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与整合理论对比研究_水意象VS人性案例分析
《《黑焰》中隐喻的认知研究_扩展概念隐喻理论视角》范文
《《黑焰》中隐喻的认知研究_扩展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篇一《黑焰》中隐喻的认知研究_扩展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一、引言《黑焰》是一部深邃而富有内涵的文学作品,其中隐喻的运用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概念隐喻理论为视角,对《黑焰》中的隐喻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将探讨这些隐喻如何构建文本的意义,揭示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概念隐喻理论概述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通过隐喻,人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想法简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运用能够丰富文本的内涵,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黑焰》中的隐喻及其认知分析1. 自然与黑焰在《黑焰》中,黑焰常常被用来比喻自然的力量。
如火山的喷发、熊熊燃烧的火焰等,这些场景都被赋予了丰富的隐喻意义。
通过这些隐喻,读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力量,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这种隐喻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2. 人性与黑焰除了自然之外,《黑焰》中的人性也被赋予了黑焰的隐喻意义。
这种隐喻常常被用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例如,黑焰可以象征人的热情、激情和力量,也可以象征人的愤怒、狂暴和毁灭性。
通过这种隐喻的运用,作者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人性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四、隐喻在《黑焰》中的认知功能1. 构建文本意义隐喻是构建文本意义的重要手段。
通过隐喻的运用,作者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本的内涵。
在《黑焰》中,黑焰的隐喻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使读者对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揭示作者思想情感隐喻是揭示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隐喻的运用,作者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情感色彩。
在《黑焰》中,黑焰的隐喻不仅揭示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性的看法,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五、结论通过对《黑焰》中隐喻的认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隐喻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2024年《水形物语》_相互作用理论视角下的电影隐喻研究》范文
《《水形物语》_相互作用理论视角下的电影隐喻研究》篇一《水形物语》_相互作用理论视角下的电影隐喻研究一、引言电影《水形物语》作为一部杰出的作品,它凭借着精致的视听语言、丰富的人物情感以及深刻的隐喻意义,让观众陷入沉思。
这部电影的标题与故事内核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能够引导我们从多个角度解读影片所传递的哲学、人性和社会思想。
本篇论文将借助相互作用理论,对电影《水形物语》中的隐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电影概述与相互作用理论介绍《水形物语》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剧情片,讲述了一个关于人与异类之间情感交流的故事。
影片中,人与“水形生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背后所蕴含的隐喻和象征,都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相互作用理论,又称为互动理论或互动论,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这一理论为分析电影《水形物语》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电影隐喻的相互作用分析(一)人与“水形生物”的隐喻关系在电影中,人与“水形生物”的互动关系被赋予了深刻的隐喻意义。
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上,还体现在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反思上。
例如,影片中“水形生物”被困在实验室的情景,隐喻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剥夺;而人与“水形生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则隐喻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
(二)社会与自然的隐喻关系电影中的“水形生物”象征着自然界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通过对“水形生物”的描绘,影片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神奇。
而与人类社会中的冷酷和功利相比,这一隐含的自然观念,表达了社会与自然的冲突与协调,倡导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理想。
(三)人与自我的隐喻关系在电影中,主人公通过与“水形生物”的交流和互动,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真实需求。
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也是对人与自我关系的探索。
通过与“水形生物”的互动,主人公逐渐摆脱了社会的束缚和压力,找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价值。
这一过程体现了人与自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概念隐喻理论在习语理解中的运用——以有关“water”的习语为例
- 212 -校园英语 /概念隐喻理论在习语理解中的运用——以有关“water”的习语为例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王丹【摘要】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与“water”相关的习语进行语义分析,发现这些习语的含义都与“water”的源域概念即水的基本特征及我们的身体经验有关,可通过水的特点及身体经验推测其含义。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可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运用隐喻思维来理解习语等理解起来有难度的词汇,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概念隐喻 water 习语 认知一、引言习语是在一定文化中形成的在意义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核心和精华。
习语具有结构的固定性和语义的统一性。
结构的固定性是指习语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以任意拆开或替换;语义的统一性,即习语的整体意义往往不能从组成习语的各个词汇意义中揣测出来,是不能望文生义的固定词组[1]。
因此,习语的理解在英语学习中是一个难点。
本文拟借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以有关“water ”的习语为例,分析理解这些习语的认知过程,以期对英语学习及英语词汇教学有一定助益。
本文所涉及的习语均来自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及《朗文当代英语辞典》。
二、概念隐喻理论传统隐喻理论将隐喻看做是一种语言现象。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推进,人们开始从逻辑学、认知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视角对隐喻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解释隐喻现象的理论,使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
其中,Lakoff & Johnson 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的出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他们在该书中首次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的建构是隐喻性的,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清晰的类别概念和抽象的概念语言,只能用已知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表达新事物,两类事物间的联系是通过类比和联想来发现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性而建立起来的[2]。
这种通过类比和联想进行的事物之间相似性的映射过程就是隐喻思维的基本过程。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之比较
空间则凌驾于输入空间 I 和输入空间 I 之上, 是两者 的上
位概 念 。其 包 含 了 两 个输 入 空 间 的 共 同 的抽 象 概 念 结 构 ,
构都 比较明显 的隐喻 。而 概念 隐喻理论 则是 以隐喻 为主
导 来 解 释 人 的 认 知 方 式 , 就 是 说 , 们 正 是 以 隐 喻 这 一 也 人 工 具 或 方 式 来 认 识 世 界 的 。所 以 , 喻 就 具 有 统 领 地 位 。 隐 然 而 , 述 两 种 理 论 也 存 在 相 似 之 处 。例 如 , 们 都 将 隐 上 它 喻 看 作 认 知概 念 现 象 而 不 是 单 纯 的 语 言 现 象 ; 在 解 释 隐 都
释 为 两 个认 知域 之 间 的 映 射 。 因此 , 可 以称 作 “ 射 理 又 映 论” 。概 念 合 成 理 论 的 主 要 术 语 有 心 理 空 间 ( na met l sae) 影 射 ( ap g 、 创 结 构 (me et t c r) 优 pcs 、 mpi )层 n e r n su t e 、 g r u
区 分是 因为 认 知 域 和 心 理 空 间 的 运 作 过 程 存 在 着 根 本 差
异 。概 念 隐喻 理 论 认 为 , 的 思 维 是 单 向映 射 。 因 此 , 人 隐
为 , 于 隐 喻是 以一 种 概 念 和 经 验 来 理 解 另 一 种 概 念 和 经 由
验 , 以, 理解 隐喻就要涉及 两个心理 表象 , 所 要 即源域和 目 的域两个认 知域。这两 个认 知域蕴 含着单 个 隐喻所涉 及 的巨大的意义 网络 , 即隐喻表达 的喻体和本体 。源域 和 目 的域中都有很 多相关 的结 构及 特征 。隐喻就是 两个认 知
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相容性探究
在此隐喻实例 中, 域 是旅行 , 源 目的域 是 生
命 。它们在意象图示 中具有很 多相似 的对应 : ① 两者都为有始有终。②二者都是不断变化、 动态 的 。③ 两者 自身 的过程都 是 有易 有难 , 跌宕 起 伏 。 ④两者都有 自己具体的行动路线 , 等等。
三 、 念整 合理 论 概
概念 隐 喻 在 映 射 过 程 中 存 在 着 对 应 关 系 ( orso d ne , cr p n e c ) 具有 “ e 恒定 性 ” 方 向性 ” 系 统 “ “
性 ” 特 征 。在 这 里 , 概 念 域 ” 的 是 一 个 巨 大 等 “ 指 的知识 结构 , 比如我 们 关 于 “ 店 ” 教 育 ” “ 商 “ 或 旅
展 ( l oa o ) ea rt n b i
合 成 空间 ( l ddSae , 由两 个 输入 空 间有 Be e pc) 是 n 选 择地 投射 产生 的 , 且 同时 以各 种 方式 合 成 了 并 层 创结 构 ( megn Src r) 并 把 这 一 结 构 映 E ret t t e , uu 射 给其 他 空 间 , 成 一 交 织 的 概 念 网络 系 统 。如 形
程 ” 概念所 具 有 的 知识 。 概念 域 在 普 遍 性 的 一 等
个 高级层 次 上具 有 一 个 实 体 和关 系 的 基本 结 构 。 比如 ,商店 ”的概 念 域 具 有 柜 台 、 业 员 、 理 、 “ 营 经 陈列 的物 品 、 购买 者等 角 色 。恒 定性 原则 , 指在 是 隐 喻里 , 我们 试 图把 ( 有 推 理 的 ) 象 图式结 构 具 意
从 一个 概念 域 “ 域 ” suo o an 向另 外 一 源 ( o red m i ) 个 概念 域 “目的域 ”(agt o an 的 实 体 映射 t e dm i) r
汉语“水”的概念隐喻研究
汉语“水”的概念隐喻研究作者:张敏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4期摘要:“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水”的身影,由此可见研究“水”的概念隐喻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研究探究汉语中关于“水”隐喻的使用,对比了二者之中“水”隐喻所存在的概念域,发现二者有共性又有个性。
古代汉语关于“水”隐喻的使用存在“人物域”、“情感域”和“时间域”,除了上述三种概念域,现代汉语则还存在“问题域”和“思想域”,体现出现代中国人在“水”隐喻的使用方面既继承了古人的精华,又拓展了一定的语义使用。
1.引言“水”是人們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活起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研究“水”的文学价值。
“水”是万物之源,无处不在,万物之中皆有水的存在,因此,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存在许多关于“水”的诗词。
生活中处处有隐喻,隐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认知认知方式。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表达思想的一种认知方式。
目前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概念隐喻的研究有很多,但对“水”的研究还是比较有限,关于古今汉语中“水”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因此,本文将以“水”为例(包括水的载体江、河、湖、海),通过对汉语语料的分析,研究“水”的概念隐喻,并分析关于“水”的概念隐喻存在的认知理据。
2.相关研究综述目前关于“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修辞学,在核心期刊中基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水”的文章比较有限。
蓝纯和贾冬梅(2010)采用原则性多义词分析方法将“水”的中英认知词义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二者的原型词义相同,“水”的各种特点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丰富的隐喻,并研究了其拓展词义。
蓝纯和贾冬梅(2012)通过分析五行之水行在古代和现代汉语里的具体体现,寻找其背后的概念借代及隐喻,得出结论:古代和现代人们对“水”的认知可以说整体上一脉相承,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现代汉语丢失了“水”向人体和社会的一些拓展。
论汉语“水”的概念隐喻
“ 考夫把 隐喻看做 是人们思 维 、行 为和表 达思想 的一 种系统 的方式 ,即隐喻概 念 ( e p oia 莱 m t hr l a c
cn e t。…“ 日常生活 中 , oc p) ” 在 人们往往 参照他 们熟知 的 、 有形 的 、 具体 的概念来认 识 、 维 、 思 经历 和对待 无形 的 、 以定 义 的概念 , 难 形成 了一个 不 同概 念之 间相互 关联 的认 知 方式 ” 束 定芳认 为 . 。Ⅲ 隐喻不 但 是一种语 言现象 , 而且 在本质 上是人 类一种 理解 周 围世界 的感 知(ecpu 1 p reta 和形 成 概念 的工具 隐 )
多样 化 的必 要 条件 。
关键 词 : ; 念 隐 喻 ; 验性 ; 显性 水 概 体 突 中 图分 类号 : 4 H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9 2 6 (0 9 0 — 0 8 0 10 — 50 2 0 )50 2 —象 , 也是 人类 思维 的一种方 式 , 是一 种重要 的认 知模式 。隐 喻渗透在 人 更 类 的语 言中 , 它是人类 智慧 的结 晶。作为一 种浓缩 的语 言形式 , 它是 人类 思想 高度凝 练的产物 , “ 如 出 水 芙蓉 ” “ 、高山流水 ” “ 、盈盈秋 水 ” ……从形式 上看 , 喻增添 了视觉 上的美 感 ; 内容 上看 , 隐 从 隐喻往往 以具 体喻抽象 ; 从认 知上看 , 隐喻存 在 的前提 是“ 事物 的合成相 似性 (y te cs i r y ” 自亚里 两 snht i l i ) 。… i m at 士多 德 时代起 , 喻开始 了其 漫长 的发展 和演 变 , 最 初作 为一 门修 辞格存 在 , 隐 从 到现 在演 化成 了一 门
概念整合与概念隐喻的区别与对比
概念整合与概念隐喻的区别与对比作者:孙宝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4期摘要: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二十世纪,其中涉及“源域”、“目的域”、“恒定性”、“映射”等概念。
概念整合理论,试图对多种语言现象进行分析。
本文通过对两种理论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归纳出两者的相同与不同点,并阐释两者在语言的解释和说明上具有互补性,最后指出两者的差异和不足,为更好的对比和分析两个理论做铺垫。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映射;区别[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2一.概念隐喻理论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中首次提出认知隐喻理论的概念。
隐喻本质上是人们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隐喻往往是用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抽象的概念。
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
”换言之,人类的概念系统是被隐喻性地建构的,通俗讲,隐喻更多来自于概念性的事物。
概念隐喻的研究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理论更加完整,其中包含源域、目的域及其映射、理想化认知模式和意象图式结构在内的认知机制。
其中源域和目的域均属于概念域,本质上来讲,一个实体(具体的)和关系(抽象)的基本结构如,“旅程”的概念域具有旅行者、道路、起始点、终点等角色。
概念隐喻是源域到目的域的基本结構的映射构成。
换言之,就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部分投射。
除此之外,理想化认知模式是一种同一的认知模式,模式是基于人类的同一认知及他们所处的背景和环境。
在映射的过程中,具体的实体和抽象的关系所构成的意象图式结构保持其衡定性,即“衡定性假说”。
“人类试图运用隐喻机制把意象图式结构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从而避免在目标域中制造新的意象图式冲突”[1]。
二.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
心理空间理论在《心理空间》[2]和《思维和语言的映射》中提出改进并不断完善的。
“水”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
本 文 以莱考 夫和 约 翰逊 的概 念 隐 理论 和意 象 图式
重 要 的 认 知 模 式 。 本 质 上 是 指 人 类 将 某 一 领 域 的经 验 用 来 理论 为依 据,把 “ ”的隐喻分为实体 、空间及 其它三个 水 说 明 或 理 解 另 一 类 领 域 的经 验 的 一种 认 知 活 动 ,和 人 的 思 认 知 域 , 并 且 运 用 汉 语 语 料 , 对 “ ”语 词 的 语 义 拓 展 及 水 维方 式 和 思 维发 展 密 切 相关 。
位而形 成的一系列 隐喻概念 。空 间方位是 人们 赖 以生存 的 割等 子 域 。
最 基 本 的 概 念 :上 一 、 前 一 、 中 心 一 缘 等 ,人 们 将 这 下 后 边 水 具 有 实 体 属 性 : 实 体 可 分 为 好 、坏 、 软 、 硬 等 ,这
些 具 体 的概 念 映 射 到 情 绪 、 身 体 状 况 、社 会 地 位 等 抽 象 的 些 属 性 映 射 到 “ ” 上 ,水 就 构 成 了 “ 山 恶 水 、 油 光 水 水 穷 概 念 上 , 形 成 了方 位 词 语 表 达 抽 象 概 念 的 词语 。实 体 隐喻 滑 、肥 水 不 流外 人 田”等 词 语 。例 如 : ( n o o i a m t p o s 是 指 人 类 最 早 的生 存 方 式 是 O t lgc l eah r ) 物 质 的 , 人 类 对 物 质 的 经验 为 我 们 将 抽 象 概念 表 达 为 “ 实 体 ”提 供 了 物 质 基 础 。 “ 日常 生 活 中 ,人 们 往 往 参 照 他 在
指 以一种概 念的结构来构造 另一种概念 ,使两 种概 念相叠 标 图 式 、 上 一 图式 、前 一 图式 、线 性 图 式 、 力 图式 等 。 下 后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语义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意象图式是指通过形象思维和感受来构建概念和语义关系的一种方法,而概念隐喻则是指通过隐喻手段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从而拓展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范围。
这两种方法为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提供了更深入的探索语义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语言交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语义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变得尤为重要。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更加系统地研究语言形式和语义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探讨其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并希望能够为语义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语言教学和翻译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语义学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中的意义构建机制,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认知结构。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认知图式和隐喻关系,可以促进语义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拓展。
研究意义还在于对于实际语言应用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交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过深入理解语言中的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他人的语言表达,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教育、广告、政治演讲等领域,这种对语义的深入分析将为信息传递和表达的有效性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交流效果和传播效率。
研究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的探讨和实证研究,深入了解语言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揭示出概念之间微妙的联系和隐含的思维模式。
《诗经·国风》中"水"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诗经·国风》中"水"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水意象在中国诗歌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水意象的内涵不断地被深化,它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更加深厚,《诗经》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的结晶,从对《诗经》中水意象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诗歌创作之初的一种本真、朴素的状态。
一、水意象的内涵水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完整先民对于水的感情具备两面性:一方面,人类的存活有赖于水,须要水去维系生命,须要用水去滋润万物,赢得粮食;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命受水的威胁,依附于自然环境而存活,当洪水、大暴雨这样的自然灾害频频发动时,他们无力应付,就可以出任其夺去人类的生命。
(一)水意象代表着一种障碍完整先民适应环境自然、改建自然的水平较低。
洪水过后,完整先民面对着人类的丧生和被毁的家园时,变得手足无措,他们威慑于水的威力之中。
由于完整先民对水患的恐惧感和水增添的空间隔绝美感,使水的Haon形式:江、河、湖、海,进化为一种意象,代表着一种障碍。
1.寻求爱情时遇到的阻碍爱情就是人类最幸福的感情之一,陷于爱河中的男女总是调皮的,然而,爱情的道路上总是可以存有些许风浪,在纯情过程中所碰到的曲折反而使这份情意沦为永恒。
(1)求爱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国风·汉广》描绘了一个男子碰到心仪的女子,可是有缘并无分后,因以自叹的故事。
“‘汉存有游女,不容求思。
汉之广矣,不容泳思。
’上四句比喻男女二人中间像是隔着汉水、长江通常,难于吻合。
此时的汉水、长江寓意着一种制约,似乎,这种隔绝并非全然源自真实的地理距离,不是这个男子不敢渡河这条河,而是事实上这条河对于这个男子而言就是无法渡河的,意味著这个男子在纯情的过程中碰到的障碍就是他主观努力所无法及的,这时的汉水、长江代表着这段爱情故事中的一种距离与隔绝,这个痴情男子就可以神情心酸,独自伤感。
(2)克服障碍,求爱成功渡水本身必须冒着生命风险,而勇于阿尔热莱加佐斯县渡河则代表着在崇尚爱情时的决意与勇气,渡水与婚恋构成一种联系:成功渡水意味著婚恋的顺利,渡水失利则意味著发生了某些万一,婚恋失利。
概念整合视角下的李商隐诗歌隐喻现象探究
100语言应用研究李商隐是晚唐时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诸多成就的诗人。
在诗史中,他的政治诗、爱情诗有着突出的特色,在七律方面也为诗体完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综合了前人丰富的艺术成果,融汇铸合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其成就和影响达到了晚唐诗坛的高峰。
当前,关于李商隐诗歌的研究已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学锴、余恕诚(2004)为李诗作了不少笺注与集解;吴振华(2009)、冉雪芹(2012)等文则结合了具体诗作论述了李诗的艺术特征。
但从语言认知隐喻角度切入李诗的研究较为少见,本文将通过概念整合的理论视角对李诗作出较为新颖而又系统的阐释。
一、李商隐诗歌中的概念隐喻在传统的隐喻观中,中、西方学界都将隐喻认作一种修辞现象,其主要功能是修饰作用,能够给文章带来美学效果①。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由具体到抽象的单向性跨域映射。
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概念隐喻被分为三种类型:实体隐喻、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
(一)实体隐喻实体隐喻是借助对实体或物质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感觉、观念和事件,以便对这些概念进行指称、分类、量化和讨论。
在李商隐诗歌中,实体隐喻频繁出现,较有代表性的例句如:(1)西亭翠被馀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
(《夜冷》)(2)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滞雨》)(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4)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
(《燕台诗四首》)(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例(1)中的“败荷”表现了社会的衰败及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2016年大创项目“从概念整合视角探究李商隐诗歌中的隐喻”[XSJCX711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艳蔓,女,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林 纲,男,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概念整合视角下的李商隐诗歌隐喻现象探究李艳蔓1,林 纲2(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摘 要: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抒情诗人,其诗歌创作运用了很多隐喻手法。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老人与海》中的隐喻研究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老人与海》中的隐喻研究
《老人与海》一书,作者是美国南方作家斯蒂芬海明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传世的经典名著。
这本书以描述一个古老的老人出海捕鱼,与大海的斗争为主线,恰似一幅图画,把人生的斗争和苦难描写得惟妙惟肖,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
《老人与海》的隐喻研究,以概念整合理论视角,可以对作者对生命的态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做深层次分析,这些同时也体现出作者所见证的历史事件及时代文化,从而揭示出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从中找出作家所抒发的感受及观点。
在《老人与海》中,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隐喻研究。
首先,作者通过用老人和大海的故事来抒发对生命的态度,传达怎样面对生命中的挑战与苦难:当赤子之心、毅力持久及勇敢面对时,即使出现艰辛困难,也要坚持不懈,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次,作者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苦难和坚持追求的情绪,通过海上捕鱼的场景来抒发,形象地描述了老人和大海的斗争,既暗示着人们要勇敢地面对自然,也表达了作者的自然崇拜观念。
最后,作者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把老人被社会所抛弃、被大海淹没的悲剧告诉了读者,从而让人们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平,致使老人的生活悲惨而无人关注,引发人们重新审视社会的负面现实。
从以上概念整合理论视角分析,可以看出,把隐喻分析引用到《老人与海》一书中,可以让我们从更多方面,更深入地思考作者所表达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讲述的故事,以及作者所传达的深刻
思想,使让人们有更多机会去思考,并从中汲取教训,从而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我们为什么要把概念隐喻理论单独摘出来讨论呢?这是因为,这种理论最方便应用。
不论用什么观点和理论来谈论隐喻,最终都要借助概念来讨论它们。
并且,概念隐喻理论与现代认知科学研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概念隐喻理论已经是认知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以及组成部分。
最重要的是,概念隐喻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基本隐喻”方面。
基本隐喻具有元认知性。
一旦深入到基本隐喻层面,大量的新颖隐喻就能得到最彻底的揭示,会令人耳目一新。
虽然,也有不少人指出概念隐喻理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它的解释力和实用性是有目共睹的。
在实际的隐喻理解和分析中,概念隐喻理论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本章主要对概念隐喻理论做一下简要的介绍。
第一节概念隐喻及其基理论发展一、认知隐喻研究的发展过程在西方,人们长期以来并没有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只是认为隐喻属于类比。
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人们逐渐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指出:隐喻是“真实的”。
美国思想家派帕(1948)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与哲学思想无不源于根隐喻,并在此基础上类推地构想和认识世界。
当代解构主义哲学进一步挖掘了哲学的隐喻本性,认为“思维或曰主体实为隐喻中的隐喻、中心的隐喻”。
当代隐喻的认知研究在西方经历了大致三个发展阶段:1)以古德曼(Nelson Goodman)为代表的康德主义“创造现实”(world-making)论;2)皮亚杰的“建构论”(constructivism);3)莱考夫—约翰逊的“经验论,也即概念隐喻论。
“创造现实论”和“经验论”分别主导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进程。
二十世纪60到70年代,研究者致力于认证和辩护隐喻的认知价值,同时也探讨了若干可能的隐喻认知模式。
古德曼在《艺术的语言》中宣称“ 隐喻可以视为一种改变观察世界万物的模式”。
波普尔(Karl Popper)指出人类根据某些“内在先天的预期”隐喻地映射现实,并通过试误筛选(trial-and-error elimination)获取外界知识。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解读方法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解读方法隐喻和象征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使用形象、比喻和符号等方式,寓意更深层的意义,丰富作品的内涵。
解读隐喻和象征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隐喻与象征的解读方法。
一、隐喻的解读方法隐喻是通过比喻手法来表达抽象概念或思想的修辞手法。
解读隐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掌握隐喻的上下文信息:隐喻通常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的具体情境来理解隐喻的含义。
例如,某个作家用“夜晚是黑色的锁链”来形容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通过分析作品的情节和环境背景,我们可以理解“黑色的锁链”隐喻了恐惧。
2. 注意比喻的具体形象:隐喻通常通过比喻来表达,比喻所使用的具体形象往往暗示了其中的隐含意义。
对于具体形象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帮助理解隐喻的意义。
比如,某个作品中的“脆弱的花瓣”可能隐喻了女主角柔弱而易受伤害的性格特点。
3. 对比隐喻的两个事物:隐喻通常通过两个事物之间的对比来表达作者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隐喻所使用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共通点,可以揭示出其中的隐含意义。
例如,将“岁月如梭”与现实生活中的时间流逝进行对比,可以理解“岁月如梭”隐喻了时间的飞逝和生命的短暂。
二、象征的解读方法象征是通过符号和意象来表达特定含义的修辞手法。
解读象征需要下面几个方面的分析和思考:1. 研究作品的符号和意象:作品中的符号和意象通常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通过对作品中出现的符号和意象进行仔细观察和研究,可以揭示出作者所要表达的隐含含义。
例如,某个作品中频繁出现的黑暗和光明的象征,可能隐喻了人性的黑暗和希望的光明。
2. 分析符号和意象的文化背景:符号和意象往往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解读象征时,需要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和文化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和观念。
只有了解了文化背景,才能准确理解象征所隐含的含义。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白色往往象征纯洁和清晰,而在东方文化中,白色可能象征死亡和哀悼。
《水形物语》_相互作用理论视角下的电影隐喻研究
《水形物语》_相互作用理论视角下的电影隐喻研究《水形物语》:相互作用理论视角下的电影隐喻研究近年来,影视作品中浸润着各种寓意与隐喻,这些隐喻通过影片中的视觉符号、剧情线索等方式呈现,为观众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
而《水形物语》则以其独特的故事背景和情节设计,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社会和爱情等诸多议题的思考。
本文将从相互作用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水形物语》这部被赞誉为现代童话的电影中的隐喻与寓意。
《水形物语》以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身世复杂的“水怪”与一个孤独的女性艾丽莎之间的爱情故事。
影片中涉及了许多与社会及人性相关的议题,如种族歧视、性别与权力的关系等。
而这些议题和隐喻则通过电影中的视听因素得以呈现,引发观众的思考与共鸣。
首先,通过水的象征意义,影片隐喻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水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同时也与人的情感、欲望等密切相连。
在影片中,“水怪”是以水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他可以以多种方式存在,即使被捕获在一个空间中,也能通过水的形态实现自由。
这种表现方式隐喻了人的多面性和自由意志的力量。
同时,“水怪”也通过与艾丽莎的接触,传达出爱与人性的关联。
他们之间的感情超越了表面的界限,彰显了爱的包容与力量,呼应了人类内心渴望被理解和接纳的情感需求。
其次,影片中的性别议题通过人物形象和剧情展示,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于社会权力结构的思考。
艾丽莎是一个失去了声音的女性,而在这个男权社会中,她的身份与参与度都受到限制。
而“水怪”则是一个被隔离、被控制的存在,他代表着非主流身份及异见者。
两者的结合,展示了爱的力量与性别角色的突破。
通过艾丽莎与“水怪”之间的爱情,影片传递了反对歧视和偏见的正面价值观,并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以及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
最后,通过对于影片中音乐、颜色和服装等视听要素的运用,影片中的符号与意象更加丰富多样地呈现出来。
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了承载情感、烘托氛围的重要作用,而《水形物语》中的音乐则凸显出了影片的童话色彩,增强了观众对于故事情节的共鸣。
水的意象和性的概念
水的意象和性的概念水的意象和性的概念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深入人心、既浪漫又神秘的话题。
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到现代社会,水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更是象征着生命、繁衍和变化的力量。
与此同时,水也常常与性联系在一起,两者不仅具有某种相似性,还在艺术和文学中经常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水的意象与性的概念之间的联系。
水的特性多变且无固定形状,正如性别和性取向一样多样化。
水可以流淌,可以变化成固态或气态,正如性在不同的个体和文化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水具有温柔的一面,可以滋润万物,代表着爱与关怀;同时水也可以变得狂暴,代表着激情和欲望。
这种多样性和变化性使得水成为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象征符号,可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另一方面,水的存在对于生命的生成和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命的起源与水密不可分,水是所有生物的基本需求,也是生命的源泉。
这种在生命过程中的关联使得水与性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
水在文化中常常被视为生育、孕育和滋养的象征,而性则是生命繁衍的基础。
这种联系也在一些宗教和神话中得到了体现,在这些故事中,水被视为是生命的孕育之地,与性和生命的力量相互交融。
水还经常被用作性的隐喻,特别是在古典文学和诗歌中。
水的流动和汹涌澎湃的特性与的体验有着相似之处,因此水常常被用来表达的感觉和情感。
例如,许多诗人使用水的形象来描绘恋人之间的欲望和激情。
他们可能会用“爱河”、“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性的冲动和情感的澎湃。
这种将水与性联系在一起的表达方式,既直接又隐喻,给了诗歌和文学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得作品更具魅力和深度。
在艺术中,水的意象和性的概念也经常被结合在一起。
艺术家们通过绘画、雕塑和摄影等方式,将水的流动和形态与人体的曲线和动感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
这些作品表达了性与水之间的相似性,传达了欲望、激情和神秘的情感。
总结起来,水的意象和性的概念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水的多变性和生命的生成作用使得它成为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象征符号,可以表达人类情感的各种层面。
概念整合理论VS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 VS.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Lakoff& Johnson)
独生子是小皇帝。 隐喻:用一种事物来描述另一种事物 。
一国之君 至高无上 发布圣旨 身着龙袍 主持国家大事 三宫六院 „„ 始源域 皇帝 一家之“主” 为家人所宠爱 所说的话家人言 听计从 穿最好的衣服
目的域 独生子
印度男子查那因拥有39个妻子127名子孙, 独生子是小皇帝。 被视为印度大选中最重要的选民。由于在米佐 拉姆邦,政客之间得票率十分相近,查那成为 印度男人是皇帝。 每名政客都试图拉拢的对象。
(这个外科医生水平差)
?
外科医生
手术刀 病人
屠夫
屠刀
动物 „„ 水平差
?
水平差
始源域 屠夫
目的域 外科医生
概念整合理论(Fauconnier& Turner) The surgeon is a butcher. (外科医生水平差) ?
类属空间
某人用 尖锐的工具 对
实施某一动作 以实现某一目的 目的
屠夫 屠刀 动物 屠宰 目的:杀害动物 以卖其肉 „„ 外科医生 手术刀 病人 手术 目的:治愈病人 „„ 具有屠夫特点的外科医生 屠夫 外科医生 病人 动物 视病人如动物 屠宰 具有屠宰性质的手术 手术 目的:治愈病人
始源域 1: 输入空间 屠夫
目的域 2: 输入空间 外科医生
新创结构p; Johnson)
独生子是小皇帝。 印度男人是皇帝。
一国之君 至高无上 发布圣旨 身着龙袍 主持国家大事 三宫六院 „„ 皇帝 一家之“主” 为家人所宠爱 所说的话家人言 娶多个老婆 听计从 穿最好的衣服
解析汉语古诗中涉“水”的五大意象
解析汉语古诗中涉“水”的五大意象解析汉语古诗中涉“水”的五大意象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引言隐喻无处不在,隐喻的本质在于依据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概念隐喻是一个跨域映射的概念系统。
举例来看,“LOVE IS A JOURNEY”是英语中爱情方面很重要的概念隐喻,这里的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是“JOURNEY”和“LOVE”,旅途是具体的,爱情是抽象的,相爱的过程中,有苦有甜,同时在旅途上也会有坎坷和快乐。
另外,国内知名学者束定芳提出隐喻并不只是一种语言学现象,还是人类的认知现象,刘法公也提出了类似的想法:隐喻不仅出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字词中,还长期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中。
作为生命和文化的起源,水在汉语古诗中常用来表达诗人细致、抽象的情感。
同时,隐喻又是诗歌的基本构成方式,在诗歌创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古诗的核心,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特性。
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哀愁是水”,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
在收集和分析了相关的资料后,国内外学者往往局限于修辞的角度来看水意象,更是鲜有外国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汉语古诗中水意象的概念隐喻,所以笔者从概念隐喻出发将汉语古诗中涉“水”意象分为五大类———情感是水、人是水、时间是水、品德是水和公共支持是水。
二、涉“水”的两种状态及分析隐喻是汉语古诗中一个充满美感和想象的研究领域,但是事实上在数据搜集后并没有发现多少相关论文,尤其在水意象研究上。
有一些学者将水的概念隐喻分为八大类:动力是水、时间是水、金钱是水、情感是水、力量是水、人类是水、思想是水以及美德是水,其中包含了水的载体,如河、湖、海。
在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后,笔者将汉语古诗中水意象分成了两种状态:液态水和固态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1月社科纵横Jan,2008总第23卷第1期S OC I A L S C I E NCES RE V I E W VOL.23NO.1・域外文化学习与研究・概念隐喻与整合理论对比研究———水意象VS人性案例分析刘 洁 王 斌3(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093)【内容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先秦思想家荀子与告子的一段关于人性本源的对话,利用概念隐喻与概念整合理论分别对其中的“水与人性”的隐喻进行分析,指出概念隐喻强调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而概念整合强调心理空间中概念网络模式的建立。
同时,虽然这两种方法存在差异性,但是在分析隐喻和隐喻思维时这两种理论是互为补充的。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 水意象 认知域 心理空间 概念网络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8)01-0158-03 一、导论认知科学是从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多角度研究人类智能系统的性质和工作原理的一门综合科学。
认知成为多种学科研究的对象,其理论也影响着对语言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与传统语言学观在哲学基础上是完全不同的,它完全摒弃了统治西方科学长达两千年的客观主义,采用了主客观相结合的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 m),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及“蕴于身体(e mbodi m ent)”。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开始对传统的范畴观产生疑问。
认知心理学家El2 eanor Rosch研究了范畴的内部结构,提出了原型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1987年,George Lakoff在Women,Fire and Danger ous Things一书中提出了理想认知模式理论(I C M s)。
同年,在Mark Johns on的经典之作The Body in the M ind一书中,Johns on提出了意象图示这个概念。
随后,Lakoff& Johns on指出意象图示来自于我们蕴于身体的体验。
意象图示不仅构建了我们的空间域,同时也能够被系统化地扩展来建构许多抽象概念或者概念域。
因此认为以意象图示为基础的空间隐喻引发了抽象思维。
1980年Lakoff&John2 s on合著的The MetaphorW e L ive by一书,最基本的阐述在于隐喻不再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思想本身就是隐喻式的,概念结构是由跨域映射形成的,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2 cep tual metaphor theory)。
并且论证了隐喻的普遍存在性、认知性、系统性、以及隐喻包含的始源域,目标域和映射的方式,认为认知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单位,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Gilles Fauconnier在其两本著作Mental Spaces (1985)以及Mapp 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1997)提出并完善了心理空间理论。
2002年,Fauconnier&Turner在The W ayW e Think一书中,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 tu2al integrati on theory or blending theory),认为认知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心理空间。
人类的思维可以用概念整合的复杂网络模式来进行分析模拟。
这是一个探索人类信息整合的框架。
对于概念隐喻与整合理论研究,西方学者已经从英语语言的角度出发,充分研究了这两个理论的科学性。
然而,为了证明概念隐喻与整合理论的普遍性,作者认为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有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以中文为研究载体对概念隐喻与整合理论进行研究具有其重要意义,作者试图找出这两种理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二、概念隐喻与整合理论比较研究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一种固定的系统的关系,认知结构的基本单位是认知域。
根据La2 koff&Johns on,“隐喻与隐喻之间的蕴涵关系构建成一个协调一致的隐喻概念体系及一个相应协调一致的隐喻表达体系。
”[1]例如:The meaning of this sentence is murky.视觉源域中的语言或者概念被用来表达理解认知域的情境。
始源域中的语言murky与理解域中的相关概念相结合形成映射。
因此,“隐喻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方式,语言中之所以存在隐喻表达,是因为我们的概念中存在概念隐喻。
”[2]总结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从本质上来看,隐喻是人类的认知工具。
我们在语言中所观察到的隐喻表达实际上是概念隐喻体系的表层体现。
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结构相对丰富的始源概念来理解相对欠缺的目标概念。
就内在结构而言,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这种映射是单向的,只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而不是相反;概念隐喻体系的运作是自动的、持续的、不为人察觉的。
8513作者简介:王斌,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Fauconnier 认为,意义建构包含两个步骤,“首先是构建心理空间,其次是不同心理空间之间映射的建立。
”[3]在概念整合理论中,认知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是一个说话人在思考或谈论已知、想象、过去、现在或将来情形时部分的现时表现结构。
引用Gilles Fauconnier&Mark Turner 原文:“Mental s paces are s mall concep tual packets constructedas we think and talk,for pur poses of l ocal understanding and acti on .Mental s paces are very partial asse mblies containing el 2e ments,and structured by fra mes and cognitive models .They are interconnected,and can be modified as thought and dis 2course unf old .Mental s paces can be used generally t o model dynam ical mapp 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3]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是由4个网络空间构成的网络。
包括输入空间1和2,共有空间(generic s pace ),和整合空间(blend )。
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和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3个空间即共有空间。
同时,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的投射到第4个空间———整合空间。
整合空间除了从输入空间提取部分结构外,还开发了自身的层创结构(e mergent struc 2ture ),层创结构中的因素并不是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而来的。
在整合空间中,整合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构建过程(compositi on )、完成过程(comp leti on )和演绎过程(Elabo 2rati on )。
这4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
如图(1)所示:图(1)三、案例分析:水意象VS 人性⒈概念隐喻:水意象VS 人性“水”字在中国古文字很早就出现了,在先秦诸子的思想观念中并不把水看作纯粹客观的事物,而是往往对它做哲学寓意的解读,使之与诸多道德术语发生意义的关联。
这里,作者引用了与水意象相关联的例子加以阐释。
所谓人性即指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本质规定性、基本属性。
人性问题是先秦诸子争论的热门话题。
《孟子・告子上》载: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所说的这段话体现了实体隐喻的思维方式。
首先,什么是实体隐喻呢?“即将事件、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视为具体有形的物体或物质,以便对他们进行指称、量化、分析和讨论。
”[4]这一比喻概念建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数次与具体有形的物体或物质打交道的经验,在语言中无处不在。
在这里孟子和告子都将人性这个抽象概念当作一个物体来进行阐述,即“人性是一个物体”。
拓展来说,这一实体比喻具体表现为“人性是水”这样的结构比喻,即“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建构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糊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4]其次,为什么孟子要以水喻人性呢?借用著名汉学家葛维汉教授的理论,认为“中国古代这种关联性思维背后有一个基本预设,即人与自然的本质是相同或相通的,二者有着共同的认识论原理。
所以,人们热衷于对自然现象进行寓意解读,以期由此达到对人事的认知。
”[5]告子强调自然之水没有定向,流溢四方,用此来说明人性无所谓善恶好坏;根据孟子的直观观察,认为水流动是遵循自上向下的自然规律。
水之下是真实自然的,代表了善。
相反,如果水往高处流,这是违背自然常理的现象,因此就代表了恶。
两者的关系可以如下所示:告子的隐喻模式: 始源域 目标域 水 人性 水之运动 人性本源 水之向东 人性善 水之向西 人性恶图(2)孟子的隐喻模式: 始源域 目标域 水 人性 水之运动 人性本源 水之下 人性本善 水之上 人性本恶图(3)这样的推理方式进一步证明了概念隐喻源于身体经验。
⒉概念整合:水意象VS 人性概念整合理论强调心理空间的建构以及空间之间映射产生新信息的过程。
以告子和孟子辩论为例,分析概念整合的隐喻化条件。
首先我们先看一看这两段话的概念整合网络图示。
告子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共享空间)水→水之运动→方向性人性→人性之源→趋势 (输入空间1) (输入空间2)951 水 人性 水之运动 人性本源 决诸东方则东流 人性可善 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可恶水流向东(人性可善)→自然水流向西(人性可恶)→自然↓人性本源无善恶(整合空间)图(4)孟子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共享空间)水→水之运动→方向性人性→人性之源→趋势 (输入空间1) (输入空间2) 水 人性 水之运动 人性之源 水之下 人性善 水之上 人性恶水之下(人性善)→自然水之上(人性恶→非自然↓人性本善(整合空间)图(5)“隐喻整合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有选择的融合性,另一个是方向性与非对称话题。
”[6]隐喻整合中,两个输入空间凸显对应部分投射至整合空间溶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因素,而这个融合而成的元素能够与两个输入空间的对应部分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