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统一

合集下载

2022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三篇

2022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三篇

2022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篇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

”因此,要想把教育做得好,就要不断地学习。

时代在飞速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

今天,在教研室的组织下,我们通过郑国民教授的直播课,深入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主要内容和变化,感觉收获很大,触动很深。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学习的收获。

一、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郑国民教授先谈了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然后分别阐述了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六个方面主要内容和变化。

结合今天的讲座,我将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11版目录对比,做了如下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清楚看到,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包含六个方面: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

与2011版作比较,新增添的内容我在思维导图中用框架标出来了,分别是课程目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学习的心得体会(一)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很明显的变化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强调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一定要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做好奠基作用。

(二)坚持课程理念新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较2011版均发生了变化。

通过学习,我确立了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平时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等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并根据学段特点整体规划,满足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时代性和典范性,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施中要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少做题、多读书;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加强语文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

2024年《2022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解读

2024年《2022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解读

《2022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解读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面我将就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三部分内容分享我的理解。

课程性质1、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基本工具。

同时,还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这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2、注重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结合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新版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同时,语文课程也需要具有综合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将语文学习与其它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突出课程的时代性与开放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语文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强调语文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当代社会、科技、文化的新发展。

同时,课程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4、体现课程的基础性与阶段性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其基础性不言而喻。

新版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5、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新版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实践的参与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理念1、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素养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

再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原则-精选教育文档

再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原则-精选教育文档

再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原则文道统一;中国国情;现实生活;时代发展;年龄特点“文道统一”教学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应概括为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在教学课堂上展现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品质的光辉,让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照亮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这就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越来越大,片面追求高分率、升学率的风气愈演愈烈,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造成了部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严重缺失,这有悖于“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

在新的形势下,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更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肩负起“传道”的重任,真正使语文教学做到“文道统一”。

笔者认为新形势下要做好“文道统一”,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一、“文道统一”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语文教学就是教导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就是母语教育。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心照不宣的规范和共同行为的方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亲和力,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纽带。

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和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崇拜。

于是之老师在《幼学记事》感叹道:“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美,多么精巧啊,每个字,每个音节都像是可爱的小精灵,只要你调度得当,它就能把心里的最细微的情绪表达出来。

”因此,学生一旦形成了对祖国语言的崇拜,不仅他们的爱国情感得到增进和升华,同时也为有效地进行语文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学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要教会学生深入领会中国文化的历史和博大的内涵,语文教师应把教材文本的内容与当时社会背景结合起来,绝不可只围绕教材而教学,更不能只凭借主观臆断而任意发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利用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培养爱国精神和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抵制来自社会的不良习气的影响。

我们很难设想,《屈原列传》《苏武传》《〈指南录〉后序》以及大量歌颂祖国山水的优秀篇章的成功教学,能不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我们很难设想,《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恐龙无处不有》以及大量科普作品的成功教学,能不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自然奥妙的好奇心;我们也很难设想,《崇高的理想》《〈呐喊〉自序》等优秀篇章的成功教学,对学生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不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育读书】语文教学为何要统整?

【教育读书】语文教学为何要统整?

【教育读书】语⽂教学为何要统整?⽂/王岱统整打破了单⼀学科、单⼀领域的框架,它强调的是⼀个系统性思维的养成。

⾼中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核⼼素养的落实及学习任务群的实施都离不开统整。

统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世界各国教育改⾰的趋势,是由语⽂学科性质决定的,是实现语⽂课程⽬标的必然要求,是完成语⽂课程内容的要求。

陈怡倩博⼠在《统整的⼒量:直击STEAM核⼼的课程设计》⼀书中提出了⼀个命题:“统整课程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拥有巨⼤的⼒量。

”从我们教育教学的发展及未来趋势来看,不能不说这⼀推论是颇具远见的。

统整打破了单⼀学科、单⼀领域的框架,它强调的就是系统性思维的养成。

“跨学科领域与统整都强调教学内容的多元⾓度。

但是统整教学更进⼀步正视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融合的⽅式。

”苏珊·爵克与洛贝卡·本恩斯根据教学⽅法、统整程度、教学⽬标的着眼点,把统整课程模式分为:第⼀,学科分⽀延伸。

由某⼀个主要学科向外延伸学习意识,扩展到类似的相关学科,学科的相关性可以从内容或⽅法来解释。

从⽅法来说,语⽂教师经常运⽤写作、阅读、沟通交流等相关的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的学习。

第⼆,融合。

运⽤活动将学⽣的学习态度、⾏为与知识、技能的获取融为⼀体。

例如,我们可以针对⼈⼯智能热点话题,设计“⼈⼯智能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主题活动,设置“⼈⼯智能将会使哪些职业消失”的调查研究这⼀任务情境,引⼊介绍⼈⼯智能、讨论⼈⼯智能的科普类⽂章以及有关⼈⼯智能的视频,通过阅读、观看、问卷调查、访谈、资料搜集与分析、研讨,完成调查报告“⼈⼯智能将会使哪些职业消失”的写作和“⼈⼯智能发展对我们未来择业的启⽰”“⼈⼯智能发展的边际及对⼈类的影响”等⽂章的撰写。

在这个活动中让学⽣了解科技的发展对未来社会将产⽣的影响,并做好应对准备。

第三,服务学习。

服务学习的本质就是统整教育的实践。

学校与社区结合的服务学习往往要求教师与学⽣运⽤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活⽔平。

最新-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统一 精品

最新-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统一 精品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统一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特级教师陈钟梁访谈录■陈钟梁□方有林□方陈老师,2019年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改以前长期使用的语文教学大纲的名称,对这种变化的历史轨迹及其必然性如何认识?■陈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可以追溯到1995年人教社在武夷山召开的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研讨会。

这次会议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思想,比如说对语文学科的定位语文是人类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会议提出了把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语文课程标准的提议。

但是,当时国家教委没有通过。

原因有二一、当时其他学科都称教学大纲,如果语文学科叫课程标准,语文学科与其他各门学科就不一致了。

二、尽管在武夷山会议上在教学大纲修订稿上增加了不少操作性的成分;即教与学双方的操作性,但总体而言,这些操作性的成分还不够具体,也不够系统,因此,还达不到名副其实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因此,最后仍然称为教学大纲。

严格意义的课程标准,应从学的角度出发。

尽管这样做是非常难的。

现在,语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国和上海都将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目前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还不是严格意义伪课程标准。

比如,在总体的表述上,有时从教的角度出发,有时从学的角度出发;在表述语言上,也不完整,体现在表述上经常地陷入困境。

但毕竟走出了这重要的一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努力从教法研究的思路上逐步转变到学法的研究上来。

□方您是怎样看待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的?■陈我认为比教学大纲表述有进步。

应当承认,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但又不仅仅是载体,更需要强调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严格地说,二者非处于同一层面上。

广义地说,人文相对的是自然;狭义地说,人文相对的是科学。

可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谁都明白这里所说的人文性大体上的指向。

它比思想性内涵更为丰富,更有光彩。

这是目前大家包括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都比较能够接受的表述。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25问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25问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25问1.《语文课程标准》是在什么情况下制订的?它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观念?中小学语文教育历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系统总结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新体系。

据专家介绍,《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些基本观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

教师只有深入学习领会其内涵,才能在教学中自觉贯彻落实。

2.《语文课程标准》是如何关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表现在: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化为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实际上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3.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性质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学科性质定位的变化,结束了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长期争论。

以往教学大纲对语文的定性更多立足于语言的角度,《语文课程标准》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4.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有如下特点:
1. 注重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综合培养。

2. 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3. 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性。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性,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融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突出课程实施的时代性。

课程标准突出课程实施的时代性,注重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5. 强调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过程性。

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整体评价,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性、整合性、时代性和评价的整体性和过程性等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2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模拟测试题及答案(四)

2022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模拟测试题及答案(四)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四)一、填空题(每个小题2分,共30分)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_ _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倡导课程评价的和,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过程性整体性)5.语文课程围绕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6.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___为基础。

(语言应用)7.第四学段要求学生在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 (行楷字)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组织与呈现,共同指向学生的 (学习任务群核心素养发展)9.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阅读)10.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活动为主。

(学生自主阅读)11.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以_ 为主,既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不断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质量。

(鼓励)12.教师应树立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

(教学评价)13.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以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 (核心素养整体刻画)14.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评价和评价。

(过程性终结性)15.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的育人导向。

(以文化人)二、选择题(单选,每个小题2分,共40分)1.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A),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A.奠基作用B.工具作用C.核心作用D.交流作用2.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C)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

A.长远计划B.夯实基础C.整体规划D.发展过程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倡导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D),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新课标】2022版小学语文课标填空100题

【新课标】2022版小学语文课标填空100题

【新课标】2022版小学语文课标填空100题填空题1.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能力。

2.应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4.根据()学制和()学制各自特点,合理组织与安排课程内容。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6.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

7.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8.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9.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10.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的综合性、()课程。

11.第三学段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背诵优秀诗文()篇(段)。

12.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13.第二学段要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左右会写。

14.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的一般规律。

15.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 重点笔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 重点笔记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本培养的目标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以国家课程为主,奠定共同基础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课标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导向。

课标主要变化: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包括: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部分试题及答案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部分试题及答案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包括哪几条?2.2.如何理解“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三、案例分析小明的妈妈看到他拿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很生气,先是训斥他:“你的作业都写完了吗?写完了就不能多刷两道数学题,多做两页语文阅读训练?没事就知道看课外书,真是没正事儿?”你赞同小明妈妈的观点吗?如果不赞成,请你以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理念为依据,好好劝劝她。

2022版数学新课标教师过关考试培训测试卷(含答案)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将、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

二、简答题(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修订原则的三个“导向”是什么?1.坚持目标导向2.坚持问题导向3.坚持创新导向(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方案的主要变化?1.完善了培养目标。

2.优化了课程设置3.细化了实施要求(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关于课程标准的变化体现在哪五个方面?一是强化了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部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填空题答案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前言”部分。

因为牵扯到敏感词语,这里就不一一打出来啦!辛苦大家自己查查新版课标。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模拟试题及答案(二)一、填空题1.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活动以及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中,通过积极的,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提升,形成自觉的,培养高雅的,积淀丰厚的,继承和弘扬、、,增强对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4.聚焦中国学生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和,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培育,实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思想,规定着教育目标和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培养德育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統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到文道统一、文道同一——语文教学的四重境地

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到文道统一、文道同一——语文教学的四重境地

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到文道统一、文道同一——语文教学的四重境地[摘要] “文”和“道”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两个范畴。

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文与道的关系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直接显现。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文、道关系形态各异。

本文分别展示文、道关系的四重境地: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文道同一,以此促进语文教师更加深入地思考文、道关系,从而能真切地把握住语文教学之本意。

[关键词] “文”;“道”;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一般来说就是语言学习,语言学习我们主要是以“文”为主体,而”文”又总是和“道”关联在一起;并且,作为缘起于母语的语文来说,学“文”必然是和得“道”——情意、思想、精神、境界等紧密相关,所以,对语文教学来说,“文”和“道”是最核心的两个范畴。

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文与道的关系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直接显现。

虽然孔子对“文”、“质”关系的表述就给了我们较好的启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2011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另一角度也显示了二者的关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文、道关系的表现却形态各异。

下面分别展示文、道关系的四重境地,以此促进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文、道关系,从而能真切地把握住语文教学之本意。

文以载道我们一般认为,世界是先于“我”而存在的,真理是对事物运行规律的客观反映,人是通过认识的方式而明知世界及自我的,而语言就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反映真理的手段。

我们一般认为是先有物,然后再给它命名;或者我们的任何表达都是对某个事先就存在在那儿的东西的言说,语言就是给某物贴上一个标签、冠上一个名称而已,它的功能与其他人工符号一样,都只是传送现成的观念。

我们一般认为,语言本身不产成内容思想,语言的意义只在于表征语言之外的现成东西,不管是心理的还是物理的,不管是现实的还是虚构的。

对于我们来说,语言虽然是重要的,但无论如何它只是一种工具,还有比它更重要、更主导的——道(情意思想、品质精神等)。

(完整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完整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教学时数安排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部分选学内容和较高要求部分本课程中全体学生必修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部分,建议总课时数为128课时,部分学有余力和志愿升学的学生和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类别和需要,自行安排学习选修的“选学内容和较高要求”部分。

四、课程考核与评价(一)目的和功能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二)原则语文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1. 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坚持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原则。

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读完这篇你就懂了

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读完这篇你就懂了

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读完这篇你就懂了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移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

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从平面纸质阅读到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社交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

如何使这一学习任务群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地,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主要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实施策略及挑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内涵界定“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新概念,但并非新事物,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及课改深入而不断丰富。

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课程应“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虽已关注到信息时代对阅读的影响,但主要将其看作语文学习的手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进一步强调了新媒介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并明确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课标》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列为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一,表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读书笔记【范本模板】

《语文课程标准》读书笔记【范本模板】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语文课程标准》读书笔记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语文课程标准》读书笔记摘抄内容: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正确认识课程理念。

(一)语文学科特点及教学特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牢牢把握“工具性”“人文性”这两方面的任务,在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上下大功夫,实现二者的高度统一: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又要让学生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二)语文学科新课程理念及教学策略。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语文学科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其他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

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1)关注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作用。

(2)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3)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4)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结构、含义、用法的整体把握能力。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学习仍是学生获取知识、获得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田地,沟通与生活联系。

(2)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6。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7。

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8.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义务教育 语文 课程 标准

义务教育 语文 课程 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这本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其目的是规范和指导义务教育的语文学科教学。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等,同时还提出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了义务教育的三个学段划分: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

每个学段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义务教育的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在高中教育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修养、塑造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出台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背景与意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规划和实施的统一要求和指南,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它的出台有以下几个意义:1、适应时代需求,推进教育改革。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加强教师的教育思想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转型和升级。

2、提高学生素质,加强核心能力培养。

《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新课程标准》注重发展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敬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素养水平。

二、重要特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任务是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实现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评价。

其重要特点如下:1、通过实践培养核心素养。

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快乐感受,优化教学环节,提升教育效果。

2、突出现代性和前瞻性。

《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先进观念的学生,使其能适应未来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推崇学生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完成自己的学术探究。

三、实施路径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实质性的教学改革。

加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注重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和需求,注重学生特长的挖掘和发展,从而在教育事业中实现高效、有效的发展。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评介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评介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评价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改革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制定的对中学语文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规定的文件。

而中学语文教材则是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实施教学的教材。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评价的相关内容。

一、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教育改革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语文教育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求,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教育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3.学科特点: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内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4.学生发展需求: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科学合理地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学语文教材研究评价的重点中学语文教材研究评价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教材的内容要从学科的角度出发,符合教育部发布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教材与时代的契合度:教材要与时俱进,反映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的潮流,关注时事热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教材的适用性: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编排合理、有层次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材的可操作性:教材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和活动设计,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5.教材评价的客观性:教材评价需要依据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反映教材的质量和效果。

三、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评价的意义1.规范教育行为: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评价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规范教学行为,统一教育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特点和时代发展
要求统一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特级教师陈钟梁访谈录■陈钟梁□方有林
□方:
陈老师,xxxx年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改以前长期使用的语文教学大纲的名称,对这种变化的历史轨迹及其必然性如何认识?
■陈: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可以追溯到1995年人教社在武夷山召开的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研讨会。

这次会议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思想,比如说对语文学科的定位:“语文是人类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会议提出了把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语文课程标准的提议。

但是,当时国家教委没有通过。

原因有二:一、当时其他学科都称教学大纲,如果语文学科叫课程标准,语文学科与其他各门学科就不一致了。

二、尽管在武夷山会议上在教学大纲修订稿上增加了不少操作性的成分;即教与学双方的操作性,但总体而言,这些操作性的成分还不够具体,也不够系统,因此,
还达不到名副其实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因此,最后仍然称为教学大纲。

严格意义的课程标准,应从学的角度出发。

尽管这样做是非常难的。

现在,语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国和上海都将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目前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还不是严格意义伪课程标准。

比如,在总体的表述上,有时从教的角度出发,有时从学的角度出发;在表述语言上,也不完整,体现在表述上经常地陷入困境。

但毕竟走出了这重要的一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努力从教法研究的思路上逐步转变到学法的研究上来。

□方:您是怎样看待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的?
■陈:我认为比教学大纲表述有进步。

应当承认,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但又不仅仅是载体,更需要强调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严格地说,二者非处于同一层面上。

广义地说,人文相对的是自然;狭义地说,人文相对的是科学。

可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谁都明白这里所说的“人文性”大体上的指向。

它比“思想性”内涵更为丰富,更有光彩。

这是目前大家都比较能够接受的
表述。

□方:这次课程标准的颁行是建国以来第8次课程改革的产物。

与前7次相比,这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国家课程标准是学科教材编写、组织教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估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各门学科、对各个不同学段教与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改革最终的目的是解放人,重视个体独特的体验、个性发展的需求。

课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一种教学过程,应当是开放的、动态的,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而又自由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有具体的阐述,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也反复强调了这一点。

义务教育的课程应当有三方面的体现。

一是普及性。

正如布鲁纳所说,要让普通的学校教给普通的学生。

二是基础性。

三是发展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课程功能。

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的正确的价值观。

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的正确的价
值观的目标,必须建立在“双基”的基础之上。

基础教育若不注重“双基”,是一种失误,最终会受到惩罚。

前7次的课程改革的历史事实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语文学科又不能以“双基”作为唯一目标,还要以“双基”为基点,在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正确的价值观。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句名言所说:“在知识的大厦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

”它表述得非常准确。

最重要的不等于所有的,必须通过一个过程才能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正如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再教”这句话的理解一样。

要达到不需要再教,要经过一个教的过程才能达到。

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学会学习并获得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

第二,是课程结构。

要努力突破学科本位、学科过多的框架,要努力做到均衡、综合、选择。

我认为语文学科要与其他学科杂交。

语文学科在发展中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正像其他学科发展也离不开语文学科一样。

教学本身是一个生态过程。

第三,是课程内容。

岚清同志一再强调,课程要改变繁、难、偏、旧的现象,要注意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现代的社会实际,联系当代科学实际。

比如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就离不开电脑和网络。

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兴趣。

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内容。

第四,是课程实施。

改变过去过分地或者说单纯地接受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

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让学生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发现”。

第五,是课程评价。

过程评价不强调甄别和选拔,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与课程的改善。

第六,是课程的管理。

提倡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就语文学习而言,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关键。

这是母语学习的特点。

因为任何一个学生到学校来学语文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学生带到课堂来的有他的生活与经验。

我们尤其要注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体验。

语文课程建构最有价值的是过程。

语文学习的过程往往比结论更宝贵。

要倡导学生与读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不同文化的对话。

尤其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学习应是开放的。

语文学习中的大量问题既有精确的也有非精确的,既有清晰的又有模糊的。

学生就是在对这些精确与非精确、清晰与模糊的问题的学习中不断求得发展。

因此,该精确的不能模糊,该模糊的地方不谈精确。

这是语文学
习的又一特点。

□方:如何正确看待语文课程标准?
■陈:语文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不同于哲学,也不等同于一般的社会学科或历史学科,它是很有其特殊性的。

因此,相对而言,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比较难写。

这也是我们看待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态度。

我们不能求全责备,既要看到其继承的一面,又要看到其发展的一面。

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对语文教学大纲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另起炉灶。

□方: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是怎样的?
■陈: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是:四个学段(1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