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的媒介伦理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伦理与社会责任研究
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其公信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通过履行社会责任, 媒体可以赢得社会和公众的信任和尊重,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CHAPTER 04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伦理问题
虚假新闻与误导性信息的传播
虚假新闻的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发布门槛的 降低,虚假新闻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这不仅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还可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社会责任的内涵
包括坚持正确导向、提供优质服 务、维护公共利益、推动社会进 步等方面,是媒体作为社会公器 的重要体现。
传媒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内在联系
传媒伦理是社会责任的基础
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必须遵循行社会责任的基础。
社会责任是传媒伦理的延伸
媒体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不仅要遵循基本的伦理规范,还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积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CHAPTER 02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伦理概述
传媒伦理的定义与内涵
传媒伦理是指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 业操守。
传媒伦理的内涵包括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尊重他人权 益等方面。
新媒体时代对传媒伦理的挑战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难以控制和管理。
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受到威胁。
虚假信息和误导性言 论的传播更加容易。
网络暴力与网络欺凌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体侮辱、攻击、诽谤他人,造成名誉损害等不良影响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侵犯 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是指利用网络或其他媒体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威胁等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会给受害者带来严重 的心理创伤,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等极端后果。
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体伦理与社会责任
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体伦理与社会责任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人,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方面,这使得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全民参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会滋生不少低俗、谣言、虚假信息等问题。
因此,在这个时代,媒体方面的伦理与社会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媒体要有准确性和可信度。
传播信息是媒体最基本的职责。
在信息时代,世界各地的人们只需要打开手机或电脑,就可以访问到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
然而,一些人在发布信息时,不牢记传播信息的准确和真实性,导致一些虚假信息广泛传播。
这会影响到公众的判断力和决策,会对个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媒体在发布信息时,一定要有信息源的可信度,确保所发布的信息准确无误,不会误导公众。
其次,媒体要注重道德与伦理。
媒体的职责不仅是传送信息,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在这个时代,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它也涉及到各种社交媒体和新的互联网形式。
媒体在使用这些新媒体时,需要特别注重伦理和道德。
任何并不道德的行为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不仅伤害媒体本身的形象,还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媒体应当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充分发声,优化舆论环境,推动建设一个更加明亮的社会。
此外,媒体还要遵循事实、公正、平衡原则。
在报道新闻时,新闻媒体必须严格遵守事实、公正和平衡原则。
任何歪曲、夸大、缩小事实的行为都将对公众造成损害,引起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不信任。
因此,新闻媒体应该记录事件的真实面貌,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充分和公平地表示各方的观点和态度,信息真实,实事求是。
最后,媒体要负责任。
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媒体需要注重道德与伦理,不能仅仅追求财务回报,更要承担社会责任。
无论是在新闻报道还是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媒体不能够违反道德伦理准则和公共道德,否则,不但会被公众抵制,还会导致媒体形象下降,失去公信力。
因此,媒体在传递信息时不仅要求稳准狠,更要对公众负责,尽好自己的社会责任。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困境如何处理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困境如何处理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影响社会舆论和价值观的关键因素。
然而,新闻报道在追求真实、及时、全面的过程中,常常会陷入各种伦理困境。
这些困境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个人、社会乃至整个新闻行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那么,面对这些伦理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困境。
简单来说,就是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在遵循职业道德和满足公众知情权之间面临的两难选择。
例如,在报道犯罪案件时,是否应该公开犯罪嫌疑人的个人隐私?在报道自然灾害时,如何避免对受灾群众造成二次伤害?这些都是常见的伦理困境。
造成新闻报道伦理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新闻行业竞争激烈,为了吸引眼球、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一些媒体可能会不择手段,忽视伦理道德。
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参差不齐,有些可能缺乏对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判断能力。
此外,社会公众对新闻的需求和期待也在不断变化,这也给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挑战。
那么,如何处理这些伦理困境呢?第一,新闻工作者要坚守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包括真实、客观、公正、准确、负责等原则。
新闻工作者要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不被利益所诱惑,不被权力所左右。
在报道新闻时,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带有个人偏见和情感色彩。
第二,要尊重个人隐私和人权。
在新闻报道中,涉及到个人隐私和人权的问题时,要格外谨慎。
例如,在报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要对其姓名、照片等个人信息进行模糊处理,以保护其合法权益。
在报道涉及个人情感、家庭等敏感问题时,要事先征得当事人的同意,避免对其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第三,要注重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不仅要关注事件本身,还要关注事件中的人。
网络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网络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有哪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新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随着网络新闻的迅速发展,一系列伦理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对社会的价值观和公众的利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虚假新闻是网络新闻报道中一个极为严重的伦理问题。
在追求点击率和流量的驱动下,一些网络新闻平台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制造或传播虚假的新闻内容。
这些虚假新闻可能是完全捏造的事件,也可能是对真实事件的歪曲和夸大。
比如,某些网络媒体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编造名人的绯闻或者制造耸人听闻的社会事件,这不仅误导了公众,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混乱。
其次,新闻的片面性和选择性报道也是常见的伦理问题。
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为了迎合特定的利益群体或观点,只选择报道事件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重要的信息。
这种片面的报道会导致公众对事件的理解产生偏差,无法形成全面、客观的认知。
例如,在一些社会争议事件中,某些媒体只强调一方的观点和论据,而对另一方的声音进行压制或忽略,从而影响公众的判断和舆论的走向。
再者,侵犯个人隐私是网络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伦理问题。
在获取新闻素材的过程中,一些网络新闻工作者过度挖掘个人隐私,将当事人不愿意公开的信息曝光于众。
比如,在报道某些刑事案件或名人的私人生活时,未经当事人同意就公开其家庭背景、个人情感等敏感信息,这严重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另外,网络新闻报道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也时有发生。
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对当事人进行过度的道德评判,以道德的名义强迫当事人做出某种行为或承担某种责任。
这种道德绑架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也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不公正的待遇。
比如,在一些慈善救助事件中,媒体对捐款人的捐款数额进行公开比较,对捐款较少的人进行道德指责,这种行为无疑是不恰当的。
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低俗化倾向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伦理问题。
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一些网络新闻媒体充斥着大量低俗、色情、暴力的内容。
新媒体时代下反转新闻的媒介伦理失范问题探究
新闻学XINWENXUE- 19 -一、研究缘起传媒产业高度发达的新媒体时代下,移动社交媒体更是以迅猛态势发展成不可逆转的潮流,快速迭代的信息传播和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让我们沉浸其中的同时也为新闻界舆论生态埋下隐患。
在这样特殊的网络环境下,反转新闻以张扬的姿态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如于2018年10月至12月两个月间发生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乐清男孩走失”事件、“杭州全城捕杀流浪狗”事件,每件都轰动全网,牵动网民的神经。
这一系列不断发生逆转的“新闻剧”逐渐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反思“新闻反转剧”频频上演的原因之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这个大数据全媒体移动互联时代,媒体行业的新闻伦理失范已呈高发态势。
后真相时代传统媒体日渐式微、自媒体迅猛崛起,反转新闻的产生成为必然,其高发的频率也拉响了新闻业的警报器,也由此逐渐进入学界研究的视野,并和“新闻伦理”的探讨紧紧联系在一起。
综观研究反转新闻的现有文献,主要都是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其现象及成因;反转新闻中的媒体责任和对策;从公众参与角度来看其意义。
而近几年引起巨大讨论的热门反转新闻并不只是一个套路,每件案例的具体情况都有所不同,但是其中传统媒体的责任缺失、媒体伦理性的消解却都有迹可循。
在我国传媒机构面对新媒体时代环境正努力寻求转型道路之时,媒体行业及公众的媒介伦理和新闻素养显得至关重要。
媒介伦理失范现象的复杂性以及其后果的严重性让我们急需对网络环境下的反转新闻背后隐藏的媒体伦理失范问题做出研究。
“刘强东明州案”从2018年8月31日到时隔8个月后的2019年4月中下旬经历多次舆情反转再次引发公众热议,其案件的特殊性质、当事人的名人标签、涉及道德审判的公众情绪都使其成为近来最为典型的反转新闻。
而传统媒体在报道此案中所表现出的媒体伦理失范甚至也喧宾夺主,分走了此案的公众注意力。
本文以“刘强东明州案”为例试图从传媒伦理角度出发,剖析反转新闻中的媒介伦理如何被消解,以及探讨传统媒介组织在新闻生产运行中该如何进行新闻伦理选择与实践。
《2024年媒介伦理的新思考——以《南都娱乐周刊》“周一见”事件为例》范文
《媒介伦理的新思考——以《南都娱乐周刊》“周一见”事件为例》篇一一、引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的伦理问题愈发受到公众的关注。
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媒体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责任。
本文以《南都娱乐周刊》的“周一见”事件为例,对媒介伦理进行新的思考,探讨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伦理责任和道德约束。
二、事件回顾“周一见”事件指的是《南都娱乐周刊》在某段时间内连续报道的一系列明星绯闻事件。
其中,该周刊在报道中涉及到部分明星的隐私权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
三、媒介伦理的思考1. 尊重隐私权《南都娱乐周刊》在报道中涉及到的明星隐私权问题,是媒介伦理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媒体在报道时,应当尊重个人隐私权,避免过度侵犯个人隐私。
虽然公众对明星的私生活有一定的关注度,但媒体在报道时应当把握好度,避免对个人隐私造成不必要的侵犯。
2. 真实性与公正性媒体在报道时,应当坚持真实性与公正性的原则。
在“周一见”事件中,媒体应当对所报道的信息进行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媒体在报道时应当公正客观,避免片面报道或夸大事实。
3. 社会责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
在“周一见”事件中,媒体应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到自身的社会责任。
媒体应当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
四、改进建议1. 加强自律媒体应当加强自律,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伦理规范,确保在报道过程中严格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
2. 提高媒介素养媒介从业者应当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对伦理问题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在报道过程中,应当以客观、公正、真实的态度对待每一则新闻。
3. 加强监管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度,对违反伦理规范的媒体进行惩处,以维护良好的媒介生态。
五、结论“周一见”事件提醒我们,媒介伦理是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媒体应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到自身的社会责任。
网络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网络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有哪些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新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随着网络新闻的迅速发展,一系列伦理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对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虚假新闻是网络新闻报道中一个极为突出的伦理问题。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中,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故意编造虚假的新闻内容。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误导了公众的判断,甚至可能引发社会恐慌。
例如,某些网络媒体曾报道“_____地区发生严重的传染病疫情”,但实际上该地区根本没有此类情况。
这样的虚假新闻不仅对当地的社会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也让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其次,网络新闻报道中的片面性和选择性报道也是常见的伦理问题。
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迎合特定的利益群体或观点,只报道事件的某一方面,而对其他重要信息刻意隐瞒或忽略。
这种片面的报道方式无法让公众全面了解事件的真相,容易导致公众形成错误的认知和判断。
比如,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某些媒体只强调一方的观点和诉求,而对另一方的声音置之不理,从而引发公众的争议和误解。
再者,侵犯隐私也是网络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伦理问题。
在追求独家新闻和轰动效应的过程中,一些新闻媒体不惜侵犯个人的隐私权。
例如,未经当事人同意,擅自公开其个人信息、家庭情况、医疗记录等敏感信息。
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给其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同时,也破坏了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序良俗。
另外,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低俗化倾向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伦理问题。
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流量,一些网络新闻媒体过度追求娱乐化和低俗化的内容。
比如,大量报道明星的绯闻、隐私、丑闻等,而对一些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新闻事件却关注不足。
这种低俗化的报道方式不仅降低了新闻的品质和价值,也对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
网络新闻报道中的抄袭和剽窃现象也时有发生。
新媒体时代媒介逼视现象的新闻伦理分析
新媒体时代媒介逼视现象的新闻伦理分析阴李文轩摘要:在万众皆媒的时代,每个个体都成为了传播的主体,自媒体、网络主播等多元的传播主体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敏感话题和流量话题的追逐,使得媒介逼视的现象愈演愈烈,主流媒体如何防止自身报道成为自媒体逼视的导火索是当下的关键问题。
文章以近两年来的多个媒介逼视经典案例作为切入点,从社会、媒体行业、个人等层面具体分析媒介逼视形成的原因及不良影响,尤其是多元传播主体介入媒介逼视后所造成的后果,最后对于如何规避媒介逼视现象的频繁出现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法。
关键词:新闻伦理媒介逼视人文主义媒介逼视相关概念媒介逼视这一概念提出时间较晚,国内最初由陈力丹教授在2006年的文章中提出,他在文中将媒介逼视定义为“对私人领域过度公开报道的行为”。
从最初的定义人们不难发现媒介逼视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媒体报道所处的公共领域与个人所在的私人领域边界的模糊,也就是媒体对于私人领域的越界。
他还认为媒介逼视会“给报道的个体带来他们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同时也会造成大众传媒的功能失调,是新闻媒体社会角色的错位”。
根据陈力丹的分析,媒介逼视不仅对被观看者造成了伤害,同时也对公共领域的舆论引导以及媒体自身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概而言之,媒介逼视是新闻伦理与道德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媒介逼视源于媒体对私人生活领域的一种越界采访和公开报道,是媒体对其权利的一种滥用。
媒介逼视不仅是对个人隐私权的一种侵犯,对私人领域的一种打破,还是对于被报道对象的一种舆论压力。
媒介逼视现象分析从2007年的“杨丽娟事件”到2011年的“深圳杨武案”再到2018年的“汤兰兰案”,直至今日,媒介逼视的现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趋势。
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对女子铅球冠军巩立姣的采访中,不仅忽视了她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和优异成绩,还将话题频频引向其隐私问题,随行摄像甚至问起了巩立姣的择偶标准,这不仅是体育记者专业性的缺失,更是对巩立姣个人的逼视。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记者媒介素养的提升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记者媒介素养的提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媒介融合时代已经来临。
在这个时代里,新闻记者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而媒介素养的提升成为了他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新闻记者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媒介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更好地传递信息,更好地影响社会、帮助人们了解真相。
而要提升新闻记者的媒介素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信息技术、传播理论、新闻伦理等方面的提升。
新闻记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他们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化工具,包括新闻采编软件、数据分析工具、网络调研工具等。
在新闻报道中,他们需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搜集、加工、传播。
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信息技术素养,新闻记者才能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工作要求,更好地完成各种报道任务。
新闻记者还需要加强对传播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对媒介融合时代的深刻理解。
传播理论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领域,它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点,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不同媒介下的信息传播挑战。
新闻记者需要对数字传播、网络传播、社交媒体传播等方面的传播理论有所了解,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新闻报道中,使自己的报道更加科学、更有说服力、更具有影响力。
新闻记者的媒介素养的提升还需要注重新闻伦理的培养。
在媒介融合时代,因为信息传播的多样化,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要求更加迫切。
而这些要求,都需要新闻记者具备较高的新闻伦理水准。
他们需要不断加强新闻伦理的学习,始终牢记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始终遵循新闻职业道德和规范,严格把好新闻传播的道德底线,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言行胜于言辞,言行兼施。
只有如此,新闻记者才能在媒介融合时代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要提升新闻记者的媒介素养,不仅需要记者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与实践对策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与实践对策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影响力日益显著。
然而,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的公信力。
因此,探讨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一)虚假新闻虚假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严重的伦理问题之一。
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故意编造虚假的新闻内容,或者对未经核实的信息进行传播。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还破坏了新闻行业的声誉。
例如,某些网站为了吸引流量,发布一些所谓的“独家爆料”,但实际上这些内容毫无根据,纯属捏造。
(二)侵犯隐私在新闻报道中,有时为了获取独家新闻或者增加报道的吸引力,记者可能会侵犯当事人的隐私。
比如,在报道名人的私生活时,过度曝光其个人隐私信息,或者在灾难报道中,未经当事人同意就公开其受伤的照片和个人情况。
(三)新闻炒作新闻炒作是指媒体对某些事件进行过度渲染和夸大,以制造轰动效应。
这种行为往往会歪曲事实真相,引发公众的恐慌和不安。
比如,在一些食品安全报道中,部分媒体对个别问题进行无限放大,导致公众对整个食品行业产生恐慌。
(四)片面报道有些新闻报道只呈现事件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信息,导致公众对事件的理解产生偏差。
这种片面报道可能是由于记者的主观偏见,也可能是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
(五)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接受贿赂或其他好处,为某些个人或组织进行宣传报道。
这种行为违背了新闻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原则,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二、新闻报道中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商业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违背伦理原则,通过制造虚假新闻、炒作新闻等手段来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和点击率。
(二)竞争压力新闻行业竞争激烈,为了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一些媒体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忽视了伦理规范。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困境如何化解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困境如何化解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新闻工作者在追求真相、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各种伦理困境。
这些困境不仅考验着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良知,也对整个新闻行业的公信力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困境究竟有哪些表现?又该如何化解呢?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困境首先体现在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上。
在追求独家新闻和轰动效应的驱使下,一些新闻工作者可能会不择手段地获取当事人的隐私信息,并将其公之于众。
例如,在报道一些涉及个人情感、家庭纠纷或疾病等敏感问题时,未经当事人同意就曝光其个人隐私,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尊重他人隐私的基本道德原则,也可能触犯法律。
其次,新闻报道中的片面性和误导性也是常见的伦理问题。
为了吸引眼球或迎合某种立场,一些新闻报道可能会只呈现事件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信息。
这种片面的报道很容易导致公众对事件产生错误的理解和判断,从而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
例如,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中,某些媒体可能会过度强调一方的观点和诉求,而对另一方的声音置之不理,从而引发公众的误解和争议。
再者,新闻报道中的虚假新闻和谣言传播也是不容忽视的伦理困境。
在竞争激烈的新闻环境中,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抢发新闻,可能会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发布虚假信息。
或者,在传播过程中,一些真实的新闻被扭曲和夸大,演变成谣言。
这种虚假新闻和谣言的传播不仅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混乱。
那么,面对这些伦理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化解呢?首先,新闻工作者自身应该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要时刻牢记新闻报道的使命和责任,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不为利益所诱惑,不被偏见所左右。
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和隐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同时,新闻工作者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判断能力,能够准确识别和避免各种伦理陷阱。
全球媒介伦理的反思性与可能路径
作者简介:单 波,武汉大学教授,从事比较新闻学、跨文化传播研究;叶琼,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比较新闻学、跨文化传播研究。
全球媒介伦理的反思性与可能路径单 波,叶 琼(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全球媒介伦理的发展遵循着由一元论(偏向全球、西方中心主义),到伦理相对主义(偏向本土),再到多元主义(介于全球与本土之间)的进路。
前两个已经被淘汰,多元主义的解决方案似乎也陷入了全球与本土无法调和的矛盾之中,让全球媒介伦理失去意义,甚至陷入伦理虚无主义。
由主体间性发展而来的文化间性为全球媒介伦理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即基于动态的、全球对话状态的全球媒介伦理建构,摒弃了静态的媒介伦理建构的弊端,在伦理融合的意义上通向全球媒介伦理。
关键词:伦理相对主义;多元主义;全球媒介伦理;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394X(2021)03 0034 10 媒介伦理在全球化历史中展开,如今它面对的最大挑战也是全球化。
[1]如何构建一套国际的、具有包容性的、适合全球的媒介伦理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核心问题之一是全球媒介伦理是否可能,以及它要表达什么观点。
[2]从否认一元论(Monism),到怀疑道德相对主义(Moralrelativism)或伦理相对主义(Ethi calrelativism),全球媒介伦理摒弃了纯粹单数与纯粹复数的概念,最后在多元主义的视野中,试图形成多样统一的全球媒介伦理的构建,亦被卷入到全球与本土、去中心化(去西方化)等问题的旋涡之中。
全球媒介伦理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全球新闻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制定一套全面的原则和标准”[3],其行动目标似乎很明确。
比如,从更广泛的目标上重新诠释新闻学的目标;构建新的原则,作为全球新闻业的评估指南,并重新诠释现有观念;将这些想法应用于事件的报道中。
[4]但问题是,这依然摆脱不了规范性道德的弱点,即忽略道德的历史性与情境性。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电视新闻作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其影响力不容小觑。
然而,在电视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伦理问题时常浮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电视新闻报道应当遵循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等基本原则。
然而,现实中,一些新闻报道却背离了这些原则。
为了追求收视率和轰动效应,部分新闻报道不惜夸大、扭曲事实,甚至制造虚假新闻。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还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例如,某些关于自然灾害的报道,为了吸引眼球,夸大灾害的破坏程度和伤亡人数,给社会带来了不必要的恐慌。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也是一个重要的伦理考量。
在一些报道中,记者或编辑可能会因个人的偏见、立场或利益关系,对新闻事件进行有倾向性的报道。
比如,在涉及商业竞争的新闻中,可能会因为与某一方存在合作关系而对其进行有利的报道,对另一方则进行负面刻画。
这样的报道失去了客观性,无法让公众全面、准确地了解事实真相。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对隐私的尊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伦理问题。
为了获取独家新闻或增加报道的吸引力,有些记者可能会过度挖掘当事人的隐私。
比如,在报道刑事案件时,未经当事人同意就公开其家庭背景、个人经历等敏感信息,给当事人及其家属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这种对隐私的侵犯不仅违背了伦理道德,甚至可能触犯法律。
另外,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也至关重要。
在面对灾难、不幸事件时,新闻报道不能仅仅满足于呈现事实,还应关注当事人的感受和尊严。
然而,有些报道却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不顾当事人的悲痛,进行过度的采访和拍摄,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
再者,电视新闻报道中的未成年人保护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伦理问题。
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尚未成熟,在面对媒体曝光时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然而,有些新闻报道在涉及未成年人的事件中,没有对其身份和形象进行适当的保护,导致未成年人在公众面前过度曝光,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和发展。
造成电视新闻报道中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论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伦理及新闻职业道德
78学术探讨论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伦理及新闻职业道德赵天天(西安欧亚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摘 要:新闻伦理研究是传媒伦理研究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民上网的普及,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消息对于社会群体、个体认知、社会价值判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人人都有麦克风”给每个个体带来话语权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道德伦理问题。
关键词:新闻伦理;职业道德;新媒体;弱势群体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11-0078-02伦理是指用来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等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道德则是用来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人们在讨论相关事情的时候总是会将伦理和道德一起作为探讨的标准,伦理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需要遵循的规则,更多地依附于他律与客观现实的要求,而道德则更注重个体本身的行为约束及个体的自我约束。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新闻伦理则是新闻媒体及行业从业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价值导向、道德功能与行为规范等方面内容的总称,是指从事与新闻相关活动的主体对于道德观的展示与选择,同时也包括从业者本身对其道德观念和职业行为的实行情况,[1]是从业人员在开展相关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善恶是非标准与规范,需要所有与之有关的从业人员共同遵循与维护。
当下新媒体盛行,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媒体,新闻媒体、网络“大V”甚至普通网民都可以无障碍地在网络发声。
因此,更要重视新闻伦理道德的调节作用及社会影响力,从而深度而准确地把握新闻传播活动对于社会善恶的评判标准准则。
一、新闻伦理及新闻职业道德案例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手机接收新媒体信息,提升信息普及度、信息传递简易性的同时,流量、热搜以及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评判一条信息、一个人是不是“火”的第一准则。
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伦理问题也逐渐出现。
社交媒体时代的媒介伦理问题研究
社交媒体时代的媒介伦理问题研究作者:范佳宁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22期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在《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一书中指出:媒介伦理是关于职业传播者在他们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消极影响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的指导方针或者道德规则。
在传统的媒介环境中,媒介伦理是媒体从业者在从事新闻等相关活动中的重要行为准则和规范。
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新的媒介形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逐渐开始减弱。
在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发展过程中,传播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和情绪化。
1 传统媒介伦理与社交媒体的矛盾首先,在传统的生态媒介中,媒体在从事新闻活动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对受众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追求的是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和中立性,更加强调媒介的社会责任。
但是,相对而言社交媒体平台的新闻信息更新速度快、流动性强,对于实效性的要求更高,这就使得传统的“客观性、真实性”等媒介伦理规范受到了挑战,真实性和时效性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产生了矛盾。
一些媒体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头条和点击量,新闻工作者更加专注于拼速度和抢爆料,导致社交平台上的新闻内容大量的出现内容和排版上的错误,甚至是一些假消息。
其次,虽然传统媒体仍然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但是社交媒体平台产生的海量信息更容易发生裂变式传播,而媒体从业人员作为新闻的主要生产者,自身也存在于社交媒体所编织的网络之中,也会受到大量主观大量信息干扰,新闻生产变成了一件社会化的事情,职业的独立性受到网络的挑战。
信息传受主体的界限变得模糊,对于信息来源的核实更加困难,这就容易产生新闻从业者主观判断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
再次,社交媒体的兴起赋予普通民众更多的话语权,信息的分享也从未如此的开放和自由,每个人的个人信息无时无刻不暴露在网络平台上。
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
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自由原则:即媒体的新闻出版自由。
言论与传播自由是作为现代文明标志之自由的应有之义,是新闻道德的一个根本原则,它与联合国颁布的《国际新闻道德心跳》的规定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
从媒体伦理调节的主体之一的信息传播者的角度来看这一原则,新闻自由这一原则是传播主体对职业的要求,是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
从历史上看,之所以传媒的力量能日渐上升,并成为现在的社会“第四方权力”,也正是其自由的精髓,让大众能以此作为武器,不断地推动历史的进步。
责任原则:随着传播界滥用传媒自由的现象日趋严重,反对不受法律与道德限制去滥用新闻出版自由权的社会责任论开始兴起,他主张传媒要对整个社会承担法律与道德责任,赋予人们新闻处阿班自由权利的同时,也赋予新闻出版自由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因为,权利的获取与责任的承担,对于新闻自由来说,是一个统一整体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传媒的责任,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和勇于、敢于承担监督的义务。
传媒强有力的监督就像是社会的一双尖锐的眼睛,关注社会发展中正面的和负面的一切现象,为社会构筑良好环境做出贡献。
真实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讲真话原则,要求传媒内容真实准确可靠,可分为三个层次: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对具体事实的概括必须真实、报道的事实在类和量上符合整体实际。
从信息传播者角度来看,这是作为传媒人的一种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更是一种义务和道德底线,是媒体工作者的第一伦理精神;作为受众来说,具有被告知真相的权利;作为社会来说,传媒的真实,一方面可以作为对手中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不真实的报道也会加剧社问题,危及社会的稳定,所以在新闻工作中应当秉承求真务实的伦理原则,客观真实地报道所发生的事件。
倘若媒体连尊重事实这一原则和精神都不具备,以致编造杜撰或片面取材或夸大报道或刻意隐瞒事实,就会失去手中的支持,危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对社会起到负面的作用。
媒介歧视所谓媒介歧视,是指传媒不能够平等地对待分布于不同社会地位维度上的人群,歧视弱势群体即处于阶层低端和社会边缘位置的人群。
新媒体背景下传媒伦理失范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
第17期2018年9月No.17September,2018传媒伦理事关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一方面是对人们行为善恶选择的一种系统性探究,另一方面是试图界定出那些构成价值与生活规范的,被作为个体、群体或文化共同体的人们所共同认可的原则性的东西[1]。
因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当今传媒环境已然发生了改变,许多媒介道德事件也在新的环境背景下呈现出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的变化。
因此,传媒伦理的研究及其对应策略在新时期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改进和创新。
1 传媒伦理失范现象在新媒体兴起的大背景下,传媒伦理失范现象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文章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出发,从以下3方面进行阐述。
1.1 传媒机构、行业1.1.1 失当报道失当报道包含了多种情境,譬如报道中含有暴力内容和暗含性别歧视的刻板印象;对一些特殊案件(性侵、凶杀)渲染细节甚至有时片面歪曲;针对一些事件过度煽情涉及媒介审判和道德绑架。
近几年来,新闻标题党、报道内容低俗化、报道方式侵犯当事人个人隐私、报道内容具有指向性等传媒伦理的老问题仍时有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典型案例甚至削弱了媒体行业的公信力。
比如关于医患关系的“带节奏”不仅和医疗行业互掐,还带起了“医闹”的不良风气。
1.1.2 媒介侵权由于新媒体的开放型和即时性,媒介报道在部分特殊案件中的报道涉及他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所造成的影响不再仅限其自身媒介的受众,借由开放的网络平台传播范围将大幅扩大。
譬如针对不法侵害的事件,直接公开受害者的照片、姓名等个人信息,不仅对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对其家人和过错方也带来了过分曝光的问题。
1.2 传媒工作者1.2.1 新闻寻租(滥用采访权)以往的“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放到新媒体背景下进化为有偿删帖,收受红包写软文,集结“水军”制造舆论等不当行为。
谈及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以以新闻敲诈为例。
新闻敲诈是指传媒或新闻从业者以不利于报道对象的新闻稿件相威胁,强行向报道对象索要钱财或其他好处的行为[2]。
当代传媒环境下新闻伦理道德失范问题辨析
运作逻辑。 既然是文化“工业”,那新闻必 然就成为一种市场化、商品化的生产。 商 品经济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原则的。 正如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 诺所言:“文化工业只承认效益。 ”从某种 程度上说,虚假新闻的频频出现正是文化 工业所带来的结果。 ⑤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和商业企业 的角色冲突,导致了媒体诸如“明星取代 模范,美女挤走学者,绯闻顶替事实,娱乐 覆盖文化, 低俗代替端庄”, 这种低俗之 风,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 道,被公众列为传媒界的“四大公害”。 ⑥
③陈力丹:《传媒职业精神与工作规范缺 失的若干 表 现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院 报 》,2004 (11)。
④陈力丹:《我国传媒面临更多的职业道 德 和 规 范 的 拷 问— ——2006 年 新 闻 传 播 业 的 10 个 话 题 》,《 今 传 媒 》,2007 (1 )。
⑤彭 健 :《虚 假 新 闻 的 背 后 》,《新 闻 爱 好 者 》,2004 (11 )。
鲜的重要原因。 注 释: ①张殿元:《世界传媒伦理道德问题的历
史 审 视 》,《吉 林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学 报 》,2002(5)。 ②据 统 计 ,1995 年 至 2005 年 全 国 报 纸 由
2202 种降为 1926 种。 来源于:辽宁日报集团内 部 刊 物 《经 营 资 讯 》,2007 (8)。
商业化的运作带来了商业化的行为 方式,如同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以最小的投 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一样。 商业化媒体的最 大目标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争取更多的 受众,继而争取更多的财源。 正是在这种 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媒体经济在某种程度 上变成了“眼球经济”。 为了自身的经济利 益,有一些媒体常常采用标新立异的手法 引发争议和关注,通过损害公信力来赢得 收听率、收视率和市场份额,甚至在经营 中让广告虚假宣传,或以“新闻形式”进行 广告宣传。 怎样能抓住受众,媒体就会怎 么去做,于是奇闻、丑闻、反常的新闻、轰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内容分发中的媒介伦理问题研究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内容分发中的媒介伦理问题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新闻内容的生产方式,也深刻影响了新闻内容的分发和传播。
在这一变革中,媒介伦理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内容分发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们需要认真思考媒介伦理问题,以确保新闻内容能够合乎伦理规范地传播和分发。
一、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内容分发方式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内容分发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纸媒时代,新闻内容主要通过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进行分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内容的分发逐渐转向了在线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而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新闻内容的分发方式又迎来了新的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赋予了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们更多的办法来提升新闻内容的分发效率和个性化定制。
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媒体可以更精准地洞察用户喜好和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推荐服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媒体可以实现新闻内容的自动化生产和编辑,大大提高新闻内容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媒介伦理问题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新的媒介伦理问题。
个性化推荐算法可能会让用户陷入信息茧房,只看到符合自己兴趣和观点的内容,从而忽略了多元化的声音和观点;人工智能生成的新闻内容可能存在虚假信息和偏颇观点,同时也可能引发版权和道德问题;而且,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闻内容分发,也会涉及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问题。
在这样的挑战下,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们急需重视媒介伦理问题,制定相关的规范和原则,确保新闻内容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分发和传播过程中能够合乎伦理规范。
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们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媒体需要建立健全的内容审核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确保所传播的新闻内容真实、准确、客观,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
媒体还需加强对个性化推荐算法的监管,避免个性化推荐算法将用户引向信息茧房,导致信息的片面化和偏颇化。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伦理演讲稿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伦理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伦理这一重要话题。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体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给媒体伦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伦理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上,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但与此同时,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也变得异常容易。
媒体在追求点击率和流量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事实核实的重要性,这不仅损害了受众的权益,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媒体的隐私保护、版权保护等方面的伦理问题也愈发突出,这需要媒体从业者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和职业操守。
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伦理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媒体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受众也更加多样化。
这就需要媒体从业者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避免出现歧视和偏见。
同时,互联网还为媒体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比如数据新闻、互动报道等形式的出现,这为媒体伦理的践行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那么,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伦理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媒体从业者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媒体伦理的底线,不以谋取利益为目的放弃事实和道德。
其次,媒体从业者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专业水平,加强对伦理规范的学习和理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最后,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媒体伦理的监督和引导,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媒体环境。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伦理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挑战。
唯有坚守媒体伦理的底线,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专业水平,我们才能共同迎接这一挑战,让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沿
摘 要:我国新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广播、电视、手机等各种媒体,逐渐形成了媒体的新格局。我国已经迎来了全媒体时 代,各种传播媒介相互影响并且相互渗透,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但是由此也出现了各种弊端。在这种全媒体时代的影响下, 媒介伦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媒介伦理;社会功能
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 一个重要的的信息传播载体 _ 传播媒体, 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传递,同 时也发挥着情感沟通的作用。在新媒体 的影响下,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 也由此扩大了影响力,因此我们需要净 化媒介伦理环境。 1 净化媒介伦理环境的措施 大众媒体自身应该坚守道德底线, 传播的内容要保持积极健康,伸张正义, 始终坚持国家利益和受众利益,不断吸 收各国媒体的传播经验,始终坚持媒体 阵地,坚持自身的原则,不能放弃媒介 伦理的道德标准。 相关部门需要不断加强监督,建立 全媒体的监督机构,严格把关媒体的传播 内容,严格筛选各种节目内容,信息制定 符合标准也可以进行传播,排除一切有害 的信息,对于那些传播负面信息的栏目应 该及时停播。通常情况下,比较容易控制 的都是那些传统的媒体,而当前的新媒体 就很难控制。目前,我国已经普及了智能 手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但 是,个体的文化素质和政治敏感度都是不 同的,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 产生不良后果。例如,曾经著名的“照门 事件”,虽然当时已经将网络上的不良信 息删除, 但是照片的蔓延速度仍旧非常快, 造成的负面影响无法控制。再如,某高校 的浴池发生火灾,主要是因为某个工作人 员在做饭的时候造成小范围的起火,当时 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一些人却将起 火的照片发到朋友圈中,造成一定范围的 恐慌,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后果者单位:云南广播电视台)
计量的。 我国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实施监督, 因此需要鼓励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发表 自己的观点,拓宽信息收集的渠道。对 于和民众有关的敏感问题,需要听取他 们的意见。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有 些时候是不受控制的,主流媒体需要充 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舆论的发展,避 免受众产生不必要的顾虑。这样一来, 政府自身可信度提高的同时,媒体的公 信力也由此得到了加强。需要注意的是, 舆论监督也具有劣势,如它无法根本遏 制不良现象的发展,我国应该制定相关 的法律法规,避免发生违反伦理道德的 现象,使媒介的整体环境得到有效净化。 2 媒介伦理的社会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执 政理念,“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这也是我国最大的梦想。具体 的表现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我国 的民族精神。建设“中国梦”的过程中, 需要媒体发挥自身力量。大众媒体发挥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传媒伦理建设需要传播 社会信息,引导先进的文化,实现正确的 舆论导向。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有关传统 媒体和各种新媒体的伦理环境的净化,对 于当今整个社会环境都起着直接影响。 传媒人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觉悟,在 媒介伦理允许的范围中选择具体的传播方 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媒介伦理直接影响社 会生活,因此传媒人需要抵制社会的不良 诱惑,始终遵守媒介伦理。在全媒体时代, 主流媒体的意义和价值逐渐突显,负面新 闻在传播的过程中,主流媒体需要站在全
新的角度去报道事件,将其中的正能量挖 掘出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例如,前些年媒体在报道日本的“核 泄漏事件”,一些不实言论宣传多吃盐 可以发挥防辐射的作用,在我国就引发 了购买食盐的热潮,急剧增加了我国一 些地区食盐的销售量。在这个时候,我 国央视发布了相关领域专家的看法,将 报道引发的核辐射恐慌彻底消除;与此 同时,也报道了当前我国各大超市都存 储了充足的食盐,让广大人民放心。 3 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的影响下,媒介的社 会功能逐渐突显,这就需要传媒人始终 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净化当今的媒介 伦理环境,从而规范媒体道德,形成良 好的社会道德规范,促进我国构建和谐 社会,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冯 若 谷 . 从 媒 介 素 养 到 媒 介 伦 理——新媒体时代公民的传播抉择 [J]. 新 闻战线 ,2014(12):81-83. [2] 董 小 玉 , 胡 杨 . 弥 合 数 字 鸿 沟, 构建公民社会——全媒体时代的媒介素 养教育 [J]. 新闻界 ,2015(10):57-60. [3] 思涵 . 全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访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 院长董关鹏 [J]. 今传媒 ,2014(7):1-3. [4] 朱克燕 . 从台网互动到媒介融合: 全媒体时代的地市电视突围之路 [J]. 东南 传播 ,2013(8):45-46. 作者简介:李云亮(1979—),男, 彝族, 云南昆明人, 本科, 编辑, 研究方向 : 新闻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