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地面层不同高度的温度特征
【微专题】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整理汇总一、海拔对气温的影响1.平原高空的“高处不胜寒”。
由于地面是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在平原的上空,由于离地较远,所以,高空气温较低。
另外,高空湍流也使其气温不高。
2.山地的“高处不胜寒”在高山上,海拔增加,山地近地面大气比同纬度平原近地面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太阳辐射因此很强。
可是因为山地在同海拔地区地面面积较平原地区小,所以即使太阳辐射强,可地面小,使地面吸收热量、发出的长波辐射有限。
因此也就导致山地大气得到的来自山地的地面辐射较少,使得气温不高。
此外,山地的地形复杂,植被较多,并且云雾较多也削弱了一定高度下的太阳辐射。
另外,山地海拔较高,也使山地的湍流交换作用较强,风力较大,使气温不会太高。
因而“高处不胜寒”。
3.高原地区的“高处不胜寒”。
高原地区同样有着高海拔,空气稀薄的特点,因此太阳辐射很强。
然而高原地区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
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下,广阔的地面增温并产生了比山地多的地面辐射。
可地面辐射的增多并没形成平原地区那样白尔佼高气温,原因仍然在于其稀薄的大气,由于大气稀薄,水汽、二氧化碳较少,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弱,即大气的保温作用弱,使整个地气系统的热量流失很快。
这样,大气的气温也就不会很高了,同样导致“高处不胜寒”。
比较起来,同纬度平原地区近地面空气密度大等因素,使其对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地气系统的热量流失慢,故气温较高。
由此可见,同样是“高处不胜寒”,不同地形下原因不同。
简单总结,平原高空大气是离地面这热源太远而“供热不足”高山地区的大气是地面小而“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的影响。
而高原上的大气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强而大气保温作用弱使气温不高。
青藏高原气温低的根本原因是空气稀薄、且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含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二、地形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1.山地与平原气温日较差的差异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
逆温现象名词解释
逆温现象名词解释逆温现象是指在地球表面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并不是按照地理纬度均匀分布,而是按照逆时针方向分布,同时气温垂直递减率在近地面比高空要大。
一般在海拔2000米以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得越快,海拔越高气温下降越慢。
根据空气热力学原理可知:这样的温度分布叫做“逆温”。
逆温有三种类型:一、辐射逆温:它是由于日射的热量使地面增暖而形成的逆温现象。
最常见的是锋面上的辐射逆温。
二、平流逆温:又称下沉逆温,即冷空气自山地、高原或海洋下沉,逐渐积聚而使地面气温下降的逆温现象。
其出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山地、高原或海洋阻挡冷空气南下;二是冷空气必须已经下沉,如果冷空气在较高的山地、高原或海洋上就开始下沉,则不会形成逆温现象。
从气温垂直分布来说,夏季中高层大气在地表和近地面层温度最高,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即中间的对流层。
冬季情况相反,近地面层最冷,高空温度最高。
因此,从中间层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温度逐渐降低。
但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在上层大气中的冷空气在下沉过程中,并不能完全与暖空气接触,因此往往在下层的空气中,特别是在中间层,还会有暖空气存在。
这些暖空气到了高空后,随着温度的降低,密度增大,逐渐向高空扩散,从而在下层空气中形成一个暖层,把高空的冷空气截留下来。
在高空中形成的暖层叫高空槽,在高空槽中的空气也被称为上升逆温。
这种暖空气层对高空的冷空气起到了阻滞作用,使下沉的冷空气堆积在高空槽中,所以这种暖空气层也叫逆温层。
从高度来看,夏季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约降低0。
6 ℃,在对流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冬季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约升高0。
6 ℃,在逆温层之上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的产生与环流型式有关。
在中高纬度冬季以平直运动为主,风从高压吹向低压,空气在山地上升,冷却凝结形成逆温层;在中高纬度夏季,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暖湿空气由海洋吹向大陆,冷却凝结形成逆温层。
逆温现象的地区性差异很大,例如在中国北方冬季,由于冬季风的作用,在华北平原常出现辐射逆温;在青藏高原及东北平原则多为平流逆温。
海拔高度与温度的关系是什么
海拔高度与温度的关系是什么海拔高度与温度关系是什么标准大气压下,海拔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降低,因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远,得到的地面辐射越少。
拓展资料: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或者地理事物高出或者低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海拔高度的简称,如海拔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这个地方水的沸点就降低了。
为什么海拔越高气温越低1 因为气压低,空气稀薄。
海拔高的地区的大气保温较差,导致热量大量散失2 海拔高的地方,云层少,晚上对地面的逆辐射作用弱,温度低由于海拔高,白天吸收地面辐射少,因为,随海拔的升高温度越低,3 大气的温度主要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海拔高的地方,空气稀薄,白天,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就少,温度低;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差,温度低。
因此,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在对流层内,海拔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度。
通俗地说:我们感受到的温度变化并不是直接来源于太阳的热量,而是来源于大地上空的空气,大地吸收了太阳的热量,向周围的空气中散发,因此,空气是自下而上逐渐变暖的。
所以,山越高,得到大气中的热量越少,自然温度就越低;另外,山越高,空气愈稀薄,保存的热量也越少。
因此,我们登上离太阳较近的高山时,感觉到不是太热,而是太冷。
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了解地球上的不同气候和气象现象
了解地球上的不同气候和气象现象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家园,拥有丰富多样的气候和气象现象。
了解地球上的不同气候和气象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球上不同气候类型和常见的气象现象。
一、气候类型1. 亚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30°-40°和南纬30°-40°之间的地区。
这种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例如,中国华南地区就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常常有强降雨和臭氧生成。
2. 寒冷气候寒冷气候主要分布在地球的两极以及高海拔地区。
这种气候条件下,温度极低且降水较少。
南极洲和北极地区所具有的极地气候,正是典型的寒冷气候。
3.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地区。
这里的天气炎热潮湿,常年降雨丰富。
亚马逊雨林和刚果盆地是热带雨林气候的代表。
4.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温带地区,如英国、澳大利亚的悉尼等地。
这种气候特点是夏季温暖,冬季凉爽,降水均匀分布。
5. 干旱气候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地球的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区。
这里的降水非常稀少,气温波动较大。
撒哈拉沙漠和蒙古高原是典型的干旱气候区。
二、气象现象1. 雨雨是最常见的气象现象之一。
它是由于水蒸气凝结成云,并因云中的水滴增大导致的。
雨的种类有多种,如毛毛雨、细雨、中雨和大雨等。
雨水是地球上的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雪雪是冷天气下的降水形式,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直接从气态转变为固态。
雪花的形状各异,有六角形、星形等。
雪的出现往往能给人们带来美丽和快乐的体验。
3. 雾当地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形成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形成雾。
雾能够降低能见度,给交通和视线带来困扰。
4. 雷暴雷暴是一种具有电活动的大气现象,通常伴随着闪电、雷鸣和狂风等自然现象。
雷声是由于闪电放电时迅速加热气体引起的空气震动。
雷暴多出现在潮湿或大气层不稳定的气候条件下。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各层的特点及原因: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
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
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对流层中温度的垂直分布:在对流层中,总的情况是气温随高度而降低,这首先是因为对流层空气的增温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近获得地面长波辐射的热能愈多,气温乃愈高。
离地面愈远,气温愈低。
其次,愈近地面空气密度愈大,水汽和固体杂质愈多,因而吸收地面辐射的效能愈大,气温愈高。
愈向上空气密度愈小,能够吸收地面辐射的物质——水汽、微尘愈少,因此气温乃愈低。
整个对流层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65℃/100m。
实际上,在对流层内各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
对流层的中层和上层受地表的影响较小,气温直减率的变化比下层小得多。
在中层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5—0.6℃/100m,上层平均为0.65—0.75℃/100m。
对流层下层(由地面至2km)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3—0.4℃/100m。
但由于气层受地面增热和冷却的影响很大,气温直减率随地面性质、季节、昼夜和天气条件的变化亦很大。
例如,夏季白昼,在大陆上,当晴空无云时,地面剧烈地增热,底层(自地面至300—500m高度)气温直减率可大于干绝热率(可达1.2—1.5℃/100m)。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
造成逆温的条件是,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湍流混合等。
但无论那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对天气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它可以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聚集在其下面,使能见度变坏等等。
大气层中的气候带与气候类型地球上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
大气层中的气候带与气候类型地球上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地球作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气候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自然元素之一。
而地球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与大气层中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息息相关。
本文将介绍大气层中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以及它们对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产生的影响。
一、大气层中的气候带1. 极寒带:位于地球的两极地区,气温极低,气候干燥,几乎没有降水,气候条件恶劣。
2. 寒带:位于极寒带之外的地区,气温相对较低,气候寒冷但较为湿润,有适量的降水。
3. 温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的地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降水量适中。
4. 热带: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区,气温高,气候炎热潮湿,降水充沛。
上述气候带根据纬度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形成,不同气候带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限,对该区域的天气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气候类型与天气特征1. 热带雨林气候:位于赤道附近地区,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常年高温高湿。
2. 沙漠气候:通常位于极寒带和寒带之间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温差大。
3.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美洲西海岸附近,四季分明,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雨。
4. 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天气温暖,冬季雨量较多,夏季干燥。
5.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西风带的沿海地区,气温适中,降水量较多,冬暖夏凉。
不同的气候类型造成了地球上各个地区的天气特征各异。
三、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1. 亚热带地区的天气特征:夏季炎热潮湿,多雷雨,冬季温和,降水量适中。
2. 高原地区的天气特征: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降水量较少,气候干燥。
3. 沿海地区的天气特征:受海洋影响,温度较为稳定,季节变化不明显,降水量相对较高。
4. 冰川地区的天气特征:气温极低,大部分时间都是冰雪覆盖,降水主要以降雪形式出现。
总结起来,大气层中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地球上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极寒带到热带,再到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球的天气形态多种多样。
了解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天气条件,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知识科普:夏天的气象特征(幼儿园大班夏天真热教案)
知识科普:夏天的气象特征(幼儿园大班夏天真热教案)!一、气温高夏天的气温是非常高的,通常会达到30度甚至更高。
由于太阳照射角度较高,直接照射地表,地面会吸收太阳光线的热量。
而夏天又是长时间白天的季节,土壤和建筑物也会储存一部分太阳光线的热量,使得夜晚的温度相对较高。
二、高湿度夏天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所以湿度很高。
空气对水蒸气的容纳量和温度有关,当温度越高,空气就越能容纳更多的水蒸气。
因此,夏天的高温和高湿度会使人感到异常的闷热。
三、多雷雨夏天的雷雨频率比较高,因为在这个季节,天气忽晴忽阴,空气湿度大,气流垂直层次分明,容易形成对流性云。
这种云团在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会引发雷电和降雨。
而且在夏天雷雨多半在下午时分,因为此时地表温度最高,对流层也最加稳定。
四、暴风雨夏天的另一个典型气象特征就是暴风雨。
由于夏季地表温度较高,形成的热力低压和气压场的变化,容易引起强风和突然暴雨。
暴风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异常,地形等地理因素的影响。
五、日照时间长夏天,地球和太阳的距离相对较远,使得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面积更广,日照时间也相应增长。
在北半球,夏至时节所在的一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到日中时正好在南方,随后往西方日落。
在此期间,太阳的高度角最大,日照时间也最长。
夏天是一个多变的季节,它充满了各种气象现象。
在夏天,我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雷雨、灿烂的阳光,也会遭受到暴风雨和高温等天气造成的不便。
了解夏天的气象特征,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天气,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延伸的知识和想象空间。
希望大家在夏天里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光!。
温度垂直分布类型
温度垂直分布类型温度垂直分布类型:从地表到大气层顶部,温度的变化规律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地球上的气候是由大气层中的温度分布所决定的。
温度是描述物体热量状态的物理量,它对于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大气层中,温度的垂直分布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气候区域有着不同的温度特征。
1. 温度递减层:从地表到大气层顶部,温度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这是大多数地区的常见温度分布类型。
在这种情况下,地表温度较高,随着海拔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
这种温度分布类型在赤道附近的地区比较常见,由于太阳照射的直射角度较大,地表温度较高,而高空较冷。
2. 温度递增层:与温度递减层相反,温度递增层是指随着海拔的增加,温度逐渐升高的情况。
这种温度分布类型在极地地区比较常见,由于极地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较小,地表温度较低,而高空较暖。
这种情况也常见于山区,如高山地区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3. 温度层结:温度层结是指大气层中出现温度逆转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海拔的增加,温度逐渐升高,然后突然下降,再次升高。
这种温度分布类型在大气层中的某些层次上比较常见,例如对流层顶部的对流层顶界面。
这种现象通常由大气层中的不同气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
4. 温度平流层:平流层是大气层中的一个较高层次,温度在这个层次中保持相对稳定。
这种温度分布类型在平流层中比较常见,由于平流层中的空气流动相对平稳,温度变化较小。
平流层对于飞行器的飞行和航天活动非常重要,因为它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气象条件。
总结起来,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度垂直分布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温度特征。
了解温度的垂直分布类型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和预测天气变化非常重要。
通过科学观测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度变化规律,为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为什么高度会影响气温?
为什么高度会影响气温?一、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是指地面上某一点到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它是影响气候和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下降。
这是由于大气的压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小,致使温度下降。
在低海拔地区,大气受到较高的压强作用,气压大,气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高,热量传递较快,温度升高。
而在高海拔地区,大气受到较小的压强作用,气压小,气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低,热量传递缓慢,温度下降。
二、地面高度影响地表温度地面的高度也会对气温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地表高度的不同,太阳辐射在地表上的入射角度和强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地表的温度。
在山脉等高地区,由于地势的高低差异,太阳辐射在地表上的入射角度较大,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在较小的面积上,地面温度升高相对较快。
而在平原或低洼地区,太阳辐射在地表上的入射角度较小,太阳辐射能量较为均匀地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地面温度升高较为缓慢。
三、地形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高度差异会改变气流的运动情况,进而影响气温。
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如山脉和山谷之间,大气在运动时会受到地形的阻挡和引导。
当气流经过山脉时,会受到山体的阻挡,从而被迫上升,形成上升气流。
上升气流会冷却和凝结,导致水蒸气凝结成云、圈层和雨雪。
这种现象被称为地形降水。
相比之下,山体背风处的气流下沉,导致气温增加。
四、影响局地气温的地形要素除了地势高度的影响外,地形中的其他要素也会对局地气温产生影响。
例如,湖泊和海洋的存在会增加周围地区的湿度,并缓和气温的变化。
山谷和峡谷通常被贮存的冷空气所填充,导致局部气温较低。
另外,植被也是地形要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绿化覆盖的区域,比如森林,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和土壤热量,导致局地气温降低。
相反,裸露的土壤或城市区域则会反射太阳辐射并储存热量,导致局地气温升高。
总结起来,高度的变化会对气温产生重要影响。
海拔的升高导致气压减小,热量传递减慢,气温降低。
地面高度的变化会改变太阳辐射的入射角度和地形对气流的影响,进而影响地表温度和局地气温。
简述土壤温度的变化特点
简述土壤温度的变化特点土壤温度是指土壤中的温度状态,它随季节变化、日夜变化和深度变化都会存在一定的特点。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土壤温度的变化特点进行简述。
首先是土壤温度随季节变化的特点。
随着四季的更替,土壤温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春季,随着阳光的增多和气温的回升,土壤开始逐渐升温;夏季是土壤温度最高的季节,尤其是在午后,土壤表层温度可能超过50摄氏度;秋季,夜晚的温度逐渐降低,土壤开始逐渐降温;冬季,土壤温度低于春、夏、秋季,甚至会降至干冰点以下。
其次是土壤温度随日夜变化的特点。
白天的太阳辐射使土壤表面温度迅速升高,尤其是在午后,温度最高;而夜晚没有太阳辐射的照射,土壤表面开始辐射发散,土壤温度开始迅速下降。
这种日温差的存在,也是土壤中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是土壤温度随深度变化的特点。
土壤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土壤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而土壤对热量的传导相对较弱。
通常来说,土壤表层的温度波动范围最大,而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波动范围越来越小,最后趋于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土壤温度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太阳辐射、周围环境温度、降水情况以及土壤的物理性质、结构等都会对土壤温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土壤质地细密的,热量的传导性较差;土壤湿度较高的,热量的传导性较好。
此外,植被覆盖、土壤含水量、地形等因素也会对土壤温度产生影响。
土壤温度的变化特点对土壤中的生物活动、植物生长、作物选择以及土壤水分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同的植物对土壤温度的要求不同,一些植物对低温更为适应,而另一些植物则对高温更为适应。
通过合理调控土壤温度,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作物产量。
同时,适当的调节土壤温度还有助于减少土壤蒸发,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
总而言之,土壤温度的变化特点具有季节性、日夜性和深度性等特点,同时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对于农业生产、土壤水分管理以及植物生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夏至的气候特征有哪些
夏至的气候特征有哪些夏至是北半球的夏季中最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在夏至期间,地球的北半球倾斜角度最大,阳光直射的位置达到最北端,这导致了夏至时的特殊气候特征。
本文将从温度、降水和大气环境等方面介绍夏至的气候特征。
一、温度特征夏至时,温度大多数地区显著升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日最高气温上升:根据天文学原理,夏至时太阳直射的位置最北,阳光更为直接。
这使得大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显著上升,气温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
这是夏至的重要温度特征之一。
2. 夜间最低温度上升缓慢:由于夏季白天长,太阳照射时间延长,导致夜间散热缓慢,夜间最低温度相对较高。
特别是在炎热干燥地区,由于缺乏植被覆盖,地面释放的热量较多,使得夜晚的温度上升幅度较大。
3. 温度昼夜差异大:由于太阳直射位置最高,导致阳光以更大的角度照射。
这使得夏至时,白天阳光强烈,温度较高,而夜晚阳光角度较低,温度较低,昼夜温差明显增大。
二、降水特征夏至时的降水特征主要表现为夏季雨量增加、雷暴天气增多等几个方面。
1. 夏季雨量增加:夏至过后,随着气温的升高,水汽含量增多,降水量相应增加。
尤其是热带地区,受到季风的影响,夏季降雨量常常呈现集中、强降水的特点。
2. 雷暴天气增多:高温和湿度的双重影响,使得夏至时雷暴天气频繁发生。
热空气的上升与冷空气相遇,形成强对流天气,产生雷电、狂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现象。
三、大气环境特征夏至时大气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湿度增加:夏至过后,大部分地区湿度显著增加,主要由于水汽的增加和降水量的增加所致。
湿度的增加会使人体感到更加闷热,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2. 多风天气:夏至时,低压带北移,导致扇形地区空气的动力强度增大。
这使得夏至时的大部分地区风力明显增强,出现多风天气。
3. 空气质量下降:由于高温和大气湿度的共同作用,夏至时空气中的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较高。
这导致了空气质量下降,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空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空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一、高度与温度的关系1.高度越高,温度越低。
这是由于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层变薄,吸收和辐射能量的能力减弱,从而导致温度下降。
2.温度随高度变化的速度和幅度。
在大多数地区,温度随高度变化的趋势是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摄氏度左右。
但这种变化会因地形、地理位置、季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3.温度随高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白天时,地面受太阳辐射加热,因此地面及其附近空气温度较高,向上则逐渐降低。
夜间则相反,地面辐射冷却,所以地面附近温度较低,向上则逐渐升高。
这种日夜温度变化在垂直方向上的表现称为日变化。
年变化是指一年中四季的温度变化。
一般来说,夏季地面温度较高,向上则逐渐降低;冬季地面温度较低,向上则逐渐升高。
4.大气温度分层现象。
根据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可将大气分为若干层。
对流层是其中最低的一层,该层内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二、影响高度与温度关系的因素1.太阳辐射的影响。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它直接影响到地表温度和大气温度。
2.地面反射的影响。
地面的反射率会影响地面向太空辐射能量的多少,从而影响地表温度和大气温度。
3.大气成分的影响。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其他成分都会影响到大气温度。
4.大气湿度的影响。
大气的湿度会影响到云的形成和消散,从而影响到地表的辐射和能量吸收,最终影响到大气温度。
5.大气压力的影响。
大气压力会影响大气的组成和厚度,从而影响大气温度。
三、高度与温度的变化对气候的影响1.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高度与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到气温的垂直分布,进而影响到气候带分布和气温水平分布。
2.对气候带分布的影响。
气候带分布受高度与温度变化的影响,如寒带、温带、热带和高原地区的温度分层现象不同。
3.对降水分布的影响。
高度与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到降水的分布,如山脉两侧的降水差异、迎风坡与背风坡的降水差异等。
4.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高度与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到大气环流的运行,从而影响到气候的变化和天气状况。
平流层大气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及原因
平流层大气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及原因1、平流层大气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1)由地面向上的气温逐渐减小:大多数情况下,随着高度的增加,平流层气温呈现出一种“熔断”的变化趋势,也就是与高度挂钩的“高度温度”,在海平面以上一定距离的经验定义的大气层中的气温总是低于海平面的气温。
因此,在此距离以内,气温通常是从表面(海平面)减少,但距离大于上述距离后,气温可能会稳定,或可能出现波动。
(2)海拔变化对温度变化的影响:海拔高度对气温变化有重要影响,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少,除了大气中溶解气体、大气岩石等因素决定的固定温差外,气温的垂直变化也与全球性的风速及辐射条件有关。
(3)气温在与大气层的高度存在始终的平衡变化关系:平流层的温度在室外对流增强情况下,与邻近气层的高度有一定的平衡变化关系。
这种变化与日照强度、地形、大气岩石变量或湿度等因素有关,但往往在同一地点的气温在不同日期始终是一致的,但之间会有一定的浮动,可能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有所不同。
2、平流层大气气温的垂直变化的原因:(1)对流温度和内部温度差:由于大气层中的温度经常受到不同高度的太阳辐射的影响,因而导致大气的外部与内部温度不断变化,从而形成温度不均匀地分布,出现“熔断线”的垂直变化特征。
(2)外部和内部辐射温度差:太阳辐射照射到大气层中,其辐射热转换为大气内部能量,产生温度差,导致垂直温度变化。
(3)湿度和云散射对温度影响:当水分含量越高,大气层中就会挥发更多的热量,因此气温也会下降,而在高层大气湿度较低,云有助于灰阴散射太阳辐射,减弱了大气层的温度变化。
(4)风的影响:地面上的风会带走地面的热量,使平均气温下降,但是高空的风可以将大气层的热量向上输送,因此会引起温度的上升,从而形成垂直的温度变化趋势。
对流层和平流层的高度
对流层和平流层的高度平流层:大约在7-12km至50-65km左右(赤道、极地和中纬度的下界都是不同的),也叫同温层。
对流层:大约在0至7-12km以内,是最接近地面的的大气层。
资料拓展1.对流层(troposphere)对流层就是大气的最为下层。
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
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值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值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
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比如南京夏季对流层厚度仅约17公里,冬季只有11公里。
对流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气温随其高度的减少而递增,平均值每增高米,气温减少0.65℃。
其原因就是太阳辐射首先主要冷却地面,再由地面把热量托付给大气,因而愈近地面的空气熔化愈多,气温愈低,靠近地面则气温逐渐减少。
(2)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地面性质不同,因而受热不均。
暖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的地方空气冷缩而下降,从而产生空气对流运动。
对流运动使高层和低层空气得以交换,促进热量和水分传输,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
(3)天气的复杂多变。
对流层分散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因此充斥猛烈的对流运动,产生水相变化,构成云、雨、雪等繁杂的天气现象。
因此,对流层与地表自然界和人类关系最为紧密。
对流层内部根据温度、湿度和气流运动,以及天气状况诸方面的差异,通常划分为三层:①对流层下层:底部和地表碰触,上界大致为1—2 公里,存有季节和昼夜等的变化,通常夏季低于冬季,白天低于夜间。
下层的特点就是水汽、杂质含量最多,气温日变化小,气流运动受到地表摩擦促进作用猛烈,空气的横向对流、乱流显著,故下层通常也叫做摩擦层或边界层。
②对流层中层:下界为摩擦层顶,上部界限在6公里左右。
中层受地面影响很小,空气运动代表整个对流层的一般趋势,大气中发生的云和降水现象,多数出现在这一层。
此层的上部,气压只及地面的一半。
不同季节地温随深度变化 地理试题
不同季节地温随深度变化的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1.春季和夏季:
o春季开始时,由于太阳辐射增强,地面净辐射为正值,地面温度逐渐升高,地表吸收的热量通过传导和对流的方式向下传递,使
得浅层土壤温度上升。
o夏季时,地表温度进一步升高,但随着深度增加,地温升高的幅度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土壤对热能的吸收和储存能力强,且深部
土壤与外界交换热量较慢,因此在一定深度以下(通常这个深度
称为外热层,平均约15米左右),地温受季节性影响较小。
2.秋季和冬季:
o秋季时,随着太阳辐射减弱,地表温度逐渐下降,但由于土壤有热惰性,深层土壤仍保持较高的温度。
o冬季,地表温度最低,尤其是在冰冻线附近或以上区域可能出现冻结现象,但地下深处的地温反而相对较高,呈现出“冬暖夏凉”
的特点。
冬季的地温垂直分布表现为从地面向下递增,即越往深
处温度越高,温度梯度在浅层较大,深层较小。
3.全年变化:
o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直至达到地壳深处稳定的高温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地温主要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决定,
不受地表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影响。
o在中国不同地区,根据地质构造和地热资源分布情况,地温随深度的变化也有地域差异,如盆地、山区等地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地
温梯度特征。
综上所述,在解答地理试题时,应结合具体情境和数据来分析地温随季节及深度的具体变化规律。
第2节 气温
最高值大概出现在午后两点,最低值大概出现在日出前后。
3、气温对生命活动和人 类的影响 (1)气温与生命活动 关系密切。很多动物的 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 例如,随着气温的升高, 狗的呼吸频率会明显加 快。
(2)气温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也很大。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为22 ℃ 。各种农作物也 都有各自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 人对一些温度的感受:气温达到35 ℃ ,人感到 炎热难耐,达到0 ℃ 有寒冷感。 人类根据自然规律,改良局部地区的气候,使 气候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百叶箱 气象观测中要把温度计放在一个倾斜的薄木条做成,漆成白 色的百叶箱里。放在离地面约1.5米处的空旷处。箱门朝北。
百叶箱简介 百叶箱是安置测温仪器的防护设 备,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 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反射辐射; 保护仪器免受降水和强风的影响, 又能使仪器的感应部分有适当的 通风,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 和温度的变化。一般安装在约离 地面1.5米高度的地方,因为这个 高度气温变化比较稳定,同时这 个高度又是人类一般活动的范围, 它可以真实地反映空气的温度。
北京的气候:一月份平均气温是-4.7℃,七月份平 均气温是26.1℃,最低气温记录是-22.8℃(1951年1 月13日),最高气温记录是42.6℃(1942年6月15日); 年平均降水量636.8毫米,夏季(6~8)月降水量占全 年降水量的74% ,概括说来,北京的气候特征是: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5、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 般变化不大。特点是较稳定性。
一、天气是什么 1、天气:指一个地 区短时间内近地面 的大气温度、湿度、 气压等要素的综合 状况称为天气。 2、特点:多变。 3、天气现象:刮风、下雨、晴天、雷电、 冰雹等。
地球同温层离地面的高度
地球同温层离地面的高度地球的同温层是指地球大气中的一个特定区域,这个区域的温度相对稳定,不随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显著的变化。
同温层离地面的高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气象参数,对于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温层离地面的高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球的同温层高度受到地球的纬度和季节的影响。
在赤道附近,同温层离地面的高度较高,大约在15-20公里左右。
随着纬度的增加,同温层离地面的高度逐渐降低,到了极地附近只有10公里左右。
在不同的季节中,同温层离地面的高度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夏季较高,冬季较低。
地球的同温层高度还受到地球的活动层和平流层的影响。
活动层是指地球大气中温度急剧下降的区域,它位于同温层的上方,高度大约在50-60公里左右。
平流层是指地球大气中温度相对稳定的区域,它位于同温层的下方,高度大约在10-15公里左右。
这两个层对同温层的高度起到了限制作用,使得同温层离地面的高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地球的同温层高度还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它通过辐射传输到地球大气中,使得大气层温度逐渐升高。
同温层的高度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大气的吸收能力。
当太阳辐射较强时,同温层离地面的高度较高;而当太阳辐射较弱时,同温层离地面的高度较低。
同温层离地面的高度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同温层的高度决定了地球上的气候分层,不同层次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不同,从而影响地球上的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
其次,同温层的高度还影响大气的循环和交换过程,对于空气质量和污染物的传输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同温层的高度还影响人类的活动,比如航空和卫星通信等,同时也对生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地球的同温层离地面的高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气象参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它对地球的气候、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同温层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以提高对地球气候和环境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和改善地球的气候和环境。
大气温度随高度而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大气温度随高度而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引言:大气温度随高度而变化是大气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了解大气运动和气象学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
一、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规律1. 温度递减率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并非是一个均匀的递减过程。
在大气的底层,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递减的速率较大,这是因为大气受到地面的加热影响,地面温度高,向上传导的热量也较多。
而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递减的速率逐渐减小,直至达到对流层的顶部,此时温度递减几乎停止。
2. 温度递减率随季节和地区有所不同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不仅与高度有关,还与季节和地区有关。
在不同季节和地区,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规律不尽相同。
例如,在赤道地区,温度递减率较小,而在极地地区,温度递减率较大。
3. 温度递减率随天气系统的变化而变化天气系统的变化也会对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产生影响。
例如,在冷锋和暖锋的交汇区,由于空气的垂直运动,温度递减率会发生明显变化。
这是因为冷锋和暖锋之间的空气在上升和下沉的过程中受到压缩和膨胀的影响,从而导致温度递减率的变化。
二、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原因1. 辐射平衡原理地面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再通过对流、辐射等方式向大气传导热量。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减小,导致热量传导能力减弱,使得温度递减的速率减小。
2.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可以吸收地表向大气传导的长波辐射,再通过热对流和辐射方式释放热量。
这种温室效应导致大气中的温度分布不均匀,使得温度递减率随高度变化。
3. 水汽含量的变化水汽是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随着高度的增加,水汽含量逐渐减小,导致温室效应减弱,从而影响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4. 大气运动和垂直运动大气中的垂直运动,如对流、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等,会对温度随高度变化的规律产生重要影响。
对流使得底层大气温度较高,而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则会影响温度递减率的变化。
在对流层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呢_
在对流层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呢_在对流层中,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呈现不同的变化模式。
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对流层下界至距地面约10-15公里的对流层底部核心部分,距离10-15公里到距地面约50公里的对流层中部,以及距离50公里到对流层顶部约80公里的对流层顶部。
对流层底部核心部分:对流层底部是最接近地面的一部分,在这个区域,气温通常是最高的。
这是因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将其转化为热量,并向上传递至大气中,导致这个区域的气温升高。
此外,地面还与对流层的空气接触,通过热对流传递给大气,使得气温降低的速度较慢。
因此,在对流层底部,气温的变化是比较平缓的,近似是一个线性变化。
对流层中部:距离地面约10-15公里到50公里的对流层中部是一个温度递减的区域。
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下降,单位距离的温度减少。
这是因为大气层内的气体被地面加热后向上运动,导致气温随高度而逐渐降低。
此外,对流层在这个区域内有着非常强大的对流运动,导致温度分布不均匀。
高空上升空气的膨胀冷却以及辐射冷却等因素都会导致气温的递减。
对流层顶部:距离地面大约50公里到对流层顶部约80公里的对流层顶部是一个恒定温度的区域,称为对流层顶。
在对流层顶部,气温保持相对恒定,变化较为缓慢。
这是因为在这个高度范围内,大气层已经非常稀薄,分子间的碰撞变得很少,无法有效地传递热量。
此外,大气层中的臭氧层会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进而产生大量的热量,造成对流层顶部的温度升高。
总体上,对流层的气温变化是随着高度递减的。
这种变化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成为标准大气温度梯度(Standard Atmosphere Temperature Gradient),即每上升1千米,温度平均下降6.5摄氏度。
然而,实际的气温变化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季节、天气系统和纬度等。
对流层的气温变化对于气象预测、空气质量、飞行和气候研究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 面温度 产生差异的 主要 原 因, 分析 了夏 季地 面层 不同高度 的温度 特征 , 讨 了百叶 探
箱温 度 和 同 高度 的 外环 境 温度 的 平均 差异 。
关键词 : 温度特征 ; 温度差 ; 地面高度 ; 百叶箱温度
中图 分 类 号 :4 P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气象观测的 自动化 为全 面进行更 为详细的气象科研提 供了 便利 条件 。 0 8 2 0 年秦 皇岛地 区开展 了模拟 自然环境 的温度观测 ,
确测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参考 文献 [ ] 王超 , 1 潘杨.i a c V s l 拌通用 范例开发金典 [ . u M] 北京 : 电子工
业 出版 社 ,0 8 20 .
5 结语
综 上 过 程 中 的 三 极 夹
[ ] 张志 涌. 2 精通 MA L B .[ . 京 : 京航空 航天大 学 出 T A 65 M] 北 北 版社 ,0 3 20 . ( 责任编辑 : 戚米莎 )
2 夏 季地 面层 不 同高 度 的温度 特 征
21 夏 季各 高 度 的 平 均温 度特 征 .
布线角度为 3 。 , 0 时 布线长度小于 2 D时 , 测试值偏 小且换算后误 差较大 ; 当布线长 度大于 2 D后 , 随着 布线长度增大 , 对测试值影
响较 小 。
电阻值 。因此 , 本文 的分 析结 果对 防雷工作 者进行接 地电阻的正
科技 情报开发与经济
文章 编 号 :0 5 6 3 (0 0 2 — 13 0 10 — 0 3 2 1 )2 0 7 — 3
S IT C F R TO E E O ME T&E O O Y C — E H I O MA IN D V L P N N CN M
21年 00
第2卷 O
第 2 期 2
L n - o QI io W U Y n U Do gb , AN T a , a
ABS RACT:T i p p ri t d c s t e ti o a n l r g me h d c mmo l s d i h r c s fg o n i g t s, T h s a e n r u e h rp lr a g e wi n t o o o i n y u e n te p o e s o r u d n e t
a a y e h n l e c so ha e e e to rng a l n e tn r e g h o h r u di e t mo ta e n lz st e i fu n e ft c ng v n ft wi he he i nge a d tsi g wie l n t n t e g o n ng t s,de nsr ts
进行 了从 草面 到 1oc 高 度 的 地 面 层 温 度 梯 度 观 测 。 5 m
l 地面 层不 同高度各 时年平 均 温度 特征
通 过对 秦皇 岛 2 0 0 8年全年 的资料 统计分析 , 得到地 面层 不 同高度温度各个时刻 的年平均温度 ,总体反 映出各个高度层 的 温度分 布( 见表 I 。 ) 秦皇岛地 区地理位置偏北 , 冬季时间偏长 , 冬 季草木枯萎 , 与草木繁茂的季节相 比 , 下垫 面性质差异很大 。为 更好地 了解 草面上的 温度变化 ,选择具有代 表性的夏季 的各个
其他的探头安置的高度是相同的由于百叶箱内没有阳光的直接照射百叶箱的箱体珊格使箱内的气流平缓而箱外高度温高度的逐层温差约高度的温度与百叶箱的温度探头直接暴露在外环境中外界的扰动对其影响显著因此与夏季阴天条件下各高度的平均温度特征通过分析夜间环境巾自然界影响温度的因素少箱内外环夏季阴天的条件下各个高度上的温度差明变小一日境近似一致两者的温差也很小百叶箱内温度略高于箱外温巾温度差异最大的巾午时段温差在
t e a a y i r s l ,a d l t u h o v r in f m h e t g r ssa c r ssa c o a t a e itn e u d rv r u h n l s e u t n i s p t e c n e so r s s s o t e tsi e it n e e it n e t cu lr ssa c n e a o s n i
角法的布线方法 , 对布线 中的不 同情 况进 行了理论探讨 , 就分 并 析结果进行了试 验论证 。理论 和实践结果表 明, 为正确测试接地 电阻 ,三极 夹角法布线时应该尽量将 布线 角度布置在 1。 5 以上 , 并且布线长度大于地 网最大直径 两倍 以上 ; 在得到测试 电阻后 , 应该通过测试 电阻 和测试过程 中的布线长度 和夹角换算 出真实
第一作 者简 介 : 吕东 波 , ,9 3年 8月 生 ,9 4年 毕 业 于 男 16 19
沈 阳农业 大学农 学专业 , 工程师 , 黑龙 江省 防雷 中心 , 黑龙 江省
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 19 3号 ,5 0 0 4— 10 8 .
An l sso eAn l ii gM e h d f rGr u d n s a y i n t g eW rn t o o o n i gTe t h
收 稿 日期 :0 0 0 — 7 2 1— 6 0
夏 季沾 层 固 高度 的 湿 度 租
毛 佩 柱 。 永 红 冯
(. 1 秦皇岛市气象局 , 河北秦皇 岛 ,6 0 0 2垣 曲县气象局 , 0 6 0 ;. 山西垣 曲 ,4 7 0 030 )
摘
要: 通过对秦皇 岛 2 0 0 8年地 面层 不同高度 的温度数据分析 , 发现 阴晴天气是 各个
层温度数据进行分析 。
仪器 安装 : 选取接 近 自然界的环境 , 从草面 开始布设温度探 头, 依次为 草面 、 m、0c 10c 10c 高度 , 5c 5 m、0 a、 5 m 在各 高度 上
布设 一个 温度探头 , 在不同高度层进行连续 自动观测 , 中草 面 其
温度 探头直接 布设 在草上 , 探测 草面 的温度 , 其他 高度的探头 , 均探测空气的温度 。 数据 统计 : 对各要 素资料 进行统计 、 均 , 平 得到 一 日内各个 时次 的平均 温度 , 平滑掉 突变的数据 , 以发 现地面层 不同高度温 度 的总体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