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和社会组织创新的三个观念性问题

合集下载

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

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

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是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方面。

通过合理的社会建设和有效的社会治理,一个国家可以实现社会稳定、公平正义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一、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社会建设是指通过改善社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增进社会凝聚力来推动社会发展。

在一个良好的社会建设环境中,人民的基本权益得到保护,社会秩序良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建设可以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让人们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品质。

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建设可以减少社会分配的不平等现象,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增强社会的和谐性和稳定性。

3. 增强社会凝聚力:社会建设可以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信,提升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 促进创新与发展:良好的社会建设环境可以为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社会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合理组织和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个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 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治理可以监控社会的各种因素和动态,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各类社会风险和危机,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2. 提升社会运行效率:社会治理可以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提高社会运行的效率和透明度,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3. 保障人民安全和福祉:社会治理可以加强社会的安全防范和风险管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提供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

4. 加强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社会治理可以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加强社会的民主性和公众的参与感。

三、实现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途径要实现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目标,我们需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途径和方法。

公需课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二)试题与答案

公需课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二)试题与答案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二)1.构建网络问政平台,创新网络问政的渠道和手段,通过网络引导民众()。

单选 A 批评政府 B 知政、议政、参政 C 扩大信访 D 建言献策您的答案:正确答案:B2. 我国“十二五”计划中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的目标是力争到“十二五”期末,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达到()。

单选 A 80%B 90%C 70%D 95% 您的答案:正确答案:B3.国外的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有()。

单选 A 独立性、自由型和合作型三种 B 自治型、竞争型和合作型三种 C 自治型、政府主导型和合作型三种 D 自治型、竞争型和政府主导型三种您的答案:正确答案:C4.网络舆论载体和传播方式显著变化表现在()。

多选 A 微博大行其道 B 社交网站呈现出巨大的社会动员潜力 C 论坛/BBS逐渐丧失网络舆论“霸主”地位 D 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您的答案:正确答案: A B C D5. 由于信息传播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

从发展趋势看,互联网络已经成为直接影响社会管理的新生力量。

其表现是()。

多选 A 网络作为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已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 B 网络信息传播造成社会不稳定 C 网络犯罪增多 D 网络社会组织的独特功能,已成为推动社会群体行为的重要力量您的答案:正确答案: A D6.官方主流媒体要重视回应网络热点问题,及时澄清真相,迅速梳理情绪,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维护社会公正,赢得社会公信力。

多选 A 参与权 B 表达权 C 表决权 D 监督权您的答案:正确答案: A B D7.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判断正确错误您的答案:正确答案:正确8.我国社区管理的沈阳模式的特点可以总结为政治模仿。

()判断正确错误您的答案:正确答案:正确9.我国在“十一五”期末,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覆盖到所有社区。

社会治理创新的三个转变

社会治理创新的三个转变

实现“三个转变”——论社会治理创新的起点“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处理新的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

实现社会治理创新,起点要选好,首先是研究者、实践者立场的转变,进而是着眼点的转变,最后是着力点的转变。

一、立场转变——社会治理创新的逻辑起点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成果——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又称测不准原理)表明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处于一个系统之中,观察者的活动直接影响着观察对象的状态。

研究者的价值判断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这项研究的意义和结论。

所以要实现社会治理创新,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执行者,都应当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这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逻辑起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更是当下的现实的主体。

治理(Governance)从字面意思来看:治,就是变害为利,除旧立新——创新,达到有秩序、安定的状态;理,就是遵从规律,理顺关系——意味着诸多主体之间的博弈,形成制度。

治理是以对象——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协商、合作、决策过程。

在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主体与客体的不一致性。

但随着社会整体的演进(Evolution),公民和社会组织由管理的客体逐渐能动地向自我实现的主体转变,成为具有认知和实践能力的非公共主体,从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自觉状态,进入社会治理过程。

原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就有了新的解决的契机,原先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主体间关系。

创新的出发点是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公民,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笼统的群体。

公民是与公共利益直接发生关系的,是公共政策的落脚点和公共事务的最小单元,这样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引导和培育公民成为现代社会的主体,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首要任务。

二、着眼点的转变——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视野社会治理创新是在继承人类管理思想和技术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的。

三位一体的人类社会理念

三位一体的人类社会理念

三位一体的人类社会理念人类社会历经漫长的沧桑岁月,无数次的起伏与磨难,不断地追求着一种完美的共同生活方式。

从最初的无政府状态,到现代社会的形成,人类社会经历了许多进化和转型。

而这其中,不断梳理的不仅仅是社会组织形态,而是人类社会理念的深度更新和扩展。

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充满了多元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为了更好的交往和合作,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三位一体社会理念,它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这三个方面,有助于弥合人类社会在价值观和生态环境方面的不断发生的分歧和矛盾。

经济维度:平衡与发展并重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生命之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点。

怎样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权重,以及如何避免过剩与浪费,一直是人类社会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话题。

在三位一体的社会理念中,经济维度的核心要素是平衡和发展并重。

其中平衡是指,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要取得良好的平衡,倡导发展和绿色理念的平衡发展。

而发展并重最核心的是关注和塑造经济与社会、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在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时候,着重以创新和市场为中心,通过扶持引导产业、注重创新、稳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共同进步。

如果经济只看重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很容易成为牺牲品,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而经济和环境的平衡,也不是简单的爱护环境,放慢经济发展速度即可实现。

相反,平衡就是应该能够让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同时注重政策和技术的创新,改善人类发展的基础资源的使用效率。

社会维度:公正与包容并存不同于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既包含着人类社会一致适用的价值观,也充当着经济体系的参与者、执行者和监察者。

因此在三位一体社会理念中,社会维度可以看做是干方,而其核心要素则是公正和包容并行。

公正是指在人与人的公平、社会契约和生命尊严方面要做到相对平等。

包容则需要不断扩大社会包容度,保持宽容和接受不同思想和文化。

在三位一体的社会理念中,社会的力量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因为理念中需要特别强调公正这一核心要素。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第一章_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和紧迫性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第一章_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和紧迫性

第一章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的时代背景和紧迫性
一、当前国际局势与我国的社会结构特征
(一)当前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与新特点 1、科技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2、世界充满机遇和挑战 3、“求和评、促发展、谋合作”的历史潮流 求和评、促发展、谋合作” 4、国与国之间“利益交融、体戚与共” 国与国之6、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和威胁 国际社会“携手应对”
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四)改革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要求社会建设和 管理创新 (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社会建设和管 理创新 (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要求社会建设和管 理创新
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意义
(一)有助于把握社会管理规律,正确运用国家权力, 有助于把握社会管理规律,正确运用国家权力, 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有助于解决民生问题, (二)有助于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危 机,促进社会公正 有助于深化改革,推进射虎管理体制创新, (三)有助于深化改革,推进射虎管理体制创新,推 动社会和谐发展 (四)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 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
一、当前国际局势与我国的社会结构特征
(二)国内社会转型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1、社会转型内容的特殊性 2、社会转型动力的复杂性 3、社会转型过程的复杂性 4、社会转型矛盾的复杂性
二、我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历史演变
(一)计划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1949-1956年) 计划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1949-1956年 (二)计划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巩固、强化(1957计划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巩固、强化(19571978年 1978年) (三)计划型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弱化趋于解体 1978-1992年 (1978-1992年) 市场型的现代社会管理体制日渐形成, (四)市场型的现代社会管理体制日渐形成,并趋 于成熟(1992-2007年 于成熟(1992-2007年) (五)市场型的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自觉构建 2007年至今 年至今) (2007年至今)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实现“三个统一”“三个转变”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实现“三个统一”“三个转变”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实现“三个统一”“三个转变”作者:郭文来源:《前进》 2020年第8期郭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社会组织将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社会组织是党在群众中开展工作的重要阵地。

党中央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的要求,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当前,在深入推进社会组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全覆盖的进程中,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力求实现“三个统一”“三个转变”。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相统一,实现从建立党组织到建设党组织的转变。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设好“安全阀”,定好做事规矩,确保社会组织思想的纯洁性,确保党的领导的高度统一性。

社会组织依法自治,是在党的领导下的自治。

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相统一,是社会组织的时代特点、前进坐标和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坚定自觉坚持党的领导。

”党领导一切,必须加强党对国家和社会一切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领导一切,不是管理一切,更不是包办一切。

强调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是党对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

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首要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

要在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尽快从建立党组织向建设党组织转变,从“建”起来向“动”起来迈进,按照党中央明确的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功能定位,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注重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示范带动,支持群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增强联系服务群众的合力,确保社会组织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一是要针对极少数社会组织中出现的党组织战斗力涣散、执行力软弱等情况,积极引导推动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重大问题决策等制度安排,落实“党组织对社会组织重要事项决策、重要业务活动、大额经费开支、接收大额捐赠、开展涉外活动等提出意见”的要求,细化政策措施,完善党领导社会组织的制度。

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问题现状及对策

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问题现状及对策

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问题现状及对策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两新”组织为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扩大就业,维护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两新”组织党的建设也逐步得到加强。

但与“两新”组织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工作还相对滞后,基础比较薄弱,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是部分人对“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首先是重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有些部门和党务工作者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有的认为,“两新”组织一般规模比较小,党员人数少,抓不抓党的建设无关紧要;有的对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存在畏难情绪,认为与“两新”组织无领导、管理关系,开展党建工作难度大。

其次是相当一部分“两新”组织负责人思想上有疑虑。

有的担心党组织建立起来后会团结员工与自己对抗;有的担心党组织开展工作影响生产经营、加重企业负担;有的认为企业、社会团体、中介组织靠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按章程办事,无需设立党组织;还有一部分“两新”组织负责人持观望态度。

第三,“两新”组织中部分党员党性观念淡漠。

党员不愿暴露身份或不愿将组织关系转入,已成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最大难题。

有的党员负责人一心忙于挣钱,对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漠不关心;有的务工党员存在雇佣思想,认为自己是打工者,参不参加组织活动无所谓,有的甚至隐瞒党员身份。

凡此种种都说明,无论是有关组织和部门,还是“两新”组织和党员,都没有真正认识到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并有效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导致思想上模糊,行动上落后。

四是部分“两新”组织党组织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

目前,大多数“两新”组织存在无上级主管部门、无行政隶属关系、无行业协会的“三无”现象。

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试题与答案84分

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试题与答案84分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 )个阶段。

A 、2 B 、3C 、4 D 、52、党的( )政治报告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A 、十四大B 、十五大C 、十六大D 、十七大3、( )明确地提出了“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吸收这些阶层中符合党员标准的先进分子入党。

”。

A 、党的十四大B 、党的十五大C 、党的十六大D 、党的十七大4、( )首次提出了“社会组织”的概念,并围绕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进行了系统论述。

A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B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C、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D、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5、截至2012年()月底,广东省共有19个地级以上市和47个县(市、区)成立了社会组织党工委。

A、2B、3C、4D、56、()强调的不是社会组织是否已经注册或具有法律权限,而是必须建立完整的制度规范,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组织的内部结构活动具备相对持续性等。

A、自治性B、非营利性C、非政府性D、组织性7、在影响党群关系的党内因素中,()是最根本的因素。

A、经济全球化的冲击B、党的阶级基础变化C、党组织本身的变化D、社会组织兴起8、()的非营利组织的经费可以百分之百地来源于政府。

A、美国B、加拿大C、新加坡D、英国9、()指出: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环节。

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和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

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10、2007年11月,在()举行的全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确定启用“社会组织”这一新的概念,不再沿用以前的“民间组织”。

A、民政部B、财政部C、国务院D、全国人大11、()被评为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十件大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专题之四:创新社会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专题之四:创新社会管

做到“三个发挥”:
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
行为的作用;
结果: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2020/6/21
8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
2020/6/21
29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
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
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
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
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
弱势群体问题
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2020/6/21
7
2、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与完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
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
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
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2020/6/21
16
②坚持公民增权的原则
增权是一个增加公民个人或集体的政治权利和 社会资源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激发公民权能、增强 他们的自尊、效能感和控制感。创新社会管理应当 以增强公民权力和能力为目标,还权于社区,赋权 于公民,推行参与式管理,为公民提供平等的机会, 增加公民在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决策中的发言权和 影响力。
社会管理创新,而社会管理创新有助于确保外部环

第6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ppt

第6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ppt
城乡和行业收入 比虽呈缩小趋势,但 绝对值仍在扩大。
返回
2.社会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
(1)经济发展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城乡差距明显, 特别是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
城 乡 教 育 设 施 差 距 之 大
(2)发展观念不科学,传统发展观影响大。传统发展理念在 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 设,使社会建设相对滞后。
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
制改革。
返回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1)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构建和谐社会的28字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 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十八大: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 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返回
2.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措施
(1)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 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主动 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2)注重维护群众权益 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注重维护 社会公平正义,依法保护群众权益。 (3)注重做好群众工作 深人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 务群众工作,及时了解群众心声和实际需求。
上次课回顾
3.有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 实力也是硬道理。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你的观点是什么? 二、支持你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三、你的结论是什么?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永友教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二、统筹协调解决我国社会利益问题 三、着力推进我国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

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

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社会组织是指由一群志愿者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变革。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有不同的形式和命名,包括NGO(非政府组织)、公民团体、慈善机构等。

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新兴技术的发展,社会组织在创新和发展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社会组织创新的意义、现状和影响、创新的方式和挑战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社会组织创新的意义社会组织创新是指社会组织通过引入新的理念、技术、机制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效益,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解决问题。

社会组织创新具有以下几点意义:1.解决社会问题。

创新能够帮助社会组织更有效地开展项目和活动,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变革的实现。

2.提升组织能力。

创新可以促使社会组织拓展新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提升组织的执行力和管理水平。

3.增强组织影响力。

创新有助于社会组织扩大公众影响、增强社会认可度,进而获得更多资源和支持。

4.促进行业发展。

社会组织的创新可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推动行业向更专业、透明、高效的方向发展。

5.适应社会发展。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新兴技术的发展,社会组织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

二、社会组织创新的现状和影响1.现状:目前,各国的社会组织创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项目创新、管理创新、营收模式创新等。

在技术应用方面,社会组织也开始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提升组织效能。

同时,一些社会组织还在治理结构、合作机制、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

2.影响:社会组织创新在社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创新使社会组织更具影响力,能够更好地对社会问题进行干预和解决。

其次,创新也推动了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1.创新方式(1)项目创新:社会组织不断探索创新项目模式,发掘更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

例如,采用社会企业模式进行慈善投资、社会创业等。

(2)技术创新:社会组织开始尝试运用新技术,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拓展新的服务领域。

社会学中的社会创新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社会学中的社会创新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社会学中的社会创新理论及其应用价值社会创新是指社会组织和个人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

社会创新理论指探讨社会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其在社会学中的价值和意义上越来越被重视。

本文将从社会创新理论的内涵出发,探讨其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一、社会创新理论的内涵社会创新理论被广泛认定为是社会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理论核心。

它是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变革的思想之一,旨在解决如何创造和实现社会变革的问题。

社会创新理论即关注社会被创新引领的过程,又关注社会的创新引领过程。

其内涵包括社会创新的概念与特征、社会创新的形成机制、创新与传统的关系等。

1、社会创新的概念与特征社会创新是指在现有资源和基础上,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通过新的活动、新的事物、新的形式等产生改变并满足了社会需求的过程。

在这种过程中体现了创新性、可持续性、适应性等特点。

2、社会创新的形成机制社会创新的形成机制包括社会需求驱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

社会需求属于社会的客观存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则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基础。

3、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创新与传统是紧密相关的。

传统给创新提供了文化、资源、思想、技术等各种资源和支持;创新则进一步优化和改造了传统,从而提供更丰富、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和支持。

二、社会创新理论的应用价值1、促进社会变革社会创新理论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社会创新理论,社会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和技术创新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并预测社会发展方向,为未来社会变革提供基础和支持。

2、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创新综合性质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比较强的创新性、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提升社会完善性、发展性;展现出改变传统观念的力量,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3、促进社会技术创新社会技术创新是社会创新中重要部分。

利用社会创新理论,社会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技术创新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对社会需求的驱动以及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形成有效的社会技术创新模式,实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标。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智库时代·26·党政智囊 一、引言中国的社会组织是由民间组织发展过来的。

20世纪末,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社会上开始涌现出一批批“民间组织”。

而后随着国家的文化、社会及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民间组织的职能范围不断扩大,2007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提出对传统的名称进行改造,把各种“民间组织”统一命名为“社会组织”。

在11年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社区管理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政府与人民之间不可被替代的沟通桥梁。

事实上,我国的社会组织建设正在朝着积极健康的态势稳步前进着。

但是,由于社会组织在中国产生发展乃至发挥作用,也仅仅是十几年的时间,出现问题与困难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二、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社会组织相关政策与法律不完善社会组织承担着社会治理的职能,要想正常的运行,一定离不开政策与法律的支持。

然而由于在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较晚,社会组织在工作内容,服务范围,监督管理方面都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导致社会组织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存在漏洞。

社会组织发展至今遇到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说绝大多数与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脱不了干系。

对于社会组织来说,法律法规就好比是骨架起到支撑作用,目前社会组织的工作没有方向可寻,其服务不能与政府、社区相互配合和对接,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十分缓慢。

(二)社会组织自治能力不足社会组织最为重要的属性就是非政府性。

然而目前社会组织仍然整理不清自身权利与义务,政社工作交织,社会组织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除此之外,自律能力不强也是社会组织自治能力不足的显著表现。

社会组织的自律和他律是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自律对社会组织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自律方面,社会组织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与之相关的从业人员道德准则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导致一些组织机构浑水摸鱼,打法律的擦边球,公益腐败现象频发,公信力急剧下滑。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第十章_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第十章_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四、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五)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六)增强社会诚信 1.建立诚信建设的自律机制 2.健全诚信建设的监督机制 3.建立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4.形成思想共识
四、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 1.突出宪法的学习宣传 2.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学习宣传 3.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四)强化全社会的责任意识 1.建设“服务型”政府 2.企业应从质量环境管理转变为社会责任管理 3.社会组织应该转向协同社会管理 4.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管理进程中去
二、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历程
(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 1.提出“以德治国”的理念 2.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印发《决议》、《纲要》等 4.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了2.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 3.加强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建设
四、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要从严治党 2.健全体制机制 3.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4.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3.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世界眼光
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必然要求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 心环节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 效载体 (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条件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基础工作

社会创新的概念

社会创新的概念

社会创新的概念社会创新是指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方法、模式和实践。

它强调通过创新思维和创新方式,提供社会服务、改善社会环境和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创新是对传统社会模式和方式的改变和优化,旨在促进人类福祉和社会进步。

社会创新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医疗、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

它可以是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和政策创新等形式的创新。

无论是社会企业的兴起,还是社会组织的发展,都是社会创新的产物。

首先,社会创新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

社会问题是指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体幸福感的难题,如教育不公平、医疗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

社会创新通过引入新的思维和方法,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例如,一些教育创新项目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公平性。

其次,社会创新注重公益和社会价值。

社会创新的目标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获得社会认可和贡献。

社会创新在商业模式和企业经营中,强调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一些社会企业不仅追求盈利,还关注社会影响力,例如推动环境友好产品的发展和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

第三,社会创新具有多样性和整合性。

社会创新不仅来自个体或组织的创新,还来自各领域的合作和协同。

社会创新需要不同角色的参与,包括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学术界和公众等。

这些参与者在问题识别、资源整合、实践推广等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社会创新。

最后,社会创新具有可持续性和复制性。

社会创新追求长期的社会变革和改善,注重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

社会创新不仅是临时性的项目或活动,更着眼于系统性的改变和创新。

成功的社会创新可以复制、推广和扩大影响,形成社会创新的模式和范式。

社会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广。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支持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创新。

例如,欧洲委员会推出了“欧洲社会创新竞争力项目”,鼓励跨国合作和社会创新的发展。

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积极推动社会创新和创业。

社会创新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创新

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创新

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创新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福祉的困扰和难题。

面对这些问题,为了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解决和创新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创新,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认识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对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社会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它们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了解问题的本质、原因和影响,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从而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二、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在解决社会问题时,不能简单地依赖某一个部门或个人的努力,而是需要各个相关方共同参与,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

综合治理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合作,形成合力。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智慧,才能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长远发展。

三、引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传统的解决方法可能已经失效,需要我们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案。

创新包括创新的思维方式、管理模式以及科技手段等。

例如,在治理空气污染问题上,可以引入先进的治理技术和设备,同时鼓励社会大众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减少污染源。

四、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社会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工作。

通过广泛宣传社会问题的危害性和解决方法,引导公众的认知和行为,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大众的素质和意识。

同时,加强学校教育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培养更多的人才。

五、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可以开发出更加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交通拥堵问题、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等。

因此,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该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推动科技创新。

六、建立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为了确保社会问题的解决有效可行,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和评估机制。

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访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王怀超教授

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访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王怀超教授

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访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王怀超教授2011牟3月笙!查笙塑【本刊貉蕾】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ZHONGGONGSHOIAZHUANGSHIWEIDANGXIAOXUEBAOMar.2011VO.13NO.3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访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王怀超教授本刊记者张向鸿社会发展理论专注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及当今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发展研究正逐渐成为显学,尤其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加强和改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我们面临的艰巨而伟大的历史任务.为了帮助广大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厘清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本刊走访了我国着名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专家,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怀超教授.记者:最近一段时期,无论是学术领域还是党和政府的文献中,"社会"这个词的使用概率逐渐多了起来.我们也发现其实我们是在不同层面上使用这个概念的.在开始我们的问题之前,我想请王教授给大家解释一下,在党和政府的文献中,"社会"这个概念主要有哪些含义?王怀超:在我们党和政府的文献中,"社会"这个概念有三重含义.一是"大社会"概念:指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或者常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即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诸领域在内的社会有机体;二是"中社会"概念:是指除经济领域以外的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例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是使用的"中社会"概念.它把经济从大社会中单列出来,又把经济?4?之外的包括政治,法律,文化以及其他有关民生的诸多社会生活领域归人"社会"之中;三是"小社会"概念:即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生活领域,也就是指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党的十七大指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里的社会,就是"小社会"概念.记者:经过王教授的梳理,我们对"社会"一词的内涵有了比较清楚的理解.照此,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一词也应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了?王怀超:所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指的"小社会"概念,即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广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指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建设.前者涉及领域较广,大多是具体的社会生活领域.而后者更带有全局性,战略性, 前瞻性和根本性,甚至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不谋全局者,就不善于谋局部.对于长期在地方和部门工作的同志们来说,了解和把握全局更为必要. 记者:在您看来,我们现在面临的涉及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主要有哪些?王怀超: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也是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这些突出问题既有经济的,政治的,又有文化的和社会的;既有思想理论方面的,又有社会实践方面的.可以说,问题成堆,千头万绪.我个人认为,当前我们面临的涉及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主要有以下九个:一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问题;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问题;三是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四是关于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趋势问题;五是关于我国现阶段阶层结构问题;六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七是关于收入分配不公与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八是关于国家公务员以权谋私即腐败问题;九是关于资源与环境问题.一,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问题记者:指导思想问题是所有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您怎样看待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问题? 王怀超:首先要明确,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记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能否请王教授展开讲一讲?王怀超:好的.90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其指导思想的称谓,先后有六种提法:1,在1925年1月党的"四大"召开之前,我们党没有明确提出党的指导思想问题.按照共产国际1924年5月召开的第五次代表大会的要求,各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都应该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统一的提法.1925年召开的中共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一个决议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以后又简称为"马列主义".2,我们党在党章中明确写明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6月召开的"七大"上.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写到:"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24 年经验做出的历史性决策.3,毛泽东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修改后的党章,关于党的指导思想这样写道:"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八大"为何没有沿用"七大"的提法,有待于研究.4,1969年4月召开的党的"九大"提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党的九大,是在"文革"期间召开的.5,199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 经过"十四大"修改后的党章关于党的指导思想,尽管沿用了"九大"的提法,但是,同时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针.1994年,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集中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党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问题.6,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经"十五大"修改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总结近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作出的又一个历史性决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做出这个决策,表明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7,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决定把"三个代表"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经"十六大"修改后的党章这样写道:"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的指南.".S.这样,9O年来,经过十七次党的代表大会,我们党关于自己的指导思想先后有六种提法:①马克思列宁主义;②毛泽东思想;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记者:您怎样看待这些不同的表述.王怀超:这些提法,是我们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作出的,也反映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有其道理,但有两个不足:一是字数太多, 而且越来越长,不符合中国人喜欢文字简洁明快的习惯;二是党的领导人个人名字比较多.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党的理论名称还是不以个人名义为好.我们党的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着,我们党将会长期执政下去,如果再命名一个,两个或更多的理论, 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表述就会越来越长,显然不太合适.特别是最近20年来的几个提法,无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还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其思想内涵是基本一致的.其用意都是为了把最近30多年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的认识成果概括起来,用一个理论来表述.以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因此,反复考虑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称谓,还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表述为好.其实,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包含了这个意思.记者: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表述有哪些优点?王怀超:一是主题鲜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即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结合.也就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这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又没有脱离中国国情.二是容量较大.新中国创建以来,以及此后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我们所从事的就是一项事业: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从事这一宏伟事业的理论结晶,或者说这一事业的理论表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就其基本内容而言,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展开的,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把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定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无论是毛泽东建国之.6.初的探索,还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今后党探索的新认识都可以放进去.三是相对稳定.如果把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命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那么,就可以稳定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依我看,至少可以稳定5O年. 因为今后50年我们还是干这件事,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的理论表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又继续丰富和发展理论,这符合认识的辩证法.而今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探索的新成果,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四是比较简洁,也比较规范,理论色彩更浓一些.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那么,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也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之灵魂.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王怀超: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其内容而言,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它的研究对象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这个理论始于毛(毛泽东),成于邓(邓小平),发展于江,胡(江泽民,胡锦涛).邓小平是这个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创立者.其前身就是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是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是~项伟大的社会实践,也是一种理想和价值追求,必然要用共同的思想和意志来凝聚和统一人民的思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强盛与个人的幸福联系在一起,是凝聚和引领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是能够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主心骨.在未来的征程上,无论遇到什么风险和挑战,都要咬住青山不放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动摇.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问题记者:在九个问题中,您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排在第二位,可见您对这一问题是非常重视的.最近学术界关于核心价值尤其是普世价值的争论非常激烈,您认为世界上存在普世价值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不同?王怀超: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几个概念:价值;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一词,起初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原意是指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后来价值转化为哲学伦理学概念,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目标等.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价值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评价,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再后来,价值又转化为一个社会文化概念,如普世价值, 核心价值,资本主义基本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所谓核心价值,就是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理念,就是一种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 或者说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核心价值是一种社会形态,或者一种文化体系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内核,它是比社会制度更深层的东西.社会制度就是在其核心价值观念的指导下由统治集团所做的制度安排,特定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念是相对稳定的,是一种普遍原则,而遵循这些原则进行的制度建构又是多种多样的.原则是基本理念,是基本价值观,而这种原则和理念要转化为社会制度的实践,又必须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民族传统,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制度安排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记者:请您具体解释一下这个观点.王怀超:以资本主义制度为例.现在世界上有130多个资本主义国家,或者说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英国的资本主义不同于法国的资本主义, 法国的资本主义不同于德国的资本主义,德国的不同于美国的,美国的不同于日本的,日本的不同于拉美的,拉美的又不同于非洲的.可谓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把自己统称为资本主义制度.因为在这种种的不同形式背后,又有着普遍的同.这个同,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有着共同的核心价值,有着普遍认同的基本原则.即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都是这些普遍原则在本国的具体化,都是按照这些核心价值观念进行的制度安排.它们之间呈现出的不同形式,只是这些基本原则在同本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色.记者:您是怎样看待这个"普世价值"的?王怀超:所谓普世价值,就是整个人类社会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集团们看来,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或者说资本主义社会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人类的"普世价值".他们认为,他们是普世价值的创立者和践行者,资本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先进,最符合人类本性的褂度,是世界各国都应效法的样板,他们立志要把普世价值推向全世界.当然,这是他们的国家战略和如意算盘.如何看待普世价值?我认为,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一样,这是资产阶级在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在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创造.我们共产党人应当有宽阔的文化胸襟,应当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大胆吸收和借鉴其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作用的因素,而不应盲目地排斥.对此,温家宝同志讲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是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温家宝同志指出:"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现在世界上有两千多个民族,人类文明随着多种民族的相互交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或文明的多样性,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长期存在.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这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正是这种多样文化的并存,交汇和融合,促进了人类进步.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不应该互相歧视,敌视,排斥,而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形成和谐多彩的人类文化."记者:您认为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王怀超: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历史?7?文化传统不同,各国的制度安排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核心价值又呈现出不同特点.现在我们主要以资本主义的典型代表——英国和美国为例作个说明,这两国社会呈现出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主要有以下七个特点:一是崇尚自由.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尤其是美国和欧洲人的自由观念根深蒂固,他们认为自由是天赋人权.在美国,你可以自由地选择你的生活方式及其工作岗位,可以自由地结社等等.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奉献给社会, 社会也会依其所做的奉献给以回报.说美国自由, 也不是说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干任何事情,应当说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主地从事自己的活动.自由竞争使社会成员的潜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使社会细胞充满活力,而法制的健全以及人们的法律意识,又使社会活动稳定有序地进行.这种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的社会发展状态和社会运行机制,应当是任何一种社会都应争取的理想状态.二是个体本位.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崇尚的自由,是个体的自由,个体的创造, 个体的活动.这个个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家庭,还可以是一个公司,一个社团,一个企业, 即一个法人.在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交换,交往还是诉讼,均是在个体之问进行的,即使一个市民或农民与政府机关发生诉讼,双方也都是以平等的法人出现的.这个社会尊重个体,崇尚个性,倡导多兀.三是财产私有.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法律(有成文法也有不成文法)均明文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欧美各国,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观念根深蒂固,深人人心.我们在欧美旅行,经常看到一块土地,一片果林,或者一个厂区旁边竖着一个醒目的牌子:private,它鲜明地告诉人们:这是私有财产,私人领域不可进入.每当你看到这个牌子,就躲远一些,千万别贸然踏人,否则,就会惹麻烦.四是主权在民.资本主义的国家形式是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国的权力从根本上说属于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主权在民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契约论. 公民转让一部分权力给国家公务员,让其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国家公务员,包括总统,议长, ?R?长,州长,也包括公立学校的教师,公园的管理员,其权力和职位是人民授予的,应使用公共权力为公民服务.若国家公务员不履行为公民服务的职责,公民可以收回权力,撤换公务员.这个原则具体表现在总统,议员的选举,州长,省长,县长的选举以及法院的审判制度中.五是多数决定.既然原则是主权在民,那么,决断一件事情,就是按照多数人的意见办.所谓发扬民主,其核心,就是按照多数人的意见办事.资本主义社会的总统选举,议员选举,法庭判决,均是遵循多数人决定的原则,即少数服从多数.六是法律至上.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个人,任何组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至上的精髓是平等意识,即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就为每个个体提供了一个机会均等的社会大平台.起点公平,规则相同,至于如何发展,就看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了.这对全体社会成员都是一个激励,你。

社会治理:组织、观念与方法

社会治理:组织、观念与方法

社会治理:组织、观念与方法
社会治理是指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通过各种组织、观念和方法对社会进行管理和调控。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个主体的协作和互动。

在社会治理中,组织是关键因素之一。

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必须具备有效的组织和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其职能和作用。

同时,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也需要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以便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

在社会治理中,观念也起着重要作用。

各个主体的认识和理念对社会治理的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政府需要树立科学、民主、法治的观念,以便更好地管理社会问题;企业需要树立社会责任的观念,以便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个人需要树立公德心和责任感的观念,以便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

在社会治理中,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社会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

例如,政府需要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公正的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社会组织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和服务等方式来促进社会进步;个人需要通过自律和自我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

总之,社会治理需要各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作,需要有效的组织、正确的观念和科学的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 1 -。

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

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

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在当今社会,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不仅对于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社会建设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它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

在经济建设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繁荣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因此,政府应当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鼓励创新和创业,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同时,文化建设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种丰富多元、包容开放的文化环境能够培养人们的素质和修养,提高整体的文化水平和道德观念。

只有拥有这样的文化环境,社会才能够更加和谐和稳定。

其次,社会服务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

社会服务不仅体现在政府的公共服务领域,还包括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服务工作。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和职责所在,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投入,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此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也应当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培训机会来关心员工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积极投入公益慈善事业,回馈社会。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社区建设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服务。

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我们还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和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法制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同时,社会管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高效的社会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调控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在社会管理中,公共安全是重中之重。

只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人们才能够安心工作和生活。

最后,我们要注意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过程中注重平衡各个方面的发展。

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并非只关乎物质方面,还包括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

我们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忽视了文化和环境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援助 项 目开展 合作 , 开展 配 套或 者 相 关 的社 会 项 目。六是 政府 购买 社会 组 织 的海 J ' b l , l l 务, 对 外合
第一 , 中国社会 组织 海 外发 展的 现 状 和 问题 。
我们先来看中国社会组织海外发展的现状 , 从总体 上来看 , 中国社会 组 织海 外 发展 才 刚 刚起步 , 国际 化程度偏低 , 在 国 际社会 的影 响力较 弱 , 无论 是从 组织数量 、 参 与 的内容 、 规模和投 入都 比较 低 , 可 以 说 中国社会 组织 海外 发 展还 处 在初 级 阶段 。现 在 面临 的问题有这几个 方面 : 一是 国际化水 平低 。二 是海外发展对政府资源和国际组织过分依赖 , 走出 去 的社会 组织 , 大部分 都有政府 的背景 或者依赖 于 国际社会 组织 。三是本 土 社会 组 织 国 际化实 践 经 验和 国际化能力 以及 跨 文化 的沟通 能 力不 足 。 四 是严重受 制于外 事 管理 制度 。五 是 缺乏 政府 针对 性 的有效 支持 。六是 缺 乏 法律 和 制 度 的支 持 。七 是关于今 后在海外 的发展 , 也缺 乏研究 和学术 的支 持。八是缺乏资金和人才的支持。 第二 , 中国社 会组 织海 外 发展 的 作用 和 意 义 。 中国社 会 组 织 海 外 发 展 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 和 意义 。一 是 可 以 使 中 国 深 度 参 与 国 际事 务 。二 是提 高 国际非 政府 事务 中 的话 语 权 , 中国在 国 际 事务 中的 话 语 权 非 常 重 要 。可 以通 过 社 会 组 织 从民间发挥作用来赢得世界上对我们 的认知 , 争 取最 大 的 支 持 力 量 。三 是 社 会 组 织 是 公 共 外 交 和 民间外 交 的重 要 手段 , 可 以补 益 中 国政府 官方 外交 的不 足 。 四是 增 进 国际社 会 对 中 国 的 了解 , 塑造 和 改 善 中 国 的 国 际形 象 。五 是 通 过 社 会 组 织在海外 的发展 , 更好 传播 中国的文 化 和价值 观, 提升 国家 整体 的软 实力 。 第三 , 中 国社 会 组 织 海外 发 展 的路 径 。 中 国 社会 组织 海 外 发 展 的路 径 有 哪 些 ?一 是 设 立 分 支机 构 、 代表 处 、 办 事处 、 工作 站 。二 是参 与境 外 合作 项 目, 培 育海 外 项 目的 实践 经 验 。三是 与 中 国“ 走 出 去 ”的企 业 协 作 起 来 , 合 作 开 展 社 会 项 目。 四是 可 以协 助 中 国海外 发 展 的企 业 , 在 当地 赢得 良好 的 发 展 环 境 。 五 是 与 中 国政 府 的 对 外
作方面也可 以采用这样的模式。七 是鼓励 中国 组织 走 出去开 展 国际 活 动 , 在 国 际舞 台上发 出 中 国社 会组 织 的声音 。 第四, 推 动 中国社 会组 织 海 外 发 展 需要 的条 件 。一是 制定 相应 的 条例 制 度 , 鼓 励 中 国社 会 组 织设 立海 外 分 支 机 构 、 办事处和开展海 外工作。 二是 政府 设立 专 门 的配套 资 金 , 鼓 励 和 支持 社 会 组织 开展 国 际合 作 和 海 外 发 展 。 三是 鼓 励 社 会 力量设 立 非公募 的基 金 和专 项 基 金 , 鼓励 支 持 开 展 国际交 流 的项 目, 支 持 中国 的社 会 组 织积 极 走 出 国 门。 四是 搭 建 更 多 的社 会 组 织 国 际 教 育 的 平台, 鼓 励 境 内社 会 组 织 与 国 际 社 会 组 织 的合 作, 提升 国际化 的能力 。五是 推 进 组 织 领域 的制 度建设 , 规 范法 人 治 理结 构 , 创 造 有 利 的 条 件 和 环境 , 激励有国际事业 、 国际经验 、 跨文化能力 的 专业 人士 , 更 多进入 到社 会组 织 的领域 。 第五 , 中国社会 组 织 的海 外 发 展 还 面 I 临严 峻 的挑 战 。从制 度层 面来 看 , 中 国社 会 组 织在 海外 发展 目前 缺少 法律 和 制 度上 的支 持 , 现 行 的社 团 的三 个管 理 条 例 当 中都 缺 乏 中 国社 会 组 织 在 境 外发 展 的 内容 , 也 缺少 对 中国社 会 组 织 在境 外 设 立 的分 支 机 构 、 代 表处 、 工 作站 的规定 , 审 批 程 序, 甚至指导意见都没有 等。因此 , 在此建议在 推进 中国社会 组织 的改 革过 程 当 中 , 对 这些 问题 有所 考虑 。云南有 非 常 良好 的条 件 , 处 在 西南 开 放桥 头堡 , 又有 面 向 印度 洋 、 东 南 亚 的优 势 , 又有 前期 国际组织在云南开展的经验 , 所 以我们 也可 以在 全 国性改 革举 措 不 便 推进 的情 况 下 , 在 云南 的社会组织改革中率先进行尝试 , 增加这一 部分 内容 , 推动 云南 社 会 组 织 走 出 国 门 , 比如 说 在 东 南 亚 的 泰 国、 老挝 、 缅 甸 等 地 区 率 先 实 现 海 外
国海 外发 展研 究 中
心 主任 , 副教授 )
社 会建 设 和 社会 组 织 创 新 的三 个观 念 性 问题

在 推 进 社 会 建 设 创 新 社 会 组 织 的工 作 进 程 中, 如何 解 决 对 社 会 建 设 和 社 会 组 织 的 认 识 问 题, 是 当前 工作 实践 中应该 加 以重 视 的事 情 。在 这 次会 议 上 提 供 的 文 件 里 , 有关 如何支持 、 鼓 励
这就是在观念上认识上以及长期形成的一些工作方法和态度上怎么改变对发展社会组织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认识上的某些错误观念改变工作中对某些积习而成的旧教条旧方式的路径依赖就成为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组织必须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发挥 其应 有 的 影 响 力 。 我从 五 个 方 面来 谈 我 对
中国社 会 组织 海外 发展 的理 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