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非均衡及其与地区经济差距的关系
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理论研究综述非均衡发展是基于国家间与地区间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均匀而产生的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差异。
非均衡发展战略指立足于资源禀赋予配置的差异性,通过将有限的资源首先投向效益较高的区域和产业,以获得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带动其他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战略。
非均衡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充分的当代实践,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非均衡发展理论溯源1 、循环累计因果论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在《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论(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
其理论核心认为动态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积累的因果过程,存在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因果关系,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发生次级变化① 。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这种演进是由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而演变造成的。
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第二级的变化会反过来推动最初的那个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的方向发展,所以社会经济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均衡或者趋于均衡,而是以循环的方式运动,但又不是简单的循环流转,而是具有上升或者下降积累效果的循环② 。
在两种效应作用下,中心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呈现上升运动,如果扩散效应不够强烈,将抑制外围地区的发展,或者甚至使之更加贫困。
在“循环积累因果关系”作用下,经济增长过程将浮现回波效应而促使不平等趋势扩大。
2 、不平衡增长论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在1958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战略。
赫希曼反对全面投资和各部门均衡增长的平衡发展战略,认为发展就是由经济中的一些主导部门的成长带动其他部门的成长,由一个行业的成长带动另一个行业的成长,由一个厂商的成长带动另一个厂商的成长。
公共服务资源更加均衡
公共服务资源更加均衡近年来,公共服务资源的不均衡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资源差距日益扩大,进一步削弱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为了促进社会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公共服务资源更加均衡的目标。
首先,关键是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能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确保足够的资源用于满足社会的需求。
例如,教育是提高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石,因此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包括建设更多的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更多的教育设施和设备,招募和培养更多的教育人才。
此外,医疗卫生、交通、环境保护等领域也需要加大资源投入,以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其次,需要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正性。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配置资源,成为关键问题。
首先,应该建立科学公正的资源分配机制,避免人为干预和腐败现象,确保资源分配的公正性。
其次,应该注重优先级的确定,确保资源优先用于满足最基本、最紧迫的需求。
同时,还应该鼓励创新和合作,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共享。
例如,可以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机制,共同解决资源配置中的难题。
此外,还需要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的监管和管理。
对于公共服务资源的管理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应注重社会效益和公益性。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确保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使用和保护。
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参与,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公共服务资源的管理和监督中,形成监督合力。
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监管体系,才能确保公共服务资源更加均衡地分配和使用。
最后,要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的宣传和推广。
很多时候,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并非缺乏资源本身,而是缺乏对资源的了解和认知。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享受到这些资源。
同时也要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资源利用和管理的意识,促进公众对公共服务资源的积极参与。
总之,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分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之一。
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及政策建议——基于广东主体功能区划的分析
基 本 公共 服务 均等化 是 区域协 调发 展 战略体 系 中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是推进 主 体功 能 区建设 必不 可 少 的前 提 条件 和政 策手段 。通 过基本 公 共服 务 均等 化 ,对 生态 发展 区和禁 止 开发 区为保 护 生态 环境 所
收 稿 日期 : 0 1 0 — 5 2 1- 5 1 作者简介 :  ̄ ( 93 )女 , 16 一 , 内蒙 古 通辽 人 , 韶关 学 院 政治 与公 共 事 务 管理 学 院 副教 授 经 济 学硕 士 , 从 事 区域 经 济 学 、 展经 主要 发 济 学 研究 。
策 ,即实 施分 类 的 区域政 策 ,以促 进各 区域和 谐 发 展 。 自此 , 国家 、 、 省 市主体 功 能 区规划 开始 酝 酿 , 目
前 广东 省 未来 十 年 以主体 功 能 区为基 础 的经济 布 局
蓝 图 已初 步绘 成 ,整 个广 东按 开发 方式 分 为优 化 开
的开发 活 动 , 济开 发受到 功能 性制 约 , 经 资源 开发 受 控, 产业 发 展受 限 , 短期 内经 济 增长 和财 政 收入 必 然
成理性 的行 为 。 因此 , 实现 基本 公共 服 务均 等化 是必
然 的选 择 。
种 变革 , 果是 一个 “ 如 帕累 托改 进 ” 由于没有 人 利 益 , 受 到损 害 , 阻力 就会 很 小 ; 反之 , 力就会 很 大 。 “ 阻 帕
累托改 进 ” 是一 个 非常严 格 的标 准 , 现实 中能够 完全 满 足这 个条 件 的变 革不 是很 多 ,通 常是 有人 有所 得
准 应运 而生 , 这是 一个 条件 宽松 一些 的标 准 , 即如 果
一
种变 革使 受益 者所得 足 以补偿 受损 者 所失 ,那 么
均衡·非均衡·协调·统筹——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理论探讨
《经济师》2007年第1期
摘要: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经济社
会和谐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容
回避的重大问题。建国以来党的领导人依据
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及对各阶段区域经济
发展的认识,提出了均衡、非均衡、协调、统筹 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这些思想既体现
了区域发展思想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随着 对区域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入区域发展思想的
现出来:首先,“一五”计划时期重点加强内地 投资建设,希望实现生产力平衡分布,改变生 产力区域分布不均的状况。按照“尽可能接 近原料、燃料地”、“有利于国防安全”和“有利
于经济落后地区改变面貌”等原则进行生产 力的布局。其次,“二五”计划时期将全国划
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 等7个经济协作区,主张充分发挥各协作区 中经济较发达地区、老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随着我国现 代化建设向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迈进,尤其是 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确立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基本框架,中国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最新资料推荐------------------------------------------------------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1/ 6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背景当今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是国家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支持的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领域。
对于公民而言,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实现平等机会、增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我国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均等化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一些地区、群体无法获得相当应当的服务水平,这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方针不符,也会减弱国家的竞争力。
因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要步骤。
问题城乡差距根据我国内部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分配的差异,城市与农村存在一定的差距,城市享受较多的基本公共服务,而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则相对缺乏基本公共服务。
这使得农村居民在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服务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居民。
地区差异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差异也导致了不同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程度有所不同,同样需要加以改善。
收入分配不均收入分配不均也是导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低收入和贫困群体得不到应得的服务水平,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愈演愈烈。
解决方案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政策是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根本因素。
政府要统筹考虑公共资源的分布,尽可能为农村、贫困地区等薄弱环节提供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
为实现这个目标,政府需要加强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公共资源投入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力度,让基本公共服务得到适度增加,尤其是在城乡间要加强协调互动,让之间差异越来越小。
加大资源投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事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PPP模式等。
建立健全服务机制政府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机制是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其中要重点加强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领域。
为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一个平台,使服务能够及时到位,受惠群众的得到实实在在的惠及,增进民生福祉。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症结,已经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标的实现,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需求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失衡。
一是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
中国长期主要依赖投资、外需拉动经济增长。
在投资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最终消费占GDP 的比例持续下滑,据统计,中国的资本形成率由上世纪80 年代初的32% 左右上升到2009 年的46.8%,最终消费率则由同期的67% 左右下降到48.6%。
二是高投资形成的巨大产能直接导致对外过度依赖。
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到2008 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与产业内部失衡并存的特征愈加凸显。
农业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截至2009 年,中国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2.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长期并存。
一方面,部分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企业制度改革滞后,企业缺乏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短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三)城乡、区域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中国经济规模发展空间结构失衡,城乡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由1980年的1.05 : 1扩大到2009年的2.2 : 1。
(四)要素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
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70%的铜矿石、90%的铬铁矿石等都依靠进口。
从生态环境看,中国“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型”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在投资增长中呈现继续强化之势。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劳动力转移、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分析及实证检验——以新疆为例
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城乡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在我国二者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尤为突出。
我国农村地区的现实境况是“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的“新三农”问题的日益凸显,其实质是农村劳动力与人才的严重流失,经济衰退,农业效益低下所形成的乡村衰退问题,农村发展面临着自身内生力量丢失的窘境。
我国农村发展面对如此不利条件,使得城乡发展的不均衡程度日益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便是这种现象的明显表征。
在我国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社会经济生态中,城乡之间的不均等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城乡居民在收入层面上的差异,而且农村居民取得收入的能力与机会也与城市居民差距明显,在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中,便明确指出了我国当前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尤其是在城乡区域间,仍存在着规模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的短板。
多数学者认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市偏向的财政政策,使得城乡间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现状不断加剧,城乡居民的基本权利上也逐渐显现差异,直接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不断加大。
针对于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那么,为了解决当前农村居民面对的“低收入——低保障——低消费”的窘境,进而缩小当前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劳动力转移、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分析及实证检验——以新疆为例付煜袁培摘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对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剖析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认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会造成城乡居民基本权力的差异,进而影响到劳动力转移和城乡收入差距。
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_陈秀山
[ 收稿日期] 2000 -05 -15
[ 作者简 介] 陈秀 山( 1954 -) , 男 , 北京人 , 中国人民 大学教授 , 经 济学博 士 , 主 要从事 比较经 济体制 与政策 和区域 经济 理论与政策研究 ; 石碧华( 1971 ), 女 , 湖北黄石人 ,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博士生 。
教学与研究 2000 年第 10 期
到经济运行过程之中 , 那么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 与发展将自动趋向均衡 。 按照这一观点 , 在一定的 前提条件下 , 经济发展会自动趋向帕累托最优状 态 , 不恰当的区域经济政策只可能是干扰经济向 帕累托最优 状态的发展 , 并且导致 福利损失 。 因 此 , 区域经济政策除了创造和保证这些前提条件 之外 , 不应干预经济生活 。 然而 , 正是从区域的角度看 , 符合新古典区域 均衡发展理论的那些前提条件是令人怀疑的 。 在 新古典模型中 , 丢掉了区域( 空间 ) 的一个重要特 征 , 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运输费用 。 完全流动性 假设等于排除了区域( 空间) 的作用 。 同样 , 完全信 息假设也排除了由于距离远近不同的区域之间在 信息获取 、 加工和利用方面存在差别的客观现实 。 所以 , 从一定意义上讲 , 新古典的区域经济均衡发 展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区域 ( 空 间) 因素的理 论。 事实上 , 经济活动总是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和 一定的区位 , 经济主体之间必然要发生经济联系 和相互作用 , 从而形成积极的或消极的外部效应 。 为克服空间距离 , 生产要素流动和信息流动必然 要引起相关费用 , 存在各种障碍 ; 地理位置和自然 条件的差异使区域经 济发展存在难 以消除的差 别。 即使在市场发达的条件下 , 尽管有大量供给 者 , 也可能出现区域垄断 , 它们能够在一定范围内 影响价格 。 此外 , 正是为了克服空间障碍 , 要求建 设和完善基础设施 ,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 产品性质 。 所有这一切 , 都是与新古典所说的前提 条件相抵触的 , 也正是国家实施区域经济政策 、 干 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依据所在 。 市场的作用是 极其重要的 , 但不是惟一的 , 单凭市场机制自动发 挥作用 , 难以实现区域经济之间的均衡发展 。
服务业发展与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分析
流动 、 口分布等 角度解 释 了区域经 济发 展差异 。 人
综 合来 看 ,对导 致我 国各 省 区经 济差 异原 因 的探 索研 究还 主要 集 中在经 济增 长 内生 变量 和外 在 条件 的差异 上 ,很少 有人 注意 到结 构变 化对 经 济 增长 的影 响 。[ 1 l 理论 的发 展 已证 明 , 一定 经济 在 的技 术条 件 下 ,一 个经 济通 过专 业化 和 社会 分工
新 古 典经济 增 长理论 忽 视 了结 构 变 动效 应对 经济
增 长 的重 要作 用 。而钱 纳里 通过 对 多 国的 实证 研 究修 正 了这一 理论 ,他 证 明 了结 构 变化 对经 济 增 长 的影响 。3- 由此 出发 , 文采用 标准差 系数 分 [5 1- 89 o 本 析 17- 20 9 8 0 5年问 我 国省 区经 济差 异 的变 动 , 拟
过分 依 赖沿 海地 区的状 况 , 实行 均衡 发 展 战略 , 在
测算 经济 差异 的方 法有 绝 对差 异 指标 和 相对
差异 指标 ,绝 对差 异 指标 是指 变量 偏 离参 照值 的
绝对 量 ,相对 差异 是 指某 变量 偏离 参 照值 的相对
中西 部地 区进 行 了大量 投资 ,通 过 投 资重 点 的转
的角 度 , 释产 生区域 经济 发展 差异 的原 因 。 解
本 文 是 广 州 社 会科 学基 金 项 目“ 高 广 州 市服 务 业 发 展 水 平研 究 ”0 Z ) 广 东 省 党 校 ( 政 学 院 ) 提 (7 7 和 行 系统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 一 五 ” 划 课 题 “ 东服 务 业 发展 研 究 ” 阶段 性 研 究成 果 之 一 。 十 规 广 的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与对策建议
期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区域经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与对策建议许飞(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河南漯河462000)[摘要]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稳定,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更加凸显。
分析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及原因,并从主体战略、市场与政府关系、财政投入和承接产业转移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F1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2-0086-03作者简介:许飞(1982-),女,中共漯河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一、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发展不平衡,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
目前我国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从空间上看,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
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GDP 水平最高,前三位上海80344.86元,北京76544.11元,天津71723.07元;后三位云南15628.01元,甘肃14403.71元,贵州11749.28元,均为西部省份。
最发达的上海人均GDP 是最贫困的贵州的近7倍,这个差距在2004年的时候高达13倍,虽然近几年差距有所缩小,但是总体上差距还是很大。
此外,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也很大。
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
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高达90%以上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二)区域社会发展不平衡不仅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状况,社会发展水平也是如此。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
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一是自然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
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
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
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
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
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
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
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均衡性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均衡性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空间均衡理论是在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用来研究经济空间发展态势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
经过近60年的发展,空间均衡理论从最初研究商品供给与需求在空间层面的相互流动以探究相互影响条件下所有市场的均衡问题开始,逐渐扩展到区域贸易研究领域,现在又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的重要理论之一。
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研究主要是以区域经济主体经济行为优化为假设前提,通过引入空间制约因素对经济增长进行模块化模拟,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态势进行描述,并探讨影响空间均衡发展的因素。
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的思想、研究重点和模型三个方面,并形成了很多有益的结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的思想空间均衡思想作为经济学均衡思想在空间层面的应用,其形成同经济学的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进展,其形成过程经历了区域分工、区位选择和新经济地理条件下的空间均衡思想三个主要阶段。
区域分工理论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在要素禀赋地区差异化的基础上论证了各地区基于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并通过与其他地区的交换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从而实现了空间均衡的过程。
此方面的研究源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在此基础上斯密论证了具有生产成本和价格优势是实现区域分工进而实现区域生产和贸易均衡的基本力量。
随后,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提出了比较优势成本是促使区域分工,形成生产和贸易空间均衡的力量的观点。
而俄林(Bertil Ohlin)则从要素禀赋存在地区差异出发,解释了国际贸易存在的原因进而论证了生产布局的空间均衡问题。
这一阶段的空间均衡研究还未将空间真正纳入到经济学分析之中,空间均衡还是各国(或地区)基于要素禀赋差异分工后所形成的经济分布宏观态势。
非均衡增长
Page 21
谢谢!
Page 15
发展高效农业,现代技术农业,加快农业与全球经济并 轨 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
采取点轴线布局模式,积极培育中西部“增长极”,逐 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
Page 16
加强全国信息化的普及建设,力争较短时间内缩短与世界经济的 知识差距,促进意识文化领域的开放式突破、拓展。 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强科学管理人力资源库的能力,真正做到 人尽其才。 注重提高投入产出生产效率,兼顾公平,避免调整时的结构刚 性,以达到资源要素的最优化合理配臵滚动和整合。
2011 以中部 地区为 一元 1.99
元 东部地 区 11337 中部地 区 7895 西部地 区 7996
元
元
1.43 206671
285297
1
103590
1
143131
1
1.02 152908
1.48
210608
1.47
非均衡发展转向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
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加快城镇化过程,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中国经济非均衡增长的表现:
三次产业结构与增长速度的非均衡;
人民收人增长水平与增长速度的非均衡;
公共服务需求增长与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非均衡; 外贸结构与外汇储备的非均衡导致金融非均衡国有 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非均衡;
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非均衡。
各省人均生产总值差距:
地区间差距
年份
最大绝对 差距
68680
62955 86496
6.66
4.80 5.37
0.47
0.52 0.55
基尼系数可知,经济在增长的 同时,贫富差距扩大,并以突破了 合理的限度。 原因有二:一是中小企业发展不充 分,中等收入人群太少;二是从产 业结构上看,农业领域中很多的人 分很少的“蛋糕”,平均收入太少, 而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发展也很 不充分。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差异分析与改善对策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32XIANGCUN KEJI2019年12月(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差异分析与改善对策孙博文(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是推动城乡同步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城乡居民在公共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别待遇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
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表现的差异,探求原因,并提出缩小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差异[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9)35-32-21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差异的状况1.1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存在的问题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但是,我国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巨大差距,无论是在教育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分配上还是财政投入上都有明显差距。
1.1.1教育经费、师资力量不均衡。
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社会发展来看,我们发现低水平的经济发展会制约教育资源的投入,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影响教育机会的均等分配。
同时,公共政策偏差更是加剧教育不平等,更甚者教育腐败的存在严重影响教育均等化的进程。
目前,由于我国城乡间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差距,这种经济现象导致了基础教育资源分配和发展极度不平等,从而我们发现在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用、设备设施、人力、财力等支出在各个地区的占比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严重影响了我们对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思想认知。
1.1.2乡村教学资源匮乏,生源流向城市。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差异,近年来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这种现象导致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使农村的教育资源等各方面的发展有很大的不足,造成了“城乡分化”。
中国城乡分化是形成城乡二元体制的重要原因,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差异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良好的教育政策及资源更倾向于城市,农村缺少良好的教育资源配置,造成了城乡教育质量逐步拉开差距。
区域非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布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 国 目前经 济发 展 的阶段 特征
经 过 传统 计 划 体制 时期 和 改革 开 放 以来 两 个 己相 对完 整 的产 业 链 和金 融 中 心 .但 它 们 的市 场 阶段 的 持续 发 展 .我 国经 济 目前 已经 越 过 了工业 边 界都 是 开放 的。不仅 带动 着周 边地 区的发展 . 而 化“ 飞” 起 阶段 . 入 了所 谓 “ 成 熟推 进 ” 进 向 的发 展 且与 世 界各 国保持 着 广 泛 的贸 易往 来 。未来 国 内
的 责任 .这就 要 求我 们 对我 国 区域 经济 布 局 有 一
个 宏观 的认识
一
伴随着现代产业的蓬勃发展 .向成熟推进” “ 阶段 的另 一个 特 点 是城 市 化 的加 速 和城 市 化 率 的 提 高 。东 部地 区将 出 现很 多 大城 市 以及若 干个 人 V密 集 的城 市带 ( ) I 圈 。每 一个 城 市 带 ( ) 有 自 圈 都
维普资讯
市 场 边界 . l 成 为 区域 市场 之 间 的 自然 纽 带 。 间 的分 工 与协 作 联 系 。合 理 的城 市 功 能 与定 位 是 河JI 则
环境 地 理 条件 、 自然 资 源禀 赋上 的差 别 , 仅 决 定 城 市群 经 济 空 间拓 展发 展 的必然 趋 势 。这些 地 区 不
理 特 征 和 目前 经 济 发展 阶段 的基 本 特 点 , 决 定 区 域 经 济格 局 的基 本 因素 。要 促 进 区域 经 济 的 协 调 发展 , 需要 政 是 就
府通过宏观调控 , 对各 个 区域 经 济 的 发展 进 行 引导 和调 整 。
关 键 词 :区域 经 济 ; 态环 境 ; 济 地理 生 经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演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演变动力与长期影响唐 瑜 胡安俊*摘 要: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不平衡是其重要表现。
文章从特征事实、演变动力与长期影响方面对中国区域不平衡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
首先,分析了中国东西经济、南北经济与区域内部不平衡,接着从要素条件与区位因素、产业转移与空间集聚、国家战略与政策措施、工业革命与结构变迁四个层面阐述区域经济不平衡的演变动力与路径线索,指出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对经济增长、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以及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等产生的重要影响。
最后,文章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国家战略;工业革命;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一、引言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区域经济不平衡作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空间表现,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平衡、协调与可持续(李兰冰和刘秉镰,2020)。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注重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发挥,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培育。
区域经济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空间载体,同时也有着其自身的历史沿革与演变规律。
在认识与把握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的基础上探究其演变动力及长期影响,对于国家战略与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其政策演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差距的急剧变化与区域政策的深入落实,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状况发生了改变。
早期的研究主要围绕Williamson倒U型理论与区域增长收敛,整体把握区域差距变化(杨开忠,1989、1994;魏后凯,1992;Chen和Fleisher,1996;蔡昉和都阳,2001;沈坤荣和马俊,2002)。
差异互补_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共服务的布局原则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9卷) J OURNA L O F SOUTH C H I NA AGR IC U LTURAL UN I V ERSITY (SOCIAL SC IE N CE ED I T I ON ) N o .42010(V o.l 9)收稿日期:2010-09-07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05J ZD00021)作者简介:吴晓林(1982 ),男,山东莱阳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与牛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服务与公共政策.差异互补: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共服务的布局原则吴晓林(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摘 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又是城乡一体化的最基本表征。
长期以来,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分布,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 一样化!,把握城乡发展的差异是合理布局城乡公共服务的基础。
目前,城乡之间在人口构成、空间布局、资源配置方式、社会结构形态等方面,既存在客观差异又存在互补性,这就决定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要遵循 差异互补!的布局原则。
既要针对城乡发展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发展性服务,又要打破在保障性服务配给中的绝对平均主义。
关键词:公共服务;差异互补;城乡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 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10)04-0066-06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鸿沟的有效手段。
通过整合城乡资源,促进现代文明广泛扩展,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目标。
现存的城乡差距,不能一概地归因于历史,更应该立足现实发掘破解之道。
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间的均衡布局,既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城乡一体化的最基本表征。
一、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目标与现实差距毋庸置疑,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凸显,大量资源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向城市流动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
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
行政管理 12 61.5 64.0 65.0 65.4 66.8 10 67.5
市政建设及环保 13 60.0 66.8 68.5 69.0 70.6 11 71.6
社会保障 15 56.8 58.9 59.8 60.9 66.0 13 68.1
就业服务
--
-
-
-
13
61.9
教育 15 52.3 53.6 54.5 55.1 64.8 13 67.8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 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
权重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10年 权重 2011年
科技 10 83.5 85.6 86.3 86.9 87.8 9 88.3
公共安全 10 77.8 80.1 80.9 81.8 83.2 9 84.1
文化娱乐 10 72.3 79.8 81.1 81.9 84.0 9 85.4
男女就业比例即便在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北京、上海,女性就 业比例也只在40%左右,远远低于男女性别的实际比例,高层 职位的男性比例占绝大多数
不同身份的国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悬殊
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无单位人员等 不同身份和际遇的人,在其所享有的教育、 就业、劳保、社会保障、退休养老等方面是 完全不同的
由于低保标准太低,目前纳入低保覆盖范围的城乡人口比例还不足6%。当前 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每人每月约为250元,农村只有110多元。 这样的保障水平连吃饭问题也难以解决,而且城乡之间差距明显过大。
不同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拉大!
从社会发展指标来看,相对于西部与东北地 区,东部与中部地区的邮电通讯服务占全国 总量的七成以上,普通高等学校数东部和中 部地区占全国总量的66%,卫生机构数东部 与中部地区占全国总量的55.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 公 共服 务 的空 间非均 衡程 度 能够 有助 于缩 小地 区经济 差距 ; 缩小 地 区经 济 差 距 又 对 哪些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的空 间均衡 化具 有促 进作 用 。对 以上 问题 的 回
答 不仅 对 于缩小 基本 公共 服务 的地 区差 距具 有 重要
大 ] 。2 0 1 2 年发布 的《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十
经济 与管 理评 论 经济管理研究
中 国基本公共服 务的空 问非均衡及其 与地 区经济 差距的关 系
刘华军 张 权 杨 骞 杨 宝利
( 1 .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 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4; 2 . 山东财经大 学公 共管理学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4 )
[ 基金项 目] 本 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基 于区域协 调发展 的 区域 基本公 共服 务均等 化方案设 计 与保障机 制研究 ”
( 项 目编号 : 1 2 B G L 1 1 7 ) 、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资 源环境 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的空 间差 异及 区域协调 对策研究 ” ( 项目
[ 文章编 号] 2 0 9 5 — 3 4 1 0 ( 2 0 1 4 ) 0 2 — 0 0 5 3 一 O 7
一
、
引言
二五” 规划》 针对基本公共服务 的地 区差距 , 提出要
不 断推 进地 区间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 因此 , 研 究 中 国基 本公 共 服务 空 间非 均 衡 程 度及 其 演 变 趋 势 , 可 以为 缩小 基本 公 共服务 的地 区差距 提供 一定 的决 策 参考 。针对第 二 个 问题 , 根 据 国家 统计 局 公 布 的 统 计数 据 , 自2 0 0 3开 始 , 我 国居 民收入 基 尼 系数 连
[ 摘
要] 掌握基本公 共服务空 间非均衡及其 与地 区经济 差距 的关系对 于据《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 系“ 十二五” 规划》 中的基本 公共服 务项 目, 利用基 尼 系数 分项测 度 了 中国基本
公 共服 务空间非均衡程度 , 并分 析 了其演变趋势 , 在此基础 上对 中 国基本 公共 服务 空间非均 衡 与地 区经 济差距进 行G r a n g e r因果关系检验。研 究发现 : 在 七个领域 的基本公共服务 中, 科 学技术 - 9基础设施 的空间非均衡 程度 相对 较大 , 而基础教育 、 公 共卫生与基础 医疗 的空间分布较 为均衡; 不 同的基本 公共服务项 目的 空间非均衡程度 具有不 同的演 变趋 势。 同时 , G r a n g e r因果 关系检验 结果 表 明, 卫生机 构床位 等 5项基本 公共服 务的空 间非均衡是地 区经 济差距 的 G r a n g e r 原 因; 地 区经济差距是小学生均经 费等 7项 基本 公共服 务 空间非均 衡 的 G r a n g e r 原 因; 卫 生机构
地 区之间的差距 , 但却掩盖了具体项 目的基本公共 服务之间的差距。例如 , 全 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差距 很小 , 但从综合指标 的反映来看地 区间却 有相 当大
编号 : 1 3 C J L 0 6 9 ) 和 山东 省 自然科 学 基 金 项 目“ 地 区垄 断 对碳 约 束下 全要 素 能源 效 率 的影 响及 对 策 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 Z R 2 0 1 2 G Q 0 0 9 ) 的阶段性成果 。
[ 作者简介 ] 刘华军 ( 1 9 7 9 一 ) , 男, 山东广饶人 ,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 院副教授 , 经济学博士 。主要研究 方 向: 区域经 济、
务支 出规 模迅 速 扩 大 , 但 是 由 于经 济 社 会 状 况 的差 异, 不 同地 区居 民所 享有 的公 共 服 务 的差 距 越来 越
续1 0 年超过国际公认 的警戒线 , 地 区经济发展差距
也 在不 断扩 大 。那 么 ,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空 间非 均 衡 和
地区经济差距的关 系究竟如何。换言之 , 缩小 哪些
人 员等 3项基本公 共服务的空 间非均衡 与地 区经 济差 距之间互为 G r a n g e r 因果 关系。
[ 关 键词 ] 基本公 共服 务; 空间非均衡 ; 地 区经济差距 ; 基尼系数 ; G r a n g e r因果
[ 中图分类号 ] F 2 0 7
[ 文献标识码 ] A
资源环境 经济 。
・
5 3・
2 0 1 4年第2期 经济管理研究 的现实意义 , 而且可 以为缩小地 区经济差距 以及协 调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依据 。
从 研 究进 展 看 , 对 我 国基 本 公共 服 务 的研 究 主 要涉及 基本 公共 服 务 均 等化 的 内涵 、 基 本公 共 服 务 均等化 指 标体 系的构 建及 区域 间公共 服务 差异 的实 证研究 等 三个 方 面 。其 中 , 对 于基 本 公 共 服务 均 等 化 的 内涵 , 安体富、 任强 ( 2 0 0 8 ) 认 为 基 本 公 共 服 务要 符合 “ 公共 性 ” 的特 征 , 基本 公 共 服务 均 等化 要 标 法 。这种 方法 能够从 总体 上反 映基本 公共 服务 在
本 文着 重 解 决 以下 两 个 问 题 , 一是 中 国基 本公 共服 务 空 间非 均衡 程 度 及 演 变 趋 势 如何 ; 二 是 中 国
基本公共服务空间非均衡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存在
何种 关 系 。针 对 第一 个 问题 , 随着 政 府 职 能 的不 断
转变 , 基本公共服务越来 越成为政府 的重要职 责。 尤其是新一届政府更加注重 民生 , 而提高公共服务 水平则是改善 民生 的重要 内容。国家“ 十二五” 规 划也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根本 出发点和落脚点。尽管中国的公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