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不断繁荣,民族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已被东亚欧洲等国家所接受和认可。

“中学西渐”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

即16至18世纪,世界上却发生着与近代相反的交流,即“中学西渐”。

中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与东方文化传向西方有关的历史我们应该了解与西方有关的中国历代王朝的都城、外贸城市、张骞、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旅行家、传教士、造纸术、磁学、丝绸的、印刷术、火药等等。

“中学西渐”的过程是和欧洲的社会变革过程统一的。

他们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化、哲学、社会制度的引进,进行了社会变革和改造,欧洲也由此而发达。

因此,泰戈尔说“东方教会了西方一切!”西方的崛起离不开东方。

可以说,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很大的差距。

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中国传统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园林、冶金、造船、桥梁、纺织、文学、哲学、兵法、音乐、中医学、行政管理、军事技术和兵法等。

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再就是哲学,进而对中国社会制度的理性思考。

当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一方面,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争夺霸权。

为了争霸,就必须加强实力,但欧洲诸国的办法不像中国历史上诸侯那样,以“耕战”发展农业为主,而片面发展商业为主;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

西方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他们想通过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冲破天主教的钳制。

明朝中期,从郑和的既无军事又无经济目的的航行以后,中国的明清两代四五百的时间内,由巩固集权官僚制度而生的保守势力,严重抑制了社会的变革,文明基本上停滞不前。

直到在社会变革中吸纳、改造从中国引入的文明和制度因素而发达了的欧洲列强,又反过来以武力侵略中国时,中国人才被动地意识到自己的衰落,并由一部分先进分子倡导变革,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才从停滞中走向新的进步。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是一个封闭的传统社会。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被迫从封闭走向开放,而“西学东渐”则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桥梁。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拒绝、排斥,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大量西学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促动国人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

然而地主阶级开始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军事武器及其经济方面的器物之类。

再到维新派学习制度方面,但是此时的制度也只是一种宣传,涉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习俗等还只是刚刚开始。

与晚清时期比较,民国时期的西学东渐,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内容丰富,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心理学、地理学、史学、文学、美学、语言、文字、艺术、科技、医学、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潮、学说、观念都先后传入到了中国;二是主体的变化,回国留学生取代传教士和开明士大夫“扮演了‘盗火者’的角色”,成为传播西学的主体;三是途径的多样性,除翻译西书外,著述介绍、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也是西学东渐的重要途径。

“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在古近时期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相同点:均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不同点:主导者不同,东学西渐的主导者是中国(中国国力强盛),西学东渐主导者是西方各国(西方各国国力强盛)
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文化的交流传承与自古就有,且是否占主导地位与国家的兴盛相关。

最值得一提的是,当代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中国依旧在进行着“西学东渐”,这也是真正促使中国全面走向富强的过程。

而且,这个过程是融合了新的“东学西渐”而进行的。

拓展试题研究:
1、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材料一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

材料一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

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学”(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

这对他们的什么政治主张产生了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知识界关注“西学”的重点有何变化?如何理解“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
(1)侧重点:从儒家思想本身、或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的结合;影响:成为他们作为批判专制王权,主张开明政治等主张的重要依据。

(2)变化重点:重视西方科学技术——重视西方政治制度;重视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关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
理解:观点——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史实——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进化论思想成为戊戌变法指导思想(戊戌变法通过改良的方式,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实行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思想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辛亥革命,主张用革命的方式,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与科学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入),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等。

2、东学西渐,西学亦东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欧洲的耶酥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流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郑明谦著《儒学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1)为什么在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下欧洲启蒙思想能够形成,而欧洲的先进思想在明清时期没有“生根结果”,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材料二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

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而且
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著《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归纳胡适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

为改变上述状况,胡适等人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著《新民主主义论》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实践,谈谈毛泽东是如何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
(1)欧洲: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前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自然经济的阻碍;传统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2)态度: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全盘否定中国文化。

主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新文学。

(3)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3、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史上,一度形成“东学西渐”的局面,这一局面集中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本题的关键是需要把形成“东学西渐”的几个主要条件搞清楚:
①中国要国家统一,经济发达,的科学文明要领先于世界;
②中外要有通畅的交流渠道;
③西方国家要有相对稳定、开明的政治环境。

A秦汉时期时,虽然满足大多数条件,但是科学文明显然没有高度发达;B隋唐时期亦然;C宋元时期则是没有通畅的交流渠道;只有D明清时期中国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而传统科学已经到了集大成的总结阶段,各种科学书籍纷纷成册,同时在西方也开始了大航海时代。

所以这一时期纷纷出现代表东西方进行交流的人物。

如明朝的利玛窦、徐光启等,清朝的南怀仁、汤若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