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观沧海》《龟虽寿》长春版知识精讲.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四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了另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
【经典赏析】
《观沧海》重点写茫茫沧海,洪波涌起,吞吐日月的景象,借景咏怀。为了突出主题,诗人在结构安排和表现手法上都进行了巧妙的艺术构思: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整体感知】
该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之后,曹操这年五十三岁。曹操这次北征,虽然履危蹈险,历尽艰辛,但却取得了“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三国志·武帝纪》),并消灭袁绍集团残余势力的巨大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曹操一面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就在这样的思想的支配下,曹操写出了《龟虽寿》,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的英雄襟怀,表达了不信天命、重视人力的积极见解,从而在如何对待人生的问题上奏出了那个时代最为高亢激越的乐章。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由此而来。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实景,动静结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草木,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跃然纸上。可以想象,面对大海的浩瀚,诗人发出惊异赞叹之情,不禁为大海的雄浑浩荡,波翻浪滚的景象感染。山岛的挺拔,直插空际,给人以不可动摇之感,山岛的静衬托海水的动,海水的翻滚营造豪迈阔大之势。树木葱郁,给人以强烈的生气勃勃的精神感受。诗人笔下的秋景,有着另一番景致,以一种反常的笔调写出了诗人的不同情趣。可能是以秋天作自比,虽然人老但那进取精神却如那葱郁之木,始终生机勃勃,那涌起的洪波,奏着雄壮之音,象征着那种叱咤风云,囊括宇宙之凌云斗志永不熄灭。
历史上的曹操画家笔下的曹操影视剧中的曹操
【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观沧海》和《龟虽寿》分别是组诗《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末章。
3.继续培养学生自我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掌握诗歌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学习运用对比方法鉴赏古诗。
三、教学重点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四、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情景结合和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五、课文知识分析
【作者介绍】
曹操作为当时政治和文坛上的领袖之一,“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他的诗悲壮慷慨,荡气回肠,大气纵横,震烁古今。《观沧海》和《龟虽寿》就是一曲曲豪迈的战歌。从这两首诗中,不难看出我们对曹操有太多的偏见。因为,历史与文学毕竟是不同的。历史对人物的评价更客观,而文学则夹杂着太多的个人情感。所以,我们用从文学作品中所获得的信息来评价历史人物,这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因此,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曹操的这两首诗,希望同学们能够对曹操这位封建社会历史时期的伟大人物有一个公允的评价。好,本周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qiáo)(今安徽省亳(bó)县)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诗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献帝于许都(今河南许昌东)。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网罗地主阶级中下层人士,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有的写时事,有的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慷慨。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缚,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各有成就,文学史家习惯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文学家,形成所谓的邺下文学集团。而曹氏父子则以其倡导和创作,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曹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清代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呈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太多的诗人写过有关暮年的诗歌,但是却找不出第二首有如此荡气回肠的暮年赞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很美的诗句,却难掩晚景的悲凉。曹操的这首诗如一首夕阳的颂歌,表现出自己老当益壮、老而弥坚、永不服老的个性及其永不停歇地对理想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读起来不觉精神为之一振。
【原诗】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整体感知】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题目《观沧海》《龟虽寿》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经典赏析】
《龟虽寿》全诗十四句,除最后两句为合乐时所加,与正文无关外,其余十二句每四句为一节。
第一节:诗人开始就选用“神龟”“腾蛇”两个意象。首先反用《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来说明神龟虽长寿也难免一死。然后用《韩非子·难势》:“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螾螘向矣”中的“腾蛇”作比喻,言其虽可乘云驾雾,本领大,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蚯蚓、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世间任何生物都难免一死。古人常常叹息时光易逝,生命苦短,以致伤春悲秋。《论语》中有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亦是如此,常常有感于生命的短促。在此诗中,用神龟和腾蛇终会死去来比喻人生命的有限,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然而,这样也正为诗文提供了另外的一种意蕴,有了"及时当勉励"的言外之意,人不必为人生有限而忧戚伤怀。
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地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
描绘大海景物,诗人先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山岛耸立的雄浑气势,展现出海的全景,这完全符合人们登临览胜的习惯。接着由全貌写到局部,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虽然时届初秋,碣石山依然树木丛生,百草繁茂,色彩、刚柔、动静和大海形成映衬。
《观沧海》历来被人们推为中国山水诗的创始之作。明人钟惺在《古诗归》中说“《观沧海》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道出了此诗的特点。诗人通过对大海吞吐日月星辰那种壮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统一河山的雄心壮志。沈德潜说曹操诗“时露霸气”,这“霸气”,正是曹操志在统一中原的襟怀;这“霸气”,也正是曹诗不同于其他诗作之所在。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鹍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商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其三]
乡土不同,河朔隆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难。锥不入地,苇籁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士隐老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其四]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言为心声,由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绝非是戏剧中那个狡猾、奸诈、白脸奸臣的形象。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而是一个蝇营狗苟、猥琐不堪的人,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龟虽寿》
【。
七年级语文《观沧海》《龟虽寿》长春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观沧海》《龟虽寿》
《观沧海》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曹操及建安风骨,体会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的宽广胸怀以及想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的远大抱负。
2.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三节:接下来写道:“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人生命的长短,并不是由天来决定的,只要身心修养得法,乐观豁达,顺应自然规律,就能够延年益寿。这无非是告诉人们不必为寿命而担忧,也不要因年老而消沉,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的凌云斗志。这些都突出了诗人坚强的意志和不断进取的人生观,表现了他统一中国,结束群雄割据的雄心壮志。此诗读起来能给人一种高歌猛进、令人振奋和鼓舞的感受,由此可见曹操内心志向的远大。
【帮你总结】
关于《步出夏门行》
(l)《步出夏门行四首》
[艳]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其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其二]
第二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诗是全诗的高潮与核心所在。对于“伏枥”二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认为是“伏卧在马厩上”;另一说法认为是“在马槽上服食”。这两种说法各有合理之处。然而我们不管它是在马厩上伏卧,还是在马槽里服食,只要知道诗中强调的是:马已老矣,然而,即使到了垂暮之年,它仍然有着日行千里的壮志雄心。这两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千里马比作烈士,暗示诗人虽然已经快要接近花甲之年,却不甘衰老,不因暮年而消沉,依然渴望建功立业,表达了他统一革新的壮心至老不衰,大有吞吐宇宙之势,充分表现了曹操极大的个人魅力。这四句诗被无数迁客骚人沉吟,至今仍令人赞不绝口,荡气回肠。在雄壮之意象“神龟”“腾蛇”与悲愤之意象“老骥”“烈士”的对比中更加明显地突出那种壮志豪情,促使人勃勃欲发,精神振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