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料】歌德和《浮士德》..汇编
歌德和《浮士德》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美的需要 美的需要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 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 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欧福良因无限制的追 求和高飞而早夭,海伦回到阴间。 求和高飞而早夭,海伦回到阴间。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与古典美的代表海伦 结合。但海伦认为“ 结合。但海伦认为“幸福与美不能长久结 离开了浮士德。 合”,离开了浮士德。浮士德对美的追求破 灭。 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 ):古典美的追求不 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古典美的追求不 能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渴求进步的人生理想 , 否定了用艺术美来改造时代的幻想
3、神性和魔性的永恒矛盾 : 从与魔鬼的赌赛来 解读: 解读
我的胸中,唉!藏着两个灵魂, 一个要与另一个各奔东西; 一个要沉溺于粗鄙的爱欲里, 用吸盘把尘世紧紧地抱住; 另一个却拼命地想挣脱凡尘, 飞升到崇高的净土。 说,浮士德是一个胜利者, 这是一个喜剧,因为他感 到满足了;而从他目标的 实现来说,浮士德依然处 在不满足和永远无法满足 之中,他是“失败者,这 是一个悲剧。这就是他所 体验到的心灵的双向逆反, 其实也就是人性的悖谬, 人的永恒矛盾。
少年维特之烦》 《少年维特之烦》
体裁: 体裁: 书信体小说 主人公: 主人公: 维特 绿蒂 1 .爱情的烦恼 爱情的烦恼
维特的烦恼: 维特的烦恼
2. 事业的烦恼
3. 社交的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歌德的《 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 1774) 这是个感伤、纵情、 恼》(1774)。这是个感伤、纵情、失意的爱情故 它深深感动了欧洲人, 事,它深深感动了欧洲人,使整整一代青年人追 慕维特的衣着及其为绝望的爱情而忍受的痛苦, 慕维特的衣着及其为绝望的爱情而忍受的痛苦, 而且其中一些人(数量多得令人惊讶) 而且其中一些人(数量多得令人惊讶)甚至以自杀 作为最后的出路。 作为最后的出路。 ——《欧洲文学背景》 《欧洲文学背景》
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
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德国伟大诗人,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不仅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卓越成就,而且在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歌德出生于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的知识家庭。
歌德青年时期先后学过法学和哲学,受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但他始终爱好文艺和自然科学,不断地写了充满青春活力和生活气息的优美抒情诗,如《五月之歌》、《野玫瑰》、《欢迎与别离》以及政治讽刺诗《跳蚤之歌》等作品。
当时,以莱辛为代表的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潮正孕育着一场更大的运动,即德国文化思想史上有名的狂飚突进运动。
歌德以他有力的创作成果投入了这一运动,并成为前期的主要代表。
这一时期他的力作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的历史剧《葛兹封伯里欣根》;以个性自由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冲突为主题、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希腊神话为题材,通过对天神宙斯统治宇宙的权威的否定,表示向统治人间的封建暴君宣战的抒情长诗《普罗密修斯》等。
这些作品具有冲决一切封建罗网的气概,充满着叛逆和反抗精神。
但歌德鉴于他的文学活动改变不了周围环境,深感痛苦。
他想通过一些实际工作进行社会的改良。
于是,1775年秋,歌德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去这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公国担任枢密顾问,后又担任宰相。
从此他转向妥协。
但他在积极从事各种政务的同时,也进行多方面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和诗歌创作。
1786年秋他怀着矛盾、苦闷的心情,改名换姓,逃往意大利,以暂时摆脱一下魏玛的恶浊气氛,在艺术和自然中获得新生。
1788年从意大利回国后,除担任魏玛艺术和科学总监等职外,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上。
1789年完成了始于意大利的剧作《塔索》,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诗人塔索和一个宰相之间的关系来反映文艺创作和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因此歌德说此剧是他骨里的骨,肉里的肉。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故事。
早在欧洲中世纪民间就流传有关于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的故事。
在文艺复兴时期马洛曾写有《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
尔后的几百年间,各种样式的浮士德故事不断被演绎。
歌德于1770年(21岁)左右开始写作这部诗剧,断断续续写到1831(82岁)年才完成,前后经过了60余年。
而这60余年恰恰是欧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
歌德开始写作时,他所处的德国还是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氛围的沉闷而落后的社会,其间法国发生了震荡世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1789年),到作品完成时整个欧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大变动的波涛之中。
悲剧的主人公浮士德从他那孤独、封闭的小书屋开始,从一个人的梦想者式的世界——两个人的(恋爱)的世界——官场生涯——美的精神世界——广阔的改造自然的群体世界,在不断的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
贯穿于其中的则是当时欧洲最激荡人心的时代精神——充溢着心智和情感活力的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精神。
著名的美学家和德国文化研究专家宗白华先生这样评价《浮士德》:“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众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
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地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spengler在他的名著《西土沉沦》中,成近代文化为浮士德文化)。
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
”《浮士德》除序曲外,共分两部。
第一部的开始就是主人公深夜在书斋中抒发自己的苦闷: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已经把哲学、医学、法律、神学都读遍了,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博士、律师、神学家、科学家、教授,他的房间里摆满了书籍和科学仪器。
他应该满足。
但是,浮士德却毫无满足感。
歌德和《浮士德》..
《浮士德》:人生教科书
2、情节和结构 第一部,25场,不分幕 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天上序幕》 情节内容(五部分): 知识悲剧——爱情悲剧—— 政治悲剧——美的悲剧—— 事业悲剧
知识的悲剧:
批判了中世纪的经 院哲学,反映了陈腐 的书本知识和丰富的 自然人生之间的矛盾. 展示了人文主义思 想家对中世纪烦琐哲 学和封建神学体系的 否定.
三、长篇诗剧《浮士德》
1、《浮士德》 的创作过程
第一部:1806年完成, 1808年出版 第二部:1831年完成, 1832年出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浮士德》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近代人的圣经
“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和谐,又 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 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 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 的努力中寻得人生意义和价值,歌德是这时代 精神伟大的代表。他的名著《浮士德》是人生 全部的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歌德与其替身 浮士德的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 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指出解决之道。”
歌德
歌德(1749――1832 ):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伟大 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 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对 欧洲乃至于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 的贡献。
一、文学地位
德国文学史上最重 要的诗人和戏剧家, 被恩格斯誉为“最 伟大的德国人”; 世界十大文化伟人 之一。 与荷马、但丁、莎 士比亚齐名的“世 界诗人”,
爱情的悲剧:
反映了资产阶级个 性解放的要求和封建 制度、宗教势力的矛 盾。 同时也蕴含着作家 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 家们所强调的追求现 世生活享受人生等主 张的嘲弄。
歌德与《浮士德》
韦次拉尔市在德国黑森州,是拉恩-迪尔县的 首府。1772年5月10日,歌德在法学学习的结业阶段 作为候补官员来到了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同 年5月25日,他开始在帝国最高法院实习。在经历了 与夏洛特· 布夫之间的不幸的爱情之后,歌德于1772 年9月11日离开了韦茨拉尔。 在使馆秘书耶路撒冷于1772年10月底自杀后, 歌德于1772年11月6日至10日短暂地重返韦茨拉尔。 耶路撒冷的自杀是歌德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的 起因。在这部小说中,歌德将自己与他倾慕的夏洛 特· 布夫的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这是他通过与在 耶路撒冷死前不久还与此人有联系的人的谈话而探 究到的——融为一体。这部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并引发了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文学运动。
1788.6,歌德回到魏玛,不再 参与政事,埋头于写作和学术研究。 魏玛的歌德故居坐落在德国魏玛市 弗拉恩普兰大街的拐弯处,是一幢 米黄色的3 层楼房。1782年大公把 这所房子租给歌德,1792年它最终 被送给了歌德。 从1782 年到1832 年,歌德在 这里生活了50 个年头。
从1794年起,歌德与席勒密切合作。 十年内,两人合写了许多警句和谣 曲,并各自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 通过两人的合作,德国文学发展到 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德国古典 文学的丰收期。此间,歌德完成了 长篇教育小说《威廉· 麦斯特的学习 时代》(1795-1796)、田园诗《赫尔 曼与窦绿苔》(1797)以及《浮士 德》的第一部(1808)等。
1.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 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 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 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 性的诗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 亚齐名。 3.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和 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术大师。
歌德与《浮士德》..
大文豪歌德的旧居
(三)创作道路的发展和主要 成就 1、狂飙突进运动时期(1775年前)
青年歌德
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 术上的束缚与桎梏,以澎湃奔突的狂 放激情为性格特征和美学特征。剧作 《葛兹· 冯· 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抒情长诗《普 罗米修斯》。 2、转向古典美时期(1775至1794) “魏玛十年” 与意大利之游。放弃了 狂飚式的幻想。青年时代排斥客观、 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已开始让位于 淳朴的、现实的“古典主义”——人 道主义理想。剧本《哀格蒙特》、 《在陶里斯的伊菲革尼亚》
《浮士德》简介
歌德《浮士德》是一部 韵文悲剧,全剧分两部。 第一部: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 的书本知识,自杀未遂。魔 鬼靡非斯特和他订约,魔鬼 充当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 足他的愿望。但是在浮士德 满足的那一刻,浮士德的灵 魂就永远为魔鬼所有。
浮士德与葛丽卿
订约后,浮士德 返老还童,恢复青春, 与少女葛丽卿恋爱。 葛丽卿因用药过度, 误杀母亲。哥哥与浮 士德决斗而死。葛丽 卿神经错乱溺死婴儿, 被关进死牢。浮士德 悲痛欲绝。
右图:普罗米修斯像
《葛兹.冯.伯利欣根》
历史悲剧,写于 1773年 借德国历史上的农 民起义领袖表达反 封建反专制思想。
狂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成果: 《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根据本人亲身经历 的爱情体验和友人的事 件而写成的。作品一出 版,“搅动了每个胸怀 着无名的骚乱和渴望的 不满”的青年。 小说通过青年维特与少 女绿蒂爱情悲剧的描写, 深刻地体现了德国“狂 飚突进”运动时期的时 代精神和德国资产阶级 的特点。
歌德手稿
歌德故居
歌德故居外景
歌德与《浮士德》
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学习, 在这里接受了时代先进思潮和文学 运动的影响,开始了文学创作活 动,,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积 极参加者。
1775—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 了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科 学工作。 1791年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 领导剧院27年。1832年去世, 终年83岁。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 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 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 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 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 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 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推崇天才,创造性 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这个运 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 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 九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 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 想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 神。浮士德对人生真谛 和崇高理想的无限追求 是通过他的需要程度来 表现的,反映了启蒙时 期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 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 • 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 不满足,要走出书斋。 •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 • 浮士德与葛丽卿恋爱失败,情欲不能开 创个性解放的道路。 • 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 • 浮士德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只是把他当 作开心取乐的魔术师。他放弃了宫廷生活。
(2)、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辛辣的讽 刺 如:浮士德登场时的独白,强烈地 书写了浮士德的矛盾和不安的心情, 深刻揭示了浮士德的精神危机。 “紫禁城”中朝臣的诉苦,尖锐地 讽刺了封建王朝的朝政。
歌德与《浮士德》-精选文档
歌德与《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剧情梗概如下: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
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
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
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
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
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
回到书斋翻译《圣经》时,竟然与泰初有道的思想发生抵触。
这时,他从效外带回的卷毛犬化为书生出现在面前,浮士德问他的真实身份,他说自己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其实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
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有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
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
魔鬼带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饮下魔汤,使他变成了翩翩少年,恢复了情欲。
随后他们来到一个小镇,浮士德与平民少女玛甘泪发生恋情。
玛甘泪对浮士德一往情深,为了幽会,他无意中给母亲服了过量安眠药,致使老人死去。
她的哥哥瓦伦丁又死在浮士德的剑下。
在慑于社会舆论的重压而新手溺死了与浮士德所生的孩子后,玛甘泪身陷囹圄,被判死刑。
其时浮士德正与魔女欢会,闻讯后赶来营救,但玛甘泪已精神失常,甘愿受刑而无意逃走。
浮士德在悔恨中离去。
上帝宽恕了善良的玛甘泪。
第一部到此结束。
第二部开始,浮士德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治愈了心灵的创伤,随魔鬼来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宫。
其时王朝一片混乱,上层社会荒淫腐败,百姓啼饥号寒,铤而走险。
而浮士德获得皇帝的宠信,以多发行纸币之法缓解了财政危机。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的创作和思想对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3
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02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 主题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正经历 着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洗礼,社会 变革和科技进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背景
歌德在魏玛宫廷担任要职,对德国社 会的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他通过《浮士德》表达了自己对时 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浮士德》的主题思想
人生意义探索
作品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个 人如何在社会变革中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了道德与恶并非孤立存在,而 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
作品中涉及了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与融合,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科学发 展的思考和对宗教信仰的质疑。
反思人生意义
通过《浮士德》,现代人可以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如何在物质主义的社 会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contents
目录
• 歌德生平介绍 •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 《浮士德》的情节和人物分析 • 《浮士德》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 歌德和《浮士德》的现代意义
01 歌德生平介绍
歌德的成长经历
歌德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 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 陶。
情节概述
故事背景
《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背景的诗剧,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和探索,展现了欧洲社 会的历史变迁。
情节线索
全剧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每个部分都有 不同的主题和情节线索。
歌德与《浮士德》
《浮士德》简介 浮士德》
• 第一部: 第一部: • 1.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的书本知识,自杀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的书本知识,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的书本知识 未遂。魔鬼靡非斯特和他订约, 未遂。魔鬼靡非斯特和他订约,魔鬼充当 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他的愿望。 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他的愿望。但是 在浮士德满足的那一刻, 在浮士德满足的那一刻,浮士德的灵魂就 永远为魔鬼所有
• 浮士德形象源于 世纪德国民间传奇。传说中浮 浮士德形象源于16世纪德国民间传奇。 世纪德国民间传奇 士德是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众。 士德是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众。他与魔鬼签 以灵魂换取生前享乐,最后被引入地狱。 约,以灵魂换取生前享乐,最后被引入地狱。 • 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夫 马洛将这一传奇改编为剧 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夫·马洛将这一传奇改编为剧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浮士德博士 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88)。浮士德博士 )。 为追求无限知识征服自然,毅然叛离上帝, 为追求无限知识征服自然,毅然叛离上帝,以灵 魂换取役使魔鬼的权利,期满后被劫往地狱。 魂换取役使魔鬼的权利,期满后被劫往地狱。 • 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追求自由,不 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追求自由, 断进取的叛逆者。《浮士德》是歌德毕生之作, 断进取的叛逆者。 浮士德》是歌德毕生之作, 岁开始创作, 岁完成 共用约60年时间 岁完成, 年时间。 从25岁开始创作,82岁完成,共用约 年时间。 岁开始创作
爱情悲剧
• 玛甘泪拒绝逃离监狱,因为只要魔鬼不离开浮士德,他们不可能 玛甘泪拒绝逃离监狱,因为只要魔鬼不离开浮士德, 生活在一起。浮士德也明白他不可能长期与玛甘泪生活, 生活在一起。浮士德也明白他不可能长期与玛甘泪生活,否则就 意味着魔鬼的胜利。浮士德为了远大理想和抱负, 意味着魔鬼的胜利。浮士德为了远大理想和抱负,必须离开玛甘 玛甘泪虽然心地善良,但视野短浅,生活圈狭窄。 泪;玛甘泪虽然心地善良,但视野短浅,生活圈狭窄。在“小世 里浮士德难有作为,更难实现宏愿。 界”里浮士德难有作为,更难实现宏愿。 • 浮士德面临两种抉择:爱情和事业。浮士德不得不抛弃玛甘泪, 浮士德面临两种抉择:爱情和事业。浮士德不得不抛弃玛甘泪, 因为他的追求决定他不愿选择一生过庸俗生活。 因为他的追求决定他不愿选择一生过庸俗生活。抛弃或不抛弃都 是不能避免的悲剧。在爱情悲剧中,魔鬼也是重要原因。 是不能避免的悲剧。在爱情悲剧中,魔鬼也是重要原因。对浮士 德而言,没有魔鬼就没有任何行动能力,也就没有发展; 德而言,没有魔鬼就没有任何行动能力,也就没有发展;对玛甘 泪来说,有了魔鬼,她就不会幸福。 泪来说,有了魔鬼,她就不会幸福。矛盾的解决只能以牺牲爱情 作代价。 作代价。 • 当时阶级斗争在爱情中的反映:在出身不同阶级的男女爱情中(浮 当时阶级斗争在爱情中的反映:在出身不同阶级的男女爱情中( 士德以贵族身分出现) 士德以贵族身分出现),小市民出身的女性常陷入孤苦无援的悲惨 境地,这是狂飙突进文学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境地,这是狂飙突进文学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第三节歌德和《浮士德
最多种多样的,在那里我认识你。
钱春绮 译
《铁手骑士葛兹》出版于1773年,是德国第 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
中世纪德国的一个没落骑士。
在歌德笔下,葛兹是一个善良、正直、勇敢、 坚毅的人,一个争自由、反暴政、拥护统一 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和英雄。临死前,他仍然 热情地呼唤“天国般美好的空气——自由! 自由!”他的反封建争自由的倾向体现了 “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
(二)狂飙突进时期(1771~1775) 1770斯特拉斯堡大学 “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 卢梭,斯宾诺莎, 赫尔德的影响 学习莎士比亚,收集和学习民歌 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 作品: 《野玫瑰》、《五月歌》、《欢会与离别》
感情真挚、意境清新、韵律和谐 1771律师和作家 体现狂飙突进运动反叛精神的优秀作品: 剧本《铁手骑士葛兹》 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 一些抒情诗。
那殿宇的辉煌,和房栊的光华,隐潜,崖冰石转,
还有伫立的白石像凝望着我 瀑流在那上面飞湍—
“可怜的人儿,你受了多少折磨?你”可知道么?
你可知道吗?
那方啊!就是那方,
那方啊!就是那方,
我们趱程罢,父亲,让
梁宗岱 译 我们同往!
五月之歌
自然多明媚,向我照耀!太阳多辉煌!原野合笑! 千枝复万枝,百花怒放,在灌木林中,万籁俱唱。 人人的胸中快乐高兴,哦,大地,太阳!幸福,欢欣! 哦,爱啊,爱啊,灿烂如金,你仿佛朝云飘浮山顶! 你欣然祝福膏田沃野,花香馥郁的大千世界。 啊,姑娘,姑娘,我多爱你!你眼光炯炯,你多爱我! 像云雀喜爱凌空高唱,像朝花喜爱天香芬芳, 我这样爱你,热血沸腾,你给我勇气、喜悦、青春, 使我唱新歌,翩翩起舞,愿你永爱我,永远幸福!
第三节 歌德和《浮士德》
一、作者生平:
世界文学史之歌德和《浮士德》
1、早期生活:生于法兰克福中产阶级家 庭 ;(莱比锡大学-回家养病-斯特拉 斯堡大学)
中产家庭,条件优越。
父为参议员,母为市长之女。
学识渊博,兴趣广泛。
懂德、英、拉丁、希伯莱语;在文学、音乐和自然 科学方面皆有造诣。
由莱比锡而入斯特拉斯堡,命运之偶然造就 “狂飙”主将。
得魏玛公爵赏识,宫廷中身居高位。
……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 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 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 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 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 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 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 狭隘的庸人。……
Faust 恩格斯论歌德
Faust 靡非斯特
从哲学意义上讲,他首先是否定精神 的体现,他非善非恶,亦善亦恶,是浮士 德的对立面,具有作恶造善的作用。在浮 士德的探索过程中,他客观上起着激励和 推动的作用。 从现实意义上讲,他代表了资产阶级 的又一翼,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 阶级冒险家、野心家、极端利己主义者某 些特征。
5、艺术特点
在创作方法上,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 主义巧妙结合。 在戏剧结构上,不受剧情的特殊要求和 舞台演出的局限,始终把表现人物作为 结构的中心。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 成功地运用了矛盾和 对比。 在艺术描写上,大量 运用象征手法。 语言风格上,熔抒情、 议论、讽刺于一炉。
Faust 恩格斯论歌德
4、晚期创作(1805— 1832) 自传《诗与真》和《意 大利游记》 诗集《西东合集》 长篇小说《亲和力》和 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漫 游时代》 诗剧《浮士德》第二部 (1832)
三、长篇诗剧《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诗人,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不仅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卓越成就,而且在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歌德出生于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的知识家庭。
歌德青年时期先后学过法学和哲学,受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但他始终爱好文艺和自然科学,不断地写了充满青春活力和生活气息的优美抒情诗,如《五月之歌》、《野玫瑰》、《欢迎与别离》以及政治讽刺诗《跳蚤之歌》等作品。
当时,以莱辛为代表的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潮正孕育着一场更大的运动,即德国文化思想史上有名的“狂飚突进”运动。
歌德以他有力的创作成果投入了这一运动,并成为前期的主要代表。
这一时期他的力作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的历史剧《葛兹·封·伯里欣根》;以个性自由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冲突为主题、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希腊神话为题材,通过对天神宙斯统治宇宙的权威的否定,表示向统治人间的封建暴君宣战的抒情长诗《普罗密修斯》等。
这些作品具有冲决一切封建罗网的气概,充满着叛逆和反抗精神。
但歌德鉴于他的文学活动改变不了周围环境,深感痛苦。
他想通过一些实际工作进行社会的改良。
于是,177年秋,歌德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去这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公国担任枢密顾问,后又担任宰相。
从此他转向妥协。
但他在积极从事各种政务的同时,也进行多方面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和诗歌创作。
1786年秋他怀着矛盾、苦闷的心情,改名换姓,逃往意大利,以暂时摆脱一下魏玛的恶浊气氛,在艺术和自然中获得新生。
1788年从意大利回国后,除担任魏玛艺术和科学总监等职外,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上。
1789年完成了始于意大利的剧作《塔索》,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诗人塔索和一个宰相之间的关系来反映文艺创作和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因此歌德说此剧是他“骨里的骨”,“肉里的肉”。
浮士德歌德
政治悲剧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 除了供统治者消遣取乐,不会做出有 意义的事情。政治生活概括了歌德十 年魏玛宫廷生活的体验,也是对17世 年魏玛宫廷生活的体验,也是对17世 纪古典主义依附王权,把改革社会希 望寄托于开明君主改良的艺术思考。
艺术悲剧
浮士德回到古希腊神话世界与象征 古典美的海伦结婚并生下儿子欧福良。 古典美的海伦结婚并生下儿子欧福良。 欧福良和海伦却很快消逝。 和海伦却很快消逝 欧福良和海伦却很快消逝。浮士德追 求美的历程以美的消失告终。 求美的历程以美的消失告终。美的幻 灭预示古典主义美的王国也不是人生 的最后目标。 的最后目标。
政治悲剧
浮士德随魔鬼来到罗马帝国皇 为腐朽封建王朝服务, 宫,为腐朽封建王朝服务,最后以 失败告终。皇帝异想天开, 失败告终。皇帝异想天开,要求浮 士德召来古希腊美女海伦以供观赏、 士德召来古希腊美女海伦以供观赏、 消遣。 消遣。浮士德看到美的化身海伦有 了新追求,从政治家变成艺术家。 了新追求,从政治家变成艺术家。
浮士德与魔鬼订下契约是必然的,他们相 互利用。浮士德离开魔鬼就无所作为,没有浮 士德魔鬼一切将会落空。他们的关系是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斗争。浮士德 十分自信,所以敢于应战,相信自己不会被魔 鬼战胜。 歌德的历史观: 歌德的历史观:在歌德看来,人类社会固 然充满矛盾,但这不能影响历史前进。这些矛 盾对个人来说,有可能造成悲剧,但对全人类 来说,只是小小波折。人类是在同各种势力的 斗争中发展的,人类历史是在不断克服矛盾中 前进的。
爱情悲剧
魔鬼帮助浮士德恢 复青春,他获得小市民 之女玛甘泪的爱情。爱 情生活使单纯的玛甘泪 因失误害死亲人,最后 自己发疯。浮士德经历 爱情享受,也感到良心 谴责的痛苦。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悲剧分析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
是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
他的《浮士德》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
哥德出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名门。
其父家资殷厚,曾购得皇家顾问的头衔。
其母是法兰克福终身市长的女儿。
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从16岁起,他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
可是他对法律没有兴趣,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上倒是花费了更多的精力。
他的早期的创作尝试,明显地受到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
但就在他走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时候,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出现在他的面前。
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对于接受法国革命思想来说有近水楼台之便。
70年代,这里成为启蒙运动的德支流——“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
在这里,歌德受到了卢梭、斯宾诺莎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良师——“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尔,是他把歌德引导到荷马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之中,引导到对民间歌谣的收集和学习之中,使这位正在觉醒的天才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写下了诸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
1771年,歌德以法学博士的学位结束了大学生涯,回到法兰克福实习法律业务。
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先后完成了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持之烦恼》。
前者表现了激昂的反封建的斗志,对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自由充满憧憬之情,后者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的青年维特,虽然热情奔放,向往自然,渴望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市民社会的自私庸俗、贵族阶级的歧视和侮辱、封建官僚的压制和挑剔,使他无所作为,深感孤独寂寞。
11第五章第二节歌德和《浮士德》
一、文学地位
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 的诗人和戏剧家,被 恩格斯誉为“最伟大 的德国人”; 世界文学史上的文学 大师之一,与荷马、 但丁、莎士比亚齐名 的“世界诗人”。
二、生平与创作道路 (1749-1832)
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 欧洲处于历史大变动 的时代。他是这一时 代的产儿和见证
5、艺术特点
在创作方法上,实现了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 妙结合。 在戏剧结构上,不受剧 情的特殊要求和舞台演 出的局限,始终把表现 人物作为结构的中心。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成 功地运用了矛盾和对比。 在艺术描写上,大量运 用象征手法。 语言风格上,熔抒情、 议论、讽刺于一炉。
思考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他(歌德)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 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 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 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 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 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 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恩格斯
3、思想内容
《浮士德》思想内容的核心,是具有启蒙 时代特征的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通 过浮士德不断否定过去、不断追求的经历, 反映了资产阶级先进人物努力克服内在外 在矛盾,挣脱中世纪的精神枷锁,创建理 想的资产阶级王国的艰苦历程,充分肯定 了勇于实践、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浮士德悲剧的本质
《威廉· 迈斯特》
成长小说,亦称启蒙小说。此概念最初源 于德国,是西方近代文学中颇为重要常见 的一种类型。这类小说的主人公自幼年、 少年至成年,由天真无知至成熟世故的历 练过程;或进入社会吃亏吃苦而逐渐明白 仕途艰难,人性险恶,或许经历某个或某 些重大事件而使人生有所领悟有所改变; 而在这领悟转变完成之际,故事亦达到尾 声。
第三节 歌德和《浮士德
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一 疲于为政,倦于效命, 试问,我等为官之人, 怎能辜负大好春光, 滞留在这北国帝京? 怎能不去绿野之中, 怎能不临清流之滨, 把酒开怀,提笔赋诗, 一首一首,一樽一樽。
(六)漫长而又伟大的晚年(1806~1832)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 长篇小说《亲和力》 自传《诗与真》 诗剧《浮士德》第二部。
《少年维特的烦恼》
(一)创作历程: 1、早年的情感生活: 2、不朽的夏绿蒂·布封 3、无价的自杀——耶路撒冷
(二)情节简介: 1、主要人物: 维特 ——阿尔伯特—— 绿蒂
2、维特的情感世界: 自此,日月星辰尽可以安安静静地升起又 落下,我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周围的整 个世界全给抛到了脑后。“我将要见到她啦!” 清晨我醒来,望着东升的旭日,兴高采烈地喊 道 ,“我将要见到她啦!”除此我别无希求; 一切的一切,全融汇在这个期待中了。 我从来还不曾如此幸福过;我对自然的感 受,哪怕小到一块石头,一根青草,也从来还 不曾这么充实,这么亲切过。
恩格斯曾经非常精辟而全面地论述了歌德的矛 盾及其根源。“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
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 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 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 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受嘲笑的、 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 襟狭隘的庸人„„他的气质、他的精力、他的全部精 神意向都把他推向实际生活,而他所接触的实际生活 却是很可怜的。他的生活环境是他应该鄙视的,但是 他又始终被困在这个他所能活动的唯一的生活环境里, 歌德总是面临着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地„„。”
(二)情节与结构 开篇: 献词→舞台戏剧→天上序幕(正式开端) 内容:众天使出现→上帝出现→魔鬼梅菲斯特出 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既感情丰富又十分理智,既疯 狂又智慧超群,既凶恶阴险又幼稚 天真,既过于自信又逆来顺受。在 他身上有许多错综复杂而又不可抑 制的情感。”
——艾米尔·路德维希《歌德传》
〈歌德全集〉
“歌德有时非常伟 大,有时极为渺 小;有时是叛逆 的,爱嘲笑的, 鄙视世界的天才, 有时则是谨小慎 微、事事知足, 胸襟狭隘的庸 人”。
——宗白华
《浮士德》:人生教科书
2、情节和结构 第一部,25场,不分幕 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天上序幕》 情节内容(五部分):
知识悲剧——爱情悲剧—— 政治悲剧——美的悲剧—— 事业悲剧
知识的悲剧:
批判了中世纪的经 院哲学,反映了陈腐 的书本知识和丰富的 自然人生之间的矛盾.
展示了人文主义思 想家对中世纪烦琐哲 学和封建神学体系的 否定.
1、早期生活:生于法 兰克福中产阶级家 庭 ;(莱比锡大学 -回家养病-斯特拉 斯堡大学)
二、生平与创作道路
2、早期创作: 狂飙突进时期 (1771.8—1775.5)
抒情诗:《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等 ▪ 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 ▪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特征:反对古典主义,崇尚感情,要求 自由和个性解放。
体裁: 书信体小 说
主人公: 维特 绿蒂
1. 爱情的烦恼 2. 事业的烦恼 3. 社交的烦恼
1774年第一版《少年维特的烦恼》
二、生平与创作道路
3、魏玛时期(1775— 1794—1805) ▪ 魏玛-意大利-魏玛
魏玛古典主义:又称德国
古典文学。 是指18世纪末 席勒与歌德在魏玛携手进 行文学创作,使德国文学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诗剧《浮士德》第一部 (1808出版)
歌德和《浮士德》..
一、文学地位
德国文学史上最重 要的诗人和戏剧家, 被恩格斯誉为“最 伟大的德国人”; 世界十大文化伟人 之一。 与荷马、但丁、莎 士比亚齐名的“世 界诗人”,
二、生平与创作道路 (1749-1832)
歌德生活的时代,正 是欧洲处于历史大变 动的时代。他是这一 时代的产儿和见证人
3.3《浮士德》也反映出了此时德国及其欧洲资 产阶级先进思想家的历史局限性 。
5、人物形象 (一)
浮士德
是一个虚构的 资产阶级上升 时期先进知识 分子的典型形 象。
浮士德不断否定过去、不断追求的经历, 反映了资产阶级先进人物努力克服内在 外在矛盾,挣脱中世纪的精神枷锁,创 建理想的资产阶级王国的艰苦历程。
既是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也是当时欧 洲先进知识分子的艺术写照。
充分肯定了勇于实践、积极进取、自强 不息的精神。
4、人物形象(二)
爱情的悲剧:
反映了资产阶级个 性解放的要求和封建 制度、宗教势力的矛 盾。
同时也蕴含着作家 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 家们所强调的追求现 世生活享受人生等主 张的嘲弄。
政治的悲剧 :
批判了封建王朝 的腐朽堕落,反映了 资产阶级政治上的 妥协性和思想上的 软弱性.
《浮士德》插图
美的悲剧:
对古典美的追求 并不能满足新兴 资产阶级渴求进 步的人生理想. 否定了用艺术美 来改造时代的臆 想.
---恩格斯
三、长篇诗剧《浮士德》
1、《浮士德》 的创作过程
第一部:1806年完成, 1808年出版 第二部:1831年完成, 1832年出版
《浮士德》在文近学代史人上的的圣意经义
“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和谐,又 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 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 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 的努力中寻得人生意义和价值,歌德是这时代 精神伟大的代表。他的名著《浮士德》是人生 全部的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歌德与其替身 浮士德的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 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指出解决之道。”
4、思想意义
3.1《浮士德》最重要的思想价值在于,歌德运 用艺术象征的方式,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表 现了他所理解的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 盾运用形式及其发展演进过程。
3.2 歌德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 的追求,对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300年来欧洲 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 与总结。
歌德的性格特点
“最伟大的人物永远通过一个弱点 与他的世纪相联系。“永远努力的、内向和外向的、不 断活动着的诗性修养与冲动形成他 生存的中心和基础。”——《自述》
要点: 一、永远努力着;
二、内向和外向的;
三、有天生的悟性。
性格的弱点:
怯懦
参见《贝多芬与歌德》 “我渴望由自然科学给我们带来光明, 我期待着这种光明的到来,但是,在这 个刺眼的光明面前,我不得不把我的目 光移开”。 这种怯懦是当时德国知识分子相当普 遍的现象。(包括黑格尔)
重返魏玛的创作
三大剧本: 历史剧《哀格蒙特》 《伊菲格尼亚在陶里斯》(古典主义作品) 《托夸多·塔索》
歌德说:“这个剧本是我骨头中的一 根骨头,我肉中的一块肉”。 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
二、生平与创作道路
4、晚期创作(1805— 1832)
诗集《西东合集》 长篇小说《威廉·迈斯 特的漫游时代》和《亲 和力》 自传体小说《诗与真》、 《意大利游记》 诗剧《浮士德》第二部 (1832)
《易经一》个说则:强“要天脱行离健尘,世君,子以自强 不息”。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
哦,如果空中真有精灵, 上天入地纵横飞行,
“浮士就德请难从题祥”云:端霭中降临, 引我向那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浮士德难题”:
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 和个人道德所必须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 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 灵魂。 哲学上:即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与道 德律令之间的矛盾。 在康德看来,道德的崇高是在扼制人的 情欲中实现的。
歌德在法兰克福的故居——人们瞻仰的圣地
事业的悲剧
实质是欧洲19 世纪初期空想 社会主义思想 的反映
肯定了改造自 然的意义 。
浮士德的内心经常处于两难境地:
“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 《浮士德这》一的个主想题和是那什一么个?离分!
天一使个说沉:溺“在凡强自烈强的不爱息欲者当,中终,将得到 拯救”。以固执的官能紧帖凡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