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专家讲座第11讲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之一
高二语文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高二语文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高二语文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高二语文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重点了解“何〞、“乃〞、“其〞、“且〞、“若〞、“为〞、“以〞、“因〞、“于〞、“者〞、“之〞等虚词的用法.难点了解“也〞、“‘矣〞、“乎〞、“而〞、“与〞等虚词的用法。
虚词的作用是帮助实词组成句子,表示各种结构关系或语气。
掌握了虚词的用法,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具体说来,虚词的用法要注意下面四点。
〔1〕分清虚实.文言文里的虚词从实词虚化或借用而来,因此有些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
如“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以〞,义为“认为〞,是动词〔实词〕;“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以〞,义为“用〞,是介词〔虚词〕。
〔2〕辨明用法。
虚词大都有多种用法,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有的虚词既是虚词,又可作实词用;不同的虚词又可表示相同的用法.如“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中的“以〞和“而〞,作用完全相同。
〔3〕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虚词的作用,还应该与白话比较,了解其变化,懂得它和白话中哪些说法大体相当。
其变化情况大致有四种:一是少数沿用下来,如“学然后知不足〔《学记三则》〕中的“然后〞,今仍作“然后〞。
二是有的完全消失,如作发语词的“夫〞“盖〞,起提顿作用的“者〞,起取消独立性作用的“之〞等.三是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如“所以〞在文言文里是表示原因或凭借的,现在则是表示结果。
四是有的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则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
〔4〕注意特殊。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兼词。
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诸〞放在句中时等于“之于〞,如“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放在句末时等于“之乎〞,如“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旃〞等于“之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部分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
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而、何、乎、乃]【而】(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荆轲刺秦王》)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荆轲刺秦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荆轲刺秦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侣鱼虾而友糜鹿(《赤壁赋》)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赵强而燕弱(《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张衡传》)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地势极而南溟深(《滕王阁序》)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承接关系。
①所连接的词语有时间上的相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又前而为歌(《荆轲刺秦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羽化而登仙(《赤壁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扣关而攻秦(《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廉颇蔺相如列传》)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传》)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化而为鸟(《逍遥游》)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所连接的两个词在事理上有因果关系。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理解和掌握虚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
一、“之”1、作代词(1)代人、事、物。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之”代指渔人所见到的景象。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
如“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
2、作助词(1)结构助词,“的”。
比如“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4)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3、作动词,“到……去”。
例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
4、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地”“着”,或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三、“以”1、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以刀劈狼首”。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作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作动词,“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四、“于”1、作介词(1)在,从,到。
如“乃设九宾礼于庭”。
(2)“在……方面”“在……中”。
高中语文十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
高中语文十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把握是关键,这里我们整理了高中十个最常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讲解.希望能对同学们在学习语文文言文过程中有帮助![之乎也而何乃其且若所]一.【之】(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高二语文专家讲座文言特殊句式二被动、省略句
第11讲:文言特殊句式二:被动、省略句【本讲要点】在动词谓语句中,主语和动词有两种关系,一种主语是动词表示的动作的施事者(发出者),这种句式叫主动句;另一种主语不是动词表示的动作的施事者,而是动作的受事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文言文具有简洁、精炼的特点,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前提下,它经常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普遍。
判断是否省略了某一成分,主要应从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判断。
翻译时,常常要求把省略的成分补出。
【重点讲解】【学法指导】【例题精讲】常见的如下几种被动句式:一、“于”字句。
文言里的被动句式,在动词后面常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
这时不是“于”本身表被动,而是动词用于被动,“于”只起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作用。
其表示方式是:主语+动词+介词“于”+名词。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亡,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赵国强大燕国弱小,您又被.赵王宠爱,所以燕王想跟您交朋友。
[按]用“于”加上行为的主动者“赵王”,放被动词“幸”的后面来表示这个动词用于被动。
“幸于赵王”就是“被赵王宠爱”。
翻译时,应把整个介词结构“于赵王”,提到动词“幸”前面。
2、东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有一个]姓李的孩子叫李蟠,年龄十七岁了,爱好古文,六经的原文及其解释的著作都普遍学习。
他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按]第一个“于”介词,引进“时”,表示“拘”用如被动。
“拘于时”,即“受时俗约束”。
第二个“于”,介词,当“从”、“向”讲,不表被动。
二、“为”字句。
在动词前面用介词“为”引进主动者,或用“为……所……”、“……为所……”式,表被动。
高中文言文虚词 (2)
高中文言文虚词1. 引言文言文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没有具体实义或指代特定对象的词语。
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高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虚词的使用。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高中文言文虚词,包括它们的定义、分类以及常见的使用场景。
2. 虚词的定义和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主要有八种,分别是:助词、语气助词、虚词副词、连词、介词、叹词、语气词和感叹词。
2.1 助词助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最基础的一类虚词。
助词的作用是用来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起到连接作用。
常见的助词有:之、乎、也、与、而、者等。
2.2 语气助词语气助词主要用来表示说话者的语气、情感或态度。
常见的语气助词有:矣、兮、乎、耳等。
虚词副词是一类没有具体实义的副词。
它们主要起到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作用,表示程度、方式等。
常见的虚词副词有:甚、奚、亦、孰等。
2.4 连词连词主要起到连接句子或短语之间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严谨和连贯。
常见的连词有:而、乃、且、于、即等。
2.5 介词介词用来表示名词和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介词有:于、以、自、向、因等。
2.6 叹词叹词用来表示惊讶、敬畏、赞叹等情感。
常见的叹词有:噫、嘻、哉、唉等。
2.7 语气词语气词主要用来表示说话者的语气或态度。
常见的语气词有:吧、呵、乎、耶等。
感叹词用来表示强烈的感情或情感。
常见的感叹词有:哀、哉、吁、嘻等。
3. 虚词的使用场景3.1 助词的使用助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作用,可以连接动词和宾语、名词和修饰语等。
例如: - 以:“以德报怨” - 与:“与人为善”3.2 语气助词的使用语气助词主要用来表示说话者的语气、情感或态度。
例如: - 矣:“矣哉!” - 乎:“吾之所欲乎?”3.3 虚词副词的使用虚词副词主要起到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作用,表示程度、方式等。
例如: - 甚:“甚矣哉!” - 亦:“亦可。
”3.4 连词的使用连词主要起到连接句子或短语之间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严谨和连贯。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这一讲主要阐述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其”“以”“于”“而”意思及其用法。
一、“之”的用法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举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之:指代千里马。
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举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举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举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如上句中“予独爱莲”是一个分句,翻译成“我唯独喜爱莲花”,作主语用,放在整个句子中,就是“我唯独喜爱莲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之就是放在主语“予独爱莲”和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之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举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举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的用法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举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举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举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举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高中语文十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
高中语文十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高中语文十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把握是关键,这里我们整理了高中十个最常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讲解.[之乎也而何乃其且若所]一.【之】(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高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一)
高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一)文言文虚词“之”(一)代词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代词。
可译为: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不晓得将军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我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宰杀牲畜的人,公子却屡次亲自慰问我。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与妻书》)译文: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天天为我担忧。
⑤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译文:(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⑥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译文: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好好考虑这件事!⑦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灭吴》,代词,他们)译文: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他们,以示尊重。
⑧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2.指示代词,这,此。
表近指,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
②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译文: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二)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译文:(如果)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译文: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名师课件
资
料
链
接
素 材 卡 片
第四部分 专题24
考
(3)凝固现象。有些文言虚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
纲
解 读
形成习惯性形式而被固定下来,表示特定的意义。如“如
考 点
(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对你怎么
透
视 办呢?),“若之何毁之?”(为什么毁掉乡校?)。常见的
技 巧
还有“何……为”、“何……以为”、“何……之有”、
都、全、所有的、仅仅、只有、 只等
片
第四部分 专题24
种 类
古汉语副词
相当于现代的意思
考 纲 解 读
表 肯 定
必、固、诚、良、信、 务
一定、本来、的确等
考 点 透 视
语 气
表 否 定
不、弗、未、勿、毋、 无(亡)、靡、莫、罔
不、不要、没有
技 巧 点 拨
副 词
表 推 测
殆、其、或、庶、几、 大概、或许、差不多、几乎、
接
素 时,可译为“等到了……”等。
材 卡 片
第四部分 专题24
选择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考 纲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解
读
得无:莫非、恐怕
考
点 透
B.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视
无乃:难道
技
巧 点 拨
C.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资
庶几:差不多、大概
料
链 接
D.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资 料
法更应烂熟于心。有时一些典型句子也应牢记,因为高考
链
接 命题常以课文现成句子作为试题内容。当然,除了以上18
素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知识点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知识点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用法高中语文知识点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希望大家喜欢。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
表示转折。
若⑴如果,假如。
⑵像,好像。
⑶你(的),你们(的)。
⑷此,如此,这样。
⑸至于。
「若此」如此,这样。
例:①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例: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
例:以闲敝邑,若何?「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虽⑴即使,纵然。
⑵虽然。
所⑴处所,地方。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
「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⑵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
「所在」⑴到处。
⑵所在之处,处所。
为⑴成为,变成。
⑵做。
⑶作为,当作。
⑷是。
⑸以为,认为。
⑹被。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⑻指心理活动。
⑼有。
(11)治理。
(12)装作。
(13)为了。
(14)给,替。
(15)对,向。
(16)因为。
(17)则“于”,在,当。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
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狡诡谲。
焉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⑵哪里,怎么。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⑸相当于“之”。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点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点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虚词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常见考点,文言虚词数量虽然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发展变化快,接下来WTT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点(一)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司马迁《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李密《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司马迁《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高二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及用法整理
高二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及用法整理很多同学认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很难学,其实很多都是可以举一反三的。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及用法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及用法整理1.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②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指享受)2.以①盖在殷陇,必竭诚以待下 (来,连词,表目的)②虽董之以严刑 (用,介词)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而,连词)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因为,介词)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介词)⑥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通“已”,已经,副词)3.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呢,语气词)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吗,语气词)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呢,语气词)4.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所施加的)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被,介词)5.所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6.故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旧)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③桓侯故使人问之 (特地)④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7.且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反而)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将近)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姑且,苟且)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将要)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尚且)8.矣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了,表感叹)②前人之述备矣 (了,表陈述)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了,表疑问)9.也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可译为“啊”,或不译)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用于句末,表示认定,可译为“啊”)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表反问,可译为“呢”)10.则①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却,表转折)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就,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帮助表示判断)高二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及用法11.于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比,介词,引进比较对象)②而耻学于师 (向,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③不拘于时 (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④其皆出于此乎 (在,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12.乎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比,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呢,语气词,表示反诘语气)13.焉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②或师焉,或不焉 (语气词,不译)③且焉置土石 (哪里,疑问代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怎么,疑问代词)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此,兼词)14.而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连词,表承接,可不译)②不敢言而敢怒(却,连词,表转折)③谁得而族灭也 (连词,表修饰,可不译)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并且,连词,表递进)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并且,连词,表递进)⑥某所,而母立于兹 (你的,代词)⑦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女堤而已 (罢了,助词)15.者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的人,代词)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呢,也可不译,助词)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助词)④亚父者,范增也 (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并判断作用,助词)⑤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用在数词后,有“个”“种”的意思,代词)16.夫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词,放在句尾,表感叹)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那,指示代词)17.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②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 (有时,偶或)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的……有的……)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许,也许)18.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就是,副词,表示判断)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才)19.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但,但是)①与尔三矢 (给)②求!无乃尔是过与 (通“欤”)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为,给,替)20:与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给)⑤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和)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亲附,亲近)①吾其还也 (语气副词,表示祈使,可译为“还是”)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语气副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岂”)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示估计,可译为“大概”)④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 (代词,其中的)⑤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前者可译为“它的”,后者可译为“那些”)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代第一人称,我,自己)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傍晚)。
高二语文关于文言虚词的用法详解(2)
高二语文关于文言虚词的用法详解(2)高二的语文文言实词用法介绍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1、朝服衣冠(zhā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11
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 “也”【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也欤】表疑问,相当“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
相当于“啊”、“呀”。
《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讲: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之一【本讲要点】这一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
这两点都是对考查范围的限定。
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了解,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能够凭空地历数哪些个常见虚词有哪些用法。
所谓“常见”,是就文言虚词在浅易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说的,自然也包括“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经常接触到”的意思。
出现频率低、教学中很少接触到的文言虚词,自然不在“常见”之列。
中学语文课本中对常用虚词有了归纳,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都没有超越这一范围。
2002、2003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关于虚词的考点,明确列出了18个虚词。
这就进一步缩小了考查的范围。
但虚词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关系到对句意的确切理解。
新大纲规定高中应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我们分两讲,逐一加以分析讲解。
【重点讲解】【例题精讲】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因此,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一、而(一)、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三)、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四)、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五)、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六)、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七)、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二、何(一)、什么。
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二)、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三)、哪里。
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四)、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③作计何不量!(五)、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七)、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八)、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三、乎(一)、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二)、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三)、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忽乎吾将行兮。
(四)、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五)、同“于”。
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③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六)、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七)、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八)、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于是乎书四、乃(一)、于是,就。
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二)、才,这才。
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
(乃:然后才。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三)、却。
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四)、是,就是,原来是。
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五)、竟然。
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六)、他的。
例:是芋视乃妇也。
(七)、乃至,甚至。
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乃:一说竟然。
)(八)、可是。
例: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
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九)、而,又。
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十)、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
(十一)、你,你的。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五、其(一)、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
”(其:他的。
)②恐前后受其敌。
(其:它们的。
)③其夫呓语。
(其:她的。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其:他们的。
)(二)、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三)、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①并自为其名。
②舍其文轩。
③既其出。
(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其:我的)(四)、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①妻跪问其故。
?②念悲其远也。
(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
(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
(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其:它们)(五)、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
)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六)、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
(其:那。
)②怀其璧。
(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
)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其:一说如果。
)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
(其:那样。
)(七)、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八)、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
(此其:这种。
此、其同义连用。
)(九)、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
汝其善抚之。
(其:可要。
一说表示期望。
)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
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十)、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十一)、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六、且(一)、暂且,姑且。
例: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②存者且偷生。
③这个,你且收着。
④别君去兮何时还?(二)、将,将要。
例:①以为且噬己也。
②今且九十。
③久居,祸且及汝。
④不出,火且尽。
(三)、而且,并且。
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
②余悲之,且曰。
③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肃宣权旨。
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四)、况且,再说。
例: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说而且。
)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③且秦强而赵弱。
④且相如素贱人。
(五)、尚且,还。
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六)、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
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
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示赵弱且怯也。
④三军既惑且疑。
(七)、同“夫”,句首助词。
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八)、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例: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②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九)、如果。
例: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十)、还有,那末。
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七、若(一)、如果,假如。
例:①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二)、像,好像。
例: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细若蚊足。
④仿佛若有光。
(三)、你(的),你们(的)。
例:①若所市于人者。
②若毒之乎?③更若役,何富贵也。
④若为佣耕,何富贵。
(四)、此,如此,这样。
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五)、至于。
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八、所(一)、处所,地方。
例:①持童抵主人所。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④乐土乐土,爱得我所!(二)、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