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航天发射场

合集下载

航天科普知识题汇总

航天科普知识题汇总

航天科普知识题1、人类已研制出几种载人航天器?人类现已研制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3种载人航天器。

2、载人航天器各有什么用途?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主要用于接送航天员和货物,且在太空飞行时间一般不超过20天,又可称为天地往返运输器;空间站在太空长期运行,不返回地面,主要用于观天看地、研究空间科学、太空生产和轨道服务等。

3、火箭的故乡在哪里?“火箭”的最早含义是“带火的箭”,出现在中国的三国时期。

火药发明后,宋代兵家打仗时,就把火药桶绑在箭杆上,点燃引信后,靠火药喷火产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飞得更远,这种火箭已具有了现代火箭的雏形。

世界公认,中国是火箭的故乡。

4、我国的神州号飞船有几个舱段组成?神州号飞船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船,采用“三舱一段”构型,即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推进舱和轨道舱上各有一对太阳能帆板。

推进舱在飞船的最下部,返回舱在中间,轨道舱在上部,附加段在飞船的最顶端。

5、神州号飞船“三舱一段”的作用是什么?推进舱是飞船在空间运行及返回地面时的动力装置;返回舱是飞船起飞、飞行和返回过程中航天员乘坐的舱段,也是整个飞船的控制中心;轨道舱是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装有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

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作准备的。

在载人飞行交会对接前,他也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

6、飞船返回地面时,是所有舱段都返回吗?不是。

飞船返回地面时,只有返回舱一个舱返回地面。

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后,轨道舱可以留在轨道上继续工作半年左右。

7、苏联和美国的第一代载人飞船是几舱飞船?苏联的第一代“东方”号飞船,是双舱飞船;美国的第一代“水星”六号飞船是单舱飞船,1962年2月20日,美国航天员格伦乘坐该型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3圈。

8、神州号飞船有多少个分系统组成?共有13个分系统:结构与机构、指导导航与控制、数据管理、测控通信、热控制、推进、电源、有效载荷、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乘员、仪表照明、应急救生、回收着陆等。

航天发射场建设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支撑

航天发射场建设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支撑

地理环境
航天发射场的选址需要考虑地理 环境,包括地势、气象、地震等
方面的因素。
环保要求
航天发射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废 气和固体废弃物,需要采取有效 的环保措施,确保发射活动符合
环保要求。
社会环境
航天发射场的选址需要考虑社会 环境,包括人口密度、交通条件
等方面的因素。
应对策略与措施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提 高航天发射技术水平,降低技
航天发射场的分类与功能
航天发射场的分类
固定式发射场
这类发射场设施完备,具备多种 发射能力,是航天发射的主要场 所。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就属于
此类。
移动式发射场
这类发射场主要用于临时性或特殊 任务的发射,设施相对简单,灵活 性高。中国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 曾用于此类发射。
国际合作发射场
这类发射场主要用于国际合作任务 ,设施和技术标准需满足国际要求 。中国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就曾承 担过此类任务。
03
航天发射场建设的挑战与对 策
技术挑战
01
02
03
发射技术
航天发射技术要求高,需 要解决火箭起飞、助推器 分离、整流罩分离等一系 列程中需要 精确的导航和控制,以确 保能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
发射安全
航天发射存在一定的风险 ,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 施,确保发射过程中的人 员和设备安全。
推进智能化发射
中国将推进发射场的智能化建设,实 现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射流程,提高 发射效率。
拓展商业发射市场
中国将积极拓展商业发射市场,为国 内外客户提供卫星发射和空间服务。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展望
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将加强与国际航天机构和国家的合作,共同推进航天事业的发 展。

有关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_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有关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_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有关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_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有关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_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月球距离地球约38万公里,是离地球最近的星体,也是人类太空探索第一站。

千百年来,人们用美丽的神话祈盼的诗歌表达飞向月球的愿望。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

1961年4月12日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号”宇宙飞船,用108分钟环绕地球一圈,写下了人类航天飞行的新篇章。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率先登上月球,在月面停留了22小时,揭开了人类探索月球、开发月球的历程。

这是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11年的结果。

在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前,美国多次发射遥控飞船环绕月球飞行或登月,对月球进行拍照,对月面的地藐及环境有了全面的了解。

其后共有6艘飞船,12名航天员登上了月球表面,带回来了月球的岩石和土壤标本。

同时,前苏联也在1970年至1973年有两个无人驾驶月球车在月面进行了探测。

1959年至1976年美国和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45个对月球的各种探测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76年以后,一方面由于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失去了相互竞争的动力;另一方面实施登月计划,确实耗资大,效益低、技术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必须采用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式来拟定登月计划。

所以,登月计划沉寂了近18年。

随着空间应用需求的日益加大,载人航天等主要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空间军事活动的需要,加上近10年来对月球探测的新发现,尤其探测到月球两极有大量的冰存在,引起了各国极大的兴趣,促使探月热再度兴起。

有冰就可以融化成水,水电解后分解成氧,可供航天员呼吸;水分解成另一种氢气,可成为火箭的燃料。

在月球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氦-3”,可供月球开发能源和地球核能原材料。

月岩中还有钛铁矿、铀、钾、磷和稀土元素等,具有巨大地开发应用前景。

月球表面具有高真空、弱磁场、弱重力、高洁净的环境,是研究空间化学、空间物理、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

航天发展历史

航天发展历史

航天发展历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航天发展历史航天是人类最伟大的探索之一,它代表着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勇气,也蕴含着人类对未来的既定信念。

航天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火箭技术,但正式开始的时间被定格在20世纪初。

以下将对航天发展历史作一概述,带您回顾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

第一阶段:火箭技术的起源火箭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有关火药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900年左右。

火药的发明为后来火箭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火箭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德国的赫尔曼·奥伯特和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分别成为火箭技术的奠基人。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航天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太空探索的开端二战结束后,各国开始竞相研发火箭技术,为了尝试将人类送入太空。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尼克1号,这标志着人类太空探索的开端。

之后,美国也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航天技术的研究,成功在1969年将阿波罗11号航天飞船送上月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登月的国家。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成为各国航天领域的焦点。

1998年,国际空间站正式开始建设,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参与其中。

国际空间站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开展太空研究和实验的平台,也为后续深空探索奠定了基础。

21世纪初,各国开始加大对深空探索的投入,探索火星、木星等行星成为航天领域的新热点。

美国的“好奇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开展了深入的探索研究。

中国也积极开展月球探测任务,成功实现了月球着陆和返回任务,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火星探测能力的国家。

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费的增加,航天领域将迎来更多的突破和发展。

未来,人类可能会实现载人登陆火星的梦想,建立具有永久居住条件的月球基地,甚至开展星际探索任务。

航天发展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科技进步和生活改善,也将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世界航天发展简史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

我国在远古时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

公元前1700年,我国有"顺风飞车,日行万里"之说,还绘制了飞车腾云驾雾的想像图。

外国也有许多有关月亮的美好传说。

自从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到1990年12月底,前苏联、美国、法国、中国、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国等国家以及欧洲航天局先后研制出约80种运载火箭,修建了10多个大型航天发射场,建立了完善的地球测控网,世界各国和地区先后发射成功4127个航天器。

其中包括3875个各类卫星,141个载人航天器,111个空间探测器,几十个应用卫星系统投入运行。

目前航天员在太空的持续飞行时间长达438天,有12名航天员踏上月球。

空间探测器的探测活动大大更新了有关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文方面的知识。

到上世纪末,已有5000多个航天器上天。

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航天活动,利用航天技术成果,或制定了本国航天活动计划。

航天活动成为国民经济和军事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它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汇集了20世纪许多工程技术的新成就。

力学、热力学、材料学、医学、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自动控制、喷气推进、计算机、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学等对航天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这些科学技术在航天应用中互相交叉和渗透,产生了一些新学科,使航天科学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航天技术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火箭技术箭,用泵来强制输送推进剂,以及用仪器自动控制火箭等,都对现代火箭和航天飞行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戈达德博士在1010年开始进行近代火箭的研究工作。

他在1919年的论文中提出了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指出火箭必须具有7.9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

他认识到液体推进剂火箭具有极大的潜力,1926年3月他成功在研制和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飞行速度103km/h,上升高度12.5米,飞行距离56米。

21世纪科学成就

21世纪科学成就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奉命出征,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

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中华民族实现了千年“飞天”梦,结束了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开创了中国新的航天时代。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中国2002年12月30日凌晨发射升空的“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

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神舟”六号飞船发射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这对实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
2011年10月31日神舟八号成功发射期与天宫一号对接探索宇宙奥秘将丰富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中国的“神舟三号”宇宙飞船于3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02年4月1日,“神舟”三号飞船于下午4时许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我国载人航天第三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1秒,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于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18时37分24秒,正式起飞升空...
2012年06月18日神舟九号今日11时与天宫一号实施首次交会对接。

有关中国航天事业的资料

有关中国航天事业的资料

有关中国航天事业的资料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就是中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

“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

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

但就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就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

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

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这就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与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

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

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与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

天宫 空间站

天宫 空间站

天宫空间站4月29日,海南文昌,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由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全国各地的航天爱好者和游客都聚集在发射场东侧的淇水湾海滩上,观看火箭升空的场景。

汪龙华/摄天宫,这个中国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殿,在21世纪第三个10年的中国,被赋予更多科学与梦想的色彩,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摇身一变成了中国航天的新名片——天宫空间站。

这是中国人自主建造的近地载人空间站。

4月29日,椰风林语间,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伴随着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和耀目的蓝白色火焰,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和号送入高度340-450公里的近地轨道,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舱段——核心舱。

至此,属于中国空间站的在轨组装建造大幕正式拉开,紧锣密鼓的载人航天大戏开始了。

天和核心舱之后,紧接着就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再接着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按照规划,2021-2022年,我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

“说是两年时间,现在数还有不到20个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任务前夕接受中青报·中青网等媒体集体采访时说,“整个空间站建造任务可谓是高密度发射,充满大量挑战,也让人充满期待!”天宫,已不再遥远。

为何要建造自己的空间站说起空间站,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国际空间站,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是一个拥有现代化科研设备,可开展大规模、多学科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

它的规模大约有400多吨,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16国联合,先后经历12年建造完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总设计师杨宏说,空间站作为长期在轨运行的“太空母港”,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天器,可满足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工作,其天然的高真空、微重力、超洁净环境也可以充分用于开展各类科学技术研究,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

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

21世纪空间技术发展趋势

21世纪空间技术发展趋势

21世纪空间航天技术发展趋势摘要:本文叙述了21世纪有关空间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些相关内容,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21世纪空间航天技术发展趋势21世纪世界空间航天技术将持续快速发展,航天大国的投资主要将集中在几个方面。

1.航天运输系统。

航天运输系统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进入空间的能力,是发展空间技术、开发空间资源的基础,是一种战略性基础设施,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卫星技术的发展,在通信、导航、环境监测、资源勘察、科学研究等方面给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并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以及新的管理方法的推广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间接效益。

航天运输系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综合。

它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集中了现代工程技术的新成就。

同时,航天运输系统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包括力学、热力学、材料学、医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推进、计算机、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制造工艺学等领域的发展。

这些科学技术在航天运输系统的应用中互相交叉和渗透,相互促进和发展。

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驱动下,各主要航天国家不断提出新型运载火箭方案,并对原有火箭进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运载能力,降低成本。

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的发射服务成本较高。

为了降低发射费用,国际上开展了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研究。

1981年4月21号,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成功飞行,实现了天地往返运输工具的部分可重复使用,标志着航天运载器由一次性使用转向重复使用的新阶段。

尽管航天飞机在技术上是成功的,但是并没有达到降低发射费用的目的。

相反,由于发射频率低、重复使用未达到要求和载人等原因,使得航天飞机的发射费用远高于一次性运载火箭。

之后各国开始了其它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的研究,包括采用先进的吸气式火箭组合发动机,在大气层飞行时充分利用大气中氧的空天飞机,如美国的国家空天飞机(NASP)计划(X-30)以及欧洲的霍托尔、使神号和桑格尔等;多级入轨完全重复使用运载器,如基斯特勒宇航公司研制的完全重复使用运载器K-1;以火箭为动力的单级入轨完全重复使用运载器(RLV)。

揭密印度航天发射场

揭密印度航天发射场

揭密印度航天发射场□徐克俊张桂洪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曾将航天技术形象地比做“现代印度寺庙的庙顶”。

印度为确立其在亚洲政治、经济大国的地位,一直将航天技术发展作为科技发展的重点。

自20世纪60年代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国产探空火箭开始,印度先后自主研制了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载火箭(S L V、A SLV)和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建成了顿巴赤道发射场和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并实现了近地轨道卫星发射和极轨卫星发射。

进入21世纪,印度的航天发展更为迅速,不仅成功发射了高轨地球同步卫星,还开发了一箭多星技术、低温发动机技术、太空舱再入返回技术。

其后续的航天计划更是雄心勃勃,除了发射大量的民用与军用卫星外,还计划在2010年实现其大型运载火箭G S LV-M KⅢ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首飞,将GTO轨道运载能力提高到4~6吨,同时还开展了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和深空探测的研究,并计划在2015年左右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之后实现载人登月。

作为印度航天技术发展的标志,印度的航天发射场也不断发展,发射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根据获得的资料,尝试解读印度航天发射场,以揭开其神秘面纱。

发射场分布图发射场的主要射向图第一发射工位(左侧)和第二发射工位布局图,两发射场相距约5千米,共用航天器测试厂房等技术区设施1.博览印度最大的航天城和航天器发射中心。

可以说,该中心实现了印度近年来运载火箭技术上的每一次飞跃。

印度卫星运载火箭、极地轨道运载火箭和地球同步轨道运载火箭都从这里点火升空。

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存在的主要不足是:(1)火箭射向存在一定的限制。

由于航区安全要求,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的射向范围不宽,只能向东南方向发射,并且大部分射向需要进行轨道调整,实际上相对降低了其低纬度的优势。

(2)国内测控站布设比较困难。

由于向东南方向发射,印度本土测控站不能满足航区的跟踪测量要求,需要利用其它国家的测控站。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史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史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史载人航天是指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从事各种探测、试验、研究、军事和生产的往返飞行活动。

下面是有关于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史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载人航天,是中华民族攀登现代科技高峰新的标志性工程,是新中国建设成就新的重要象征。

50年代:苏联送给我们两枚导弹,中国领导人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声音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

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当时为保密起见,用“国防航空工业”这个词来代表火箭导弹和后来的航天事业。

1956年3月14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决定按照钱学森的建议,由他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五院宣告成立。

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也由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

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

据史书记载,火箭故乡中国的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

苏联的样弹让中国人看出了名堂。

之后,我国一些科学家建议开展我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581”任务。

1958年4月,几千里之外的大漠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60年代:中国航天人决定研制一种三组火箭作为运载工具,将自己的卫星送上天就在中国航天人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1961年4月,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顶着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腾空而起,宇航员加加林上天了。

6月3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星际航行座谈会》。

详解中国航天发展史

详解中国航天发展史

详解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开始研究和开发火箭技术,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航天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以下是中国航天发展史的详细介绍:
1.初始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开始研究和开
发火箭技术,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等相关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试验工作。

2.卫星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成功发射了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全球第三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之后,中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卫星,包括科学实验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等。

3.载人航天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成功发
射了“神舟一号”载人飞船,实现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

之后,中国陆续发射了多艘神舟飞船,并完成了太空行走、空间实验室等重大任务。

4.深空探测阶段(21世纪初至今):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
号”月球探测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等深空探测器,开展了月球和火星等天体的探测任务。

同时,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实现载人登月和建立空间站等重大任务。

总之,中国航天发展史经历了多个阶段,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未来,中国航天将继续朝着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和实现航天梦想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中的挫折与成就

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中的挫折与成就

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中的挫折与成就一、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较晚,但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探索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自己的航天探索之路。

1960年,中国成立了航天专门机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C),正式踏上航天工程的道路。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航天工程以“两弹一星”为标志,先后成功研发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载人航天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开始了载人航天计划。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将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载人太空能力的国家。

3.深空探测阶段:21世纪初至今,中国航天工程进入了深空探测阶段。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测器,开启了中国月球探测计划。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成功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201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成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4.火箭技术发展阶段: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成功研发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和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

这些火箭技术的成功研发为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航天工程的成就中国的航天工程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首次载人航天成功: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将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了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载人太空能力的国家。

2.嫦娥探测取得突破: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探测器,成功绕月飞行。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成功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2018年,中国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成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中国航天梦的发展史

中国航天梦的发展史

中国航天梦的发展史
中国航天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较弱,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都比较薄弱,而美国、苏联等国家已经开始了太空计划。

毛泽东主席的一个命令,使中国开始了自己的航天梦。

1956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航天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空间研究所。

1960年,中国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枚火箭“105号”。

随后,在1964年和1970年,中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了两颗原子弹试验卫星,并开始了自主研制航天器的工作。

1970年代,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宇宙时代。

之后,中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的卫星,如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等。

21世纪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期。

2003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为了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2011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首颗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并于2016年成功发射了第二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

此外,中国还成功地进行了月球探测、航天发射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当前,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跻身于世界航天强国之列。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航天事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中国梦的航天梦。

- 1 -。

公务员考试常识之“航天大事”

公务员考试常识之“航天大事”

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之航天大事(一)中国航天发展的四大里程碑(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

不幸火箭爆炸,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

(2)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

(3)载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4)深空探测-嫦娥奔月2007年10月24日,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二)20世纪航天发展历1.20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理论研究阶段)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年至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

1964年6月,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7年1月,“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2.20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初步探索阶段)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5年11月,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

卫星按预定计划于29日返回地面。

1984年4月,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86年2月,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9月,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3.20世纪九十年代(发展成熟阶段)1990年7月,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1991年1月,中国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

致敬航天英雄凯旋手抄报的文字内容

致敬航天英雄凯旋手抄报的文字内容

《致敬航天英雄凯旋》手抄报的文字内容一、开篇苍茫天宇,浩瀚星空。

回顾神舟系列飞船的辉煌历程,展望航天事业的美好未来。

“九天揽月”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标注于时间的坐标上,也标刻在精神的高度上,航天梦想代代相承,航天精神生生不息。

二、英雄凯旋2023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的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结束了6个月的“太空出差”,成为了我国有史以来在轨任务时间最长的航天员乘组。

三、我国的载人航天历程神舟五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发射升空,在轨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国航天事业在21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神舟六号于2005年10月12日发射升空,首次实现航天员前往轨道舱工作。

神舟七号于2008年9月25日发射升空,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神舟八号于2011年11月1日发射升空,中国首次进行交会对接航天飞行任务。

此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二号,相继升空,问鼎苍穹。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国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止。

神舟五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四、圆梦天宫2023年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

6次任务分别为: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

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

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

10月发射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之后空间站三舱形成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

随后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轮换后,在轨驻留6个月。

五、祝福语浩瀚苍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写华章。

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空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

21世纪世界重大科技成果

21世纪世界重大科技成果

2000年世界重大科技成果1.生物计算机研究有新进展美国威斯康星一麦迪逊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用于制造脱氧核糖核酸计算机的新技术, 能将〕分子的活性范围限制在固体表面来执行运算。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简单的核糖核酸生物计算机, 它实际上是一个含有种不同链的试管, 用其计算数学问题, 答案正确率令人满意。

由美国贝尔实验室和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一台‘‘发动机”, 可以制出分子大小的电子电路, 使未来的计算机体积更小, 运算速度更快。

2.黑客袭击大型网站自2000年2月7日计算机黑客袭击最热门的雅虎网后, 2月8日和9日又袭击了多家著名网站。

2月22日和24日, 计算机黑客又分别攻击了微软公司和全美经纪组织网站, 向网络传输大量无用数据, 使网络严重堵塞。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引起各国极大关注。

3. 科学家获得“夸克一胶子等离子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2000年2月10日宣布, 在此从事重离子研究计划的科学家首次获得“夸克一胶子等离子体”, 从而证明在宇宙诞生之后的瞬间确实存在过这种物质形态。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公报说, 新成果是国际物理学界通力合作的产物, 包括中国在内的20个国家的约500名科学家参与了重离子研究计划。

4. 铱星公司宣布倒闭1999年8月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铱星公司,2000年3月17日终于宣布在当天午夜停止营业。

1991年创立的依星公司曾设想, 通过建立一个由66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通讯网, 可使其用户在地球任何地方都能与不同地点的人通话, 真正实现“全球通”。

1998年11月该公司投人商业运营, 但是, 这个投资50亿美元建立起来的通讯网, 最多时仅有5.5万个用户, 而要实现盈利至少需要65万个用户。

由于依星公司债务已达44亿美元, 不得不宣布破产。

5. 美国发明“原子陷阱追踪分析”技术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发明了一种被称为“原子陷阱追踪分析”的新技术, 科学家已利用它准确探测到样品中的单个同位素原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 艺 ,在 装配 组装 架或者 是发 射平 台上 ,对运 载
工 具 进行 水 平 或 者 是垂 直 状 态 下 的一 体 化 组 装 ,
并 再次进 行独 立和 综合 的试验 。完 成组装 并经 试 验 后 的火 箭将被 移 置到运 输 安装机 组或 者是置 于 运 输安装 平衡 悬架 之上 。 对火 箭进 行组 装 的同时 ,在独 立 的安装测 试
的各 级火 箭 的装 配 与对接 。
条 或者 多条 发射 航线 ( 箭飞 行 的加速 阶段沿此 火
方 向通 过 ) ,沿各 条航 线都 设置 有测量 站 。 选择 建设航 天发 射场 的地 点时一 般会 考虑 到 这 样 一些 因素 :首先 是具 备一些 隔 离区域 ,用 于 火箭 在常规 或应 急情 况下 分离 部分 的坠落 ( 常 通 为无人 区或 者是 人烟 稀少地 段 ) 其 次是具 备高度 ; 发达 的交通 和 能源干 线 网络 。 另外 , 发射地 点 的地
航 天发 射场 是供 接收 、存放 、组装 、测 试 、 准 备 并发射 装有航 天 器 的运 载火 箭使用 的建 筑设 施 、技 术装 备及 多块 地段所 构成 的综 合体 。根据 其 部署 的位 置地 点 ,一个航 天发 射场通 常拥 有一
通常 是通过 铁路 、公路 、航 空或者 是 内河及 海运 的方式 由制造 厂运 抵航 天发 射场 的技术 区 。 国际 实践 中运 载火 箭 的技术准 备 一般采 用三 种方式 : 固定方式 、机 动方 式及 固定 与机动 相结 合 的方 式 。第一种 方 式 ,各 级火 箭 的测 试 、组装 ( 总装 ) 发射前 的检测 及火 箭 的发射 都是在 发射 、 阵地进 行 的 。第 二种 方式 ,各级 火箭 的检测 和组 装在 技术 区完成 ,而 发射前 的检 测及 发射在 发射 区进 行 。第三种 方式 ,运载 火箭 的各 级检测 在技 术 区进 行 , 火箭 的组装 、 而 调整 定位 至垂直 状态 、 检测 及发射 都在 发射 区执行 。 运载 火箭和 航天 器 的组 装 与测试 在位 于技 术 阵地 的安 装测试 车 间 内进行 。通 常这 种车 间都 是 单独 建立 的 ,以便于 完成 带有 固体推 进剂 发动机
拥 有航 天发射 场 是决定 一个 国家 或者私 营机 构 实现 独立 自主 的航天 事业 的最 重要 因素之 一 。 天 器进 行装 配和维 护 的技术 中心 ,发射 复合 体及
用于监 测发射 轨迹 的测 量站 。
运 载火 箭和航 天器 ( 分装 或 者是完 全整 装 )
航 天发 射 场 的构 成 与 形 式
理位 置 同样 很重 要 。 比如 ,发射 地所 处 的纬度 不
同 ,火箭 因地球 自转 而产 生 的特 定加 速度 也会 不
同 ( 在赤道 地 区为 4 5米 /秒 ,而在 拜科 努尔航 6
按照 俄罗斯 所采 用 的工 艺,各级 火箭 的装 配
天发 射场所 处 的纬度 则 为 3 6米 /秒 )在 运载 火 l ,
并 于稍后 运送 至加 注站 ,注 入燃料 和压 缩气 体 。
航 天器 与运载 火箭 的一 体化 作业 可以在 安装 测试
备并 实施太 空 发射 的工程 设施 :对运 载 火箭和 航
26
载人航天信息 2 1 0 2年第 4期
车 间或者直 接 在综 合发 射设 施完 成 。

自身优 势 和不 足 。 每一个 发射 设施 都 配备有 运 载工 具燃 料组 分 补 给 系统 、火 箭伺 服塔 台 ( 于 火箭 发射 架上 ) 位 、
箭功 率既 定的情 况下 , 附加 的线性速 度可 以将 更 大质 量 的有 效荷 载送 入 东部方 向的轨 道 。 正是 由于 上述原 因 ,大多 数 国外 的发 射场 都
建在 沿海地 区 或尽可 能更 靠近 赤道 的地 方 。
与检 测于 水平状 态 下在安 装与 对接平 衡悬 架上 完 成 。对各 级分 离火箭 进行 测试 后 ,根 据所 采用 的
分 可移 动 的和可 移动 的三 种 。 第 一‘ 包括 发射 台 ( )及布 置在 同一地 点 种 架
航 天 发射场 各种 设 施应密 集合 理分 布 ,根据
运 载 工具 的级 别对这 些 设施进 行分 组部 署 ,这对
2 1世纪 的航天发射场
・航 天 发 射 场

2 世 纪 的航 天发 射场 1
摘要 : 文主要 对世界 航 天发射 场 的概 况进 行 了比较 全 面的介 绍 ,包括世 界各 国航 天发射 场 的分布 情况 、 本 发展 历 史及现 状 。在此 基础 上 ,对航 天发射 场在 本世 纪的发展 趋 势进行 了预 测和分 析 。
发射 前期测 试 设施及 发 射 ( 飞行 )指挥 中心 。
系 列 的联合测 试 之后 ,运 载火 箭将 被运 送
到发 射 区并安 装在 发射 架 ( 或发 射 设施 )之上 ; 接 通 燃料 、 电力 、输气 等各 种管 道 ,加足 燃料 和 压 缩 气体 ,然 后对其 它 各独 立部 件 ( 要素 )的运 行 状况 进行 检测 。接 下 来就 是火 箭 的发射 了 。在 发 射 不成立 的情 况 下 ,要将燃 料 从运 载火 箭 中排 出 。如果使 用 了含有 有 毒成份 的燃 料 ,要 对燃 料 罐 进行 中和 处理 。将 火 箭从发 射架 上 卸下 并运 回 技术区。 通 常 ,发射 复合 体 可 以分 为 不可移 动 的 、部
车 间或 者 是专 用 场 地 对航 天器 进 行 组 装 与测 试 ,
航天 发射场 所在 地 区的天气 条件 同样 有着 重
要 的意义 。一年 当中尽可 能长 时 间的无 云及无 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天气 为更有 效地 使用 光学 设备对 运载 火箭 实施跟
踪提 供 了可能 。

般情 况 下 ,航 天发 射场 包含 一系 列用于 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