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1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BC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ABCD)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3.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ABD)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4.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AC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5.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ABCD)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6.意识是(BD)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7.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AD)A.部分依赖于整体 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 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8.“白马非马"的命题(BD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9.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BC)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10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ABD)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 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 D.局部服从整体11. 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BC)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12. 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BC)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1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B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1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ABCD)A、凡是事物都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B、凡是质都是一定事物的质C、质不能脱离事物而存在 D、质发生了变化,事物就发生改变15.质和量的关系是( ABC)A、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 B、互相依赖C、互相制约 D、既对立又统一16."过犹不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BC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过头"与"不及"都是错误的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7.量变的复杂性表现在( ABD )A、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 B、量变的形式是多样的C、质变可以转化为量变 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18.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 CD )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B、阶段性部分质变C、爆发式飞跃D、非爆发式飞跃19.肯定方面是指( BD )A、好的方面 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C、正确的方面 D、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20.辩证的否定观认为(ABCD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2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BD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22.否定之否定形式的特殊性表现在( CD )A、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 B、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主观的C、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D、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23.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 ABCD )A、一因多果 B、同因异果 C、一果多因 D、同果异因24."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的尾巴有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都是必然的。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1600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其创始人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德国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充满荆棘坎坷的革命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
[2018年真题]A.德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B.他们对时代有着超越常人的认知能力C.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D.他们拥有优良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答案】C【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合力促进的结果,不仅有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的斗争等客观方面的因素,而且还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超凡智慧和革命实践等主观方面的因素。
C项,不仅提及了历史条件的客观因素,并承认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贡献,表述完整且正确。
2.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
A.马克思本人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C.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如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都属于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圣才出品】
第5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5.1复习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揭示并阐释了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并认为辩证法就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一、规律是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规律,认为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规律既是联系的范畴,又是发展的范畴。
1.规律的内涵(1)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①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本质的联系,都构成规律。
②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a.规律不是事物的现象,而是属于事物本质层次的东西;b.规律不是通过感官直接把握的,规律性的认识属于理性思维层次的认识。
③在规律中,表现出来的始终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a.作为本质的关系,规律包括继起的本质关系,也包括并列的本质关系。
前者体现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之间的本质关系,后者体现在事物相对静止的诸规定性中,如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本质关系。
b.作为本质的关系,规律既包括历时性关系,也包括共时性关系。
任何共时性的并存关系都不是凝固不变的,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不断把共时性的关系引向变化,即引向历时性的关系。
(2)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①规律和必然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代表着事物发展过程中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a.规律的必然性是指规律的存在、规律的作用及其后果的不可避免性。
一些事物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另一些事物的出现;事物发展的这一阶段不可避免地要把事物引导到另一阶段。
b.作为必然联系,规律是一种因果联系。
但是,规律的必然联系并非等同于因果联系。
只有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仅具有因果制约性,而且这种因果联系构成本质的联系时,才具有规律的意义。
②在现实中,规律的必然性并不意味着规律只有一种表现,也不意味着规律只能以一种方式实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科目配套题库-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概念题1.哲学基本问题[武汉科技大学2016年研;华侨大学2016年研;燕山大学2016、2014年研;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研;聊城大学2015年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研;江西理工大学2013年研]答:哲学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唯物论[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研]相关试题:唯物主义[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研;宁波大学2013年研;广东财经大学2013年研]答:唯物论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种观点,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对象——客观物质世界。
唯物论着重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辩证法着重说明客观世界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坚持唯物论的辩法。
3.辩证法[宁波大学2014年研]答: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指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4.物质与意识[华侨大学2014年研;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研]相关试题:(1)物质[广东财经大学2016年研;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沈阳工业大学2013~2014年研;燕山大学2014年研;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研](2)意识[浙江财经大学2016年研;燕山大学2016年研;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研;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研;西安交通大学2007年研](3)意识的本质[暨南大学2011年研]答:(1)列宁对物质概念的规定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1复习笔记一、物质世界和实践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①世界观a.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人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b.人类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c.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②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a.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b.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c.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e.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①物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a.恩格斯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认为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②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哲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B )。
A.运动的、发展的B.批判的、革命的C.科学的、真理的D.实践的、客观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B.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C.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D.人类各种知识的总汇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4、哲学是( A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C.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德国古典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6、马列主义毛泽东东思想的精髓是( C )。
A.对立统一B.革命性和批判性C.实事求是D.理论联系实际7、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C )。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
A.主要内容B.理论基础C.核心部分D.实质或灵魂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A )。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D、新兴阶级的世界以观1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D )A、历史性B、真理性C、科学性D、实践性17、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B )A、整体与局部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C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D、绝对真理的体现20、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C )A、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D、反映论2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D )A、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问题B、世界的唯一性与多样性问题C、世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问题D、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23、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D )A、适应时代的需要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2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B、古代唯心主义与近代唯心主义C、辩证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D、中国的唯心主义与西方的唯心主义26、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 )A、等同的B、一致的C、可相干的D、整体和部分关系2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态度应是(B )A、剖析它的根源,从局部上保留它B、具体分析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C、以它为对立面,作为批判的靶子D、它是根本错误的,要全部抛弃它的内容28、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C )A、对立统一B、革命性和批判性C、实事求是D、理论联系实际29、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B )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思想C、共产主义精神D、无私奉献30、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 )A、是否坚持唯物论B、是否支持唯心论C、是否坚持辩证法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31、世界观就是(B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32、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C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33、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D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3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A )A、只有剥削阶级的哲学B、既有剥削阶级的哲学又有被剥削阶级的哲学C、只有劳动人民的哲学D、哲学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二、多项选择题1、一个哲学素质较高的人( ABCD )A.能高瞻远瞩B.有宽广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C.有很强的全局与整体观念D.有敏锐的眼光和洞察秋毫的能力E.能全面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2、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在于(ABCDE )A.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B.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C.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个人、自我生存意义上的特殊表现D.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必然不同E.世界观也就包含着人生观3、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BD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圣才出品】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1.1复习笔记一、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①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哲学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哲学问题总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重大问题、根本问题。
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其内容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2)哲学与其他形态的世界观①哲学与常识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它的本质特性是自发的、零散的和非理论性的。
人要自觉地规范和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就需要超越常识,上升为哲学。
②哲学与宗教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宗教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哲学则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③哲学与艺术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④哲学与科学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哲学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2.世界观与人生观(1)人生观的含义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2)人生观的内容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
(3)人生观问题的根源人生观问题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矛盾,主要表现在:①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②人的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③人的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推动了人自身的发展,深化了人对自己的理解,从而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人生观。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圣才出品】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圣才出品】第4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4.1复习笔记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学说,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就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一、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唯物辩证法就是从总体上研究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作为哲学范畴,联系概括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1)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客观的,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就与人的关系来说,事物的联系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①自在事物是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或仍处在人的活动之外的事物,其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的联系无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人化”的特点,但这种联系得以建立的根据及其形成,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
(2)联系是普遍的①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②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相互联系着,任何事物本身都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3)联系是多样的联系的普遍性通过联系的多样性而存在。
从总体上看,可以把联系划分为三大类:即物与物的联系、人与人的联系、人与物的联系。
2.系统是普遍联系的一种状态(1)系统与系统论事物以及事物之间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①系统是指由一定数量并且相互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统一体。
②系统论是具体揭示对象的系统联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它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普遍联系思想的正确性。
(2)系统的基本特征①相关性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关性之中,事物内部诸要素也处于相关性之中。
这种相关性集中体现为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第一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是指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的本质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
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
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建立了统一说明自然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2.2017年4月27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北京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重申了他的“人工智能威胁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题库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0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BA.革命性和批判性B.实践性阶级性C.科学性和历史性D.辩证性和彻底性2、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D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3、“万物皆备于我”是D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A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CA.存在B.精神C.物质D.原子7、“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8、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
则表明 D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9、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 A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C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 B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A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1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D.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点的对立14发展的本质是CA事物的量的变化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范围的扩大二、多项选择题 5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BCDA、意识和精神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D、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E、存在与物质同一性的问题2、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BDE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物质的存在方式C.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E物质的根本属性3、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联系表现BC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E.后者为前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4、人脑和意识的关系ABD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人脑自生的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E.人脑的生理活动就是意识活动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 B D.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6、下列论断是对矛盾概念的理解和表述的有 ABCDEA.“独中又自有对”B.“反者道之动”C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D.无独必有对E.“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二、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B )院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kaoyantj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kaoyantj3.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 A )院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B )院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6.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C )院A.坚决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系的错误观点B.坚决地以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C.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D.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 )院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8.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9.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10.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11.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12.“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13.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强调“无实”是因为(A )336 26 A.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B.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能动性C.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D.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14.“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1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6.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17.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 D )院济A.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8.“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C )院同济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门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112室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2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2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B )院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章节题库(哲学及其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1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一、填空题1.哲学是关于______的学问,是______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一切哲学都是______和______的统一。
【答案】世界观;世界观;世界观;方法论【解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同时,哲学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即方法论。
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的关系问题,即______的关系问题。
凡是断定意识、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属于______。
凡是认为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属于______。
【答案】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解析】恩格斯首先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如何回答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是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唯物主义则认为存在、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
3.______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______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认为______,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反之,认为______,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答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解析】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贯彻和表现。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历史唯心主义则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最终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一部哲学史实际上就是______同______的斗争史,同时交织着______与______的对立和斗争。
【答案】唯物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辩证法;形而上学【解析】哲学上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圣才出品】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填空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从内容上它是包括______和______在内的完整的学科体系;从研究对象来讲,它是关于______、______和______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从阶级属性和功能来讲,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______和______的思想武器;从本质特征上讲,它是以______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科学学说。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社会;思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2.______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答案】理论结合实际【解析】“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______。
【答案】方法论【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______。
【答案】19世纪40年代中期【解析】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主要国家已经发展成熟,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需要有一种正确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5.标志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__。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C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D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3.“万物皆备于我”是 ( D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 A )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 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 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C )A.存在 B.精神 C.物质 D.原子7.“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B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8.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的。
这是一种( 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神秘主义观点9.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 B )A.丰富多样性 B.客观物质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 ( B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这是 ( B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 A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共同性为前提的C.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为前提的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1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 D )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点的对立14.发展的本质是( C )A.事物的量的变化 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范围的扩大1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1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17.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1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9.“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20.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2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22.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材配套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3.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实践性B. 运动性C. 物质性D. 客观性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 运动B. 实践C. 精神生产D. 物质生产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 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 抛弃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 纯粹的否定D. 既克服又保留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方向和道路B. 形式和状态C. 结构和功能D. 源泉和动力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 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 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18.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归纳与演绎B. 分析与综合C. 抽象到具体D. 实践到认识19.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 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 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 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 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 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马克思主义哲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2章【圣才出品】
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填空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从内容上它是包括______和______在内的完整的学科体系;从研究对象来讲,它是关于______、______和______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从阶级属性和功能来讲,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______和______的思想武器;从本质特征上讲,它是以______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科学学说。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社会;思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2.______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答案】理论结合实际【解析】“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______。
【答案】方法论【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______。
【答案】19世纪40年代中期【解析】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主要国家已经发展成熟,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需要有一种正确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5.标志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__。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
根据词源学考证,在古希腊文里,哲学之义是"爱智慧"。
哲学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科学之大全C.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所有规律的科学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从思维出发B.从实践出发C.从统一性出发D.从物质出发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8)()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的基础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4.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5.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6.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7.中国古代哲学家陆象山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这一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8."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旧唯物主义观点9.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实践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10.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11.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有人认为上帝存在能否得到证明不重要,"上帝"观念代表的是一种终极关切,它是一种人心内在的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圣才出品】
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填空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从内容上它是包括______和______在内的完整的学科体系;从研究对象来讲,它是关于______、______和______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从阶级属性和功能来讲,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______和______的思想武器;从本质特征上讲,它是以______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科学学说。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社会;思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2.______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答案】理论结合实际【解析】“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______。
【答案】方法论【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______。
【答案】19世纪40年代中期【解析】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主要国家已经发展成熟,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需要有一种正确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5.标志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1.怎样理解哲学及其功能?结合哲学与艺术、宗教和科学的关系说明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答:(1)哲学的概念
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丰富关系的。
有的艺术作品中也蕴含着对世界的根本性认识,并通过艺术形象来感受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哲学是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则是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3)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其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宗教中神的形象被视为一切力量的源泉,一切智能的根据,一切情感的标准,一切价值的尺度。
哲学不同于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宗教,它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4)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科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从属于哲学,哲学和科学的成熟过程,就是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运动的具体规律不断地成为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则通过对各门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从总体上把握世界。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思维任务、思维方式不同,所要把握的规律在范围、层次上也不同。
哲学既必须立足于具体科学,又必须保持对具体科学的超越性,揭示科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总结和概括科学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在这个过程
中,不仅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2.怎样理解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答:(1)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含义
①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然会形成关于世界各种事物的看法,进而形成关于世界的总体理解和根本看法。
在社会生活中,世界观关系到人们对自然、历史的根本性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以及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
世界观从总体上规范和指导人的全部活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②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2)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世界观理论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复杂多样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阐发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激发人的理想与追求。
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实际地塑造人们改造世界的行为方式乃至整个生活方式。
因此,人们的生活内在地要求世界观为自己的全部活动奠定基础;
②哲学的世界观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3.试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率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
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谁产生谁的问题。
这是哲学中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通常被称作“本体论”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关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通常被称作“认识论”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
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4.试论哲学发展规律及其对学习研究哲学的启示。
答:(1)人类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作为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存在特别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
以生产方式的变革为根本标志的时代变革从根本上决定着哲学的变革,还决定着人自身存在形态的历史性变革;哲学则以理论的方式体现并解释人自身的存在形态的历史性变革。
从人类存在的三大历史形态去透视哲学史,才能深化对哲学的古代形态、近代形态和现代形态的理解,才能从历史的发展规律去把握哲学的发展规律和展望哲学的发展趋向。
(2)人类观念把握世界各种的相互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哲学的发展。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总是以理论化世界观的方式集中地体现该时代的科学精神。
科学发展是哲学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以现代科学为背景的现代哲学,改变了人们过去朴素的思维方式、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以抽象实体论为代表的本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观,能动的反映论的认识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与历史的发展规律相统一的历史观,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共识,并深刻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
(3)哲学内部的派别斗争直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的派别关系及其冲突是十分复杂的。
哲学的派别冲突总是在不同时代进行的,并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在哲学发展进程的每个环节上所进行的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都以先前的哲学成果为基础,聚焦于人类在其发展中所提出的新问题,孕育着新的思维方式的萌芽。
哲学史的发展表明,哲学不仅是在不同派别的哲学斗争中发展的,而且是在同一派别的不同形态、不同水平的哲学之间的诘难和论争中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