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行为学:第七章 名特水产动物行为学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进展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a2d8d2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07.png)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进展鱼类行为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鱼类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交流以及适应能力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进展,分析鱼类行为学对于生态学、进化学和保护学等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鱼类行为表现的研究1. 鱼类的群体行为鱼类通常以群体的形式生活在水中,养成了自己特有的群体行为。
研究发现,鱼类群体行为中存在着一套独特的社交规则,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
群体行为可以提供鱼类相互之间的保护,有效提高捕食和繁殖的成功率。
2. 鱼类求偶行为鱼类的求偶行为受到环境和性别差异的影响。
一些鱼类会通过复杂的舞蹈、造巢行为和繁殖仪式来吸引异性。
求偶行为也涉及到鱼类之间的竞争和选择。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求偶行为的复杂性对于鱼类种群的繁衍和生存起到重要作用。
二、鱼类行为交流的研究1. 鱼类声音的产生与交流鱼类可以通过声音传递复杂的信息,包括求偶声音、警戒声音等。
一些鱼类通过发出特定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绪状态,以及在群体中的地位。
研究者通过声音记录和分析,揭示了鱼类行为交流中的奥秘,为进一步理解鱼类社会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鱼类化学信号的研究鱼类还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进行行为交流,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在水中迅速扩散并被其他鱼类感知。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传达繁殖、求偶、警示等信息。
研究者通过分析鱼类体液中的化学成分和行为观察,逐渐解析了鱼类化学信号的意义和传递方式。
三、鱼类行为对生态学和进化学的意义1. 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鱼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食物链中的位置、食性的调控等。
对鱼类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保护和管理水生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2. 鱼类行为和进化适应鱼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行为。
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鱼类物种的行为差异,探讨其背后的进化机制。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可以为进化生物学提供重要的案例和思路,揭示生物适应性进化的原理。
7特种水产养殖学-2名特鱼类养殖-3
![7特种水产养殖学-2名特鱼类养殖-3](https://img.taocdn.com/s3/m/f51a8f6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3.png)
血,腹部、喉部较明显,有时口中流血,鳃 腐烂。
流行从早春至10月底均可发生,此病流 行广,发展快,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 1)每半月用生石灰对池水进行消毒; 2)用每毫升0.25IU的金霉素浸洗鳝体;
第四节 黄鳝的疾病防治
2、赤皮病 病状病鱼因外伤感染部分出血、发
炎,充血,肠萎缩,眼球向外突出。 流行此病多发于4~6月。
7.赤斑病
防治方法: 1)放鱼时操作小心,避免鱼体受伤; 2)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池水消毒杀 死病原菌; 3)用2.5%食盐水浸洗病鱼15~30min。
第四节 黄鳝的疾病防治
8、毛细线虫病 病原:
毛细线虫。寄生在肠的后端,破坏肠道 组织,引起肠道溃烂,严重时引起黄鳝死亡。 防治方法: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黄鳝属鱼纲、合鳃目、合鳃科、黄鳝亚科。
左右鳃孔在头部腹面连成一“V”字形的裂缝,故属 合鳃目。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
二、生活习性 底栖生活的鱼类。喜集群穴居。夏出冬蛰,冬
季栖息处干涸时,能潜入土深30~40厘米处越冬达 数月之久。白天静卧洞内,晚间外出活动,夜间常守 候在洞口捕食。气温、水温较高时,白天也出洞呼吸 与捕食。摄食方式为噬食及吞食,食物不经咀嚼就咽 下,食物大时,咬住食物后用旋转身体的方式来咬断 食物,捕食后即缩回洞内。喜食活食,耐饥饿。对光 和味的刺激不大敏感。
四、孵化 1、人工孵化;2、自然孵化 五、苗种培育 1、培育方式:网箱、池塘。 2、主要措施:培肥水质,水面上要种植水葫芦;
5~8厘米后,要分池。并开始投喂切碎的鱼肉、 蚯蚓等。8~10厘米后,可将动物性饵料与配 合饲料混合投喂。
第三节 黄鳝养殖技术
鱼类行为学重点
![鱼类行为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5d1744ff00bed5b9f31de1.png)
鱼类行为学重点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一、名词解释1.鱼类的趋性:自由运动的动物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朝向一定方向运动,这种反应称为趋性。
趋性是适应性行为的最简单方式。
鱼类的趋性包括:(1)趋光性(指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特性),包括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
(2)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等行为中期重大作用。
(3)趋音性(鱼类能够依靠内耳和侧线对各种声音刺激产生相对灵敏的感觉,并会由此出现各种行为反应)(4)趋流性(大部分鱼类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与水流有关,趋流性在鱼类的洄游过程中有重要意义)(5)趋化性(鱼接近饵料的行为是由趋化性所决定的)(6)趋电性(7)趋触性(8)趋地性2.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又可称为ESS。
环境的每次大变动都会引起种群的不稳定,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3.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4.领域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
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领域行为: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5.生理学变色:动物在在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短暂改变体色的现象,变色非常迅速,当刺激消失时立即恢复原来的体色。
鱼类行为学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_刘俊强
![鱼类行为学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_刘俊强](https://img.taocdn.com/s3/m/585e61365901020207409cb7.png)
科技信息1、鱼类行为学概论鱼类行为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在动物行为进化上和渔业生产发展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改进和提高旧生产技术,探讨新技术的应用,将来海洋养殖农牧化中对鱼类行为的控制,在水利建设、农业灌溉用水及水域环境污染中鱼类行为的变化与控制,这些都与鱼类行为学的研究紧密相关,因此,鱼类行为学的研究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且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产。
2、鱼类行为学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养殖生产中如果了解了鱼类的繁殖行为规律和原理,便可对其繁殖行为进行人为的控制,一方面可以对那些不易产卵的种类促进其产卵,另一方面对那些极易产卵的种类,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这在鱼类养殖生产中是至关重要的。
使鱼类的成熟期适当提前,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延长生长时间,从而提高养殖效率。
相当有效的办法是使用内分泌处理,通常采用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制品。
物理因子如温度、日光周期、气压的升降、某些海水鱼类的产卵行动与月相、潮汐周期都有关系,掌握鱼类的这些产卵规律将会对养殖业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2.1鱼类摄食行为的相关研究研究鱼的摄食行为可以为养殖过程中的投饵、人工饵料的驯食、人工配合饵料研制(包括营养、诱食剂、饲料颗粒的大小、形状、颜色、沉浮性、硬度等物理性状)和养殖环境条件提供指导信息,以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养殖过程中的饵料成本,减少水环境的污染。
Ang&Petrell(1998)研究了海洋网箱中不同的喂食方法对鲑鱼水下、水表面摄食行为和饵料浪费率的影响。
Petrell&Ang(2001)研究了饲料颜色对比度和光强度对网箱中养殖的鲑鱼摄食行为的影响,发现鱼喜欢在光线暗的地方摄食,喂银色饵料的饵料浪费率要小于普通褐色饵料,饵料浪费率随环境光强的增加而减少。
Clarketal.(1995)对养殖在网箱中的鳕鱼喂三种不同饵料时的行为反应进行了观察,发现喂食小海鱼时鳕鱼对饵料的反应时间显著小于其它两种人工饲料,喂食小海鱼的鳕鱼生长明显快于喂人工饲料的鳕鱼。
鱼类的感觉和行为-----行为学fishethology
![鱼类的感觉和行为-----行为学fishethology](https://img.taocdn.com/s3/m/8eeb66f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0.png)
二. 行为学研究方法 现场观察 渔获试验 水槽试验 数学模拟
第三节 光感觉和行为反应
一. 鱼眼对光的敏感性 1.光刺激阈 眼睛所能感受到的最低光强度 某些深海鱼类比人的光刺激阈要低10倍左右 光刺激阈一般低层鱼类比上层鱼类要低
第20章 鱼类的感觉和行为 -----行为学 fish ethology
第一节 行为的定义和产生过程 一.行为(behavior)定义 动物对内部或外界环境变化的外在反应。 即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一切活动。
二. 行为的产生过程: 1.(声、光、电、化学物质等)刺激 2.眼、耳鼻、侧线等感受器 3.神经系统 4.(肌肉、鳍等)效应器
2.内耳 功能:听觉16-12000Hz)、平衡
三.行为反应 1.趋音性 依靠侧线、内耳对声音刺激产生的行为反应
正趋音性:沙丁鱼、金枪鱼、鲨鱼等 渔业利用:声诱捕鱼 负趋音性:鲻鱼、鲐鱼,许多上层鱼类对海豚叫声敏感。 渔业利业利用:研究鱼类洄游、设计鱼道、确定拖网速度等
(2)巡航速度:20-60min内 纺椎形:一般2-3 B.L/s 其他体形者约为最大速度的1/3-1/4
二.集群行为 1.鱼群定义 论述很多,但不统一 “具有一定规律的空间定位” “由于同伴间的互相引诱所形成的集团” “时刻调整自己的速度和方向,以配合群中其他成员的鱼的组合” “同种的、年龄和体长几乎相同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团”
生物学意义:引诱饵料运动、威吓、迷惑敌害、照明环境、辨认等 渔业意义:灯光捕鱼
2.变色 鱼类体色远比昆虫和鸟类丰富。极大多数鱼类的体色会随环境而变化 变色器官:体表的4种色素细胞,黑色素、黄色素、红色素(热带)、光彩细胞 生物学意义 防御(保护色、拟态)、威吓、生殖、集群等
水生生态学中的鱼类行为生态学
![水生生态学中的鱼类行为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5083b91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9.png)
水生生态学中的鱼类行为生态学鱼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生物群体,其生态角色十分显著。
鱼类的行为生态学是水生生态学中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它研究鱼类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如求偶、繁殖、食性、活动、洄游和生态适应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反应性等。
鱼类作为脊椎动物的一类,拥有完备的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可以感受到环境因素、研究对象之间的交流和协调等信息。
因此,鱼类的行为表现往往也受到环境因素和同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个体特征和生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鱼类繁殖行为是其生命周期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其中包括了求偶、交配、产卵、孵化、育雏等一系列行为。
研究指出,鱼类对于求偶伴侣的选择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它们往往会在同种中较为显著的物理和视觉特征下进行挑选和配对。
同时,鱼类在交配前后的行为表现也有很大的不同,雄性鱼类往往会表现出攻击性和威胁行为,而雌性鱼类则会表现出避开攻击和固定习惯的行为,以期在交配时能够找到最好的伴侣。
另一方面,鱼类的食性、洄游和栖息环境等生态行为也是研究鱼类行为生态学的重要内容。
根据不同鱼类生活环境和生态需求的不同,它们的食性选择和活动模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和沿海地区的鱼类往往会以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等为食,而进入河海洄游的大型鱼类则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适宜的水质条件来保证其生存和繁殖。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鱼类的行为对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鱼类行为的研究和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鱼类的生态需求和行为习惯,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鱼类行为生态学也可以为水产养殖和生态恢复提供参考和支持,引导和调控鱼类的行为模式,以提高养殖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鱼类生存和繁殖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总之,鱼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鱼类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鱼类行为的特性和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行为习惯,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研究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6b3fa4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2.png)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研究水产养殖一直是人们获取鱼类产品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和鱼类生长质量,了解鱼类的行为习性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研究,包括鱼类行为对养殖环境和养殖效果的影响,并介绍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一、鱼类行为对养殖环境的影响1. 鱼类觅食行为:鱼类觅食行为对养殖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鱼类对食物的需求和觅食方式差异较大,因此了解鱼类觅食行为可以帮助合理配置饲料和饲养方式,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2. 鱼类栖息行为:鱼类在养殖环境中的栖息行为也对养殖效果产生影响。
一些鱼类对水质、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有着较强的选择性,喜欢栖息在具有适宜环境条件的区域。
因此,合理设计养殖池塘的结构和环境,为鱼类提供适宜的栖息条件,可以促进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3. 鱼类互动行为:鱼类之间的互动行为对养殖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鱼类喜欢群聚,形成鱼群,互相间的互动行为可以促进鱼类生长和增加养殖效益。
而其他鱼类可能表现出攻击性或支配性行为,对其他鱼类造成伤害甚至死亡。
因此,了解鱼类间的互动行为,合理调整鱼类的密度和组合方式,有助于提高养殖效果。
二、鱼类行为研究的方法和技术1. 观察法:观察鱼类的行为是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鱼类的觅食、游动、攻击等行为,可以获得关于鱼类行为的信息。
观察可以直接进行,也可以借助摄像设备进行记录和回放分析。
2.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来研究鱼类行为的方法。
例如,可以设计不同形状和颜色的饵料,观察鱼类对不同饵料的选择行为,从而了解鱼类的觅食偏好。
实验法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环境因素,获得更加准确的实验结果。
3. 技术手段: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鱼类行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
例如,使用无线传感器和数据记录器可以实时监测鱼类的行为和环境参数,帮助研究人员更全面地了解鱼类的行为特征。
同时,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揭示鱼类行为的遗传基础,为行为研究提供更深入的解释。
鱼类行为学研究
![鱼类行为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5908f3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4.png)
鱼类行为学研究鱼类是人类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食物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自然界中,鱼类的群体行为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研究鱼类行为学有助于了解鱼类的生态行为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
一、鱼类群体行为鱼类的群体行为既包括一般的同类之间的社会联系,也包括不同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
群体行为是由多种社会动机形成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律。
鱼类的群体行为包括群聚行为、迁移行为、觅食行为、避敌行为等。
1. 群聚行为:群聚行为是指鱼类在日常生活中集体策略行动的一种方式,能够增强种群的生存能力。
在群聚中,鱼群中会形成一些基本分工,有些鱼会保持警戒,有些鱼会在群体外缘游动,还有一些鱼会促进整个群体前进。
群聚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在敌害或者食物资源不足等不利情况下,集体保护自身。
2. 迁移行为:迁移是指飞鱼、淡水鲤鱼、三文鱼等在特定季节进行的迁徙行为。
迁移时,鱼类通常会寻找特定的环境条件(如水温、水流等),并会依据环境变化而变化自己的迁徙路径。
迁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更适宜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增加种群的生存机会。
3. 觅食行为:觅食是指鱼类在缺乏食物资源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行为。
大多数鱼类都是捕食者,受限于环境和天气等多种因素,在觅食时有着不同的行为策略。
比如,魚在暗处觅食时视觉上则会适应更差,而会依赖更多的声音和气味捕食。
4. 避敌行为:避敌是指鱼类在受到敌害时采取的一种防御策略。
有些鱼类会在发现敌害时,采取群体行为,以增加自身存活的几率。
比如,鱼类在遇到鳄鱼等天敌时,会采取团体攻击、涌出水面等行为。
二、鱼类个体行为鱼类的个体行为主要包括增加自身适应能力、获得更多食物、避开天敌和吸引异性的交配等行为。
1. 领地行为:鱼类在寻找栖息地和避免天敌时,往往会选择自己有主权的领地。
有研究显示,鱼类的领地环境和形态都不相同,这和鱼类的品种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2. 反应行为:鱼类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行为。
鱼类行为学在养殖管理中的应用
![鱼类行为学在养殖管理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8173ba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14.png)
鱼类行为学在养殖管理中的应用鱼类养殖是一项重要的水产养殖产业,对于满足人们对鱼类产品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管理的难度也日益增加。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和鱼类的生长发育,鱼类行为学逐渐成为养殖管理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鱼类行为学在养殖管理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提高养殖效益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潜力。
一、鱼类行为学的基本原理鱼类行为学是研究鱼类行为的学科,它主要关注鱼类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群体行为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基于鱼类的觅食、逃避、繁殖等行为特征,鱼类行为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来获取有关鱼类行为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鱼类养殖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养殖户优化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益。
二、鱼类行为学在养殖环境优化中的应用1. 鱼类饵料投放策略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表明,鱼类对饵料的寻找和摄食具有明显的行为特征。
通过对鱼类饵料投放策略的研究,可以确定最佳投饵点、投饵次数和投饵量等参数,从而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
2. 养殖池塘结构设计鱼类行为学告诉我们,鱼类对光线、水温、水流等环境因素存在一定的偏好。
根据这些偏好,养殖户可以合理设计养殖池塘的结构,如设置合适的遮蔽物、调整水温和水流等,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鱼类的生长发育。
3. 养殖密度管理鱼类行为学还可以帮助养殖户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
研究表明,适宜的养殖密度可以提高鱼类的食欲和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而过高的养殖密度则容易导致饵料资源的竞争加剧,影响鱼类的生长效益。
三、鱼类行为学在养殖环境改善中的应用1. 环境刺激优化根据鱼类行为学的研究,合理的环境刺激可以有效地改善鱼类的生长环境。
例如,在日出和日落时段提供适宜强度的光照,可以刺激鱼类的觅食行为;在温度适宜的季节,适当增加水流量,可以改善水质和增加溶氧量,促进鱼类的生长发育。
2. 水质监测和调控水质是养殖管理中的重要指标之一,而鱼类行为学可以通过观察鱼类的活动和行为反应,来判断水质是否适宜。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与群体动态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与群体动态](https://img.taocdn.com/s3/m/9d764cc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5.png)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与群体动态在水产养殖业中,了解和研究鱼类行为与群体动态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减少损失和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鱼类行为和群体动态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一、鱼类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1 鱼类行为的定义鱼类行为是指鱼类在生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动态活动和行为模式,包括觅食、逃避、繁殖、群聚等。
1.2 鱼类行为的特征(1)个体行为:每个鱼类个体在鱼群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表现,个体之间的行为表现存在差异。
(2)群体行为:鱼群中的个体通过相互作用和协调来形成一定的群体行为,如鱼群的集体移动、聚集等。
(3)环境适应性:鱼类行为能够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以求生存和繁衍后代。
二、鱼类群体动态的研究方法2.1 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最常用的研究鱼类群体动态的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观察鱼群的行为表现,如移动、聚集、迁徙等,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2.2 追踪识别法追踪识别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无线电标记、红外线摄像等,对鱼类个体进行追踪和识别,借此了解鱼群的活动轨迹和行为模式。
2.3 模型仿真法模型仿真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型,模拟和推测鱼群中个体的行为和相互关系,从而研究鱼类群体动态的规律。
三、鱼类行为与群体动态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3.1 鱼类行为对养殖环境的适应性调控了解鱼类在不同养殖环境下的行为响应,可以帮助养殖户优化养殖环境,提供更适宜的水质、温度、pH值等条件,提高养殖效果。
3.2 社会行为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鱼类在群体中会进行相互交流、互动和协作,了解鱼类的社会行为规律可以帮助养殖户合理配置养殖密度和群组结构,减少鱼群内的争斗和损伤。
3.3 群体动态在疾病防控中的应用群体动态研究可以帮助发现鱼群中的异常行为和异常群体结构,及时发现和防控疾病的爆发,减少疾病传播和养殖损失。
3.4 群体动态对养殖密度的调控了解鱼群中个体之间的空间分布、聚集和散开等行为模式,可帮助养殖户合理调整养殖密度,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提高养殖效益。
鱼类的行为学研究与迁徙行为
![鱼类的行为学研究与迁徙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c17c663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a.png)
鱼类的行为学研究与迁徙行为鱼类是水生动物中最为广泛分布的一类,其行为学研究一直是生物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鱼类的迁徙行为在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鱼类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原理以及鱼类的迁徙行为,并探讨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一、行为学研究的原理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涉及到动物的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鱼类的行为学研究中,有几个基本原理是需要了解的。
1. 疾病和行为鱼类的行为会受到疾病的影响。
例如,某些感染病菌的鱼类可能会呈现出异常的行为,如频繁摇头、游动不稳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行为变化,可以对鱼类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2. 神经系统和行为鱼类的行为由其神经系统调控。
神经元在鱼类的运动和感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鱼类的神经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行为。
3. 生态因素和行为鱼类的行为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水温、水质、食物等因素都可能影响鱼类的行为表现。
通过研究这些生态因素与鱼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鱼类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二、鱼类的迁徙行为鱼类的迁徙行为是指在一定的季节或时期,鱼类根据环境变化而进行的长距离移动。
这种行为在许多鱼类中普遍存在,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迁徙的原因鱼类进行迁徙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繁殖、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和资源等。
例如,某些淡水鱼类为了产卵会迁徙到河流的上游,在水质和营养丰富的环境中更容易找到繁殖的机会和条件。
2. 迁徙的方式鱼类的迁徙方式多种多样。
有些鱼类会进行垂直迁徙,即在垂直方向上进行上下移动,以适应不同水深的环境需求。
另外,一些鱼类还表现出长距离的水平迁徙,穿越大洋甚至跨越半个地球,如鲨鱼、旗鱼等。
3. 迁徙的重要性鱼类的迁徙行为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种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鱼类的迁徙行为有助于维持种群的基因流动,增加基因的多样性。
其次,迁徙也有助于促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对于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和物质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鱼类行为学——精选推荐
![鱼类行为学——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75b34ff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d.png)
鱼类行为学第一章 绪论1.水生动物行为学 :水生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探索和研究鱼类和特种水产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行为、行为规律和行为变化规律的应用基础科学。
目的在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国海洋与内陆水域的水生动物资源。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3.动物的获得性行为的类别 :习惯化学习行为、模仿学习行为、“印痕”学习行为、条件反射和推理学习等五种。
4.水生动物行为学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地了解鱼类和特种水产动物在这些水体中的行为特点和行为规律,尤其是把握住它们的行为变化规律,依据其创造出最完善的增殖、养殖与捕捞等渔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方式和新方法,逐步实现内陆水域渔业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从而使我国内陆水域获得最大、最佳持续生产潜力。
第二章 鱼类感觉器官的感受与反应第一节 视觉的感受与反应1.鱼类眼睛的种类1) 光感觉细胞:某些圆口类的皮肤上,区别明与暗2) “顶眼” :即脑上腺,为各种鱼类所具有,但仅七鳃鳗具有感觉功能。
“顶眼”不仅能区别明与暗,还能估计投入光线的方向3) 眼睛:除了某些穴居鱼类和深海鱼类之外,均具有比较发达的眼睛。
眼睛的结构最为完善4) 注:无眼睑、泪腺。
某些鲨鱼具瞬膜,遮盖眼球。
鲻鱼和某些鲱鱼具脂眼睑,遮盖瞳孔。
2.视距:视觉距离1) 透明度鳀鱼 :透明度2.5m:能看清1.5 ~ 2.0m 范围内的渔具动态透明度0.5m:能看清0.2 ~ 0.3m 范围内的渔具动态∴在透明度较大的水域中捕捞时,由于鱼类的视距增加,渔具的能见度就应该尽可能小一些。
2) 视距与光照度3) 物体大小的关系4) 网片颜色的关系蓝(草)绿色<白色5) 鱼体长度的关系6) 眼睛大小的关系7) 鱼类种类处于中上层水域的种类,其视距要比底层水域的的种类远一些浅海鱼类的种类,其视距要比深海鱼类的种类远一些8) 水下人工光源3.对光的感觉能力1) 鱼类的视网膜由视杆和视锥感光色素细胞组成2) 视杆细胞对低照度的光线反应最敏感;3) 视锥细胞对高照度的光线反应最敏感,同时还对光线的颜色有感觉作用。
鱼类行为生态学课件-鱼类行为学概论7(专业知识模板)
![鱼类行为生态学课件-鱼类行为学概论7(专业知识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d01b8ae69dc5022abea001c.png)
潮流的影响
• 潮流对鱼类活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强流的作 用下,大多数鱼类都会被水冲击挟走。 • 潮流的变化对渔业的生产影响很大。
大潮汛时 鱼群受水压和流速影 响,行动活跃,起浮 到中上层,但密度小 鱼群游泳速度缓慢而 集中,起浮情况少, 易形成渔场 不利于底拖 网和围网
小朝汛时
有利于底拖 网和围网
水的盐度和密度的影响
鳔
• 有鳔鱼类调节鳔内气体的变化 来控制鱼体的沉浮。 • 从发生上看,鳔是由消化区分 化出来的一个小泡发展而成, 通 常呈长囊形,有的呈马蹄 形。 • 鳔内的气体主要是氧、氮和少 量的二氧化碳。海水鱼比淡水 鱼鳔内含氧气多,一些深海鱼 的鳔含氧更多,几乎占到90% 左右,鳔内气体是由鳔壁血管 内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 • 据检测,深海鱼类血液中氧气 的 压力大约是空气的五分之 一,鱼鳔内的压力则为40大气
鱼类体形的分类
纺锤型(fusiform):大部分回游鱼类。鲣鱼、金枪鱼。 侧扁型(compressed form):鲷科鱼类、鲆鲽类、鲉科 鱼类等。 平扁型(depressed form):鲼鰏类、鲶鱼类、鮟鱇类、 鲬等。 棍棒型(attenuated form):带鱼、星鳗等。
形 体
鱼类游泳与其体形、体长、密度、血管系 统、以及骨路等特征也有着密切关系。 如鲣鱼和金枪鱼都具有适于迅速游泳的纺锤型身 体,身体密度接近周围海水密度或稍重,因而此 种鱼类以鳔的作用很容易浮沉,并且具有劈水性 良好的尖吻,两颚紧闭,这种形态特点被认为是 能迅速前进的特征。这些鱼类都有游泳速度快的 特点,游泳时这种鱼体受到的阻力最小。
利用鱼体粘液的设想
• 有人做过试验,将鱼体分泌的粘液涂在水中运动 的物体表面,结果可将水流阻力减少到一半以 上,这种粘液的有效期可以长达数月之久。但 是,人们要想取得足以喷涂一艘轮船所需要的鱼 体分泌粘液,谈何容易?于是,人们试图用其它 化学代用品,如聚氧化二烯水溶液等,虽然可减 少摩擦阻力的70%,但是,这种代用品的有效期 还不到一天就失去作用。因此,人们试图合成鱼 体分泌液,不过,即便获得成功,每喷涂一次, 也仅能维持几个月的效能,如果能像鱼类那样, 不断地分泌,那将会有多好!
鱼类行为学gogo
![鱼类行为学gogo](https://img.taocdn.com/s3/m/c85dfab9fd0a79563c1e72a5.png)
鱼类行为学(Fish ethology)是研究鱼类行为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动物行为学的范畴,主要研究鱼类对外部(声、光、电、磁等)刺激和内部刺激的反应,包括反应类型、反应模式、反应机理及其在渔业上应用的一门学科。
鱼类的机械感觉是哪些内容,有何作用?指鱼类对各种机械性刺激——能够引起感觉其细胞机械性变形的刺激的感觉。
机械感觉在鱼类的摄食、生殖、防御、洄游、集群等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鱼类的皮肤感觉器官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感受芽、陷器、侧线及罗伦氏器前三种具有多种功能,触觉、听觉、水流、水压、水温感觉及电感觉等。
鱼的耳与人和哺乳动物的耳有何区别?鱼类只有内耳无中耳和外耳;鱼类最重要的感觉结构是球状囊和听囊而不是耳蜗。
鱼类的内耳的听觉和鱼鳔的听觉有何不同?内耳的听觉是当外接声音传到鱼类内耳时,其中的耳石和内淋巴液就会产生震动,耳石震动的相位与传入波不同,给感觉细胞是假一种周期性的切应力感觉细胞就会因其上的纤毛束受到牵拉弯曲而发放冲动,并分布到感觉上神经末梢产生兴奋,此兴奋通过传听神经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行处理,即可产生听觉。
鳔内充满气体会与声波发生强烈共振,从而把压力转变成位移能量,然后传给内耳,鱼鳔其转换器的作用。
能放大声音,就收高频声压波。
鱼类内耳的机能是什么?内耳上半部为平衡感觉,下半部为听觉。
鱼类的嗅觉和听觉的区别嗅觉中枢在端脑;味觉中枢在延髓。
嗅觉器官为内陷的嗅囊即鼻孔,感受器具有低刺激阈;味觉器官为分布范围极广的味蕾,感受器具有高刺激阈。
区别鲨鱼味觉与嗅觉(实验)可以利用经奎宁溶液浸泡过的食物。
投放时鲨鱼会游近并抓住,送入口中,会立即吐出。
原因:奎宁是没有气味而味道很苦的物质。
结论:鱼类的化学感觉除嗅觉外,还有味觉的存在。
鱼类有没有电感觉?磁感觉?如何验证鱼类的电磁感觉?有电感觉和磁感觉。
电鱼寻食时,利用电脉冲探测食物。
将鲨鱼养在玻璃纤维直径为7米的原型水槽中,水槽避外纺织一个直径为20cm的线圈,未通电时鲨鱼习惯在水槽内壁兜圈游泳,通电时鲨鱼会主动避开磁场。
鱼类学教案(水产养殖)
![鱼类学教案(水产养殖)](https://img.taocdn.com/s3/m/5693b074804d2b160b4ec0e3.png)
“ 鱼类学”教案(形态、分类)第一节鱼类学的定义和范畴 (3)第二节鱼类的特征和进化 (4)第一篇鱼类的形态构造 (5)第一章鱼类的外部形态 (5)第一节鱼类的外部分区 (5)第二节鱼类的体型 (6)第三节头部器官(外部) (7)第四节鳍 (8)第二章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10)第一节皮肤 (10)第二节鳞片 (11)第三节色素细胞和发光器 (12)第三章骨骼系统 (12)第一节主轴骨骼 (13)第二节附肢骨骼 (14)第四章肌肉系统 (15)第一节肌肉的类别 (15)第二节肌肉的结构 (16)第三节肌肉的变异-----发电器官 (17)第五章消化系统 (17)第一节消化管 (17)第二节消化腺 (20)第六章呼吸运动 (21)第一节鳃 (21)第二节呼吸运动 (22)第三节辅助呼吸器官 (23)第三节鳔 (23)第七章循环系统 (24)第一节血液 (25)第二节血管系统 (25)第三节淋巴系统 (25)第八章尿殖系统 (26)第一节泌尿器官 (26)第二节生殖系统 (27)第九章神经系统 (29)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 (29)第二节外周神经系统 (30)第三节植物性神经系统 (31)第十章感觉器官 (31)第一节皮肤感觉器官 (31)第二节听觉器官——内耳 (32)第三节视觉器官——眼 (32)第十一章内分泌器官 (33)第一节脑垂体 (33)第二节甲状腺(thyroid) (33)第三节其它腺体 (34)课程编号:专业:水产养殖、生物科学,学时:72 任课教师:龚小玲形态部分第一节鱼类学的定义和范畴鱼类学的定义:它是动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以鱼类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鱼类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和地理分布,以及化石鱼类和现生鱼类的系统分类的科学。
鱼类学的范畴:它有许多分支学科,如:鱼类形态学、鱼类生态学、鱼类分类学、鱼类生理学、鱼类发生学、古鱼类学、经济鱼类学、遗传学、组织学、鱼类行为学等。
鱼类学第六、七章小结
![鱼类学第六、七章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6d199b0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5.png)
鱼类学第六、七章小结1.鱼类的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虽然在生理上发挥的作用很不同,但在发生过程中和构造上,都有密切的联系,有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使用同样的输导管,所以常将这两个系统放在一起。
2.功能:泌尿系统将新陈代谢产生的含氮化合物及各种无机离子排出体外;生殖系统是维持种族延续的重要器官3.泌尿器官:肾脏、输尿管、膀胱及输出孔等。
4.肾脏:鱼类主要的排泄器官,在发生上经过前肾和中肾两个阶段;肾脏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调节体内的渗透压,使之保持恒定。
5.肾脏的功能:主要是起排除代谢废物和对渗透压起调节作用。
6.前肾是鱼类胚胎时期的主要泌尿器官,包括前肾小管和肾小球,前肾小管按节排列,以肾腔口与体腔相通,前肾小管连接到前肾管,通到泄殖腔。
(成鱼前肾退化)7.中肾为鱼类成体的泌尿器官,包括:中肾小管和肾小体,中肾小管不按节排列;肾小体(马氏体)由肾小球囊(鲍氏囊)和肾小球(血管小球)组成。
8.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中肾小管)组成。
9.中肾小管可分为4部分:颈节、近球弯曲肾小管、远球弯曲肾小管、集合细管。
10.淡水硬骨鱼类肾小体的数目、直径均大于海水硬骨。
肾小球肾小体肾小囊肾单位近节中节肾小管远节集合管11.鳃在排泄氨和尿素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12.肾脏和鳃的泌尿机能13.鳃:主要排泄容易扩散的物质;海水硬骨鱼类:鳃上有泌盐细胞14.肾脏:主要排泄氮化物分解产物中比较难扩散的物质,如尿酸等,通过肾小体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选择性吸收作用来完成。
输尿管15.一般鱼类有一对,在胚胎时期,为前肾管;在成体,前肾衰退,前肾管纵裂为二:16.中肾管(吴夫氏管):与中肾小管相通,担负输尿管的任务17.米勒氏管:退化,或成为输卵管膀胱:18.作用:贮藏尿液19.类型:输尿管膀胱(大多数鱼类)泄殖腔膀胱(内鼻孔亚纲)20.圆口类胚胎、幼鱼为前肾,成体为中肾;21.软骨鱼类成体具一对中肾。
雄体:米勒氏管退化消失,中肾管成为输精管,肾脏后部另有一对中肾辅助管集合成输尿管;雌体:中肾管为输尿管,也有中肾辅助管,但不如雄体发达。
鱼类行为研究
![鱼类行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92b13c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17.png)
鱼类行为研究鱼类行为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鱼类作为水生动物,其行为方式和习性与陆地动物有很大不同。
通过对鱼类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鱼类的生态、繁殖、社会结构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一、进食行为鱼类进食行为是其生存和繁殖的基本需求之一。
不同种类的鱼类会采取不同的进食策略,如滤食、捕食等。
滤食鱼类通过过滤器官将水中的浮游生物过滤出来作为食物,这种进食策略在鲸鱼和鲶鱼等种类中十分常见。
而捕食鱼类则通过追逐、咬合等方式捕捉其他小型的鱼类或者无脊椎动物作为食物。
进食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鱼类的食性特点,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水生生态系统。
二、社会行为鱼类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行为,它们在生活过程中会展示出一定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
例如,有些鱼类会形成群体,它们之间会有一定的协作和分工关系。
在群体中,有的鱼负责觅食,有的鱼负责警戒,还有的鱼担负繁殖的责任。
对于这种社会性行为的研究可以揭示鱼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沟通方式,以及如何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三、迁徙行为迁徙是一些鱼类在特定季节从一个生活区域移动到另一个生活区域的行为。
迁徙行为的研究对于了解鱼类的生活史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鱼类在迁徙过程中会经过长途跋涉,涉足不同的水域。
例如,鲑鱼迁徙时会从河流中回到大海产卵,这对于鲑鱼种群的繁殖和存活至关重要。
研究鱼类的迁徙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迁徙路线上的栖息地,维护鱼类种群的生态平衡。
四、求偶行为鱼类的求偶行为是指个体为了繁殖目的而展示的一系列行为。
求偶行为在鱼类中较为普遍,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寻找合适的配偶。
一些鱼类会进行性选择,雄性个体通过展示独特的色彩、舞蹈等方式来吸引雌性个体。
求偶行为的研究可以揭示鱼类间的交流方式以及繁殖策略,对于保护濒危鱼类和深入了解鱼类物种的生态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五、智慧行为尽管鱼类没有像哺乳动物那样大脑发达,但它们也被发现有一定的智慧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亲蟹的行为学在渔业上的应用
• 1. 依据亲蟹具生殖洄游行为特点,在湖 泊、水库和池塘中人工养殖时,应在其 生殖洄游之前抓住时机捕捞,避免河蟹 爬上水域四周任人捕捉。在江河自然生 长的河蟹,应保护河蟹生殖的路线,使 其顺利达到目的地,完成产卵、孵化过 程,获得优质蟹苗。
鳜鱼的行为学及其渔业利用
一、鳜鱼的行为学
仔鱼
初孵仔鱼:主动垂直上升和被动下降 开口摄食:从饲料鱼尾部取食 摄食第一尾饵料鱼后静水卧底栖息 活动在水体的上层
稚鱼
前阶段从饵料鱼尾部取食;后阶段从饵料 鱼头部取食
前阶段中层栖息;后阶段中下层和底部栖 息
幼鱼
对饵料鱼:主动追踪和突然袭击 幼鱼后阶段:结群钻洞卧穴
产卵盛期昼夜垂直上浮 第二次产卵完毕后被动垂直下沉,
沉入水底死亡
二、银鱼的行为学在渔业上的应用
仔鱼
网箱孵化 、平游后放流 严禁在春、夏季密眼网具捕捞
幼鱼
人工光源诱捕 严禁在春、夏季密眼网具捕捞 进水口处拦网
成鱼
清晨和黄昏捕捞 优先在库湾、湖汊和水深10米以内的
敞水区捕捞 光诱捕捞
亲鱼
限定区域专门采卵,防止伤及幼鱼 清晨和黄昏捕捞,产卵盛期加强捕捞 第二次产卵完毕后不要组织捕捞
• 2. 依据仔幼蟹具越冬打洞行为特点,仔 幼蟹在养殖水体的越冬期间,应保持水 位稳定,尤其不可降低水位,以避免仔 幼蟹长期缺氧死亡。
• (四)成蟹的行为学在渔业上的应用
• 1. 同样具越冬打洞行为特点,在养殖水 体的越冬期间,应保持水位稳定,尤其 不可降低水位,以避免长期缺氧死亡。
• 2. 顺流而下的行为特点,在捕蟹期间, 应尽可能使水体产生流动,以提高捕捞 效率,尤其是在只有一个闸口的水域中, 在闸口上设置张网开闸放水,使河蟹顺 流而进入张网中具有良好的捕捞效率。
• (五)亲蟹的行为学 • 1. 亲蟹具生殖洄游行为。 • 2.亲蟹具海、淡水交汇河口处交配、产
卵和孵化行为。
• 3.雌亲蟹具有抱卵孵化行为。 • 4.亲蟹具吸水胀死行为。 • 5.亲蟹具有产后死亡行为。
• 二、河蟹的行为学在渔业上的应用
• (一)蚤状幼体的行为学在渔业上的应用
• 1. Ⅰ~Ⅳ期游泳能力弱的行为特点,在人工育 苗时,很易沉于池底造成大批量死亡。可采用 空压机或气泡石系统向池中充入空气,使其悬 浮于水层中,以达到提高育苗的成活率。再者, 池水交换时不宜过快,否则,会因水流力量将 其敷贴在出水口过滤沙窗上而造成死亡。Ⅴ期 具有较强的溯流能力的行为特点,人工育苗时, 它们往往会高密度地群集于进水口处而造成大 批死亡。因此,应在进水口处前端的微流水处 用拦网拦住,以避免这一损失。
成鱼
对饵料鱼具有等饵上门、跟踪追击、 突然袭击
具三五成群钻穴卧槽
亲鱼
对饵料鱼具有守株待兔、跟踪追击、 突然袭击
具有三五成群钻穴卧槽 具有静水集群和溯流集群生殖
二、鳜鱼的行为学在渔业上的应用
仔鱼
网箱或者环道流水培育 饵料鱼适口 流水培育 投足饵料鱼
稚鱼
投足适口饵料鱼 网箱培育,经常洗箱
幼鱼
投足适口饵料鱼 在网箱或其他人工条件下,应避免底部
网衣过分松弛和池塘中洞穴过多
成鱼
投足或增殖中下层和底层饵料鱼类 采用鳜鱼夹网、鳜鱼竹筒、笼籇类等渔
具捕获
亲鱼
投足或增殖中下层和底层饵料鱼类 采用鳜鱼夹网、鳜鱼竹筒、笼籇类等渔
Hale Waihona Puke 具捕获繁殖季节丝网捕获河蟹的行为学及其渔业利用
• 一、河蟹的行为学
• (一)蚤状幼体的行为学 • 1. 游泳行为 • Ⅰ~Ⅳ期很弱的游泳能力,Ⅴ期较强的溯流游泳能力。 • 2. 趋光行为 • 遇强光时具负趋向行为,遇弱光时具正趋向行为。 • 3. 残食行为 • 在食物不足和饥饿状态下,具有相互残食行为。
• (二)大眼幼体(蟹苗)的行为学 • 1. 游泳行为
• 具有很强的溯流游泳行为,开始具有 趋淡水性行为。
• 2. 趋光行为 • 大眼幼体具有很强的正趋光行为。 • 3. 残食行为
• 同样地,在食物不足和饥饿状态下, 具有强者残食弱者的行为。
• (三)仔幼蟹的行为学 • 1. 仔幼蟹具依附物体完成蜕壳的行为。 • 2. 仔幼蟹具依附物体避故的行为 • 3. 仔幼蟹具越冬打洞行为。 • (四)成蟹的行为学 • 1. 成蟹具越冬打洞行为。 • 2. 成蟹具有顺流而下的行为。 • 3. 成蟹具有趋向东方的行为。
• 3. 具残食行为特点,在人工育苗时,应投足饵 料,避免饥饿,以防止不必要的损失。
• (二)大眼幼体的行为学在渔业上的应用
• 1. 具残食行为特点,在人工育苗时,也应投足 饵料,避免饥饿,防止残食行为发生。
• 2. 溯流游泳行为和趋淡水性的行为特点,很容 易在河口处形成蟹苗讯期,准确掌握蟹苗讯期 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人工培育时,可将 蟹苗移入淡水水体培育管理。人工放流时,可 直接将其投入湖泊、水库等适应宜于生长的水 域中。
第七章 名特水产 动物行为学
银鱼的行为学与增养殖
一、银鱼行为学
仔鱼
孵出时 初孵仔鱼:主动上升、被动下降垂直
运动 趋光集群 遇网、贴网、碰撞、挤压和离水即死
幼鱼
趋光集群 多生活在浅水沿岸带 溯流
成鱼
集群觅食 趋光 清晨和黄昏垂直上浮、其它时间垂直
下沉
亲鱼
短期集群生殖
清晨和黄昏垂直上浮、其它时间垂 直下沉
• 3. 具有很强的正趋光行为特点,在人工 育苗时,应避免强光射入池内。以防止 蟹苗过度密集而造成生长速度减慢或死 亡。利用大幼体具有很强的正趋光行为 特点,可在晚上使用灯光来诱捕大眼幼 体。
• (三)仔幼蟹的行为学在渔业上的应用
• 1. 依附物体完成蜕壳和避敌的行为特点, 尤其是在池塘培育时,应人工栽种苦草 等水草或投放水葫芦等水生高等植物, 以帮助仔幼蟹完成蜕壳和避敌。
• 2. 遇弱光具正趋向的行为特点,人工育苗时, 可利用早晚光照较弱时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和 评估其资源量,因其均在水体的表层运动。试 验结果表明,适宜培育蚤状幼体的光照强度为 4000~5000 Lx,大于或者小于这一光照强度, 蚤状幼体在水体中会分布不正常,造成局部单 位水体密度过高。完全黑暗时,蚤状幼体呈现 滞育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