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十讲-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讲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性(最本质)、科学性、阶级性(或革命性)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1. 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2.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3.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康德→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一、哲学基本问题1)定义: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嘴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2)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谁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划分的派别和观点:对于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必备 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开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开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答复了事物为什么会开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根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根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开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开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开展以另一方开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开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开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开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表达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开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开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开展的根底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6、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及其启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开展过程和开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3、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5、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十讲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1、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 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 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 矛盾和演变趋势的基础 上,根据当时的历史条 件,以社会主义建立在 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为 前提,对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作 了科学预测。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有计划地调节生产 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 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 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开始消亡等。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2.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 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 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 度发达的生产力 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往往起因 于对现实问题的感受和看法。
现实的 苦难
苦难的 根源
新社会 因素
未来社会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 新世界的特点
未来社会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立物而存 在的。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是展望未来社会的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的研究,揭示其运 动规律,指明了资 本主义必然灭亡
马克思主义
旧社会形态
新社会形态 “历史的谬误” “人世间的祸 害”,要消灭。
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论述
“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
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 世界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 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经典论述
“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 应该马上做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 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 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以下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2、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
3、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精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
编写者 何文 模
越努力越幸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
在科学 上没有平坦 的大道,只 有不畏艰险 沿着陡峭山 路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 到光辉的顶 点 。
越努力越幸运
【题前话】 (不是“题外话”,最好看一下, 只要细思考,肯定有启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在所有政 治理论课中,是政治色彩较淡、理论难度较 大的一部分,也是考研政治试题中分值较高 而又不易得到的部分。
越努力越幸运
寄语大家,作为共勉:“天道酬勤”。只要正 心(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并得法(进行认真、合 理的复习),哲学这道难关一定能攻破!
越努力越幸运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 绪论部分 )
【本章主题词及其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特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方法
越努力越幸运
(二)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致力于自己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3、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 从产生到发展, 表现出了强大的 生命力,这种强 大生命力的根源 在于它的以实践 为基础的科学性 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 ) (二 ) (三 ) (四 )
哲学有它自己的逻辑规则和理 论体系,应该按照整体性的要求, 进行系统性的复习,从而达到全面 性的理解。体系通则一通百通,全 局明则处处透明。如果对逻辑性极 强的理论系统首先采取支离破碎、 浅尝辄止的“背”,而不是循序渐 进、融会贯通的“会”,那就真叫 做倒因为果、南辕北辙,其结果不 仅背不下(或背错了),而且会不 了。有些同学背了几个月,辛苦得 很,到头来还是不得要领,甚至莫 明其妙、如坠云雾,只能生吞活剥、 仓促上阵。最终,可能有侥幸过关 者,但绝大多数都不能尽如人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性总结。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发展具有矛盾性和规律性,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3.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社会主义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包括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远景等重要内容。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包括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等。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包括无产阶级革命、工农联盟、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等。
第四章: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〇、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④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2、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思想文化来源: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来源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思想进步.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来源的关系:如上一、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唯物论一、世界的物质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提供了对于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哲学基本问题:含义: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必然成为哲学的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内容:①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基本规律.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意识的客观性、主观性和能动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有不是物质本身.能动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时间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辩证法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1、普遍联系原理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普遍联系: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普遍联系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2、发展观发展的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重视发展的意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把握这一规律对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敢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矛盾学说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关系: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③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④各自作用:同一性: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关系: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②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4、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欲曲折性的统一.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认识论二、认识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和认识及其关系实践: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内容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①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⑤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因而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目的和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做出了同旧唯物主义完全不同的回答.3、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认识运动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基本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践的感性材料.②经过理想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制作加工.第二次: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必要性与重要性: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②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与发展.理论的正确性在第一次飞跃中不可能证实,只有运用到实践,正确的才能被证实,错误的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二、真理与价值1、真理及其基本属性真理的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通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条件性、有限性.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应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认识的深刻程度、精确程度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的性.关系:①二者相互依存.②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③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2、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应,它的本性在于客观与主观相符合.主观是另一种认识,客观事物又不可能回答问题,所以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只能是作为主客观桥梁的社会实践.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③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历史唯物主义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的含义、要素和各自作用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的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②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③物质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身缠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体不同:{个体意识: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群体实践的产物层次不同{社会心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的社会意识,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意义:①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进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③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二者相互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从过程上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形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好的: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④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坏的:①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隐私泄露.②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如:霸权主义.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的社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二)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它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生产力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关系 决定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反作用
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三)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的实质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
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井冈山会师 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何谓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 的作用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 的作用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一)何谓社会基本矛盾
1、是什么
观念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政治 社会
社会基
经济基础
结构
本矛盾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经济
生产力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一)何谓社会基本矛盾
(1)它包含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
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①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 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 ③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④在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三个因素中,生产力最为根本;它 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上层建筑。
超完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
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概念和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课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学科。
它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基本原理。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本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
3.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成果,旨在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公平。
它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等基本原理。
无产阶级革命强调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共产主义理想则是最终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重要著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
2. 二十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二十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此后,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和阐述的基础上完成的。
这一过程涉及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的努力,如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
马克思原理复习提纲
15-16学年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如何全面、准确把握与认识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2)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它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开始出现资本垄断的局面。
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均衡,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战争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嗯矛盾,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有利形势。
(4)鲜明特征:马克思具有科学性,马克思具有革命性,马克思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2、对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的理解,马恩两个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力量发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3页)⑴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4-5)⑴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①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社会一方面是财富积累,另一面是贫困的增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导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5.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6.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他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包括哪些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水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6.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7.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有统一性8.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纲要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一、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社会主义。
1、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1.哲学与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去认识改造世界,就叫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着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
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最一般的结论。
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
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唯物史观,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然后在实践中检验。
四、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X畴“物质X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理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这一X畴是哲学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简单说,“物质X畴”就是对物质的概括和总结,是哲学的概念,既属于意识的X 畴,也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即: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
五、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与事物内部各部分和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其特点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课程,它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是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下面是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方向等。
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论、革命论、革命策略与手段、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等。
5.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谋取解放和幸福,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行动指南。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不断运用它们指导我们的实践,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以下是第一章的重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且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这些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4.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指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PPT课件
材料分析题
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 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 ,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 ,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 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 ,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 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 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 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样的, 基本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两种。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 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 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一定的条件下,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 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认识过程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 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 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
25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的唯一标准? (P77)
真理的本性: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 客观相符合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
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 决定力量?(P95)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
22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八讲-第十讲
第十讲唯物史观(上)——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内容提要】本讲讲述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等四个问题。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其理论内容十分重要。
本讲的重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本讲的难点是如何理解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形态的区别。
本讲内容可以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问题讲述】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3.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这一段话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
马克思基本原理笔记 重点复习概念
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 4.理想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突出表成答案 精神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1)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思想实际主义的本质特性。
列宁所:“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 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联系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 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 主观世界。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条基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规律。
一句话,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 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科学体系。
科学性 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
教条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内在根据。
人类社会的 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发展规律是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展开的, 教条。
实用主义的方法,从自己的主观需要出发,把科学的理论就应该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 严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割成互不相关的只言过对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的总结和概括,不 观实际。
这两种态度和方法,都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不断开辟认识 的原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防止和反对的。
发展的新道路。
总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自觉。
马克思 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
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脱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离历史的客观进程而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 教材:世界的物质同一性,规律的客观性 与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p.30-34,p.39-43)
• 上课内容:四因说、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
问题(二)辩证法
• 教材:(p.47-60) 矛盾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特殊性与普遍性) 量变与质变 否定之否定
问题(六)其它
•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绪言部分:(p.15-19) 上课内容:第一讲,科学性在于批判性 第八讲:立场性在于社会的总体目 的性
•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第一章地3节:(p.58-49) 上课所讲的内容:第八讲对象化实践基础上的 合规律性与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问题(五)剩余价值论
• 教材:(p.154-172) 剩余价值论的意义(p.170)
• 上课内容: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货币要控制劳动力,必须使劳动以货币为 目的,而不 是以商品为目的。 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m’=m/v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无产性 实体与属性、实体与实体的矛盾运动
问题(三)、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
• 教材:(p.123-127) (1)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 杆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 上课内容: 第七讲:技术的负面作用 马克思要将人的外在性与内在性统一。 技术作为一种形式理性重新成为一种外在的必然 这导致不是技术以人为本,而是人以技术为本,目 的服从手段,而不是手段实现目的。
问题(四)劳动价值论
• 教材:(p.140-154) 资本的原始积累(p.141-143)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p.152-154)
• 上课内容: 等价交换的两个前提导致资本原始积累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交换价值是价值的抽象反映, 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通过具体劳动建立关系。 价值的构成因素: 一般劳动(活劳动)、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