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教案
《关于美术课程建设中吴文化相关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关于美术课程建设中吴文化相关资源的发掘与利用》课题方案一、研究背景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苏州是一座历史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雄伟的古城门默默吟诵着中国第一古城的沧桑史话;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掩映古朴悠远的特色民居之美;蕴含诗意画意的古典园林,“香山帮”建筑使艺术与自然完美地统一起来;特色古街——苏州三塘街,尽显姑苏繁华风貌;传承古老文化,拥有别具一格的仿古建筑:古城站台、仿古桥等。
苏州亦是一座文化明城,当之无愧成为中国传统戏剧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评弹、昆剧既是该艺术的绝美产物;始创于明代的吴门画派支撑姑苏书画艺术名扬海内、源远流长;苏州著名的工艺美术品种类繁多,苏绣、苏扇、桃花坞木刻年画、玉雕、缂丝、剧装戏具、民族乐器等,无不折射出吴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吴文化相关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深化乡土美术文化的教育,是吴文化传承的需要。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一直被作为关注的热点。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曾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单一的国家美术课程的不足,以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满足本地区学生在美术学习和活动中的各种需求。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
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鼓励广大美术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当前,青少年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文化,一是无知,二是采取漠视或鄙薄的态度,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关注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让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走进美术课堂,也是当今美术教育的一个关注热点,是这一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吴文化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吴文化,作为我国江南地区独特的文化形态,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吴文化,提高教师对吴文化的认识和研究能力,我校特举办了一场以“深入挖掘吴文化内涵,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为主题的吴文化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专家讲座、研讨交流、实地考察等形式,使教师们深入了解吴文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内容1. 专家讲座活动邀请了吴文化研究专家王教授为大家做专题讲座。
王教授从吴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教师们对吴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讲座中,王教授还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吴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2. 研讨交流在讲座结束后,教师们分组进行了研讨交流。
各组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探讨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吴文化元素,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研讨过程中,教师们各抒己见,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和心得。
3. 实地考察为了使教师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吴文化的魅力,活动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
教师们参观了位于我校附近的吴文化博物馆,了解了吴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变迁等。
在参观过程中,教师们还与馆内专家进行了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吴文化的认识。
4. 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期间,我校教师们还展示了多节融入吴文化的课堂教学。
课堂上,教师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吴文化的魅力。
课后,专家们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三、活动成果1. 提高了教师对吴文化的认识。
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吴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研讨交流过程中,教师们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3. 激发了学生对吴文化的兴趣。
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吴文化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 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
活动期间,我校与吴文化博物馆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吴文化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不同的区域文化,其间都蕴藏着一些生生不息的精神理念。
要充分了解并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作用,首先就必须探本求源,深刻揭示其本质内涵,全面把握其发展演进脉络。
从吴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来看,吴地中心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里山明水秀、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气候温润,降水充沛,加之庞大的太湖水、长江水、运河水等水体,构成了吴人及其文化赖以生存的水乡泽国,成为吴地显著的地域特色。
水成了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元素。
自然环境在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对文化特征的培育与影响是真实的。
吴文化以水为标识,是水的文化,其最直观的表象特征与水直接相关。
一是秀美的水乡特色。
谈起吴地,湖山、古镇、小桥、流水、园林、曲径、荷池等精致小巧、优美典雅的自然文化景观就会自然浮现眼前。
吴人的生活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是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因素,对吴人的生产、生活以至性格特征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影响。
吴文化就其主导性、基础性特征来说,是具有水的清新气息。
吴人衣食住行中的蚕桑丝绸、稻米鱼虾、城和村、桥和船等,莫不与水相关。
吴文化尽显江南水乡和谐秀美的特性。
二是婉约的吴语文化。
吴语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方言。
吴侬软语清秀斯文、谦逊温和。
吴语文化突显其了细腻、灵动的特点。
吴地居民用吴语交流,用吴语抒发感情,从事创作,产生了极富人文特色和情韵的吴语文化艺术。
如:纯朴清新、温柔敦厚的吴歌、吴乐,委婉清丽、悠扬动听的锡剧、昆曲、评弹等,倍受人们喜爱并代代相传。
三是温良的民风习性。
天然的湖光山色,和谐的水乡环境,加之吴人长期偏安一隅,得以修养生息、修身养性。
吴教案
归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的一圈的复杂的图样。
2.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并归纳: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地用心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地面对它,创造它,让他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尾照应的首发。《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1981年,台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出版七次,造成:“席慕容旋风”。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因此,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是她诗的最显著的特征。她的诗空灵、奇幻、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和风格,精炼隽永而富于哲理是她诗的另一个特点,因此耐读。
4.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要把两篇文章结合起来阅读,作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讨论并归纳: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吴文化教案
第一课家在江南一、教学目标:1.了解“江南”的含义。
2.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3.了解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特征以及自然环境。
4.了解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与吴文化的关系,以及吴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5.交流吴文化地区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和诗歌。
6.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江南”的含义。
2.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气候特征以及自然环境。
3.交流吴文化地区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和诗歌。
三、教学准备:挂图四、教学过程(一)引言1.教师提问:我们属于什么省份?可以分为哪两大部分?我们生活在哪个部分?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小结:在长江南岸,上海和南京之间,有四个珍珠般熠熠闪光的城市: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乡,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江南。
(二)江南好地方1.教师讲解: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清丽的山水风光、发达的经济、聪慧勤劳的人们。
2.学生完成“试身手”中的两道题,同桌交流。
(三)长江三角洲1.学生自学课文中对长江三角洲形成的描绘。
2.教师提问: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气候特征以及自然环境?3.学生回答:地理特征:低平。
气候特征:湿润。
自然环境:优越。
4.学生完成“考考你”。
(四)锦绣江南学生自学“知识窗”,了解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与吴文化的关系,以及吴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五)课外拓展学生交流吴文化地区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和诗歌。
第二课烟雨江南一、教学目标1.掌握江南的气候特征: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具有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
2.了解南北的气候差距。
3.了解江南地区的降雨特征以及“梅雨”的含义。
4.了解江南气候与苏南旱涝灾害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江南的气候特征: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具有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
2.了解江南地区的降雨特征以及“梅雨”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挂图四、|教学过程(一)引言1.教师板书书中古诗。
吴杨实验课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表达与交流第一课时:用个性的人物形象来触动心灵一、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如何抓住人物形象的特点。
2、学习用简短的文字表现一个人的突出个性。
3、学习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物形象。
二、学习目标:1、抓住特征,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他人。
2、让自己笔下的人“与众不同”。
3、自己笔下的人物能不能给大家以共鸣。
三、内容导入:本单元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写人。
写人的什么呢?写衣着,写相貌,写言谈,写举止,写人的所作所为......无论写什么,最终都应该表现笔下人物的突出个性,这样,人物才鲜活,才生动,才能更加触动读者的心灵。
四、课堂学习:(一)、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我们认真的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人,你会发现他们都会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而这些,就是每个人所独有的特征。
那么,我们先来“热热身”,请同学们思考一分钟,用简短的词语来描述一下自己眼中的班主任(不超过十五个字)。
(随机提问总结,并写在黑板左边,再由同学们进行点评)(二)、俗话说,“画鬼魅易,画犬马难”,那么,请大家接下来用自己的语言来对身边的某位同学进行描述(请不要写上姓名),可以交由同桌,猜猜看对方写的是谁。
(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写的文段,并请同学们猜一猜写的是谁)(三)、同学们在前边的两个环节做的都很不错,可是写人,不光要写的有特点,还要能有让人情感上产生共鸣的地方。
请同学们阅读下边的片段,并完成后边的问题。
顽皮是孩童的天性。
我喜欢一个人搭砖玩。
然后一推,“轰隆隆”砖墙就全部倒下了。
这崩倒之声,成为我童年最扣人心弦的美妙音乐。
一次,我正玩得高兴,不留意把砖打碎了。
砖的主人气冲冲地走出来,揪住我的耳朵,把我拽到家。
母亲正坐在门口做针线活。
砖的主人开始数落我的不是。
母亲始终面带微笑地望着他,眼睛里充满了白责。
然而母亲懦弱的祈求并没有得到他丝毫的同情。
“不会教孩子,生孩子干什么?长大了准不学好!”善良的母亲毫无办法,只能用眼神代替话语,眼睛里包含着泪水。
吴文化社会幼儿教案
吴文化社会幼儿教案教案标题:吴文化社会幼儿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教案,幼儿将了解吴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幼儿对吴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对吴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探索。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吴文化的传统节日、服饰、建筑等方面的特色。
3. 吴文化的传统手工艺品。
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吴文化的相关内容。
2. 吴文化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材料。
3. 幼儿绘画、手工制作的材料。
4. 相关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活动:活动一:吴文化介绍1. 向幼儿简要介绍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展示吴文化的图片、视频或实物,引起幼儿的兴趣。
活动二:吴文化的传统节日、服饰、建筑1.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介绍吴文化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展示吴文化的传统服饰和建筑,让幼儿感受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三:吴文化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1. 向幼儿介绍吴文化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等。
2. 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幼儿动手制作吴文化的传统手工艺品。
3. 鼓励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并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活动四:绘画创作1. 鼓励幼儿用绘画表达对吴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2. 提供绘画材料,引导幼儿绘制与吴文化相关的图画。
活动五:小组合作游戏1.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吴文化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小展示,向其他小组展示他们对吴文化的了解和发现。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幼儿制作的手工艺品和绘画作品,评估其对吴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组织参观吴文化相关的地方,如吴文化博物馆或传统村落。
2. 邀请吴文化专家或相关人士给幼儿进行讲座或互动交流。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和探索吴文化的方方面面,培养他们对吴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促进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2019-2020年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源远流长的吴文化》主题活动方案设计附学习情况综合评价表
2019-2020年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源远流长的吴文化》主题活动方案设计附学习情况综合评价表2019-2020年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源远流长的吴文化》主题活动方案设计附学习情况综合评价表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二、实践活动背景:吴文化,产生于长江下游金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凭借太湖流域富庶的经济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吴文化已发展成为一个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区域文化。
两千多年来,吴文化经历了发生、发展、嬗变的漫长过程,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吴文化至少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稻渔并重、船桥相望、景观独特的水乡文化”;“吴歌、昆曲、吴语小说,土语十足的吴语文化”;“尚武与重文、由刚及柔的民风习性”;“融摄与更新:适时顺变的开放功能”。
吴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已可追溯到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的三山文化。
吴文化研究作为基础研究历史最长、涵盖面最广。
大致包括:吴文化地理的研究、吴文化历史的研究、吴文化特征的研究、吴文化内涵的研究以及吴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等。
五六十年来,吴文化研究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保护、开发、利用、发展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大量的研究成果。
今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吴文化》一书填补了平时吴文化综合介绍的空白。
为了更好地利用好这本书,激发学生我是江苏人,我为苏狂的热情,特制订以吴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方案。
三、实践活动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吴文化为教学内容,初步展开对吴文化的研究探讨,激发学生对吴中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增进学生对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常州、热爱吴中大地的思想感情,整体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
通过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的人才。
吴文化教案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吴地的府学和书院有了哪些了解?
几年后,朱买臣熟读了《春秋》、《楚辞》等书,名声慢慢传播开来。他的学识取得了大臣严助的赏识,,严助将他推荐给了汉武帝。由此,朱买臣当是了中医生、文学侍臣,为汉武帝出谋献策。他还常常与司马相如等文人名士在一路研讨辞赋,推动了汉赋文学的进展。后来他被汉武帝录用为会稽太守,管辖长江以南至福建的广大区域。
朱买臣是吴地学人的杰出代表。今天在苏州太湖边的穹隆山上还保留着一块刻有“汉会稽太守朱翁子念书台”的大石。石的侧面镌刻着“朱买臣念书台”六个大字,相传这确实是朱买臣昔时打柴歇息念书时坐过的大石头。
孔子和他的学生,相传,孔子共有三千多学生,其中有成绩的只有七十二人,被称为“七十二贤”。言偃是孔子学生中唯一的南方人,因为他的才学,被列为“七十二贤”中的“十哲”
之一。
2、西汉学者朱买臣及其念书台
朱买臣(?——公元前115年),字翁子,吴县(今苏州)藏书人,西汉武地时闻名的大臣、辞赋家。
朱买臣身世贫寒,以砍柴、卖柴为生,但却超级喜爱念书。在打柴时,他常常一边挑着担子,一边捧着书高声朗诵。他的旗子忍受不了加重的贫寒,更以为朱买臣游手好闲,因此常常羞辱他,最后终于在他40多岁时改嫁他人。尽管蒙受了生活上的挫折,但朱买臣仍自强不息,刻苦念书。
二、培育学生传承丰厚的文化底蕴,增进学生的全面进展。
3、丰硕学生的课外知识,宏扬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吴鬼门关学和书院的历史
教学难点;吴鬼门关学和书院与各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进程:
一、导入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吴地,一样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括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域,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域。
浅谈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探索
浅谈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探索引言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对当今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探索吴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吴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大班幼儿能力培养需求和教育实践需求出发,探讨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探索。
一、吴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苏州、杭州、嘉兴等地为中心,形成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
吴文化包括了传统的文学、艺术、建筑、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1.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吴文化以苏州评弹、嘉兴越剧、杭州绸缎等为代表,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吴文化的文学作品也有着深厚的底蕴,如苏轼的诗词、文学家细腻的故事、诙谐幽默的顺口溜等,这些都是吴文化的精髓所在。
2.精美绝伦的建筑文化古代的苏州园林、富有韵味的杭州西湖、巍峨壮丽的南京明城墙等都是吴文化的杰出代表,这些建筑充分展现了吴文化的精美绝伦的特点。
3.独特美食和服饰文化吴文化以苏州的小笼包、杭州的西湖醋鱼、嘉兴的酒酿圆子等美食为代表,这些美食以其别具特色的口味和风情,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尝。
吴文化的服饰也是独具魅力,如苏州的丝绸和绸缎、嘉兴的花布等,都是吴文化的杰出代表。
二、大班幼儿教育的能力培养需求大班幼儿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幼儿处于对外界事物特别感兴趣和好奇的阶段,有强烈的模仿欲望和求知欲望,同时也需要得到相应的指导和启发。
大班幼儿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需要贴近幼儿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注重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使他们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1.培养观察和感知能力大班幼儿正处于发展观察和感知能力的敏感期,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吴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和感知对象,同时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吴文化
青铜时代的吴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镇江区域文化中最辉煌的时期之一——镇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最有力的佐证就是于1954年6月,在镇江大港烟墩山发现的宜侯夨簋。
宜侯夨簋高15.7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7.9厘米,器侈口,束颈,四兽首耳,浅腹,圈足较高,下缘附边条。
腹部间饰涡纹、夔龙纹,圈足饰鸟纹。
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周康王册封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的重要史料。
西周的分封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周天子分别授予自己的子弟、亲族及功臣一定范围的土地,建立封国,以屏卫王室,受封者即是诸侯。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分封了71国,其中较大的有鲁、齐、燕、晋、卫等。
通过分封诸侯,周人不但牢固统治商朝原有地区,而且其势力、影响得以不断扩大,远远超过了商朝。
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作器者夨原为虞侯,改封为宜侯。
宜这个地方,可能就在铜器出土地丹徒县一带。
宜侯夨簋铭文是关于西周实行分封的重要史料。
这件青铜器中的瑰宝当时轰动全国学术界。
全国很多考古,历史及古文字名家大师,如郭沫若,陈梦家,唐兰等都对夨簋铭文作了考释。
据考证铭文所记周康王册封宜侯夨于宜地,宜的地望就在镇江丹徒附近,为宜侯夨的封国都邑所在,古文字“宜”与吴相通。
宜地是西周时期吴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春秋以后才逐步东迁建都苏州。
宜侯夨簋铭文,是镇江,也是苏南地区现今最早有文字的记载。
宜侯夨簋被称之为吴国第一青铜礼器。
继宜侯夨簋出土之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镇江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为吴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展开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从而把吴文化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一是商周时期宁镇地区,200多处台形聚落遗址的考古发现。
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
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吴文化是指江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地的文化,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具有重要的观照意义。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民族的情感、智慧和生活方式。
作为中学语文老师,了解和传承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吴文化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可以为中学语文课堂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吴文化的传统节日、习俗、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和实践教学。
通过江南地区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了解各地的庆祝活动、习俗以及相关的诗词歌赋,让学生深入了解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利用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展开有趣的课外阅读和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
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可以为中学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提供观照。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吴文化的传统习俗、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尊重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可以通过吴文化的传统婚礼习俗、丧葬礼仪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礼仪规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从而在情感教育和品德培养方面达到更好的效果。
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具有重要的观照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素材,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人文情怀。
作为中学语文老师,应当充分利用吴文化的民俗文化,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热爱祖国文化的窗口,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通过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吴文化的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感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有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公民。
苏教小学音乐六上《2姑苏风光》word教案
学
内
容
听:《外婆桥》、《姑苏风光》
拓展:吴文化
教
学
目
的
1.通过欣赏具有民谣风格的歌曲《外婆桥》,感受水乡孩子眼中家乡的变化,心中盼望去外婆家的急切心情。
2.通过欣赏《姑苏风光》,感受苏州方言的独特腔韵,品位吴越音乐文化的魅力。
教
学
重
难
点
教
材
分
析
《姑苏风光》(大九连环.码头调):民歌套曲《大九连环》中的一段,整套《大九连环》是用5首江南流行的时调联结而成的民歌套曲,歌唱了江南名胜苏州一年12个月的美妙景致和风情民俗。
4、在音乐声中,将图片与文字对应(写在作业纸上)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歌曲《外婆桥》,感受到水乡孩子对家乡的热爱。欣赏了歌曲《姑苏风光》,感受了苏州方言独特的魅力。下节课我们将接着学习。
3、师:这首歌中,我们感受到水乡孩子活泼可爱的个性,以及去外婆家的迫切心情。
4、跟音乐轻唱歌曲
1、简介歌曲:
2、初听歌曲,留心歌词的读音。说说歌曲赞美了什么?
3、复听歌曲,轻声哼唱。
1、.跟音乐轻声演唱《姑苏风光》,说出曲名
2、.师:苏州是江南有名的古城,古代时称为“姑苏”,苏州一带地区称为“吴”,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这一带的传统文化——吴文化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它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文化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清代及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吴文化教学计划(宗定稿)
钮家小学小学五年级吴文化教学计划2013.9一、指导思想吴文化主要是指吴地人民在数千年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指吴地人的精神风貌、观念意识、心理态势和人格风范。
吴文化中的某些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吴文化的方言、民俗、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至今依然保留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吴地的发展,除了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外,吴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善于开发利用这一文化宝库。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吴文化的诞生、文学、科技、名胜、风俗等内容。
2、引导学生感受吴文化的美,融入吴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措施1.从学科中渗透吴文化。
在学校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利用思品社会课等课程,渗透教育吴文化。
2.从活动中体验吴文化。
我们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吴地,游览丹阳季子庙。
把不能动的物质遗产,从书本搬到学生的眼前,让学生置身其中,亲身感受能充分体现吴文化的内涵。
3.从生活中感受吴文化。
(1)在课间和用餐时,我们的校园广播会播放优美的江南丝竹和琵琶古筝曲等吴歌、吴乐,营造一个有利于放松学生身心,有利于读书、学习的校园环境。
(2)利用黑板报、互联网、国旗下讲话、校园电视台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传播传承吴文化。
(3)我们还要开展“小手牵大手”的活动,让学生带动家长和亲戚朋友,一起来“走进吴文化”。
通过学校教育,影响更多的人。
让更多的人了解吴文化,让吴文化走出书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让社会也“走进吴文化”。
四、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学期第二学期。
吴文化概述
吴文化概述2006-04-18 21:20:27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
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
太湖中的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时起吴先民已在本区域生息繁衍。
近年来,濒临长江的张家港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
阳澄湖畔的吴县草鞋山遗址(堆积有 10个文化层),它能完整地说明本地区的历史演进。
第十文化层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时的先民们已过着定居生活;住在木结构的建筑里;从事渔业和农.业生产,已大量种植经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猪、狗、水牛等家畜饲养;从获得的三块纺织品残片可知当时织造技术已相当发达,图案艺术相当高超,操作工艺相当精湛。
五千多年前的吴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表明:家蚕首先是吴地吴人养育的;缓丝织丝的技术,不仅发祥于本区,而且遥遥领先于全国和世界。
这遗址还出土有五千年前的农具——省河泥的干部,这表明本区的农技水平早居全国最先进的地位。
又如吴江海堰、团结村等遗址中出上有彩漆绘的陶器,时距今五、六千年间。
更使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钱塘江流域有大量的发现),无一不被列为精美绝伦的珍品。
这一“玉文化”不仅表明了吴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产水平,而且对我中华民族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筑风格、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古与上古史告诉我们,历史上本区域发生过两次大的洪灾,先民们一支渡海北上,一支过江入淮进中原,人数很多,还有少数残留于台地山麓。
进入淮北中原地区的史称“九黎”、“三苗”,经黄帝、尧、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渐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文化教案]
吴文化教案
课题:第5课江畔峰峦第6课湖光山色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以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类目标)
1、了解宁镇山脉的走向、物产与矿藏,吴文化教案。
2、知道宁镇山脉南部的茅山、东部的“京口三山”的景观特色。
3、知道由于人类活动,“京口三山”只有焦山仍立于江中。
4、知道苏州太湖洞庭东山丰富的物产。
5、知道苏州太湖西山“七胜”并入选国家地质公园。
6、知道宜溧山区著名的溶洞;知道我们家乡宜兴是“陶的古都”、“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世界”,是“全国生态城市”和“全国山水城市”,进一步增强自豪感,为建设美丽的家乡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茅山、“京口三山”各不相同的景观特色。
2、了解金山、北固山如今已和陆地连接的原因。
3、太湖“洞庭”的位置和特有物产丰富的原因。
4、联系课文,交流对家乡溶洞、陶瓷、毛竹等的认识。
5、溶洞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1、“京口三山”的小故事。
2、歌颂宜兴山水的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课文:第5课江畔峰峦第六课
湖光山色
同学们经过了预习,你们知道这两课的重点是介绍江南的什么?(山)
(二)、欣赏同学们对第5课前言的朗读,一起理解前言的主要内容,教案《吴文化教案》。
(朗朗青山)
(三)师生一起阅读课文,理清重点,记住有关知识。
1、学习“江畔起峰峦”
a、“宁镇山脉”的位置和物产、矿藏
b、“考考你”:认识丘陵和山地的高度、坡度;知道家乡有“张渚山区丘陵”和“铜官山区丘陵”等。
2、学习“第一福地数茅山”
a、茅山的位置
b、道教圣地;有道教祖圣老子的铜像
3、学习“三山美名扬”
a、知道“京口”——镇江;“三山”——北固山、金山、焦山
b、知道“北固山、金山”为什么已和陆地连接
c、交流“水漫金山”和“刘备招亲”(北固山上的甘露寺内)
(四)、师生一起阅读第6课,理清重点,记住有关知识。
1、欣赏同学们对第6课前言的朗读,一起理解前言的主要内容。
(山水画卷)
2、学习“洞庭仙境美”
a、知道洞庭东山的位置和丰富的物产
b、考考你:
太湖的位置:北至无锡,南至浙江;东至苏州,西至宜兴
东山岛三面环水,是半岛
太湖中最大的岛是西洞庭山
c、欣赏西山“七胜”;西山入选国家地质公园
3、学习“宜溧山地雄”
a、课文里是怎样介绍宜兴的?有谁知道我们家乡宜兴是“陶的古都”、“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世界”?
b、详细交流对善卷洞的了解(三层;神奇在水洞)
c、考考你:石笋;石钟乳;石柱
(五)总结课文:
吴文化地区的哪些山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怎样概括家乡宜兴突出的优美风景?(洞的……陶的……茶的……竹的……)
吴文化地区山水优美,景色秀丽……
五、布置作业:预习第7、第8两课。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