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农业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教育就是农业而不就是工业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农业而不就是工业”,根据我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就是教育就是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就就是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规律,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用一颗能关注与关爱生命的期待之心,不断的满足它、顺应它、引导它、发展它,作物才能茁壮成长;即使矮苗、瘦苗也不放弃,精心呵护。
农民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耐心观察生命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演变,怀着惊喜的心情从春天期待到秋天,至到硕果累累。
教育与种地,虽就是不同的两个问题,但有很多相似性。
一就是农业与教育两者的对象都就是鲜活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有特殊性,都应特殊对待;二就是农民种地与教育人两者都需要精耕细作、耐心等待、慢慢欣赏,方能收获硕果;三就是农民与教育的对象可塑性较大,都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特点,寻找最佳时机,创造最好条件,满足其健康发展的需要。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就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每个生命都就是独一无二的,树有树的美,花有花的香,万物各成其美,人作为万物之灵,更就是如此。
当我们每个人都从内心欣赏自己、欣赏别人,生命才会绽放最美,教育就就是为生命的成长创造好的环境。
教育只有回归生命才会真正起到“传道”的作用。
有一个故事说:一群朝圣者行走在赶往圣地的路上,长途跋涉,肩上的大包小包让她们一个个气喘吁吁。
在人群中,唯独一个背着弟弟的小女孩神态自若,步履轻松。
同行者很奇怪,就问小女孩为什么您不累呢?小女孩微微一笑说:“您们背的就是包袱,而我背的就是生命啊!”就是啊,生命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就是鲜活的、灵动的。
每个人有它自身的意志与精神,外部环境不可能彻底改变它,教育的过程就就是要象农人那样以生命为重,用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不断满足人、顺应人、引导人与发展人,让人从一个哑哑学语慢慢走向成熟,去实现人的最终价值。
教育要像农民那样,根据作物的不同种类与不同成长时期,适时、适量地调整水肥,除草去虫,细心呵护,正如老农所说:人勤地不懒。
教育是农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教育是农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叶圣陶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春天种下一粒粟,期盼着秋天会收获万颗子。
期盼孕育着希望,令人充满无限想象,收获了万颗子,也收获着期盼的愉悦。
1.教育是农业,要尊重其内部生长规律,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错乱了时节。
期待秋实自春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道理三个字“不能急”。
农业的播种和收获有一个周期,教育工作也同样,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盯着眼前的结果,要关注过程,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
有一句广告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害苦了孩子,害苦了家长,也让教育染上了严重的功利色彩。
过度地学习,压弯了腰,累坏了双眼,只能一次一次证明孩子不聪明,严重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厌学的风气也有所抬头。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
瓜果成长,有其自身内部之力,外部因素是无法彻底改变的,你如果希望它品尝到甜瓜,就只能适应它,尊重它,发展它,引导它。
瓜到了成熟之时,瓜熟蒂落,瓜蒂干枯,自动脱落,摘得容易,尝起来也格外甜。
如果瓜没有熟,瓜蒂长得很结实,想要把瓜摘下来的确不容易,需要使劲“强扭”。
强扭下来的瓜,没有成熟,当然就不甜。
人接受教育,也必须符合年龄规律。
学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陪伴着最亲爱的孩子们从牙牙学语逐步走向成熟,享受育天下英才之独特乐趣。
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
工业品讲究标准规范,农产品则是千差万别。
工业是制造标准化产品,必须按照标准和规范生产,一个工程师,一条流水线,若干个工人,规范的流程,就会生产规定品质和规格的产品。
而农业则不同,它是同生命打交道,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即便你有好的技术,如果你不根据天时地利去耕作,到时候可能会颗粒无收。
2.教育是农业,要及时灌溉、及时施肥、还要及时修剪、除草。
小时候学种庄稼,常听父亲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足够的养料、水肥是农作物成长,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粒种子从播种到开花、结果,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需要农者辛勤浇水、施肥、除草等艰苦之劳作,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每一棵庄稼的成长。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作者:乡里人出自:时评浏览/评论:307/0 日期:2006年5月23日 08:34也谈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这句话,仔细想来意味深长。
依我的理解,那就是教育是种庄稼,而不是做产品;学校是庄稼地,而不是流水线;教师是农夫而非工人;教育是春种秋收的整体,而不是各司其职的零部件生产;师生间是农民对种子的期盼与热情,而非工人与车床对零部件的冷漠。
工业是制造产品,那是些没有任何生命的产品,而农业则不同,它是同活着的东西打交道的。
工业讲究标准化,喜欢一刀切。
一条流水线,几个工人,掌握了技术,不必担心生产不出好的产品来。
而农业则不同,即便你有好的技术、如果你不根据天时地利去耕作,到时候可能颗粒无收。
总之,在农民耕种的过程中,不可预知的东西太多,所以作为农民要不断地调整,细心地呵护,实实在在地为之付出,正如老农所说:人勤地不懒。
种地和教育的相通之一是,两者都不需要花架子。
工业和农业的不同,还表现在工业是喜欢热闹和外表的华丽的,而教育则不是,它是要静心而为的事情。
如果将工业的那套用到农业上来,包装自己,炫耀自己,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现在某些学校不能静下心来,喜欢搞一些花里呼哨的东西,今天是读书节、明天科技节,邀请众多的领导捧场,可是事情过后,书还是不多读,学生的科技知识依然贫乏,这严重违背了教育的规律。
农民种地,从种植到收获,每个过程都踏踏实实,从来不会耍什么花样子。
种地和教育相通之二是,两者都是面对有生命的东西。
工业产品是死的物,它没有属于自己的力量,也不需要成长,而庄稼,它有属于它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这种本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满足它,顺应它,引导它,发展它。
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断满足人,顺应人,引导人,发展人,让人从一个哑哑学语逐步走向成熟,去实现人的最终价值。
种地和教育相通之三是,两者都是要促其对象全面发展。
因为具有了生命,庄稼本身是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但是这需要人提供好的条件。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_5ccca3dd0102y9hj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夏峥嵘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我的一位学生家长说的。
他的孩子是一个清清秀秀的女孩,孩是一个跟不上现代教育步伐的女孩,是一个在班级里学习成绩低于平均值的孩子。
她像天使一样单纯而善良。
每天放学时,她都会特意跑到我的办公室,只为和我说声再见。
她几乎生活在童话世界里,没有学会撒谎,没有学会反抗,小女生的狡黠、机灵她不会,小女生的爱恋、八卦她不懂。
我一直认为能够培养出单纯而善良的孩子的家庭一定有一个大气的、大度的、大方的家长和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
这位家长研究生毕业,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常出差到国外。
我的一位同事说,她曾在电视中见过这位家长。
三分教,七分等。
这句话是我在2012年的某期《读者》上看到的,文章的标题似乎是六年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孩子。
说他不知道学校六年后将会还给他一个怎样的孩子,因为学校的教育里没有了等待个性成长的耐心。
教育是什么?中国的《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就是上施下效,教育就是使作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养心养生。
刘云杉教授说,可是我们的教育呢?你看,我们总是对农村的孩子说,抓紧时间学习吧,争取进城;我们总是对城市的孩子说:抓紧时间学习吧,争取出国。
于是,进城热来了,出国热来了。
出国干什么呢?没有人说得准。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易中天教授曾说中国教育最不拿人当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曾说中国教育摸不着门,并撰有《摸不着门——孔庆东谈教育》一书。
不把人当人的教育还是教育吗?摸不着门的教育还是教育吗?我们的教育已经改变性质了,已经异化了,教育成了人向上流动的途径,偏离了教育该遵循的轨道。
真正的教育被教育剥夺了,中国教育最大的缺失是位育的缺失,每一个人都找不到、找不准自己的位置。
潘光旦如是说。
教育是什么呢?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中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主题作文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主题作文教育,这个词儿咱都不陌生。
可要是细琢磨起来,这里头的门道可多着呢!有人说教育是工业,批量生产,标准化操作;可我觉得,教育它是农业,得精耕细作,顺应天性,慢慢来。
为啥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呢?就拿我前段时间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我家住在一个小镇上,镇边上有一大片农田。
每年春天,农民们就开始忙碌起来。
我经常能看到他们在田地里弯着腰,精心地照料着每一株幼苗。
有一天,我路过一块稻田,看到一位老农正蹲在田埂边,仔细地查看稻苗的生长情况。
我好奇地凑过去,问他:“大爷,您这天天这么盯着,累不累呀?”大爷抬起头,笑着说:“累啥哟,这稻苗就跟孩子似的,得用心照顾着,才能长得好。
”我看着那一片嫩绿的稻苗,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大爷指着一株有点发黄的稻苗说:“你看这棵,它长得就不如旁边的壮实,得给它多施点肥,松松土。
”说着,他就小心翼翼地把那株稻苗周围的土松了松,又撒了一把肥料。
我忍不住问:“为啥不都一样施肥、浇水呢?多省事。
”大爷直起腰,拍拍手上的土说:“傻孩子,每棵苗的情况都不一样啊。
有的苗壮实,吸收得好,肥料就不用太多;有的苗弱一些,就得特殊照顾。
要是都一样对待,那弱的不就更弱,强的也长不好啦。
”那一刻,我突然就想到了我们的教育。
我们的孩子不就像这田地里的幼苗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生长节奏。
有的孩子聪明伶俐,学东西快;有的孩子反应慢一些,但可能更有耐心和毅力。
如果我们像工业生产那样,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模式去教育他们,那不就像给所有的稻苗施一样多的肥、浇一样多的水吗?想想我们现在的学校,一个班里几十号学生,老师拿着同样的教材,按照同样的进度讲课。
作业也是统一布置,考试用同样的标准来评判。
那些跟不上的孩子,就像是田地里的弱苗,越落越远;而那些早就懂了的孩子,又觉得无聊,没了学习的兴趣。
再说说课外辅导班吧,家长们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需不需要,一股脑地给报上。
就像给稻苗拼命施肥,也不管它能不能吸收,最后反而可能把苗给“烧”坏了。
教育是“农业”
像往常一样,踏着铃声我走进了教室,教室内还是有部分同学不安分,同学们有种压抑不住的兴奋。
“好,把课本打开......孔秋凡,你来给大家板演。
”我见他有片刻的迟疑,于是改口请了别的同学。
老师:“课上你怎么又请其它的同学?”“我怕你没想好!”我连忙解释。
他很认真且气恼的说:“你太小瞧我了!”面对他的突如其来,我还真是摸不到边际,平时能说会扯的我,竟有点不自在起来,是啊,自己的确值得反思,原来一个提问,就能对孩子造成那么大的影响。
简短的几句话,引起我的深思。
我记得教育培养的是深思、博学,明理的人。
回过头来看咱们的学生,教育目标达到了,学生成人之后,哪怕不能成为国家之栋梁,他也会是社会健康的人。
老人们有时会这样讨论,现在的确是一代不如一代了,他们只看到了学生的成绩,并未曾注意孩子其它方面的发展。
现在孩子的思维,交往能力是80年代所不可比拟的。
由于家庭环境、兴趣爱好入年龄特征等方面的不一样,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造广阔、自由的个性发展空间,提供顺应秉赋和开发潜能的机会,因材施教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著名教育家曾说过名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这就是说,教育要培养的是一棵棵千姿百态的幼苗,而不是工业化流水线千篇一律的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去塑造他们的个性,是测量我们的教育是否达到理想境界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时刻铭记,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让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就成了千篇一律的产品流水线,就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
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成为我们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细细咀嚼,多么意味深长的比喻啊!在农业生产中,每一粒种子,历经了阳光的照耀、雨水的滋润、土壤的哺育和农民的劳作……正是在这些优良的外部环境下,它们茁壮成长,最终收获丰硕的果实。
教育也是如此,需要为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的科学培养、家庭的感染熏陶和社会的正确引导,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孩子一生。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辛勤地浇水、施肥、除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每一棵庄稼的成长,正是有了农民无微不至的辛勤耕耘,才有了丰收的喜悦。
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将自己的满腔关爱倾注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身心等方面都能健康的发展,而不是听之任之,任其荒草杂生。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用来种植,水塘用来养鱼,山地可以种树、草原可以放牧,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才是科学的农业生产观。
教育也是如此,认真研究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基础,充分挖握其潜能,为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育,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措施,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教育不是工业。
在工业生产中,机械化的生产模式下,每件工业品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一样的尺寸、一样的颜色、一样的材质。
作为教师,如果在教育教学中,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机械化的上课,这和工厂里的机器有什么区别,教出来的学生和工业产品有什么区别?没有生气、没有思想、没有灵魂,何以成为祖国的栋梁?教育不是工业。
在工业生产中,生产对象是那样冰冷,生产者与生产对象几无交流对话。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他们有思想、有个性,教育必须在与他们的交流、对话中进行才会有良好的收获。
教育不是工业。
工业生产的目标是生产产值与效益的最大化追求。
工业生产以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正品与次品乃至废品。
也说“教育是农业”
也说“教育是农业”作者:郁洪千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6年第10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教育是农业——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办教育的确跟种庄稼相仿。
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
”然而并非仅仅如此,“教育是农业”,还因为“教育”与“农业”之间还有很多的相同之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人们从农业生产活动中得到的经验之一,依据的是生物学的常识,讲述的是生物学上的一条真理。
后来作为一句谚语,它有了更深的解读: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教育也是如此:教育工作者(教师、家长等)对孩子实施怎样的教育,就能收获怎样的成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这就是教育界著名的“四颗糖的故事”。
陶先生以宽容(当然“宽容”不是“纵容”,陶先生所有的宽容建立在那位男生知错认错的基础之上)的心态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正义和善良,收获了学生的感动和自新。
谁都知道太阳也有黑子,如果引导孩子看到太阳的光明,你播下的便是光明的种子;谁都知道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引导孩子面对他人能择善而从,你播下的便是宽容的种子;谁的生活中都有不如意的插曲,如果引导孩子面对挫折时积极面对生活,你播下的便是乐观的种子;谁都会遭遇委曲求全的煎熬,如果你告诉孩子暂时弯下腰有时可以换来一个昂起头的机会,你播下的便是豁达的种子。
有感于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有感于“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意思是说,工业只要有生产线,产品就能迅速出炉。
而农业则不同,农民在耕种的过程中,不可预知的东西太多。
所以农民要不断地调整,细心地呵护,实实在在地为之付出,所以种地和教育相通。
农民种地的愿望很朴实,是希望作物结出丰硕果实,获得良好收益;教育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通过后天教育发展人并最终实现人的价值。
可以说两者都是要促其对象全面发展。
庄稼的发展需要人提供好的条件和环境,土壤、水分、施肥打药等等。
学生的成材固然与自身的努力有关,但后天的培育更为重要,王安石《伤仲永》文中的仲永从“五岁指物作诗”到后来“泯然众人矣”,教育之力不能不让我们更多的去思考,如何更好更有效地教育培养孩子。
当下,有些学校却像工业生产一样追求包装,追求表面光鲜,喜欢搞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今天是读书节、明天科技节,后天参加仪式庆典,致使学生书不多读、知识贫乏,这显然是和教育规律背道而驰的。
时下,常听到有的一线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
类似牢骚,让人感觉有点“绳短”怨“井深”的味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加之教育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思想意识和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对电脑已经是相当娴熟,甚至在有些方面超过老师,很显然孩子成长的新形势已是“井深”了。
与之相匹配,教师自身素质和工作方法的“绳子”自然需要加长。
俗语说得好“绳短莫怨井深”。
八尺长的绳子打不到一丈深的井水,这是生活常识。
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就应当加强理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潜心探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新思路,切实增强“一桶水”的本领,给每个学生的碗里都能添满水。
从事教育工作,不怕“井深”,也不怕“绳短”,最怕的是望“井”兴叹,抱着陈旧的思想和知识,固步自封,自视高深,不去学习,那恐怕就真的就无法给学生鲜活的知识之水了。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意思是说: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周期,而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
常识告诉我们:站在一棵幼苗面前,可以看出它旺盛的长势,却感觉不到它的成长,只有隔一段时间才会发现它的变化;另外,农业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农田里的秧苗只有通过培土、浇水、施肥、除草等一系列劳作,才能茁壮成长直至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些都说明,秧苗虽小,但也有它自己的成长规律和季节,是不能被随意打乱的。
如果为了追求速度而“拔苗助长”,那么不但会破坏它的生长周期,影响果实的成熟,甚至到最后颗粒无收。
这些都说明,培养孩子也像培养秧苗一样需要耐心。
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至理名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这句话点出了教育的真谛,但现在的很多家长在教育男孩的时候都急功近利,恨不得立刻就要看到孩子出类拔萃。
但事实证明,家长在这种心态下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果。
因为,教育是一种缓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
每一个男孩的成长都有他自身的规律,都需要根据他的自身特性慢慢打磨培养。
因此,急于求成是教育的大忌,家长们要永远熟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哲理。
“教子成龙”是一项长期工程工业和农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生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的,是需要土壤、水份、阳光和等待的,它是一个慢的过程。
对待孩子的成长,家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要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尊重它自然生长的性态,学会等待,减少教育的浮躁与功利,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基。
学校的教育活动中,老师不能“恨铁不成钢”,希冀什么都会“立竿见影”,对学生有太多的高期待,一下子就让他们纠正所有缺点,改掉一切坏毛病,而一有问题或违纪,就去责备他们,惩罚他们,失却平和的心态,缺乏足够的耐心,将教育简化为训斥、禁止与惩罚。
浅析教育是农业
"教育是什么"的隐喻分析——从"教育即农业"和"教育即生长"的隐喻说开去古往今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关于教育是什么提出了很多不同的隐喻。
例如,英国哲学家洛克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育“白板说”,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
在我国,关于教育的隐喻更是层出不穷。
有学者把教育比作一棵树,有学者把教育比作一桶水等等。
这些隐喻丰富了教育的内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
一、关于“教育是农业”内涵的理解“教育是农业”是我国著名学者叶圣陶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说到农业,与之相对的就是工业。
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农业不是指被工业支配的农业,而是传统的精耕细作,原生态的农业。
(一)教育是一个过程自人类起源以来,便有了劳动生产,同时也便有了教育。
人们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并且在劳动中解放四肢,得以进化。
而此时的教育,正是以农业为载体,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代传递。
从农业和教育的内容来看,农业是培育自然产物和创造新生命的过程。
每一株新的生命,都要经过耐心的浇灌、细心的呵护和漫长的等待。
教育工作跟农业的过程极为相似。
培养学生,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学生就像土地上的农作物,需要教师用知识去浇灌,用真情去呵护。
《管子·权修》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一棵树苗十年才能长成树木,培养一个人才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农业生产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教育亦是如此。
(二)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正如农民对种子的期待。
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瓜和豆需要不同的生存环境。
而农民需要做的就是在合适的季节播种,提供合适的光照、水分、肥料和土壤,任其自由生长。
而对于教师而言,学生不应该是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用同样的模式塑造成型,每个人都成长为教师期待成为的样子。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思,一是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生长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周期,而不能像工业产品那样迅速出炉。
二是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个工业产品的加工过程,批量生产,整齐划一,而必须像对待农作物一样,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种植方法。
这句话说出了教育的真谛!现在的教育十分的急功近利,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胜人一筹。
而这“出人头地”、“胜人一筹”的衡量标志,却又是十分简单的看得到的分数和名次。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背唐诗、学钢琴、练书法。
家长和老师都在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着学生,希望学生成为自己理想的作品。
最后归结为一个共同的要求:读书成绩好,各门功课最好满分,能在比赛中拿名次。
这就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如同一个合格的工业产品。
可这样的产品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力的。
只有把教育当作农业,我们才能把每一个孩子当作每一粒还没有发芽的种子,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让这颗种子慢慢发芽、逐步长高、静静开花,悄悄结果……学校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我们应该给孩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4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明了“班级授课制”,奠定了我们今天教育的模式。
当时他的目的是为了让绝大部分穷人的孩子也能接受教育,三五十个孩子在同一个班里,只需较少的老师就能解决孩子的读书问题,为普及大众教育提供了可能。
不过400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还是传承着这种模式,而且还变本加厉地强化起来。
我们要求学生统一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一切细节、全部的运作方式,都是让孩子们无条件服从,我们按照我们成人的要求去改造学生,用我们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学生。
我们不难发现,在相当多的学校里,孩子们并没有感觉到愉悦和幸福,他们学得很苦、活得很累,甚至厌学。
孩子们喜欢求知但不喜欢去学校,喜欢读书但不喜欢上语文课,喜欢探索科学奥秘但不喜欢学数理化,喜欢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我们的学校到底怎么了?班级授课制从我们的师资现状、教育经费等方面看,一时还不能改变。
教育真的类似农业吗
教育真的类似农业吗教育究竟是什么?古往今来,有关这个问题的观点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近些年来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认同的一个观点是:教育类似农业!这个观点出自U叔湘先生。
在吕先生看来,“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
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
农业可不是这样。
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叶圣陶先生则夸赞道\吕先生这个 得 ,教 育的确跟种庄稼相仿。
受教育的 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 的,自育自 成 的 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 成为 有 。
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充分的合 。
这里不先生的观点同苏格拉底的“唤醒”的教育、卢梭的“自然”的教育、蒙 台梭利的“生命力显现”的教育 以及杜威的“生长”的教育等观点之间有什么关联,笔者所关注的问题是:教育真的类似农业?吕先生的比喻也好,叶先生的阐发也罢,或者是后人对“教育类似农业”这一观点的认同和发挥,针对的都是以工业生产方式办教育的荒谬倾向。
可以说,以工业生产方式办教育不只是不明智,更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乃至摧残丨因为这种教育只是把受教育者作可按 先设计意加工的原料,只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机械刻板的程式化“塑造”,只是在批量化地制造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
一句话,这种教育根本没有把受教育者当作活生生的、发展中的、各具特点的“生命”。
在这个意义上,形同工业生产的所谓教育便成了一种“反生命的教育”,或者说成了一种“反教育”。
所以,教育的性质确实绝对不应像工业。
这样来看的话,“教育类似农业”的比喻不仅比较形象、有趣,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的确,作为农业生产原料的“种子”是有生命的,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F儿童)也是有生命的,也“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确,农业生产需要为种子的自己开花结果充分的合条件,教育也需要为学生(儿童)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包括必要的设施设备、安全的活动环境、平等自由的文化氛围、合情合理的行为规范等。
关于教育是农业的范文
关于教育是农业的范文
教育,如同农业,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事业。
就如同农业需要播种、培育、收获一样,教育也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教育就像是播种的过程。
在农业中,播种是农民开始耕种的第一步。
而在教育中,教师需要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知识的种子。
这些种子,就像是农作物的种子一样,需要细心地培育,才能生根发芽。
接着,教育又好比是耕耘的过程。
农民需要耕地,松土,为庄稼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同样地,教师也需要耕耘学生的思想,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然后,教育又如同是收获的过程。
农民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
同样地,教师也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看到他们的进步和成绩的提高。
这种成长的喜悦,就如同农民收获的喜悦一样。
而教育还需要像农业一样,关注环境的保护。
农业需要注意土地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确保农作物的生长。
同样地,教育也需要重视学习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教育和农业有着诸多的共通之处。
无论是播种、耕耘还是收获,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和耐心的等待。
只有将教育视为一
项重要的事业,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让我们一起努力,将教育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让知识的果实丰盛地收获!。
孩子是种子 教育是农业
孩子是种子教育是农业孩子,就像一颗种子,有着无限的成长潜力。
这颗种子需要好土壤、阳光、水分和良好的培育,才能茁壮成长。
同样地,孩子也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有爱的家庭、社会、学校、老师等人的关爱和认真指导,才能成为品质卓越、具备健康心理、独立思考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教育就像是农业,需要有计划、有方法、有耐心和有责任心。
推崇自由探索、充分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方式虽然有其可取之处,但盲目、任性地实行则容易造成教育的误导或走入歧途。
因此,在孩子的自主、兴趣、个性方面当然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但在知识、素养、价值观等方面也要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划,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教育的种植和成长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孩子本身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起点和基础,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稳定、有爱的环境,同时又要传递正确的知识、观念和价值观念;学校是孩子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平台,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社会是孩子教育的延伸,要为孩子提供广阔的视野和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而孩子本身也有着巨大的能动性和潜能,他们需要有足够的自由和独立,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自我实践,从而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和探究精神。
教育不是简单培养孩子的拓扑能力、口吐莲花的“智商”,而是在全面培养孩子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心理、思维、实践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其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的教育都是对孩子成长的一次播种和培育。
让我们携手合作,从小把好教育的方向和标准,用好的土地和肥料,让每一个孩子的种子在阳光下茁壮生长,为美好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教育是农业”之我解
“教育是农业”之我解作者:廖珂来源:《师道》2012年第06期偶翻《叶圣陶教育文集》,一句“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如醍醐灌顶。
语词平凡,然足以引人深思,真乃哲人高论,经得起时间检验,还是当今醒世良药。
数学题有“一题多解”,叶公名言足以“一题数解”:甲:四季轮回,自有规律。
春播夏育,秋收冬藏,去来往复,生生不息。
农夫总结出农谚传世,“清明忙种麦,谷雨下大田。
”“处暑动刀镰,秋分把地翻。
”遵分守时,不违节令。
而今,“幼儿园小学化,小学初中化。
”初中高中都为迎接中考、高考而办学,赶超时令,加重拓宽,考试连连,书山题海,师生不堪重负。
于近看教育之路日渐狭窄,于远看“钱学森之问”永无解日。
庄稼生长是慢性的,一天天看似没啥变化,时令到了,自然会发芽开花结果。
教育也应是慢生活,热不得,急不得。
“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口号,让农夫们为难。
乙:“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农夫再勤奋,肥料多充足,不可能把豆变成瓜,也不可能把瓜变成豆。
为父母者,做教师者,其促进力都是有限的,教育作用不是无边界的。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高值预期往往害大于益。
丙:王氏喜香桃,李君嗜苦瓜,农民不必担心没有市场没有用户没有用途。
麦子产于北国,榴莲生长热带,不可随意移植。
同是一垄麦田,也可或壮或瘦,千姿百态,不必千禾一面,更不必令苦瓜向香桃看齐。
考上“985”是成功,考上职业专科也有成功之路。
丁:禾苗长势不佳,用肥不能一律。
叶黄者施氮肥,果衰者施钾肥。
得病治病,有害除害。
孩子成长有似庄稼,既有遗传因素,更有后天环境因素——人是社会环境的动物,更要精心细心,保护爱护。
因地而宜,因校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
如是,即可。
戊:教育是农业,那教师就是农民。
古往今来,农民是大地上最辛苦最卑微的职业。
日晒雨淋,披星戴月,热战三伏,冷耐三九。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没有辛劳哪有收获?没有教师辛勤耕耘勤勉劳动,不会有优秀的质量和丰硕的果实。
没有教育,传统文化靠何传承?己:从松土播种到浇水育苗到剪枝打叶再到收割归仓,一年四季,农民不能有一个疏惫大意,轻者减产减收,重者颗粒无得。
从“教育是农业”说起
01版权EDUCATOR JUANSHOUYU卷首语吕叔湘说:“教育的性质类似于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
”叶圣陶补充说:“办教育的确跟种庄稼相仿……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的条件。
”吴康宁说:“教育毕竟不是农业。
学生和农作物有着本质的不同,教师和农民也有根本的区别,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同于农民和农作物的关系,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与农业收成的影响因素具有不同的复杂性。
”我说,上面三位先生说的都对。
他们的论述构成了对教育更全面更科学的理解。
语言总是有局限性的。
都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可我们常常感到“语言”这件“思维的衣服”往往捉襟见肘。
因为我们的每一句话都有着特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教育越来越工业化、越来越功利化的时代,吕叔湘和叶圣陶提醒人们“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一点错都没有,并不能因此得出他们没有把学生当人而当成了农作物的结论。
但是,当有老师片面地理解教育,以为教育真的就是“静待花开”那么简单省事,吴教授的提醒就显得尤为必要。
所以,不同时空针对不同问题而提出的观点,看似对立,其实是互补。
我还想到对教师的其他一些比喻:“蜡烛”“春蚕”“园丁”“导演”“导游”“摆渡人”……如果说这些比喻曾经是一种“时尚”,那么现在否定这些比喻则成为另一种“时髦”。
太多的文章宣称“教师不是蜡烛,不是春蚕……教师就是教师”,貌似很有“思想性”。
但我们忘记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就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
也就是说,任何比喻仅仅是在“某一点”上才能显示其合理性,如果你要无限放大这个比喻的含义,必然很荒唐。
说教师是“蜡烛”“春蚕”,仅仅是说明教师职业具有奉献的性质,宛如蜡烛和春蚕。
这错了吗?没有错。
否认了教师工作的奉献,就否认了教育这个职业。
但如果你非要理解成教师只能如蜡烛和春蚕一样最后慢慢耗尽自己的生命,那当然很荒唐。
但这不是比喻的荒唐,而是你不懂比喻造成的荒唐。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农教知识点总结
农教知识点总结农业教育(Agricultural Education)是以培养具有农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农业领域职业素养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农业教育是培养农村人才和农业科技人员的重要途径,它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升农民素质、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系统地总结农业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希望对相关专业学生和教师有所帮助。
一、农业教育的基本概念农业教育是指为培养农业科技人员和服务于农村社区而进行的教育。
农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农业科技教育与科技交流、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
农业教育是指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农业科学知识,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农村人才素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农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熟悉农业生产特点,具备扎实的基本技能和自主创新能力,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各种人才。
基本教育是农业教育的基础。
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基础知识的教育,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复合能力培养的综合教育。
二、农业教育的主要内容1.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是农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旨在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
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的需要。
2. 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是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和宣传活动,将农业科技知识传达给农村人民。
这是提高农村人才素质和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
3. 农业科技教育与科技交流农业科技教育与科技交流是指通过各种教育和交流活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和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4. 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将农业科技成果和成熟的技术经验传达给农民,帮助他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并通过实践示范,促进农民跟风种植和养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是农业
偶然的一次,我拿到了儿子的一本作业本。
翻开来看时,不由我触目惊心,作业本上密密麻麻抄写的是什么呀。
“我以后要遵守纪律。
”“我以后不再做小动作了。
”“我以后不再随便讲话了”……
看着这本本子,我感到了心痛,心痛孩子,更心痛当素质教育的旗帜已猎猎飘扬在校园上空的时候,与之相背道而驰的不和谐的音符却依然在校园里存在。
作为孩子的家长,作为学生的老师,我都为此感到悲哀。
我不知道,孩子在抄写了这么多遍以后,是否就记住了老师的话,从此完全改变自己,上课循规蹈矩了?或许,他会有所收敛,但我知道,孩子只是惧怕那几十遍的抄写,在他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之前,他只是一个被动体。
没有谁去查实验证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多大功效?这样的教育行为会在孩子心中导致怎样的后果?但我相信,罚这个概念,从这时候开始,会被一个孩子牢固地记住。
我们的孩子从他开始上幼儿园的那天起,他就要学会怎么正襟危坐,怎么安静听课,怎么举手发言,怎么不出声地吃饭,怎么规规矩矩地排队走路。
我们的教育传统,历来是以“听话”与否作为评价孩子的一个重要尺度,甚至是唯一尺度。
老实、听话、顺从的就是好学生、好孩子,而那些活泼、好动、调皮的被斥责为不守纪律、不懂规矩。
我们已习惯于要孩子“听话”,习惯于对孩子“训话”,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换一种语气,换一种方式,换一种思维,平等地和善地和孩子“对话”,告诉孩子,你可以怎样,你可以怎样呢?
看过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
一次,荷兰首相来中国访问,中方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
天正下着雨,只见校门口两边齐刷刷地站了两队小朋友,一律昂首挺胸,站得笔直,一见首相夫人下车,便全部有节奏地挥舞着手中的花束,异口同声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走进教室参观,只见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板挺直、纹丝不动,稚气的脸上表情非常严肃。
看到这些,首相夫人很快便结束了参观。
回国后,首相夫人对中国大使说,这是她历次出访中感觉最不好的一次。
为什么下着雨还要让孩子们站在大门口等,又整齐划一地拍手、喊口号,好像木偶人一样?进了教室,又那么肃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听得见?这样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犹如到了军营一般。
五六岁的孩子应该非常天真活泼,调皮捣蛋,吵吵闹闹的才正常。
可这些孩子们仿佛都受到军事化训练,毕恭毕敬的,失去了天真烂漫,一点也不像孩子了。
要知道,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应该是蹦蹦跳跳的才对,即便是做个鬼脸也很可爱!
阿莫纳什维利说:没有儿童的顽皮,没有顽皮的儿童,就不能建立真正的教育学……顽皮是儿童可贵的品质,需要的是仅仅加以引导……儿童纪律的主要要点不是去压制顽皮,而是去改造它。
不能要求儿童去做我们用自己的教育学不能开导他们的事。
荷兰首相夫人所见的这种情形,应该说在很多中小学里同样存在。
在很多人眼里,教育是一部大机器,这部机器生产的产品“质量三包”,其型号统一,性能一致,输入的是同一程序,而教师就是这部机器的操作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农业是栽培作物,农业产品是有生命力的,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属于它自身的内在力量。
对于这种内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满足它。
而且,不同的农作物有不同的生长季节,有不同的栽培方式,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要适时追肥浇水,适时除草松土;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强制它不生长。
这一切,不都与人的培育一样吗
我们的孩子第一天去幼儿园,一般都是一路蹦跳着走进校门,但去了一天之后,他(她)就再也不肯去了,因为他(她)发现幼儿园不是他(她)想象中的那回事,他(她)说老师总是喊一二三,坐好,坐在位子上不准讲话不准回头不准笑,实在憋得难受,觉得浑身不舒
服。
学校是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整套的规章制度。
不用说,像他(她)这样不安分、爱自由的孩子理所当然要引起老师的不满。
我们的教育传统,历来是以“听话”与否作为评价孩子的一个重要尺度,甚至是唯一尺度。
老实、听话、顺从的就是好学生、好孩子,而那些活泼、好动、调皮的则被斥责为不守纪律、不懂规矩。
在学校,很多时候,老师对不听话的孩子施行的依然是“驯服”教育。
被驯服的孩子丧失了什么?似乎很少有人去考虑。
对待孩子,我们已习惯于要孩子“听话”,习惯于对孩子“训话”,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换一种语气,换一种方式,换一种思维,平等地和善地和孩子“对话”,告诉孩子,你可以怎样呢?
我们走进教室参观,往往看见的是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板挺直、双手背后,个个坐在座椅上纹丝不动,稚气的脸上表情非常严肃。
这些孩子们仿佛都受到军事化训练,毕恭毕敬的,没有天真烂漫,一点也不像孩子了。
要知道,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应该是蹦蹦跳跳的才对,即便是做个鬼脸也很可爱!
为什么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人这么少?这些获得者当中,在中国长大的几乎没有,他们大都是外籍华人,难道这和水土有关?难道泱泱大国没有产生诺贝尔奖的土壤?这不能不令广大中国人深思。
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我们培养的听话孩子们好象没有创新、创造方面的能力,所以,科技创新就有点困难了,如果我们国家教育高层领导能够切实的认识到“教育事业(工作)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工作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而不是象工厂那样生产统一规格、统一型号的产品,那么我们的国家教育事业肯定会回归她应有的本原,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文章来自:菏泽教育论坛:/thread-3499-1-1.html
教育只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式的农业性劳作。
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意思很明了:孩子就像秧苗花树,我们可以给其浇水,给其培土,给其除草,给其施肥,甚至使其迁徙,但这些事儿都不是可以任意胡来的,都得讲究个时辰季候和轻重忌宜;每一颗秧苗花树,材性也有差异,同样的照料,长成后的高矮、壮弱,以及所开花儿的多少、黯艳,所结果子的大小、甜酸,都会各不相同;因此,切忌像工艺品制作一样,依照事先精心设计的模型,“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龚自珍《病梅馆记》);更不可像铸件生产那样,把所有的孩子都往相同的模子里塞,都塑造成我们期待的划一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