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二轮语文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 考点1 文言实词 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8版二轮语文(江苏版)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 考点2 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

2018版二轮语文(江苏版)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 考点2 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

考点二文化常识(对应学生用书第15页)(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汪容甫先生行状》),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

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因此本题应选B 项。

高考考查的大都是古代传记文里出现过的文化常识,要求考生平时做好文言常识储备,通读全文,理解内容,结合句子,调动积累,仔细辨别。

如“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行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等)、“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年号”(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等。

做题时要善于识破陷阱,能根据具体语境推敲出某词的确切文化意义。

另外,考场上要避难就易,灵活使用排除法。

文化常识推断的诀窍1.准确掌握课内出现的文化常识,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对古代史书中常出现的官职、制度、礼仪、科举、特殊的地理名词、专有名词等知识,要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趋庭”一词就出现在学过的课文《滕王阁序》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趋庭意为快步走过庭院。

“叨陪鲤对”指来日将接受父亲的教诲。

2.理解和把握文本有关内容,是解答的关键如对“三代”的理解,在“乃博考三代典礼”所在的这一段中,根本就没出现“曾祖、祖父、父亲”中的任何一个人,再联系下文“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由此可以推出题目当中对“三代”的理解是错的。

3.带入检验,这是确保万无一失的重要一步无论什么题目,只要是依据文本作答的,都必须带入原文检验。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2018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解析

2018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江苏版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考点2文化常识(含解析)

江苏版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考点2文化常识(含解析)

考点二文化常识(对应学生用书第15页)(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汪容甫先生行状》),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

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因此本题应选B 项。

高考考查的大都是古代传记文里出现过的文化常识,要求考生平时做好文言常识储备,通读全文,理解内容,结合句子,调动积累,仔细辨别。

如“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行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等)、“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年号”(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等。

做题时要善于识破陷阱,能根据具体语境推敲出某词的确切文化意义。

另外,考场上要避难就易,灵活使用排除法。

文化常识推断的诀窍1.准确掌握课内出现的文化常识,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对古代史书中常出现的官职、制度、礼仪、科举、特殊的地理名词、专有名词等知识,要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趋庭”一词就出现在学过的课文《滕王阁序》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趋庭意为快步走过庭院。

“叨陪鲤对”指来日将接受父亲的教诲。

2.理解和把握文本有关内容,是解答的关键如对“三代”的理解,在“乃博考三代典礼”所在的这一段中,根本就没出现“曾祖、祖父、父亲”中的任何一个人,再联系下文“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由此可以推出题目当中对“三代”的理解是错的。

3.带入检验,这是确保万无一失的重要一步无论什么题目,只要是依据文本作答的,都必须带入原文检验。

2018全国卷2文言文点对点详解-

2018全国卷2文言文点对点详解-
2018年全国卷2文言文详细注释及试题分析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2018年全国卷2文言文详 细注释及试题分析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 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 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侍御史 古代官名。秦置,汉沿设,在御史大夫之下。如果朝官的高 级官员犯法,一般由侍御史报告御史中丞然后上报给皇帝。低级官 员(侍御史一般负责朝官)可以直接弹劾,或者会集体弹劾。
•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 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 驾 古代车乘的总称,亦特指帝王的车,转指帝王。
(授予官职) •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 • 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方法和策略 讨伐打击 把(之)代牛
•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 总是 说 子,终无侵犯。 其中
清夷 1. 亦作“ 清彝 ”。 清平;太平。愿言保明德,王室佇清夷
2. 清净恬淡。某志行清夷。” 3. 明白平易。 词旨清夷,风格温雅。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 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 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 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 ,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 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 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 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 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D项,原文说“元兴元 年,病卒”, 未点明是“死于洛阳令任上”。“仍然忙得无 法分身”曲解文意。

2018版二轮语文(江苏版)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 考点3 分析文章内容 Word版含解析

2018版二轮语文(江苏版)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 考点3 分析文章内容 Word版含解析

考点三分析文章内容(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

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

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

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

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

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

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②尚不敢不勤。

”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

”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

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

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臵丹铅。

《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臵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

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

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

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

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②:耕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2018版二轮语文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 考点1 文言实词 含解析

2018版二轮语文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 考点1 文言实词 含解析

考点一文言实词(对应学生用书第12页)(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少孤,好学。

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

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

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术。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

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

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

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助书贾鬻.书于市鬻:卖B.先生往谒.谒:拜见C.称之不置.置:置办D.尚欲扬榷而陈.之陈:陈述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2018年全国二卷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二卷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二卷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考生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码,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区域。

2.请使用笔作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草稿纸和试卷上的答案也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请保持答题卡的清洁,不要折叠、弄破或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或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旨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

更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

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

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

2018年高考全国卷2文言文《后汉书·王涣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8年高考全国卷2文言文《后汉书·王涣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8年高考全国卷2文言文《后汉书·王涣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广汉郡,在今四川成都境内)郪(qī,汉代县名,在今四川省三台县郪口)人也。

父顺,安定太守。

涣少好侠,尚(推崇,崇尚。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推崇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气力(指武力),数(shu ò,屡次)通(往来交接)剽轻(piāo qīnɡ,强悍轻捷)少年。

晚(后来,在一定时间以后)而改节,敦(推崇,崇尚)儒学,习《尚书》,读律令(法令),略(大致,大略)举(列举,这里指“把握”)大义(主要意思)。

为太守陈宠功曹(官名,亦称功曹史,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

主管考察记录业绩),当职(担任职务)割断(决断),不避豪右(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宠风声(政治名声)大行(广泛流传),入(指由地方到朝廷)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治理)?”宠顿首(磕头。

旧时礼节之一。

以头叩地即起而不停留)谢(辞让)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选拔有才能的人。

“简”“选”都是选拔的意思,“贤”“能”都指有才能的人),主薄镡显拾遗补阙(纠正过失补充遗漏),臣奉宣(捧读。

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宣:皇帝命令或传达皇帝的命令。

)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除(授予官职)温令。

县多奸猾,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方法与谋略)讨击,悉(都)诛(杀)之。

境内清夷(清平,太平),商人露宿(在室外或郊野住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说)以属(zhǔ,同“嘱”,嘱托,托付。

范仲淹《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稚子,终无侵犯。

2018版二轮语文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 考点5 归纳内容要点 含解析

2018版二轮语文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 考点5 归纳内容要点 含解析

考点五归纳内容要点(对应学生用书第24页)(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汪容甫先生行状》),完成后面的问题。

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题干已明确根据第三段内容进行概括,且有“治学”“为文”提示。

根据内容,第三段可一分为二,从“先生于六经”至“以下所未有”言其“治学”方面,说明汪中治学涉猎广泛,如经、子、史、词章、金石、三代典礼等;治学精深,抓住文段中的“博”“至于”“深”“识议超卓”等进行概括;之后言其“为文”方面,抓住“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进行概括。

此概括题涉及的范围小,层次清晰,而且文中含有明显的概括、评价语句,这些其实就是答案。

【答案】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

(2分)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2分)一、解答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题的技巧1.审读题干,主抓关键词,做到答是所问。

2.整篇阅读,锁定信息区,重点细部探究。

3.分条陈述,注意赋分值,力求简明有序。

二、准确筛选概括内容要点1.由理到事的信息筛选整合型这种题型在题干上往往提出一个较抽象的筛选标准,要求从原文筛选整合出合乎题干要求的事例来,是信息筛选选择题的另一种形式。

做此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吃透题干要求,锁定信息所在区间。

(2)转述要全而准,因为这种题型要求答出的是“事”,在将文言信息转换为白话信息时要求全而准,比如每一个事例的主体、原因、经过、结果等信息要齐全、准确。

(3)根据题干要求,灵活选择答题方式。

如果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就要特别注意文言语句中关键词语“转译”的准确,因为它是暗中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准确理解。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江西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2.1.1文言实词基础知识含解析

江西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2.1.1文言实词基础知识含解析

文言实词基础知识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些实词,此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现象,从而准确把握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如“引”: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种语言现象。

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通假的具体情况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情况。

如: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指“异”,“不同”)(2)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指“作”,“劳作”)(3)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指“去”,“离开”)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公姥:偏指“姥”,“婆婆”)(2)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指“兄”,“兄长”)又如某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五、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等。

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江苏版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考点2文化常识(含解析)

江苏版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考点2文化常识(含解析)

考点二文化常识(对应学生用书第15页)(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汪容甫先生行状》),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

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因此本题应选B 项。

高考考查的大都是古代传记文里出现过的文化常识,要求考生平时做好文言常识储备,通读全文,理解内容,结合句子,调动积累,仔细辨别。

如“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行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等)、“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年号”(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等。

做题时要善于识破陷阱,能根据具体语境推敲出某词的确切文化意义。

另外,考场上要避难就易,灵活使用排除法。

文化常识推断的诀窍1.准确掌握课内出现的文化常识,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对古代史书中常出现的官职、制度、礼仪、科举、特殊的地理名词、专有名词等知识,要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趋庭”一词就出现在学过的课文《滕王阁序》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趋庭意为快步走过庭院。

“叨陪鲤对”指来日将接受父亲的教诲。

2.理解和把握文本有关内容,是解答的关键如对“三代”的理解,在“乃博考三代典礼”所在的这一段中,根本就没出现“曾祖、祖父、父亲”中的任何一个人,再联系下文“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由此可以推出题目当中对“三代”的理解是错的。

3.带入检验,这是确保万无一失的重要一步无论什么题目,只要是依据文本作答的,都必须带入原文检验。

2018全国卷2文言文点对点详解-

2018全国卷2文言文点对点详解-

2018年全国卷2文言文详 细注释及试题分析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 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 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推崇,崇尚。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宣德间,宫中尚 尚: 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明朝宜德年间,皇室里推崇斗蟋蟀的游戏 ,年都要向民间征收) 气力:武力 数:屡次 通: 往来接交 剽轻: piao 强悍轻捷 敦: 推崇,崇尚、重视。 略 大致大略 举 把握 大义 主要意思 功曹 官名,亦称功曹史,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当职 担任职务 割断 决断
•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 他凭借清平公正立身行事,处理案件能够宽严得当。 • 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 群疑。 实情与伪诈。 • 那些含有冤情疑点,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 情理难以评判、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消除 大家的疑惑。 • 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谲数 [jué shù],诈术。谲,诈:数:术,技艺。 发擿 tī奸伏:发、擿 :揭发;奸:奸臣,坏人;伏:指隐瞒坏事。 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也作发奸擿伏、擿奸发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 之。 • 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 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 之。 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 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侍御史 古代官名。秦置,汉沿设,在御史大夫之下。如果朝官的高 级官员犯法,一般由侍御史报告御史中丞然后上报给皇帝。低级官 员(侍御史一般负责朝官)可以直接弹劾,或者会集体弹劾。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解析

WORD 格式整理版绝密★启用前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学习好帮手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2018版二轮语文(江苏版)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 考点4 翻译句子 Word版含解析

2018版二轮语文(江苏版)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 考点4 翻译句子 Word版含解析

考点四翻译句子(对应学生用书第20页)(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汪容甫先生行状》),完成后面的问题。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特别要注意关键词的翻译。

第(1)句中“先”是动词,千万不要译作“先祖”;“以爵也”中的“以”和“也”,“以”是“凭借”,“也”表判断;“若以学”中的“以”亦是“凭借”之义,和“以爵”中的“以”一样,可互译;最后一句中的“北面”是文化常识,古指臣面(拜)君、弟子面(拜)师。

第(2)句中第一小句里的“于”是“对”之义,“知友故旧”是名词,是“殁后”的主语,“衰落”的主语应是“知友故旧的家道”,这里要体会得出;第二小句中的“相”指动作偏指一方,“存”即是“问”,“问”即是“存”,是“慰问”之义,“过”是“超过”之义;第三小句中的“然也”,不能将“然”认为是形容词词尾,最后一句可直译为:大概是因为他的本性忠实厚道使他成为这样的。

【答案】(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4分)(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文言文详细讲解(20200615184246)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文言文详细讲解(20200615184246)

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文言文详解原文译文与注释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

年轻时有节操。

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

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前去寻仇。

可是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

赵憙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躲我远远的。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更始乃征憙。

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

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

”更始就征召赵憙。

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赵憙还不到二十岁,召见后,即任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让他到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舞阴,李氏就向他投降。

光武攻破了王寻、王邑,赵憙受了伤,有战功,回来后拜为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平素与邓奉友善,屡次写信给他,恳切地指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诬告赵憙与邓奉合谋,帝以此感到怀疑。

等到邓奉失败,光武帝搜得赵憙写给邓奉的信,于是大惊道:“赵憙真是一位长者啊。

”后来拜为怀县县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gèn大姓李子春起初担任琅邪相,豪强掠夺兼并,为人所患。

文言文详解一 2018全国卷2

文言文详解一 2018全国卷2

•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 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 延熹中年,桓帝崇尚黄老之道,毁掉全部房屋用来祭祀, 唯独留下卓茂庙和王涣的祠堂。
•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 自从王涣去世后,皇上接连征召洛阳县令,都不称职。 •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 奸盗,不得旋踵。 • 永和中年,任用渤海任峻替代他,任峻任用文臣武将,都能使他 们发挥才能,纠正奸臣盗贼之行。 • 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 终于太山太守。” • 没过多久,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 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死在太山太守任上。
• 第三节 •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 妖言不实论。 • 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 纠察鄙州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 而被定罪免官。 • 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纠正 • 岁余,征拜侍御史。 • 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 •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 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 县令。
• 第一节 •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 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 《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 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年少时喜好行 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 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 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 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 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 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
• • • • • •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一文言实词(对应学生用书第12页)(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少孤,好学。

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

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

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术。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

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

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

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助书贾鬻.书于市鬻:卖B.先生往谒.谒:拜见C.称之不置.置:置办D.尚欲扬榷而陈.之陈:陈述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A项,“助书贾鬻书于市”中的“鬻”,结合语境中的“书贾”“于市”,再加上成语“卖儿鬻女”,可推断为动词“卖”,正确。

B项,“先生往谒”中的“谒”,联系上下文,运用代入法可推断为正确。

D项,“尚欲扬榷而陈之”,结合语境,运用代入法可推断为正确。

C 项,“称之不置”,将题目所给的“置办”代进去,明显不对。

因此本题应选C 项。

【参考译文】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幼年丧父,喜欢学习。

家境贫寒不能购买书籍,帮助书商在集市上卖书,因此遍读经史与诸子百家,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

二十岁时,参加提学组织的考试,作《射雁赋》,取得考试第一名,补为附学生,作诗为文填词日益长进。

仪征的盐船失火,烧死的人不计其数,汪容甫写了《哀盐船文》,编修杭世骏给这篇文章作序,认为文章写得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汪容甫因此名声大振。

当时学识渊博的大儒像朱筠学士、卢文弨学士,看见先生所写的文章,都赞叹称赏,认为他是奇才。

二十九岁,开始专门研究注解经书的学问。

侍郎谢墉到江东做提学,特地选拔先生为拔贡生。

每次考试,另外为他设一榜,排名在其他贡生前面。

谢墉曾经对别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他被重视到如此程度。

朱文正到浙江任提学,先生去拜见他,回答叙述扬州割据的历史、为保全节操而死的人,作《广陵对》三千字,博古通今,被认为是天下奇文。

尚书毕沅任湖广总督,招徕文学大家。

先生前往投靠,给他写了《黄鹤楼铭》,歙县孝廉程方正把它写在园圃的石碑上,嘉定通判钱坫撰写碑额,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三绝”。

先生对于六经、诸子百家、史学以及诗文、金石方面的学问,无不总观通览。

于是广泛地查考夏、商、周三个朝代重大活动的仪式,至于对古代典籍中的解释、事物名称龟筮占卜,增加论说叙录的文字,作《述学》内外篇。

又深入研究《春秋》的学问,著有《春秋述义》,见解高超卓越,评论的人认为从唐代以后没有人能与之相比。

作文章以经、史为根基,用汉、魏风骨熏陶自己,不沿袭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这些人,而是以古代文章为法则,所以卓越突出,自成体系派别。

性情质朴耿直,容貌举止不加修饰,痛恨当时撰写的阴阳禁忌、解释佛家道家神怪学说,不遗余力地指斥他们。

可是遇到一种美好的德行、一篇好的诗文,就会加以赞扬,不会放弃。

侍奉母亲因孝顺而闻名,家贫到连粗茶淡饭都没有,就靠卖文来供养母亲,在母亲左右服侍劳作,繁杂卑贱之事也从不拒绝。

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五十一岁,在杭州西湖去世。

先生,是我父亲推崇佩服的人。

他的学问品行,我私下里听父亲说起很久了。

而且先生对我所主张的《尚书》的解释,大加赞赏勉励,认为我可以攻读父亲著作,这又让我有知己的感慨。

虽然我不擅长写文章,还是想扼要陈述他的事迹,来告诉后世的君子。

文言实词含义判断“6法”1.联想迁移法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如2017年江苏卷第6题B项“先生往谒”,可以联想一下以前学过的内容。

初中文本《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生以乡人子谒余”,它的意思是“拜见”。

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谒”也应该解释为“拜见”。

2.语境推断法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

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因此,判别词的义项,要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也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

如2017年江苏卷的第6题C项“称之不置”中的“置”有“置办”“放弃”等义项,但将“置办”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翻译为“称赞不置办”,明显不通。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知其应为“放弃”之意。

3.语法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还有助于理解词类活用现象,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是依据语法结构。

如2016年江苏卷的第6题B项“病目眚”中的“病”可以通过语法进行分析。

“目眚”是一种眼病,“病”解释为“疲惫”(形容词),在语法上讲不通,所以就要考虑活用了,“病”应解释为“生病”“患病”。

“病目眚”的意思是“患了眼病”。

4.通假推断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可以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如“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中,“取”通“娶”。

5.结构对举法词和短语是按照一定意义组合并形成一定规律的。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词和短语的结构来推断词义。

古人喜欢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或整句来表情达意,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灭族”的意思。

6.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

如“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中的“组”的偏旁和绳有关,前有“系”燕父子,可推知“组”为“绳索”之意。

又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中的“析”由“木”和“斤(斧子)”组成,用斧子把木头劈开,再结合前面的“分”“离”,可推断“析”的意思为“分开”。

(对应学生用书第14页)[专项练]一、联想迁移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导学号:76934035】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交,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

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

烈祖纳其言。

元宗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

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因:沿袭B.尚法律,任.俗交任:任用C.宜.修复旧典宜:应该D.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挠:阻挠D[D项,可联想到成语“不屈不挠”中的“屈、挠”,文中“挠”与之同义,解释为“让步、屈服”。

“无所挠”应译为“一点也不让步”,D 项解释为“阻挠”错误。

A项,“因”可联想到课文《过秦论》中的“因遗策”的“因”,意为“沿袭”,A项解释正确。

当然联系成语“因循守旧”也可以推知A项正确。

B项,“任”可用双音联想法推断,“任”可联想到“任用”,“任俗交”可译为“任用庸俗官吏”,因此B项正确。

C项,可联想到成语“事不宜迟”中的“宜”,解释为“应该”,此句意为: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因此C项正确。

]二、语境推断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

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詈:辱骂B.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慢:诋毁C.今絷.者众絷:抓住D.以中意乃解.解:缓和B[B项,吴履察知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

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释为“傲慢,不敬”,而非“诋毁”。

]三、语法推断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导学号:7693403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孰与物.畜而制之物:把……当作物一样B.因物而多.之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C.孰与骋.能而化之骋:施展D.故错.人而思天错:通“措”,放弃B[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多”本为形容词,此处用在了作宾语的代词“之”前,用作动词,应解释为“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