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主体间性”作为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门学科。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同样也需要借鉴“主体间性”理论。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涵义和特征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把“主体间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标签: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传达中央政策,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一种教育。
而受教育者能否正确理解、把握中央政策,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现在及以后的人生路。
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但在现实教育中,思政教育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到最大化,究其原因,其中一方面就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缺失。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和认识的对象,并不能正确区别作为人的教育对象与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物的本质区别,没有认识到即使作为教育对象的受教育者与物的不同性在于其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因此,正确的应是把作为认识和实践者的人即教育者和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人即受教育者都看做是主体,特别是把受教育者这一对象看做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1]。
这就要求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应是“双主体”的,而在二者的关系中也应是“主体—客体—主体”这样一种双向的关系,而非“单向度”的。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引入“主体间性”有其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也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引入“主体间性”的必要性。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表现为人本性、开放性、内源性。
人本性特征要求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目的”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从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组织教学,真正做到通过学习课程使受教育者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其次,由于现在社会的开放性,受教育者从不同方面受到影响,因此,思政教育要时刻保持对外界开放、信息畅通,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以此为基点进行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灌输教育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灌输教育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教育是塑造一个国家未来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而灌输教育法正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它能够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灌输教育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灌输教育法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大学时期,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非常关键的,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通过灌输教育法,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得到加强,对国家、社会和自身的发展方向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灌输教育法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所面临的竞争和压力是非常大的,他们往往会追求个人利益和发展。
而通过灌输教育法,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未来的接班人,应该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这样一来,大学生会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和国家利益,不仅关心自身的发展,还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灌输教育法能够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大学生应该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国家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通过灌输教育法,大学生能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成就和挑战,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家之中,这样一来,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会更加深厚,愿意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灌输教育法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在现代社会,很多大学生在追求理想和成功的道路上走向了极端,他们往往忽视了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只顾个人利益和成功。
通过灌输教育法,大学生能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这样一来,他们将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实现自我价值的也不忘对社会和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灌输教育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
它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及创新发展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及创新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教育的不断进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进行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任务。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有新的认识、新的要求和新的发展思路,不断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加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是多方面的。
要求教育内容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这一核心价值观,强化教育内容的现代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求教育方式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时代的学生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实践探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求教育环境要与社会需求相契合,打破教育的封闭性,促进校社互动,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的多元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融入社会发展中去。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和社会各界共同合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高校要与社会各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引入社会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面。
高校要与家长密切合作,加强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高校要和学生共同发展,重视学风建设和品德教育,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文明风尚。
高校要和社会机构合作,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教育载体,提供更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高校教育的思政课与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内 涵:倡导富强、 民主、文明、和 谐,倡导自由、 平等、公正、法 治,倡导爱国、 敬业、诚信、友 善
0 1
核心价值观的意 义: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提 供精神支柱和价 值引领
0 2
核心价值观的培 育:通过高校思 政课等途径,引 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
本概念和内涵
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 活动、学生社团等形式, 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 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 务、社会调查等,增强学 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
认同
家庭教育:加强与家长的 沟通与合作,共同营造有 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的家庭环境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和效果
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高校思政课中 的实践方式:通 过课堂讲授、案 例分析、小组讨 论等形式,将核 心价值观融入课
传承优秀文化:思政课是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重要途径。
维护社会稳定:通过思 政课的教育,引导学生 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问 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 历史使命感,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
推动经济发展:思政课教 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创新能力,为经济发 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 障。
发展的需要。
添加标题
PART 05
高校思政课与核心价值 观教育的融合发展
21
高校思政课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联系
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政 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思政课与核心价值观教 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核心 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高校思政课与核心价值观教 育的融合发展是时代发展的
必然要求
高校思政课与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立德树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高校大学生的需求。
“立德树人”成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成为实施“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一、“立德树人”的重要性“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方针,指导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它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高校教育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求其在教学过程中将“立德树人”贯穿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学到专业知识,更要培养起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
“立德树人”的实施对于培养素质教育的认识是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就是素质教育,而“立德树人”就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
何谓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根本目标的教育,它旨在使学生全面发展,在知识、能力、品德、情感、审美等各个方面都取得良好的发展。
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立德树人”的实施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塑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困境1. 特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其面向的对象具有一定的成年人特征,相较于中小学生来说,高校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他们已经具有相对独立的思想和认知能力,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自身为主体,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想,而非单纯灌输理论。
2. 困境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许多困境。
其一,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冲击,学生接触的信息更加广泛和多样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二,社会发展快速,价值观念多元化,学生对于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出现了问题。
其三,教育环境的问题,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排斥心理。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和讨论。
本文旨在从几个方面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高校是全社会的智力创造和传播中心,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大学生的立德、树人非常重要。
一方面,高校要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还要注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二、以教育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养,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教育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只有把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首位,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化的培养,才能让他们在思想、知识和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三、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与时代背景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注重调查研究,解决教育中的切实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感受。
只有将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让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社会责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四、注重情感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
此外,还要让学生在情感教育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感知力、理解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塑造他们基于共享共识、公平公正、尊重他人和人文关怀的新型情感。
五、促进育人环境,合理结构体系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需要合理构建育人环境和建立健全的体系,提高管理层次和效率。
这就需要通过各个层次的协同合作和整体规划,形成全面协调的育人体系。
同时,为了实现全方位的学生培养,高校还要注重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教育资源配置、教育体制的改革等方面的整体协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探析作者:梁保稳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4期[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关系到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并未实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反思和探索,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时代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05-03引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内容,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高校工作的要求,同时又是教育者研究的自觉。
这种研究宗旨在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现状分析及对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青年大学生,对大学生有一个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时代特征1.知识视野较为宽泛,但鉴别能力相对欠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剧增,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各类媒体、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各种社团,甚至休闲、旅游都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其知识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然而,大学生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时期,对于突如其来的信息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往往在信息面前显得无所适从,再加上一些不良信息的诱导,大学生很容易走向实用主义或限制主义的极端。
这样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对社会的漠视、人际关系的疏离,有的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不良情绪。
2.自我设计的愿望强烈目标选择是一切计划行动的开始,当代大学生有设计自我、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
他们经常要问: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人?事实上,当代大学生这种疑问常常是围绕着自己到底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展开。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意识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其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正确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是人们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敏感程度和认识能力,是人们对政治生活的认同和参与态度。
在实践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不良的政治现象和行为,如腐败、贪污、权力滥用等,这些都是因为人们缺乏正确的政治意识。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政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增强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防止不良政治行为的发生。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感受,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承担意识。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一些人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对他人的困难不闻不问,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负责,激发他们做出正面积极的行为。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人们对待他人是否公正、诚实、奉献等道德行为的表现,是做人的准则和底线。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一些人缺乏道德约束,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这些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明白道德规范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自律自强,积极向上,既有责任感也有奉献精神。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标、世界发展和价值评判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往往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追求物质利益导致社会道德沦丧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价值认同
李 银 霞
( 东药 学 院 食 品 科 学 学 院 , 东 广 州 广 广 摘 要 : 值 认 同指 在 实 践 基 础 上 形 成 和 发 展 起 来 的 个 价 体 对社 会 核 心 价值 从 内心 深 处 产 生的 认 同 .是 社 会 核 心 价 值 5 00 1 0 6)
文 中 是 从 狭 义来 理 解 的 . 要 指 在 实 践 基 础 上 形 成 和 发 展 起 主 来 的 个体 对 社 会 核 心 价 值 从 内心 深 处 产 生 的认 同 ,是社 会 核 心 价值 认 同 化 的 过程 , 个 体 发 展 与 社 会 和谐 的 保 证 。价 值 认 是 同具 有 主体 性 、 动 性 和 生 成 性 等 特 征 。价 值 认 同是 个 体 认 同 互 体 系 的 核 心 和灵 魂 。 认 同一 般 指 由客 观 的 同一 性 衍 生 出 的 相 应 的作 为 主 观态 度 的认 同 。 多 维 和 多层 的 有 机 系 统 。价 值认 是 同 是认 同 的 内 核 和 基 石 .决 定 着 个 体 认 同体 系 中其 他 类 型 或 层 面 认 同 的 选 择 和 内 化 。当然 , 值认 同 与其 他 认 同也 不 是 单 价 向 的 , 反 , 个 体 的 认 同 体 系 中 它 们是 相 互 支 待 与 互 补 的 。 相 在 价 值认 同 作 为 认 同 体 系 的核 心 问题 , 当代 国家 、 会 和 在 社 个 人 发 展 中 更 显 示 出 其 不 可 替 代性 。首先 , 值 认 同是 增 强 国 价 家 软 实 力 的 本 源 。 一 个 国家 综 合 国力 通 常 是 由 硬 实 力 与 软 实 力 这 两 个 相 辅 相 成 的 要 素 构 成 的 。软 实 力 与 价 值认 同 是 密 切 相关的 。 “ ” “ ” 是 源 与 流 的关 系 。软 实 力 的要 素是 价值 认 同 的外 在 表 现 , 值 认 同是 软 实 力 实 现 的本 源 。在 后 工 业 时 代 来 临 的 价 今 天 , 实 力 越 来 越 成 为 衡 量 一 个 国家 综 合 国力 的重 要 指 标 。 软 世 界 主 要 大 国 在 努 力 增 强 硬 实力 的 同 时 ,更 加 重 视 增 强 自身 的 软 实 力 。其 次 . 值 认 同 是 社 会 和 谐 发 展 的 根 基 。社 会 核 心 价 价 值 是 最 基 本 的 内 核 . 映 了社 会 主 义 基 本 的 、 期 稳 定 的社 反 长 会 关 系 及 价 值 追 求 .所 以社 会 核 心 价 值 的 认 同 所 形 成 的 向心 力 是 社 会 和 谐 发 展 的 动 力 源 最 后 , 值 认 同也 是 个 体 良好 发 价 展 的 前 提 人 就 其 现 实 性 而 言 , 一 切 社 会 关 系 的 总 和 . 个 是 一 人 的 发 展 绝 不 能 脱 离 他 以 前 的 或 同 时 代 历 史 。一 个 人 与 社 会 核 心 价 值 观 相 一 致 . 发 展 可 以得 到 社 会 的 支 持 . 反 个 人 的 其 相 发 展 必 然 受 到 社 会 的制 约 。 息 通 过 加 密 技 术 处 理 . 立 不 良信 息 过 滤 器 , 用 互 联 网监 设 利 控 软 件 对 信 息 系 统 的 数 据 和 程 序 进 行 实 时 监 控 ,剔 除 不 良 信 息 , 制 学 生 调 阅 网络 上 有 害 内容 。其 次 , 法 纪 上 筑 好 限 从 “ 火 墙” 防 。通 过 各 种 方 式 向 学 生 宣 传 我 国 有 关 网 络 管 理 规 定 , 《 算 机 网 络 国 际 联 网 管 理 暂 行 规 定 》 《 算 机 信 息 如 计 、计 系 统 安 全 保 护 条 例 》 法 律 法 规 。可 以通 过 各 种 教 育 活 动 , 等 帮 助 学 生 树 立 正 确 的 道 德 观 、 值 观 、 络 观 , 高 A身 鉴 价 网 提 别 是 非 美 丑 的 能 力 . 强 抵 制 不 良 信 息 侵 蚀 的 免 疫 力 .A觉 增 遵 守 网络 道 德 , 理 利 用 网 络 资 源 , 明 上 网 , 到 不 制 作 、 合 文 做 不浏 览 、 传播有 害信 息 。 不 一 网络 时 代 大 学 生 思 想政 治 教 育 必 须 在 国际 和 国 内大 的背 景下 , 现前瞻性 、 予 时代性 、 强针 对性 、 握规律 性 、 体 赋 加 把 增 强 实 效 性 。 结 合 大 学 生 身 心 发 展 规 律 和专 业 特 点 , 索 出 受 要 探 学 生 欢 迎 的行 之 有 效 的 新 方 法 、 思 路 、 途 径 , 要 坚 持 教 新 新 既 育学 生 、 导学生 、 励 学生 、 策学生 , 引 鼓 鞭 义要 坚 持 尊 重 学 生 、 理 解 学 生 、 心 学 生 、 助学 生 。此 外 , 想 政 治 工 作 者 也 应 该 关 帮 思 主动 提 高 自己运 用 网 络 技 术 的 能 力 ,培 养 自身 较 强 的信 息 意 识 、 息 能 力 和 良好 的信 息 道 德 , 信 只有 具 备 了较 强 的信 息 意识 和最 大 限度 获 取 信 息 的 能 力 并 将 其 运 用 于 教育 和 管 理 工 作 中 去 , 能 增 强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的 吸 引 力 和 感 染 力 , 终 达 到 才 最 培 养 人才 的 目的 参考文献: [ ] 欣 . 络 使 用 对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状 况 的 影 响 [ ]临 1刘 网 J. 床 心 身疾 病 杂 志 , 0 83, 2 0 . VOL 4, 2 . 1 () [ ] 光 慧 . 网络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的创 新 [] 中 国 成 2 张 谈 J. 人 教 育 ,0 9, 1 . 20 ( )
价值认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
关键 词 : 大学生 ; 价值认 同; 思想政 治教 育 中图分类 号 : 6 1 G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7 5 6 (0 8 0 — 0 1 0 10 — 9 8 20 ) 1 0 1 — 3
到 底是 对人 的意义 感 的重新 定位 和评 价 的问题 ,是一个 价 值 认 同问题 。”1 就是 说 , 值认 同是认 同的 内核 和基石 , 『 1 也 价 决 定 着 个 体 认 同 体 系 中其 他 类 型 或层 面认 同的 选择 和 内 价值认 同 已成为 重要 的 时代课 题 ,同 时主体 的多 元化 和需 求 的多样化 也决 定 了价值 认 同丰 富的 内涵 。价值 认 同 在本 文 中是 从狭 义来 理解 的 ,主要 指在 实践 基础 上形 成 和 发 展起 来 的个 体对 社 会核 心 价值 从 内心深 处 产生 的认 同 , 是社 会核 心价值 认 同化 的过程 ,是 个体 发 展与社 会 和谐 的 保证 。价值认 同具 有主 体性 、 互动 性和 生成性 等特 征 。主体 性是 价值认 同的基本 特征 , 反映 了个 体在 价值 比较 、 值选 价 择 和价值认 同过程 中 的 自觉状 态 。互 动性 是价值 认 同 的历 时性 和共 时性 的特 征 ,既体 现 了价值认 同的认 同化 和流 变 性 , 体现 了当代 社会 主体 间 、 体与 环境 间 的交互 影 响关 也 主 系。 成性是 价值认 同的创造特 征 , 价值 内化与 外化统 一 生 是 的体现 。 价 值认 同是个 体认 同体系 的核心 和灵 魂 。认 同一般 指 由客 观 的同一 性 衍 生 出 的相应 的作 为主 观 态度 的认 同 , 是 多维 和多层 的有机 系统 。 人格认 同 、 有 种族认 同 、 民族 认 同 、 国家 认 同等不 同类别 , 有利 益 认 同 、 度认 同 、 值认 同 也 制 价 等不 同层 面 ; 同时 , 同类 别和不 同层 面之下 也 内在地 包含 不 了不 同的具 体 内容 。然而 , 不管 何种类 别或 层 面的认 同 , 当 “ 人们 在确立 自己的身 份感 的 时候 ,他又 总要 受到 一定 的利 益需 求 、 感 和信仰 等 问题 的影 响 。进 一 步说 , 们 总是认 情 人 同那些 与 自己的利 益 、 感 和信 仰相 一致 或相 近似 的东 西 , 情 化。 当然 , 价值 认 同与其他 认 同也不是 单 向的 , 相反 , 在个体 的认 同体 系中他们 是相互 支持 与互补 的 。 价值 认 同作 为认 同体 系 的核 心问 题 ,在 当代 国家 、 社 会和个 人发 展 中更 显示 出其不 可替代 性 。 首先 , 价值 认 同是 增强 国家软 实 力的本 源 。一个 国家 综合 国力通 常是 由硬 实 力与 软实 力这 两个 相辅 相成 的要素 构成 的 。硬 实力 一般是
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摘要: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的维度更加清晰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之上,强调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所在,它进一步体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其育人价值,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其社会价值,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求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关注意识形态的内容选择与社会控制作用,其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社会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和保证社会成员正确的政治方向与道德思想,以“人的社会化”为其研究的主要任务。
[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这一学科性质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生命、人的成长密切相关,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应具有强烈的人性观照与人文关怀。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其育人价值,必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注重人文关怀(1)以人文关怀作为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方面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先决条件是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一方面,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累和丰富,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普遍得到满足,医疗设施及卫生条件逐步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了保障。
但是,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给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冲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比如一些人奉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等。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利益观和消费观等,以此促进受教育者的身体和心理和谐发展,不被物质欲望所迷惑。
[2] (2)以人文关怀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丰富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的价值: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并有着丰富情感经验的主体,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他们当作教育主体,既要尊重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自然欲求需要,同时又要个人超越狭隘的自私自利的自我,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自我”。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及创新发展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及创新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新时代的大学生已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学术追求者,他们对于实践和社会经验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让学生在学术学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要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提高,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第一,注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移动应用等方式进行教育内容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视频、教育游戏等形式,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育效果。
第二,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举办学生论坛、讲座、辩论赛等活动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交流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逻辑分析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逻辑分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日趋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价值追求、社会理想信念,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本文将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逻辑进行分析,希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逻辑是指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以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指导,通过科学、系统、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合适的思想政治素质。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逻辑。
逻辑一:目标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的核心目标。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达到引导学生思想化、理性化、文明化、科学化的目的。
逻辑二:方法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需要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其一是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其二是符合认知发展规律,注重针对性教育,以理解促行动;其三是适应现代科技及网络时代,多种形式多维度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意识;其四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效果、拓宽教育视野。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需要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来,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逻辑三:效果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检验,是对教育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的过程。
对高校来说,要做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宏观管理和精细化评价,需要采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具体体现在学生知识素养、思想品德素质、消费理念、法律意识等方面的评价,必须要与有效的教育教学环节相结合,做到量化分析和理性评价,为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手段提供科学的依据。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逻辑是目标导向、方法论和效果检验三个方面的逻辑。
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
德育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思想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感;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法律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03
未来的德育教育将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实践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取向。
全社会共同参与
高校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需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人才贡献力量。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
汇报人:
2023-11-19
目录
高校德育教育概述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与实施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的实践与应用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01
CHAPTER
高校德育教育概述
德育教育的定义
德育教育是指通过传授、实践和体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学科融合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等,以实现德育教育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
志愿服务
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如帮扶贫困地区的孩子、参加环保活动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03
道德榜样
树立道德榜样,表彰优秀学生和教师,以营造崇尚道德、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引言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将探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实施这一教育。
了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正确政治立场、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环节。
它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了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性,以确保教育的有效实施。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
这包括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坚定支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拥护,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通过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的政治体制,获得正确的政治观点和看法,进而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这要求学生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基本理论,了解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和全球化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将获得辩证思维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包括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将明白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认识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并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除了培养正确的政治立场、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这包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发展他们的领导力和社会管理能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价值认同.doc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价值认同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摘要:价值认同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对社会核心价值从内心深处产生的认同,是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化的过程,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保证。
价值冲突在大学生身上不仅在历时性上与现代核心价值出现了断裂,而且在共时性上与现代核心价值产生了冲突。
思想政治教育是超越矛盾的重要途径,价值认同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
作为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价值诉求必须以人性为基础和逻辑起点,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性的真正需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性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旨归。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关注、争论的焦点。
从万能论到有限论再到无用论,挑战和质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合法性、合理性的话语一直不断。
实践证明,以人为对象和出发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其价值诉求不以人性为逻辑起点和实现途径,就必然流于虚妄,而其科学追问如果缺乏对人性的关怀、关注,也必然会迷失自身的价值方向。
所以,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性的真正需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性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以兑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庄严承诺。
一价值认同已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同时主体的多元化和需求的多样化也决定了价值认同丰富的内涵。
价值认同在本文中是从狭义来理解的,主要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对社会核心价值从内心深处产生的认同,是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化的过程,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保证。
价值认同具有主体性、互动性和生成性等特征。
价值认同是个体认同体系的核心和灵魂。
认同一般指由客观的同一性衍生出的相应的作为主观态度的认同,是多维和多层的有机系统。
价值认同是认同的内核和基石,决定着个体认同体系中其他类型或层面认同的选择和内化。
当然,价值认同与其他认同也不是单向的,相反,在个体的认同体系中它们是相互支持与互补的。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德育研究6 3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钟鸿春在当代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把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
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以学生为“本”,把握人的本质特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说服力。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彻底纠正“人的缺位”状况。
从青年学生的角度来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认识自我,从而达到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到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教育目的。
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度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
针对不同需要进行分类分析和指导,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与生活的空间;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
智力因素的差异表现为大学生个体的智力特点、智力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表现在情商方面的差异和兴趣、理想、动机、意志、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再次,要关注学生内在自觉与自律意识的培养。
除必需的制度化管理之外,应该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念和道德的力量,并深化为学生心目中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最终影响学生的行为,满足其个性的需求。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所谓道德人格,是指作为个体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由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及价值
231[作者简介]刘桉伸,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及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及价值刘桉伸(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00)摘要:当今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备受重视,其基本理论也不断发展并日趋成熟。
理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当代价值,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本质 价值 内容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8—0231—02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意识形态性,这决定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根,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为枝,以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为杆,因此,其内容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承载着社会公民应有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只能靠实践来检验,而无论是其个体价值还是社会价值,皆已在历史中得到印证。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于1984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整个人类历史中的政治和思想教育,而对当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具启迪和开拓意义的是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教育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实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生命线”论断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宣传和政治教育工作。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于1984年正式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使用与这一概念相近的“宣传工作”“鼓动工作”等相关概念,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实质不谋而合。
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明确要求其成员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这里所说的宣传工作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列宁也于20世纪初明确提出“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等概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定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定位【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加强法治意识,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这些都是该课程的重要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而且在塑造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公民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定位在于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的公民,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存在和开展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必要性、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法治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替代性、重要价值。
1. 引言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这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在这门课上,学生可以学习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宪法法律等内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能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政治体制,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行为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社会建设、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这门课程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理论水平,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塑造学生正确思想观念、提升社会责任感、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作为大学生涯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思想多元的背景下,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冲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和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新旧价值观的冲突对既有道德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导致当下道德危机的出现,这种危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高校要使理想信念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必然要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是指向未来的,具有追求至善的和超越的本质。
因而在当代,道德教育价值追求应是弘扬儒家道德理性人文主义关怀、树立以社会为对象的道德目标以及加强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道德教育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然而,在这社会转型期,常常出现的经济活动的无序状态或社会伦理的失范现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严重地冲击着社会传统价值观。
在这一过程中,新旧价值观的冲突对既有道德观念、道德信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导致道德危机的出现。
这种危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使理想信念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道德教育必然是重要的基础,也是重要的前提。
因此,道德教育必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当代,如何理解道德教育及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是一个深刻的课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教育的含义理解道德教育,必然首先要对道德的含义进行解读。
什么是道德?我国著名学者鲁洁认为:“道德,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对可能世界的一种把握。
道德所反映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它不是人们现实行为的写照,而是把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去加以审视,用应是的、理想的标准来对它作出善或恶的评价,并以此来引导人的行为。
这种应是与实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的道德活动,不断推动人类向至善方向前进,也使每个个体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升华。
”①法国教育家涂尔干在其《道德教育》中也指出:“道德在我们看来无疑具有双重面孔:一方面,道德作为一种绝对法则,需要我们完全服从;另一方面,道德作为一种完美的理想,我们自发的追求着它。
”道德的这一特性也必然规定了道德是指向未来的,具有追求至善的和超越的本质。
因而,道德教育的要旨不在于使受教育者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而在于使他们掌握:人们的行为有可能是怎样的,应该怎样的,道德的理想是什么,人何以接近这种理想。
道德教育如果要离开了这一要旨,就不可能成为道德教育,而只能成为诸如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的教学与传授。
道德对于个人而言要具有道德的理想,对于社会而言也必须有社会的理想。
涂尔干指出:“即使一个社会中各个成员能够做到和平交往,没有任何冲突,但这样的社会也不过是一种非常平庸的社会。
在此以外,社会的面前必须有一个它要实现的理想。
社会必须拥有必须实现的善,必须为人类的道德遗产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②人们常说,道德教育要适应社会。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人们又提出道德教育的改革就是要与市场相适应。
应当承认,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一种精神活动,它是要受物质的、现实的生活制约的。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也表明,精神生活并不能脱离现实的物质生活,它必须现实化。
但是精神活动的现实化并非是这种活动的最后归宿,它所指向的却是对现实的超越。
道德教育的现实化,就是说从现实出发,适应于现实,同时要为它所面对的可能世界、所选择的理想确定一个范围。
道德教育就在这个可能的范围内拟设、选择其目标,并把个人与社会推向这个目标。
因此,道德教育的现实化并不是把现实作为不可逾越的对象,不是把道德教育的作用只看成是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复制与重现,这种现实化的出发点只能是对现实的改造与推进。
具体地说,就是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促使人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以此实现对现实的否定。
二、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道德教育关注的是人和社会,关注的是一个具有何种道德理想的人和社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弘扬儒家道德理性的人文主义关怀。
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抛弃自己应有的文化底蕴。
而我国固有的儒家道德传统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因此,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从传统儒家道德理性文化中去找寻道德的资源。
当然,要继承传统,更要超越传统。
儒家的道德理性的人文主义早在2000年前的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中就有极丰富的资源,它比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还早得多。
《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礼》记人伦,故长于行;《易》者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③儒家有共同的经典作为思想的资源或出发点,而古希腊哲学家除了《荷马史诗》外,没有共同的经典。
人文主义的真正语源来自拉丁文的“paideia”,即开化、教育、教化之意。
文艺复兴以后对人的再发现,正是向希腊罗马人文精神的一种更高阶次的回归。
但西方的人文主义与儒家的人文精神有诸多不同之处。
尤其是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社会创造了比以往所有世纪还要多的物质奇迹。
人们拜倒在用数学方式或逻辑形式和定量化形式为表征的科学的脚下;拜倒在成为权力和财富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的科技的膝下,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人们看重外在的可以量化的知识、技术和物质成果,并用科技的方式来看待分析不可量化的人的品德、内涵、修养、胸襟、气度、眼光、识见、智慧、慈悲、同情、恻隐之心、仁义与道义,诚信之于经济领域和商业领域则更是直接诉之于现实的利益,以至于商业活动渗透到科研、政治、教育、娱乐、文艺、体育等所有领域,导致生命本身成为攫取金钱的工具。
这就是西方启蒙心态下的科技理性的实质,它不受制于人的主观意志,成为统治整个世界的价值理念。
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先生认为,今天在我们“文化中国”还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仍然是西方“启蒙心态”下的人文精神,亦即工具理性与技术理性的人文精神,它已经成为中国社会重要的意识形态,这种启蒙心态的人文精神要远远超出我们传统文化的道德理性的人文精神。
他在《多种现代性:东西现代性涵义初步探讨》一文中说,在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欺凌数十年之后,东亚现在至少在表面上露骨地显现出现代西方一些负面的东西:重商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贪婪、自我主义以及粗野竞争。
我们现在有许多人仍然认为“四书五经”没有太大的价值,这与启蒙心态的影响有关,与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有关,与黑格尔说《论语》是没有什么哲学性的、是一套很松散的常识,完全不能代表人类智慧的高峰的论调有关。
自近代以来,中国人因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褒扬西方的工具理性的人文精神,贬抑了自己的道德理性的人文精神。
④面临普遍的道德危机和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回首儒家道德理性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两个原则,一为恕道,一为人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前者是人类能不能和平共存的消极原则,体现了高度的自我约束信念:对我最相宜的,未必适用于我的邻人。
后者是把人当人看,而不是把人当物看,“即使是敌人,即使是完全的他者,即使是完全认为他没有价值,即使他是属于落后的社会形态,你还是以‘人’待他”。
⑤恕道原则与人道原则是以社会伦理以及人际关系问题为核心,是把人当做关系网络的中心点,不是把人当做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体,这样不仅保障了人的尊严,而且便于在社会的发展、人类群体的生存和需要中发现和界定个体,将个体人格发展的目标定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以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来指导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人与社会群体能够健康互动,通过有差等的爱,从对小家庭负责推到对陌生人的爱,将具体体现的爱和普世的爱能够协调起来;人与自我的身心,个人的灵与肉和谐相处,有矛盾时,能不断调节,不至于出现身与心的分裂,人的勇气、毅力、胆识、胸怀、睿智、情操、理想、爱憎和行为应得以和谐的充分发展,否则造成失调,就会带来精神分裂、意志颓废、身心具损的严重后果。
恕道和人道原则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协调与和谐中使个体潜能的发挥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而与自然、与群体、与自我的和谐又都建立在个体心理安顿与内心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
儒家的这种道德理性的人文资源与传统文化中的大乘佛教以及道家的人文资源是经过现代性的批判和洗礼,现在正在显示出生命活力的人文精神,它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2.树立以社会为对象的道德目标,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培育社会责任意识。
涂尔干在《道德教育》中指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生活领域的起点,就是集体生活的起点,换言之,只有在我们作为社会存在的意义上,我们才是道德存在。
”⑥他认为,道德行动追求非个人的目的,它们是超个人的,只有当人朝向高于或凌驾于个人目标的活动时,只有当他使自身成为一种高于他自己,高于其他所有个人的存在的仆人时,他才能合乎道德的行动。
因此,道德目标也就是以社会为对象的目标,而合乎道德的行动,也就是根据集体利益而行动。
个人只有投入到社会中,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一个利己主义者,他会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中,当他一个人只拥有自我时,他所拥有的不过是一个不完整的自我,因为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产物,我们身上所有的最好的东西,我们所有高等的行为方式,都来源于社会。
无论个人什么时候只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偏离集体的目标时,他就会表现出沮丧和悲观主义倾向,最后走向自我毁灭。
同样,一个人越是倾向自我毁灭,就越容易与社会分离。
因此,涂尔干指出,构成我们自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社会。
为了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我们必须尽快与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这个重要的来源联系起来,这个源泉并非存在于我们的内部,而是在社会之中。
正是社会,才是文明的全部财富的生产者和储藏者;也正是社会,才会积累和贮藏这些珍宝,并将它们代代相传;也正是通过社会,我们才能得到这些财富。
所以,我们对社会负有义务,因为我们是从社会中得到这些东西的。
没有社会,人就会降至动物的水平,所以,我们必须迅速接受社会的影响。
当道德要求我们对群体承诺和服从时,道德也使我们实现了我们自身。
当道德是人们对群体的承诺成为非同寻常的义务时,它所谴责的显然就是这种徒劳的分离。
道德,既在我们的外面牵引着我们,把我们引入滋养我们的社会环境,同时,又恰好使我们能够发展个性。
一个并不独自生活、并不为了自己而生活的人,一个奉献自己的人,一个与周围世界交融在一起并允许世界渗入其自身的人,他的生活,肯定比那些离群索居的利己主义者的生活更加丰富、更有活力。
正因如此,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着主动的和积极的道德的人,不可能不拥有一种很强的人格。
因此,社会超越了个人;社会拥有自己的本性,这种本性与个人的本性不同;社会能够满足作为道德行为目标而起作用的第一个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