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配筋计算~
框架梁钢筋配筋率计算实例
框架梁的钢筋配筋率是根据设计要求和构件尺寸计算出来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实例:假设有一个宽度为400毫米、高度为600毫米的矩形截面框架梁,长度为5米,设计要求承受最大荷载为100吨。
假定采用HRB400级别的钢筋,则可以按如下步骤计算梁的钢筋配筋率:1. 计算梁的截面面积:截面面积=宽度×高度=0.4m×0.6m=0.24平方米。
2. 根据设计要求计算梁的弯矩:最大弯矩=M=100吨×5米×10=5000kN·m。
3. 假设采用直径为20毫米的HRB400钢筋进行配筋,则单根钢筋的抗弯能力为Asfy=π×(20毫米/2)²×275MPa≈1539.38mm²。
4. 确定钢筋的配筋率:As/A=5000kN·m/(0.24m²×275MPa)=76.32%。
5. 对于钢筋的层间距离,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可按照以下公式计算:h0=0.45×min(h, b)≈0.45×400毫米≈180毫米。
6. 计算钢筋的数量:As=As/A×A=0.76×0.24平方米×1539.38mm²≈281.67mm²。
因此,需要配筋的钢筋根数N≈281.67mm²/1539.38mm ²≈0.183根。
7. 将钢筋等分到每层中,计算每层的钢筋根数:每层钢筋根数=N/2≈0.09根。
8. 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确定钢筋的位置、间距和弯曲半径等参数。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计算仅为示例,实际的梁的钢筋配筋率需要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和结构尺寸进行计算。
梁纵向钢筋的配筋率计算公式
梁纵向钢筋的配筋率计算公式梁的纵向钢筋配筋率是指钢筋面积与截面面积之比,在设计梁的过程中,合理的纵向钢筋配筋率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梁的受力性能和承载能力。
一般来说,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与梁的构造类型、设计受力条件和使用要求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梁纵向钢筋配筋率计算公式:1.构造类型为矩形或T形截面的梁:对于矩形截面梁来说,一般可采用最简单的截面几何模型,即假设纵向钢筋均匀分布在整个截面中。
此时,梁的纵向钢筋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为:ρ=As/(b*d)其中,ρ为纵向钢筋配筋率,As为纵向钢筋面积,b为梁的宽度,d为梁的有效高度(截面高度减去上下盖板的厚度)。
对于T形截面梁来说,纵向钢筋的计算公式为:ρ=(As1+As2)/(b*d)其中,As1和As2分别为截面宽度为b1和b2的部分的纵向钢筋面积。
2.构造类型为梯形或楔形截面的梁:对于梯形或楔形截面梁来说,需要采用转角法计算纵向钢筋的配筋率。
该方法将梁的复杂形状简化为多个矩形截面,然后根据每个矩形截面的配筋率计算总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根据梁的形状和截面高度的变化,将梁截面分割为多个矩形截面。
-对每个矩形截面,根据第一种情况中的计算公式计算纵向钢筋的配筋率。
-将各个矩形截面的纵向钢筋配筋率相加,得到总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3.构造类型为圆形截面的梁:对于圆形截面梁来说,一般采用极坐标法进行配筋率的计算。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将圆形截面划分为多个等宽的扇形片段。
-每个扇形片段中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可以根据第一种情况中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将各个扇形片段的纵向钢筋配筋率相加,得到总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计算公式中的纵向钢筋面积As需要根据设计要求、构造类型、受力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
在实际设计中,还需根据梁的受力性能和承载能力要求限制纵向钢筋配筋率的范围,以保证梁的安全与经济。
因此,纵向钢筋配筋率的计算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公式进行求解,还需结合具体条件进行分析和确定。
梁配筋计算
梁配筋计算:
梁上部纵向钢筋配筋率ρ=As/bho;其中As—上部纵向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b—梁的截面宽度;ho—梁的截面的有效高度。
例如:梁的截面为200mm×500mm;上部配2根直径20mm 的钢筋,ho=500-45=455mm,b=200mm,As=941mm²;
ρ=As/bho=941/200×455=0.0103=1.03%
当梁较高(Hw≥450mm)时,为了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而产生竖向裂缝,同时加强钢筋骨架的刚度,在梁的两侧沿梁高每隔200mm处各设一根直径不小于10mm的腰筋,两根腰筋之间用φ6或φ8的拉筋连系,拉筋间距一般为箍筋的2倍。
当楼板跨度较小时,楼板配筋受钢筋直径、最小间距制约,楼板钢筋采用HRB400钢筋不能充分发挥强度,宜采用HPB300钢筋。
当楼板跨度较大或跨厚比较大时,楼板配筋主要受承载力控制,与HPB300相比,HRB400钢筋最小配筋率常数限值由0.20减小到0.15,且强度高,当釆用HRB400钢筋可比采用HPB300钢筋节约钢筋20%左右。
当跨厚比较大时,楼板截面相对有效截面高度小,即钢筋抗弯力臂小,造成钢筋的浪费,且楼板挠度不易满足要求,这种情况下适当增加楼板厚度,减小跨厚比,可以明显减少配筋量。
综合考虑结构安全、刚度以及配筋经济等因素,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现绕混凝土板板厚比作了以下规定: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
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
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
钢筋配筋基本计算方法
钢筋算量的基本方法一、框架梁钢筋各种钢筋的计算公式:(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如下图所示)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夹角=45°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桥梁配筋计算
桥梁配筋计算引言在桥梁工程中,配筋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桥梁的结构安全和承载能力。
桥梁配筋计算是确定桥梁梁、柱及桥面板等构件所需的钢筋数量和位置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桥梁配筋计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桥梁配筋计算的基本原理桥梁配筋计算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桥梁的几何形状、承载要求和材料性能等因素,确定桥梁中各构件钢筋的截面积和间距,以满足桥梁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
首先,需要根据桥梁的荷载要求和结构形式确定桥墩、桥梁梁和桥面板等构件的几何尺寸。
然后,根据桥梁材料(一般为混凝土)的强度特性和设计标准,确定构件所需的钢筋数量和截面积。
最后,根据钢筋的截面积和间距要求,进行合理、经济的布置,保证桥梁的结构安全和承载能力。
二、桥梁配筋计算的方法1. 桥墩的配筋计算桥墩是桥梁的主要承载构件,其配筋计算通常可以采用等强度筋算法。
具体步骤如下:a. 根据桥墩的几何形状和承载要求,计算桥墩的截面尺寸;b. 根据设计标准和混凝土的强度特性,确定桥墩所需的钢筋截面积;c. 根据等强度筋算法,计算桥墩的钢筋布置;d. 根据规范的要求,检查桥墩的受压区和受拉区的配筋是否满足要求。
2. 桥梁梁的配筋计算桥梁梁的配筋计算通常可以采用梁的弹性理论和极限弯矩算法。
具体步骤如下:a. 根据桥梁的几何形状和荷载要求,计算梁的截面尺寸;b. 根据设计标准和混凝土的强度特性,确定梁所需的钢筋截面积;c. 根据弹性理论和极限弯矩算法,计算梁的钢筋布置;d. 根据规范的要求,检查梁的受压区和受拉区的配筋是否满足要求。
3. 桥面板的配筋计算桥面板是桥梁的行车道面,其配筋计算通常可以采用板的弹性理论和极限设计法。
具体步骤如下:a. 根据桥面板的几何形状和承载要求,计算板的截面尺寸;b. 根据设计标准和混凝土的强度特性,确定板所需的钢筋截面积;c. 根据弹性理论和极限设计法,计算板的钢筋布置;d. 根据规范的要求,检查板的受压区和受拉区的配筋是否满足要求。
梁的配筋计算
梁的配筋计算第一节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15dx2)2、端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0.4Lae+15d);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0.4Lae+15d)3、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4、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0.4Lae+15d)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①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②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5、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6、拉筋①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②拉筋直径: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当梁宽>350mm,拉筋直径为8mm③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7、箍筋(P35)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配筋的计算方法
配筋的计算⽅法配筋的计算原理柱基础层:筏板基础〈=2000mm时,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筏板基础〉2000mm时,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2-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地下室: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本层净⾼HN/3+⾸层楼层净⾼HN/3+与⾸层纵筋搭接LLE (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层:柱纵筋长度=⾸层层⾼-⾸层净⾼HN/3+max(⼆层净⾼HN/6,500,柱截⾯边长尺⼨(圆柱直径))+与⼆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中间层:柱纵筋长度=⼆层层⾼-max(⼆层层⾼HN/6,500,柱截⾯尺⼨(圆柱直径))+max (三层层⾼HN/6,500,柱截⾯尺⼨(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顶层:⾓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max(本层楼层净⾼HN/6,500,柱截⾯长边尺⼨(圆柱直径))-梁⾼+1.5LAE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max(本层楼层净⾼HN/6,500,柱截⾯长边尺⼨(圆柱直径))-梁⾼+LAE其中锚固长度取值:当柱纵筋伸⼊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弯锚,柱纵筋伸⾄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直锚:柱纵筋伸⾄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保护层,当框架柱为矩形截⾯时,外侧钢筋根数为:3根⾓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内侧钢筋根数为:1根⾓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边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max(本层楼层净⾼HN/6,500,柱截⾯长边尺⼨(圆柱直径))-梁⾼+1.5LAE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max(本层楼层净⾼HN/6,500,柱截⾯长边尺⼨(圆柱直径))-梁⾼+LAE当框架柱为矩形截⾯时,外侧钢筋根数为:2根⾓筋,b边⼀侧钢筋总数内侧钢筋根数为:2根⾓筋,b边⼀侧钢筋总数,h边两侧钢筋总数。
梁和T型梁的配筋计算
)
=
861 kNm 3367.54 ㎜2
取钢筋直径
¢= 36
实取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配钢筋面积AS= 6107.26 mm2
Asmin= 645
<
As
判断: OK! C)双筋矩形截面已知
弯矩求配筋 受压区砼和相应的一部
M实际= 861.00 kNm
分受力钢筋As1的拉力 Mu1=Mu,max =
1598.57 kNm
As1
=
x b bh0
a1 fc fy
= 7545.82 ㎜2
由受压钢筋及相应的受 拉钢筋承受的弯矩设计
因此所需的受压钢筋为
Mu2=MMu1=
-737.57 kNm
根
<
Asmax =
7630.02
< Mu,m ax
As' =
Mu2
=
f
' y
(h0
-
a
' s
)
-2615.49 ㎜2
与其对应的那部分受拉
Mu2=
861.00 603.19
170.10
kNm 3
603.19 kNm
690.90 kNm
<
Mu,m ax
¢ 16
mm2
AS1
=
a1 fcb fy
(h0
-
h02
-
2M a1 fcb
)
=
2622.06 ㎜2
纵向受拉钢筋总截面面
积
As=As1+ As2=
3225.24
㎜2
受拉钢筋取钢筋直径
36
¢=
实取 6 根
梁的配筋计算
梁的配筋计算第一节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15dx2)2、端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15d);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15d)3、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4、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15d)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①支座宽≥Lae且≥+5d,为直锚,取Max{Lae,+5d }。
②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5d }5、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6、拉筋①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抗震弯钩值)+2d②拉筋直径: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当梁宽>350mm,拉筋直径为8mm③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7、箍筋(P35)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混凝土梁配筋计算
四、结构梁配筋计算一)、储藏室~五层C20 HRB335 a s=30㎜根据前面计算结果取设计值计算:1.L01: b×h=150×250梁自重:1.2×25×0.15×0.25+20×0.02×[0.15+2×(0.25-0.1)]=1.31KN/m墙体重:1.2×22×0.12×(2.8-0.25)=8.08KN/m梯板传:(1.2×4.2+1.4×2.0)×1.4×1/2=5.49 KN/m井道传:(1.2×4.2+1.4×2.0)×0.42/2=1.65 KN/mq =16.53 KN/mM max=1/8ql2=1/8×16.53×2.62=13.97KN·Mαs=M/f cm bh02=13.97×106/(9.6×150×2102)=0.22γs=(1+(1-2αs )1/2 )/2=0.874A s=M/γs f y h o=13.97 ×106/ (0.874×300×210) =253.66㎜2选用2φ14 A s=308㎜22.L02: b×h=150×130为暗梁,根据构造配筋3.L03: b×h=150×130为暗梁,根据构造配筋4.L04: b×h=240×300梁自重:1.2×25×0.24×0.3+20×0.02×[0.24+2×(0.3-0.1)]=2.42KN/m 楼板传:(1.2×4.2+1.4×2.0)×(3.5+3.9)×1/4=14.50KN/mq =16.92KN/mM max=1/8ql2=1/8×16.92×2.62=14.30KN·Mαs=M/f cm bh02=14.30×106/(9.6×240×2602)=0.092γs=(1+(1-2αs )1/2 )/2=0.952A s=M/γs f y h o=14.30 ×106/ (0.952×300×260) =192.58㎜2选用2φ14 A s=308㎜25.L05: b×h=240×300梁自重:1.2×25×0.24×0.3+20×0.02×[0.24+2×(0.3-0.1)]=2.42KN/m墙自重:1.2×(22×0.12×2.5×1.2-0.9×2.1×0.5)÷1.2=6.98 (左侧有)楼板传:q1=(1.2×4.2+1.4×2.0)×3.6×1/4=7.06KN/mq2左=(1.2×4.2+1.4×2.0)×1.5×1/2=5.88KN/mq2右=(1.2×4.2+1.4×2.0)×2.4×1/4=4.70KN/mq左 =22.34KN/m q右=14.18 KN/mL01传集中力:L01自重:1.31KN/mL01上墙自重:1.2×22×0.12×2.55=8.08楼板传L01:(1.2×4.2+1.4×2.0)×1.5×//4=2.94 KN/mp =(1.31+8.08+2.94)×1.5×1/2= 9.25KNR A=[1/2×14.18×2.42+9.25×2.4+22.34×1.2×(0.6+2.4)]/3.6=39.85KNR B=1.2×22.34+9.25+14.18×2.4-R A =30.24KN当V=0或最小时M最大,令V=0处距B支座x,则30.24-14.18x =0,得x=2.13 M max=30.24×2.13-1/2×14.18×2.132=32.24 KN·Mαs=M/f cm bh02=32240000/(9.6×240×2602)= 0.207 γs=(1+(1-2αs)1/2 )/2=0.883A s=M/γs f y h o=32240000/0.883×300×260=468 选用3φ18 As=763㎜26.L06: b×h=240×300梁自重:1.2×25×0.24×0.3+20×0.02×[0.24+2×(0.3-0.1)]=2.42KN/m楼板传:q1=(1.2×4.7+1.4×2.0)×2.1×1/4=4.43KN/mq2左=(1.2×4.7+1.4×2.0)×5.1×1/4=10.76KN/mq2右=(1.2×4.2+1.4×2.0)×3.6×1/4=7.06KN/mq左 =17.61KN/m q右=13.91 KN/mL04传集中力:L04自重:2.42KN/m楼板传L04:(1.2×4.2+1.4×2.0)×2.9×1/4+(1.2×4.7+1.4×2.0)×4.2×1/4=14.55 KN/mp =(2.42+14.55)×2.9×1/2=24.61KNR A=[1/2×13.91×0.722+24.61×0.72+17.61×0.6×(0.3+0.72)]/1.32=24.32KN R B=0.6×17.61+24.61+13.91×0.72-R A =20.87KN当V=0或最小时M最大,令V=0处距A支座x,则24.32-17.61×0.6-24.61-13.91(x-0.6)=0,得x<0,则V最小处为x=0.6,此时M max= 24.32×0.6-17.61×0.6×0.6×1/2=11.42 KN·Mαs=M/f cm bh02=11420000/(9.6×240×2602)= 0.073 γs=(1+(1-2αs)1/2 )/2=0.962A s=M/γs f y h o=11420000/0.962×300×260=152.19 选用2φ16 As=402㎜27.LL01: b×h=240×300梁自重:1.2×25×0.24×0.3+20×0.02×[0.24+2×(0.3-0.1)]=2.42KN/m楼板传:(1.2×3.5+1.4×2.0)×1.5×1/2=5.25KN/mq =7.67KN/mM max=1/11ql2=1/11×7.67×3.92=10.61KN·Mαs=M/f cm bh02=10.61×106/(9.6×240×2602)=0.068γs=(1+(1-2αs )1/2 )/2=0.965A s=M/γs f y h o=10.61×106/ (0.965×300×260) =140.96㎜2选用2φ14 A s=308㎜28.XL01: b×h=240×300梁自重:1.2×25×0.24×0.3+20×0.02×[0.24+2×(0.3-0.1)]=2.42KN/mLL01传来集中力:p=1/2×7.67×3.9=14.96KNM max=1/2ql2+pl=1/2×2.42×1.52+14.96×1.5=25.16KN·Mαs=M/f cm bh02=25160000/(9.6×240×2602)= 0.162γs=(1+(1-2αs )1/2 )/2=0.911A s=M/γs f y h o=25160000/0.911×300×260=353 选用3φ18 As=763㎜2二)、六层C20 HRB335 a s=30㎜1.L01: b×h=150×250梁自重:1.2×25×0.15×0.25+20×0.02×[0.15+2×(0.25-0.1)]=1.31KN/m 楼板传:(1.2×4.85+1.4×2.0)×2.9×1/4=6.25KN/mL06传集中力p1:L06自重:2.42KN/m楼板传L06:q1=(1.2×4.2+1.4×2.0)×0.9×1/2=3.53KN/mq2左=3.53KN/mq2右=(1.2×4.2+1.4×2.0)×0.86×1/2+3.53=6.9KN/mp1 =[1/2×6.9×1.52+3.53×0.9×(0.9/2+1.5)]/2.4=5.82KNp2=6.9×1.5+3.53×0.9-5.82=7.71 KNq=1.31+6.25=7.56 KN/m p1 =5.82KNR A=[1/2×7.56×2.92+5.82×2.0)]/2.9=14.98KNR B=7.56×2.9+5.82-R A =12.76KN当V=0或最小时M最大,令V=0处距B支座x,则7.56x=12.76,得x=1.69,此时M max= 12.76×1.69-7.56×1/2×1.692=10.77 KN·Mαs=M/f cm bh02=10770000/(9.6×150×2102)= 0.170 γs=(1+(1-2αs)1/2 )/2=0.906A s=M/γs f y h o=10770000/0.906×300×210=188.59 选用3φ14 As=461㎜22.L02: b×h=200×300梁自重:1.2×25×0.20×0.30+20×0.02×[0.20+2×(0.30-0.1)]=2.04KN/m 楼板传:(1.2×4.7+1.4×2.0)×(2.9/4+1.2/2)=11.18KN/m由前知,L06传集中力p2=6.9×1.5+3.53×0.9-5.82=7.71 KNq=2.04+11.18=13.22 KN/m p1 =7.71KNR A=[1/2×13.22×2.92+7.71×2.0)]/2.9=24.49KNR B=13.22×2.9+7.71-R A =21.56KN当V=0或最小时M最大,令V=0处距B支座x,则13.22x=21.56,得x=1.63,此时M max= 21.56×1.63-13.22×1/2×1.632=17.58 KN·Mαs=M/f cm bh02=17580000/(9.6×200×2602)= 0.135 γs=(1+(1-2αs)1/2 )/2=0.927A s=M/γs f y h o=17580000/0.927×300×210=243.08 选用4φ16 As=804㎜23.L03: b×h=150×300梁自重:1.2×25×0.15×0.3+20×0.02×[0.15+2×(0.3-0.1)]=1.57KN/m楼板传:(1.2×4.85+1.4×2.0)×3.5×1/4=7.54KN/mL06传集中力p1:L06自重:2.42KN/m楼板传L06:q1=(1.2×4.2+1.4×2.0)×0.9×1/2=3.53KN/mq2左=3.53KN/mq2右=(1.2×4.2+1.4×2.0)×1.46×1/2+3.53=9.25KN/mp1 =[1/2×9.25×1.082+3.53×0.9×(0.9/2+1..08)]/1.98=5.18KNp2=9.25×1.08+3.53×0.9-5.18=7.99 KNq=1.57+7.54=9.11 KN/m p1 =5.18KNR A=[1/2×9.11×2.92+5.18×2.6)]/3.5=14.79KNR B=9.11×3.5+5.18-R A =22.28KN当V=0或最小时M最大,令V=0处距B支座x,则9.11x=22.28,得x=2.45,此时M max= 22.28×2.45-9.11×1/2×2.452=27.24 KN·Mαs=M/f cm bh02=27240000/(9.6×150×2602)= 0.280 γs=(1+(1-2αs)1/2 )/2=0.832A s=M/γs f y h o=27240000/0.832×300×260=419.86 选用3φ18 As=763㎜24.L04: b×h=200×300梁自重:1.2×25×0.20×0.30+20×0.02×[0.20+2×(0.30-0.1)]=2.04KN/m 楼板传:(1.2×4.7+1.4×2.0)×(2.6/4+1.62/2)=12.32KN/m由前知,L06传集中力p2=7.99 KNq=2.04+12.32=14.36 KN/m p2 =7.99KNR A=[1/2×14.36×3.52+7.99×2.6)]/3.5=31.07KNR B=14.36×3.5+7.99-R A =27.18KN当V=0或最小时M最大,令V=0处距A支座x,则14.36x=27.18,得x=1.89,此时M max= 27.18×1.89-14.36×1/2×1.892=25.72 KN·Mαs=M/f cm bh02=25720000/(9.6×200×2602)= 0.198 γs=(1+(1-2αs)1/2 )/2=0.888A s=M/γs f y h o=25720000/0.888×300×260=371.13 选用4φ18 As=1017㎜25.L05: b×h=240×300同前1~5层。
框架梁配筋率计算公式
框架梁配筋率计算公式框架梁配筋率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关系到框架梁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那咱就来好好聊聊框架梁配筋率的计算公式。
咱们先来说说啥是配筋率。
简单来讲,配筋率就是钢筋的面积与梁截面面积的比值。
就好比你做蛋糕,放的水果丁和整个蛋糕大小的比例,这个比例得合适,蛋糕才好吃,梁也是这个道理,配筋率合适,梁才能结实耐用。
框架梁配筋率的计算公式是:ρ=As/bh0 。
这里的ρ 就是配筋率啦,As 是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b 是梁的截面宽度,h0 是梁截面的有效高度。
举个例子吧,我之前参与过一个学校教学楼的设计项目。
在计算框架梁配筋率的时候,那可真是一点都不能马虎。
我们测量了梁的宽度是 300 毫米,有效高度是 500 毫米。
经过计算和选型,确定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是 750 平方毫米。
那按照公式来算算,ρ = 750 / (300×500) = 0.5% 。
通过这个计算结果,我们就能判断这个配筋率是不是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啦。
在实际工程中,配筋率的确定可不是简单套个公式就行的。
要考虑好多因素,比如梁所承受的荷载大小、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钢筋的强度级别等等。
就像炒菜,盐放多少得看菜量多少、大家口味轻重,配筋率也得综合各种情况来确定。
有时候,为了找到最合适的配筋率,我们得反复计算、比较。
比如说,算出来一个配筋率,发现不太保险,那就得调整钢筋的数量或者规格,重新再算。
这就跟你解数学难题似的,得不断尝试,找到那个最优解。
而且啊,不同的建筑类型、不同的使用功能,对框架梁配筋率的要求也不一样。
比如说医院的大楼,那得更结实更安全,配筋率可能就得高一些;要是普通的住宅楼,可能就相对低一点。
总之呢,框架梁配筋率的计算是个技术活,也是个细致活。
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参数都得认真对待,这样才能保证咱们盖的房子、建的大楼稳稳当当,让大家住得安心、用得放心。
这可容不得半点马虎,要不然出了问题那可就麻烦大啦!。
梁配筋图解(很全)
受弯构件的配筋计算
总结词
受弯构件在承受弯矩时,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纵向钢筋来承受拉压应力,确保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稳定 性。
详细描述
在受弯构件的配筋计算中,需要考虑弯矩大小、构件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等级等因 素,通过计算确定纵向钢筋的数量、直径和间距,以满足构件的承载力要求。
受压构件的配筋计算
的影响。
03
梁的钢筋种类
受力钢筋
受力钢筋
是梁中承受拉应力和压应 力的主要钢筋,通常采用 直径较大的钢筋。
受力钢筋的放置
根据梁的跨度和受力情况, 受力钢筋放置在梁的上部 或下部,具体位置根据计 算确定。
受力钢筋的连接
受力钢筋通常需要焊接或 绑扎连接,以确保其整体 受力性能。
箍筋
箍筋
是用来固定受力钢筋位置,传递 剪力及限制混凝土裂缝开展的钢
架立钢筋可以确保梁中其他钢筋 的位置正确,使整个梁的钢筋网
保持稳定。
分布钢筋
分布钢筋
是用来传递混凝土的收缩应力,防止混凝土开裂 的钢筋。
分布钢筋的形式
分布钢筋通常采用直径较小的钢筋,以垂直或水 平方向布置在梁中。
分布钢筋的作用
分布钢筋可以均匀传递混凝土的收缩应力,防止 混凝土在梁中产生裂缝。
04
配筋方式
基础梁的配筋方式通常为 上下两排钢筋,上排钢筋 主要承受拉力,下排钢筋 主要承受压力。
主梁
定义
主梁是指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梁,通常位于楼板或屋顶之上。
特点
主梁需要承受较大的荷载,因此其截面尺寸和配筋都比较 大。
配筋方式
主梁的配筋方式通常为上下两排钢筋,上排钢筋主要承受 拉力,下排钢筋主要承受压力。此外,主梁的两侧通常还 会设置箍筋以提高梁的抗剪承载能力。
各种梁配筋计算表格
钢筋选用
其中,1; HPB235级钢 2; HRB335级钢 3; HRB400级钢
A) 判断T形截面类型
M u = a1 f c b 'f h 'f (h0 - 0.5h 'f ) =
M实际= 取钢筋直径
¢=
492.66 kNm 486 kNm 实取
2
< 根
Mu
20
2827.43 mm 430
9
As As
20
¢=
实取
9
根
2827.43 mm2
NO!!!
受压钢筋取钢筋直径 实配钢筋面积AS= 2α 's=
12
¢=
实取
2
2
mm ≤
根
226.19 mm 70.00 mm
OK!
x
验算受压区高度x=fyAs1/(α1fcb)=
407.00
OK!
D)双筋矩形截面已知弯矩和受压钢筋求受拉配筋 已知: M实际= A's= Mu2=f'yA's(h0-a's)= 由弯矩Mu1按单筋矩形截面求As1 Mu1=M-Mu2= 因此所需的受压钢筋为 43.67 kNm 243 kNm 942.48 199.33 kNm > Mu,max ¢ 20
a1 f c fy
=
由受压钢筋及相应的受拉钢筋承受的弯矩设计值为 Mu2=M-Mu1= 因此所需的受压钢筋为 -249.66 kNm
As' =
M u2 = f ( h0 - a s' )
' y
-1180.43 ㎜
2
与其对应的那部分受拉钢筋截面面积为 As2=A's= -1180.43 ㎜2 纵向受拉钢筋总截面面积 As=As1+As2= 2855.66 ㎜2 受拉钢筋取钢筋直径 实配钢筋面积AS=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计算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计算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弯剪扭构件:ρsv,min=0.2×ft/fyv。
箍筋体积配筋率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2010》6.6.3条规定)。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扩展资料实际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有不少结构构件由于构造或建筑功能的要求,截面会很大而弯矩又极小。
这种情况下如果按受力要求计算配筋,只需要很少的钢筋,但若是要按最小配筋率的规定来配筋,就会出现截面厚度越大,配筋就越多的不合理结果。
从规范中看,配筋可以按受弯构件用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反求其临界高度hcr,即在此临界高度下最小配筋率ρmin的配筋已经足够承受实际的弯矩了。
既然在临界高度hcr情况下最小配筋率ρmin相应的配筋As已经能够满足构件承载受力要求了。
所以即使截面高度继续加高,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实际配筋As不变。
虽然配筋率减少,但应该还是能够保证构件应有的承载力,构件仍是安全的。
这时,大截面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As相对应的实际配筋率ρ已经小于规范的最小配筋率ρmin了,但仍是允许的。
梁的配筋计算.doc
梁的配筋计算第一节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15dx2)2、端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0.4Lae+15d);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0.4Lae+15d)3、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4、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0.4Lae+15d)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①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②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5、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6、拉筋①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②拉筋直径: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当梁宽>350mm,拉筋直径为8mm③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7、箍筋(P35)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梁配筋计算
梁的加固图及加固公式的计算方法框架光束与非框架光束之间的区别:1.框架梁将框架柱或剪力墙作为支座,而非框架梁将梁作为支座。
2.当两个光束相交时,主光束始终将副光束划分为跨度,但没有子光束分段的主光束。
3.主梁上都布置了附加的吊杆或增强件。
立柱加固1根柱纵向钢筋单根长度=柱基础钢销+柱净高度+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搭接数量搭接长度(Lle):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A.柱基础中的木销长度=基础高度-地基保护层+弯曲长度搭接长度(Lle):如果考试中未考虑搭接长度,则无需计算弯曲长度:当基础高度> LaE时,弯曲长度为max(6d,150)当基础高度≤LaE时,弯曲长度为15dB.柱净高度长度:基础顶表面与顶梁地面之间的垂直高度C.顶层锚固长度:(1)中柱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12d②边角柱的锚固长度:(1)内钢筋的锚固长度与中柱的锚固长度相同lateral横向钢筋的锚固长度:1.5LaE(用于检查)2.柱箍筋:单根长度=(b-2c + h-2c)* 2 + 2 * max(10d,75)B.列宽;H.柱高;C.列保护层根数=(加密区域长度/加密区域间距+1)+(未加密区域长度/未加密区域间距-1)加密区域长度:①嵌入部分上方的长度为hn / 3(该层中列的hn净高度)②非嵌入部分上方的长度最大(hc,HN / 6,500)(用于检查)③柱梁联合加密区的长度为:束高+ max(hc,HN / 6,500)(用于检查)④在有刚性地面的情况下,应在刚性地面上下500mm范围内对箍筋进行加密,但柱端的钢筋加密区域除外。
梁加固1.梁上部的纵向钢筋长度=总净跨度长度+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数量搭接长度:对于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搭接长度为0左(右)锚固长度:当hc-保护层<lae,弯曲锚,锚长度=支撑宽度保护层+ 15d <span =“”>当hc-保护层≥LaE时,锚定是笔直的,锚定长度= max(LaE,0.5hc + 5d)保护层:是柱保护层2.下杠的长度=净跨度长度+左锚点+右锚点+圈长度*圈数左(右)锚固长度:同一梁的上部钢筋(当下部钢筋在中间支撑中的锚固可以直接锚固时)3.上端支撑的负加固:第一行= 1/3净跨度长度+左(右)锚固长度第二排= 1/4净跨度长度+左(右)锚固长度左(右)锚固长度:同一根梁的上部钢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抗 震 等 级 四级 0.6 0.8
二级 0.8 1.0
三级 0.7 0.9
r min
As + As' = bh
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
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
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数值增大0.1。
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三、四 级 此表不考虑HPB235级钢筋
注: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H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数值减小0.1
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数值增大
第9.5.1条
1、轴心受压构件、偏心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一侧受压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2、轴心受拉构件、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3、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边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的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不考虑地震组合受弯、偏心、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 钢筋强度等级 45ft/fy= 2 0.21% 混凝土标号 C 30
不考虑地震组合受压构件纵向受力钢 钢筋强度等级 全部纵向钢筋 一侧纵向钢筋
MAX(0.2,45ft/fy)= 0.215%
注: 受压钢筋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
HRB400、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
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抗震等级 一 二 级 级 梁中位置 支座 0.400 0.310 0.262 跨中 0.310 0.262 0.215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全部纵向受力 柱类型 框架中柱、边柱 框架角柱、框支柱 抗 一级 1.0 1.2 震 等 级
第9.5.2条
5、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考虑地震组合受压构件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全部纵向钢筋 一侧纵向钢筋 0.6 0.2
压钢筋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
B400、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混
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边布置的纵向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