥有4 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出外旅游的可能性较小。



(二)、主观条件——旅游动机
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愿望,即旅游动机。它来源于人的某种需要,主要是 精神上的需要。 旅游是人们的一种需求或需要。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 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1、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这是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的需要分为 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为了生存而对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条件产生需要。如由于饥 渴冷暖而对吃、穿、住产生需要。 (2)安全需要。指维护人身安全与健康的需要。 前两者属于生理的、物质的需要。 (3)爱的需要或社交需要。参与社会交往,取得社会承认和归属感的需要。 (4)受尊重需要。指在社交活动中受人尊敬,取得一定社会地位、荣誉和权 力的需要。一个人在家时,一切均需要自理,而作为旅游者则全程有人为你 服务,可以享受到受尊重的感觉。 (5)自我实现需要。发挥个人最大能力,实现理想与抱负的需要。有的人为 了实现自我抱负或谋求自我发展而外出旅游考察,从中获取信息或启示,以 寻求发展机会。如考察旅游、会议旅游;如驾车或徒步游全国、全球、跨越 某大洲等,以此展示其成就,实现一种自我价值,引起人们的注目。 后三者属于心理的、精神的需要。
第二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一 古代旅游 导入:古代有旅游吗? (一)迁徙和旅行 1、原始社会的迁徙活动 一般人认为,原始社会没有旅游,只有迁徙活动。 迁徙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 玩。(2)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 2、人类旅行的产生 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可以是经商、学 习,也可以是旅游,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 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二、旅游活动的构成与类型
1、旅游活动构成 “三要素”说: 1、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 者 2、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3、旅游活动 的媒体:旅游业 “六要素”说:饮食、住宿、交通、游览、 购物、娱乐
2、旅游活动类型




(1)按旅游区域划分 国际旅游:可分跨国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 国内旅游:可分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全国性旅游 (2)按旅游目的划分(旅游活动最基本的类型) 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度假旅游、宗教旅游、商务旅游、 购物旅游、探险旅游等 (3)按旅游距离划分:远程旅游、短程旅游 (4)按旅游方式划分: 汽车旅游、自行车旅游、航空旅 游、铁路旅游、徒步旅游等 (5)按组织形式划分:团体旅游、散客旅游 (6)按享受程度划分:豪华型旅游、标准型旅游、经济 型旅游 (7)按费用来源划分:自费旅游、公费旅游、奖励旅游、 社会旅游等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