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小学科学三上4单元教案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教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空间。
2、能够对看不见的物体是否占据空间设计实验和做出假设。
能够根据间接的实验现象,推理空气占据空间。
3、意识到科学结论需要客观证据来说明。
感悟科学知识对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空气占据一定空间。
教学难点:经历发现问题一提出猜想一验证猜想一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瓶、橡胶塞、漏斗、烧杯、石块、吸管、水槽、乒乓球、去底的矿泉水瓶、水等课时安排:1或2课时。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教师用带刻度的量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让学生描述水占据了杯中哪些地方,继续倒水,水位高度会怎样变革?水占据的空间又有什么变革?(水占了杯子下局部的地方,继续倒水,水位上升,占的空间就越多)2、接着用这杯满满的水,教师出示一块石头,如果将它轻轻放入杯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因为石头要占地方所以就把这部分水给挤出来了。
)3、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地方”就是“空间”。
石头要进入,水假如已经占满杯中的空间了,这时水流出来,给石头一些空间。
4、教师出示一个被彩纸罩住外壁的杯:怎样知道是否有物体占据杯子的空间呢?(因为我们看不到杯子里面的情况,所以不克不及间接判断是否有物体占据杯子的空间。
)教师把乒乓球放到杯子上,看到什么征象?申明了什么?我们来看一下,是否是和你们的预测相吻合(撕开包裹在杯子外壁上的纸)。
5、小结: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占据空间呢?①直接观看是否有物体占据了空间。
②继续往里面添加物体,进不去,也能推理出有物体占据空间。
③原本占据空间的物体被挤出来,也能推理出物体占据空间。
6、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那我们周围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呢?空气是气体,不像液体、固体可以间接看到所占的空间,我们今天要借用工具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活动1:灌水入瓶1、任务驱动:要利用漏斗将水灌入瓶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 水和空气-无反思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一课水【备课时间】:【教材分析】:水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的已有知识的分类、梳理和把对水的认识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
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好这部分内容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大号地基的作用。
【学情分析】:水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接触到用到的东西,所以虽然是小学生,但是他们对水都不陌生,都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
但是因为水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所以学生们并没有很深刻的意识去进一步的想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特别是在我们这并不缺水的地方,学生就更加意识不到水的重要性了。
对于物体的分类学生也甚少接触过,这节课可以利用学生对水的感性熟悉,抓住学生喜欢游戏、动手的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把对水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上【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共3个单元)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共3个单元)一. 教材分析《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培养科学素养为核心,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方面的相互联系,强调科学探究与动手操作相融合。
本册书共3个单元,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质”、“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我们生活中的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比较缺乏,需要通过学习来逐步积累。
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善于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能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了解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能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力,能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是有趣的,科学的本质是探究。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能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了解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能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力,能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教学难点:(1)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1.引导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是小学科学课程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案将以全册内容为基础,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介绍和分析。
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一单元《生物世界》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植物和动物,观察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
同时,可以开展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和变化》重点介绍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真实的物质变化过程,如水的沸腾、冰的熔化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
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各种物质状态变化时的现象,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他们对物质状态和变化的理解。
第三单元《水的重要性和利用》介绍了水的重要性以及水的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学生家庭的用水情况,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培养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同时,可以开展节约用水的实践活动,如制作节水器具、观察水质净化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水资源的认识。
第四单元《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主要介绍了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对物体性能的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了解它们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工程设计活动,让他们尝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他们的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阻挡》重点介绍了光的传播和阻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观察光的衍射、折射等现象,并进行小实验,增加学生对光传播规律的实际体验,加深他们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第六单元《声音的传播和变化》介绍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案
教案课题: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阅读教学教材: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教材中的科学知识。
2.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思考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1.能够独立进行实验和观察,并能够理解并解释实验现象。
2.能够通过对教材的正确阅读,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导入前课知识,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具体教师提问回顾上一节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30分钟)1.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讲解,重点解释教材中的科学概念和实验原理。
2.引导学生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并作出合理解释。
3.进行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三、练习(20分钟)1.配合教材,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
2.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的错误。
四、总结(10分钟)1.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2.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相应的作业,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
2.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学习了重要的科学知识,通过实验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清楚每一个实验操作的步骤,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在练习环节中,重点检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学结束后,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是什么,明确科学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学习科学实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并掌握常见科学现象、生态环境等相关知识。
二、教学内容单元一:科学是什么1. 什么是科学?•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索和认识自然界的规律,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2. 科学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提高生活质量;•科学知识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3. 科学实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观察:用眼睛、耳朵、手等感官对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实验:根据需要,设计并进行实验以验证或证伪假设;•推理:根据已知事实和规律,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
单元二:常见科学现象1.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了解水的存在形态和分布,理解水的循环过程;•通过观察和实践,探究水的循环现象。
2. 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了解光的来源和传播途径,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光的特性和应用。
单元三:生态环境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通过观察和分类,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
2.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平衡•了解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通过实际案例,感受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单元一:科学是什么1. 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是什么,科学为何重要。
2. 探究科学实践方法•分组讨论:请学生就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或感兴趣的现象进行讨论,分享观察结果;•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实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让他们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3. 总结与归纳•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讨论,总结科学是什么,科学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单元二:常见科学现象1. 水循环•教师通过图示或实物展示,介绍水的存在形态和分布;•联系实际,带领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并进行实际观察和操作。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水第1课时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点】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展示图片)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教师点拨: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3、教师小结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
(展示示意图)4、活动体验(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②对一只手吹气③甩动一只手(2)活动手册(3)教师小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二、探索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教师点拨:①水洼的水会变干涸②煮食物时,锅里的水越来越少③晾干衣服④吹干湿发……三、模拟实验1、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2、工具与材料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透明塑料盒、白板笔3、实验(1)(1)实验过程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③另一个不盖。
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⑤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2)注意事项①为什么要放到通风和向阳的地方?②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杯口封住?(3)研讨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封口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因为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因为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
依据是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4、实验(2)(1)实验过程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②放置一段时间③观察盒中变化(2)研讨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小水滴,它们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三年级上科学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上科学教案教科版
摘要: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
正文:
在三年级上学期的科学教学中,我们根据教科版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内容。
一、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科学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的基本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四个方面。
科学探究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生命科学部分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现象;物质科学部分涉及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原理;地球与宇宙科学部分则让学生认识地球和宇宙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主要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部分科学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引入、教学内容、学生实验与讨论和总结与拓展四个环节。
引入环节通过趣味性的问题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环节由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实验与讨论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并进行讨论;总结与拓展环节由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情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科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 1、一杯水的观察 教案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1、一杯水的观察教案一、教学目标:学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观察研究水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认识“水”;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交流、乐于发现探索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二,教学重难点和材料准备: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水的性质特点。
教学难点:水是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
(下一课时将作主要研究)注意点:观察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课前准备(每组):矿泉水、牛奶、有色饮料(芬达)、透明玻璃、一次性塑料杯、塑料吸管、黑瓶子(分辨演示:黑瓶子内装:沙子、醋、牛奶、酱油、糖水、酒、矿泉水、食用油);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板书篆体的“水”2、古代的人通过观察水,发明了“水”字,我们今天也来认真地观察水,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呢?板书:一杯水的观察[评析:从篆体的水字入手,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便吸引到课堂中来,学生对于这个字的观察和猜测也经历了一个简单的研究过程。
把科学的理念和古代的灿烂文化有机结合,有新意。
]1、用感官观察水1、每组桌上都有一杯水,你准备用哪些感觉器官来观察这杯水呢?2、学生汇报;3、按学生说的顺序板书;4、这么多方法,可老师只给你一杯水,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顺序?5、老师调整板书顺序;6、马上要开始实验了,组里可以分工合作,定两个人记录。
好,开始实验吧!7、学生实验,老师巡视;8、学生汇报;9、到现在为止,你认为水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师选择性板书: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评析: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是这个学期重点要训练的内容。
让学生先自由地发表想法,说说准备用什么感官来观察一杯水,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观察是要按一定顺序的。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课堂上有所提高和收获。
] 再用感官,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教学过渡:教师:(出示玻璃)这个东西也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呀,它也是水吧?学生:不是。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科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科版标题: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科版引言: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科学教案对于教师教学的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的内容,为教师提供一份详细的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熟悉科学概念: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含义,拓展科学知识。
2. 学会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积累基础概念: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1. 单元一:科学的概念和实验的基本步骤教学内容:(1) 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我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事物的方法。
(2) 实验的基本步骤:观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施实验、总结结论。
教学活动:(1) 观察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2) 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组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2. 单元二:太阳系和地球教学内容:(1) 太阳系的概念和成员:太阳、地球、月球。
(2)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球体。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活动:(1) 观察太阳系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成员。
(2) 通过模型或实际观察,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
(3) 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3. 单元三:水和空气教学内容:(1) 水的性质和用途:水是液体,可以用来洗衣服、洗碗、浇花等。
(2) 空气的概念和用途:空气是我们呼吸的东西,也可以用来吹风、助燃等。
(3) 水和空气的运动:水可以流动,空气可以吹动。
教学活动:(1) 进行简单的水和空气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探索水和空气的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水和空气的用途和重要性。
2020年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全册精品版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植物⒈我看到了什么一、教材简析: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
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
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
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科学词汇:生命体(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科学方法:观察(看、闻、摸、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核心价值观:观察是有目的的,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难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点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图片校园中的大树、皮尺、放大镜、观察记录纸。
教学流程导入→看照片上的大树→回忆中的大树→观察真正的大树→总结拓展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引言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科学三年级上册鄂教版第四单元教案:认识周围的环境
科学三年级上册鄂教版第四单元教案:认识周围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在教学开始前,我们需要清晰地定义学生所需要达到的目标。
学生们在本单元中应该能够能够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知道与生活有关的季节和天气的特征,并且掌握基础植物与动物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
在这些章节中,教师应该在具体细节中讲解生态系统,包括土壤、水、气候等多个方面。
同时,孩子们也应该学会如何与小狗和猫克服相互沉默和舒适不足的感觉,这样他们才能有一个主动愉快的见面体验。
此外,知识点的细分也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有所不同,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科学的认识,例如观察、实验、讨论和参观学校附近的自然环境等。
四、教学评估。
完成每一个章节后,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可以采用开放式问题、多项选择题或图表形式,也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情境中的问题。
五、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可以包括讲义、视频、练习题和实验材料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与学生互动与沟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争取充分的教学成果。
第二、要充
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探索与发现。
第三、要注意坚持科学化教学,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认识周围的环境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让孩子们了解自然的一种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素质,鼓励孩子们在探究中成长,为日后的职业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有质量吗》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有质量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空气单元的第4节课《空气有质量吗》,主要介绍了空气有质量的概念。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到空气是有质量的,并能够理解空气的质量对物体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空气是有质量的,能够解释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b. 掌握实验方法,通过实验验证空气有质量的事实。
2. 能力目标:a. 能够观察、探究和实验,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b.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和问题。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科学好奇心。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空气是有质量的。
b. 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2. 教学难点:a. 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空气有质量的事实。
b.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的基本概念,并且对实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对于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概念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淆。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空气的质量。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a.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空气的基本概念。
b. 提问:你们认为空气有质量吗?为什么?2. 实验探究:a. 准备实验材料:一个空气球、一个秤。
b. 实验步骤:i. 先称量空气球的质量,记录下来。
例如,假设空气球的质量为10克。
ii. 用嘴吹气球,使其充满空气。
iii. 再次称量充满空气的气球的质量,记录下来。
例如,充满空气后气球的质量为30克。
c.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与之前称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d.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气球充满空气后质量增加了?e. 学生回答:我们观察到气球充满空气后质量增加了。
这是因为气球充满空气后,气球内部充满了空气分子,而空气分子是有质量的,所以气球的质量增加了。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教案第一课它们有确定的形状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知道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2.科学探究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固体、液体、气体是否有确定的形状。
3.科学态度、STSE在科学探究中能细心观察,以事实为依据,尊重事实。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难点: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固体、液体、气体是否有确定的形状。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七巧板、塑料收纳箱、玻璃弹珠、积木、儿童小玩具、水、不同形状的玻璃容器、打气筒、各种形状的气球演示实验材料:集气瓶、玻璃盖片、火柴(打火机)、蚊香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读一读:苹果直接能拿起,饮料盛放用器具,捕捉空气要封闭,三种状态分仔细。
2.聚焦问题:固体、液体、气体有确定的形状吗?(二)新课学习1.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吗(1)动手实验:分组,尝试用七巧板拼出各种有趣的图案。
(2)汇报展示拼出的图案。
(3)交流:在拼图的过程中,每个七巧板小块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吗?这说明了什么?(4)小结:每个七巧板小块的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它有确定的形状。
(5)思考:积木、苹果、玻璃弹珠等“宝贝”,也有确定的形状吗?(6)再次动手实践:摆一摆,试一试,然后整理好你的百宝箱。
(7)继续交流并得出结论:固体有确定的形状。
2.液体和气体有确定的形状吗(1)动手实验: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容器,观察水的形状。
(2)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画出水的形状。
(3)交流:水的形状改变了吗?(4)小结:水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5)继续观察:观察各种容器中的静止状态的水面,你有什么发现?(6)小结:在静止状态的水面会保持水平。
(7)演示实验:点燃蚊香,用倒扣的集气瓶收集一些烟雾,正放盖上玻璃片,观察,接着移开玻璃片,观察。
(8)交流:瓶中的气体,在有盖和无盖的情况下发生了什么现象?(9)小结: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无盖的情况下,气体会跑出瓶外。
小学三年级上《科学》实验目录(教科版教材)
观察
6-7
3
一、植物
4.水生植物
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
观察
10-11
4
一、植物
5.植物的叶
观察比较树叶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
观察
12-13
5
一、植物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
观察
14-16
6
二、动物
2.蜗牛(一)
√
实验
48-50
12
三、我们周围的材料
3.比较韧性
比较韧性
塑料、不锈钢、木头尺、“7字”尺、钩码、回形针。
√
实验
51-53
13
三、我们周围的材料
4.它们吸水吗
比较吸水性
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
实验
54-56
14
三、我们周围的材料
√
实验
78-80
22
四、水和空气
7.空气有重量吗
空气有重量
细木条(或竹条)、细线、橡皮泥、气球、皮球、托盘天平,比较石头、水、空气的表格。
√
实验
81-82
4.比较水的多少
比较水的多少
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玻璃杯、量筒、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
实验
72-73
20
四、水和空气
5.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的存在
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水槽、香、打火机、吹泡泡器(或吸管)、洗洁精或肥皂水,记录纸。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下水》公开课教案(定稿)
《地下水》公开课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的中间课时。
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逐渐深入地展开三层内容:1.第一层(描述现象)——对泉水和井水展开观察与讨论,初步认识到地下有水2.第二层(使用模型)——做一口“水井”,初步了解降雨是地下水主要来源,以及地下水的储存位置。
3.第三层(阅读资料,提取信息)——阅读课文,认识地下水的成因、储量、使用与补充。
地下水的概念比较抽象,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给学生以思考的提示。
借助简易水井模型,能模拟出降雨进入可渗透层后,向下储存在不可渗透层上方石块缝隙中,形成井水的过程,能对“地下水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抽象的问题做出直观具体解释。
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又能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部分生活经验和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对于泉水和井水有一定的了解但无法建立概念联结说清地下水的成因。
地下水资源的多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教师要用好地区资源与课堂紧密联系,方便学生直观感受并代入思考。
在动手制作水井模型时,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材料准备,保留学生最需要最直观的制作部分,排除干扰节省时间,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讨论、思考与体验的时间。
【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讨论和阅读,知道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
2.能多人合作制作- -个水井模型,并结合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说明地下水的成因、储量、储存区域。
3.借助阅读和研讨,体验合理开采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知道地下水的成因。
【教学难点】多人合作完成简易水井模型的制作。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简易水井模型。
学生分组材料:泉水、井水等地下水图片;简易水井模型制作材科。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师:上节课学习了河流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作用。
丰富的淡水资源孕育了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无数生命,这些水都在陆地的表面,是陆地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
个案补充: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目标达成)
选择教学优化项目:
(学习环境学情分析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教学方法课堂练习)
5、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进行讨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
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并记录。(师要提示学生重复做几次实验)
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等。
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
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
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教学内容: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2)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黑色塑料袋、透明塑料袋、石头、木头、树叶。
醋、牛奶。
课时
1
执教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个案补充: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目标达成)
选择教学优化项目:
(学习环境学情分析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教学方法课堂练习)
课题:第四课比较水的多少
三维目标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课时
1
执教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师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
3、有什么办法证明?
师引导: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好进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一个比赛方法。
3、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三维目标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
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课题: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
三维目标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
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难点
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学过程
教学难点
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课时
1
执教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4、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多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讨论测量方法
预设1: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3、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
三、液体、固体比较
1、师让学生关注以板书的水和食用油的维恩图记录,明确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点,并思考洗洁精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2、小结: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固体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不同?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录。
3、讨论交流,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课题: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第一课水
三维目标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课题:第六课空气占据空间吗
三维目标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我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个案补充: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目标达成)
选择教学优化项目:
(学习环境学情分析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教学方法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