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市化
高一地理必修2_《城市化》精点精析

第三节城市化【典例导悟】【典例1】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A.甲 B.乙C.丙D.丁(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A.城市人口数较少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思路点拨】本题以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为切入点,考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及与美国城市化的差异。
正确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以下几点:(1)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超过40%(2)我国城市化速度快,城市人口增长率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也较高(3)美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但城市人口总数少于中国【参考答案】(1)D(2)C【变式训练】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A.M1B.M2C.N1D.N2(2)依图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D.两个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解析】第(1)题,可调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地区这一知识作答,同时依据图中虚线表示城市人口占本区总人口比重,即表示城市化水平,可判断M2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
第(2)题,图中N1和N2表示两类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图中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两条线相交,即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答案:(1)B(2)D【典例2】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2)图乙中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线。
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人口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 ,其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高中地理第三节城市化(27张ppt)优秀课件

2、衡量城化水平的标志: 城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3、为什么会城化
推拉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村的因素 理论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的因素
4、城化的意义
①、带动_区__域__经__济_________开展;
②、带来_聚___落__形__态_____
的变化;
③、带来_生__产__方__式_____生_ 活、方__式____价___值__观__念、
第三节 城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化的含义。 2、掌握不同国家、地区城化的进
程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
他人合作、探究学习。 2、运用地理图表等资料分析、归
纳、总结,比较不同国家城化的过程及
自学指导
1、什么是城化〔概念、标志、推力因素、拉 力因素〕
2、城化的意义
城市化特点
发
起步早
达 国
城化水平高
家
出现逆城化现象
发
起步晚,开展快
展
中
城化水平低
国 家
城开展不合理
探究活动:看图2.24 城化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产生哪些影响?
生物圈
岩石圈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圈
大气圈
城化是否必然对地理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呢?
合理的城化。。。。 也可以改善环境。例如,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 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 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 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开展的方 向转变。〔有利方面〕
3、城化进程表 〔结合图2.19和案例4〕
城市 化阶
段
水平
初期 低于30% 阶段 水平低
发展 速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城市化》优质课件(共18张)

10 10.64%
17.39%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图2 改革开放以来吴江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吴江华丽蜕变
㈡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二、城市病——吴江困境与选择
【延伸拓展】
3 21
吴江能否 从郊区城市化
3直2 接1到 再城市化?
3 21
1.中心城区 2.城区外围 3.乡村
核心功能:
VS 核心功能:
商务功能 行政功能 居住功能 南部门户功能 社会配套功能 集中商业功能
二、城市病——吴江困境与选择
【延伸拓展】
活动三:
畅想滨湖新城未来发展。
滨湖新城
核心资源: 太湖、轨道交通
南部新城
核心资源: 汽车站、南门户
核心功能: VS 核心功能:
旅游度假功能
商务功能
休闲娱乐功能
人口迁移方向
城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 技产业正和常第的三城产市业化,进积程极都开会发经市历中城心市区化,、在郊市区域城内实市现化、 人逆口城增市长化,出、现再再城城市市化化的。过总程言。之,再城市化就是进一步提
升城市化的功能和内涵。
二、城市病——吴江困境与选择
① 同质竞争 ② 环境污染 ③无文化融合
【延伸拓展】
活动三:
畅想滨湖新城未来发展。
环境质量下降
保护和治理环境
吴
措
江
交通拥挤
改善交通
城
市
住房紧张
改善住房
病
施
就业困难
优化产业结构
城市人口增加 降低城区人口
建卫星城,开发新区
二、城市病——吴江困境与选择
【地理】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 第三节 城市化(课件)

低
城市 人口 比重
大
小
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
口
就医不便、公共设施
水平高
空
不足
受教育和升迁机会高
间
升学与升迁不易
现代建筑居家舒适
移
生活品质低
社会地位提高
动
贫困与社会地位低
…
…
城市拉力
城市化
农村推力
小结:城市化也是人口迁移的一种方式,人口由农村流
向城市,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城市化的意义: 不仅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 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 念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地区社会 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 步的表现。
后期 阶段 城市化水平高于
70%
城市化水平较高, 城市人口比重的 增长趋缓甚至停止。
发达 国家和 地区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国家 类型
发达 国家 发展 中国 家
所处 快速 阶段 发展
时间
后期 早
初期或 加速 晚 阶段
目前 速度
慢
快
发展 水平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读右边“S”图,完成 “城市化发展阶段表”
发展 城市化水平 阶段
特征
出现的国家 和地区类型
初期 城市化水平低于 阶段 25%-30%
城市化水平低, 发展缓慢
加速 阶段
城市化水平从25%-30% 增长到60%-70%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 中,城市化迅速推进
发展 中国 家和 地区
城市等级:
提升
合作探究一
结合课本P31图2.16和P33案例4 的相关内容归纳城市 化的标志有哪些?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第三节 城市化+Word版含答案

材料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 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 产生的主要来源,是城市化中工业生产、 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 有毒物质。目前我国约 1/5 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3 的城市空气质 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下面是表现城市化问题的漫画。
B.乙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C.乙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环境质量高
11
D.甲城市化速度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注意各坐标轴代表的意义,其次 需要结合所学城市化的知识,判断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及相应特点。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⑤→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降低,反映的是逆城市化现象,所以 C 正确。(2)该现象为逆城市 化现象,产生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有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便捷、 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等,与农村劳动力丰富无关。 (3)乙阶段劳动 力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就业的百分比分别约为 48%、30%、22%, 因此乙阶段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百分比大约是 52%,应处于城市化 中期阶段,对应图 a 中的③阶段。 (4)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工 业、服务业劳动人口比重总和高),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工业、服 务业劳动人口比重总和较低),因此甲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缓 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乙代表发展中国家,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 城市环境质量低。 [答案] (1)C (2)C (3)A (4)D
[问题] 材料中叙述的现象是什么?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 么?
[提示] 这种现象是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人 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交 通发展,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从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城市化

提示: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在归纳中理清] 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 量下降 污染、辐射污染
2.阶段和特点
阶段
水平
城市化特点 发展速度
初期阶段 较低
__较__慢___
中期阶段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 高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_停__滞_
3.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 后期 阶段, 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 初期或中期 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_减__少__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1.表现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出现城市“__热__岛__”现象 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探究 1] 与 1985 年相比,2000 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 城市发展发生的显著变化是什么?
提示:1985 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只有十几个大小城市, 到 2000 年,城市数量明显增加,特大城市数量由 1985 年的 2 个增加到 5 个。中小城市数量增加更多。
[探究 2] 镇江、无锡、杭州自 1985 年到 2000 年城市发 生了什么变化?
化空气等作用。但屋顶绿化不能起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3.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4.下列关于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城市化是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
②城市化的标志是乡村人口占总人口中比重上升
③城市化的拉力是就业机会少
第三节 城市化 终极版

平整土地
降低人 类活动 对环境 的压力
大气污染 污 染 环 境 水污染
改 城 善 合 市 过 兴修水利 环 理 化 快 境 绿化环境
固体垃圾污染
噪声污染
目前环洞庭湖的益阳、岳阳、常德三市共有
造纸厂101家,除少数大型企业采用了废水处
理设备外,绝大多数企业的废水几乎未经任
大城市中心出现了失业 率高、空旧房增多、犯 罪率升高、市中心的空 洞化等
初期阶段 低 中期阶段 较 高
快
后期阶段 高
慢
继Hale Waihona Puke 扩大P35活动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表现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土地质量的下降
(3)对水循环的影响 (4)对气候的影响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P38阅读
问题探究:
A B C
A
B
C
何处理便直接排入洞庭湖,造成洞庭湖污染
严重。
P37活动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表现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生态城市
P38活动
A优点:可以净化从郊区流入城市的空气 缺点:无法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市中心污染不易稀释,尤其 是大气稳定少动时。 B优点:绿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缺点:市中心其他用地面积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绿地在 调节、净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C优点:绿地在城市中心形成网状,进一步减小了城市热岛效应。 空气流动较通畅,降低城市大气污染。 缺点: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区土地利用率降低。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2地理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课件

4.城市化的意义
读文思考
1、带来 聚落形态 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
等的巨大变化;
3、它是一个地区 社会经济 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 社会进步 的表现。
8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
城市化水平年份 (年)
总人口 (亿)
1750 --
1900 --
1960 1980 2000 30 45 60
A.初期缓慢发展阶段
B.
C.后期成熟阶段
D.条件不足,不能判断
17
演示结束!
感谢聆听!
THANK YOU FOR WATCHING!
1 概念:
人口 向城市地区集聚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2 标志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 ------------ ×100﹪ 总人口
6
3、城市化的动力 读图分析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A.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 B.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 C.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 D.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13.3%16
4.发达国家城市的发展阶段大多处在( C )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下列哪个阶段 ( B)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人口数量增加
15
3、世界城市化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其界限是 ( B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 第三节城市化

第三节城市化[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世界城市化进程。
2.理解世界城市化的时间、地区差异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结合有关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动力机制含义表现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4.意义(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判断1.城市化仅能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 × ) 2.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一定提高。
( ×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阶段 图示 城市化特点(水平高低)发展特点 分布国家初期阶段 A 较低 发展较慢发展中 国家中期阶段B较高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C 高 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发达国家思考逆城市化是否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降低?为什么?答案 否。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表现,这一阶段许多城市人口到乡村居住,但并非从事农业活动,仅是居住地的改变,其并不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合理的城市化 (1)影响:改善环境。
(2)例证合理城市化——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3.过快的城市化(1)影响: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高一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城市化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经济发达 城市化水平高
经济落后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 并向城市转移 工业的发展安排大量劳动力,繁荣了经济,促 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化的影响
区域经济 1、带动————发展; 聚落形态 2、带来————的变化;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 3、带来————、————、————
) C
B.城市化水平低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A.起步早,发展慢 C.城市发展较合理
D.美国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 B
B.城市化水平低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物圈 水 圈
岩石圈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圈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 来源 危害
烟尘、烟气、尾气 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体健康
美国、英国、巴西城市化发展趋缓;印度城市化发展可能加快。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D ) A.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 超过发达国家 B.大城市发展迅速,中等城市发展缓慢
C.城市用地规模减少
D.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标志着该国的
综合国力的强弱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表现正确的是( A.起步晚发展快
填空
社会经济 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进步 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的表现。
城市化的意义
1、人口转化 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2、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加大 3、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
4、居民文化、思想观念的变化
练
习
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A )
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今日上步——华强北商业中心 华强北商业中心 今日上步
标志一: 标志一 农村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
上步区平整土地(1982) 上步区平整土地
上步第一座高楼—电子大厦 上步第一座高楼 电子大厦(1983) 电子大厦 )
背景资料——深圳市城市面积与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 深圳市城市面积与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 背景资料 年份 1980年 1996年 2004年 城市面积 KM2 3.8 101 551.0 城市人口 数量(万) 数量 万 1.0 160.3 597.5 总人口 (万) 万 33.3 482.9 800.8
率先在中国进 行改革开放的深 圳市, 圳市,又将率先 迈出历史性的一 新年伊始, 步。新年伊始, 深圳市宣告: 深圳市宣告: 2004,深圳要全 , 面城市化, 面城市化,做全 国第一个没有农 村的城市! 村的城市!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推动城市化发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展的因素。 展的因素。 •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进程、特点及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进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 异及特点。 异及特点。 •
1 、按照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 阶段, 阶段,当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 加速(中期 加速 中期) 中期 阶段。 阶段。
30
20
2,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城市 10 , 化水平 低 , 发展速度快 , 但由于城市化水平略高于经济 环境、 发展水平, 发展水平,带来了 环境、 , 人口、交通拥挤、居住环境、就业、 人口、交通拥挤、居住环境、就业、社会秩序等 问题。 问题。
19世纪 ——20世纪 ——20世纪下半叶——1985年以来 世纪 世纪下半叶 世纪 年以来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的创作背景:我校属于以特长教育为主的高级中学,学生的基础较差,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了课程标准来设计的教案。
以我们生活的城市郑州为主
题。
教学课题:城市化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二章的升华部分,城市化即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
且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同时本节又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又一定的关系。
本节分为
两大块,一是城市化的内涵和进程,一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城市化发展的标志和动力,学会分析城市化进程的各阶段
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展示,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学习法,评价法,自主合
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尤其是城市化带来的有
利一面,通过对英国城市化的学习,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
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内涵和标志,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第三节城市化
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几幅图片,这几幅图片是郑州市的老照片和新照片,请同学们从这些新老照片中找一找有什么不同?
生:人口多了,楼房高了,城市的面积扩大了,立交桥多了,绿地多了…….
师:同学们找的很全面,那人口增多,城市面积扩大,就是咱们今天要探究的——城市化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回答一下究竟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内涵(板书)
1. 概念(板书)
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我们通过图2.16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
师:对比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探讨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
(小组讨论)
生:对比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常州,宁波等城市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嘉兴,湖州,绍兴等由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同时增加了许多小城市,如高邮,姜堰等。
师:由于大量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许多城市等级提高。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这么迅速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交通便利。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机会多,贫困等。
师:各小组讨论的非常好,这就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和推力。
拉力是那些吸引人群来到
城市的因素。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请同学们图2.17,完成表格。
(多媒体展示表格)
(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从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城市化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请同学们从人口转化,产业结构,工业,科技,文化思想观念五个方面分小组讨论城市化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表格)
3.城市化的意义(板书)
(学生讨论)
(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同学们在图2.18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呈现为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并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要高于发展中国家,那同学们怎样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呢?
生: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师: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图2.19,完成书上34页的活动,待会我请同学回答自己的看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3页案例四,然后讨论并解释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这三个概念。
(学生讨论)
2.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板书)
生:根据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我们小组推论,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现象。
逆城市化是指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城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城市居民为了追求比较好的生活环境,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结果造成城市中心区的衰落。
再城市化是指面对城市人口的减少,大城市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城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的现象。
师:回答的太棒了!那么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会让人们由城市转向郊区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城市化的内涵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难点,请同学们下去以后做一下咱们的练习册,加深和巩固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三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内涵
1.概念
2.城市化的动力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发展的阶段
2.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教学反思:今天这节课还是比较理想的,学生们能切实互动起来,上课气氛比较活跃。
我没有注意引导学生们对过去学过的知识点串联下来,比方说人口迁移是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尤其是乡村人口迁往城市,学生们都没考虑到人口迁移也会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我以后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2课时
课前提问: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标志是什么?
2.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新课导入:同学们接着上节课老师提出的问题,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会让人们由城市转向郊区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师: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不断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的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6页和图2.24,分小组讨论我在多媒体上展示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表格)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板书)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板书)
(学生讨论)
(多媒体课件展示)
产生不良影响吗?
生:不一定
师:在什么情况下城市化会对地理环境产生有利影响?
生:合理的城市化会改善环境,比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
对环境的压力。
师:好!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是多方面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2.25来回答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2.城市环境问题(板书)
(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回答)
(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总的来说,城市化给我们的环境,城市发展带来了一些弊端,那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来缓解城市化带来的压力?
四.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板书)
师:同学们请阅读课本38页的阅读部分,讨论一下生态城市建设要实现哪些目标?
(学生讨论)
生:要有更多的绿地,,并且要不影响风的通道,让风畅通无阻可以更新城市的大气质量,人们也要有环保意识,不能破坏植被,每个人都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之中。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要想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咱们政府要合理的规划城市里的每一块用地外,就是需要咱们全民总动员共同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之中,为咱们生活的城市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师:同学们,以上就是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那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请同学们下去以后将练习做了,以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四.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教学反思:今天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就是学生们对所学知识不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们的回答大多参照课本,自己的切身体会较少。
比如,学生们回答城市的
环境问题时,几乎没有学生是从郑州这个城市为出发点的,都是参照课本。
我以后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