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五单元《情节:小说情节的运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五单元 话题:情节 情节运行的方式》优质课教案_14
情节的运行方式——以《清兵卫与葫芦》为例【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认识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2、理解摇摆技巧的内涵、作用,掌握摇摆技巧的运用3、理解本文批判粗暴扼杀个性的做法,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的主题思想【教学重点】1.情节的运行方式之“摇摆”技法的掌握与运用2.情节的运行方式之“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技法对情节运行的作用【教学难点】“摇摆”技法的掌握与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正式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男孩儿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到月球上去。
”妈妈没有笑话也没有打击他,说:“好啊,只是你别忘从月球上回来,回家吃晚饭”。
这个小男孩是谁?阿姆斯特朗,就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今天,我们也一起看一位十二岁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不是痴迷于月亮,而是痴迷于葫芦,那他最终也会像阿姆斯特朗一样实现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葫芦收藏大师么?他又会受到怎样的对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日本小说之神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
(板书课题)二、解题葫芦在小说中是清兵卫最喜欢的东西,既然是清兵卫最喜欢的是葫芦,为什么题目不是“清兵卫的葫芦”?(学生思考,尝试回答)如果题目是“清兵卫的葫芦”,那么他们之间是从属关系,而“与”将人与物并列,足见事物对人物的重要性。
说明清兵卫和葫芦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篇文章就是围绕清兵卫和葫芦展开的。
三、复述故事情节大家课前做了预习,本文涉及到的人物有清兵卫、父亲、教员、校役、古董店老板。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角色叙述情节。
六人一组,一人做听众,其余五人分角色讲述故事,站起来回答。
(3分钟小组合作交流,老师随机点学生站起来分享)四、情节的运行方式分析1.从大家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总结“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可以用哪些动词来体现呢?爱——买——失——弃(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这是一个基本的模式。
传统小说一直沿用这种模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五单元 话题:情节 情节运行的方式》优质课教案_8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志贺直哉相关生平、代表作品;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3、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体味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细节描写、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
2、把握作品主题难点: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启发法、提问法、讨论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葫芦工艺品图片)看了这些葫芦的图片,大家是否也惊叹于葫芦的美呢?今天我们就要走近一个叫清兵卫的日本小男孩,看看他与他的爱好——葫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兵卫与葫芦》。
二、作家作品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三,初读课文,把握作品情节运行模式1、回顾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其中小说能够吸引人最关键的要素:情节。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总体把握故事。
明确: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3、回顾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4、本文的情节运行模式: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发展:清兵卫发现独特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第二高潮: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四、赏析文本1、文章开头交代故事的结局,有何好处?明确:,这种写法称为倒叙。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五单元 话题:情节 情节运行的方式》优质课教案_11
课题:情节运行的方式教材分析:“情节运行的方式”是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课本第五单元“情节”话题下的一个基本话题,编者在本单元所选的两篇文章《清兵卫与葫芦》和《在桥边》也是紧紧围绕这一话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实践的。
“情节运行方式”是小说吸引读者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写作者非常重视的,一篇小说的情节运行如何,将决定小说艺术水平的高下,引领学生学习小说情节运行的方式,能让学生更好的读懂小说,了解小说的艺术构思。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通过必修课本中小说文本的学习,虽然对情节运行的方式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小说文本的深入研读还是有欠缺的。
在当前高考文学类文本作为必考时,选择的文学类文本又经常会出现小说,所以加强小说阅读的学法指导是必要的,理清“情节”是读懂小说最基本的环节。
教学设想:本节课教学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专题知识讲解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情节运行的方式”,结合《在桥边》一文,概括其情节发展过程,并画出相应的曲线图,再结合一篇高考阅读文本《走眼》,让学生加深理解小说情节的运行方式,最后通过两道练习巩固知识,一是继续分析,一是续写,达到课内外有机结合的训练目的。
学习指导目标:1、了解小说情节运行的方式特点;2、理清小说中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分辨摇摆方式,分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3、能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概括情节发展过程,在续写小说内容中运用情节运行的方式方法。
学习重点:理清小说中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分辨摇摆方式,分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学习难点:在续写小说时运用情节的摇摆方式与构思“意料之外却情理之中”的结局。
学习指导时数:一课时学习指导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出示“思考回顾”:看电视剧、小说时是什么吸引着你一直想往下看?(板书:情节)2、多媒体展示:(解读)情节:是有因果关系的一系列事件,是小说中小于故事而大于事件的“小说单位”。
在传统的小说中,往往有一个核心情节,作者常把这个核心情节作为小说的主线。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五单元 话题:情节 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优质课教案_8
【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学习的重点:2. 明确本单元涉及的考点、命题形式和答题要领。
3.开展阅读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答题能力。
【导入学习】课文知识点整理课文(出处) 中心思想 作者(流派、国籍) 代表作品 作品特色及课文重点1、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通过记叙清兵卫喜欢葫 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
芦,可此爱好却被扼杀,志贺直哉(日反又热衷上绘画的故长篇小说 2、作品大多从身边取材,本“小说之清兵卫与葫 事,表现了作者对清兵 以观察细腻、描写精确为特色。
神”,近代“白芦 卫的同情,批判那种粗《暗夜行 桦派代表作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路》 3、本文:倒叙的作用、对 家”)法,呼吁人们尊重个性,比的意义、情节的跌宕对表现主题和塑造任务的作用。
让个性自由发展。
通过对“我”在桥边数 海因里希伯尔过桥人的记叙和细腻 (德国,1972《与一位以时代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心理刻画,生动地描 年《与一位女士 女士的合的典型化的技巧反映广阔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 的合影》获诺贝影》《流浪 在桥边 的社会生活,逼真细腻地人 暗恋故事,表现了主人 尔文学奖,战后 人,你若 物塑造。
本文:抓住情节的 公内心的复杂感情及文学即“废墟文 到斯运行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学”的代表) 巴……》 对美好情感的执著追求。
一.学习重点重点一:把握故事情节分析情节是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
所谓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既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小说中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过程。
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把握住情节是分析人物的前提。
重点二:常见题型1.本文的情节由几个事件组成?分别是什么?2.本文的高潮是什么?3.本文主要情节的层次变化如何?4.本文的高潮部分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5.如果去掉本文的开头(或结尾)行不行?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五单元 话题:情节 情节运行的方式》优质课教案_12
——情节运行的方式一、设计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学习任务群11外国作家作品研读中指出,广泛阅读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借鉴多样的表达艺术,开拓阅读视野,提升语言素养。
同时强调聚焦精选的文学作品,侧重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性学习,即通过有指导的精读与略读,总结阅读与写作的方法,涵养文学审美情趣。
基于此,我借助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这一模块,进行了读写结合的训练。
学习《项链》、《麦琪的礼物、》《变色龙》等几篇经典小说情节运行的方式,进行记叙文情节设置思维训练。
以期实现高中复杂记叙文情节设置的复杂性,在读写结合中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水平,进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1.阅读《项链》等世界经典短篇小说,理解摇摆和突转两种小说情节运行的方式。
2.读写结合,运用摇摆和突转两种方法进行记叙文写作练笔和构思。
3.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写作中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并感受体味亲情。
三、重点、难点学习小说的情节运行方式,进行记叙文写作情节设置训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读写结合,聚焦小说与记叙文写作的情节设置小说故事的精彩,源于精彩情节的设置。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写作同样需要设置精彩的情节。
(三)任务二:分析情节运行方式,品味摇摆和突转的手法摇摆:运用对比、衬托、抑扬、插叙等手法来改变节奏,进而使故事情节迂回曲折,人物形象丰满,主题深刻。
突转:是指情节(经常是结尾)的出乎意料,但是这种出乎意料文中要有伏笔、铺垫,使其在情理之中,进而让人有美的享受,使主题更加深刻。
一篇小说即使开端和结局很简单,作家也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百转千回,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作家往往运用摇摆或者突转的情节运行方式,实现故事的波澜起伏和那人寻味。
情节不仅对于一篇以故事为主的小说很重要,对于记叙文写作同样重要。
情节是一篇文章的骨架,合理且复杂精彩的情节设置是一篇复杂记叙文成功的关键。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五单元 话题:情节 情节运行的方式》优质课教案_10
“摇摆”在小说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比较阅读,领会“摇摆”的作用。
2、欣赏“摇摆”在小说中带来的起伏美。
【教学重点】学习“摇摆”的技巧。
【教学难点】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使用“摇摆”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脂砚斋说:“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
”二、回顾旧知:1、《变色龙》中的“摇摆”2、《老人与海》中的“摇摆”三、“摇摆”的定义:小说在发展情节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四、“摇摆”在《清兵卫与葫芦》中的应用:1、比较阅读,分析讨论:①删去“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整段。
②删去“这位外来的教员……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
’”③删去“父亲恰巧不在家。
……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改成“他父亲很生气,使劲揍了清兵卫一顿。
”④删去“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直到末尾的全部情节。
2、探讨:增加一情节可否?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清兵卫的父亲知道了儿子的葫芦竟然卖出了高价。
3.归纳“摇摆”的作用:①引起读者的兴趣②使情节跌宕起伏③有利于刻画人物④有利于深化主题五、实战演练:用“摇摆”的方法填充以下文段:开端:在单位里,哥们背后管一把手叫一哥,二把手叫二哥。
二哥是刚从一哥的位置上退下来的。
二哥刚做了几年的一哥,年纪还不算大,就退到了二哥的位置,心里窝着一股很浓的怨气。
二哥就把怨气发泄在办公室的空调上。
下班后,二哥就把空调调到最冷档,然后把窗户打开,下班走人。
这样做后,二哥觉得很出气,不平衡的心就快意了许多。
最先发现二哥下班不关空调的是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小王……结局:二哥下班后再也不敢不关掉空调了。
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摇摆”在小说中的应用——从《清兵卫与葫芦》看小说的情节运行方式技巧:细节小摇摆情节大摇摆作用:①引起读者的兴趣②使情节跌宕起伏③有利于刻画人物④有利于深化主题【教学反思】本设计试图通过对比阅读,替换文段让学生体会本文情节运行的特点,并以此带动全篇,通过讨论分析,理解摇摆起伏、细节描写传神等写作特色,适当讨论主旨。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五单元 话题:情节 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优质课教案_8
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日.志贺直哉)教材分析:“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情节”这个话题下的一个小话题。
在这个话题之下,编者选用了《清兵卫与葫芦》这篇课文作为经典阅读篇目。
小说讲述了热爱葫芦的清兵卫在父亲与教员的双重打压下被迫放弃葫芦选择绘画的故事。
作者志贺直哉作为日本小说之神,用其生动细致的细节刻画,让整篇小说的情节丰满、充实了起来。
学情分析:笔者执教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本单元时,对外国小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根据课前预习的反馈,学生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都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但是,这仅仅停留在情节本身,如何通过对小说细节的品读玩味儿,能够从语言本身的角度去感受美,去体悟小说的张力,并且用此方法去鉴赏同类型主题的小说,值得同学们去深入探究。
而这也是执教者如何达到“浅文深交”目的的意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小说之神”志贺直哉的写作背景以及刻画细致入微的写作风格;【过程与方法】通过品鉴小说细节,锻炼自行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同类型主题的小说阅读,能够理解“清兵卫”的“葫芦梦”,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鉴赏小说细节,感受其在体现小说张力,表现小说主题时的作用。
【教学难点】1.通过小说的品鉴,能够理解清兵卫审美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同类型主题小说的阅读,理解本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清兵卫,也是《风筝》中热爱风筝的弟弟,也是《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中对绳索充满好奇的胡安,也是《静流》中热爱音乐的弟弟......这是一个群体、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故事。
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朗读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2.哪些细节表现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请选择你最喜欢的片段进行赏析,同时圈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3.你有过清兵卫类似的经历吗?本篇小说引发了你哪些思考?4.请阅读《风筝》《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静流》三篇小说,请思考:这几篇小说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你觉得故事中主人公的经历跟清兵卫相似吗?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的小说具有怎样的特点?小说中有故事情节,精彩的小说源于精彩的故事情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教学设计1
分类突破查漏补缺——二轮复习之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考纲分析在考纲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具体要求如下: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参考近几年的高考真题,2018年文学类文本出小说和散文的可能性比较大,而情节作为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它的作用题型也是二轮复习的重点题型之一。
二、学情分析我任教的两个班是高三的理科普通班,学生的总体情况是语文基础较薄弱,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课下能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也很少。
就拿小说类文本阅读来说,我两个班的学生普遍存在审题意识薄弱、知识点记忆混乱、书写潦草、分类作答意识不强等问题。
而对于普通班学生来说,光是老师讲可能听不太进去,把他们的答案投影出来,让他们自己去评分,去总结归纳得分点和失分点,效果可能更佳。
三、教学目标1、以部分学生的答案作为范例,引导学生总结得分点和失分点,从而意识到自己答题存在的问题;2、带领学生梳理情节作用题的答题方向和答题模板;3、完成相关的情节作用题练习,掌握答题规律。
四、教学过程(一)前车之鉴过渡语:有不少同学反映,做阅读的主观题时,明明已经很努力地把答卷填满了,为什么还是拿不了多少分呢?今天就拿小说的情节作用题型作为一个突破口,看看我们目前在这种题型的答题中还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改进。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五单元 话题:情节 情节运行的方式》优质课教案_0
千回百转的“摇摆”,才是小说——以《清兵卫与葫芦》教学为例教学目标:1.欣赏“摇摆”在《清兵卫与葫芦》小说中带来的起伏美。
2.学习各种“摇摆”的技巧和作用。
3.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使用“摇摆”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2min)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往学过哪些小说吗?为什么有的小说曲折起伏,让人爱不释手,而有的小说平平无奇,让人味同嚼蜡呢?什么在当中起作用?情节的起伏。
脂砚斋说:“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
”的确,读平铺直叙的文章,就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毫无情致;而读跌宕起伏的作品,就如同品尝醇香的美酒,妙不可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在情节方面让小说生动曲折起来的法宝。
二、“摇摆”定义的引入(3min)先给大家看看一个微小说片段,请同学读一读:这其实是经过我的改编,给大家看一下原版,再读一下:原版故事虽然简短,但却非常吸引人。
如果说故事情节是一条线,那么改编后是一条直线,原版是一条曲线。
这种情节的曲线式发展,让你们起个名字,叫什么呢?在西方小说概念中叫做“摇摆”。
齐读明确“摇摆”的定义,简单来说,摇摆就是故事情节的曲折曲折再曲折,丰富丰富再丰富。
回想以往学过的《祝福》中祥林嫂人生的大起大落,《老人与海》中老人与鲨鱼的拉锯战,都是情节的摇摆。
这些摇摆寄托了小说家的苦心孤诣,承载了小说人物起伏的人生轨迹。
它让小说不断延长,增添了故事容量。
三、小说情节分析(30min)(一)重读课文,归纳情节(3min)在之前必修教材我们学过小说相关概念,所有的小说在情节上都有一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大家试着2min时间速读回顾一下课文梳理,这篇小说的情节发展可分为:(清兵卫)爱葫芦→买葫芦→失葫芦→舍葫芦(二)细读课文,找出“摇摆”(25min)大家理清了小说大体情节,现在再次回到课文。
作者在清兵卫“爱葫芦到弃葫芦”的情节主线上还设计了一系列情节,这些情节从细节上更凸显了文章的曲折起伏,显示了“摇摆”的功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五单元 话题:情节 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优质课教案_4
(四)外国小说欣赏之情节描写【知识梳理】1.情节运行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2.情节的“摇摆”:作家写小说往往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到达胜利的彼岸。
这样情节就出现一波三折或跌宕起伏,即情节产生了“摇摆”。
擅长讲故事的作家总是极尽摇摆之能事的。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小说情节也追求“戏剧性”,最典型莫过于美国作家欧·享利。
4.学会概括情节及赏析情节设置的妙处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概括情节就是将人物的活动过程概括出来。
【提问方式】(1)文中××部分的情节叙述,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述特点。
(2)纵观全文,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哪些好处?【解题对策】(1)首先把握小说的大致情节,然后分析其运行方式,概括各部分所叙述的相应情节内容。
(2)其次锁定题干的答题区间。
(3)确定这部分表现手法是什么,并理解这种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文章,对表现手法做进一步的分析。
【典型例题】在柏林[美国]奥莱尔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
”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就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答:巧妙地设置悬念:悬念一: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一个令人感到奇怪的场景“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为什么呢?他们都去哪里了?悬念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使得老妇人变得神智不清呢?悬念三:“老头”为什么狠狠地扫了两个小姑娘一眼?最后老兵道出了答案,一切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五单元 话题:情节 情节运行的方式》优质课教案_3
话题:情节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了解“情节”相关知识,学习从情节的角度赏析小说。
【学习过程】1.故事与情节情节是有因果关系的一系列事件。
故事是有情节、有头有尾的被讲述的事情。
事件<情节<故事例如《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清兵卫买到一个特别的葫芦——这个葫芦被教员没收了——父亲把葫芦全砸碎了2.情节的作用增强故事性,吸引读者兴趣。
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表达小说的主题思想。
3.情节的生发情节怎样才能良性的发展下去?如《清兵卫与葫芦》中矛盾是怎样爆发的?要选择一个富有张力的“生发点”(事件),或者含蓄,或者深刻,或者矛盾,或有悬念,或者突然,或者重大……4.情节与细节的区别细节是细小的情节。
细节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常以伏笔的方式出现在不显眼的地方。
例如《炮兽》中写到“船上满载着这种伪钞”,后文将军用它终止了灾难。
5.情节运行基本模式摇摆/起伏/波折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以及主题的摇摆,小说得以向前运行。
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突转是指情节(经常是结尾)的出乎意料,它可以加强故事性,让人有美的享受。
但是这种出乎意料又要在情理之中。
欧·亨利的小说是这方面的典范。
《警察与赞美诗》情节赏析苏比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
每当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
为此,他在长凳上辗转反侧,不能入寐。
苏比的冬居计划并不过奢。
他没打算去地中海游弋,也不想去晒南方令人昏昏欲睡的太阳,更没考虑到维苏威湾去漂流。
他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
整整三个月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再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来纠缠不清,在苏比看来,人生的乐趣也莫过于此了。
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
苏比打算去吃“霸王餐”——被饭店侍者推到街上苏比拿石头砸玻璃橱窗——警察追赶别人苏比吃到“霸王餐”——被扔到街上苏比调戏街上的年轻女子——女子要苏比请她喝酒苏比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警察解释说这个小伙子在庆祝球赛胜利苏比拿走别人的伞——别人的伞是捡来的苏比听到教堂里的赞美诗,决心重新做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五单元 话题:情节 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优质课教案_5
分析小说情节作用——小说文本阅读第二轮复习学情分析:在广州市一模中第9题考到了小说情节的作用,我校学生得分偏低,市均分:2.74、区均分:2.82、校均分:2.04,4班:2.81,5班:1.47,我校学生得分普遍低。
学生答题情况存在以下问题:1、审题不清,1-2分同学超过20人,这些同学不知道这道题考什么,不知道答题思路,乱答。
原因是对小说的文体特点没有熟练理解掌握和运用,所以不理解题目在问什么,也有不熟悉题型的原因。
2、答题角度不对不全。
原因是对小说文体特点没有熟练掌握,不知道情节的作用从哪些角度去思考,或者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角度不完整,因此漏了一些角度。
3、最严重的是,知道题目问什么,只答术语套话,不能结合文本准确分析,或者是文本分析错,角度和分析不一致。
原因是学生不能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提示去理解分析文本,审题能力弱,对文本理解分析能力弱。
所以这节课针对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小说文体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运用能力弱,题型不熟悉,对小说文本理解分析能力弱,不能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去理解分析文本这些问题,设计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复习小说文体特点,熟悉题型,掌握这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帮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去理解分析文本,从而提高得分率。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做题要有题目意识2、引导学生做题时要在题目中已有的信息指示去理解分析相关文本,贴着文本分析情节在结构、人物、主题方面的作用,提高答题准确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做题时要在题目中已有的信息指示去理解分析相关文本,贴着文本分析情节在结构、人物、主题方面的作用,提高答题准确率。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
展示一模第9题,明确考点,考情节的作用。
答情节作用从哪些角度来回答,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角度有5个,要不要全部写全,不要,一般从哪些角度来答,人物、结构(情节)、主题来答,板书二、明确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1、分数情况:我们知道题目考什么,也知道从什么角度回答,也知道答题模式,但我们还是拿不到什么分,均分2.82一模得分情况:5分2人4分9人3分11人1-2分16人2、学生答题情况:大家看二份我们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情节:小说情节的运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构思】把握情节应该是小说阅读的第一步,《外国小说欣赏》一书对情节的解说并不是特别充分,因为这本书的教学对象应该是大学生。
(本着高二语文备课组的要求,将《外国小说欣赏》分成四个部分进行单元教学,分别是情节、人物、环境、语言及艺术手法。
因为主旨是一部作品的核心,不论从哪个角度解读文本、进行教学都需要理解主旨,所以不再单独列单元。
)对于情节单元,初步构想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构成、运营、作用。
【学情分析】高中有2个单元的小说(必修3《祝福》单元与必修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单元);初中也学过一些小说(《故乡》《最后一片藤叶》《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威尼斯商人》等等)【学案】其中的【参考文本】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归纳心得】可以作为学案。
第二节情节的运营——如何变化【教学目标】理解小说情节运营上的特点。
养成积极思考情节变化原因的习惯。
【参考文本】定篇(中心):《在桥边》、《清兵卫与葫芦》(课本范文)《牲畜林》、《桥边的老人》(高考例文)《洗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在桥边》1、“我”的工作是数数,“我”数数的方式有什么变化?2、依据文本,讨论“我”数数的方式为什么会变化?3、在“我”数数方式的变化中有没有“不变”的成分?为什么不变?《清兵卫与葫芦》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清兵卫喜欢葫芦?5、为什么清兵卫会改变自己的兴趣?《牲畜林》探讨这篇小说情节运营当中,哪些在变,哪些不变?《桥边的老人》具体来谈谈这篇课文在情节运营上,有哪些变的部分,哪些不变的部分?【教学基本环节】【导入】(由学生来说最喜欢的小说是哪一部?情节如何?)小说三要素当中,情节是最基础的。
创作当中,如果没有变化,则不成其为小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一味的不变,则会让小说失去灵动,所以常常在“不变”之后一定会出现“巨变”。
但是一味的追求变化就会面目全非,而让读者无所适从,故变化中一定要有不变。
本质上,任何的小说创作都是“带着镣铐跳舞”的。
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一下情节的“变化”。
《在桥边》1、“我”的工作是数数,“我”数数的方式有什么变化?【参考】瞎数;不数;拼命地数;最后去数马车。
2、依据文本,讨论“我”数数的方式为什么会变化?【参考】(1)瞎数——(对应文本)“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无聊、空洞、单调、空虚、灰暗等。
“精明能干”“陶醉”“捷报”“心满意足”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2)不数——(对应文本)“心爱的姑娘”——“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我又停止了心跳”“我一个也没有数。
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因了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
(3)拼命地数——(对应文本)发疯似的数着——主人公为了生计,压抑住自己对姑娘的感情。
3、在“我”数数方式的变化中有没有“不变”的成分?为什么不变?(寻找“变”中的“不变”)我并不想数数,更不想把心爱的姑娘计算在内。
这姑娘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
(象征——类似“丁香姑娘”)这就是伯尔的小说,在极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静的叙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理想主义的欢乐精神。
即使在物质匮乏,与命运痛苦抗争之时,也不要放弃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
《清兵卫与葫芦》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清兵卫喜欢葫芦?(学生自己找)【参考】第二段的动作描写;第三段的误会;他的寻找,他的呵护;他对客人的葫芦的评价;他到老婆婆那去买葫芦等等。
5、为什么清兵卫会改变自己的兴趣?(寻找“变”之因)【参考】教员的不理解:不舒服、“不会有出息”、没收、干涉、训斥等等。
家长的不支持:很不高兴、呵斥、使劲揍、砸等等。
客人的不认同:却喜欢这样的葫芦,认为奇特的、大的葫芦才好。
6、阅读下文,探寻情节的“变化”洗澡王安忆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颗大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的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的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推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
”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
”他说:“十块钱。
”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
”他要再争,这个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
”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
”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
”“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用,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心,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到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
这时有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
”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
”“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
”“那你就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
”“是的。
”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候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
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
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
”小伙子告诉他。
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
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
望了望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哪里。
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
那人也像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
他终于看见了一个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
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
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一条弄堂,穿过去就是。
”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是洗热水澡,还是冷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洗澡的时候舒服,热水洗过以后舒服。
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
”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是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
他付了钱,又从冰箱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
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
”这一回,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那人坐了一会儿,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分析】小伙子的热情与男子的猜疑,小气形成鲜明的对比,男子因为女人的教导一直提防着小伙子,不想让他在家里洗澡.而小伙子根本没有这种想法,小伙子一直问男人关于洗澡的事,让男人起了疑心,莫非,他想在我家洗澡?而事实上,作者也这样误导我们,“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这一句话是关键,作者轻描淡写地掠过,男子也忽视了。
而文章最后,小伙子两次说到“你可以去洗澡了”可以看出他关心男子,怕男子热出病来。
讽刺了人与人之间缺乏了最起码的信任,丧失了一颗赤子之心。
(有点类似相声里的捧哏与逗哏)【思考】1、(《牲畜林》)探讨这篇小说情节运营当中,哪些在变,哪些不变?2、(《桥边的老人》)这篇课文我们学习过了,具体来谈谈这篇课文的情节运营上有哪些变的部分,哪些不变的部分?【参考】《牲畜林》也是“变与不变”特色的典范。
在牲畜林中德国鬼子眼花缭乱,各种牲畜层出不穷,好不热闹。
鬼子见一个牲畜就丢掉手中的牲畜去追,变换不停,但不变的是地点在牲畜林,不变的是主角朱阿奇差的枪法,不变的是朱阿那颗不想伤害牲畜的善良的心(有多次的细节描写来体现)。
作者想表达什么也就很清楚了。
甚至鬼子最后的死也不是因为他的枪而是因为另一个“坏蛋”――野猫。
【参考】海明威的小说《桥边的老人》中人车流动体现了“变”的因子,而老人坐在路边没有动——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关注,因为这个地方已经是前线了。
在“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我”反复强调的是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反复提到的是他养的动物该怎么办。
在这种极不协调的对话中,让小说的主题呈现出来,那就是人性的善良与对战争的厌恶。
人车流动是“变”,老人没有动是“不变”;老人与我的对话中,老人虽然说了很多动物,但“不变”的是都是他养的动物以及他对家畜的关爱。
【作业】以下文的一句话为开头,编写一个情节颇有变化的故事,不超过1000字。
阿三出门要去打猎,他母亲对他说:“打什么猎物都可以,但是不能打白兔子。
”【归纳心得】小说情节运营当中,有摇摆,有延迟,有陡转、突变,也有误会、巧合等等,实质上都是情节的“转变”(打破平衡的变化)。
于情节推进的“转变”中寻求变之原因;于变化的情节中寻求“不变”的因子(如果有)。
【附录】小说情节的运营学案(五、六单元)【文本】定篇:《在桥边》;(范文)《清兵卫与葫芦》、《牲畜林》;(高考)《洗澡》一、【问题】《在桥边》1、“我”的工作是数数,“我”数数的方式有什么变化?2、依据文本讨论“我”数数的方式为什么会变化?3、在“我”数数方式的变化中有没有“不变”的成分?为什么不变?《清兵卫与葫芦》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清兵卫喜欢葫芦?5、为什么清兵卫会改变自己的兴趣?二、【思考题】《牲畜林》这篇小说情节运营当中,哪些在变,哪些不变?《桥边的老人》具体来谈谈这篇课文在情节运营上,有哪些变的部分,哪些不变的部分?三、(拓展)阅读下文,探寻情节的“变化”(注意其中两个人的对话)。
洗澡王安忆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颗大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的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的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推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