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勰《文心雕龙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的观点

文心雕龙的观点

文心雕龙的观点
《文心雕龙》是中国唐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典籍。

它主要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包括文学的主题、情感、形式等方面。

以下是《文心雕龙》的一些观点:
1. 主题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应该具有价值观念,有助于人们的成长和进步。

刘勰提出了“三教九流”的分类法,认为文学作品可以分为儒、道、佛三种教派和九种类型,如史、传、诗、赋、文、曲、笔记、书信、礼记等。

2. 情感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的情感应该真实、自然、深刻。

刘勰提出了“文必情,情必真”的观点,认为作品的情感应该来源于作者的真实感受,并通过表达方式真实地传递给读者。

3. 形式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的形式应该美观、协调,具有艺术性。

刘勰提出了“文合体用,字合形音”的观点,认为作品的字词应该符合语言的规律和音律,形式应该与内容相适应。

4. 大成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有一个“大成”的标准,即完美、卓越、协调。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从主题、情感、形式等多个方面达到协调和统一,才能达到“大成”的境界。

以上是《文心雕龙》的一些观点,它们对中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运用修辞的原则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运用修辞的原则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运用修辞的原则《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修辞艺术著作,由刘勰所著。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深入研究了修辞在写作中的应用原则,以下是我对刘勰运用修辞原则的一些理解。

首先,刘勰强调修辞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他认为文章应该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和思维。

为此,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必不可少。

刘勰认为修辞应该朴实自然,富有真情实感,不应该过于华丽和艳丽。

他强调修辞应该符合文章的整体气质和主题,以达到增强表达力的效果。

第三,刘勰关注修辞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他指出修辞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的修辞在不同的情境和目的下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细介绍了几十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

他认为修辞手法应该根据文章的需要来进行选择和运用,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同时,他也强调修辞手法的运用应该具有灵活性,不应机械地套用其中一种修辞形式,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

最后,刘勰注重修辞的整体运用和协调性。

他认为修辞应该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纯的装饰品。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兴、旺、扬、衰、成、废”六种情感的运用原则,指导修辞在文章中的整体组织和运用。

他认为修辞应该从整体上服务于文章的情感表达和思想传递,通过对情感的渲染和推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综上所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修辞的原则和运用技巧。

他强调修辞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修辞应该基于真实和现实的素材,注重描绘和表达事物,避免虚构和夸张;修辞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应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修辞应该整体协调,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单纯的装饰品。

刘勰的修辞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修辞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心雕龙》赏析

《文心雕龙》赏析

《文心雕龙》赏析《文心雕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著作,作者刘勰,共分为六十篇,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文论著作之一。

本文将针对其中的若干篇,进行赏析。

《文心雕龙·原道》《文心雕龙·原道》开篇第一句话堪称千古名言:“文章有三,故事、道义、群防。

”刘勰在此提出“三世”,分别是情事(故事)、思想(道义)和社会意义(群防),突出了文学作品的多重要素。

作者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好文章应该是“诈于情,深于思,远于事”,即在情节上精益求精,在思想上见微知著,在表达手法上富有感情和语言的艺术性。

《文心雕龙·章法》《文心雕龙·章法》是刘勰就文章部分而言言近前者,据说刘勰曾经在抄写《左传》时犯了很多错误,后来他结合自己的文字实践写下了这篇《章法》。

这篇文章首先重申了文章要有三个世界的论点,然后详细解释了“章法”这个概念。

他认为,文章的章法应该是“分而后合,合而有序”,这就是所谓的“定分以治,播文以合。

合章先收,正文后综”,也就是分章、合体、句读、顺序以及整体的安排要有序。

此外,《章法》中还提到了文学中的比喻和象征,比喻是用两个不同的事物来描述一个事物,而象征则是用一些符号来表示事物。

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事物不仅丰富了表现力,还可以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

《文心雕龙·赏析》《文心雕龙·赏析》是对文学审美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作者精心打造的文学作品应当具备“势峰立”,“细节丰富”,“意境悠远”和“合乎人心”的特点。

其中“势峰立”是指必须要有某个好的点在文学作品中,在这个点上显示出来,就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细节丰富”是指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是准确、生动、情趣盎然的;“意境悠远”则表达了作品要具备深远的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感悟;最后,“合乎人心”则是指作品必须表达一种情感,让读者深恶痛绝、深感叹服甚至深有同感,这种暗示或者表达的情感应该表述得淋漓尽致令读者感到道理和深刻。

从《文心雕龙·通变》看刘勰的文学发展观

从《文心雕龙·通变》看刘勰的文学发展观

从《文心雕龙·通变》看刘勰的文学发展观文心雕龙通变是刘勰的一部经典著作,凝聚着他在文学方面的心血和智慧。

从《文心雕龙通变》看刘勰的文学发展观,它深刻反映出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思想发展,将其真诚和认知体现在其文学著作中。

首先,从《文心雕龙通变》看到刘勰态度变化的表现,根据书中的说法,刘勰曾经持有着平常的态度,他说:“文人不过心有所负,该管事也管而已。

”在他看来,文人应该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应该去妨碍别人的意志。

但后来,刘勰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开始反思周围的社会现实,他说:“正当此时此刻,以文安民,施治国家,至今尚未奏功,不妨莫管闲事,改当用技补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勰改变了原来坚持独立文学家发展观的态度,开始重视社会问题以及对政府的参与。

另外,在刘勰的文学发展观中,也反映了他对宗教的态度。

在《文心雕龙通变》中,刘勰表现了一种新的文学观点,他提出宗教不应仅仅只是一个礼仪观念,而应该被当作一种信仰,帮助人们脱离耐人寻味的尘世生活,进而达到真正的道德完善:“若把仪式礼俗常‘粉饰添彩’,反倒更‘道之穷也’,于是此道末路,又何乐而写之?”刘勰非常看重信仰,认为宗教应该帮助人们追求更高的理想,而不仅仅只是一种仪式礼仪。

最后,从《文心雕龙通变》看到的刘勰的文学发展观,反映出他崇尚自然的文学主张,他强调的是自然的意义,并将其融入到他的文学创作中。

他把自然之美与人文之完美连接在一起,赋予他文学作品灵动而神奇的特色:“文章情节,自然为王,天地之间,容纳万象。

”自然就是一个延续不断、永恒不变的主题,也为文学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总之,从刘勰的文学发展观中可以看出,他对人们的信仰有着认真的态度,对自然有着热爱的心情,对社会有着深刻的观察,他的文学发展观体现出一种追求完美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刘勰的文学发展观中,他把信仰、自然、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它们融入到他的文学创作中,从而让他的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具有更强的鼓舞性和感染力。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成书于公元~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

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

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内容了解《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篇。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é)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

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创作理论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创作理论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创作理论一、介绍《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撰写的一本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

该书于东晋时期成书,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地介绍《文心雕龙》的内容和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二、《文心雕龙》概述1. 作者背景刘勰,字性之,东晋时期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和辞章家,被誉为"千年第一才子"。

他以其深厚的知识和娴熟的文字功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 内容概括《文心雕龙》共分四卷,包含了极具观点独特和高度务实性的文章。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a) 总论:引言部分,讨论了文章创作所需具备的素质和道德伦理;b) 文章别体篇:论述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规范,如骈、赋、议、辞等;c) 文章法则篇:阐述文章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起承转合、用典比喻等方面;d) 文章品辨篇:论述了判断文章优劣的标准和要点;e) 文章深后篇:强调了诗歌创作中必须把握好情感和意境;f) 书目摄要篇:收录了当时的著名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对古代文学史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文心雕龙》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1. 深化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文心雕龙》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

它以其严谨性和全面性,使读者对古代文学艺术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提供指导性意见以改进自身创作。

2. 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文心雕龙》凝聚着东晋时期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突显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点和文化传承。

通过对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评价,展示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情感体验。

3. 对后世文学创作与评论的影响《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部辞章学著作,它为后世的文艺批评和创作指明了方向。

许多后来的文人都以《文心雕龙》为基础,进行创作和钻研。

四、结论《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与创作理论著作。

它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提升艺术水平及启迪后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浅谈刘勰《文心雕龙》中文学风格的论述

浅谈刘勰《文心雕龙》中文学风格的论述

浅谈刘勰《文心雕龙》中文学风格的论述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其文学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气息,为当今文人雅士们提供了无可比拟的美学研究对象和文化传承研究对象。

在文学风格上,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极其丰富艺术表现力的古典著作。

作者精心选择了一系列经典文言文,使文中所有的文字都具有一种深厚的知识气息,丰富了文本的叙事语汇和美学体验;另外,刘勰还精细地融入了丰富的古典文学技法,如形象、对比、讽刺和对照等,使全文锦上添花,形成华丽的文章风格。

同时,刘勰运用了文言文表述方式来丰富文章内容,充分发挥了古典文言文的风格,充满中国古典文人文化的气息,给读者带来一种深刻的文化冲击。

此外,刘勰也采用了多种文体混搭的方式,如书信、日记、寓言、碎片等,运用多样的文学创作手法来丰富文章的结构,使作品看起来具有多样的艺术效果,深具吸引力。

综上所述,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充满中国古典文化底蕴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它采用了文言文表达方式,采用了丰富的文艺表现手法,给读者带来了丝绸般的文学体验,令人叹为观止。

评价文心雕龙

评价文心雕龙

评价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论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里程碑之作。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进行评价,从其价值、内容、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1. 《文心雕龙》的价值《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文学批评的开创《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先河。

它系统总结了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许多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1.2 文学创作的指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对后世作家和文学界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他提出了“文以载道”、“写意”等概念,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创作的指导思想,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1.3 文学思想的启蒙《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许多文学思想,对后世文人启发深远。

它不仅深化了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还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提出的“文心”思想,强调文学创作的内在美和灵魂,影响着后世文人的创作观念。

2. 《文心雕龙》的内容《文心雕龙》是一部涵盖了广泛的文学类别和题材的著作,其内容之丰富、独特和深入可谓令人瞩目。

主要内容包括:2.1 文学的本源与发展规律《文心雕龙》通过对文学的本源与发展规律的探讨,系统总结了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它从文学的起源、发展、分类和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后世文学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2.2 文学的表达与创作方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细讨论了文学的表达与创作方法。

他提出了许多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标准,包括“文以载道”、“法则流行”、“任情写意”等。

这些原则和标准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文学的评价与鉴赏标准《文心雕龙》中还包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与鉴赏标准。

刘勰通过对古代名篇的解析与评论,提出了许多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如“文心合志”、“章句有味”等。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一、引言《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部理论著作,作者是东晋文学家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史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篇文章旨在综述《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的文学史观,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评析。

二、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概述《文心雕龙·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一卷,共分为十章。

其中,刘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时序与章法,对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体裁及不同文学风貌进行了分类和概括。

他将文学发展过程分为开良、盛衰、兴废三个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中又分成了六个时序:1. 先秦时期2. 汉魏六朝时期3. 隋朝唐朝时期4. 五代十国时期5. 宋朝时期6. 元明清时期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以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分析了每个时期的文学特点、风貌和才子佳人,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刘勰的文学史观1. 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刘勰认为文学发展有其规律,与历史进程密不可分。

他将文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开良到盛衰再到兴废,体现了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他指出文学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2. 文学创作的文体分类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分类,包括诗、赋、曲、文、小品等,分析了各种文体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他强调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认为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3. 文学家与作品的关系在刘勰看来,文学史不仅是作品的历史,也是作家创作生涯的历史。

他关注文学家的时代背景、成就和影响,重视文学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通过对重要文学家及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使得文学史更加具体和生动。

四、刘勰文学史观的意义和影响1. 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文学史的分类和概括,为后世文学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文心雕龙》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品论的经典著作,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撰写。

在《文心雕龙》的论述中,刘勰深刻地阐发了文学创作的核心原则以及文学美学的基本规律,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的共鸣,即使是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文学要格物致知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他认为文学创作不应该仅局限于纯粹的文学性质,而应该融入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因素,从中寻找灵感和创作力量。

格物致知的观点来源于儒家的经典,其中的“致知”是指理解和认识世界的过程。

而“格物”则是指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观察,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文学创作中,格物致知的理念则体现在文学家不仅应该关注文学形式和技法,还要关注时代背景、社会风气、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从中得到灵感和创作的素材和动力。

二、文学要有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强调了文学对情感的重视。

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应该要求作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感情经验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和内心体验,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引人入胜、感人肺腑。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常用“意”和“情”这两个概念来描述文学作品的核心内涵。

他认为“意”指的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哲理,而“情”则是指作品所包含的情感色彩和文学艺术的特质。

在文学创作中,二者缺一不可,因为作品所传达的仅仅是思想和理念是难以让读者产生真正的共鸣和情感宣泄的。

三、文学要讲究技法在文学创作中,技法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视技法的表现,在他看来,文学的艺术性和魅力体现在作家对语言的运用和技巧多样性上。

因此,一个出色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有良好的结构安排、精妙的言语表现、恰当的形式表现等元素的组合。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详细论述了诸多文学技巧,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

他认为对于文学家来讲,技法要符合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运用。

结语:在刘勰的眼中,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

《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

《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文心雕龙》是明代文学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艺理论著作,被誉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巅峰之作,对于后世文学批评与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文心雕龙》的文学美学思想,并分析其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

《文心雕龙》以“文赋”为核心,全书分为三十三篇,共十二卷。

作者通过批评和赞美,以及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塑造,对于文学创作加以阐述和规范。

《文心雕龙》的文学美学思想涵盖了文学形式、艺术理论、主题思想等多个方面。

首先,《文心雕龙》对于文学形式的研究非常深入。

刘勰在书中提出“文用伶牙利齿”、“文取材于事而将文出于理”的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注重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准确。

他认为,文字要清新、华美,不应流于俗套和平庸,而应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读者。

此外,刘勰还探讨了诗歌、赋、文、辞等不同文体的创作规律,提出了许多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启示意义的观点。

其次,《文心雕龙》对于艺术理论的探讨也具有重要意义。

刘勰提出了“风”、“节”、“骨”、“势”等概念,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备丰富的感情和独特的个性。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追求真实和美的统一,同时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协调。

此外,刘勰还对于修辞手法、词章、音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见解。

再次,《文心雕龙》对于主题思想的研究也有独到之处。

刘勰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独出机杼”的思想,即在内容上要有新意,注重独特性与创新性。

他提倡作家要关注社会生活,审视时代问题,以文艺作品传达正面的价值观念。

此外,他还对于“情”与“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主张情感和理性相统一,强调文学作品要既有情感的张扬,又要有理性的把握。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集文学批评与创作于一体的重要著作,对于我国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观念,为后世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

正是在《文心雕龙》的影响下,我国古代文学才得以发展出多种多样的文体和创作风格,不断繁衍出众多杰出的文学作品。

浅析《文心雕龙》

浅析《文心雕龙》
对 州
神 州 文 学
浅析《 文心雕龙》
马畅 蓬
沈I  ̄ E t Y i l i 范大学
摘要 : 本文简要地介 绍 了刘勰的《 文心雕龙》 的儒道思想, 后世的创作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对前人著作的继承和发展 以及独特的写作技 巧 ,并结合 日常 首先 , 是文与质的结合 。 文指 的是文采 , 就是修饰。 质指 的 写作 进 行 深 入 分析 。 是实质 , 是本体。文与质的关系也就是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刘 关键词 : 儒 道 继 承 发展 写作 特 色 勰强调文学作 品的内容是起指导作用的 ,而形式是 为内容服 务的。 也就是他所说“ 夫铅黛所以饰容 , 而盼倩生于淑姿。 文采 刘勰的《 文心雕龙》 是 中国古代 文学 理论批评 史上最杰 出 所 以饰言 , 而辩 丽本 于情性” 。 刘勰 主张为情而造文 , 也就是我 的作 品。它成书于南朝齐和帝 中兴元 、 二年 间, 不仅总结了齐 们现在所说的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不能无病呻吟 ,矫揉造 梁 以前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 ,而且还把具体 文章上升到文学 作 。 这一观点不仅影 响着后世之风 , 更对我们 当今的写作 具有 理论 。 作者运用总结出来的文学理论 , 对各种体裁的文章和文 指导意义。我们现在所谓的好 的文章有很多是用华 丽的辞藻 学作品以及各个 时代 的额代表作家进行 了言简意赅的批评 。 堆砌而成 的 , 不是虚构就是空洞 , 缺乏震撼心灵 的力量 , 很难 文心 , 即写文章时 的心思。 雕龙 , 即对 文章 的雕刻修饰。 两 引起读者的共 鸣。 好的文章就应该饱含真情实感 , 贴近生活与 个词合起来 , 就是说写文章的心思 以及文章怎么写。 下面我将 实 际的 , 这样才更容易受到大家的认 可 , 才更容易突出作 家个 分三个方面浅谈一下我对文心雕龙的具 体看法 。 性 。当代作家莫言 的《 红高粱》 很大程度上是 由于贴 近生 活实 《 文心雕龙 》 的儒道 思想 际 ,反映中国农村淳朴风情 而获得 了至高无上的诺 贝尔文学 《 文心雕龙》 前三章强调儒学 是文学的根底 , 这是 因为刘 奖 。 但是刘勰认为辞采也是重要的“ 圣贤书辞 , 总称文章 , 非采 勰 的崇儒思想是根 深蒂固的。 从刘勰 的生活时代看 , 正是佛学 而何” 文章 的美要靠思想 内容的沉淀 , 更要靠辞藻来 升华 。总 盛行之际 , 他早年在钟 山的南定林寺里 , 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 之 , 刘勰 的思想告诉我们 , 内容与形式要完美 的结合 , 使文不 佛书 ,而之后 他却 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 自己的作品为 灭质 , 才能写出好文章。 后世所重 的目的 , 这正是儒家人世的传统心态 。 从刘勰的文章 其次 , 是学习圣人之文 。《 原道》 篇说 : “ 道 沿圣 以垂文 , 圣 中看 , 《 原道》 篇说 : “ 道沿圣以垂文 , 圣因文而明道。” 即, 到依 因文而 明道。” 这就说明到要依靠圣 人之文来 释道 , 也就是强 靠圣人来表现在文章里 面, 圣人则利用文章来 阐明道。 这里面 调学 习圣人之文的重要 。 这一观点对后世影 响很深, 古代的很 的圣人指 的就是孑 L 子, 那么这里面的道也就是儒家之道。 同时 多作品都有前世之作 的影子 ,随后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提出 刘勰还认为“ 原 道心 以敷章 , 研神理而设教 ” ( 《 原道》 ) , 正是圣 的“ 夺胎换 骨” 、 “ 点铁成金” 的创作理论和写作 纲领 , 也是强调 人著述经典 的根本原则 。“ 神道设教” 语 出《 易・ 观创造升华 出新的诗歌意 以神道设教 , 而天下服矣” 。 这是把超 自然 的、 人格化 的“ 神” 及 境 。 的确 , 结合我们 的写作经历 , 学习前人之作 , 对我们 自身的 其在现实 中的代理人帝 王, 视作理所 当然 的最高权威。 这充分 写作确实提供了典范 。 而且不仅要学习圣人之文 , 只要好的作 显示 了儒家 的政治理念。 品我们都需要去读 , 去揣 摩 , 读 书读得越 多 , 我们 的思维 就越 其次, 《 文心雕 龙》 推崇 自然 之道 , 以 自然为最 高的美学 发 散 ,灵感就越多,就是我们常说 的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境界, 这 又说明 , 刘 勰也受到老庄思想 的影 响。《 原道 》 篇说 : 神” 。当然 , 刘勰学 习圣人之文也有弊端 , 他认 为 , 如果从 内容 “ 文之为德也大矣 , 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有评论 家研究 表明 , 到形式都 向圣人学 习, 就写得差不多了。 但这其 实夸大 了圣人 这里面的德就是“ 得道 ” , 因此 , 这里面 的“ 道” 就与老子的“ 道” 之文的作用 , “ 圣人之文 ” 固然有精华 , 但也有与 当世不相符的 相似 。 因素 , 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 如果一 味学 习 , 文 章就不会 二、 《 文心雕龙》 对< 文赋 > , 《 典论 论 文》 的继承与发展 有新的突破 。而且 , 我们现在许多人写文章 , 都过分依靠前人 《 文心雕龙》这样一部伟大 的著作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 他 之文 , 甚至许 多专家学者都 出现 了学术抄袭的现象 , 这都违背 的批评理论 与魏晋 以来的文学批评分 不开 ,更 与六朝文 风分 了“ 学前人” 的本意。因此 , 我们学 习前人之作固然重要 , 但一 不开。 《 典论》 是中国第一篇专 门批评文学作家作品的文章 , 他 定要掌握好 “ 夺胎换骨” 的方法 。 是曹丕做太子时所写的著作 ,它对文学 的价值提 出了崭新 的 总之 , 《 文心雕龙》 是一部体大而思精的著作 , 在文学理论 观点 , 标志着文学的 自觉时代 的到来 。随后 出现的陆机 的《 文 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 , 他分析问题 的广度 、 评论 范围的宽度也 此外 , 刘勰用将古典韵律把文字 的 赋》 则沿着 《 典 论论 文》 的方 向 , 更 加深入 地探讨 文学 内部规 是后世评论著作 中少有 的。 律, 并第一次全面系统的研 究了文学创作 的基本理论 。 而这两 内容与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 , 他全 面、 具体的写作技 巧也 为后 世提供了典 范, 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 虽然 , 《 文心 部作品 ,不仅 呼应着建安风骨与太康丰采 ,而且也 在召唤着 雕龙》 仍有些不可忽略 的局 限, 但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 《 文心雕龙》 这 一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伟 大的著作 。 《 文赋》 是 在曹丕的《 论 文》 影 响下完成的 , 《 文心雕 龙》 又 把他独到的见解应用到我们 的学习中来 , 用美感启迪心灵 , 用 在《 文赋》 的基础上创新 和发展 。 应该说 , 文学理论正是在这种 文字 震 撼 力 量 。 继承与发展的 良性 延伸 中走 向了成熟 。

试论刘勰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文心雕龙》札记

试论刘勰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文心雕龙》札记

试论刘勰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文心雕龙》札记《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文学理论著作之一,创作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刘勰。

作为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文学理论的著作,《文心雕龙》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更是对后世文学理论研究起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试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理论的贡献。

一、提出文学“情”“事”“志”三原则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文章创作应该遵循“情”“事”“志”三原则。

其中,“情”指感觉、情感,是创作触发点,“事”指创作的内容,包括题材、物体、人物等,“志”指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悟。

这三个原则相辅相成,相互贯通,一篇佳作需要“情”来激发创作灵感,“事”来提供创作素材,“志”来加深文章思想感受。

刘勰提出这一原则,不仅方便了文章的创作,使得文章情感更加深刻,而且为后世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突破。

二、提出文学审美的“文以载道”理论刘勰认为,文学的最高价值在于表达思想感悟,以文道义,即“文以载道”。

刘勰将文学作为一种思想的表达载体,将文学与人性、理性对应,认识到文学除了具有艺术特点以外,更应该要有文学思想,要贯通人生,承载理想。

例如,《庄子》中的太上老君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非常明显的文学审美观,即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表达思想、贯穿于道德之中。

刘勰所提出的“文以载道”理论,将文学审美提升到了道德和人生的高度,开阔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新视野。

三、坚持经验主义文学思想刘勰认为,文学的表达应该具有真实感和生活感,强调文学作品必须要从生活中获取原材料,反对艳丽虚饰而偏离本真的文学作品创作方式。

刘勰的这种文学创作思想遵循经验主义,即在写作时坚持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从生活中抽象出艺术内容。

这种文学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写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系统阐述“比兴”方法“比兴”是一种运用象征手段的方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细阐述了“比兴”的概念、原理和运用方式,将“比兴”方法系统化。

《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观后感《文心雕龙》是一本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由刘勰所著。

这本书以其独到的观点和独特的风格,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在阅读《文心雕龙》之后,深深地被其内容所吸引,对其中的观点和方法产生了深入的思考。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文学的四种境界:超俗、超尘、超脱和超然。

他认为一个杰出的作品应该具备超越世俗的情感和思想,能够引发读者超越尘世风尘的体验,以及作者能够超出局限和束缚,达到真正的艺术境界。

这些观点让我对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刘勰还强调了“正”和“奇”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符合正道原则,秉持道义和伦理观念,同时还要有创新和独特之处。

他认为,如果一篇文章只是平庸地套用传统的形式和主题,那就无法产生真正的艺术价值。

这让我明白了文学创作中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和严谨态度的重要性。

在《文心雕龙》的阅读中,刘勰的批评方法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他提出了“象”、“事”、“文”的三要素,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在形式、内容和表达上都要有卓越之处。

他的批评方法很具体,对于作家和读者来说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他的批评方法,我认识到要在文学创作中注重细节、把握全局,才能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阅读《文心雕龙》让我不仅对文学批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文学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文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相信我的文学素养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而言之,《文心雕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古代文学批评著作,它以其独到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阅读和研究《文心雕龙》,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同时也能够应用其中的批评方法和思维方式,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这本书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之作。

《文心雕龙》赏析

《文心雕龙》赏析

《文心雕龙》赏析《文心雕龙》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文艺理论巨著。

至今中外文艺理论界还没有哪一部著作可以与之媲美。

它全面总结和阐释了文学原理、文体、创作、批评等问题,“体大而虑周”,论述精辟,是中国文艺批评最权威的典范论著。

目前,专事研究其理论体系的“龙学”正日益兴盛。

南朝中兴元年(公元501年)的一天,梁武帝的开国元勋、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坐车从大街上经过。

一个身背包袱、货郎打扮的中年人冲开护卫,挡住车驾,献上一部书稿。

沈约带回阅读后,为之赞不绝口,把它“常陈诸几案”。

在沈约的推荐下,这部书很快流传开来。

它,就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空前绝后的文学原理性的经典巨著《文心雕龙》。

拦车人就是它的作者,文艺理论大师刘勰。

刘勰(约公元465一约公元532),字彦和。

祖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齐王刘肥的后裔。

他的父亲刘尚,做过南齐的越骑校尉。

但刘尚早逝,家道中落。

到刘勰20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去世了,他的境遇也就日渐艰难。

但他“笃志好学”,遍览群书。

在《文心雕龙·程器》中,他谈到自己的理想:“君子藏器,待时而动。

……用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

”可以看出,刘勰深受儒家“用世”思想的影响,立志先“修身”,然后“治国平天下”。

母亲死后,刘勰守孝三年,便离开家乡去都城建业谋求出路。

但因贫寒无名,没有人举荐,怏怏而返。

不久,他便师从僧佑,到浮莱山定林寺协助僧佑整理佛教藏经。

僧佑是南朝有名的博学高憎,曾编撰过《弘明集》。

刘勰深受僧佑的影响。

他终生未娶的生活经历和在《文心雕龙》中他对一些概念的阐释,都打上了明显的佛学烙印。

除佛学外,僧佑还精通儒家经籍,并且藏书丰富。

刘勰在定林寺的十几年中,阅读了大量儒家经典和古今文学作品,为他著述《文心雕龙》奠定了雄厚的学识基础。

刘勰著述《文心雕龙》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他生活在一个社会思想极为开放,文学创作极为繁荣的时代。

东汉以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分裂、大动乱、大融合的时期。

文心雕龙的观点

文心雕龙的观点

文心雕龙的观点《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所著的一部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著作,其内容包括文学创作的原则、技巧和个人观点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心雕龙》的观点,并给出相关参考内容。

1. 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意义:《文心雕龙》认为文学创作的目的是要传播文化、承载道德和价值观,并通过表达情感和思想来影响读者。

创作应追求真实、深刻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并将其内在的道理和感情融入其中。

参考内容:例如,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一位农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与人性的善恶,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与反思。

2. 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文心雕龙》提出了“比兴”、“音律”、“趣味”等创作原则和技巧。

比兴是指通过类比、隐喻、夸张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意境和感染力;音律则强调作品的美感,通过平仄、押韵等形式塑造语言的音乐性;趣味是指作品要有足够的变化和吸引力,在内容和形式上给读者带来愉悦和惊喜的感受。

参考内容:例如,现代诗人顾城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比喻手法和音乐感,犹如音乐一般抚慰人心。

他的作品《一路向北》中运用比喻手法,以描写自然景观来抒发情感,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思考。

3. 文学创作的个人观点:《文心雕龙》强调了作家个人的修养、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刘勰认为作家应具备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情感,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来创作,同时注重对自身情感和思想进行反省和表达。

参考内容:例如,中国作家鲁迅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扎实的思考能力,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作品。

他以独特的观点和锐利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矛盾,引发了社会变革的思潮。

综上所述,《文心雕龙》提出了文学创作的目的、原则和个人观点。

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塑造,音律的运用和趣味的表达,作家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传递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而作家个人的修养、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则是创作的基础,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来表达自我情感与思想,影响着作品的深度与感染力。

论刘勰《文心雕龙》对曹植的评价

论刘勰《文心雕龙》对曹植的评价

论刘勰《文心雕龙》对曹植的评价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论的经典之作,其作者刘勰被誉为文学家中的文学家。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曹植的评价非常高。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文风格独特,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主义色彩。

下面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曹植的评价。

第一,曹植的文学风格追求艺术和心灵的完美统一。

刘勰认为,曹植的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就是“辞华以描情”,他通过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描写,表达内心深处的感情。

刘勰认为,曹植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以心相寄”,即他的诗文作品不仅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还要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感动,使大家都能够感受到艺术和心灵的美好。

第二,曹植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刘勰认为,曹植的文学作品具有非常浓郁的个性和独特的气息,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们能够真正感受到他的创作精神和个性魅力。

刘勰认为,曹植的文学作品中充满着不同寻常的激情和强烈的感情,让人们不禁为之动容和震撼。

第三,曹植的文学作品透露出深刻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刘勰认为,曹植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思想探索和哲学思考。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深刻的人生哲学、审美思想、文学观念等方面的内容,时常给人以启发和反思。

综上所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曹植的评价非常高。

他认为曹植的文学作品充满着艺术、个性和思想的魅力,可以说是
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

这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

刘勰《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

刘勰《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刘勰(约465-520),字彦和。

早年家贫而好学,终生未娶,寄居江苏镇江钟山的南定林寺中十余年,跟随僧祐研读佛书及儒家经典。

32岁时开始写作《文心雕龙》,历时五年完成,共五十篇,三万七千余字,骈体文形式,篇末有“赞”,总结全篇,或作补充说明。

除了《文心雕龙》,刘勰还写过不少有关佛理的文章,现仅存《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和《灭惑论》。

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文心雕龙》被称为“论文之说”,归入“诗文评类”。

在现代学科视野中,《文心雕龙》被当作文学理论或文章学著作,从美学角度讨论的论文、著作也很多。

刘勰认为自然声音、色彩、形状和图像都是“道之文”,由重视自然之“文”而重视辞采、声韵,重视各种自然美和形式美,这是《文心雕龙》与美学显而易见的联系。

辞藻、声韵、风格、技巧研究,对于思想性、知识性、应用性的文章来说是不重要的,或者说,这类文章在形式上要求规范,不要求独特性和创新性,因而,刘勰就全体文展开的形式研究,实际上是在探讨文学艺术的形式特性。

又,刘勰对于创作心理、接受心理等问题的探讨,也不适用于学术著述和应用文,而是揭示了文学艺术活动的特性和特殊规律,包含着重要的美学论述。

《文心雕龙》兼采儒、易、道、玄、佛等多家学说,将历代哲学思想与文论思想熔于一炉,整合了中国美学的基本观念,如美在自然、美即自然的艺术本源观,情感内容与形式美相结合的艺术本质观,明道经世、建德树言与寄心相统一的艺术价值观;明确了文学艺术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范,如宗经与通变相结合的原则,如附物切情的诗歌美学标准和中和之响的音乐美学标准,如雅丽结合的美文观念;还深入探讨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范畴和命题,如神思、物色、知音、风骨等。

《文心雕龙》还建构起严整的理论体系,既集前代美学思想之大成,也是后世美学展开的基础。

正如黄侃所说:“其所树精义,后人或标为门法,或矜为己宗,实则被其牢,无能逾越。

文心雕龙思想倾向总结

文心雕龙思想倾向总结

文心雕龙思想倾向总结《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全书共十六篇,内容涵盖了鉴赏、创作、修辞、篇章等各个方面的文学理论。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部重要经典,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书中展现了刘勰的独特思想倾向,主要包括强调文学的人文价值、追求文学的审美规律、推崇自然与艺术的结合以及强调写作的道德责任。

下面将对这些思想倾向进行详细的总结。

首先,刘勰强调了文学的人文价值。

他认为文学是人类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表达,通过文学可以传递人们的情感、启发人们的思考,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人类行为。

他主张文学要有“丰美”之气,即在表达情感的同时要展示出美丽的形象和音乐。

他强调文学的作用在于传递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以启发人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思考,塑造人类的道德品质和情感世界。

其次,刘勰追求文学的审美规律。

他认为文学应该具备一定的规范和准则,不能随意背离审美规律,否则就会失去艺术的魅力。

他提出了“音韵法则”、“比兴法则”、“意境法则”等各种修辞规则,并强调要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来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他主张直观的形象描绘,注重音韵的和谐,力求以修辞技巧让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第三,刘勰推崇自然与艺术的结合。

他认为艺术应该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以自然为蓝本创造美的形象和音乐。

他提倡不拘泥于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想象,而要通过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描绘,去塑造作品的形象和情感。

他主张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法来表现自然之美,以取悦读者,并将自然之美延伸到人类的生活和情感之中。

最后,刘勰强调写作的道德责任。

他认为文人是社会的楷模和表率,应该用清廉正直的品质去指导自己的写作。

他主张文学要有激励人心的力量,以启发人们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行为。

他在《志怪》一篇中还强调要抱有批判的精神,对社会不合理的现象予以思考和揭示。

他主张文学应该成为道德的表达和道义的引导,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总体而言,《文心雕龙》展现了刘勰独特的文学思想倾向,包括强调文学的人文价值、追求文学的审美规律、推崇自然与艺术的结合以及强调写作的道德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被视为文艺批评鉴赏理论中的体验论的典范,故而对“知音”一词及其理论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深入把握中国古文论其它范畴,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及文化思想。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披文入情六观《文心雕龙·知音》是刘勰论述文学批评与鉴赏理论的专篇文章,纵观《文心雕龙》全书及尾篇《序志》,可以感到《知音》并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在全书的创作论、文体论、作家论、文学本质论等基础上,简略而系统地提出他的文学批评与鉴赏理论。

《文心雕龙·知音》的前半章,分析论述了知音难的原因,后半章论述了达到知音的方法步骤,并着重讲了“六观”,从正面提出他的文学批评理论。

一、“知音难”的原因《文心雕龙·知音》的前半章,分析论述了知音难的原因。

此文题为“知音”,开篇即“招怅”知音“其难哉”,“实难知”、“千载其一乎”,追其原因,他首先列举了文论界中常见的三种陋习,造成读者与作者难以沟通的现象。

秦皇汉武,做为政治家,可说是“鉴照洞明”,然而“贵古贱今”使他们由作品的“知音”变成了作家的仇人;曹植班固,做为学者文人,“才实鸿鼓”,但也正因此,容易“崇已抑人”,更何况文坛本就有“文人相轻”的陋习,更助长了文人贡高我慢,阻碍了他们对作家真诚理解及对其作品的客观评价;至于外行人、学识浅簿的文人,妄谈文学,不仅不能正确评价作品,还贻笑众人。

这些人共同的毛病是因陋习影响,使自己陷于狭隘偏执之中,不能站在文学道体的层次上[1]、站在文学流源的角度上[2]、站在创作论、作家论、作品论的全局高度给作家及作品一个客观的地位与评价,缺少一个大文论家应有的博大精深、宽厚雍容的心怀。

所以,《太玄经》竟因它过于高妙而不为狭隘浅薄又“禄利”熏心的世人所理解,只能当酱坛盖子。

其次,刘勰从作品的“杂沓”“交加”与读者“知多偏好”的主客观矛盾角度谈文情难分,音实难知的问题。

有形的麟凤珠玉有时难以分辩,更何况隐于文字深处的文情,所以文情缘本就有难知的特点。

加上客观上,作品常常“篇章杂沓、质文交加”,而读者“知多偏好,人莫圆该”,作品客观上的复杂性与读者知识的偏狭,二者加重了读者理解作品的隔阂。

作品的复杂性,一方面表现为,作品是作家学识才华的结晶。

刘勰在创作论中讲作家要“博观”“博练”,并由博而“贯一”,达到“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

”[3]每个作家都力求博大精深并能融汇贯通地表现出自己风格特色于具体作品之中,读者面对的不止是一个,而是具有不同特色的作家和形形色色的具体作品,这就要求读者,必须知识全面深刻而且能够贯通运用,即“圆该”。

作品的复杂性,还表现为由于作家自身的艺术水平不同,有的作品有“隐秀”以及“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的美感,有的作品则“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 [4]。

鱼目混杂,使人难辨。

清代董美讲“作画不多,识见不广,师传不真,必执一已之见,妄为评论。

每以虚灵为纤弱, 著眼为疏忽,沉厚为滞钝。

反是则滞钝而以为沉著……,见笑大方,不胜枚举” [5]。

评论画作如此,评论文学作品也同样。

所以屈原感叹,“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也就不足奇怪了。

面对如此丰富而复杂的作品,文论者的知识却多由个人爱好而积累,“人莫圆该”,说明了文论者知识结构的缺憾,这使他们如上所述,难免执一隅之见,有“私于轻重”,有“偏于憎爱,虽然是“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都是“会己则暖讽,异我则沮弃”,而且一旦面对作者本人时,未必不会又成为秦皇汉武,曹植班固。

“东向”而“寻西墙”,正是刘勰对文论者自身素质缺憾而不觉,造成知音难觅悲剧的招怅之描写。

二、达到“知音”的方法针对上述情况,刘勰在《知音》后半章中立足于前半章与全书的理论,论述了达到知音的方法步骤,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与鉴赏理论。

其内容主要是对文论者素质的要求、文学批评的正确步骤、知音的真正内涵与达到知音的方法,以此证明,虽然音实难知,文情难知,但不是不可知,“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客观评价作家作品,当作者的知音,是文论者的职责与目的。

刘勰从以下三点来说明“披文见情”的路径或文情可鉴的原因,即达到“知音”的方法:(一)、鉴赏者的修养——“务先博观”刘勰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阅乔岳以形培土娄,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含有多阅读、多实践、多比较的意义。

“博观”,则含有多积累、多观察、多体验的意义。

他的意思是看过高山大川的人,才会知道土堆的矮小,了解大海的宽广的人,才会知道水沟的狭窄。

这的确是说出了鉴赏者应有的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评价作品不存私心,鉴赏的态度不带偏见。

按照现代审美心理学的艺术投射的观点,我们在鉴赏的时候,是把已经拥有的知识投射到鉴赏对象上面,因此往往是”所见出于所知”。

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能同情林黛玉,是因为我们了解自由爱情的可贵和争取之不易。

在多年前《红楼梦》刚刚开始流传的时候,许多人满脑子的封建思想,还是男女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因此那时候对于林黛玉争取自由婚姻的理想就很难理解,更谈不到欣赏。

(二)、鉴赏的方法——“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有没有提出鉴赏的方法呢?有。

刘勰在《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

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刘勰显然认为,创作与鉴赏的“程序”是不同的,创作者先“情动”后“辞发”,先有感情郁积于胸中,然后用文辞去加以表达;而鉴赏者则是“披文以入情”,先阅读文辞篇章,然后通过感受、领悟、分析到达对于作品所蕴含的“情”的理解。

那么这种方法就是“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如前文所说,刘勰非常重视“文”与“情”的关系,在《体性》篇提出了所谓的“因内符外”、“表里必符”的说法,这里就暗含了对“文”与“情”关系的理解。

即认为“情”是“内”是“里”,而“文”是“外”是“表”。

没有内心的“情”,谈不到外面的“文”,反之,没有外面的“文”,内心的“情”也表现不出来。

根据文与情的这种关系,刘勰认为鉴赏是“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或“觇文辄见其心”,也即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用比喻的说法就是“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从江河的流水的波浪,溯源而上,最终就会发现那江河的源头在哪里,这样作为源头的幽深的“情”最终就会自然显露出来。

刘勰所说的这种方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作为鉴赏者,所面对的就是前人和别人的文本,通过对文本的各种症候的感受、研究、分析,很自然地就会形成对文本的理解。

但这种理解是否就是知音式的理解呢?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很难说的。

因为我们的理解不会、或不完全会与作者的创作意图相一致,达到心心相印的地步。

但刘勰对此很有信心,他说:世代久远的作者,无法了解他们的面貌,但观察他们作品的文辞就能窥见他们的内心。

未必是前人的作品过于深奥,只怕自己的见识太浅陋。

弹琴的人心里想着山水,其情就在琴声中表现出来,何况把自己的情理形诸笔端,他怎么能隐藏得了呢?刘勰甚至说:读者用心去理解作品中的情理,就像人用眼睛去看物体的形状,只要眼睛明亮,那么物体的形状就无法藏匿,只要读者心思敏慧,文章的情理就无不明白了。

所以,刘勰认为他的“披文见情”、“沿波讨源”的方法是可以化解“文情难鉴”而达到文情易鉴的。

(三)、鉴赏的关键——弃“俗鉴”,取“妙鉴”刘勰没有停留在鉴赏方法的阐述上面,又进一步提出了这种方法是否有效,还必须掌握鉴赏的关键。

在这里,刘勰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概念,这就是“俗鉴”与“妙鉴”,并论述这两者的区别。

刘勰说:“俗鉴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杨》,宋玉所以伤《白雪》也。

昔屈平有言:‘文质疎内,众不知余之异采。

’见异唯知音耳。

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事浮浅,亦可知矣。

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

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在这里,刘勰首先认为,有一种鉴赏可以说是“俗鉴”。

这种“俗鉴”是怎样一种状况呢?总的说,就是“深废浅售”,即不接受深刻的作品,只欣赏浅薄的作品。

刘勰举出了四个例子来说明“俗鉴”之不可取。

第一个例子是庄子嘲笑人们对《折杨》的欣赏。

《庄子·天地》篇:“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华》则嗑然而笑。

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折杨》、《皇华》都是庄子当时流行的俗曲,欣赏的人很多。

可是真正有深刻内容的高言、至言则不被人欣赏。

第二个例子是宋玉伤叹高雅的《白雪》无人欣赏的例子。

宋玉在《对楚文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是用这个故事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刘勰则引这个故事来说明/俗鉴”之不可取。

第三个例子是屈原抱怨自己的不同于众人的才华不为人所理解。

他在《九章·怀沙》中说:“文质内疏,众不知余之异采。

”意思是,我性格质朴疏阔,大家不了解我的独特才华。

第四个例子是杨雄这样才华横溢的人才会说“我心里喜欢深沉渊博而有绝美的文章”。

总之,刘勰认为在文学鉴赏中,一味欣赏肤浅的、没有深意的作品,这就是“俗鉴”。

那么如何来拒绝这种“俗鉴”呢?刘勰提出了“妙鉴”与之对抗。

他说:“良书盈箧,妙鉴乃订。

”满箱子的好书,要通过“妙鉴”才能正确地加以评定。

那么这“妙鉴”与“俗鉴”相比,有什么特点呢?刘勰的意思可能就是特异、深刻、享受、玩味这四点。

刘勰认为“妙鉴”应“见异为知音”,这就是要看出一篇作品与另一篇作品的特异之处,像屈原的作品与《诗经》确有很大的不同,鉴赏者能“见异”,看到屈原作品的独特之处,这样才能成为屈原的“知音”。

刘勰又认为“妙鉴”应是“深识见奥”,这就是鉴赏的作品的深刻性问题,真正的鉴赏者应该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作品的深意,这样的鉴赏才能使自己感到内心的喜悦。

这还不够,刘勰认为“妙鉴”应该是一种享受,读书就像过节一般,众人熙熙,如登春台,像听到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和吃到最可口的菜肴一般,高兴无比。

最后,“妙鉴”应该有鉴赏的高潮,这就是刘勰说的“玩绎方美”。

所谓“玩绎方美”不是在读作品的时候,而是在读过作品之后,觉得余香满口,回味不尽,这才是鉴赏的高潮时刻。

因为,在读作品的过程中,你为其中的人物、事件所吸引,还来不及用超然的态度来欣赏它,一定要等到作品读过之后,把书合上之后,笑也笑过了,哭也哭过了,心情已经平静了,这时才能够回味那文章的妙处、美处、含蓄处、淡而有味处、有深意处、有独特魅力处,这才是鉴赏的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