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城市剧院的发展困境与突围之策——以浙江为例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婺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婺州,因此得名。
婺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优美的唱腔在戏曲界独树一帜,被誉为“江南第一声”。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1. 文化自信的提升伴随着国家文化自信政策的提出和推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备受重视。
婺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文化自信背景下的表现将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
各地政府鼓励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婺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2. 市场需求的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婺剧的表演形式古朴典雅,唱腔优美动人,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
特别是在一些文化活动、节日庆典和旅游景点,婺剧的演出受到热捧,市场需求逐渐扩大。
3. 新媒体平台的普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平台的普及,传统文化在网络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通过在线音频、视频等形式,婺剧可以被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加速其影响力的扩散。
二、挑战1. 人才断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人口的流动,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兴趣不高,导致传承人才的断层现象。
婺剧的表演需要专业的技艺和深厚的功底,传承人才的缺乏对婺剧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2. 剧种创新的困难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欣赏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婺剧表演形式和唱腔虽然优美传神,但是其题材和表现方式却无法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
如何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进行创新,成为了当前婺剧发展的重要挑战。
3. 资金支持的不足婺剧的传承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些贫困山区和偏远地区,资金支持不足成为了制约婺剧发展的一大因素。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将难以进行剧团运作、演出巡回和舞台装备升级等工作。
结语面对机遇与挑战,新时期的婺剧传承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人们对婺剧的了解和欣赏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婺剧传承人才。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婺剧是江南地区优秀的曲艺表演形式,以浙江乌镇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婺剧遇到了许多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观众对于艺术形式和内容的需求也在不断引领市场的发展。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容易产生认同危机,甚至被边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婺剧需要寻找适应时代发展和观众需求的转型升级之道,重塑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增强自身的现代感和时代气息。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文化资金来源紧张、资源匮乏,传承遇到了更大的挑战。
如何从现有的经济资源中优化分配和利用,为传承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是摆在婺剧传承者面前的另一个现实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婺剧传承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保护婺剧的演出形式和风格,创新剧本演出方式,增强市场竞争力。
为此,需要改革和完善传统的舞台表现形式,通过舞台美术、舞蹈、音乐等元素的加入,使表现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吸引力,增强现代观众的欣赏感受。
二是注重婺剧人才培养,为传承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为此,需要对婺剧专业学院的办学模式进行创新,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获得传统婺剧知识的同时,可以获取现代文化、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增强其全面发展和竞争力。
三是打造婺剧品牌,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和推广,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此,需要组建婺剧粉丝俱乐部,通过多种媒介形式进行推广和宣传,建立婺剧品牌形象,提高其在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号召力。
总之,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需要积极应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以创新和开放的思路,不断推进文化传承和现代化发展,才能在新的舞台上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
甬剧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调研
甬剧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调研引言:甬剧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地方剧种,起源于浙江宁波。
多年来,甬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甬剧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甬剧的发展现状1.1艺术形式与表演特点甬剧以清晰、优美的唱腔和曲调、精妙的表演技巧为特点,注重角色形象的刻画和唱腔的传神演绎。
其戏曲脸谱和道具的使用也为剧情的展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甬剧中的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使其成为一种非常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的戏曲。
1.2传承与保护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甬剧在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加大了对甬剧的保护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专项经费的投入、修复剧院和剧本的保存等。
另一方面,一些专业院团和个人也积极投身于甬剧的传承工作,透过各种形式的演出和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传承甬剧。
1.3市场需求与影响力甬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在市场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和欢迎。
近年来,一些甬剧院团通过改编和创新,将古典作品与现代题材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
甬剧还通过舞台剧、电视剧和网络剧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扩大了其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关注。
二、甬剧未来的发展趋势2.1创作和创新甬剧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要注重创作和创新。
在保持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甬剧需要推陈出新,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
更加注重题材的选择和剧本的创作,结合时下的社会热点和观众的兴趣,创作出更具有现代感的作品。
同时,在舞台艺术表演上也要有新的探索和突破,融入更多现代舞蹈和音乐元素,使剧目更有吸引力。
2.2传承与教育甬剧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传承和教育。
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甬剧的认识和了解。
可以通过学校和社区举办甬剧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增加学生对甬剧的接触和了解。
在剧团内部也要加强年轻演员的培训,传授甬剧的技巧和表演艺术,确保其传承和发展。
从演艺市场视角看三线城市剧院运营管理
从演艺市场视角看三线城市剧院运营管理现在国家的文化战略背景引导文化“走出去”,提倡经济转型发展,各地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推动当地文化硬件软件同步提升。
剧院在演出行业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文艺演出的主要场地,也是重要的演出运营方。
于是能否实现剧院良性的运营管理成为剧院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这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整个演艺行业的发展进程,然而三线城市的剧院在运营管理上却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一、当前国内剧院的发展现状与问题1.当前国内剧院的发展现状。
剧院作为表现艺术形式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是人类心目中的神圣舞台,观众也通过这个载体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
1990年中国第一个镜框式舞台剧场诞生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剧场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2007年12月22日中国国家大剧院投入正式的运营,至此我国剧场的建设历程逐步走向繁荣的景象,在21世纪开始全面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到2017年的这18年间,中国建设了740余座剧院,平均每8.5天就建成一座新的剧院,且这个增长的趋势还在继续,预示着中国的“剧院时代”真正到来了。
2.当前国内剧场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我国剧院的繁荣发展为表演艺术创造了巨大的舞台,但是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接踵而至。
目前,我国大剧院的舞台基础设计存在不结合自身发展需求而贪多贪大、求全求洋的现象,这种现象源自于片面追捧现代化剧场的思想,成为了剧院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在前期建设的时候投入大量资金,在后期管理上却甚少在意,重建设而轻管理。
因此,我国许多剧院都展现出这个弊端。
二、三线城市剧院运营现状1.三线城市演艺市场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我国大约有74个三线城市,这类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和文化基础整体都呈现出较好的状态,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居民收入也较为富裕,这实际上是推动演艺市场向好发展的有利基础,但为什么三线城市的剧院发展却依旧困难重重呢?从市场角度来看,三线城市的演艺市场存在着发展不充足的现象。
民营剧团遭遇发展瓶颈 影响文化服务基层
按 照 培养 剧 团 核 心人 物 的 路 子 ,精 心栽 培 了9 名 学 生 , 结果 一 年
三是创新缺乏 “ 无 序 ”竞 争 。 民营 剧 团 是 文 化 体 制 改 革 中
金 、 自置 设 备 、 自招 人 马 、 自主经 营 、 自负盈 亏 的 剧 团 。受 资
文 化 惠 民 数 百 万 人 次 。据 基 层 文 化 部 门调 查 显 示 , 尽 管 民营 之 内全 被 国有 院团 “ 挖走 ”。 不 少 障 碍 , 特 别 是 剧 团 融 资 难 问题 等 较 为 突 出 。 主 要 问题 出现 的新 生事 物 ,是 一种 新 的办 团模 式 ,没 有 国家 拨款 , 自筹 资 是 发展 环境 “ 公私 ”有 别 。尽 管 国家 早在 2 0 0 9 年 就提 出对 金 、人 才 等 因素制 约 , 民营 剧 团难 以开 展创 新 ,往 往 陷入 无序 竞
有才 情 、有活 力 、接地 气 的文 艺 创作 队伍 是 当务 之 急 ,应 通 过培
以实 施 国 家 精 神 文 明 建 设 “ 五 个 一 工 程 ”奖 和 “ 群星奖 ”
・
群文论坛 ・
大 众 文 艺
民营剧 团遭遇发展瓶
( 嵊 州市文化 馆
民营 剧 团 作 为 农 村 文 化 演 出 市 场 的 主 力 军 , 在 培 育 农 村 其 中 ,资金 投 入 是文 化产 业 发展 的 “ 血脉 ”。 由于缺 乏 信 用担 保
遍 布浙 江 东 部的 宁波 、 台州 和温 州三 市 ,用 戏 曲文化 惠 民达 数万
针 对 上 述 情 况 ,各 级 政 府 及 文 化 部 门应 该 切 实 加 以重 视 ,
人 次 ,但 在文 化 下乡 、戏 曲进 校 园等 政府 采 购项 目上 ,却 与 国有 并 采取 有 效措 施予 以解 决 。 笔者 提 出几 点不 成熟 的意见 ,供 有 关 院团存 在 “ 区别 待遇 ”。无独 有 偶 ,河南 小 皇后 豫剧 团成 立 l 9 年 部 门参 考 。一 是应 该 对 民营剧 团一视 同仁 ,在政 策 覆盖 、艺术 赛 来 ,每 年演 出4 0 0 多场 ,但 每 年只 有 l 4 场 演 出能拿 到 每场 1 万 元 的 事 、剧 目评 奖 、职 称 评审 等 方面 ,不 管 国办 还 是 民营 ,所有 公 共
浙江群众戏曲文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一
、
浙江省群众戏 曲文化 的发展现状
避免 的, 并产 生一定 的危机感 , 但在感情上依然觉得实际操作还 很遥远 , 甚至带有抵触 的情绪 。 这就使得这些从业人员更愿意依
1 . 就 目前看来 , 浙江省 的戏 曲文化 一方面丰 富多彩 , 呈现 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姿态 , 但 另一方面又错综 复杂。 从管理体制
属以及县以下所属则包含各类地方剧团 , 以及 民办军乐 团 , 根据 体质来看 ,省属剧团除 了一般演 出之外 ,还要 承担起 宣传 的责 下, 省属剧 团需要政府进行维持 , 而市属 以及县 以下所 属则财政
困难 。
三、 浙江省群众戏 曲文化的发展对策
针 对 以上 问题 , 本 文认 为应 从 改 变 观 念 人 手 , 并 提 出 以下 建
过 程 当 中 出现 的 问题 , 从 不 同的 层 次提 出 了发 展 对 策 , 以促 进 戏 曲文 化 的 快速 发 展 。 关键词 : 浙江 ; 戏曲文化 ; 现状 ; 发展 对 策 中图分 类号 : J 8 2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5 ) 1 4 — 0 1 6 9 — 0 1
的重要作用 , 更希望 以政府扶持 的方式来保证剧 团的运行 。
2 . 饮鸩止渴 。在剧 团的转 型过程 当中 , 一些领导人员被暂时
的 困难 吓倒 , 对 剧 团 当 中 的剧 种 水 平 缺 乏 科 学 的 分 析 , 对 于 剧 种
2 0 1 5 - 0 5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T URE L I F E
民 间 " e-葩
浙 江群众戏 曲文化 的现 状及 发展对策分析
越剧发展的瓶颈与突围
越剧是我国重要的戏曲种类之一,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人的喜爱。
在新的形势下,在大力推进文化自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如何提高越剧的生命力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问题。
如何保护、传承、发展越剧,是文艺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问题。
诞生于1906年的浙江省嵊县的越剧,又名绍兴戏,是中国汉族五大戏曲种类之一,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
虽然时间并不久远,但以其优美的唱腔、细腻的动作、华丽的装扮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喜爱,上世纪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曲目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的声誉。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观众观看越剧的热情大幅度下降,越剧团数量大幅度减少,这是越剧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过去,一个剧团演出一部新戏,可以连演两三个月,现在只能演出两三场。
目前,越剧从业人才青黄不接,剧目创作日益萎缩。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越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逐步激烈,特别是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下,使得越剧像其他戏剧剧种一样,发展速度减缓,受众群体逐步减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生存。
在今天艺术种类如此繁多,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
若要振兴越剧,对越剧的市场基础进行调查、研究与细分就显得十分必要。
看戏原本是中国人唯一的全民娱乐方式。
但是随着社会变化,影视歌舞的不断兴起,观众被不断分流。
现在看戏成了小众娱乐。
再加上戏曲以唱为主要表达方式,节奏比较缓慢。
而年轻人喜欢快节奏,于是前辈富有特色的转音拖音基本没了,还唱得越来越少;场景越来越电视剧化;歌曲兴旺,于是越剧也唱得越来越歌曲化;年轻人重外表美,于是在服装、道具、灯光、场景上不断下功夫,整个舞台显得美仑美奂;舞蹈兴旺,于是举手动作变得越来越舞蹈化来迎合观众,等等。
甬剧发展现状
甬剧发展现状
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源自浙江省宁波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然而,近年来,甬剧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境和挑战。
首先,甬剧的观众基础逐渐减少。
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的改变导致了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下降,观众群体趋于老龄化。
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新潮的文化表达形式,对于甬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接受度较低。
其次,甬剧的传承面临困境。
传统甬剧的传承一直依赖于师徒制度,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较少有年轻人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甬剧。
甬剧行当中的老艺人也在逐渐减少,传统技艺的流失和丢失成为现实问题。
另外,甬剧的创新和现代转型面临一定难度。
作为一种传统戏曲,甬剧在剧本、表演形式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制,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的眼球。
与此同时,甬剧对于现代生活的表达和诠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缺乏与时代的联系和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
然而,尽管面临这些挑战,甬剧仍然在努力发展和创新。
一些甬剧团体开始尝试结合当代的音乐、舞蹈等元素,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一些政府和文化机构也加强了对甬剧的扶持和保护,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努力创造良好的舞台环境和市场氛围。
此外,一些甬剧团体也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演出、比赛和交流活动,提高了甬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甬剧的发展现状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但也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甬剧的传承与创新。
我们期待甬剧能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继续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论文艺市场化背景下地方戏曲的发展困境及存在可能
随着影视文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文艺市场大量被影视作品所占据。
过去曾经作为主流文艺作品的戏曲,如今已经出现了逐渐淡出群众视野的倾向,有些地方戏曲甚至已经销声匿迹,可见,我国的地方戏曲在现在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发展前景和存在可能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文艺活动的市场化浪潮文艺活动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人们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外化,是人们心灵世界的外在形式,故此,有人之处皆有文艺。
那么何谓文艺,对文艺一词我们又该有怎样的解读?首先,文艺是文学和艺术的总称,有时特指文学或表演艺术,也包括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
这一关于文艺的叙述是比较浅层的,从深层来讲,文学与艺术都是人类精神状态审美意识的外化。
正如鲁迅所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文艺的精神性极为重要。
不论是戏曲还是其他文艺形态,都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而这种独特的精神毫无疑问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民族优势,能在传播过程中引起人们共鸣,进而受到广泛的追捧。
[1]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脱离时代和社会而独立存在,文艺活动亦是如此。
王国维曾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即文学形式会极大地受到时代变动的影响,这是无可否认的,而文学又是文艺的一部分,围绕这一叙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代亦有一代之文艺,即文艺地发展会严重受到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关于这一点,可以进一步考察现今的文艺市场。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大量的新兴媒介,媒介的变化必然引起传播方式及传播内容的变化,而这些内容又往往包含在文化的既定范畴之中,因此也必然会对文艺市场产生影响,这一点从如今网络文学盛行的现状就可以得到证实。
[2]与此同时,伴随着网络文学同步发展的还有大量的影视文化。
这两种文艺活动甚至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大众文化,它们极大的占据了文艺市场,而这两种文艺活动中又蕴含着大量的资本流动,进一步推进其发展。
转型期传统表演艺术生存现状和保护对策——以浙江省桐庐县为例
提 高 ,为经济 发展 、社会 进步 和 民族 复兴 提供精 神 动力 爱 国主义 、社会主 义教育 ,还可 以通过 “ 三下 乡 ”活动
与 智力 支持 。高等 院校 的师生 既是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 文 了解 社会 。 引导学生通过社 会实践参 与本地 的文化 建设 , 化 的弘 扬者 ,也是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 思想和 文化 的建 设 特别 注意科 学普及 工作 。创建 “ 知 行课堂 ”,提 升学生
使 命 的认识 。全 面开展 “ 我 的 中国梦 ”宣传 教育 ,要丰 阶段性成果 富途 径渠 道 ,创 新手段 方法 ,让人乐 于接受 、易于理 解 , 便 于 贯彻落 实 。在 校外 实践 中培养 大学 生 的文 化 自觉 。 加 强课 堂理论 教学 与课外 实践 体验 的有机 结合 ,引导 大 深入 农村 、工 厂 、机 关体 验生 活 。在 社会 实践 中充分 利 用 学 校所 在地 的革命 史迹 、场 馆 、人 物进 行革命 传统和
有“ 樟坞狮毛龙 ” 、“ 陈庄竹 马”、“ 小潘十二 生 肖”、“ 深
文 化休 闲广场 、村 级文化 活动 室、各种 文体 活动 团 队应 澳高空狮 子”、“ 环溪抬 阁” 、“ 石合双狮 ” ;新合 乡有 “ 里 运 而生 ,基本满 足 了群众 娱乐和 健身 的需 求;农村 变得 松 山故事龙 ” 、 “ 引坑腾龙 ” 、 “ 仁村板龙 ” 、 “ 雅坊板龙” 、 “ 湖 越来越 整洁、越来越美丽 、越来越城市化 。 演艺术濒 临消失,这 不得不 引起有关部 门的关注 。 田大马” ;富春江镇有 “ 茆坪女子板龙 ” ;桐君街道有 “ 阆 子 山竹 马 ”、 “ 桥林布 龙 ”、 “ 春江渔 歌 ”、 “ 春江越 然而 ,随着新 农村 建设步伐 的加快 ,许多 民间传统表 里棕龙 ” 、 “ 高 山石灰龙 ” 、 “ 天井坞露台 ” 、 “ 洋州高跷 ” 、 “ 父
地方台时评节目的困境与突围
评论 , 集结成《 1水》 书。在这 些评论 中 ,4篇是监 舒: 一 3 4
督 浙江省 内 的公 共事务 的评论 , 涵盖 了学 术建 设 、 交通
成, 为栏 目提供 特别的观 点和思想支撑。圃
年来 , 已实现收视 率 、 响力、 影 广告效应 三丰 收 , 主要观
众 为机关干部 、 师、 老 企业管理层 、 年轻 自领等关注 时政
并有一定文化的人群 。
评、 网友酷评 。来 自全 国各地 的上百 名新闻时评高手加
盟 这档 节 目, 他们 来 自各 行各业 , 目为不 同的言论 提 节 供 最宽敞 的思想 空间 , 充分体现 了普通公 民对新 闻评论
呈现 出一种海纳百 川的大家风范 , 变单一观 点为众声喧
哗, 各类思想火花从 中进发。
持人在那边 自说 白话 , 被观众摒弃也是在所难免了。
3富有 个性 的主持人 .
一
地方台时评节 目如何突 围
地 方台时评节 目要异军突起 , 一定要找到 专业化和 大众化 的平衡点 , 只有以群众喜 闻乐见 的方式进行表达 , 才能形成一定 范围的舆论氛 围。总体而言 , 一档 时评节
的人 , 应该吸 引各行各 业的优秀人 才加入 , 只有如此 , 才 能对新 闻事实深度开掘 , 生源源 不断的思想。 产
以浙江 卫视 时评节 目《 闻深 一度 》 新 为例 , 短 2 短 0 分钟 , 在新 闻调查 的基础上 , 既有专家点评 。 也有记者快
公 共资源浪费 。虽然这档节 目在深 夜播 出, 但创办近两
越剧的生存困境及应对策略
粉 碎 之 后 . 剧 义 重 新 振 兴 了 起 来 , 后 发 展 起 来 1 个 流 越 先 3 越 剧诞 生于 10 年 , 今 已有一 百多 年 的历史 , 96 至 自诞
派 唱腔 。
生 以来 。 过 几代 越 剧 表 演 艺术 家 的传 承 、 纳 和 创 新 , 经 吸
越 剧 艺 术 的 长 流 得 以 延 绵 不 断 .在 我 国 发 展 为 仅 次 于 京 剧 的第二 大剧 种 。然 而 , 多 元文 化交 织 的今 天 , 种媒 在 各 体 十分 发 达 , 播 手段 多 种 多样 , 剧 和其 他 剧 种 一 样 , 传 越 正 面 I 着 严 峻 的 生 存 困 境 .越 剧 的 发 展 已经 进 入 了 瓶 颈 f i { i 阶 段 那 么 . 剧 目前 所 面 l 生 存 困 境 究 竟 有 哪 些 ?越 越 临的 剧 这 一 经 典 剧 种 义 将 如 何 在 此 困 境 中 突 破 重 同 呢 ? 本 文 在 详 细 阐 述 越 剧 发 展 历 史 的 前 提 下 ,就 越 剧 目前 的 生 存 困境 和未来 的应对 策 略等相 关 问题 作简 要分 析 。
变化 . 以及 外 来 文 化 的 冲击 . 易 接 受 新 事 物 的 年 轻 人 逐 更
渐 远 离 包 括 越 剧 在 内 的 传 统 戏 曲 ,戏 曲 所 承 担 的 社 会 功
能正 在或 者说 已经 被 许多新 出现 的休 闲形式 给 替代 了 。
2表 演 团 体 日益 萎 缩 .
一
二 、 剧 的生存 困境 越
1观 众 群 体 严 重 断 层 .
越 剧 需 要 年 轻 观 众 。 “ 果 失 去 了 观 众 , 何 曲 艺 形 如 任 式 都 将 失 去 存 在 的 意 义 。” 化 人 士 阮 逊 说 。就 目前 形 势 文
中国大剧院建设的模式、问题与出路
中国大剧院建设的模式、问题与出路作者:陶庆梅来源:《文化纵横》 2016年第5期陶庆梅当前大剧院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以2007年国家大剧院的投入运营为标志,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大剧院建设风起云涌。
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全国已建成和即将建成的现代化、高标准的“大剧院”多达40家左右;根据各地公布的资料和计划,到2015年,全国大部分中小城市都将建设大剧院。
[1]不仅一线城市“大剧院”云集,不少二、三线城市也投身这波“大剧院”建设浪潮中。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15年的报告,近三年来的剧场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0%左右,2015年新增剧场31个。
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大剧院”是特指那些“体量庞大、设备豪华、造价不菲”的剧院——投资金额均在5亿元左右,剧院占地面积也多在7万平方米以上。
[2]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当前中国的新建剧院,无不呈现出建筑规模越来越庞大、设计形态也越来越超前的特点。
从多年前备受社会争议的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到2015年由中国设计师马岩松设计的哈尔滨大剧院被评为“世界年度建筑”,[3]这些案例无疑都在说明,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其“大剧院”的建筑形态,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内都显得超前。
大剧院的兴起,其背后的动力自然是中国国内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快速提高。
发展城市经济、改善城市面貌,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而大剧院,这样一种体现文化与经济双重发展属性的建筑形态,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完善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当然之选。
当这样一种强大的动力,一旦与文化部主导推动的“中国艺术节”等全国性展演要落地各个省的现实需求结合,就快速推进超大型的大剧院在各地建设的步伐。
比如浙江省为承办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投入34亿元建设场馆,其中33亿元用于20个主要场馆建设;经过2004年的“跃进”,如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温州、桐乡、湖州等城市都有了自己的大剧院。
金华婺剧发展现状及市场化运营
金华婺剧发展现状及市场化运营所谓地方戏剧,即具有某个地域风格特色的,为当地人所喜闻乐见的戏曲。
地方戏剧作为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
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地方戏剧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的困难:资金不足、市场狭小、缺乏发展动力。
在此前提下,地方戏剧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必然要依靠其市场化运营,主动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来,保持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近十几年来,我国关于地方戏剧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对地方戏剧剧种的发展研究和政府主导下的地方戏剧发展规划,从市场营销管理的角度研究地方戏剧发展的成果较少。
因此,可以说地方戏剧市场化研究并不十分完善。
本文通过对金华婺剧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地方戏剧市场化运营的合理建议,旨在帮助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受众对金华婺剧的认知现状目前,金华婺剧在当地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就市场本身而言,地方戏剧的受众主要是针对时间充裕,有足够的精力欣赏戏剧的群体,这一群体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处于非工作状态,有足够的时间和物质基础观看婺剧,而在精神文化不丰富的年代,观赏婺剧是那个时代人们的主要精神生活。
如图1所示,婺剧的发展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它是当地人民主要观赏的戏剧,对那个年代的受众影响较为深刻。
中老年人对婺剧的认可程度比较高,也愿意去欣赏婺剧。
与此相比,在信息化时代成长的年轻人对婺剧这种古老艺术表现形式和其陈旧的剧本故事没有较大的认可程度。
在被调查的青少年中,喜爱婺剧的青少年只占到了20%~30%。
这就导致了婺剧发展缺乏后劲,没有延续其发展的目标市场。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信息的流通速度越来越快,青少年处在各项文化的交流碰撞之中,且青少年喜欢接受新鲜事物。
因此,传统而古老的婺剧在青少年当中很难普及开来。
此外,调查中还发现,表演婺剧的民众越来越少,除专业演员外,只有少数老年人表演婺剧,而几乎没有青年人表演婺剧,他们对学习婺剧表演也不感兴趣。
浙江的剧场建设
浙江戏曲渊源久远,钱塘自古繁华,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演艺事业的发展,我省的城乡保存至今的古戏台仍为数不少。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在今绍兴卧龙山东南麓建造的“勾践小城”中的“美人宫”内就设有宫台,以供西施、郑旦等美女歌舞表演之用。
同时还出现“乐亭”,绍兴坡塘乡出土的战国三零六墓随葬品图腾柱铜质乐亭,四角攒尖顶,内有男女乐伎六人在演奏,是表演场所建筑化的雏形。
宋代的戏场已遍布城乡。
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出现了长年集中向市民观众卖艺的地方——瓦舍勾栏。
演出杂剧的较大的勾栏,已将表演台、乐棚、看棚综合了起来,表演台三面围观,留出一面作为后台,设立上下场门。
戏剧场的形制至此基本定型。
当时临安城内有瓦市勾栏二十余处,并有兼作演出场所的茶坊、酒楼二、三十处,盛极一时。
明、清时代,浙江民间戏曲演出异常频繁,保存至今的古戏台多为这一时期的建筑。
当时遍及全省城乡的寺庙、宗祠、会馆中普遍建有专演戏曲的戏台,俗称“庙台”。
庙台为伸出式,三面敞开,面对神殿,中间为露天戏坪,供观众站立,两边建有看楼。
戏台一般为歇山式,雕梁画栋,飞檐挑角,十分壮观。
台顶设有天花,有的设有凹球形藻井,俗称“鸡笼顶”(如绍兴舜皇庙戏台),由密集型小斗拱作螺蛳状结顶,有聚音作用,尖顶圆心雕有回龙,并设一照明用挂灯铁钩。
保存至今的如宁波天一阁内陈氏支祠戏台、秦祀戏台、诸暨枫桥大庙戏台等,精雕细刻,十分富丽堂皇。
古戏台建筑,往往因地制宜而建,形成与周围环境极为协调的颇具地域特色的景观建筑。
有的小城镇建有跨街而立的庙台,称为“街台”或“路台”,其特点是闲时为亭,演时为台,绍兴的土古祠街台,象山县爵溪街心戏亭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街台,与周围街市合为一体,兼具集市、聚会、娱乐等多种功能。
浙江多水,民间常利用水面或河岸构筑戏台,形成独具水乡风味的临水戏台,俗称“河台”,或倚岸而筑,或文化设施设计资料materialofculturalfacilitiesdesign背河而筑,戏班“班箱”可直接从船上搬进厢房。
浙江省剧团现状分析报告
浙江省剧团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浙江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剧团作为传承和发展戏剧艺术的根基,在浙江省文化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报告旨在对浙江省剧团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为进一步促进戏剧艺术的发展提出建议。
2. 剧团的数量和分布截至2021年底,浙江省共有剧团40家,其中省级剧团6家,市级剧团16家,县级剧团18家。
这些剧团分布在浙江省的各个市县,其中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是剧团数量最多的地区。
不过,和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浙江省剧团的总数相对较少。
3. 剧团的演出形式和类型浙江省的剧团以话剧、舞剧和音乐剧为主要演出形式。
这些剧团在演出市场中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推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作品。
在剧种类型方面,浙江省的剧团涵盖了传统京剧、评剧、越剧、昆曲等,同时也大量引进了国内外优秀剧种,丰富了观众的选择。
4. 剧团的演出水平和口碑浙江省的剧团在演出水平和口碑上表现良好。
剧团不仅注重演员的专业培训和演技提升,还注重团队的创作和策划能力。
越来越多的剧团将剧目定位在精品剧目上,力求在创作和演绎上精益求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剧团的演出广泛受到观众的好评,很多作品在国内外各类演出和比赛中获得奖项。
5. 剧团的经营模式和资金来源浙江省的剧团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以及票务收入维持运营。
政府对剧团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为剧团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支持。
同时,剧团也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如赞助、广告、演出费用等。
然而,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剧团的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仍有待提升。
6. 剧团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浙江省的剧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首先,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的剧团模式面临着转型困境,需要寻找新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
其次,剧团在人才培养、编创能力和艺术创新等方面也面临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提升,剧团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的背景下,剧团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舞台剧产业的困难和改进设想
舞台剧产业的困难和改进设想一、引言舞台剧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表演,承载着历史文化、社会思考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舞台剧产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如脱节观众、缺乏市场认可等问题,这使得该行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舞台剧产业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改进设想。
二、困难分析1. 缺乏市场认可目前,在大众娱乐选择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观众对于舞台剧越来越不感兴趣。
与电影、网络剧等娱乐形式相比,观众对于购票观看舞台剧行为缺乏信心和热情。
这使得许多优质舞台剧无法获得稳定的市场认可,并导致票房低迷。
2. 高成本运营相较于其他类型娱乐表演,舞台剧制作过程中需要花费巨额资金。
从编写剧本、灯光音效到演员排练、舞台布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投入。
这使得舞台剧制作成本高,给剧院和制作团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3. 缺乏新颖元素一些舞台剧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重复度较高,缺乏新颖独特的元素。
观众对于传统题材或刻板表演方式逐渐失去兴趣,而现代观众更倾向于展示创造力和独特性的作品。
三、改进设想1. 创新内容与形式针对观众需求的多样化和追求个性化的趋势,舞台剧产业应加大对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首先,在剧本编写方面可以探索新主题、多元文化碰撞等元素,以吸引观众注意;其次,在美术设计、灯光音色等方面提供更具视听享受的效果,提升观众体验感。
2. 加强市场推广为了提高市场认可度并吸引更多观众购票参观舞台剧,行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加强市场推广工作。
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积极推广舞台剧,与观众互动,宣传优秀作品并提供特别福利;与媒体合作,通过新闻报道等渠道增加曝光度。
此外,在购票方面也可以考虑降低价格、举办特殊时段的演出等方式来吸引更多观众。
3. 提高舞台剧行业从业者素质舞台剧产业需要不断完善从业者培训机制,提升演员和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通过培训课程、交流学习等方式来提高艺术水准和综合素养,使得每一位从业者都成为真正能够胜任工作的专业人才。
浅谈三线城市剧院演出运营策略
浅谈三线城市剧院演出运营策略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三线城市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推广平台,剧院在三线城市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比一线、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剧院演出运营面临着众多挑战和困难,这就需要剧院管理者和从业人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制定更加灵活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策略,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提升剧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文将就三线城市剧院演出运营策略进行浅谈,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要了解观众需求,根据不同的观众群体进行精准定位。
三线城市的观众结构可能会跟一线、二线城市有所不同,可能更具有地域性、特色性。
剧院管理者需要深入研究当地观众的文化消费特点和需求,根据不同的观众群体进行差异化的演出定位。
比如可以考虑增加一些符合当地口味和民俗风情的演出,吸引更多的本地观众参与,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引进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演出,以提升城市剧院的整体品牌形象。
要注重多样化的演出内容,打造剧院特色。
剧院演出的多样化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剧院管理者需要从市场的角度出发,统筹全年的演出计划,注重剧目的多样性和质量,努力打造剧院的艺术特色,让观众有更多元化的选择空间。
除了传统的话剧、音乐剧等常规演出,也可以考虑举办一些小型室内音乐会、儿童剧等特色演出活动,让观众可以在剧院里尽享艺术的乐趣。
剧院还可以积极扩大演出营销渠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除了传统的广告宣传、宣传海报、户外电子屏等传统宣传手段外,剧院还可以积极借助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开展演出宣传工作。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剧院演出的曝光度,提高观众对演出的关注度。
剧院还可以与当地的文化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扩大观众群体,提升剧院演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剧院应积极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演出团队的专业水平。
演出团队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演出的质量和观众的满意度。
嵊州越剧小镇深度开发研究
嵊州越剧小镇深度开发研究嵊州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小镇,位于浙江省嵊州市。
这个小镇有着丰富的越剧文化底蕴,被誉为“越剧小镇”。
越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源自浙江省,而嵊州则是越剧的发祥地之一。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越剧小镇的深度开发成为了小镇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嵊州越剧小镇的特色和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其深度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一、嵊州越剧小镇的特色和发展现状嵊州越剧小镇是一个以越剧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小镇,拥有丰富的越剧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底蕴。
越剧小镇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越剧资源:嵊州素有“越剧之乡”之称,自古以来就是越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小镇内拥有大量的越剧表演场所、越剧团体和越剧艺术家,越剧资源十分丰富。
这些资源不仅包括越剧表演、越剧剧本、越剧音乐等,还有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文物,对于挖掘和传承越剧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悠久的历史底蕴:嵊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在嵊州越剧小镇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使其与越剧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
3.地理优势:嵊州地处浙江省中部,交通便利,周边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资源,是一个理想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越剧小镇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业,吸引更多的游客。
与越剧小镇的特色相对应,目前的发展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1.文化资源的碎片化:目前越剧小镇的文化资源存在较为严重的碎片化现象,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困难。
2.缺乏创新与发展:传统的越剧表演形式在当今社会可能显得有些陈旧,缺乏吸引年轻观众的新意。
越剧小镇需要寻求创新,不断开拓新的表演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
3.缺乏综合配套设施:越剧小镇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如越剧博物馆、越剧培训学校、艺术创作中心等,这些都是促进越剧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㊀第16卷第1期JOURNALOFZHEJIANGVOCATIONALACADEMYOFART文章编号:1672⁃2795(2018)01⁃0138⁃06收稿日期:2017-12-25作者简介:李琳(1982 ㊀),女,山东莱芜人,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戏剧及影视文化研究㊂(杭州310013)①旅游演出市场包括实景旅游演出(如‘印象西湖“等印象系列)㊁主题公园旅游演出(如宋城景区的‘宋城千古情“)和剧场旅游演出(如金海岸有限公司的‘西湖之夜“)三大类,消费者多为外地游客㊂本文研讨的城市剧院,是指城市里主要为本地观众提供演出服务的专业剧院,不含兼放映电影的影剧院㊂当下城市剧院的发展困境与突围之策以浙江为例李㊀琳摘要:当下城市剧院发展,在本体方面存在着舞台艺术产品的窄众化趋向㊁剧院设置与剧院使用不匹配㊁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在生态系统方面存在着政府对剧院的财政投入不尽合理㊁文艺表演团体对剧院的上游支持不足㊁演出票务网站对剧院的数据掠夺等问题㊂针对现状,建议通过提升政府对剧院财政投入的效益㊁推出演艺消费惠民票补政策㊁做好剧院受众市场的精细管理等综合举措以实现对城市剧院发展困境的突围㊂关键词:剧院;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J892 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中国的舞台艺术曾迎来了短暂的明媚春天;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的覆盖率㊁竞争力不断提升,歌舞厅㊁录像厅㊁夜总会㊁游乐场等新型娱乐场所涌现,城市剧院的演出场次㊁上座率均呈现为下降状态㊂为此,许多浙江的城市剧院开始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方针,如新市剧院因营业演出滑坡,从1986年起开设台球㊁歌舞厅等文化娱乐项目[1];桐庐剧院因光靠演出难以发展,于1991年新建了 红玫瑰 歌舞厅[2];浙江胜利剧院因主营的戏曲演出面临低谷困境,于1992年增设了钻石歌舞厅㊁茶座录像厅[3]㊂然而,多元化的增收举措并未抵挡住城市剧院发展低谷期的到来:部分浙江基层剧院陷入经济困境,如德清剧院自1996年以后连年亏损,到2000年年亏损达10万元以上[1];浙江省文化厅对浙江城市剧院的总体调查报告也显示 演出市场相对低迷,剧院经营效益普遍不佳 [4]㊂诚然,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文化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中国的演出市场已渐有起色,但除旅游演出市场①和一线城市的少数细分市场基本成熟之外,当下多数地区的演出市场仍未充分发育,城市剧院的发展仍然陷于多重困境之中,浙江亦是如此㊂本文将尝试对当下城市剧院的发展困境进行具体解析,并针对相关阻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突围之策㊂一㊁当下城市剧院发展的本体困境(一)舞台艺术产品的窄众化趋向文化消费需求的形成和增长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个人文化资本,即消费者的鉴赏能力㊁消费习惯;一是社会文化资本,即社会网络中❘李㊀琳:当下城市剧院的发展困境与突围之策❘VOL 16㊀NO 1㊀2018 2所有成员的消费总量㊁消费习惯㊂群体行为的传染性,尤其是对于某类文化消费的认可性,是推动个人文化资本不断累积,进而推动社会文化资本不断上升的关键㊂[5]然而由于多年来过于依赖政府的非市场㊁半市场运营,再加上影视㊁网络游戏等其他文化消费产品的强力竞争,消费者关于舞台艺术产品消费的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存量同时处于低位,舞台艺术产品消费渐渐趋于窄众化㊂在当下的数字信息技术时代,新兴数字文化产品大都传播速度快㊁覆盖范围广㊁低价㊁易得,而舞台艺术产品恰恰相反,它属于人工密集型产品,无法依凭先进技术降低总体演出成本,也无法借助先进技术大量复制,现在演出一场古典音乐会所需要的时间㊁程序㊁劳动力与几十年前相比没有明显区别㊂事实上,作为典型的 生产力滞后 产品,由于房租㊁水电费㊁舞台道具费㊁演艺人员的工资等费用不断上涨,舞台艺术产品的价格呈现出明显的单向上升趋势㊂据大麦网提供的2015年浙江演出数据,戏曲平均票价为80元,儿童剧平均票价为160元,歌剧平均票价220元,话剧平均票价为230元,演奏会平均票价270元,芭蕾舞平均票价280元,曲艺平均票价320元,音乐剧平均票价为410元,综艺平均票价450元㊂①和电影二三十元的平均票价相比,舞台艺术各门类明显票价高昂,这使得舞台艺术产品很难吸引广大中低收入水平的消费者㊂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双重高要求,使得现阶段的舞台艺术产品只能走向窄众化㊂而这种现状反映在城市剧院的经营上,就是低盈利率和高空置率的循环式并存㊂一方面,低盈利率引发高空置率㊂据‘2017浙江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6年浙江城市剧院的演出总场次为11050场,演出总收入为9848 9万元,平均每场演出收入只有8913元㊂②单凭这样的演出收入,用来支付工作人员报酬㊁剧院维护费㊁设备折旧费㊁宣传营销费等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再加上政府拨款㊁房租收入㊁赞助收入等其他收入,多数城市剧院也仅仅是勉强达到了收支平衡㊂演出的低盈利率, 少演少赔㊁多演多赔 的实际选择,使得城市剧院的高空置率成为普遍性的存在㊂据‘2017浙江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6年浙江城市剧院的年演出场次约为90场,周均演出场次约为1 7场㊂另一方面,高空置率导致低盈利率㊂在演出场次较少的情况下,剧院全年的综合成本分摊在每一场演出后的场均成本也较高,相应地演出票价也只能随成本上涨,而高票价又阻拦了中低收入水平的消费者,使得演出的总体盈利减少㊂总体来看,如果舞台艺术产品的窄众化趋向不变,如果不能进行成功的观众培育,如果不能有效扩大演出市场容量,城市剧院就只能继续拥抱低盈利率和高空置率的往复循环㊂(二)剧院设置与剧院使用不匹配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各地兴建 大剧院 的风潮逐渐开始㊂[6]216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在浙江的举办,有力地推进了浙江的大剧院建设,使得浙江成为我国大剧院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些新建大剧院也确实成了浙江演出市场的主力演出场馆㊂然而,这些大剧院在建造之时往往单只追求成为当地新的标志性建筑,却忽略了剧院运营的实际需求与成本考量,具体表现为:1 除了诸多地级市兴建了大剧院,还有部分经济发达的县区兴建了大剧院,如南浔大剧院㊁桐乡大剧院㊁海盐大剧院㊁长兴大剧院㊁龙泉大剧院等,这些地方的城区人口少,舞台艺术产品的消费能力弱㊁消费意愿差,根本无法支撑其一个大剧院的正常运营;2 大剧院基本位于城市新区,距离成熟热闹的老城区较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利于普通消费者的出行,阻碍了观众拓展;3 出于展示城市形象的需要,大剧院往往追求独特新颖的建筑造型,付出的代价是日常运营的高成本,如杭州大剧院每年的能源开销高达600万元㊂[6]2414 大剧院配置了众多花费不菲的高端舞台设备,但实际运营中由于系出租式剧场,多接待过路演出,来访院团基本只使用一些吊杆之类的普通设备,很少会使用复杂舞台设备,这些昂贵的复杂舞台设备绝大多数都处于 零使用 的状态㊂不过,为了保障①②数据来自浙江省文化厅主编的‘2016浙江省文化市场行业发展报告“中‘2016浙江省演出市场发展报告“部分,该书即将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㊂笔者系‘2016浙江省演出市场发展报告“的执笔人,相关数据由大麦网浙江分公司提供㊂‘2017浙江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编,内部资料,浙江省图书馆藏㊂本文所引剧院数据均来自该资料第48-77页,剧团数据来自该资料第16㊁17页,后文所引数据不再赘释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㊀第16卷第1期JOURNALOFZHEJIANGVOCATIONALACADEMYOFART舞台安全和舞台设备的使用寿命,各个大剧院每年都要为这些舞台设备支付数额不小的检修维护费㊂剧院设置和剧院使用之间的不匹配,为各个大剧院本不乐观的运营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㊂除了新建的大剧院之外,现有的大部分城市剧院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后续时段又陆续进行了修缮㊁翻新㊂与新建大剧院相比,这些剧院身处城市繁华的核心地段,但囿于历史规划的局限,大都遭遇了停车难题,毋庸奢谈地下车库,即便地面车位也极其稀少㊂郑新文曾经在‘艺术管理概论“一书中提到,舞台艺术产品其实是一种总体产品(totalproduct),除了演出本身的吸引力之外,演出场地的交通设施㊁临近的餐饮场所㊁剧院的环境设施都会影响到观众的消费意愿㊂[7]124对舞台艺术这种以中高收入人群为消费主力的产品而言,停车难的功能性缺陷无疑是重要的 总体产品 减分项㊂如前所述,无论是新建大剧院,还是市中心老剧院,都存在剧院设置与剧院使用不匹配的各类问题㊂这些无法修复㊁注定相随的硬伤,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城市剧院发展的困境㊂(三)经营管理人才匮乏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剧院一直存在着 重形象轻实质㊁重建设轻管理 的弊病㊂剧院经营管理人员多是在政府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的公务人员,通过职务调动被安排在剧院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然而艺术素养的欠缺㊁艺术管理专业知识的薄弱往往会制约他们的实际工作,进而影响了剧院的健康有序发展㊂据文化部调研,我国城市剧院管理人员中拥有艺术专业㊁舞台技术专业或管理教育专业学历的只占30%㊂[8]新一轮大剧院建设热潮过后,中国城市剧院与优秀国外剧院的硬件差别已经微乎其微,但软件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方面明显落后㊂就浙江来看,城市剧院的经营管理人才情况也不容乐观㊂据‘2017浙江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6年浙江城市剧院的正高人员有7名,占职工总数的0 29%;副高人员15名,占职工总数的0 62%;中级91名,占职工总数的3 7%㊂从个案来看,杭州剧院无正高人员,副高人员8名㊁占职工总数的10 5%,中级人员11名㊁占职工总数的14 5%;杭州大剧院无正高人员,副高人员2名㊁占职工总数的1 7%,中级人员11名㊁占职工总数的9 2%;温州保利大剧院有限公司正高人员2名㊁占职工总数的2 7%,无副高人员㊁中级人员1名㊁占职工总数的1 3%;湖州大剧院无正高㊁副高人员,中级人员1名㊁占职工总数的2 8%;嘉兴大剧院无正高㊁副高人员,中级人员1名㊁占职工总数的2 4%㊂对当下尚未成熟发育的演出市场而言,如何选择更多的优质剧目,如何提前一两年策划好演出季,是城市剧院赢得观众㊁实现盈利的关键㊂若要实现良好的剧目运营,则需要剧院的经营管理人员具有优秀的艺术鉴赏能力㊁充足的人脉资源储备㊁成熟的市场运作能力㊂然而,遗憾的是,国内能进行高水平剧目运营管理的人才不多,且多集聚在一线城市的知名剧院,浙江省域范围内则寥寥无几㊂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作为城市剧院发展的严重短板,也在相当程度上加深了城市剧院发展的困境㊂二、当下城市剧院发展的生态困境城市剧院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它与政府㊁文艺表演团体㊁演出经纪公司㊁演出票务公司等相关实体构成了一个有机开放的生态系统㊂因此,城市剧院的发展困境,除了剧院本体因素,还有剧院所处生态的关联因素㊂(一)政府对剧院的财政投入不尽合理剧院是演艺产业链上距离消费者最近的下游环节,具有明确的产业属性;同时,剧院也是舞台艺术(特别是高雅艺术㊁传统艺术)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联系的重要文化设施,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㊂因此,政府有必要对剧院进行财政投入,以保障其实现社会效益㊁艺术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当下演出市场容量过小㊁观众尚待培育的阶段则尤为必要㊂事实上,浙江各级政府正是这样做的,据‘2017浙江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抽样的事业类剧院和企业类剧院基本都得到了政府的财政补贴或是商业建筑面积补贴㊂但是这些财政投入并未使浙江城市剧院甩掉低盈利率和高空置率的包袱,未能为浙江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舞台艺术产品供给㊂探究其因,在于政府对剧院的财政投入不尽合理:1 财政投入缺乏统筹机制,未对❘李㊀琳:当下城市剧院的发展困境与突围之策❘VOL 16㊀NO 1㊀2018 2区域内的剧院进行明晰的功能规划,只是 遍洒胡椒面 式的粗放投入㊂2 财政投入总量不足,除杭州大剧院㊁温州大剧院㊁绍兴大剧院等少数剧院能获得足够资金支持之外,多数剧院获得的财政补助仅够覆盖人头费㊁维修费等基本支出,留给剧目运营的资金较少㊂3 财政投入的评估体系有待完善,绝大多数项目的绩效评估目前仍是由剧院进行的自评,极少会引进专业客观的第三方评估与跟踪,缺乏完整㊁严格的监管过程㊂绩效评估的匮乏与缺陷,使得相当一部分剧院对受众需求和时代发展不去钻研把握,由此导致了部分舞台艺术产品的无效供给㊁低端供给㊂(二)文艺表演团体对剧院的上游支持不足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方面,尽管2013年年底,全国范围内的转制工作基本结束,但现阶段不论是事业类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还是企业类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依然主要依靠政府的供给型扶持政策生存,具体如项目拨款㊁政府购买㊁奖励㊁补贴等㊂[9]为了获得公共财政的扶持,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依然以政府导向为唯一指挥棒,由此生产的舞台艺术产品仍和普通观众需求保持一定的疏离,市场效果大都不佳,无法为剧院导入更多消费者㊂事实上,由于政策扶持㊁人才储备㊁场地设备等多方面的优势,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一直是最具竞争力的行业核心㊂据‘2016浙江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年,浙江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的正高人员有266名,占浙江文艺表演团体正高总数的99%;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的副高人员有661名,占浙江文艺表演团体副高总数的98%;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原创首演剧目有52个,占浙江原创首演剧目总数的98%㊂然而,这些由优秀人才打造的舞台艺术产品却未能成为演出市场的拳头产品,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在消费者拓展方面的巨大潜能无形之中被浪费了,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对城市剧院的内容端支持严重不足㊂打开大麦等演艺票务APP,可以看到当下演出市场上的舞台艺术产品主要由民营表演团体提供㊂但对浙江而言,本地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主要面向农村演出市场进行经营,其农村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87%;它们在城市则主要面向旅游演出市场进行经营,来浙江旅游的游客是其目标观众,如‘宋城千古情“‘印象西湖“‘西湖之夜“等驻场演出;其真正为城市剧院提供的本地舞台艺术产品少之又少㊂故此,浙江的城市剧院只能依赖于外来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少量过路演出,对内容端的控制力不足使其在消费者拓展方面多处于 有心无力 的被动状态㊂(三)演出票务网站对剧院的数据掠夺在演艺产业链上,剧院位于下游位置,其优势是直接链接观众,最了解观众的消费行为㊁消费习惯,积累了大量的消费者信息㊂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演艺票务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APP,智能化的便捷票务销售服务吸引演出消费者的购票行为明显向移动端倾斜㊂尤其是大麦网,凭借其技术创新㊁界面友好㊁运营高效等特点,已成为演出票务市场的佼佼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㊂越来越多的演出消费者选择通过大麦网购买舞台艺术产品,意味着海量的演出消费数据(具体如用户的基本信息㊁购票频次㊁观剧偏好等)汇聚在大麦的平台上,此等局面意味着剧院能积累的消费数据愈来愈少,越来越成为单纯的实体播放器㊂在舞台艺术产品是窄众消费的当下,建立在完善的资料库系统上的关系营销是剧院极为重要的一种营销方式,与覆盖面大的宣传广告相比,关系营销是一种效率更高的精准营销,因此,客户资料库是剧院的珍贵资产㊂[7]149从这个角度来看,大麦等演出票务网站对剧院的数据掠夺,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消费者与剧院的联络通道,使得剧院将 偶然观众 发展为 经常观众 ㊁将 经常观众 发展为 忠诚观众 的市场营销失去了数据根基㊂三、当下城市剧院发展的突围之策无论是舞台艺术产品的窄众化趋向,还是剧院设置与剧院使用不匹配,都是当下城市剧院发展必须要面对的㊁难以短期改善的现实问题㊂缘此,只能通过改善剧院所处的生态系统,引进㊁培养优秀的剧院经营管理人才,提升剧院的运营服务水平,渐变式地缓解剧院发展的本体困境,以期最终实现 破茧成蝶 式的成功突围㊂(一)提升政府对剧院财政投入的效益明确剧院具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演艺产业渠道的双重属性,对各区域内城市剧院的规模㊁布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㊀第16卷第1期JOURNALOFZHEJIANGVOCATIONALACADEMYOFART局㊁公益演出场次㊁商业演出场次㊁商业配套租金㊁年度支出㊁年度收入等情况进行调研摸底,参照 人口密度㊁覆盖面积㊁规模大小㊁市场容量㊁功能需求 等要素制定各区域的剧院发展规划㊂根据剧院发展规划,推进财政精准扶持,针对不同地区㊁不同规模㊁不同地位剧院进行不同方式㊁不同力度的财政投入,做到 有控有扶突出重点 ㊂对担当城市文化名片的重点大剧院,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如省级龙头剧院杭州剧院现为自收自支单位,基本依靠商业建筑面积出租勉力维持生存,近年来引进知名剧团优质剧目的频次已远远落后于杭州大剧院,在观众中的美誉度有所下降,迫切需要得到财政资金的扶持㊂对演出市场较成熟地区的易于经营的中小剧院,则要放手搞活,允许其转为旅游演艺的驻场演出场所,允许其由民营演出机构承包经营,如杭州的杭杂小剧场出租给民营演艺机构㊁改造为蜂巢剧场,杭州红星剧院出租给浙江棱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㊁改造成为全国首家全景全息剧院便是值得鼓励的方向㊂省级财政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为落后地区人民享受舞台艺术类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兜底保障㊂支持建设省域范围内文艺演出院线,争取通过规模化运营,解决了单一剧院运营的信息不对称㊁议价能力弱等问题,降低优质剧目巡演成本,遏制区域内无序竞争,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优质文化生活㊂各级政府在与城市剧院签订公共财政资助合约时,明确提出获资助剧院须厉行的社会责任㊁完成的工作计划和达到的量化指标(演出场次㊁演出质量㊁票价㊁上座率㊁利润㊁观众拓展人数㊁服务满意度等)㊂获资助剧院的季报㊁半年报㊁年报应像上市公司一样对外公开,并接受资信较强的审计机构审计,切实提高公共财政投入的透明度㊂各级政府要强化对获资助剧院的绩效问责,公共预算到期评估后,绩效好的剧院可以继续获得足额资助,绩效不好的剧院要减少资助数额,不断通过对考评结果的反馈来推动获资助剧院的高效运营㊂(二)推出演艺消费惠民票补政策将单纯的供给型院团扶持政策,转为供给型院团扶持与需求型院团扶持双并举的政策,探索通过艺术优惠卡等方式对公众进行演艺消费的直接票补㊂因为单纯的供给型院团扶持政策,只能激励院团生产的政府导向,无益于剧院上座率的提升,无益于演出产业链的激活;对演艺消费终端的补助,可以降低消费者的演艺消费成本㊁激发消费者的演艺消费兴趣㊁扩大演艺消费者的群体规模㊁提升剧院的上座率,可以释放消费者的参与权和选择权㊁引导文艺表演团体向市场创作演出的积极性㊁实现舞台艺术消费与生产的良性循环㊂演艺消费惠民票补政策具体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普惠型,一种是定向型㊂普惠型艺术卡面向区域内所有居民,实行实名会员制,艺术卡内含政府补助金额,但需持卡人充值少量金额后方能激活,凡欣赏政府所辖区域内所有公益演出㊁商业演出均可使用㊂定向型艺术卡,可以根据补助目的,细分为多种类型㊂比如,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针对低保居民推出公益卡,卡内金额全部由财政补助;为拉近青少年与舞台艺术之间的距离㊁培育未来的观众群体,针对大中小学生推出学生卡,持卡人在进行演艺消费时可享受一定的折扣,折扣部分由财政对剧院进行补助;等等㊂目前,北京㊁天津㊁河北等地都推出了类似的演艺消费惠民卡,让广大观众用低票价欣赏到了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但目前大都只限于本地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演出的剧目才能使用,这无形之中制造了演出市场的壁垒,不利于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㊂如何在文化惠民㊁培育观众的同时,不阻碍演出市场资源的自由配置,是制订演艺消费惠民票补政策时要把握好的关键问题㊂2017年12月,杭州在刺激演艺消费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推出了 杭州文化消费 微信公众号平台,既提供杭州各类文化演出活动的常规票务售卖,也不定期推出杭州各类文化演出活动的惠民价㊁秒杀价,差价部分由杭州市财政补贴㊂值得一提的是, 杭州文化消费 平台的票补实现了对国有演艺机构与民营演艺机构的一视同仁,只要是优质剧目均有机会获得财政扶持㊂(三)做好剧院受众市场的精细管理上述两项对策都是从外围生态对剧院发展进行鼓励与支持的,但其实剧院自身更得行动起来,全面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在舞台艺术产品窄众化和数字信息技术助力营销㊁销售环节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做好剧院受众市场的精细管理更是重中之重㊂首先,剧院不能以 乐享其成 的态度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