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V1_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国务院办公厅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国务院办公厅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全文)人民网北京11月8日电据中国政府网消息,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办法》明确,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
其中,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
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居委会、村委会等法人和基层组织制定,侧重明确应急响应责任人、风险隐患监测、信息报告、预警响应、应急处置、人员疏散撤离组织和路线、可调用或可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情况及如何实施等,体现自救互救、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特点。
《办法》规定,应急预案审批单位应当在应急预案印发后的20个工作日内依照下列规定向有关单位备案。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类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应向社会公布。
对确需保密的应急预案,按有关规定执行。
以下为《办法》全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管理,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第三条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发布、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应急预案编制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紧密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内容,切实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分类和内容第六条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
第七条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
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增强应对和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人员和相关方的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确保应急救灾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保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1.2 适用范围1.2.1 本预案所指的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是指由于突发或预知的洪汛、气象、地震和地质等自然灾害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或造成及可能造成公司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紧急事件。
1.2.2 本预案适用于公司所属各单位。
1.3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4 工作原则1.4.1 及时预警,科学应对坚持灾前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对极端气象、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的采集分析,依法规范信息来源及可靠性,增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科学应对突发应急事件。
1.4.2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采取一切措施保障员工人身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1.4.3 统一组织,协同救灾公司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指挥突发事件应急救灾工作。
各单位按照职责和权限,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
应急期间,一般性工作服从应急救灾工作。
1.5 灾害分级1.5.1 各类自然灾害按其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大小等因素分为四级,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响应。
1.5.2 I级自然灾害类事件指由于洪汛、气象、地震、地质等自然现象突然发生且事态严重,对生产场所员工安全、设备财产、生产经营和工作秩序带来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特大人员伤亡、特大财产损失或较大生态环境破坏,造成较大社会影响。
1.5.3 Ⅱ级自然灾害类事件指由于发生洪汛、气象、地震、地质等自然现象突发事件,对生产现场员工安全、设备财产、生产经营和工作秩序带来较大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一般生态环境破坏,造成一定社会影响。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监督主体与职责
监督主体
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是突发事件应 急预案管理的监督主体,负责对应急 预案的制定、实施、更新等环节进行 监督。
监督职责
监督主体应制定详细的监督计划和程 序,组织定期检查、评估应急预案的 可行性、有效性和适应性,确保预案 与实际需求相符合。
监督检查内容与方式
检查内容
监督检查应围绕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可操作性、更新机制等方面展开,具体包括 预案的目标、范围、组织体系、资源保障、应急处置流程等。
对于已经发布的应急预案,应当根据 本办法的要求进行评估和完善。对于 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应急预案,应当 及时修订或废止。
其他相关事项说明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涉及 的其他问题,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处理。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本办法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应急管理人员和公众的 应急意识和能力。
应急演练:指为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有效性 和可操作性,提高应急响应能力而组织的模拟应 急响应活动。
应急预案:指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 ,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
以上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的总则部 分,主要明确了本办法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 以及相关的定义与术语。
设备、工具等。
储备数量与布局
根据区域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 科学确定应急资源的储备数量和 布局,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
够快速、有效地调动物资。
更新与维护
定期检查应急资源的有效期和完 好率,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确
保资源始终处于可用状态。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01
02
03
突发事件及极端天气应急预案(5篇)
突发事件及极端天气应急预案(5篇)突发事件及极端天气应急预案【篇1】为进一步做好高温季节、强降雨、雨雪天气等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防止给敬老院内特困老人及工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特制定此应急预案。
一、应急组织机构1、极端天气应急工作组组长:副组长:组员:各班组负责人及班组成员职责:(1)做好日常巡查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范极端天气(高温、强降雨、雨雪)带来的影响。
(2)一旦发生极端天气(高温、强降雨、雨雪)导致大面积停电等事故时,及时做好相关应急工作,尽快恢复供电等。
(3)根据极端天气(高温、强降雨、雨雪)带来的影响,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
(4)及时向上级报告灾情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
(5)必要时请求外力支援。
(6)全体成员应在组长的统一指挥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做好极端气候的防范工作。
2、极端天气应急抢险队队长:队员:职责:(1)平时加强配电房、消防系统、电路系统、水电房的安全检查。
(2)发生极端天气(高温、强降雨、雨雪)同时引发灾情时,组织人员实施救援行动。
(3)及时向自然灾害应急小组汇报极端天气(高温、强降雨、雨雪)产生的后果。
(4)事后总结应急处置的工作经验。
(5)一旦发生极端天气(高温、强降雨、雨雪)及时组织院内老人转移至安全地带,确保院内老人生命安全。
二、应急程序1、敬老院应急程序(1)一旦发生极端天气(高温、强降雨、雨雪)时,应迅速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2)及时报告自然灾害应急工作组组长(夜间通知总带班人员),报告自然灾害(高温、强降雨、雨雪)造成的具体灾害(如雷击起火、雷击停电、雷击引起设备故障、洪涝灾害等)情况。
(3)如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由办公室以电话等多种形式向各部门发出通知,积极组织应对,尽量避免不安全事件发生。
(4)如时间紧急,应立即报告自然灾害应急工作组组长(夜间通知总带班人员),说明详细情况,向各部门发出通知,及时安排护理组妥善安排老人做好避险工作,如遇强雷雨天气,应提醒各班组将用电设备的电源切断,以防止雷击损坏设备。
国家极端天气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我国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灾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政府、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应对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干旱、洪涝、台风、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二、组织指挥体系2.1 成立国家极端天气应急指挥部国家极端天气应急指挥部由国务院相关部门组成,负责全国极端天气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2.2 地方各级政府成立相应的应急指挥部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极端天气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三、预防与预警3.1 预防措施3.1.1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各级气象部门应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及时发布极端天气预警信息。
3.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其抗灾能力。
3.1.3 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极端天气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3.2 预警发布3.2.1 气象部门根据监测情况,及时发布极端天气预警信息。
3.2.2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应密切关注预警信息,做好防范准备。
四、应急响应4.1 响应级别根据极端天气事件的严重程度,将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级别: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4.2 响应措施4.2.1 Ⅰ级响应:国家极端天气应急指挥部启动,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全面进入应急状态。
4.2.2 Ⅱ级响应:省级政府应急指挥部启动,市、县两级政府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启动。
4.2.3 Ⅲ级响应:市级政府应急指挥部启动,县级政府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启动。
4.2.4 Ⅳ级响应:县级政府应急指挥部启动,乡镇(街道)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启动。
4.3 应急行动4.3.1 疏散转移:对可能受到极端天气影响的地区,及时组织群众疏散转移。
极端天气应急预案
极端天气应急预案极端天气是指天气异常恶劣的情况,如台风、暴雨、暴雪等。
这些极端天气不仅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还可能对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和执行极端天气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极端天气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和具体内容,以期为应对极端天气提供科学、高效的指导。
一、极端天气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极端天气应急预案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预案的制定应基于科学研究和专家意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提前预判和预警极端天气的发生,从而提高预案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灵活性原则:预案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和紧急程度进行调整和变动。
因为极端天气的发展和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必须随时调整预案来应对具体情况。
3.协同性原则:预案的制定需要多个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协作。
只有各部门之间形成紧密配合和有效沟通,才能在关键时刻迅速行动,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协同性。
二、极端天气应急预案的具体内容(一)应急组织架构1.建立应急指挥部,由相关部门的领导担任指挥部的负责人,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应急工作。
2.划定应急队伍,包括消防、医疗、抢险救援等专业队伍。
同时,要进行众志成城的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应急工作。
(二)预警与警报发布1.建立健全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获取天气变化信息。
2.制定预警信号和警报发布规范,确保信息的准确、及时传递给公众。
(三)人员疏散与避难1.制定科学合理的疏散方案,确保人员的安全有序疏散。
2.划定避难区域和避难设施,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物资保障与供应1.建立物资储备体系,包括食品、饮用水、药品等基本生活物资。
2.确保物资的质量和供应,制定合理的物资调度和储备制度。
(五)公众宣传与教育1.加强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2.发布及时准确的应急信息,指导公众采取正确的行动。
三、极端天气应急预案的执行与评估应急预案的制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执行和评估。
应急预案规定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第二章组织体系与职责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第七条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由以下部门组成:(一)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急处置。
(二)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确保应急救援通道畅通,协助疏散群众。
(三)卫生部门:负责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
(四)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应急救援物资的运输和保障。
(五)通信管理部门:负责通信保障和应急信息发布。
(六)其他相关部门:根据突发事件类型,按照职责分工,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第八条各部门职责:(一)应急管理办公室: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协调各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二)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协助疏散群众,保障应急救援通道畅通。
(三)卫生部门:开展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
(四)交通运输部门: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的运输和供应。
(五)通信管理部门:确保通信保障和应急信息发布。
(六)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第三章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编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
国务院办公厅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全文)
国务院办公厅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全文)人民网北京11月8日电据中国政府网消息,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办法》明确,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其中,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居委会、村委会等法人和基层组织制定,侧重明确应急响应责任人、风险隐患监测、信息报告、预警响应、应急处置、人员疏散撤离组织和路线、可调用或可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情况及如何实施等,体现自救互救、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特点.《办法》规定,应急预案审批单位应当在应急预案印发后的20个工作日内依照下列规定向有关单位备案.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类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应向社会公布.对确需保密的应急预案,按有关规定执行.以下为《办法》全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管理,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订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第三条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发布、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适用本办法.第四条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原则.第五条应急预案编制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紧密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内容,切实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第二章分类和内容第六条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第七条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总体应急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政府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制度安排,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是政府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重要专项工作而预先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工作方案,由有关部门牵头制订,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部门应急预案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本部门(行业、领域)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涉及部门工作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鼓励相邻、相近的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应对区域性、流域性突发事件的联合应急预案.第八条总体应急预案主要规定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以及应急保障的总体安排等,明确相关各方的职责和任务.针对突发事件应对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不同层级的预案内容各有所侧重.国家层面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应对原则、组织指挥机制、预警分级和事件分级标准、信息报告要求、分级响应及响应行动、应急保障措施等,重点规范国家层面应对行动,同时体现政策性和指导性;省级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机制、信息报告要求、分级响应及响应行动、队伍物资保障及调动程序、市县级政府职责等,重点规范省级层面应对行动,同时体现指导性;市县级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机制、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措施、队伍物资保障及调动程序等内容,重点规范市(地)级和县级层面应对行动,体现应急处置的主体职能;乡镇街道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传播、组织先期处置和自救互救、信息收集报告、人员临时安置等内容,重点规范乡镇层面应对行动,体现先期处置特点.针对重要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等重要目标物保护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风险隐患及防范措施、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和紧急恢复等内容.针对重大活动保障制定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活动安全风险隐患及防范措施、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人员疏散撤离组织和路线等内容.针对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队伍、物资、装备、资金等资源保障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组织指挥机制、资源布局、不同种类和级别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资源调用程序等内容.联合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相邻、相近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间信息通报、处置措施衔接、应急资源共享等应急联动机制.第九条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居委会、村委会等法人和基层组织制定,侧重明确应急响应责任人、风险隐患监测、信息报告、预警响应、应急处置、人员疏散撤离组织和路线、可调用或可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情况及如何实施等,体现自救互救、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特点.大型企业集团可根据相关标准规范和实际工作需要,参照国际惯例,建立本集团应急预案体系.第十条政府及其部门、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可根据应急预案,并针对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工作灵活制定现场工作方案,侧重明确现场组织指挥机制、应急队伍分工、不同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应急装备保障和自我保障等内容.第十一条政府及其部门、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可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内容一般包括风险隐患分析、处置工作程序、响应措施、应急队伍和装备物资情况,以及相关单位联络人员和电话等.第十二条对预案应急响应是否分级、如何分级、如何界定分级响应措施等,由预案制定单位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第三章预案编制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针对本行政区域多发易发突发事件、主要风险等,制定本级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编制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适时修订完善.单位和基层组织可根据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制定本单位、本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编制计划.第十四条应急预案编制部门和单位应组成预案编制工作小组,吸收预案涉及主要部门和单位业务相关人员、有关专家及有现场处置经验的人员参加.编制工作小组组长由应急预案编制部门或单位有关负责人担任.第十五条编制应急预案应当在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一)风险评估.针对突发事件特点,识别事件的危害因素,分析事件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以及次生、衍生后果,评估各种后果的危害程度,提出控制风险、治理隐患的措施.(二)应急资源调查.全面调查本地区、本单位第一时间可调用的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场所等应急资源状况和合作区域内可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必要时对本地居民应急资源情况进行调查,为制定应急响应措施提供依据.第十六条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的意见,与相关的预案作好衔接.涉及其他单位职责的,应当书面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必要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要求或实际需要,征求相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意见.第四章审批、备案和公布第十七条预案编制工作小组或牵头单位应当将预案送审稿及各有关单位复函和意见采纳情况说明、编制工作说明等有关材料报送应急预案审批单位.因保密等原因需要发布应急预案简本的,应当将应急预案简本一起报送审批.第十八条应急预案审核内容主要包括预案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是否与有关应急预案进行了衔接,各方面意见是否一致,主体内容是否完备,责任分工是否合理明确,应急响应级别设计是否合理,应对措施是否具体简明、管用可行等.必要时,应急预案审批单位可组织有关专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第十九条国家总体应急预案报国务院审批,以国务院名义印发;专项应急预案报国务院审批,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部门应急预案由部门有关会议审议决定,以部门名义印发,必要时,可以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总体应急预案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以本级人民政府名义印发;专项应急预案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必要时经本级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或专题会议审议,以本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名义印发;部门应急预案应当经部门有关会议审议,以部门名义印发,必要时,可以由本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转发.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须经本单位或基层组织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签发,审批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第二十条应急预案审批单位应当在应急预案印发后的20个工作日内依照下列规定向有关单位备案:(一)地方人民政府总体应急预案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二)地方人民政府专项应急预案抄送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备案.(三)部门应急预案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备案.(四)涉及需要与所在地政府联合应急处置的中央单位应急预案,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备案.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二十一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类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应向社会公布.对确需保密的应急预案,按有关规定执行.第五章应急演练第二十二条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演练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实战演练、桌面推演等方式,组织开展人员广泛参与、处置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至少每3年进行一次应急演练.地震、台风、洪涝、滑坡、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域所在地政府,重要基础设施和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生命线工程经营管理单位,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等,应当有针对性地经常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第二十三条应急演练组织单位应当组织演练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演练的执行情况,预案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指挥协调和应急联动情况,应急人员的处置情况,演练所用设备装备的适用性,对完善预案、应急准备、应急机制、应急措施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鼓励委托第三方进行演练评估.第六章评估和修订第二十四条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分析评价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和科学规范管理.第二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修订应急预案:(一)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上位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发生变化的;(二)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重大调整的;(三)面临的风险发生重大变化的;(四)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的;(五)预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发生变化的;(六)在突发事件实际应对和应急演练中发现问题需要作出重大调整的;(七)应急预案制定单位认为应当修订的其他情况.第二十六条应急预案修订涉及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应急处置程序、主要处置措施、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等重要内容的,修订工作应参照本办法规定的预案编制、审批、备案、公布程序组织进行.仅涉及其他内容的,修订程序可根据情况适当简化.第二十七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等,可以向有关预案编制单位提出修订建议.第七章培训和宣传教育第二十八条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通过编发培训材料、举办培训班、开展工作研讨等方式,对与应急预案实施密切相关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救援人员等组织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将应急预案培训作为应急管理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公务员培训、应急管理干部日常培训内容.第二十九条对需要公众广泛参与的非涉密的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制作通俗易懂、好记管用的宣传普及材料,向公众免费发放.第八章组织保障第三十条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对本行政区域、本行业(领域)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国务院有关部门可根据需要编写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指导本行业(领域)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第三十一条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要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相关具体工作,将应急预案规划、编制、审批、发布、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所需经费纳入预算统筹安排.第九章附则第三十二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大型企业集团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实施办法.第三十三条本办法由国务院办公厅负责解释.第三十四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为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针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制定、实施和修订应急预案。
第二条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统一规划、分类指导: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实现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
2. 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负责。
3. 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应急预案应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4.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预防为主,将预防工作贯穿于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全过程。
第二章应急预案的编制第三条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 预案概述:包括预案名称、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编制目的等。
2. 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风险评估,明确风险等级和应对措施。
3. 组织指挥体系:明确应急指挥机构、职责分工、联络方式等。
4. 应急响应: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包括预警、应急处置、救援、恢复重建等。
5. 保障措施:明确应急物资、设备、资金、人员等保障措施。
6. 宣传教育:制定宣传教育计划,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四条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1. 组织编制: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组织编制应急预案。
2. 征求意见: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意见。
3. 审核批准: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由应急管理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章应急预案的实施第五条应急预案的实施应当遵循以下要求:1. 及时启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2. 信息报告: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情况。
2024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2024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____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快速、高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和社会公众等在____年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应急预案管理工作。
第三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建立在科学、权威和实际的基础上,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权威部门的规定。
第四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执行和评估等工作,应当坚持统筹兼顾、分类管理、区域配套、参与多元的原则。
第五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以突发事件类型、危害程度、应对能力等为依据,阐明疏导转移、救援救治、应急处置等环节,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第六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评审,应当由相关部门和单位组织专家进行,确保预案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七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发布,应当由责任部门按照有关程序公开发布,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让社会大众了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和应对措施。
第八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执行,应当依据事态发展情况和预案内容,全面、准确地组织指挥,协调配合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
第九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评估,应当及时组织,按照相关评估标准,对预案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完善预案内容。
第二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第十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由责任部门和单位牵头负责,应当参照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考虑突发事件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分类管理,明确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
第十二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突发事件的背景和特点: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形成过程、危害特点等进行分析和阐述。
二、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明确各责任部门的职责和协调机制,建立起应急组织体系。
应对极端天气的安全管理制度措施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暴雨、洪水、干旱、台风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二、管理制度1. 组织机构(1)成立极端天气应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极端天气应对工作。
(2)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应对工作有序进行。
2. 预警预报(1)加强与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及时获取极端天气预警信息。
(2)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和人员。
3. 应急预案(1)制定针对不同极端天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级别、应急措施、救援力量调配等。
(2)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实战能力。
4. 防灾减灾(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抗灾能力。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5. 应急物资储备(1)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应急物资充足。
(2)定期检查、维护应急物资,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6. 人员培训(1)开展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2)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极端天气的实战能力。
1. 建立预警系统(1)完善气象预警预报体系,提高预警准确性。
(2)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实现预警信息快速传递。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加强防洪、防涝、防台风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2)加强排水系统、电力设施等关键基础设施的维护,确保极端天气下的正常运行。
3. 优化应急救援体系(1)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提高救援能力。
(2)加强应急救援装备的研发和配备,提高救援效率。
4. 强化宣传教育(1)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2)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人民群众的应急逃生能力。
5. 跨区域协作(1)加强区域间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协同作战能力。
极端天气应急管理预案(精选2024)
目录
• 极端天气概述与影响 • 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 • 预警机制建立与完善 • 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策略 • 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部署 • 总结回顾与未来发展规划
01
极端天气概述与影响
极端天气定义及类型
极端天气定义
极端天气是指异常剧烈或罕见 的自然现象,包括极端高温、 低温、暴雨、干旱、台风、暴
03
提升公众应急能力
加强应急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
力。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
参与的良好氛围。
THANKS。
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建立极端天气预 警信息专用通道,确保在紧急情况下 能够快速将预警信息推送给用户。
预警信号识别与响应程序
制定预警信号标准
根据不同类型的极端天气,制定 相应的预警信号标准,包括信号 颜色、图标、含义等,方便公众
快速识别。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针对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制定相 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和程序,包括人 员疏散、交通管制、设施关闭等, 确保公众安全。
雪等。
极端高温
持续多日的酷热天气,导致热 浪和干旱。
极端暴雨
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易引发洪 涝灾害。
极端风暴
强风、雷暴、龙卷风等强对流 天气现象。
近年极端天气事件回顾
01
02
03
事件一
XXXX年夏季,我国南方 地区遭遇持续高温和干旱 ,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农作物受灾严重。
事件二
XXXX年,某沿海城市遭 受罕见台风袭击,伴随暴 雨和风暴潮,造成重大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组织专家团队对受灾地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人员伤亡、房屋倒塌 、基础设施损毁等情况,为后续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极端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极端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编制。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行政区域内可能发生的各类极端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应急组织体系1. 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是极端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和监督应急处置工作。
2. 应急指挥部组成应急指挥部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3. 应急指挥部职责- 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指挥、协调各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评估应急处置效果;- 及时向上一级指挥部报告应急处置情况。
三、应急处置流程1. 预警阶段- 气象、水利、卫生等部门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处置准备。
2. 响应阶段-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要求,迅速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采取紧急疏散、救援、转移等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组织医疗、卫生、交通、通信等部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3. 恢复阶段- 组织灾后重建,恢复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 调查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四、应急处置措施1. 人员疏散- 根据极端事件特点,制定人员疏散方案,确保人员安全;- 采取紧急疏散、转移等措施,确保受威胁人员及时撤离。
2. 救援行动- 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救援行动;- 提供医疗、卫生、心理援助,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3. 信息发布- 及时发布极端事件相关信息,引导公众正确应对;- 加强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
4. 物资保障- 确保应急救援物资供应,满足应急处置需求;- 组织生产、调拨、储备应急救援物资。
应急管理极端天气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因极端天气(如暴雨、洪水、干旱、台风、地震、沙尘暴等)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
三、应急组织体系1. 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极端天气应急工作。
2. 成立应急指挥部由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下设,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应急预案,协调各部门、单位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3. 应急救援队伍由公安、消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等部门组成,负责现场救援、物资保障、信息报送等工作。
四、应急响应程序1. 预警响应(1)根据气象、地震等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启动预警响应。
(2)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预警信息发布、应急物资储备、人员疏散等工作。
2. 应急响应(1)启动应急响应,启动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应急措施。
(2)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现场救援工作。
(3)做好受灾群众安置、生活救助、卫生防疫等工作。
3. 恢复重建(1)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2)对受灾地区进行评估,制定恢复重建方案。
五、应急保障措施1. 物资保障(1)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如食品、饮用水、帐篷、药品等。
(2)加强物资调配,确保应急救援物资及时供应。
2. 人员保障(1)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演练,提高救援能力。
(2)加强培训,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3. 通信保障(1)确保应急通信畅通,保障信息报送及时。
(2)建立应急通信网络,确保应急救援信息传输。
六、应急值班制度1. 建立应急值班制度,明确值班职责。
2. 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应急信息畅通。
3. 值班人员要熟悉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七、预案管理与更新1. 本预案由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突发极端天气应急预案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应对突发极端天气,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特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发生的突发极端天气事件,包括暴雨、洪水、台风、干旱、高温、寒潮、大风、沙尘暴等。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1. 成立突发极端天气应急指挥部成立突发极端天气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突发极端天气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 组织体系(1)应急指挥部:由政府分管领导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应急办公室:负责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下设各专项工作组。
(3)各专项工作组:负责应急处置、信息报送、物资保障、群众安置等工作。
3. 职责(1)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突发极端天气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应急办公室:负责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协调各专项工作组,确保信息畅通。
(3)各专项工作组:①应急处置组:负责组织救援队伍,开展现场救援工作;②信息报送组:负责收集、整理、报送突发极端天气事件信息;③物资保障组:负责调配应急物资,保障救援工作顺利进行;④群众安置组:负责转移安置受灾群众,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三、预警与响应1. 预警(1)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根据预警信息,启动本预案,采取相应措施。
2. 响应(1)根据预警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应急指挥部组织各专项工作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加强信息报送,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四、应急处置1. 现场救援(1)组织救援队伍,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工作。
(2)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救援人员安全。
2. 群众安置(1)根据受灾情况,制定安置方案。
(2)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3. 物资保障(1)调配应急物资,保障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极端天气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极端天气应急管理制度范文极端天气应急管理制度一、前言极端天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以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要素变化异常、出现罕见现象的天气。
极端天气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交通、农业、经济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有效应对极端天气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一套完善的极端天气应急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应急管理机制2.1 架构极端天气应急管理制度包括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群众参与的机制。
具体而言,应包括国家气象部门、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民政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农业部门、医疗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等相关部门的融合配合。
2.2 职责(1)国家气象部门负责对极端天气进行预报、监测和评估,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地方政府应按照国家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急救援行动。
(3)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各相关部门,组织指导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4)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受灾群众的救助和安置工作。
(5)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对交通运输领域的影响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6)农业部门负责评估农业损失,组织抗灾救灾工作。
(7)医疗卫生部门负责组织医疗救护和疫情防控工作。
(8)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学校安全疏散和保障师生生命安全。
2.3 协调机制应急管理部门设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应急救援行动,确保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
由应急指挥部负责发布应急预案、预警信息,组织应急演练等工作。
同时,建立决策科学、信息公开、预案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
并配备相应的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人员,以应对突发的极端天气事件。
三、预警机制3.1 预警发布极端天气预警应及时准确发布,覆盖范围包括灾害发生地区和周边地区。
预警信息应包括灾害类型、影响范围、预计时间等信息,方便民众了解情况并做出应对措施。
预警信息的发布渠道包括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以确保信息的及时传达。
3.2 预警层级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预警信息分为不同的层级。
极端天气突发安全事故预案
一、预案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暴雨、洪水、台风、地震等,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可能引发的各类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和报告极端天气引发的各类安全事故;2. 快速响应,有效组织救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 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应急工作有序进行。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调度应急救援工作。
- 指挥长: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副指挥长: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成员:由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负责人组成。
2. 应急救援队伍:负责现场救援、搜救、转移等任务。
- 救援队伍由公安、消防、医疗、交通、通信等部门人员组成;- 社区志愿者、企事业单位员工等可根据需要参与救援。
3. 信息报送组:负责收集、汇总、上报应急救援信息。
- 成员由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等人员组成。
五、应急响应1. 预警阶段:当接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极端天气预警信息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2. 应急响应阶段:(1)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队伍;(2)开展现场救援,确保人员安全;(3)对受灾区域进行交通管制,确保救援车辆通行;(4)开展物资保障,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5)加强信息报送,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汇报救援情况。
3. 恢复阶段:(1)对受灾区域进行评估,制定恢复重建方案;(2)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灾后重建工作;(3)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六、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2.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3. 资金保障:设立应急救援专项资金,用于应急救援工作。
4. 技术保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极端天气处置应急预案
一、总则1. 目的:为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地区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暴雨、洪水、干旱、台风、地震、山体滑坡等。
3. 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依法依规,科学应对;- 快速反应,协同处置。
二、组织体系1. 应急指挥部:成立极端天气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本地区极端天气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 成员单位:应急指挥部由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组成,具体包括:- 气象部门;- 公安部门;- 水利部门;- 城市管理部门;- 卫生部门;- 教育部门;- 企业单位;- 社区居委会;- 新闻媒体等。
3. 职责分工:- 应急指挥部负责全面协调指挥;- 气象部门负责提供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交通安全;- 水利部门负责江河湖泊的防洪排涝;- 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城市基础设施的巡查维护;- 卫生部门负责医疗卫生保障;- 教育部门负责学校的安全保障;- 企业单位负责本单位的安全防护;- 社区居委会负责社区内的应急处置;- 新闻媒体负责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三、预警响应1. 预警发布:气象部门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 响应启动:- 预警信息发布后,应急指挥部根据预警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 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迅速采取应急措施。
3. 响应措施:- 公安部门加强巡逻,维护社会治安;- 水利部门加强江河湖泊的巡查,做好防洪排涝准备;- 城市管理部门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检查,确保安全;- 卫生部门做好医疗卫生保障,储备应急药品和物资;- 教育部门做好学校的安全保障,确保师生安全;- 企业单位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防止事故发生;- 社区居委会做好社区内的应急处置,确保居民安全。
四、应急处置1. 应急处置流程:- 接到灾情报告后,应急指挥部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流程;- 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立即开展救援工作;- 救援力量根据灾情发展情况,调整救援策略。
极端天气应急工作预案
一、预案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我国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为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的1. 提高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
2. 最大程度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
3. 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应对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台风、暴雨、洪水、干旱、高温、低温、沙尘暴等。
四、组织体系1. 应急指挥部: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和调度应急工作。
2. 现场指挥部: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地设立,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3. 应急队伍:包括消防、公安、医疗、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的专业队伍和社会志愿者。
4. 专家咨询组:由气象、水利、环保、地质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为应急指挥部提供决策支持。
五、预警响应1. 预警发布:气象部门发布极端天气预警信息后,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本预案。
2. 信息报告: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应及时向上级报告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情况。
3. 预警响应:根据预警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采取相应措施。
六、应急处置1. 人员转移:对可能受到极端天气影响的区域,及时组织人员转移,确保生命安全。
2. 交通管制:对易受极端天气影响的道路、桥梁、隧道等采取交通管制措施,确保交通安全。
3. 抢险救援:对发生灾害的区域,迅速组织抢险救援队伍进行救援。
4. 医疗救护:确保医疗救护资源充足,及时救治伤员。
5. 生活保障: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食品、饮用水、帐篷等物资。
6. 环境监测:对受极端天气影响的环境进行监测,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七、恢复重建1. 灾后评估:对受灾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制定恢复重建方案。
2. 重建工作:根据评估结果,有序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生产生活秩序。
极端天气应急管理办法
极端天气应急管理办法为及时有效应对大风、大雨、大雪等极端恶劣天气引发的绿化损毁、道路淤泥、落叶遍地、道路结冰等问题,提高应对恶劣天气的应急反应能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的避免或降低恶劣天气带来的损失,维护城市干净整洁,确保广大市民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特制订本应急工作预案。
一、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依规”的应急管理原则,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联动协调应急管理机制和“快速反应、处置得当”的应急处理措施,着力解决大风、大雨、大雪等极端恶劣天气城市管理出现的突发问题,建立一支反应迅速、处置得力的快速应急队伍,全力保障城市管理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为全市人民提供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二、组织机构为扎实做好恶劣天气应急工作,确保应急管理的统筹协调、调度有序,成立局应急管理指挥部:总指挥:城市管理局局长副指挥: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成员:指挥部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综合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同志担任,主要负责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协调、调度。
主要职责:1、对恶劣天气应急工作实施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2、制定有效的应急工作方案,在第一时间内组织实施,并及时上报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3、根据上级的安排部署,指挥和组织各项应急、抢险工作的实施。
4、及时传达上级有关部门下达的各项应急决策和指令,并检查、上报执行情况。
5、及时根据气象局发布天气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预案并组织实施。
三、应急分工一旦发生城市管理突发事件,一切人员立即进入应急工作岗位。
应急指挥部分为环卫一组、环卫二组、环卫三组、园林组、公园组和资源组,具体分工如下:环卫组:组长:成员:**************包联单位:保洁公司市政维管组:组长:成员:**********包联单位:市政设施设备维管单位市政园林绿化组:组长:成员:**********包联单位:市政绿化景观管理单位各领导小组在启动应急预案后必须立即赶赴包联区域,帮助指导各基层单位开展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做到第一时间到场,最后一刻离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一、目的:
为规范集团对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对极端天气、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各公司应对和处理极端天气、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消除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维护公司良好工作秩序,确保安全稳定,依据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规定,结合集团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集团及各子公司。
三、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的范围
1、极端天气范围:台风、雷电、大暴雨、冰雹、大雾 (霾)、高温等。
2、突发事件范围: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风灾、雪灾、水灾等)、事故灾难(交通事故、设施设备事故、火灾、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流行性疾病、食物中毒等)和社会安全事件(群访等);
四、主要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增强忧患意识、稳定意识、责任意识,做到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预案准备、组织准备以及资金物资准备工作,加强演练,防患于未然。
2、突出快速反应的原则。
对发生事件时应迅速做出反应,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消除影响,尽快恢复日常秩序。
3、分级负责、分工合作的原则。
坚持分级管理,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并根据职责分工组织各部门共同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4、权责一致的原则。
参与处置人员要按照预案规定行使权力;紧急情况下,可视情临机决断,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有效控制事态发展;对不作为、推诿、延误时机、组织不力等失职、渎职行为,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五、管理内容:
1、集团地产运营管理部、商业管理部、酒店管理部、物业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各板块管理部门)须要求各公司制定对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并完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制。
2、集团各板块管理部门须对各公司制定的应急预案加强演练管理,应使员工熟悉应急工作过程,掌握应急工作要领,通过演练发现应急准备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3、集团各板块管理部门须根据季节性、阶段性组织对各公司开展应急预案的检查工作,重点检查各公司预防异常天气和突发灾害的准备工作,检查应急预案、责任制落实情况、重点监控部位、物资储备情况等事项。
4、各公司应根据其当地阶段性、季节性特点,结合环境、天气预报信息等,在得到极端气象预报后,及时启动预警。
5、在预警期间各公司须安排专人值班,必要时分管高管须值班。
突发事情发生时须立即上报分管领导及总裁办,并积极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处理。
6、针对突发应急事件发展的性质、特点、规律,做出应急反应。
并调集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
7、对突发的应急事件,坚持分级负责,在得知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要上报单位负责人及集团分管领导,并报总裁办备案;必要时主要负责人亲临现场,指挥抢险。
8、事件处置过程中,应须随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事件处理情况及采取的措施。
9、突发事件结束后,集团各板块管理部门须督促各公司应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救助情况、所采取措施效果评价、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
表彰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追究玩忽职守、失职、渎职人员的责任。
六、本管理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弘阳集团有限公司
总裁办
201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