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孙温绘制230幅绢本画展现《红楼梦》全貌
一切为了舒服的坐下来浅论古代人们坐姿和坐具的发展变化!
⼀切为了舒服的坐下来浅论古代⼈们坐姿和坐具的发展变化!历史上,中国⼈的坐姿经历了从席地⽽坐,到跪坐,再到垂⾜坐的过程,坐姿的变化与坐具的发展相辅相成,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化符号。
坐具的发展史,不仅是坐姿的演化史,更是国⼈的⽂化史。
箕踞⾼逸图 · 唐孙位此图描绘的是魏晋时的⽵林七贤,箕踞⽽坐。
先秦殷商时期,我们的坐姿为“蹲踞”与“箕踞”。
所谓“箕踞”,是席地坐⽽两脚前伸,这两种坐姿,因不雅⽽淘汰了。
到了殷商晚期,跪坐作为主要坐姿⽽确⽴下来。
⾄周以后,跪坐附上了礼制⾊彩。
据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载:古器⽤不备,皆坐于地上,⽽籍以席。
因席⽽坐,是礼在实际⽣活中的表现。
古⼈⾃有规矩。
有关登席的礼节,“登席不由前,为躐席。
徒坐不尽席尺。
”有关坐席的规矩,“待坐于所尊敬,⽏余席。
”有关席上跪坐的姿势,“古之坐⾃膝以下向后屈,⽽以尻坐于⾜上。
”▽跪坐⼥史箴图 · 东晋顾恺之此图是根据西晋朝⾂张华收集编写的历代先贤圣⼥的事迹《⼥史箴》内容所作之画,以为劝诫和警⽰。
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主记史) 独坐榻 · 汉⼀般来说,榻产⽣于先秦,盛⾏于汉魏六朝。
秦汉时期的⼈⼀般多坐在席上,地位尊贵者往往独坐⼀榻。
河北望都汉墓壁画 · 汉东汉刘熙的《释名》有详解:“榻,⼈所坐卧,⽈床。
床,装也,所以⾃装载也。
长狭⽽卑⽈榻,⾔其榻然近地也。
”这⾥提到的“长狭⽽卑”是相对床⽽⾔的,榻⼀般⽐较矮、窄。
两汉汉时,⼈们崇尚黄⽼⽆为,乡绅富豪⽤华美之席来表⽰⾃⼰的⾝份,因⽤途有别,分暖席、凉席,暖席由⽑⽪制,⽽凉席由⽵、草、藤编制。
亦有华贵者象⽛席、椰叶席等。
汉代坐席礼仪以东为尊,《史记·淮阴侯传》载,“得⼴武君令东向坐,⽽⼰向西事之。
”西汉时,有“榻”之名,单指坐具,“长狭⽽卑者⽈榻,⾔其体,榻然近地也,⼩者⽈独坐,主⼈⽆⼆独坐也。
”⾄东汉,“坐床者不可胜当数” 。
东汉末年,出现⼀种称为“胡床”的坐具,其与床榻完全不同,是唯⼀的⾼形坐具,⾮汉⼈所创,⽽由丝绸之路传进。
曹雪芹诞辰三百周年瓷绘全本红楼梦主题首展开幕
曹雪芹诞辰三百周年瓷绘全本红楼梦主题首展开幕羊年岁尾,适逢曹雪芹诞辰三百周年之际,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这位最伟大的文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中国商业文化杂志社,天雅集团文化中心于2016年1月10日上午在天雅美术馆举办了纪念曹雪芹诞辰三百周年瓷绘全本红楼梦主题首展。
来自社会各界的数百位文化学者、社会名流、企业精英、传媒大咖莅临现场观赏了这一稀世珍品大展。
曹雪芹作为中华文化中最闪亮的一张名片,其《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瓷绘全本红楼梦》巨作,以清代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为创作蓝本,以工笔粉彩、古彩、黑彩技法手绘于瓷板之上烧制而成。
整套作品耗时5年,由245幅瓷板画屏风组成,并以紫檀为原料作为底座屏装,蔚为壮观,先后3次获得全国美术金奖,并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瓷绘全本红楼梦》系国家一级陶瓷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裴永中,依据清代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系国家一级文物)而临绘的瓷板画巨制。
该作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依据孙温原作165幅(前八十回的160幅,后四十回的5幅)进行瓷绘;二是后四十回70幅作品中,除孙温所绘5幅外,其余65幅为孙小州所绘,因风格上有诸多不统一之处,裴永中参考原著进行大胆临改,保持与孙温所绘作品的风格统一;三是补齐了孙温绘本中一百零三回至一百零八回的欠缺,补绘了12幅作品,实现了全套作品的完整性,完璧合一。
与孙温原绘绢本不同的是,《瓷绘全本红楼梦》将诸般瓷绘工艺技法贯穿其中,层次更为清晰分明,色彩也更加丰富厚重。
粉彩、古彩、黑彩三箭齐发,既有纤细秀丽、粉润柔和,也有明净晶莹、刚劲有力,更兼工细流利、空灵清晰。
且瓷板描金的技法,使整体画面也收到了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而每幅瓷板画从制坯到描金,需经过7道工序、5次烧制,足见这部巨制历时5年之工程浩繁。
此外,《瓷绘全本红楼梦》场面之宏大也令人叹为观止,所绘人物达到了令人嗔目的3800多人次,作者能精确地将数以千计不同身份、性别、年龄、形体、性格、容貌的人物,在瓷板画上刻画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把不同时空、不同场合人物的各异表情、姿态体现得生动传神而又细微、贴切,将荣宁二府中的亭台楼榭、山水拱桥、古树名刹、奇花异草绘制得鲜活逼真、笔下生辉,使《红楼梦》这一不朽的传奇得以瓷板画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传世。
《红楼梦》手绘本
《红楼梦》手绘本来源视界艺术清代著名国画大师孙温先生用36年的时间,熬尽一生心血工笔重彩绘制的230幅巨幅图画,现存藏于大连旅顺博物馆,2004年在国内首次展出,引起世界性的轰动。
大型《红楼梦》电视剧人物服饰、室内布景、室外布景均参照孙温图画设计。
今天给大家带来精美的《红楼梦》手绘本,供大家欣赏:《作者题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太虚幻境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图画书里的文化表达
图画书里的文化表达作者:保冬妮来源:《新阅读》2019年第01期书籍,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成人书如此,儿童读物亦如此,图画书也不例外。
而说到文化,则是内涵非常广泛的一个词。
小时候,我常听那些老伯伯、老奶奶很谦虚地说:“我没什么文化。
文化只和文化人有关,我是大老粗,懂什么文化呢?文化和我不搭界。
”其实,长大了才发现,就是在老伯伯、老奶奶这样的一番言语中,已经透出了他们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表达。
不管一个人的学问高低、年岁大小、阶层属性,文化都会和他的一生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生下来的那一刻,首先接生方式与养育方式就无不浸透了文化表达,我们接受的就是生育文化的洗礼。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生俱来地就会受到家庭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母语文化、国家文化的影响,这些文化或彼此交融、或彼此对立,形成了世界上最旖旎的、各具特色的文化风景。
就算是一个不认字的人,他的饮食、服饰、生产、生活、居住、思维、语言都会烙印上自己也许没有感觉到的文化表达。
于是,他无论身处何方,用不着讲话,一举手、一投足,我们就已经洞见他所拥有的文化了。
当然,随着一个人见识的增多、学问的深厚,文化附加的含义就越来越深远。
文化是我们很难摆脱的人类标记,尽管很多人身无羁绊,或者怀抱追求和理想,渴望世界大同的愿景,但是,在人类目前的视野里,都无一例外地逃离不了文化的烙印。
于是,制约和被制约,入侵和被入侵,改变和被改变,渗透和被渗透,删除和被删除,记忆和被记忆,时时刻刻都在这个世界上演着。
文化可以彼此交流和交融,也可以彼此冲撞和冲突,甚至造成不同民族之间的争斗和战争。
21世纪,世界就像一个地球村,经济、文化的一体化是一部分人的理想。
但是,一体化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因为它限制了民族自我的成长空间,它弱化了民族情感与民族差异的内在活力,激化了那些不愿意修改文化符号的民族与国家的不满情绪。
于是我们看到,有些人在极力地去民族化,想更彻底地融入世界的同一文化;有些人在极端地民族化,更坚决地维护自身文化的纯粹性;也有人在吸收不同文化的养分,始终清醒地知道自己来自哪里,又要到哪去。
从清代工笔人物名家作品看《红楼梦》的视觉解读--高校博雅教育中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81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2(上)根据欧美的主流教育理论,21世纪的教育将毫无疑问是跨学科、统一、整和的融合教育。
美国20世纪哲学家、教育家的集大成者约翰·杜威(John…Dewey)很早就开始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批判近现代的“分科教育”会造成知识与知识之间缺乏关联性、互通性、连贯性和整体性的危险。
最早在全社会提出“STEM”①,并强调生活中发生的大多数问题都需要应用多种不同的学科知识来共同解决的美国教育,正成为全世界教育界仿效的对象。
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Fusion…of…Subjects),不仅仅是未来学科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学术研究产生比较重大的创新性成果的重要方法和策略。
传统文化的学科融合,尤其需要学者能够具有多种多样的学科背景知识,以便将各种看似不相关的知识通融交汇,并在学科的边界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从而产生创新的思想。
从高校博雅教育中传统文化构建的角度而言,构建基于《红楼梦》及红学的交叉学科的研究组织和教学团队,是促进红学研究和延伸的多角度、多维度文化融合的重要措施,文学(文本)和同时代人的艺术作品(图像)的视觉解读,体现的是高校博雅教育从文化角度更深层次地探究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 基于《红楼梦》的清代人物名家艺术作品的解读意义1.1 博物馆收藏的清代人物名家作品《红楼梦》早在清代已经是很多工笔名家十分钟爱的题材,如孙温③、喻兰、改琦、费丹旭、潘振镛等都被这本巨著深深打动,以图像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阐释对书中人物的理解。
因此,很多博物馆里都珍藏有《红楼梦》的相关作品。
这些作品往往代表了同类作品中的最高艺术水准,从跨学科研究和学科融合的角度而言,具有很高的价值。
研究较多的是藏于旅顺博物馆2004年经修复后公开展览的清代孙温的《红楼梦》图册,图册共计230幅②,周汝昌、刘心武等人也纷纷为这本册页配了诗文或专门撰写了【作者简介】翟海月(1979—),女,上海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美国太平洋大学访问学者,英国普利茅斯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当代艺术、艺术教育。
100幅《红楼梦》插图,精致!
100幅《红楼梦》插图,精致!
清代民间画师孙温用36年的时间,熬尽一生心血工笔重彩绘制的230幅巨幅图画,现存藏于大连旅顺博物馆,2004年在国内首次展出,引起世界性的轰动。
孙温,生于1826年,据考证,孙温系河北丰润人,字润斋,号浭阳居士。
在其所绘《红楼梦》于2004年展出之前少有人知。
从画上的题款中得知,该画成于同治丁卯(1867年)至光绪癸卯(1903年)年间。
从第一百十二回左下角题有“七十三老人润斋孙温”,可断他35岁左右开始绘制此画,尔后历经36载完成。
这是迄今已知孙温惟一的传世手笔。
这套画作大约在同治六年(1867年)就开始酝酿、着手,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才大体竣工,前后有三十六年之久,也就是说,这位画师差不多从五十岁
起一直到八十五岁,似乎把他的生命完全投入到了套画的创作中,比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红楼梦》耗费的心血还多三四倍。
从第二开画面开始,依次描绘出全本《红楼梦》的故事情节。
每个章回情节所用画幅数量不尽相同。
画面围绕原著的故事情节,将主要人物活动表现的细致入微,楚楚动人。
《红楼梦》绘本
交易担保微店+ 古画U盘:一部中国美术全集小程序。
100张红楼梦插图,绝世珍藏!
100张红楼梦插图,绝世珍藏!
清代著名国画大师孙温先生
用36年的时间
熬尽一生心血工笔重彩绘制的
230幅巨幅图画
现存藏于大连旅顺博物馆
全图笔法精细,
设色浓丽,情节连贯且生动感人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
将各种人物活动情节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
以生动直观的艺术形式
勾画出一幅幅
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的画面
将一部洋洋大观、令人荡气回肠的古典名著表现得耐人寻味、雅俗共赏
(本文选取了其中100幅供大家欣赏)
▼点击下方文字选购▼
狼羊兼毫宣纸套装
芥子园书
描红毛边纸名家字帖清风流云
喜欢本篇记得分享和在下方点个在看。
“叙事视角”下的故事再现论孙温全本《红楼梦》构图模式与特色
124 :《曹雪芹研究》2020年第4期“叙事视角”下的故事再现:论孙温全本《红楼梦》构图模式与特色蔡倩【提要】孙温采用“全知视角”“平视角”“俯视角”分别构图《红楼梦》中的故事;同时,利用“窗”“庭院”“围墙”等建筑物,搭配三种视角用于构图,使得画面主次分明,广阔深远,简洁干净,具有较强的空间感与立体感。
三种视角下的《红楼梦》绘画构图再 现了小说文本世界,体现了孙温对原著细节的理解与创造。
【关键词】全本《红楼梦》孙温叙事视角时空并置构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人物之众多,场面之宏伟,笔法之精细,都是《红楼梦》题材 绘画史上所没有的”①,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被视为“《红楼梦》画册之冠”②,属国 家一级文物。
学界对其绘画技法多有探讨或者涉及,如房学惠指出,该画册“在绘両技 法上,采用中国传统的青山绿水和界面技法,又参用西方传入的焦点透视法,具有清代 宫廷新体画的风格特征……图册在构罔上主要采用深远兼平远的表现技法”③。
①[清]孙温、孙允谟绘:《梦影红楼:旅顺博物馆藏全本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以木活字排印了《红楼梦》,并配有二十四页绣像人物 图,开后了《红楼梦》绘画史。
从展现《红楼梦》原著的内容而言,《红楼梦》绘画史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人物为主的绘両,以改琦《红楼梦人物图》(即《红楼梦图咏》)最负盛名;一类是以“大观 园”为主的绘画,以王判《红楼梦写真》为典型;一类是兼人物与“大观园”为主的绘画,以孙温绘全本 《红搂梦》最为杰出。
相较于改琦《红楼梦人物图》和王钊《红楼梦写真》,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发现 较晚,直至2004年旅顺博物馆将其首次在_家图书馆展出,才逐渐引发学界关注②张鸿生:《〈红楼梦〉的连环图W作品》,《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3辑。
③房学惠:《卷帙浩繁富丽精雅——旅顺博物馆藏〈红楼梦〉图册探析》,《荣宝斋》2007年第6 期。
从孙温、孙允谟合绘《红楼梦》画册的命名谈画册的著作权问题
On the naming and authorship of the Hongloumeng album by Sun Wen and Sun Yunmo 作者: 许军杰[1]
作者机构: [1]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出版物刊名: 曹雪芹研究
页码: 140-15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孙氏画册;命名;著作权;钤印;画中画
摘要:现藏于辽宁大连旅顺博物馆的清代孙温、孙允谟二人合绘的《红楼梦》画册是目前颇受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红楼题材绘画作品.2004年9月,画册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公众展出,引起
了广泛关注.十余年来画册在国内外多次展出,不同出版社以其为底本复制的出版物层出不穷.本文首先通过比较画册出版历史上多个不同的命名和绘者署名方式,指出其中均存在片面性和漏洞之处,继而就画册的著作权归属、画面的创作数量、画册的创作底本三个方面进行辨析,认为画册应
当命名为《清·孙氏绘〈红楼梦〉画册》或《清·孙氏绘〈石头记〉画册》.对于目前尚存在争议的画册著作权问题,本文重证并申明:孙温、孙允谟绝非一人,二人合作完成画册绘制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中英对照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中英对照《红楼梦》可是中国文学的瑰宝,真的是个不得不读的经典。
说到《红楼梦》,大家脑海中是不是会浮现出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呢?他们的爱情就像是那冬天的暖阳,温暖又让人心痛。
书里的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仿佛就在你身边走来走去。
贾母那慈祥的笑容,王熙凤那机灵的嘴巴,还有黛玉那清丽的身影,简直让人觉得跟他们一起生活真是太棒了!书里不仅有爱情,还有家庭的纷争,财富的争夺,简直就是一出精彩的家庭戏。
贾家、王家、史家,哎呀,像极了我们身边的邻居,明争暗斗的,让人哭笑不得。
贾宝玉就像是个被夹在中间的小可怜,他想要的不过是那份简单的爱情和宁静的生活。
可是,偏偏家里总是有这么多事儿让他烦心,哎,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还有那些风华绝代的姑娘们,真是各有各的风采。
林黛玉那娇弱的样子,仿佛一阵风就能把她吹走,但她的内心却坚韧得令人惊讶。
每当她吟诗作对,简直像是在和整个世界对话。
薛宝钗则是另外一番风景,温婉大方,真是大家闺秀的典范,仿佛永远都带着淡淡的花香。
两个人就像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交汇。
有人说,黛玉是那朵凋零的花,而宝钗则是那棵常青树,哎,这对比真让人心酸。
书里还描写了许多场景,真是栩栩如生。
大观园那片繁花似锦的美景,想象一下,春天的花开得多娇艳,夏天的荷花多清香。
贾宝玉在那儿游玩,真是恍如人间仙境。
每次聚会,大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那热闹的场面就像是过年一样,欢声笑语不断。
可是,这样的美好总是短暂,转眼间就被生活的琐事打破,真是让人感叹“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再说说书中的诗词,那可是充满了智慧和情感。
每一首诗都像是黛玉心底的低语,读起来让人心碎。
她的诗句常常让人感受到那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她在对着月亮诉说自己的心事。
贾宝玉则是那种天真无邪的性格,他的诗总是带着一种少年特有的冲动与幻想,让人忍不住想要陪他一起追逐那份纯真的梦想。
不过,书中也有不少笑点,像王熙凤那调皮捣蛋的性格,总是能把气氛搞得活跃无比。
现代教育社推出《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现代教育社推出《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韩阳
【期刊名称】《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4月24日,现代教育出版社在书博会上推出《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该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文字以上世纪30年代亚东图书馆印行的程乙本为底本、图片则是清代工笔大家孙温绘制的章回工笔画。
整套图画以石头记大观园全景为开篇,画面鸟瞰构图,将大观园诸多景致悉数入画,一览无余,设色凝重,笔法精细。
从第二幅画面开始,依次描绘出全本Ⅸ红楼梦》的故事情节。
画面除了围绕故事情节、人物活动以外,还有花卉树木、亭台楼阁、珍禽走兽、舟车轿舆及博古杂项等。
【总页数】1页(P24-24)
【作者】韩阳
【作者单位】本刊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1
【相关文献】
1.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与同类绘本的比较研究 [J], 葛英颖
2.清代孙温绘《红楼梦》的价值分析 [J], 崔人元;
3.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中人物绘画的借鉴手法 [J], 葛英颖
4.盛世华彩追梦红楼记北京天雅集团文化中心《瓷绘全本红楼梦》巨作展 [J], 周
新月
5.《红楼梦》文图关系略论——以《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为例 [J], 张健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之优劣
浅论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之优劣
夏薇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50)5
【摘要】通过对孙温绘《红楼梦》图中不能理解的画面、画家删掉的情节和淡化的情节等的研究,发现《红楼梦》图中题图不一致与小说文本“不写之写”有异曲同工之妙;被画家删掉的情节暗示了画家避免复杂的人物冲突的绘画理念,而为了把文本中人物全部笼罩到画中的设想,却使得画作为求全而放弃了细节的独特性和趣味性;画家有意淡化宝黛之情的描绘,连最为关键的“还泪”主题也能抹煞,是画作与文本内涵之间违和的具体体现。
人物在画家笔下总是不如景物那么有分量,永远只是中国画中的“点景人物”的用途,而不是重点要讲述的对象。
换句话说,画家和作家的不同在于,作家是在讲故事,而画家是用望远镜看有人物点缀的景观。
【总页数】10页(P100-109)
【作者】夏薇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与同类绘本的比较研究
2.清代孙温绘《红楼梦》的价值分析
3.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中人物绘画的借鉴手法
4.现代教育社推出《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5.《红楼梦》文图关系略论——以《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00张珍贵《红楼梦》手绘图,每一幅都是一段故事!
100张珍贵《红楼梦》手绘图,每一幅都是一段故事!
《红楼梦》这部经典许多人已重温了多回
于是最近找了许多红楼梦的插画
跟大家一起分享
每一幅画中
有着一段故事,一份深情
清代著名国画大师孙温先生
熬尽一生心血工笔重彩绘制的230幅巨幅图画
现存藏于大连旅顺博物馆
因痴迷《红楼梦》
他35岁左右便开始绘画,历时36年!
为《红楼梦》配图作画
已然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孙温画作则一改简洁白描的风格,
用重彩工笔画的形式,
勾勒出华美精致的《红楼梦》画卷。
全图笔法精细,设色浓丽,情节连贯且生动感人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
将各种人物活动情节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
以生动直观的艺术形式
勾画出一幅幅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的画面
将一部洋洋大观、令人荡气回肠的古典名著
表现得耐人寻味、雅俗共赏
画中有山水、人物、花鸟、
亭台楼阁、珍禽走兽、
鬼怪神仙及博古杂项……
仅人物就有3000多个!
孙温对人物的发型服饰和生活场景的刻画,
真实反映了明末清初生活的样态。
这一幅幅工笔画绘本,
将大观园诸多景致悉数入画,一览无遗,依次描绘出全本《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他将生命完全投入到了套画的创作中,耗费了一生的心血。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中人物绘画的借鉴手法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中人物绘画的借鉴手法
葛英颖
【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4)010
【摘要】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画面基调清雅明朗,人物婉约飘逸,形神兼备,不仅借鉴明清仕女画积极有利的绘画因素来强化自身的表现风格,还在作品中将西画技法与中国人物绘画注重勾勒的传统结合起来,为当今工笔人物画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寻找一条符合时代精神的发展途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素材.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葛英颖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22.52
【相关文献】
1.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与同类绘本的比较研究 [J], 葛英颖
2.清代孙温绘《红楼梦》的价值分析 [J], 崔人元;
3.现代教育社推出《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J], 韩阳
4.盛世华彩追梦红楼记北京天雅集团文化中心《瓷绘全本红楼梦》巨作展 [J], 周新月
5.《红楼梦》文图关系略论——以《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为例 [J], 张健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赏最美绘本学工笔画创作思路——详说《红楼梦》(孙温)之四附细部图●●●
赏最美绘本学工笔画创作思路——详说《红楼梦》(孙温)之四附细部图●●●一、比通灵金莺微露意宝玉与宝钗在温暖的房间里面讨论着金锁和玉佩。
黛玉从冰天雪地里走过来,就连周围的栏杆都是深蓝色的,使得本就寒意森森的冬天更加清冷,金玉良缘于黛玉而言,就是最冷酷的事实,一张画把宝钗与黛玉放在一冷一热两个自然环境里,也暗示了她们的生活环境。
孙温在美术史上名不见经传,这不代表他画得不好,画家是否出名,有很多因素。
我将孙温笔下的仕女跟十大传世名画《汉宫春晓图》中的仕女放在一起,你比一比看感受怎样。
《汉宫春晓图》局部仇英明朝我觉得《红楼梦》中的仕女韵致虽逊于《汉宫春晓图》,但孙温开脸优于仇英,仇英仕女画的面目是不清晰的,孙温的衣纹线条也更有“写”的味道。
《汉宫春晓图》局部仇英如果看植物的话,孙温笔下的树笔法更老辣遒劲,仇英的笔力略显单薄、柔弱。
《汉宫春晓图》局部仇英孙温笔下的老树、假山石用笔苍劲,任情恣意,写意的感觉比仇英的好。
这么粗放的笔法本来与工笔的亭台楼阁、仕女不容易协调,但是孙温通过在树、石的线条外面留一条白边,就像工笔画中留的水线,既有雪的味道,又收了收略显粗放的笔意,粗中有细,使画面更精致,工与写相得益彰。
二、辞宝钗黛玉兄妹同返这张画只有一个场景,不像其他大部分画,都用散点透视把两三件事安排到一张画里。
这突出了宝玉与黛玉在这部小说中与众不同的地位。
黛玉和宝玉在一起,栏杆变成红色了,远处的桥也变成了红色,还有生机勃勃的水仙花。
因为有彼此的关爱,再冷的冬天,也有温暖。
黛玉的袖子内、宝玉的袖子内和大氅内都有厚厚的动物皮毛,细节很用心。
三、起嫌疑顽童闹学堂这一段特别有意思,拿毛竹、门闩打架的,揪耳朵、抓头发的,打太平拳助乐的,还有在桌子上拍着手乱笑、喝着声儿叫打的,热闹极了!宝玉则在一边安慰秦钟。
从古到今,工笔画大多数时候都是含蓄典雅的,很少见这么活泼可爱的场景。
《簪花仕女图》局部周昉唐朝(宋摹本)《秋冥》局部何家英现代古画里偶尔也会有些可爱顽皮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