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

合集下载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教案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教案

意思: 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 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2、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律吕:中国古代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从低到高依 次排列,每个半音称为一律,其中奇数各律叫做“律”,偶数各律叫 做“吕”,总称“六律”、“六吕”,简称“律吕”。相传黄帝时伶伦制乐,用 律吕以调阴阳。 意思: 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 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 阳。 3、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丽水:即丽江,又名金沙江,出产黄金。 昆冈:昆仑山。 意思: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凝结成霜。黄金产在 金沙江,玉石出在昆仑山岗。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巨阙(què):越王允常命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宝剑,第一为巨阙,其余 依次名为纯钩、湛卢(zhàn lú)、莫邪(mò xié)、鱼肠,全都锋利无 比,而以巨阙为最。 夜光:《搜神记》中说,隋侯救好了一条受伤的大蛇,后来大蛇衔了一 颗珍珠来报答他的恩情,那珍珠夜间放射出的光辉能照亮整个殿堂,因 此人称“夜光珠”。 三:拓展活动
4、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夙兴:“夙兴夜寐”之略。夙,早。温凊(qìng):“冬温夏凊”之略。 凊,凉。 意思: 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要早起晚睡,侍候父母让他们 感到冬暖夏凉。让自己的德行像兰草那样的清香,像松柏那样的茂 盛。 5、川流不息,渊澄相映。 意思: 还能延及子孙,像大河川流不息;影响世人,像碧潭清澄照人。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探讨交流。 四、总结课文
第三课《千字文》(三)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16个句子,借助解析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习古人乐善好施、珍惜时光、孝敬父母的品德,修身养性,完善 自己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了解千字文中的故事、典故。 教学过程:

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教学准备:1. 教材: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2. 多媒体设备;3. 课件和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约10分钟)1. 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Step 2 探究(约15分钟)1. 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谈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陈述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鼓励学生互动讨论,了解各个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 教师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并阐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Step 3 学习(约25分钟)1. 教师布置任务,供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指导。

2. 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同时边读边思考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有哪些?3. 学生互相讨论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梳理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Step 4 总结(约15分钟)1. 学生分享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对传统文化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书法、国画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践动手能力;2. 组织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展览、诗歌朗诵或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六、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文,可以自由发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和展望。

四年级上学期上册国学经典教育传统文化经典诵读ppt课件.

四年级上学期上册国学经典教育传统文化经典诵读ppt课件.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
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经典(《水经注》)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 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 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 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 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三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满衣裳。”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经典(描写自然的成语)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地理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领土辽阔 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 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差不多同 整个欧洲面积相等。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 状分布。山地、高原面积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 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气温降水的 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 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 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 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案

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案

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案教案标题: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案教案内容: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3. 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能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准备:1. 课本《中国的传统文化》2. 幻灯片投影仪3. 电子板书4. 绘本、图片、音频等教具5. 电子设备(计算机、平板电脑等)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引发学生关于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新课呈现(约10分钟)1. 通过幻灯片和电子板书,呈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课的标题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提前猜测课文内容,并启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三、分组探究(约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剪纸、传统节日等),利用绘本、图片、音频等教具进行探究和讨论。

2.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其他小组展示并解释他们所研究的传统文化元素。

四、课文阅读(约15分钟)1.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尽量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五、合作探究(约15分钟)1. 将学生重新分组,按照自己的兴趣向其他组分享自己刚才的阅读体会和问题解答结果。

2. 鼓励学生提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组展开互动。

六、课堂互动(约15分钟)1. 利用教具和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如剪纸、书法练习、灯谜猜等。

2. 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乐趣和魅力。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文化现象,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2. 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4.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 教学难点: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以便进行讲解和指导。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3. 教学场所准备多媒体设备,以便进行教学演示和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 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3. 讲解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4. 讲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5.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感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传统文化与积累运用专项复习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传统文化与积累运用专项复习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传统文化与积累运用专项复习满分:100分试卷整洁分:2分一、填空。

(23分)(一)古诗词填空。

(11分)1.从“生当作人杰,_____________”中,我了解到秦末有个西楚霸王,名字叫_______。

2.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教育我们。

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和宋代诗人_________写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4.我的好朋友成绩优异,参加过《最强大脑》这个节目,现在他要转学了,我用唐代高适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他送别。

5.《鹿柴》这首诗中以人声来衬托山林寂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俗语和名言警句填空。

(12分)1.尺有所短,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时不再来。

3. ______________,谬以千里。

4. ______________,祸从口出。

5. ______________,驷马难追。

6.比上不足,______________。

7.博学之,____________,慎思之,____________,笃行之。

——《礼记》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孰能无惑?——韩愈9.智能之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充10.好问则裕,____________。

——《尚书》二、选择题。

(32分)1.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A.山水田园诗B.边塞诗C.赠友送别诗D.思乡诗2.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A.送别诗B.边塞诗C.山水田园诗D.怀古诗3.下面各项中不是唐代诗人的诗作是()A.《暮江吟》B.《题西林壁》C.《出塞》D.《凉州词》4.边塞诗大都围绕三大主题,下面不是边塞诗主题的是()A.塞外风光B.卫国豪情C.征战之苦D.田园风光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A.王昌龄《出塞》B.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C.杜牧《江南春》D.李白《静夜思》6.下面对于《凉州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一诗描写了边防将士出征举行酒宴的情景。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备课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备课
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木三分。
达标检测
必做题
选做题
课时教学案
学校:
姓 名
学 科
传统文化
年级班
四年级
课 题
问十九
课 时
2
课时
教学
目标
基础性
目标
1.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十九》的原文及译文。
2.背诵这首诗。
3.拓展阅读
发展性
目标


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 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教具:
课件
教学进度:
时间

总课时数
《南园十三首(十三)》讲了树丛里的小路在晨光中渐渐开朗,细嫩的杂草夜来被烟雾湿染。柳絮落满河边,令人惊奇,以为是雪,一场春雨,使水涨满了溪边的麦田。古庙里远远传来缓慢的钟声,山头云气中一弯缺月高悬。到了晚上,渔人们在岸边敲石取火,点燃竹子,火光映照着渔船。
《马诗》的意思: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1.让学生了解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2.背诵这首诗。
3.拓展阅读
发展性
目标


重点
理解并背诵古诗,了解借景抒情的诗的特点。
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方法
1.观察图画,联系实际。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课件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课件

VS
详细描述
中国传统服饰以汉服、唐装等为代表,采 用丝绸、麻布等天然材料制成,色彩鲜艳, 工艺精湛。不同时期的服饰也有不同的特 点,如汉代的宽袍大袖、唐代的华美长裙 等。此外,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也各具特 色,如苗族的刺绣、藏族的# 四年级上 册传统文化课件
04
传统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
总结词
描述盘古如何用斧头劈开混沌,创造天地的故事。
绘画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绘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 想象力,提高审美水平。
中国绘画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要 题材,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安排, 表现出自然美和意境美。
通过欣赏和创作中国画,学生可以深 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点和表 现手法。
戏曲
01
后羿射日
总结词
描述后羿如何射下九个太阳,为民除 害的故事。
详细描述
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大地 干裂,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 一个太阳普照大地,从此百姓安居乐业。
精卫填海
总结词
描述精卫如何填平东海,不畏艰难的故事。
详细描述
精卫是炎帝的女儿,因在东海游玩溺水而亡,灵魂化为精卫鸟,不停的衔来石 头和树枝填平东海,不畏艰难,毅力坚定。
学习传统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音乐以五声调式为基础,注重旋律和节奏的表 现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欣赏和演奏中国传统乐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 传统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艺术特点。
03
传统习俗
饮食文化
总结词
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THANKS
感谢观看

四年级传统文化书

四年级传统文化书

四年级传统文化书一、传统节日。

1. 春节。

- 春节的起源:源于古代的岁首祭祀活动,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阖家幸福等。

- 习俗:- 贴春联:春联用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

例如“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

- 放鞭炮:传统上用来驱邪避灾,现在也成为增添节日喜庆氛围的方式,但在很多城市地区因环保等因素有了限制燃放的规定。

- 拜年:晚辈向长辈行礼,表达尊敬和祝福,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压住邪祟,保佑平安。

2. 清明节。

- 起源: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后来融合了祭扫祖先坟墓等习俗。

- 习俗:- 扫墓祭祖:人们到墓地清理杂草,为祖先献上鲜花、祭品等,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

- 踏青:在清明节期间,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会到郊外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3. 端午节。

- 起源:为纪念屈原而设立。

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划船打捞他的遗体,并投下粽子防止鱼虾啃食他的身体。

- 习俗:- 吃粽子:粽子有多种口味,如红枣粽、豆沙粽、肉粽等,用粽叶包裹糯米等食材而成。

- 赛龙舟:是一项具有浓厚团队合作氛围的传统水上竞技活动,龙舟造型精美,船头多为龙头形状。

4. 中秋节。

- 起源:古代对月神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秋季正中,月亮最圆,象征团圆。

- 习俗:- 吃月饼:月饼有广式、苏式、京式等多种类型,馅料丰富,如莲蓉、蛋黄、五仁等。

- 赏月: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观赏明月,分享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

二、传统艺术。

1. 剪纸。

- 特点:- 用剪刀或刻刀在纸张上创造出各种形状。

它具有造型简洁、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等特点。

- 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吉祥图案等。

例如常见的有“喜”字剪纸,用于婚礼等喜庆场合。

- 制作方法:- 折纸:将纸张按照一定的方式折叠,确定剪纸的对称方式。

- 剪刻:用剪刀或刻刀沿着设计好的线条进行剪刻,注意手法要稳。

2. 中国书法。

- 字体分类:- 书写工具:毛笔、墨汁、宣纸。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节日、民俗、传统艺术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如诗词、书法、绘画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采访、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传统节日1. 课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2. 知识点:节日的来历、习俗、食物、活动等第二单元:民间艺术1. 课文:《剪纸》、《泥塑》、《京剧》2. 知识点:民间艺术的定义、分类、特点、代表作品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课文内容。

2.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3. 比较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相似和差异,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阶段测试: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测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结合课文内容和知识点,进行综合性的测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相关课文。

2. 辅助材料:相关节日的图片、视频、剪纸、泥塑等实物或模型。

3. 网络资源:关于传统文化的网站、博客、论坛等。

4. 参考书籍:关于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方面的书籍。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传统节日(2课时)第二单元:民间艺术(2课时)八、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播放节日歌曲或展示节日图片,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1.南园十三首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1.南园十三首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唐诗——南园十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2、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背诵本诗,并感悟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春天的南园里,花木繁茂。

高大的树枝上,低柔的草丛中,姹紫嫣红的鲜花尽情地在人们的眼前开放。

素洁的白花,鲜艳的红花,争奇斗艳,宛若江南越地的美女那红艳洁白的面颊。

可令人痛惜的是,在夕阳残照中,随着阵阵春风吹过,这些娇艳芬芳的花朵,却纷纷凋零了;它们仿佛不需要媒人的介绍,便自行嫁给了畅的春风,飘在如茵的草地上。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对本诗的认识,以及对本诗所抒发的感情的理解。

三、温馨点击。

1、读读作者介绍,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李贺(790~816),唐朝诗人。

字长吉,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

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人称“诗鬼”。

家居昌谷,有《昌谷集》传世。

这首诗写诗人南园所见。

诗一开头写得清新流畅,各种各样的花在眼前竞相开放,姹紫嫣红,流露出作者对美好春色的喜爱。

但后面笔锋一转,由花儿娇艳的生命,想到了它必将凋残的命运,感到十分惋惜并无可奈何。

看来很多事情是很难十全十美的。

2、熟读成诵四、活动广角。

自古以来很多诗人借景抒情,但多“以美景表喜悦”、“以萧条表悲凉”,此诗则“美景与悲凉共存”。

请根据这三种类型分别找出一首或几首古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谁找得对,找得多。

1、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2、举行诗歌朗诵比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自我评价)。

四年级上册语文实用课件传统文化鉴赏 中华多俊杰 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实用课件传统文化鉴赏 中华多俊杰 部编版
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 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 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
四级 年上 级册 上语 册文 语实 文用 实课 用件 课-件传传统统文文化化鉴鉴赏赏 中中华华多多俊俊杰杰 人部教编部版编版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 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晚年 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著有杂剧15种, 今存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 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搏高卧》。
元朝
张之洞人物之一,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 称晚清“四大名臣”。
清朝
明朝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 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明朝 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 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 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倭患。
四级 年上 级册 上语 册文 语实 文用 实课 用件 课-件传传统统文文化化鉴鉴赏赏 中中华华多多俊俊杰杰 人部教编部版编版
宋朝
四级 年上 级册 上语 册文 语实 文用 实课 用件 课-件传传统统文文化化鉴鉴赏赏 中中华华多多俊俊杰杰 人部教编部版编版
岳飞,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 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 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
四级 年上 级册 上语 册文 语实 文用 实课 用件 课-件传传统统文文化化鉴鉴赏赏 中中华华多多俊俊杰杰 人部教编部版编版
唐朝
四级 年上 级册 上语 册文 语实 文用 实课 用件 课-件传传统统文文化化鉴鉴赏赏 中中华华多多俊俊杰杰 人部教编部版编版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 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 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 《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 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 《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 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2019山大版四年级上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2019山大版四年级上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2019山大版四年级上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国画、剪纸、京剧等。

3. 中国传统建筑:古代宫殿、庙宇、园林等。

4.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史记》、《红楼梦》等。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

3. 实践体验:安排学生参观传统建筑、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五、参考资源1.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指导大纲》2.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六、教学辅助工具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 课件制作软件:PPT、Keynote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2. 第二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3. 第三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4. 第四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5. 第五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国画。

6. 第六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剪纸。

7. 第七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京剧。

8. 第八周: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古代宫殿。

9. 第九周: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庙宇。

10. 第十周: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园林。

11. 第十一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

12. 第十二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史记》。

13. 第十三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红楼梦》。

以上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具体教学细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年级上 传统文化

四年级上  传统文化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一、传统节日。

1. 春节。

-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 习俗:贴春联、挂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等。

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如“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

挂年画可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常见的有胖娃娃抱着鲤鱼的年画,寓意年年有余。

守岁体现了家人团聚,共迎新年的美好愿望。

放鞭炮则有驱邪、热闹的意义,拜年是人们相互表达新年祝福的方式。

- 传说:“年”兽的传说。

相传“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就会出来伤害人畜。

人们发现“年”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就有了贴春联、放鞭炮等习俗来驱赶“年”兽。

2. 元宵节。

-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 习俗: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

花灯的样式繁多,有动物形状的,如兔子灯;也有传统建筑形状的,如亭子灯。

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物,馅料多样,有黑芝麻、豆沙等。

猜灯谜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活动,例如“弯弯藤儿架上爬,串串珍珠上边发(打一植物)”,答案是葡萄。

- 意义:元宵节象征着团圆和欢乐,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3. 清明节。

- 时间:公历4月4日 - 6日之间。

- 习俗:扫墓祭祖、踏青。

扫墓祭祖是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人们会清理墓地、献上鲜花、祭品等。

踏青则是人们在春天到郊外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就描绘了清明节的景象。

4. 端午节。

-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和艾叶等。

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制作的食物,用粽叶包裹糯米和馅料。

赛龙舟是一项具有竞技性的传统活动,许多地方都会举办龙舟比赛,龙舟的船头通常雕刻成龙的形状。

挂菖蒲和艾叶有驱邪防疫的作用。

- 传说: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一心报国却遭奸臣陷害,被流放后投汨罗江自尽。

百姓们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啃食他的身体,就往江里投粽子,并且划船寻找他的遗体,逐渐形成了端午节的习俗。

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古代文化和传统节日

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古代文化和传统节日

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古代文化和传统节日在小学四年级上学期,我们将开始学习古代文化和传统节日。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我们将学习的古代文化和传统节日,并探讨其重要性。

第一部分:古代文化古代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古代的文学、艺术、建筑和传统习俗等。

在小学四年级上学期,我们将深入学习以下几个古代文化方面。

一、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学习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价值观念。

二、古代艺术古代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我们将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戏曲和剪纸艺术等。

通过学习这些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欣赏到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古代建筑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我们将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比如长城、故宫和福建土楼等。

通过了解这些建筑,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

第二部分:传统节日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节日的国家,这些传统节日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小学四年级上学期,我们将学习以下几个传统节日。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庆祝。

我们将学习春节的来历、庆祝活动和特色食物等。

此外,我们还将制作各种春节的手工艺品,如剪纸和灯笼等。

二、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我们将学习端午节的起源和庆祝活动,如包粽子和赛龙舟等。

通过了解端午节,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人们的勇气和团结精神。

三、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我们将学习中秋节的由来和庆祝活动,如赏月、吃月饼和玩花灯等。

通过中秋节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结语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和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这不仅能够开拓我们的眼界,还能够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传统与文化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传统与文化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传统与文化第四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春节的由来和俗。

2. 了解春节的重要性,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魅力。

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介绍春节并表达自己对春节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 掌握春节的由来和俗,能够进行简单的描述。

2. 能够感性理解春节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的珍贵价值。

3. 能够简单表达自己对春节的喜爱之情。

教学内容1. 春节的由来:讲述中国古代关于“年”兽的传说,并介绍年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 春节的俗:讲述春节期间的各种俗,如贴春联、放鞭炮、赏花灯等。

3. 春节的重要性:介绍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1. 故事叙述法:通过故事讲述春节的来龙去脉及相关传说。

2. 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的展示,呈现春节的各种活动和场景。

3. 问答互动法:通过教师提问,让学生进行互动,让他们理解春节的俗和重要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展示春节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春节的基本信息和庆祝方式。

理解春节的来历教师通过故事讲述春节的来历,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关于“年”兽的传说,并介绍年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理解春节的俗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展示,向学生介绍春节期间的各种俗,如贴春联、放鞭炮、赏花灯等。

并通过问答互动法,让学生理解更深刻。

春节的重要性教师向学生介绍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春节文化的珍贵价值。

拓展学生通过观看《我的家乡》的视频,了解不同地方春节的庆祝方式,并表达自己对春节的喜爱之情。

教学评价考核学生对春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春节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春节的喜爱之情的表达等。

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古代文学和传统节日

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古代文学和传统节日

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古代文学和传统节日古代文学和传统节日在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习中的重要性古代文学和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和传统节日,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心。

本文将探讨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古代文学和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活动。

一、学习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化的重要遗产,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孩子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历史人物、传统价值观念等。

首先,学习古代文学可以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

古代文学作品既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又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情感。

比如,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古代诗词,感受古人的情怀与智慧;让他们了解一些古代寓言故事,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其次,学习古代文学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寓言思维和想象力。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常常富有象征意义,可以让学生学会通过具象形象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培养他们的寓言思维;同时,这些故事也会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去创造和思考。

最后,学习古代文学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们对美的感知更加敏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在小学四年级上册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授相关的文学常识、朗读古代诗词、让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等形式,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学。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安排相关的任务,比如给学生展示一些古代文学作品的诗词,让他们欣赏并背诵,通过背诵与作品亲近,加深理解。

也可以引导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画册、创作配乐等等,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二、学习传统节日的重要性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智慧。

通过学习传统节日,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情感,增强他们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感。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好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好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事物与象征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意义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传统文化。

2. 新课:讲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事物与象征,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3. 拓展:讨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下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 调查身边的传统文化现象,下节课分享。

第二章:传统节日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掌握节日的历史起源、习俗和活动。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2. 传统节日的活动与意义3.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

2. 新课:讲解传统节日的活动与意义,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3. 拓展:讨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四、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下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受。

2. 调查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下节课分享。

第三章:传统艺术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掌握传统艺术的形式、特点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传统艺术的形式与特点2. 传统艺术的价值与影响3. 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传统艺术的形式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艺术文化。

2. 新课:讲解传统艺术的价值与影响,如书法、国画、剪纸等。

3. 拓展:讨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艺术。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

诉哀情
宋 陆游
陆游,南宋爱国诗
人,字务观,号放 翁。一生创作诗歌 一万多首,今存 9000多首。 留下名句:王师北 定中原日,家祭无 忘告乃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 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 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
沧州!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 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 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 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号
表达了圣洁、坚贞的爱情
执著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白居易的 诗大部分揭发 时政弊端和社 会矛盾、反映 民生困苦。语 言通俗易懂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南园十三首(其一)
南园十三首 (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 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 嫁与春风不用媒。
爱情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作者简介: 李商隐,唐代诗人,字 ,有《 》。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 苏辙 苏洵 :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LOGO
苏轼的书法很有名,擅长行书、楷书 他的《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诗鬼”。
2.李贺虽然很有才华,但是他命运坎坷,仕途不顺。
3.李贺身体瘦弱,再加上整日郁郁寡欢,在27岁那年就去世了。
4.李贺组诗《南园十三首》是作者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
诗歌的开头流露出作者对美好春色的喜爱之情。但是后面笔锋一转,由花儿的娇艳的生命,想到它必将凋零的命运,感到十分惋惜却无可奈何。
诉衷情
第十五周
扬州慢
第十六周
渔村夕照
第十七周
马致远作品赏析
第十八周
南仙吕傍妆台.无题
教研组长签名:
教导处审查:
语文学科第一单元达标教学计划表
学 校
年 级
四年级
范 围
第一单元
主讲人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课文围绕“唐诗”这一主题选入了5篇课文。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本单元选取了李贺、李商隐、白居易、高适、岑参的作品供学生们阅读学习。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格律严谨、音韵和谐,十分适合小学生朗读、背诵,能够很好提高孩子们的文学素养。
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著有《李义山诗集》。
2.李商隐写的《无题》是一首爱情诗,写得委婉动人。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说说你从诗歌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背诵诗歌
5.唱一唱。
6.将这两节课所学的古诗制作成卡片,放进收藏夹。
三、课堂小结
二备
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四、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回家背过本课所学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一首与朋友欢聚有关的诗。
二、赏析作品
1.阅读古诗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说说你从诗歌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总课时数
时间
内容
总课时数
第一周
《南园十三首》
第七周
《塞上听吹笛》
第二周
李贺诗歌赏析
第八周
《走马穿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第三周
无题
第九周
生查子
第四周
李商隐诗歌赏析
第十周
《望江南.超然台作》
第五周
《问刘十九》
第十一周
苏轼宋词赏析
第六周
白居易诗歌赏析
第十二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第十三周
辛弃疾作品赏析
第十四周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结合上节课中对诗人李贺的了解,说说你从诗歌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背诵诗歌
三、课堂小结
二备
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拓展阅读
学生自读诗歌
南园的春天,百花竞放,艳丽多姿。在一片红花丛中,点缀着朵朵百花,它们美得就像越地的女孩儿,令人爱怜。只可惜,到了日暮时分,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其实这不过是花期已过,春风吹过便不由自主地坠落。
学校:
姓 名
学 科
传统文化
年级班
四年级
课 题
无题
课 时
2
课时
教学
目标
基础性
目标
1.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
2.背诵这首诗。
3.拓展阅读
发展性
目标


重点
理解并背诵古诗,了解李商隐的诗的特点。
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方法
1.观察图画,联系实际。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手段
四、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回家背过本课所学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
二、赏析作品
1.阅读古诗《南园十三首(十三)》和《马诗》
南园十三首(十三)
唐 李贺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目标
1.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2.背诵这首诗。
3.拓展阅读
发展性
目标


重点
理解并背诵古诗,了解借景抒情的诗的特点。
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方法
1.观察图画,联系实际。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手段
班班通
板书
南园十三首
唐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
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的情感主线,找出相关语句,领悟内分内涵,培养感悟。
4.背诵诗歌
5.将这两节课所学的古诗制作成卡片,放进收藏夹。
三、课堂小结
二备
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拓展阅读
学生自读诗歌
一个天寒地冻的傍晚,就要下雪了。诗人把刚刚酿造好的米酒,暖在用泥砌成的小火炉上。淡绿色的新酒在红红的火苗上散发出阵阵清香,叫人垂涎欲滴。既是傍晚,又是天寒欲雪,不正是朋友们相聚的好时光吗?于是诗人向朋友发出真诚的邀请:“能来喝一杯吗?”
嫁与春风不用媒。
反思
教 学 活 动
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前,宜阳县昌谷降生了一个奇异诗人,他7岁能诗,挥笔立成;感受事物,敏感多情;渲染物象,色彩纷呈。此人长相怪异,天性骄傲,不屑与同龄儿童为伍,每日滞留于三乡驿馆,与往来东西二京的官员大谈诗歌,被人呼为神童。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一)
达标检测
必做题
选做题
课时教学案
学校:
姓 名
学 科
传统文化
年级班
四年级
课 题
问刘十九
课 时
2
课时
教学
目标
基础性
目标
1.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
2.背诵这首诗。
3.拓展阅读
发展性
目标


重点
理解并背诵古诗,了解白居易的诗的特点。
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方法
1.观察图画,联系实际。
教学难点
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时安排
《南园十三首》 2课时
《无题》 2课时
《问刘十九》 2课时
《塞上听吹笛》 1课时
《走马穿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课时
达标命题人
达标结果
分 析
备注
课时教学案
学校:
姓 名
学 科
传统文化
年级班
四年级
课 题
南园十三首
课 时
2
课时
教学
目标
基础性
拓展阅读
学生自读诗歌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班班通
板书
无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反思
教 学 活 动
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李商隐以“无题”命名中的一首。
二、初读体会
1.自己读读诗文
南园十三首
唐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
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
嫁与春风不用媒。
2.结合书上的文意,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细品领悟
1.结合老师发给大家的小资料,说说你对李贺有了哪些新认识?
2.结合对李贺生平的介绍,再读古诗,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3.教师小结:自古以来,有很多诗人借助眼中看到的景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写法就是“借景抒情”。
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