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滤波电路的原理与设计---整理【WENDA】
开关电源EMC滤波电路的设计
开关电源EMC滤波电路的设计为了满足电子设备对于电磁干扰的要求,开关电源需要通过EMC(电磁兼容性)滤波电路来减少电磁干扰的发生。
EMC滤波电路的设计是确保开关电源在正常工作时,尽量减少电磁干扰的传播。
EMC滤波电路通常可分为输入滤波和输出滤波两部分。
输入滤波主要用于抑制开关电源输入端的电磁干扰,输出滤波则用于抑制开关电源输出端的电磁干扰。
以下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关于开关电源EMC滤波电路设计的详细讨论。
首先,输入滤波电路的设计。
输入滤波电路的目的是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滤波器来抑制开关电源输入端的电磁干扰。
常见的输入滤波器包括:L型滤波器、π型滤波器和T型滤波器。
L型滤波器由一个电感和一个电容组成,电感用于抑制高频噪声,电容则用于抑制低频噪声。
设计L型滤波器时,需要根据开关电源的输入功率和频率要求选择电感和电容的数值。
通常情况下,电感的数值应根据输入电流的大小选择,而电容的数值应根据电源的额定电压选择。
π型滤波器是一种更复杂的输入滤波器,由两个电感和两个电容组成。
它的设计目的是在更广泛的频率范围内提供更好的噪声抑制。
π型滤波器与L型滤波器相似,但是通过在输入和输出之间添加一个额外的电感和电容,它可以更有效地抑制高频和低频噪声。
T型滤波器是一种用于高频噪声抑制的输入滤波器,通常用于开关电源中。
它由一个电感和两个电容组成。
T型滤波器与L型滤波器和π型滤波器相比,可以提供更高的噪声抑制。
接下来,是输出滤波电路的设计。
输出滤波电路的目的是降低开关电源输出端的电磁干扰。
常见的输出滤波器包括:LC型滤波器和RC型滤波器。
LC型滤波器由一个电感和一个电容组成。
它的设计目的是通过电感提供频率选择性的电流平滑,从而减少输出端的电磁干扰。
RC型滤波器由一个电阻和一个电容组成。
它主要用于抑制输出端的高频噪声。
在设计EMC滤波电路时,需要考虑开关电源的输入功率、频率和输出功率等参数。
此外,还需要注意滤波器元件的选取和放置,以确保它们能有效地减少电磁干扰的传播。
EMC基础之有源滤波器
EMC基础之滤波三、有源滤波器[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7-11-16 13:34:16 | 作者: | 来源:采集所得 | 浏览:602次 ]中国电磁兼容网第三节有源滤波器1.一、有源滤波器的特性有源滤波器是由有源器件(例如晶体管、集成运算放大器等)和阻容等元件组成的一类滤波器。
近年来,成运算放大器发展十分迅速,一些有源滤波器中的有源器件,几乎都是采用了集成运放。
与无源滤波器相比,有源滤波器一般具有下列特点:(1)由于使用了有源器件,信号在无源器件(例如电阻)上的损失可口在有源器件中得到补充。
因而,有可能在电路中优先采用损耗耗较大而体积较小的电阻来代替无源滤波器中的电感器件。
这样不仅可以使滤波器的重量和体积大大缩小,而且可以避免由电感所带来的非线性、参数调整困难以及制造成本高等缺点。
另外从抑制干扰的角度考虑,这样就从根本上排除了电感所具有的对电磁场敏感、易检取外界噪声和本身易向外界施放电磁干扰噪声的弊端。
(2)由于运算放大器具有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低以及高增益、高稳定性和闭环增益等参数调整灵活的一系列优点,从而为有源滤波器的设计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3)有源滤波器频率精度高,一般可达到±3%~±0.5%;频率稳定性好,通常可做到10-3~10-5/℃;低频滤波特性好,例如用集成运放和阻容元件组成的有源滤波器可使滤波频率范围低达10ˉ3H Z,并且具有较好的频率稳定性。
这些指标,都是无源滤波器难以达到的。
(4)有源滤波器的上限频率由于受有源器件(主要是集成运放)本身带宽的限制,一般只用在几十千赫以下的频率范围内,其最高频率也只接近1M H Z,因而在更高的频率范围内一般均采用无源滤波器。
这是有源滤波器的最大缺点。
有源滤波器按其工作性质,仍可分为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四种基本类型。
此外,还有移相滤波器和开关电容滤波器以及跟踪滤波器等类型。
2.二、低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是一种用于通过某一频率以下的低频信号,抑制或衰减该频率以上的高频信号的滤波电路。
整机EMC设计之滤波器设计技术
整机EMC设计之滤波器设计技术一、滤波器的基本原理滤波器是用于在电路中表现出不同频率传输特性的组件。
在整机EMC设计中,滤波器主要用于抑制电源线、信号线和天线等传输媒介上的电磁干扰。
基本原理是通过选择合适的电容、电感和电阻组合,使目标频率的干扰信号在滤波器中产生衰减,从而减少传输线上的干扰。
二、滤波器的设计方法1.确定干扰源和电磁敏感器:通过电磁相容性测试和电磁干扰源分析,确定需要进行干扰抑制的信号源和敏感器。
2.确定滤波器类型:根据信号特性和抑制要求,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类型。
常见的滤波器类型包括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
3.计算滤波器参数:根据目标频率、通带衰减和阻带衰减要求,计算滤波器的参数。
主要参数包括截止频率、通带衰减、阻带衰减和滤波器阶数。
4.设计电感:根据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和电感的选择范围,计算所需的电感值。
常见的电感包括线绕型电感、磁性元件和电感矩阵。
5.设计电容:根据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和电容的选择范围,计算所需的电容值。
常见的电容包括电感电容、铝电解电容和陶瓷电容。
6.封装和布局:根据滤波器的封装形式和电路布局要求,确定滤波器的安装位置和连接方式。
封装形式可以选择表面贴装或插件式。
7.电路仿真和优化:使用电磁场仿真软件验证滤波器设计的性能,并根据仿真结果对滤波器进行优化。
三、常见的滤波器类型1.低通滤波器:用于抑制高频信号,让低频信号通过。
常见的低通滤波器包括RC低通滤波器和LC低通滤波器。
2.高通滤波器:用于抑制低频信号,让高频信号通过。
常见的高通滤波器包括RC高通滤波器和LC高通滤波器。
3.带通滤波器:用于抑制低频和高频信号,让中频信号通过。
常见的带通滤波器包括RLC带通滤波器和陶瓷带通滤波器。
4.带阻滤波器:用于抑制特定频率的信号,让其他频率的信号通过。
常见的带阻滤波器包括RLC带阻滤波器和陶瓷带阻滤波器。
四、滤波器设计中的注意事项1.尽量减少信号线的长度和走向,避免信号线成为天线或干扰源。
emc滤波器原理
emc滤波器原理
EMC滤波器是一种用于抑制电磁干扰的装置,它采用特定的
电路设计和元件配置来消除或减弱电磁波的干扰信号,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EMC滤波器原理主要包括共模滤波和差模滤
波两种方式。
共模滤波是指滤除信号源和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信号,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使用共模电感和共模电容来形成一个共模回路,将共模干扰信号引入该回路中,从而实现滤波的效果。
共模回路的电感和电容参数是根据信号源和设备的特性来确定的,以达到最佳的滤波效果。
差模滤波是指滤除设备内部差模信号的干扰,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使用差模电感和差模电容来形成一个差模回路,将差模干扰信号引入该回路中,隔离差模干扰信号影响正常信号传输。
差模回路的电感和电容参数也是根据设备的特性来确定的,以达到最佳的滤波效果。
EMC滤波器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滤波器,如LC滤波器、RC滤波器、Pi型滤波器等。
这些滤波器都使用
不同的电感、电容和电阻组合来滤除特定频率范围的干扰信号。
此外,EMC滤波器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要求,选择
合适的滤波器安装位置,如在干扰源和设备之间、设备内部甚至电源线上安装滤波器,以增强滤波效果。
总之,EMC滤波器利用共模滤波和差模滤波的原理,通过特
定的电路配置和参数设计来消除电磁干扰信号,确保系统的正
常运行。
不同的滤波器类型和安装位置选择可以根据具体需求来进行定制,以满足不同的电磁兼容性要求。
变频器EMC滤波器
* 更多(其他)产品请联系 上海民恩电气有限公司
变频器滤波器特征
编辑
1、变频器滤波器是基于变频器在工作时,对电网及其它数字电子设备产生干扰的频谱分量电磁兼容 性特点而专门设计的。
2、安装于电机和变频器及电源与变频器之间。 3、小尺寸,无需风扇,采用的是经过最恶劣环境测试过的高性能的材料和部件。 变频器滤波器参数
电源滤波器厂家
如有需要请您联系《上海民恩电气有限公司》咨询!
变频器 EMC 滤波器
A
B CDE F
G
H KJ L
N30 240±2.0 300 360 394 100 210 235±2.0 260 5.0 25 115
N60 290±2.0 350 410 444 100 210 230±2.0 256 6.0 30 162
ME920-1000 ME960-1000
对应容量 KW
额定 电流
A
额定 电压 VAC
电源 频率 Hz
试验电压 线-线 线-地 VDC VDC
外形 尺寸
0.75/1.5
5
N2
2.2/3.7
8
N2
5.5/7.5
16
N5
11/15
30
N5
18.5/22
45
N10
30/37
72
N12
45
100
N12
55
120 380 50
有一定的节能功效。
(4)缓解三相不平衡
如果变频器的输入端三相不平衡,严重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变频器无法正常工作,加上变频器
输入滤波器之后,
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变频器专用输入EMC滤波器,主要是由(L)滤波电感、(C)滤波电容和(R)电阻构成。
emc电路设计要点总结
emc电路设计要点总结
EMC(电磁兼容)电路设计是确保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并且不会对周围的设备和系统造成干扰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EMC电路设计的要点总结:
1. 地线设计,良好的地线设计是EMC电路设计的关键。
地线应该被视为电路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而不仅仅是一个连接点。
合理的地线布局可以减少回流路径的电流,减小回流路径的环路面积,从而减小电磁辐射。
2. 电源线滤波,在电路设计中使用电源线滤波器可以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使设备在电源线上受到的电磁干扰降到最低。
常见的滤波器包括LC滤波器和PI滤波器。
3. 屏蔽设计,在高频电路中,使用屏蔽罩或屏蔽壳可以有效地隔离电磁辐射,减小电磁波的传播范围,从而降低对周围设备的干扰。
4. 地线隔离,对于一些特殊的电路,需要进行地线隔离设计,以避免不同地点之间的电流环路,减小电磁辐射。
5. 电磁辐射测试,在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电磁辐射测试,以验证设计的电路是否符合EMC标准,确保设备在实际使用中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电磁干扰。
6. 防护元件选择,在电路设计中,选择合适的防护元件如TVS 二极管、瞬态抑制器等,可以有效地保护电路不受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
7. 地线回流路径设计,合理设计地线回流路径可以减小电磁辐射,降低电磁干扰。
综上所述,EMC电路设计的要点包括地线设计、电源线滤波、屏蔽设计、地线隔离、电磁辐射测试、防护元件选择和地线回流路径设计。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测试,可以确保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并且不会对周围的设备和系统造成干扰。
什么是滤波电路
什么是滤波电路滤波电路是一种常见的电子电路,用于去除信号中的噪声或者选择特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
滤波电路在各个电子设备中广泛应用,包括音频设备、通信设备、电源设备等等。
本文将介绍滤波电路的基本原理、分类、常见应用及工作原理。
一、滤波电路的基本原理滤波电路通过选择特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或者去除信号中的杂波和干扰,实现信号的处理和提取。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容、电感或者二者的组合,对不同频率的信号进行衰减或放大。
电容或电感可以根据频率的不同,阻止或允许信号通过。
二、滤波电路的分类滤波电路按照频率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低通滤波电路、高通滤波电路、带通滤波电路和带阻滤波电路。
1. 低通滤波电路低通滤波电路允许低频信号通过,而阻止高频信号通过。
通常用于去除高频噪声或提取低频信号。
常见的低通滤波电路有RC低通滤波电路和RL低通滤波电路。
2. 高通滤波电路高通滤波电路允许高频信号通过,而阻止低频信号通过。
通常用于去除低频噪声或提取高频信号。
常见的高通滤波电路有RC高通滤波电路和RL高通滤波电路。
3. 带通滤波电路带通滤波电路允许特定范围内的信号通过,而阻止其他频率范围内的信号通过。
常见的带通滤波电路有RC带通滤波电路和LC带通滤波电路。
4. 带阻滤波电路带阻滤波电路阻止特定范围内的信号通过,而允许其他频率范围内的信号通过。
常见的带阻滤波电路有RC带阻滤波电路和LC带阻滤波电路。
三、滤波电路的常见应用滤波电路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滤波电路的一些常见应用:1. 音频设备中的滤波电路音频设备中常用的滤波电路有低通滤波器,用于去除高频噪声,以确保音频信号的清晰度和质量。
2. 通信设备中的滤波电路通信设备中使用滤波电路用于信号处理和频率选择。
例如,在收音机中使用带通滤波电路选择特定的广播频率。
3. 电源设备中的滤波电路电源设备中常用的滤波电路有电源滤波器,用于去除电源信号中的噪声和纹波电压,以确保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和稳定性。
EMC滤波电路的原理与设计---整理【WENDA】
第一章开关电源电路—EMI滤波电路原理滤波原理:阻抗失配;作为电感器就是低通(更低的频率甚至直流能通过)高阻(超过一定频率后就隔断住难于通过)(或者是损耗成热消散掉),因此电感器滤波靠的是阻抗Z=(R^2+(2ΠfL)^2)^1/2。
也就是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R涡流损耗,频率越高越大,直接把杂波转换成热消耗掉,这种滤波最干净彻底;一个是2ΠfL 这部分是通过电感量产生的阻挡作用,把其阻挡住。
实际都是两者的结合。
但是要看你要滤除的杂波的频率,选择合适的阻抗曲线。
因为电感器是有截止频率的,超过这个频率就变成容性,也就失去电感器的基本特性了,而这个截止频率和磁性材料的特性和分布电容关系最大,因此要滤波更高的频率的干扰,就需要更低的磁导率,更低的分布电容。
因此一般我们滤除几百K以下的共模干扰,一般使用非晶做共模电感器,或者10KHZ以上的高导铁氧体来做,这样主要使用阻抗的WL这一方面的特性,主要发挥阻挡作用。
电感器滤波器是通过串联在电路里实现。
撒旦谁打死多少次顺风车安顺场。
因此:共模滤波电感器不是电感量越大越好主要看你要滤除的共模干扰的频率范围。
先说一下共模电感器滤波原理共模电感器对共模干扰信号的衰减或者说滤除有两个原理,一是靠感抗的阻挡作用,但是到高频电感量没有了,然后靠的是磁心的损耗吸收作用;他们的综合效果是滤波的真实效果。
当然在低频段靠的是电感量产生的感抗.同样的电感器磁心材料绕制成的电感器,随着电感量的增加,Z阻抗与频率曲线变化的趋势是随着你绕制的电感器的电感量的增加,Z 阻抗峰值电时的频率就会下降,也就是说电感量越高所能滤除的共模干扰的频率越低,换句话说对低频共模干扰的滤除效果越好,对高频共模信号的滤除效果越差甚至不起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滤波器使用两级滤波共模电感器的原因一级是用低磁导率(磁导率7K以下铁氧体材料甚至可以使用1000的NiZn材料) 材料作成共模滤波电感器,滤出几十MHz或更高频段的共模干扰信号,另一级采用高导磁材料(如磁导率10000\15000的铁氧体材料或着非晶体材料)来滤除1MHz以下或者几百kHz的共模干扰信号。
EMC中的滤波设计
EMC中的滤波设计电磁兼容电磁兼容设计实际上就是针对电子产品中产生的电磁干扰进行优化设计,使之成为符合各国或地区电磁兼容性EMC标准的产品。
电磁干扰一般分为两种,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
电磁兼容(EMC)指的是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EMC是评价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EMC分为电磁干扰(EMI) 和电磁抗扰度(EMS)。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于电子信息产品的EMI/EMS均有严格的管制措施,如美国FCC、欧盟的CE、日本的VCCI及电气用品取缔法,大洋洲的SMA,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均有专司EMI/EMS的管制法规条文,对于销往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产品都须先经过测试合格,方可合法的运送及销售。
电磁兼容设计实际上就是针对电子产品中产生的电磁干扰进行优化设计,使之成为符合各国或地区电磁兼容性EMC标准的产品。
电磁干扰一般分为两种,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
传导干扰是指通过导电介质把一个电网络上的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
辐射干扰是指干扰源通过空间把其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
E M C设计为了使设备或系统达到电磁兼容状态,通常应用印制电路板设计、屏蔽机箱、电源线滤波滤波、信号线滤波、接地和电缆设计等技术。
防止电子设备产生干扰最好的方法是,采用金属机壳对电磁场进行屏蔽,以及对电源输入电路进行隔离。
并且还要对变压器也进行静电感应和磁感应屏蔽。
在塑料机壳内表面喷涂导电材料也是一种对电磁屏蔽很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塑料机壳内表面喷涂石墨,对超高频电磁屏蔽效果就非常好,因为石墨既导电又有电阻,是吸收电磁波的良好材料,它不容易对电磁波产生反射,并对电磁波产生衰减作用。
如果只从屏蔽效果来比较,石墨对电磁场屏蔽的效果的确不如导电良好的金属,但金属屏蔽也有缺点,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产生电磁波反射,并使电磁反射波相互迭加,严重时会产生电磁振荡。
当被屏蔽干扰信号的波长正好与金属机壳的某个尺寸接近的时候,金属机壳很容易变成一个大谐振腔。
emi emc滤波计算
emi emc滤波计算
EMI(电磁干扰)和EMC(电磁兼容)的滤波计算与设计是确保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和减少电磁干扰的重要步骤。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EMI/EMC滤波计算方法:
1. EMI滤波器计算
EMI滤波器用于抑制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
计算滤波器参数的一种方法是通过设备电源线的线路阻抗和设备的工作电流来确定。
一般来说,滤波器的阻抗应该接近设备的工作电源线路阻抗,以便实现最佳的EMI抑制效果。
2. EMI传导和辐射抑制计算
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可以通过传导和辐射两种方式传播。
传导抑制主要包括对电源线路、信号线路和接地线路的抑制;辐射抑制则需要通过合适的屏蔽材料和构造来防止电磁波的辐射。
EMI传导抑制计算方法包括:
- 计算设备电源线路和信号线路的阻抗匹配以减少传导干扰;- 计算接地线的阻抗,并确保其足够低以提供有效的接地;
- 通过分析设备的信号线路布局和信号传输速率来确定是否需要添加抑制层以降低传导干扰。
EMI辐射抑制计算方法包括:
- 使用屏蔽效能计算方法,如Faraday笼法(Faraday's Cage Method),来评估设备的辐射抑制能力;
- 根据设备的频率范围和辐射限制要求,选择合适的屏蔽材料
和结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EMI/EMC滤波计算方法,具体计算和设计
方法会根据设备的具体要求和标准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有效的EMI/EMC滤波设计可以帮助设备达到相关的电磁兼容标准,并确保其在电磁环境中的正常运行。
EMI滤波器的设计原理及参数计算方法
EMI滤波器的设计原理随着电子设备、计算机与家用电器的大量涌现和广泛普及,电网噪声干扰日益严重并形成一种公害。
特别是瞬态噪声干扰,其上升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电压振幅度高(几百伏至几千伏)、随机性强,对微机和数字电路易产生严重干扰,常使人防不胜防,这已引起国内外电子界的高度重视。
电磁干扰滤波器(EMI Filter)是近年来被推广应用的一种新型组合器件。
它能有效地抑制电网噪声,提高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及系统的可靠性,可广泛用于电子测量仪器、计算机机房设备、开关电源、测控系统等领域。
1 电磁干扰滤波器的构造原理及应用1.11 构造原理电源噪声是电磁干扰的一种,其传导噪声的频谱大致为10kHz~30MHz,最高可达150MHz。
根据传播方向的不同,电源噪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电源进线引入的外界干扰,另一类是由电子设备产生并经电源线传导出去的噪声。
这表明噪声属于双向干扰信号,电子设备既是噪声干扰的对象,又是一个噪声源。
若从形成特点看,噪声干扰分串模干扰与共模干扰两种。
串模干扰是两条电源线之间(简称线对线)的噪声,共模干扰则是两条电源线对大地(简称线对地)的噪声。
因此,电磁干扰滤波器应符合电磁兼容性(EMC)的要求,也必须是双向射频滤波器,一方面要滤除从交流电源线上引入的外部电磁干扰,另一方面还能避免本身设备向外部发出噪声干扰,以免影响同一电磁环境下其他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
此外,电磁干扰滤波器应对串模、共模干扰都起到抑制作用。
1.2 基本电路及典型应用电磁干扰滤波器的基本电路如图1所示。
该五端器件有两个输入端、两个输出端和一个接地端,使用时外壳应接通大地。
电路中包括共模扼流圈(亦称共模电感)L、滤波电容C1~C4。
L对串模干扰不起作用,但当出现共模干扰时,由于两个线圈的磁通方向相同,经过耦合后总电感量迅速增大,因此对共模信号呈现很大的感抗,使之不易通过,故称作共模扼流圈。
它的两个线圈分别绕在低损耗、高导磁率的铁氧体磁环上,当有电流通过时,两个线圈上的磁场就会互相加强。
EMC设计四大技巧之滤波设计、接地设计、屏蔽设计和PCB布局布线详解
EMC设计四大技巧之滤波设计、接地设计、屏蔽设计和PCB布局布线详解电磁干扰的主要方式是传导干扰、辐射干扰、共阻抗耦合和感应耦合。
对这几种途径产生的干扰我们应采用的相应对策:传导采取滤波,辐射干扰采用屏蔽和接地等措施,就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的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对外界的电磁干扰。
本文从滤波设计、接地设计、屏蔽设计和PCB布局布线技巧四个角度,介绍EMC的设计技巧。
一、EMC滤波设计技巧EMC设计中的滤波器通常指由L,C构成的低通滤波器。
滤波器结构的选择是由"最大不匹配原则"决定的。
即在任何滤波器中,电容两端存在高阻抗,电感两端存在低阻抗。
图1是利用最大不匹配原则得到的滤波器的结构与ZS和ZL的配合关系,每种情形给出了2种结构及相应的衰减斜率(n表示滤波器中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总数)。
其中:l和r分别为引线的长度和半径。
寄生电感会与电容产生串联谐振,即自谐振,在自谐振频率fo处,去耦电容呈现的阻抗最小,去耦效果最好。
但对频率f高于f/o的噪声成份,去耦电容呈电感性,阻抗随频率的升高而变大,使去耦或旁路作用大大下降。
实践中,应根据噪声的最高频率fmax来选择去耦电容的自谐振频率f0,最佳取值为fo=fmax。
去耦电容容量的选择在数字系统中,去耦电容的容量通常按下式估算:二、EMC接地设计接地是最有效的抑制骚扰源的方法,可解决50%的EMC问题。
系统基准地与大地相连,可抑制电磁骚扰。
外壳金属件直接接大地,还可以提供静电电荷的泄漏通路,防止静电积累。
在地线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选择单点接地与多点接地在低频电路中,信号的工作频率小于1MHz,它的布线和器件间的电感影响较小,而接地电路形成的环流对干扰影响较大,因而应采用单点接地。
当信号工作频率大于10MHz 时,地线阻抗变得很大,此时应尽量降低地线阻抗,应采用就近多点接地。
当工作频率在1~10MHz时,如果采用一点接地,其地线长度不应超过波长的1/20,否则应采用多点接地法。
EMC滤波电路的原理与设计---整理【WENDA】..
第一章开关电源电路—EMI滤波电路原理滤波原理:阻抗失配;作为电感器就是低通(更低的频率甚至直流能通过)高阻(超过一定频率后就隔断住难于通过)(或者是损耗成热消散掉),因此电感器滤波靠的是阻抗Z=(R^2+(2ΠfL)^2)^1/2。
也就是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R涡流损耗,频率越高越大,直接把杂波转换成热消耗掉,这种滤波最干净彻底;一个是2ΠfL 这部分是通过电感量产生的阻挡作用,把其阻挡住。
实际都是两者的结合。
但是要看你要滤除的杂波的频率,选择合适的阻抗曲线。
因为电感器是有截止频率的,超过这个频率就变成容性,也就失去电感器的基本特性了,而这个截止频率和磁性材料的特性和分布电容关系最大,因此要滤波更高的频率的干扰,就需要更低的磁导率,更低的分布电容。
因此一般我们滤除几百K以下的共模干扰,一般使用非晶做共模电感器,或者10KHZ以上的高导铁氧体来做,这样主要使用阻抗的WL这一方面的特性,主要发挥阻挡作用。
电感器滤波器是通过串联在电路里实现。
撒旦谁打死多少次顺风车安顺场。
因此:共模滤波电感器不是电感量越大越好主要看你要滤除的共模干扰的频率范围。
先说一下共模电感器滤波原理共模电感器对共模干扰信号的衰减或者说滤除有两个原理,一是靠感抗的阻挡作用,但是到高频电感量没有了,然后靠的是磁心的损耗吸收作用;他们的综合效果是滤波的真实效果。
当然在低频段靠的是电感量产生的感抗.同样的电感器磁心材料绕制成的电感器,随着电感量的增加,Z阻抗与频率曲线变化的趋势是随着你绕制的电感器的电感量的增加,Z 阻抗峰值电时的频率就会下降,也就是说电感量越高所能滤除的共模干扰的频率越低,换句话说对低频共模干扰的滤除效果越好,对高频共模信号的滤除效果越差甚至不起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滤波器使用两级滤波共模电感器的原因一级是用低磁导率(磁导率7K以下铁氧体材料甚至可以使用1000的NiZn材料) 材料作成共模滤波电感器,滤出几十MHz或更高频段的共模干扰信号,另一级采用高导磁材料(如磁导率10000\15000的铁氧体材料或着非晶体材料)来滤除1MHz以下或者几百kHz的共模干扰信号。
EMI滤波器的设计原理
EMI滤波器的设计原理1 电磁干扰滤波器的构造原理及应用1.1 构造原理1.2 基本电路及其典型应用电磁干扰滤波器的基本电路如图1所示。
电磁干扰的屏蔽方法EMC问题常常是制约中国电子产品出口的一个原因,本文主要论述EMI的来源及一些非常具体的抑制方法。
电磁兼容性(EMC)是指“一种器件、设备或系统的性能,它可以使其在自身环境下正常工作并且同时不会对此环境中任何其他设备产生强烈电磁干扰(IEEE C63.12-1987)。
”对于无线收发设备来说,采用非连续频谱可部分实现EMC性能,但是很多有关的例子也表明EMC并不总是能够做到。
例如在笔记本电脑和测试设备之间、打印机和台式电脑之间以及蜂窝电话和医疗仪器之间等都具有高频干扰,我们把这种干扰称为电磁干扰(EMI)。
EMC问题来源所有电器和电子设备工作时都会有间歇或连续性电压电流变化,有时变化速率还相当快,这样会导致在不同频率内或一个频带间产生电磁能量,而相应的电路则会将这种能量发射到周围的环境中。
EMI有两条途径离开或进入一个电路:辐射和传导。
信号辐射是通过外壳的缝、槽、开孔或其他缺口泄漏出去;而信号传导则通过耦合到电源 .... .、信号和控制线上离开外壳,在开放的空间中自由辐射,从而产生干扰。
很多EMI抑制都采用外壳屏蔽和缝隙屏蔽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大多数时候下面这些简单原则可以有助于实现EMI屏蔽:从源头处降低干扰;通过屏蔽、过滤或接地将干扰产生电路隔离以及增强敏感电路的抗干扰能力等。
EMI抑制性、隔离性和低敏感性应该作为所有电路设计人员的目标,这些性能在设计阶段的早期就应完成。
对设计工程师而言,采用屏蔽材料是一种有效降低EMI的方法。
如今已有多种外壳屏蔽材料得到广泛使用,从金属罐、薄金属片和箔带到在导电织物或卷带上喷射涂层及镀层(如导电漆及锌线喷涂等)。
无论是金属还是涂有导电层的塑料,一旦设计人员确定作为外壳材料之后,就可着手开始选择衬垫。
金属屏蔽效率可用屏蔽效率(SE)对屏蔽罩的适用性进行评估,其单位是分贝,计算公式为SE dB=A+R+B其中A:吸收损耗(dB) R:反射损耗(dB) B:校正因子(dB)(适用于薄屏蔽罩内存在多个反射的情况)一个简单的屏蔽罩会使所产生的电磁场强度降至最初的十分之一,即SE等于20dB;而有些场合可能会要求将场强降至为最初的十万分之一,即SE 要等于100dB。
EMC中的滤波电路
广
州
致
远
电
子
图8 实际滤波器的幅频曲线
EMC中的滤波电路—滤波器的分类
按电路结构分类:电容输入式(电容器C接在最前面)、电感输入式(电感器L接在最 前面)。
广
州
致
远
电
子
图9 滤波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EMC中的滤波电路—滤波器的分类
表1 滤波结器结构对应的源、终端阻抗
源阻抗(Zs) 高 高 低 低
广
州
致
远
电
子
EMC中的滤波电路—滤波电路与应用
四种复位电路 (1)微分型复位电路; (2)积分型复位电路; (3)比较器型复位电路; (4)看门狗型复位电路。
广
州
致
远
电
子
EMC中的滤波电路—滤波电路与应用
积分、微分复位电路及应用
R
B
A
C
Reset
U B U A * (1 - e
积分型复位
-t RC
e) 电源接口滤波电路
FUSE
VDR
差模电容
广
州
致
远
电
子
负载
电源
共模电感
图14 电源接口滤波电路
共模电容
EMC中的滤波电路—滤波电路与应用
LK约为LCM的0.5%~1%
1 CY 2
差模等效电路
广
州
致
远
电
子
共模等效电路
图15 电源接口等效电路
EMC中的滤波电路—滤波电路与应用
广
州
致
远
电
子
图16 开关电源的差模与共模干扰示意图
广
州
EMC的3大法宝就是:屏蔽,接地和滤波
EMC的3大法宝就是:屏蔽,接地和滤波默认分类2009-03-04 10:31:52 阅读1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关于电磁兼容抗扰度EMS的设计---题目有些大关于电磁兼容方面的设计的资料太多太多了,老外写成书,国内写成论文(就是贴在报刊上的豆腐块)。
大家应该看出我的观点了吧,国人还要努力呀,书与论文区别在什么地方。
呵呵,对,就是内容多。
批判完之后,来写写一些总结。
今天只讲EMS部分的设计。
EMS是什么,是抗扰度的设计,是抵御外界环境的能力。
真实定义,大家不晓得的,就去翻翻书,查查资料。
EMS项目很多,有端口型的,有整机型的。
什么叫端口型?整机型?没听说过。
那就对了,这是我创的,我没说,你们怎么会知道,呵呵(有点扯蛋)!!端口型的,我是这么定义和理解的,你仔细看看标准,都是这个那个端口,施加什么什么。
对了,有些干扰是专门施加在端口上的(电源端口,信号端口),看看我们产品的工作情况如何,符合不符合所谓的performance Criteria A,CriteriaB,Criteria C,Criteria D.整机型,按照我的思维方式,自然是对个整个产品做测试的啦。
分类:4-2 ESD 静电放电这个既是端口型,也是整机型,当放电点选择的是端口部分的时候,就可以理解为端口型的,当放电点选择是窗口呀,搭接处呀,就是整机型。
4-3 RS 射频电磁场当然是整机型了。
4-4 EFT 瞬变脉冲群好像全是施加在电源端口和信号端口上的,当然是端口型了。
4-5 SURGE 雷击(浪涌),这个不用问,跟EFT是一样的,端口型。
4-6 CS 射频传导,谁要是把他跟RS一样认为,拖出去暴打一顿,然后告诉他,是端口型的。
4-8 PFM 工频磁场,呀呀呀,没仔细研究过。
呵呵,也是整机型的!4-11 DIPS 电压跌落中断,这个要是不知道。
爱因斯坦都会被你气醒,端口型呀!1. 端口型的产品要想顶住这些EMS干扰,靠什么呀,不就是全靠你的端口的保护电路,滤波电路吗?明白了吧,要是EMS没过,不用问,你的保护没到位,滤波不够呀。
EMC设计之滤波技术讲解
EMC设计之滤波技术讲解滤波技术是电磁兼容(EMC)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旨在减少电子设备之间的干扰和噪声。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解释滤波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在电子设备中,滤波技术用于减少不需要的电信号或噪声的传输。
这些不需要的信号可能来自电源线、信号线或其他电磁场源。
滤波技术的目标是通过选择性地传输或拒绝特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从而滤除不需要的电磁信号。
滤波技术根据其工作频率范围和传输特性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滤波技术:1. 低通滤波器(Low-pass Filter):低通滤波器允许低频信号通过,而阻止高频信号。
它通常用于滤除高频噪声,同时保留低频信号。
2. 高通滤波器(High-pass Filter):高通滤波器阻止低频信号通过,而允许高频信号通过。
它用于消除低频干扰和噪声。
3. 带通滤波器(Band-pass Filter):带通滤波器只允许一些特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通过,而滤除其他频率范围的信号。
它常常用于滤除特定频率范围的噪声。
4. 带阻滤波器(Band-stop Filter):带阻滤波器只允许一些特定频率范围之外的信号通过,而拒绝特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
它常常用于滤除特定频率范围的干扰。
滤波器的设计和选择依赖于特定应用的要求和电路的性质。
在EMC设计中,滤波器常用于抑制因电磁干扰引起的信号损坏,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滤波技术及其在EMC设计中的应用:1.电源线滤波器:电源线滤波器用于消除电源线上的高频噪声。
它通过在电源线上串联电感和并联电容来实现滤波效果。
这可以减少电流和电压的高频噪声成分,从而保护敏感的电子设备。
2.信号线滤波器:信号线滤波器用于消除信号线上的高频噪声。
它通过在信号线上并联电容或串联电感来实现滤波效果。
信号线滤波器可以阻止高频噪声信号进入接收电路,从而保持信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EMI滤波器:电磁干扰(EMI)滤波器用于滤除特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噪声。
电容滤波电路原理及设计计算方法
电容滤波电路原理及设计计算方法1、电容滤波电路:滤波电路利用电抗性元件对交、直流阻抗的不同,实现滤波。
电容器C对直流开路,对交流阻抗小,所以C应该并联在负载两端。
电感器L对直流阻抗小,对交流阻抗大,因此L应与负载串联。
经过滤波电路后,既可保留直流分量,又可滤掉一部分交流分量,改变了交直流成分的比例,减小了电路的脉动系数,改善了直流电压的质量。
现以单相桥式整流电容滤波电路为例来说明。
电容滤波电路如图15.06所示,在负载电阻上并联了一个滤波电容C。
2、滤波原理:若V2处于正半周,二极管D1、D3导通,变压器次端电压V2给电容器C充电。
此时C相当于并联在V2上,所以输出波形同V2 ,是正弦波。
当V2到达ωt=π/2时,开始下降。
先假设二极管关断,电容C 就要以指数规律向负载RL放电。
指数放电起始点的放电速率很大。
在刚过ωt=π/2时,正弦曲线下降的速率很慢。
所以刚过ωt=π/2时二极管仍然导通。
在超过ωt=π/2后的某个点,正弦曲线下降的速率越来越快,当刚超过指数曲线起始放电速率时,二极管关断。
所以在t2到t3时刻,二极管导电,C充电,Vi=Vo按正弦规律变化;t1到t2时刻二极管关断,Vi=Vo按指数曲线下降,放电时间常数为RLC。
当放电时间常数RLC增加时,t1点要右移,t2点要左移,二极管关断时间加长,导通角减小;反之,RLC减少时,导通角增加。
显然,当RL很小,即IL很大时,电容滤波的效果不好;反之,当RL很大,即IL很小时,尽管C较小, RLC仍很大,电容滤波的效果也很好。
所以电容滤波适合输出电流较小的场合。
此外,为了进一步减小负载电压中的纹波,电感后面可再接一个电容而构成倒L型滤波电路或采用π型滤波电路,分别如图5(a)和图5(b)所示。
3、电容滤波电路参数的计算:电容滤波电路的计算比较麻烦,因为决定输出电压的因素较多。
工程上有详细的曲线可供查阅,一般常采用以下近似估算法: 一种是用锯齿波近似表示,即)41(2L 2O C R T V V -=; 另一种是在RLC=(3~5)2T的条件下,近似认为VO=1.2V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开关电源电路—EMI滤波电路原理滤波原理:阻抗失配;作为电感器就是低通(更低的频率甚至直流能通过)高阻(超过一定频率后就隔断住难于通过)(或者是损耗成热消散掉),因此电感器滤波靠的是阻抗Z=(R^2+(2ΠfL)^2)^1/2。
也就是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R涡流损耗,频率越高越大,直接把杂波转换成热消耗掉,这种滤波最干净彻底;一个是2ΠfL 这部分是通过电感量产生的阻挡作用,把其阻挡住。
实际都是两者的结合。
但是要看你要滤除的杂波的频率,选择合适的阻抗曲线。
因为电感器是有截止频率的,超过这个频率就变成容性,也就失去电感器的基本特性了,而这个截止频率和磁性材料的特性和分布电容关系最大,因此要滤波更高的频率的干扰,就需要更低的磁导率,更低的分布电容。
因此一般我们滤除几百K以下的共模干扰,一般使用非晶做共模电感器,或者10KHZ以上的高导铁氧体来做,这样主要使用阻抗的WL这一方面的特性,主要发挥阻挡作用。
电感器滤波器是通过串联在电路里实现。
撒旦谁打死多少次顺风车安顺场。
因此:共模滤波电感器不是电感量越大越好主要看你要滤除的共模干扰的频率范围。
先说一下共模电感器滤波原理共模电感器对共模干扰信号的衰减或者说滤除有两个原理,一是靠感抗的阻挡作用,但是到高频电感量没有了,然后靠的是磁心的损耗吸收作用;他们的综合效果是滤波的真实效果。
当然在低频段靠的是电感量产生的感抗.同样的电感器磁心材料绕制成的电感器,随着电感量的增加,Z阻抗与频率曲线变化的趋势是随着你绕制的电感器的电感量的增加,Z 阻抗峰值电时的频率就会下降,也就是说电感量越高所能滤除的共模干扰的频率越低,换句话说对低频共模干扰的滤除效果越好,对高频共模信号的滤除效果越差甚至不起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滤波器使用两级滤波共模电感器的原因一级是用低磁导率(磁导率7K以下铁氧体材料甚至可以使用1000的NiZn材料) 材料作成共模滤波电感器,滤出几十MHz或更高频段的共模干扰信号,另一级采用高导磁材料(如磁导率10000\15000的铁氧体材料或着非晶体材料)来滤除1MHz以下或者几百kHz的共模干扰信号。
因此首先要确认你要滤除共模干扰的频率范围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滤波电感器材料.电容的阻抗是Z=-1/2ΠfL那么也就是频率越高阻抗绝对值越小,那么就是高通低阻,就是频率越高越能通过,所以电容滤波是旁路,也就是采用并联方式,把高频的干扰通过电容旁路给疏导回去。
开关电源产生的共模噪声频率范围从10kHz~50MHz 甚至更高,为了对这些噪声有效的衰减,那么在这个频率范围内,共模电感器就必须提供足够高的阻抗。
因此高磁导率的锰锌铁氧体和非晶材料是非常适合的。
共模电感器的阻抗Zs 由串联感抗Xs 和串联电阻Rs 两部分组成。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750kHz 以下,Xs 在Zs 中占主要部分,750kHz 以上Rs 在Zs中占主要部分。
对于抑制共模噪声的电感器,需要在一个磁芯上绕制两组电流方向相反的导线,并使用高磁导率的磁芯,如磁导率为5k、7k、10k、12k、15k 材料和非晶磁芯等。
II-22(双极滤波)电路举例说明L1、L2为差模电感;L3为共模电感;Cx1、Cx2为线间电容;Cy1、Cy2为对地电容;R为泄放电阻1.线间电容线间电容,在滤波电路中,跨接在相线之间,用于滤除差模干扰信号在交流电路中通常选用安规等级为X2的薄膜电容,常用型号如下表。
在直流电路中,可根据电路实际工作电压,选用相应额定电压的薄膜电容。
(安规电容)2.对地电容在交流电路中通常选用安规等级为Y2的瓷片电容,常用型号如下表。
在直流电路中,可根据电路实际工作电压,选用相应额定电压的瓷片或薄膜电容3.泄放电阻通常采用1MΩ/1W的金属膜电阻,可根据电路中所用电容,选用电阻值(原则:5s内将电容两端的电压降至安全电压36V);当所需电阻小于1MΩ时,通常采用多只并联的方式实现4. II-22滤波电路的特点(1)该电路专为军用设备通过电磁兼容GJB151A/152A-CE102传导发射的要求设计;(2)显著降低开关频率的高次谐波对电源线的干扰,解决使用开关电源、逆变器而产生的EMC和EMI问题;(3)优良的共模、差模插入损耗性能,极佳的低频滤波性能;(4)在10k~50MHz频段内,具有优异的抑制干扰的能力;5.II-22滤波器电路元器件参数该电路以额定电流3A为例,选用元件参数如下:II-22滤波电路滤波器指标(1)额定电压:250VAC/400VDC(2)工作频率:DC~1000Hz(3)最大漏电流:不大于0.5mA@250V/50Hz(4)介质耐电压:线—线间,1768VDC,1mA,60s;线—地间,2000VDC,1mA,60s。
(5)插入损耗(50Ω-50Ω插入损耗测试系统)注:具体解决方案见《EMI解决方案选用指南》第二章开关电源EMC滤波电路解决方案1.共模电容受漏电流的限制差模滤波电容:跨接在火线和零线之间,对差模电流起旁路作用. 电容值为0.1 ~ 1微法.共模滤波电容:跨接在火线或零线与机壳地之间,对共模电流起旁路作用,电容值不能过大,否则会超过安全标准中对漏电电流( 3.5mA )的限制要求,一般在10000pF以下.医疗设备中对漏电流的要求更严,在医疗设备中,这个电容的容量更小,甚至不用.共模扼流圈:在普通的滤波器中,往往仅安装一个共模扼流圈,利用共模扼流圈的漏电感产生适量的差模电感,起到对差模电流的抑制作用.有时,人为地增加共模扼流圈的漏电感,提高差模电感量(想想怎样能增加漏电感).共模扼流圈的电感量范围为1mH ~ 数十mH,取决于要滤除的干扰的频率,频率越低,需要的电感量越大.在一般的滤波器中,共模扼流圈的作用主要是滤除低频共模干扰,高频时,由于寄生电容的存在,对干扰的抑制作用已经较小,主要依靠共模滤波电容.医疗设备由于受到漏电流的限制,有时不使用共模滤波电容,这时,要提高扼流圈的高频特性(采用前面介绍的一些方法).基本电路对干扰的滤波效果很有限,仅用在要求最低的场合.要提高滤波器的效果,可在基本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器件,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电路:强化差模滤波方法一:与共模扼流圈串联两只差模扼流圈,增大差模电感;强化差模滤波方法二:在共模滤波电容的右边增加两只差模扼流圈,同时在差模电感的右边增加一只差模滤波电容;强化共模滤波:在共模滤波电容右边增加一只共模扼流圈,对共模干扰构成T形滤波;强化共模和差模滤波:在共模扼流圈右边增加一只共模扼流圈、再加一只差模电容.说明:一般情况下不使用增加共模滤波电容的方法增强共模滤波效果,防止接地不良时出现滤波效果更差的问题(见“搭接”部分关于pi形滤波器接地不良的讨论)2.电源线滤波器的特性任何一个电子设备要满足电磁兼容的要求,都要在电源线上使用电源线滤波器.现在市场上电源线滤波器的种类繁多,如何选择滤波器确实是一个头疼的问题.下面介绍一些选择滤波器时要考虑的参数。
插入损耗:对于干扰滤波器而言,这是最重要的指标,由于电源线上既有共模干扰也有差模干扰,因此滤波器的插入损耗也分为共模插入损耗和差模插入损耗.插入损耗越大越好.高频特性:理想的电源线滤波器应该对交流电频率以外所有频率的信号有较大的衰减,即插入损耗的有效频率范围应覆盖可能存在干扰的整个频率范围.但几乎所有的电源线滤波器手册都仅给出30MHz以下频率范围内的衰减特性.这是因为电磁兼容标准中对传导发射的限制仅到30MHz(军标仅到10MHz),并且大部分滤波器的性能在超过30MHz时开始变差(谁愿意给用户留下不好的印象呢?).但实际中,滤波器的高频特性是十分重要的,后面讨论这个问题.额定工作电流:这是个概念模糊的定义.因为在厂商的产品说明书上并没有标明电流的定义,是峰值还是有效值.额定工作电流不仅关系到滤波器的发热问题,还影响电感的特性,滤波器中的电感要在峰值条件下不能发生饱和.滤波器的体积:电子产品小型化的要求器件小型化.因此设计人员无一例外地希望滤波器的体积越小越好.滤波器的体积主要由滤波器中的电感决定,而电感的体积取决于额定电流、滤波器的低频滤波特性.体积小的滤波器一定牺牲了电流容量或低频特性.3.改善滤波器高频特性的方法为什么要改善电源线滤波器的高频特性:尽管各种电磁兼容标准中关于传导发射的限制仅到30MHz(旧军标到50MHz,新军标到10MHz),但是对传导发射的抑制决不能不管高频.因为,电源线上高频传导电流会导致辐射,使设备的辐射发射超标.另外,瞬态脉冲敏感度试验中的试验波形往往包含了很高的频率成分,如果不滤除这些高频干扰,也会导致设备的敏感度试验失败.电源线滤波器的高频特性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内部寄生参数造成的空间耦合,另一个是滤波器件的不理想性.因此,改善高频特性的方法也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内部结构:滤波器的联线要按照电路结构向一个方向布置,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电感与电容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必要时,可设置一些隔离板,减小空间耦合.电感:按照前面所介绍的方法控制电感的寄生电容.必要时,使用多个电感串联的方式.差模滤波电容:电容的引线要尽量短.要理解这个要求的含义:电容与需要滤波的导线(火线和零线)之间的联线尽量短.如果滤波器安装在线路板上,线路板上的走线也会等效成电容的引线.这时,要注意保证实际的电容引线最短.共模电容:电容的引线要尽量短.对这个要求的理解和注意事项同差模电容相同.但是,滤波器的共模高频滤波特性主要靠共模电容保证,并且共模干扰的频率一般较高,因此共模滤波电容的高频特性更加重要.使用三端电容可以明显改善高频滤波效果.但是要注意三端电容的正确使用方法.即,要使接地线尽量短,而其它两根线的长短对效果几乎没有影响.必要时可以使用穿心电容,这时,滤波器本身的性能可以维持到1GHz以上.4.选择滤波器的方法由于滤波器会发生插入增益,因此根据厂家提供的数据选择滤波器就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从厂家提供的插入损耗数据看滤波器完全符合要求,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最坏测试条件. 许多厂家也给出这种“最坏条件”下测量的数据共用户参考.5.电源线滤波器的错误安装1电源线滤波器虽然从电路结构上看是一个简单的两端口网络,在电路图表示上就是将滤波器串联进需要滤波的电路.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滤波器的性能与其安装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滤波器不同于其它电子器件的一个重点所在.也正是由于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发生许多本来很简单的电磁兼容问题.这里列举的两个错误是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错误一:滤波器与电源端口之间的联线过长.这是一个常见的错误,之所以说这是个错误,有以下两个原因:对于抗外界干扰的场合:外面沿电源线传进设备的干扰还没有经过滤波,就已经通过空间耦合的方式干扰到线路板了,造成敏感度的问题.对于抗防止干扰发射(包括传导发射和辐射发射)的场合:线路板上产生的干扰可以直接耦合到滤波器的外侧,传导到机箱外面,造成超标的电磁发射(包括传导和辐射).为什么容易发生这个错误:发生这个错误的原因,除了设计人员将滤波器当作一个普通的电路网络来处理以外,一个容易产生误导的客观原因是:设备的电源线输入端一般在设备后面板,而显示灯、开关等在设备的前面板,这样电源线从后面板进入设备后,往往首先连接到前面板的显示灯、开关上,然后再联到滤波器上.错误二:滤波器的输入/输出线靠得过近.发生这个错误的原因也是忽视了高频电磁干扰的空间耦合.在布置设备内部联线时,为了美观,将滤波器的输入、输出端扎在一起,结果输入线和输出线之间有较大的分布电容,形成耦合通路,使电磁干扰能量实际将滤波器旁路掉,特别是在高频段,滤波效果变差.特别提示:处理电磁兼容问题时,要时刻不忘高频电磁干扰是会通过空间传播和耦合的,而且并不一定按照你设计好的电路传播.在设计机箱结构时,有一个注意事项就是:尽量使电源端口远离信号端口.6.电源线滤波器的错误安装2滤波器的外壳上都有一个接地端子,这无形中在提醒使用者:滤波器需要接地.因此,在实际工程中,毫无例外地看到滤波器的接地端子上都连着一根接地线.但是,为什么要联这根线,却很少有人知道.滤波器的接地端子是起什么作用的?:在电源线滤波器的基本电路中,共模滤波电容一端接在被滤波导线上(火线和零线),另一端接到地上.对于滤波器而言,这个地就是滤波器的外壳,而滤波器上的接地端子也就是滤波器的外壳.从滤波器的原理上,我们知道,共模滤波电容的接地端要接到屏蔽机箱或一块大金属板上.所以,这个接地端子就是让你将滤波器连接到机箱或大金属板上的.接地端子在实际中有用吗?:在关于电容器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看到,即使很短的引线也会对电容的旁路作用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制作电磁干扰滤波器时,要想尽一切办法缩短电容引线(甚至使用三端电容或穿心电容).滤波器通过这个接地端子接地,相当于延长了共模滤波电容的引线长度.实际情况表明,这些接地线的长度早已大大超过了可以容忍的程度.因此,这些接地端子通常是没有用的(除非用很短、很粗的接地线).相反,还有不好的作用,这就是误导你通过它用一根长导线接地.正确的接地方式:滤波器的金属外壳一定要大面积地贴在金属机箱的导电表面上.7.滤波器的正确安装滤波器的输入和输出分别在机箱金属面板的两侧,直接安装在金属面板上,使接触阻抗最小,并且利用机箱的金属面板将滤波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隔离开,防止高频时的耦合.滤波器与机箱面板之间最好安装电磁密封衬垫(在有些应用中,电磁密封衬垫是必须的,否则接触缝隙会产生泄漏).使用这种安装方式时,滤波器的滤波效果主要取决于滤波器本身的性能,当滤波器本身的性能较差(主要指高频性能),不值得用这种安装方式(因为并不能提高滤波器的滤波效果).军用设备中经常使用这种安装方式,否则可能不能满足辐射发射的限制.民用设备,虽然电磁兼容标准的要求较松,但是,有些场合对射频泄漏的限制很严格(例如与高灵敏度接收机一起工作的设备),也要采用这种安装方式.TEMPEST设备毫无例外地采用这种滤波方式,因为在这个应用场合,需要滤波的有效频率达到1GHz.这里使用的滤波器内用穿心电容做共模滤波电容,并有良好的内部隔离措施.许多产品为了降低成本,将滤波器直接安装在线路板上.这种方法从直接成本上看有些好处,但是,实际的费效比并不高.因为高频干扰会直接感应到滤波电路上的任何一个部位,使滤波器失效.因此,这种方式往往仅适合于干扰频率很低的场合.如果设备使用了这种滤波方式(有些电源上就安装了滤波电路),一种补救措施是:在电源线入口处安装一只共模滤波器,这个滤波器可以仅对共模干扰有抑制作用.因为,空间感应到导线的上的干扰电压都是共模形式.电路可以有一个共模扼流圈、两只共模滤波电容构成.如果用穿心电容,可以获得非常理想的滤波效果.但要注意,这里的共模电容容量与原来的相加,可能导致漏电流超标.说明:这种将滤波器分成线路板上和端口处两部分的方法具有很高的费效比,在对成本控制很严,而对干扰抑制要求较高的场合,可以考虑这个方法.8.地线引发干扰问题的原因地线干扰的问题是许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有经验的电路工程师在分析干扰故障时,知道要用示波器检查地线上的噪声电压,但是对这种噪声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很清楚.结果是,面对噪声电压束手无策.应用上面给出的信号地的定义,结合我们具备的电路常识,很容易发现地线噪声的秘密: 地线不是等电位体:欧姆定律指出,电流流过一个电阻时,就要在电阻上产生电压.我们用作地线的导体都是有一定阻抗的,实际上,设计不当的地线的阻抗相当大,这在后面讨论.因此地线电流流过地线时,就会在地线上产生电压.我们在设计电路时,往往将地线作为所有电路的公共地线,因此地线上的电流成份很多,电压也很杂乱,这就是地线噪声电压.地线噪声电压的严重性:地线噪声意味着地线并不是我们做设计时假设的:可以作为电位参考点的等电位体,实际的地线上各点的电位是不相同的.这样,我们设计电路的假设(前提)就被破坏了,电路也就不能正常工作了.这就是地线造成电磁干扰现象的实质.地线电流路径不确定:地线电流遵守电流的一般规律,走阻抗最小的路径.对于频率较低的电流,这条路径比较容易确定,就是电阻最小的路径,电阻与导体的截面积、长度有关.但是对于频率较高的电流,确定地线电流的路径并不容易,实际的地线电流往往并不流过你所设计的地线.电流失去控制,就会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地线设计的核心:减小地线的阻抗(所以地线要尽量粗,以减少阻抗)9.PCB的电磁兼容设计----1线路板的两种辐射机理线路板电磁兼容设计的目的,除了保证电路工作可靠以外,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减小线路板的电磁辐射,保证设备在较低的屏蔽效能下满足有关标准的要求.由于一个电路的电磁辐射和接收的能力往往是一致的,即一个电路的电磁辐射效率高,往往接收效率也高.因此,在设计中抑制线路板的电磁辐射,同时也就提高了线路板的抗干扰能力.辐射源:线路板的辐射主要产生于两个源,一个是PCB走线,另一个是I/O电缆.根据辐射驱动电流的模式,辐射分为差模辐射和共模辐射两种.差模辐射:电路工作电流在信号环路中流动,这个信号环路会产生电磁辐射.由于这种电流是差模的,因此信号环路产生的辐射称为差模辐射.共模辐射:当传输信号的导体的电位与邻近导体的电位不同时,在两者之间就会产生电流.即使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导体连接,高频电流也会通过寄生电容流动.这种电流称为共模电流,它所产生的辐射称为共模辐射.在电子设备中,电缆的辐射主要以共模辐射为主.说明:由于共模电压都是设计意图之外的(除了电场波发射设备以外,没有任何设备是靠共模电压工作的),因此共模辐射比差模辐射更难预测和抑制.10.单层或双层板如何减小环路的面积出于成本的考虑,在一般民用设备中都使用单层或双层印刷线路板.随着数字脉冲电路广泛应用,单层板和双层板的电磁兼容问题越来越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信号回路面积过大.不仅产生了较强的电磁辐射,而且使电路对外界干扰敏感.要改善线路板的电磁兼容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减小关键信号的回路面积.关键信号:从电磁兼容的角度考虑,关键信号主要指能产生较强辐射的信号和对外界敏感的信号.如前所述,能够产生较强辐射的信号是周期性信号,如时钟信号或地址的低位信号.对干扰较敏感的信号是指那些电平较低的模拟信号.减小回路面积的方法:一种简单的方法是在关键信号线边上布一条地线,这条地线应尽量靠近信号线.这样就形成了较小的回路面积,减小差模辐射和对外界干扰的敏感度.根据前面的分析,当在信号线的旁边加一条地线后,就形成了一个面积最小的回路,信号电流肯定会取道这个回路,而不是其它地线路径.如果是双层线路板,可以在线路板的另一面,紧靠近信号线的下面,沿着信号线布一条地线,地线尽量宽些.这样形成的回路面积等于线路板的厚度乘以信号线的长度.根据前面的讨论,双层板应毫无例外地使用地线网格,以减小地线的阻抗.当使用了地线网格后,信号线的邻近总会有一条地线,形成较小的回路面积.并且在布线时,应尽量使关键线靠近地线.只有对特别关键的线(产生很强辐射或特别敏感),才需要在紧靠着信号线的地方设置地线.线路板边缘的一些问题:在线路板的边缘,信号线或电源线上电流会产生更强的辐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线路板的边缘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点:20H规则:在线路板的边缘,地线面比电源层和信号层至少外延出20H,H是线路板上地线面与电源线面或信号线层之间的距离. 这条规则也适合于在线路板上的不同区域的边缘场合. 第二点:关键线:关键线(时钟信号线等)不要太靠近线路板的边缘,这也包括线路板上不同区域的边缘.11.开关电源电磁干扰的产生机理及其传播途径功率开关器件的高额开关动作是导致开关电源产生电磁干扰(EMI)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