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惊风
慢惊风怎样治疗?
慢惊风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慢惊风的治疗方法,治疗慢惊风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慢惊风应该吃什么药。
*慢惊风怎么治疗?*一、中医1、土虚木亢治则: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主方:缓肝理脾汤加减。
加减:四肢不温,加熟附子10克(先煎)、川椒10克;时时抽搐,加僵蚕10克、钩藤10克(后下);大便清稀,加炮姜炭10克。
煨葛根10克;神疲乏力,加黄芪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健脾抑木,调和营卫的方剂方中人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大枣健脾补气,白芍柔肝抑木,桂枝与白芍、姜、枣又可调和营卫,陈皮理气燥湿。
处方举例:黄芪10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白芍10克山药10克炮姜炭10克钩藤10克(后下)僵蚕10克大枣5枚甘草6克2、阴虚风动治则: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主方:大定风珠加减。
加减:阴虚潮热,加银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肢体拘挛强直,加全蝎3克、乌梢蛇10克、地龙10克;阴虚火旺盛者,加黄连3克、阿胶10克(烊冲)。
主方分析:本方为育阴潜阳熄风的方剂。
方用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滋阴养血,炙甘草、白芍酸甘化阴,牡蛎、鳖甲、龟版育阴潜阳,鸡子黄滋阴补中,五味子生津宁神。
处方举例:生地10克麦冬10克麻仁10克阿胶10克(烊冲)白芍10克牡蛎30克(先煎)鳖甲15克龟版15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6克全蝎3克地龙10克3、气血两虚治则;养血益气。
主方可保立苏汤加减。
加减:利下不止者,加山药10克、扁豆10克、炮姜炭10克;抽搐者,加天麻10克、钩藤10克(后下)、牡蛎30克(先煎)。
主方分析:本方为补气养血,滋补肝肾的方剂。
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健脾补气,当归、白芍滋补阴血,山茱萸、枸杞子、补骨脂、核桃补益肝肾,酸枣仁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黄芪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0克补骨脂10克天麻10克钩藤10克(后下)枣仁10克甘草6克4、脾肾阳虚治则: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惊 风
急惊风—辨证论治
三、分型论治 1.风热动风(高热惊厥)
证候特点 风热表证+惊风
证候 起病急骤,发热,头痛,鼻塞,流浊涕 或黄涕,咳嗽,咽痛,随即出现烦躁、神昏、 惊厥,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在风关。
治法 疏风清热,熄风定惊。
急惊风—西医治疗
三、对症治疗 1.降温 物理降温、退热剂。 2.脱水降颅压 甘露醇、速尿,肾上
腺皮质激素。
急惊风—西医治疗
四、病因治疗 尽快找出病因,采取相应治疗
对原因不明的新生儿惊厥、抽血留作 需要的检查后立即静注25%葡萄糖10~ 15ml,以纠正可能存在的低血糖。无效时 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2ml/kg(稀释后)。 仍无效时再静注维生素B650mg,如系维生 素B6依赖症,则发作立即停止。
急惊风—辨证论治
三、分型论治 5.惊恐惊风 证候特点 暴受惊恐病史+神昏抽搐 证候 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颤栗,喜投
母怀,夜间惊啼,甚至惊厥、抽风,神志不 清,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治法 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方药 琥珀抱龙丸加减。常用药:琥珀粉、远志、
石菖蒲、胆南星、天竺黄、人参、茯苓、全蝎、钩 藤、石决明。
颅外
急惊风—病因病机
1.外感时邪,内陷厥阴 时邪包括六淫和疫疠之气。 (1)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邪,易于传
变, 郁而化热,热扰神明,热极生风(高热惊厥)
(2)小儿元气薄弱,真阴不足,易感暑邪,暑为阳 邪,化火最速,传变急骤,内陷厥阴,入营入血; 暑多夹湿,湿蕴热蒸,化为痰浊,蒙蔽心窍,痰动 则风生(乙脑)
急惊风—西医治疗
二、控制惊厥
中医儿科学复习题含答案
中医儿科学复习题含答案1、以下各项,不属于慢惊风常用治法的是A、清心开窍B、温中健脾C、育阴潜阳D、柔肝息风E、温阳逐寒答案:A2、麻疹的好发季节是A、春秋B、冬春C、秋冬D、春夏E、夏秋答案:B3、下列对于哮喘描述错误的是A、有反复发作的病史B、支气管哮喘有继发感染,可闻及湿啰音C、多有婴儿期湿疹史、过敏史、家族哮喘史D、肺部听诊两肺可闻及哮鸣音,以吸气时明显,吸气延长E、常突然发作,发作时咳嗽阵作,喘促,气急,喉间痰鸣答案:D4、患儿,4 岁。
咽痛 1周。
喉核肿大暗红,咽干咽痒,日久不愈,干咳少痰,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其治法是A、疏风清热,利咽消肿B、清热解毒,利咽消肿C、养阴润肺,软坚利咽D、清热解毒,软解散结E、利咽消肿,活血化瘀答案:C5、病后体虚未复,久病久泻,津液大伤,阴液耗损,而致口疮虚火上浮证其病位是A、心B、肺C、胃答案:D6、小儿水肿的病机是A、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B、脾肾阳虚C、肺脾气虚D、湿热内侵E、感受风邪答案:A7、患儿,6岁。
症见轻微发热恶寒,左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咽红,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普济消毒饮B、五味消毒饮C、荆防败毒散D、柴胡葛根汤E、桑菊饮答案:D8、患儿,6 岁。
反复外感,面黄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少气懒言,气短,自汗多汗,食少纳呆,大便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
其证候是A、肺脾气虚B、营卫失调C、脾肾两虚D、肺脾阴虚E、气阴两虚答案:A9、肠蛔虫病治疗治疗原则是A、安蛔定痛B、驱蛔杀虫C、调理脾胃D、散结下虫E、通腑排蛔答案:B10、胸骨高突,按之不痛者是A、正常胸D、漏斗胸E、桶状胸答案:B11、反复呼吸道感染脾肾两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黄芪桂枝五物汤B、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C、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D、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E、补中益气汤合生脉饮答案:C12、患儿,8个月。
因一次食入2个鸡蛋,并饮用大杯牛奶而致呕吐,不思进食,腹胀,啼哭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腻。
中医儿科学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1.* 生长发育2.* 纯阳3.* 稚阴稚阳4.上、下部量5.变蒸四、名词解释:1.生长发育:生长指小儿形体的增长,如身高.体重等为量的变化。
发育指小儿各种功能的演进。
2.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3.稚阴稚阳: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骨骼肌肉,筋骨皮毛以及精神意识等与成人相比均属不足。
4.上、下部量: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5.变蒸:是指初生儿到周岁时由于生长发育旺盛,其“骨脉”.五脏六腑.神智都在不断的变化,蒸蒸日上,逐渐向健全方面发展,在此时期,如出现低热和出汗等证而无病态者,谓之变蒸,即所谓,变者变其情志,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也。
四、名词解释1.传变迅速:是指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肾常虚:主要指肾精不足,即小儿容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各种疾患,如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等疾病,也可由脾胃之精摄取不足,影响肾气藏精而产生佝偻病等疾病。
3.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实证可迅速转化为虚证,虚证也可转化为实证,或为虚实并见之证。
4.易寒易热: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故易呈现阴伤阳亢,表现热的证侯,又由于稚阳未充,机体脆弱,尚有容易阳虚衰脱的一面,而出现阴寒之证。
四、名词解释1.母乳喂养2.人工喂养3.混合喂养4.补授法1.生后5~6个月内的婴儿,以母乳为主要食物的称为母乳喂养。
2.因母乳缺乏或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母乳喂养,完全改用代乳品(代替母乳的食品)喂养者称人工喂养。
3.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用母乳喂养,部分用牛乳或其他乳品,称为混合喂养。
4.指每日喂哺人乳的次数照旧,每次喂完人乳后再补喂代乳品,直到婴儿吃饱。
四、名词解释1.. ﹡苗窍2.﹡一指定三关3.﹡囟填4.指纹5.闻诊6.五脏辨证四、名词解释1.苗窍:指舌、目、鼻、口、耳及前后二阴。
06第六节--惊--风B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慢惊风病程较长,起病缓慢,神昏、抽搐症状相对较 轻,有时仅见手指蠕动。 辨证多属虚证,继辨脾、肝、肾及阴、阳。 脾胃虚弱者,证见精神萎靡,嗜睡露睛,不欲饮食, 大便稀溏,抽搐无力,时作时止; 脾肾阳衰者,证见神萎昏睡,面白无华,四肢厥冷, 手足震颤; 肝肾阴虚者,证见低热虚烦,手足心热,肢体拘挛或 强直,抽搐时轻时重,舌绛少津。
⑵耳针:取穴神门、脑(皮质下)、心、脑点、 交感。强刺激,每隔10分钟捻转1次,留针60分钟。
[其他疗法]
3.推拿疗法 ⑴急惊风欲作时,大敦穴上拿之,或鞋带
穴拿之。 ⑵惊风发作时,身向前曲者,将委中穴掐
住;身向后仰者,掐膝眼穴。牙关不利,神昏 窍闭,掐合谷穴。
[其他疗法]
4.西医疗法 惊厥发作时的治疗:尽快控制发作,
常用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穗、防风、 牛蒡子疏风清热;
钩藤、僵蚕、蝉蜕祛风定惊。
[辨证论治]
3.证治分类 (2)气营两燔:多见于盛夏之季,起病较急, 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嗜睡,抽 搐,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病重者高热不退,反复抽搐,神志昏迷,舌 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 清气凉营,熄风开窍。 方药: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
[辨证论治]
附:危重急症救治方法: ⒈ 退热: 物理降温:放置冰帽,冰袋,50%酒精擦浴。
中 成 药:小儿回春丹、紫雪丹 针灸降温:风池、大椎、十宣放血(柴胡注射液穴位注射) 中 药:生石膏、黄芩、知母、水牛角 ⒉ 止惊: 针 灸:合谷、涌泉、百会 中 成 药:止痉散、安宫牛黄丸 中 药:水牛角粉 西 药:10%水化氯醛、安定 ⒊ 开窃: 针 灸:人中、颊车、丰隆 中 成 药:至宝丹、通关散、苏合香丸、 中 药:菖蒲、郁金、胆星、 西 药:20%甘露醇、25%山梨醇 (降颅内压)
小儿惊风
张。 引:四肢牵引,臂若张开。
概述
由于惊风的主要症状是强直和痉挛,故 有的医家把“痉”和“惊”作为通用名 称,如《温病条辨 ·解儿难》中就有 “痉为惊风”的说法。近代中医习惯上 将小儿抽搐、痉挛的症状称为惊风。
惊风
1 、定义:
概述
惊风又称“惊厥”,俗称“抽风”,是儿童 时期常见的一种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证候。
惊和风有一定区别:惊指惊惕、悸动不安。 风
本证因温热病发生者最多,发病年龄多 为 5 岁以下的小儿, 7 岁以上则逐渐减少。 本病任何季节都可发生。
若慢惊风进一步发展,病久延绵不愈,阳气衰败,
虚风内动者,则称慢脾风,是慢惊风中的危重证候。
概述
5 、祖国医学对本病认识:
惊风在宋以前一般都与痫证混淆,如《颅囟 经》、《外台秘要》等书,都提到“惊痫。”至北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始有惊风之名,并已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二大类。 古代医家把惊风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归纳为四证八 候。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方药:羚羊钩藤汤合紫雪丹加减。
羚羊角、钩藤、川贝、桑叶、菊花、白芍、生 地等平肝熄风,清热凉血。紫雪丹清心退热开窍。
加减—— 高热者,加山栀、黄芩、生石膏清热解毒; 昏迷狂躁者,加安宫牛黄丸、静点醒脑静注射
液清心开窍; 痰盛者,加菖蒲、胆南星、天竺黄化痰开窍; 大便秘结,加大黄通腑泄热釜底抽薪; 抽搐频繁者,加石决明、地龙、全蝎熄风解痉; 头痛剧烈者,加夏枯草、龙胆草清肝泻火。
腹胀便秘、腑实热结者,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3、温热疫毒
(1)邪陷心肝
中医儿科学改错题
三、改错题:1.*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生机蓬勃,传变迅速,脏腑娇嫩,易趋康复。
2.同一年龄小儿的体重在正常情况下可有一定的不同区别。
3.身长是反映器官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4.上部量与长骨的发育有关,下部量与脊柱的增长有关。
5.后囟关闭时间在小儿出生后6—8个月内。
6.小儿前囟过小,6个月以前就已闭合,常见于脑发育不全,小头畸形,呆小病患儿,营养不良患儿等。
7.的发育,出生后4—5个月开始出乳牙,10—12个月时出齐20颗乳牙。
8.*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动态变化,理论上用稚阴稚阳来概括,称小儿为纯阳之体。
三、改错题:1.传变迅速—发育迅速,易趋康复—形气未充。
2.不同区别—个体差异。
3.器官—骨骼。
4.长骨—脊柱,脊椎—长骨。
5.6~8个月—2~4个月。
6.呆小病患儿—某些遗传病患儿,营养不良患儿—维生素D中毒患儿。
7.~5个月—5~10个月;10~12个月—20~30个月。
8.稚阴稚阳—纯阳。
三、改错题1.形寒饮冷则伤脾。
温邪上受,首先犯脑。
2.小儿寒暖不能自调,易为饮食所伤;乳食不能自节,易为六淫所侵。
四、名词解释1.传变迅速2.肾常虚3.易虚易实4.易寒易热三、改错题1.错误:脾正确:肺错误:脑正确:肺2.错误:饮食正确:六淫错误:六淫正确:饮食三、改错题1. 断奶时间以8~12个月为宜,夏季是断奶的最佳季节。
2.出生至6个月婴儿食用牛奶调配方法中,加糖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口味。
3.喂给4~6个月以内婴儿的全脂奶粉的调配方法是:按重量1:7或容积1:4 加水稀释,并加糖(5%)。
4.采用代授法进行混合喂养者,每日代替次数应根据情况而定,最好不少于喂养次数的一半。
5.添加辅食应由一种到多种,由少量到多量,由稠到稀,由浓到淡。
6.小儿年龄越小,每天所需睡眠时间越多。
6~12月小儿每天所需睡眠时间为12—14小时。
1.错误:是断奶的最佳季节正确:或小儿患病期间不宜断奶2.错误:改善口味正确:增加热量3.错误:加水稀释并加糖正确:加水稀释还原成纯牛奶,并第二次稀释加糖4.错误:不少于正确:不超过5.错误:由稠到稀,由浓到淡正确:由稀到稠,由淡到浓6.错误:12~14 正确:15~16三、改错题1、小儿若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为药物或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惨暗为内有瘀血。
惊风(中医课件)
三、证治分类
3.邪陷心肝 证候特点:温热病过程中,起病急骤,
迅速见到发热、神昏、抽搐,谵语。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息风 方药: 羚角钩藤汤加减
加减:呕吐甚加竹茹、柿蒂降逆止呕; 神昏不醒、痰涎壅盛者加天竹黄、胆南 星、郁金、石菖蒲以化痰开窍。
三、证治分类
治法:镇惊安神,平肝息风
方药:琥珀抱龙丸加减
加减:风痰入络加茯苓、石菖蒲、远志、 龙齿;抽搐频者加全蝎、地龙、天麻熄 风解痉。
其他治疗
1.中药传统制剂 回春丹:用于风热动风证 安宫牛黄丸:用于邪陷心肝证(昏迷狂躁高热
抽搐者)。 牛黄镇惊丸:用于惊恐惊风证 羚羊角:用于急惊风各证,频繁发作,病情重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辨脏腑、辨阴阳 治疗原则: ➢ 以补虚治本为主 ➢ 虚寒—温中健脾,温阳逐寒 ➢ 虚热—育阴潜阳,柔肝息风
急、慢惊风的区别联系
分证论治
脾虚肝旺 ➢ 症状:脾阳虚+主证 ➢ 治法:益气健脾,柔肝止痉—缓肝理脾
汤加减。
分证论治
脾肾阳衰(慢脾风) ➢ 症状:阳气衰竭+主证 ➢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固真汤合
单纯性高热惊厥:
1.常见于6个月至4岁小儿; 2.惊厥大多发生于急骤高热开始后12小 时内; 3.发作为全身性,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极少超过l0分钟,同一疾病过程中惊厥 极少发生2次以上; 3.发作后无神经系统异常; 4.热退2周后脑电图正常,预后良好。
复杂性高热惊厥:
1.发作年龄不定,可在6个月前或6岁以后; 2.数次发作后低热甚至无热也可致惊厥; 3.发作呈局部性,持续15分钟以上,24小时
概述
1.定义: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症
急惊风、慢惊风(中医儿科学)
(2)临床表现
●本病以发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神志昏迷为主要 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神经系统检查可见病理反射阳性。
(3)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糖、血钙、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血培养、脑脊 液、脑电图、头颅CT等检查可协助诊断。
2.鉴别诊断
(1)癫痫
●癫痫发作时突然跌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作畜鸣 声,发作片刻自行缓解,醒后如常人。一般不发热,年长儿较为 多见,反复发作,或有家族史,脑电图检查可协助诊断。
3.分证论治
(1)风热动风
●证候起病急骤,发热,高热之际突然出现烦躁、惊惕、 神昏、抽搐,或伴有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 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之邪,侵犯肺卫,邪郁热盛,热扰肝经, 热极生风引起惊风。本证多发于5岁以下小儿,尤以3岁 以下小儿更为常见。一般先见风热表证,很快出现抽搐, 持续时间不长,体温常在38.5°C以上,并多见于体温 上升阶段,一般一次发热只抽一次,抽两次者少见。本 证以发热,咽红肿痛,抽搐,舌红,苔薄,脉浮数为辨 证要点。
●古代医家将惊风的证候概括为“四证八候”,四证 即痰、热、惊、风;八候指搐、搦、掣、颤、反、 引、窜、视。《东医宝鉴小儿》言:“小儿疾之最 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释谜.惊风》说: “小儿之病,最重惟惊。”唐朝以前惊风多与痫证 混称,宋朝《太平圣惠方》始将惊风与痫证区别开 来。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指出:“凡急 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并提出了惊风 的治疗原则:“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
●执考提示 ●急惊风的发病特点
【病因病机】
●执考提示 ●急惊风的病因病机
1.外感邪气
●包括六淫之邪和疫房毒邪。小儿肌肤薄弱,媵理不密,卫外不固, 外邪易从肌表或口鼻而入。风寒入里郁而化热,或风热入里化火, 热极生风,火盛生痰。若暑邪侵袭,暑为阳邪,化火最速,传变 急骤,内陷厥阴,引动肝风;逆传心包,内陷心营。又暑多夹湿, 湿蕴热蒸,酿为痰浊,蒙蔽心窍。若感受疫房毒邪,则起病急骤, 化热化火更速,毒热炽盛,邪陷心肝,内闭心窍,引动肝风。
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专业模拟题2020年(49)_真题-无答案
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专业)模拟题2020年(49)(总分48,考试时间120分钟)一、A2型题1. <span class="RankNumStr">1.</span>患儿,4岁。
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欲饮食,大便稀溏,色带青绿,时有肠鸣,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疗首选方剂是()A. 附子理中汤B. 固真汤C. 镇肝息风汤D. 缓肝理脾汤E. 羚角钩藤汤2. <span class="RankNumStr">2.</span>患儿,3岁。
突然出现神昏惊厥,伴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 柴葛解肌汤B. 银翘散C. 银翘散合羚角钩藤汤D. 桑菊饮E. 紫雪丹3. <span class="RankNumStr">3.</span>患儿,5岁。
突然高热,不省人事,抽搐不已,大便化验见脓球成堆,大便腥臭异常,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其证候是()A. 湿热疫毒B. 邪陷心肝C. 风热动风D. 气营两燔E. 湿热蕴伏4. <span class="RankNumStr">4.</span>患儿,3岁。
高热持续3天,神昏谵语,突然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口吐白沫,手足抽动,四肢厥冷。
其证候是()A. 湿热疫毒B. 邪陷心肝C. 风热动风D. 气营两燔E. 脾肾阳虚5. <span class="RankNumStr">5.</span>患儿,2岁。
流涕,喷嚏,咳嗽1天,次日高热,于体温骤升时突然发生惊厥,咽喉红赤,苔薄黄,指纹浮紫于气关。
其证候是()A. 风热感冒B. 邪陷心肝C. 风热动风D. 气营两燔E. 湿热疫毒6. <span class="RankNumStr">6.</span>患儿,3岁半。
中医儿科学19章惊风
3.降低颅内压抽搐时间持续 15分钟以上或反复惊厥患儿, 可发生脑水肿。常用20%甘露醇1—26/ks,于20-30分钟 内快速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6-8小时重复1次。
【预防及护理】
一、预防
1.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避免时邪感染。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及变质食物。 3.按时预防接种,避免跌仆惊骇。 4.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外感发热初起时,要及时降温,服用止痉药物。 二、护理 1.抽搐时,切勿用力强制,以免扭伤骨折。将患儿头部歪向一侧,防止呕吐物 吸入。将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体。 2.保持安静,避免刺激。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
—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
—主要病机是痰、热、惊、风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即“四证”
凡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 慢惊风中若出现纯阴无阳的危重证候,称为慢脾风。
惊风的证候特点,可归纳为四证八候。 四证者,指痰、热、惊、风,见于急惊风。 八候者,即搐、搦、颤、掣、反、引、窜、视。 在急惊、慢惊都可出现,表示惊风正在发作。但惊风 发作时,不一定八候全部出现。
4、惊证: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耐意外刺激,若目触异 物,耳闻巨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 出现惊叶晾跳,抽搐神昏。
六淫所致的外风,春季以春温为主,兼加火热证,症见高热, 抽风,昏迷,发斑;夏季以暑热为主,暑必夹湿,暑喜归心,症 以高热,昏迷为主,兼见抽风,常热、痰、风三证俱全;如夏季 高热、抽风、昏迷,伴下痢脓血,则为湿热疫毒,内陷厥阴。
第 十 九 单 元 惊 风
中 医 儿 科 学
【概述】
一、概念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临床以抽搐、昏迷为主 要症状。惊风一个症状,可以出现在许多疾病中。又称“惊 厥”,俗名“抽风”。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危急病证,且变化迅速,可以给小儿带 来严重损害,故自古被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如《东医宝 鉴·小儿》说:“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 释谜·惊风》也说:“小儿之病,最重惟惊”。
趣味方歌 八
趣味方歌八方剂趣味方歌总结(转)鉴于很多同学比较关注方剂的背诵,也有很多同学都热情地发表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大家分享。
但是比较零散,不方便查找。
所以我想系统地总结一下,希望对大家学习有帮助。
传统的歌诀,课本上已经有了,所以,这里收集的只是趣味歌诀。
请大家注意的是,这些歌诀比较简单,所以要对照着课本上的方剂组成,方义及方解各个方面来记忆。
要不然,即使背了方歌,也不知道其组成和功效。
这些方歌的蓝本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的“趣味方剂记忆手册”。
解表剂麻黄汤干妈贵姓?――甘麻桂杏桂枝汤桂芝要炒姜枣。
――桂枝药草姜枣九味羌活汤强风百草细,秦川有苍生――羌风白草细,芩川*苍生加味香苏散陈兄生娇子,老象慢惊风。
――陈芎生艽紫,老香蔓荆风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姜味麻甘辛夏桂?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
――陈梗芥前*百草园。
桑菊饮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荷花根,翘桔杏,桑国。
银翘散荷梗连根叶似伞,豆花接穗杆如牛。
――荷梗连根叶**,豆花芥穗甘*牛。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与方名一样)升麻葛根汤申麻哥炒芍药――升麻葛草芍药柴葛解肌汤姜大哥拾柴草,秦姐抢白芍――姜大葛石柴草,芩桔羌白芍。
败毒散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活芎参茯草梗,二胡枳壳羌*。
再造散再造桂枝汤,欺负穷人抢新房。
――再造桂枝汤,芪附芎人羌辛防。
加减崴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薇荷枣草豉葱。
泻下剂大承气汤皇后只是笑――黄厚枳实硝大黄牡丹汤黄涛担冬瓜忙――黄桃丹冬瓜芒大黄附子汤细心大夫――细辛大附温脾汤为姜大人父子干杯――*姜大人附子甘*三物备急丸三物备急大豆酱――三物备急大豆姜麻子仁丸二人要小承气――二仁药小承气济川煎止泻当用生牛肉――枳泻当*升牛肉黄龙汤大承气+当草人增液承气汤皇帝卖元宵――黄地麦元硝十枣汤达吉愿找谁?――大戟芫枣遂?舟车丸将军清晨牵牛,急随元花相情郎。
――将军青陈牵牛,戟遂芫花香轻榔。
和解剂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生芩柴草大夏人。
中医儿科学惊风PPT幻灯片
二、发病情况 1.1~5岁儿童发病率高,具有年龄越小,发病率越
高 的 特 点 。 5岁以上儿童发病较少,若有发病,需更加 注意检查原发疾病。
2.急惊风多由感染性疾病引起;慢惊风多由肺感 染性疾病所致,或发生于各种脑炎、脑膜炎、毒性 脑病等的恢复期。
3.惊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5
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 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 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 生虫病等; 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各种严重感染(如 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
2
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
—主要病机是痰、热、惊、风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即“四证” —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
凡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
慢惊风中若出现纯阴无阳的危重证候,称为慢脾风。
3
惊风的证候特点,可归纳为四证八候。 四证者,指痰、热、惊、风,见于急惊风。 八候者,即搐、搦、颤、掣、反、引、窜、视。 在急惊、慢惊都可出现,表示惊风正在发作。但惊风 发作时,不一定八候全部出现。
暑多夹湿,湿蕴热蒸,化为痰浊,蒙蔽心包,痰动 则风生;
若感受疫疠之邪,则起病急骤,化热化火,逆传心 包,火极动风。
10
2. 内蕴湿热: 饮食不洁,误食污秽或毒物,湿热疫毒蕴结肠 腑,内陷心肝,扰乱神明,而致痢下臭秽,高热昏厥,抽风不 止,甚至肢冷脉伏,口鼻气凉,皮肤花斑。
3.暴受惊恐:小儿元气未充,神气怯弱,若乍见异物,偶闻怪 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致使心失 守舍,神无所依,轻者神志不宁,惊惕不安,重者心神失主, 痰涎上壅,引动肝风,发为惊厥。
有疏风、熄风的类别,镇惊有清心定惊,养心平惊的
差异。
《扁鹊心书灸法讲解》之黄帝灸法
《扁鹊心书-黄帝灸法》之一:男妇虚劳,灸脐下三百壮。
“脐下”,即脐中之神阙穴。
穴位脐之中心,内为元神出入之阙庭,故有“神阙”之名。
该穴禁针,宜艾灸,为疗百病及健身强体之要穴。
虚劳所涉及的内容很广,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病不复等所致的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病证者,均属“虚劳”范畴。
鉴于脐中以其益元荣任,滋养肝肾,健脾和胃,调补气血, 和阳济阴之功,故为治虚劳之要穴,又为《黄帝灸法》第一方一一脐下灸方。
灸法,亦有补泻之法,《灵枢•背腧》篇云:“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火补之,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意谓以艾灸行补法时,不须吹火,以待其火自灭可也。
此“慢火灸”之谓也。
行泻法时,须疾吹其火,俾其艾火速灭可也。
此“疾火灸”之谓也。
《扁鹊心书-黄帝灸法》之二:男妇水肿,灸脐下五百壮“脐下”,即脐中之神阙穴。
穴位脐之中心,内为元神出入之阙庭,故有“神阙”之名。
该穴禁针,宜艾灸,为疗百病及健身强体之要穴。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目窠、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者。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津液的输布,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发和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 输布于全身。
经过气化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浊气排出体外,而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上是主宰着整个津液输布的全过程。
这是因为肺、脾等内脏对水液的代谢,即津液的气化功能,均依赖于肾中真阳的蒸腾气化作用。
故《素问-水热穴论》有“诸水皆生于肾”之论。
此即是“水肿,灸脐下”,即“脐中灸方”之作用机理。
盖因脐乃元神出入之阙庭,且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的闭合处,在易学中被称为太极脐点,故有益肾元,养肝肾,调冲任,健脾胃,司气化,补气血,和阴阳之功,俾气化有司,津液得布,而无水肿之候。
《扁鹊心书-黄帝灸法》之三:阴疽骨蚀,灸脐下三百壮“阴疽骨蚀”多为阴寒之证。
大凡平素阳虚,阴寒之邪乘虚侵袭,或阻于筋骨,或阻于肌腠,或阻于血脉,而致血虚、寒凝、痰滞,而“阴疽骨蚀”生焉。
104味瑶药(下)
七十二风——金钱风
• 别名:风龙鳞草、 金钱草、钱排草、 叠钱草 • 来源:豆科排钱 草(Phyllodium pulchellum (L.)Desv.)的地上 部分 • 功效:风利水、 散瘀消肿
七十二风——冷水风
• 别名:红蓼子、想蓼 • 来源:蓼科蚕茧蓼 (Polygonum japonicum Meissn.)的 Meissn.) 全草 • 功效:打药。祛风散 寒、活血止痢
七十二风——鸡肠风
• 别名:巴戟天、兔子 肠 • 来源:茜草科巴戟天 (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根 • 功效:风药。补肾阳、 壮筋骨、祛风湿
七十二风——鹞鹰风
• 别名:大通草、大通木、大叶五加皮 • 来源:五加科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us (Hook.)K.Koch)的根、茎 髓 • 功效:泻肺、利小便、下乳汁
七十二风——急惊风
• 别名:六月雪、凉粉 草、细牙草、白点称 • 来源:茜草科白马骨 (Serissa serissoides (DC.)Druce)的全草 • 功效:祛风、利湿、 清热、解毒
七十二风——保暖风
• 别名:金腰带、打结花、 梦冬花、喜花 • 来源:瑞香科结香 (Edgeworthia chrysantha Lindl.)的全株 • 功效:养阴安神、明目、 祛障翳(yi第四调)
七十二风——鬼刺风
• 别名:稚子筵、满山 红、毛猴子、菜飘子 • 来源:蔷薇科莓叶委 陵菜(Potentilla (Potentilla fragarioides L.)带茎的 根 • 功效:补阴虚、止血
七十二风——麻骨风
• 别名:乌骨风、黑藤、 鸡节藤 • 来源:买麻藤科小叶 买麻藤(Gnetum (Gnetum parvifolium (Warb.)C.Y.Cheng ex Chun)的茎叶或根 • 功效:祛风除湿、活 血散瘀
慢惊风分析课件20页PPT
③抗痫散
生晒参15g、炒白术30g、桔红20g、半夏 20g、龙齿30g、珍珠母30g、沉香6g、鸡 内金50g、胆南星20g、天麻20g、石菖蒲 20g、炙远志10g、二丑20g、全虫15g、大 蜈蚣6g、僵蚕10g、佛手20g、羚羊角粉 10g、焦楂20g、枳实15g、砂仁15g、茯神 20g。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慢惊风分析课件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4~6岁 3g/次 7~10岁/次4g~6g 10~14岁 /次 6~9g 14岁以上/次 10~12g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慢惊风的名词解释
慢惊风的名词解释慢惊风,是指一种较为罕见的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它是由慢病毒(slow virus)所引起的。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退行性变和炎症反应。
慢惊风最初在1960年代被发现,目前仍然是一个谜团,尚未有明确的治疗手段。
慢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病毒,其特点是具有极慢的复制和传播速度。
相较于一般病毒,它们在感染宿主后,潜伏期可以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这种缓慢的病毒复制过程和感染过程,使得慢惊风的病程也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
慢惊风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播。
一种是通过受感染动物的体液,如唾液、尿液和血液等,传播给人类。
这一途径主要是由于与患有慢惊风的动物接触过程中,存在体液交换,使得病毒传播给人。
另一种途径是通过人类之间的密切接触,如性传播或血液传播等。
尤其是在有一定风险的行为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器官移植等,也容易导致慢惊风的传播。
慢惊风病毒感染后,通常有一个潜伏期,这段时间内患者没有任何症状。
然而,在潜伏期之后,慢惊风会逐渐引发进展性的神经系统损害。
最常见的症状是肌肉僵硬、震颤以及不自主的肢体动作,这些症状往往使患者显得非常不自如。
此外,患者还可能表现出认知和智力退化,导致记忆力减退、语言能力下降等。
在疾病的晚期,患者几乎丧失了对外界的认知和控制,造成了严重的身体和精神负担。
目前,慢惊风的治疗仍然非常困难。
由于慢惊风是一种罕见病,研究者们对于该病的了解还相对有限。
然而,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治疗方法,希望能够控制病情的进展。
其中一种研究的方向是研发针对慢病毒的抗病毒药物,以阻断其复制和传播。
另外,还有研究认为通过基因治疗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抵抗病毒的入侵和更好地应对疾病的发展。
除了治疗,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目前,尚无慢惊风的疫苗可供使用。
因此,预防主要依靠个人的卫生习惯和谨慎的行为。
避免与患有慢惊风的动物或患者进行密切接触,保持个人卫生的同时,也要避免进行有风险的行为,如共用注射器等。
慢惊风危害及预防
目录 慢性疾病简介 慢性疾病 - 慢惊风的危害 慢惊风的传播途径 慢惊风的预防措施 结语
慢性疾病简介
慢性疾病简介
什么是慢性疾病:慢性疾病指 长时间发展,进展缓慢的疾病 。
慢性疾病的影响:慢性疾病对 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经 济和社会负担。
慢性疾病简介
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 脏病等。
慢性疾病 慢惊风的危害
慢性疾病 - 慢惊风的危害
什么是慢惊风:慢惊风是一种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传染 病。
慢惊风的危害:慢惊风可能导 致听力丧失、认知障碍、行为 异常等。
慢惊风的传播 途径
慢惊风的传播途径
慢惊风的传播方式:慢惊风主要通过接 触感染的唾液或粪便传播。 高风险群体:儿童、长期共同生活的人 群和医护人员等。
慢惊风的预防 措施
慢惊风的预防措施接种Fra bibliotek苗:接种慢惊风疫苗是 预防慢惊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
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妥善 处理食物和饮水等。
慢惊风的预防措施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慢惊风的认识, 促进预防措施的推广。
结语
结语
提醒大家关注慢惊风,并采取 相应的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和 他人的健康。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小儿按摩经》
《小儿按摩经》穴法不详注,针卷考之甚详。
夫小儿之疾,并无七情所干,不在肝经,则在脾经;不在脾经,则在肝经,其疾多在肝、脾两脏,此要诀也。
急惊风属肝木,风邪有余之症,治宜清凉苦寒、泻气化痰。
其候或闻木声而惊;或遇禽兽驴马之吼,以致面青口噤;或声嘶啼哭而厥。
发过则容色如常,良久复作,其身热面赤,因引口鼻中气热,大便赤黄色,惺惺不睡。
盖热甚则生痰,痰盛则生风,偶因惊而发耳。
内服镇惊清痰之剂,外用掐揉按穴之法,无有不愈之理。
至于慢惊,属脾土中气不足之症,治宜中和,用甘温补中之剂。
其候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泻泄日久,中气太虚,而致发搐,发则无休止,其身冷面黄,不渴,口鼻中气寒,大小便青白,昏睡露睛,目上视,手足螈,筋脉拘挛。
盖脾虚则生风,风盛则筋急,俗名天吊风者,即此候也。
宜补中为主,仍以掐揉按穴之法,细心运用,可保十全矣。
又有吐泻未成慢惊者,急用健脾养胃之剂,外以手法按掐对症经穴,脉络调和,庶不致变慢惊风也。
如有他症,穴法详开于后,临期选择焉。
手法歌心经有热作痰迷,天河水过作洪池,肝经有病儿多闷,推展脾土病即除。
脾经有病食不进,推展脾土效必应,肺经受风咳嗽多,即在肺经久按摩。
肾经有病小便涩,推展肾水即救得,小肠有病气来攻,板门横门推可通。
用心记此精宁穴,看来危症快如风。
胆经有病口作苦,好将妙法推脾土,大肠有病泄泻多,脾土大肠久搓摩。
膀胱有病作淋,肾水八卦运天河,胃经有病呕逆多,脾土肺经推即和。
三焦有病寒热魔,天河过水莫蹉跎。
命门有病元气亏,脾上大肠八卦推,仙师授我真口诀,愿把婴儿寿命培。
五脏六腑受病源,须凭手法推即痊,俱有下数不可乱,肺经病掐肺经边。
心经病掐天河水,泻掐大肠脾土全,呕掐肺经推三关,目昏须掐肾水添。
再有横纹数十次,天河兼之功必完,头痛推取三关穴,再掐横纹天河连。
又将天心揉数次,其功效在片时间,齿痛须揉肾水穴,颊车推之自然安。
鼻塞伤风天心穴,总筋脾土推七百,耳聋多因肾水亏,掐取肾水天河穴。
河南中医儿科模拟题2021年(31)_真题-无答案
河南中医儿科模拟题2021年(31)(总分99.XX02,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提出"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的是A. 张仲景B. 钱乙C. 万全D. 刘完素E. 叶天士2. 儿科病因有别于成人的特点是A. 外感六淫B. 饮食内伤C. 胎产损伤D. 情志内伤E. 金刃所伤3. 小儿突然大哭,声高而急,时或尖叫,时作时止者,多为A. 饥饿B. 口疮C. 腹痛D. 咽喉水肿E. 尿布潮湿不适4. 婴儿颅内压增高,按诊的主要部位是A. 头颅B. 胸胁C. 腹部D. 皮肤E. 四肢5. 关于喂养方式错误的是A. 5~6个月内的婴儿,以母乳为主要食物B. 因母乳缺乏,可完全改用代乳品喂养C. 产后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D. 无论何种方式喂养的婴儿都应按时添加辅食E. 8个月婴儿,如母乳充足,可以不添加辅食6. 硬肿症临床特征错误的是A. 全身皮肤发凉B. 全身发黄C. 肌肉硬肿D. 哭声低微7. 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寒湿阻滞证应选用A. 茵陈蒿汤B. 茵陈理中汤C. 茵陈五苓散D. 甘露消毒丹E. 茵陈四逆汤8. 肺炎喘嗽的病因不包括A. 外感风寒、风热从皮毛口鼻而入B. 嗜食酸甜咸腻,鱼腥发物,刺激气道C. 热邪猖獗,灼烁肺金D. 脾肺不足,生湿酿痰,壅滞肺络E. 邪热方衰,正气来复,余邪留滞不去9. 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主要病机是A. 脾肾阳虚,肾不纳气B. 感受外邪,肺气郁闭C. 外邪引动伏痰,痰阻气道D. 肺脾肾不足,痰饮内伏E. 感受外邪,肺气失宣10. 若久泻不止,脾运失健,生化乏源.气血皆虚可以成为A. 阴竭阳脱B. 气阴两伤C. 疳证D. 慢惊重症E. 惊厥11. 积滞的病机是A. 脾胃虚寒B. 湿热中阻C. 胃失和降D. 食滞不化E. 胃阴亏虚1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惊风八候的是A. 搐B. 摇C. 搦D. 引E. 反13. 肾病综合征受累脏主要是A. 肺、肝、肾B. 肝、脾、肾C. 肺、心、肾D. 肺、脾、肾E. 肺、脾、心14. 五迟五软心脾两虚证的首选方药是A. 苁蓉丸B. 调元散合菖蒲丸加减D. 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E. 苣胜丹15. 诊治麻疹的要点是A. 升B. 散C. 清D. 透E. 和16. 猩红热发病年龄最多见于A. 1~3岁B. 5~10岁C. 6个月~1岁D. 3~7岁E. 10~18岁17. 水痘热毒重证病机是A. 病邪深入,郁于肺胃B. 病邪处入,蕴郁于肺C. 病邪深入,郁于肝脾D. 病邪深入,郁于肺脾E. 病邪深入,郁于心肺18. 流行性腮腺炎常用外治法不包括A. 大黄等调匀状,敷贴涌泉B. 新鲜仙人掌贴患腮C. 糊状青黛粉,涂患腮D. 紫金锭涂患腮E. 鸡蛋清涂患腮19. 新生儿期是指A. 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足28天B. 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C. 1周岁至满3周岁D. 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7岁)E. 6~7岁至11~12岁20. 小儿病理特点正确的是A. 发病容易,传变较缓B.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C.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D. 不易发病,传变迅速E. 脏器清灵,不易康复21. 下列咳嗽声中,顿咳特点是A. 咳声清扬流清涕B. 咳声重浊,痰稠色黄C. 干咳无痰D. 咳嗽阵作,并有回声E. 咳声嘶哑,如犬吠声22. 学龄儿童中药用量为成人量的A. 1/6B. 1/3~1/2C. 2/3D. 1/4E. 等量23. 下列关于母乳喂养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 越早开奶越好B. 吸空一侧乳房,再吸另一侧C. 母亲感冒应该停止母乳喂养D. 下次喂哺则从未吸空的一侧开始E. 母亲患急、慢性传染病暂停母乳喂哺24. 硬肿症好发生于A. 体弱儿童B. 学龄前儿童C. 1周以内的初生儿D. 天气炎热季节E. 足月儿25. 小儿感冒的特点错误的是A. 发热B. 神昏C. 恶寒D. 咳嗽E. 鼻塞流涕26. 小儿肺炎喘嗽心阳虚衰变证的主要病机是A. 肺气虚衰,百脉失养B. 肺气虚损,心阳不振C. 肾阳虚损,心阳不振D. 脾阳虚损,心阳虚衰E. 气滞血瘀,心阳不振27. 治疗支气管哮喘寒哮证,应首选A. 射干麻黄汤B. 玉屏风散C. 六君子汤D. 定喘汤E. 金匮肾气丸28. 泄泻的病因不包括A. 外感寒邪B. 外感湿邪C. 饮食内伤D. 脾胃虚弱E. 肾气亏虚29. 乳食内积型积滞的首选方剂是A. 益脾散B. 健脾丸D. 木香大安丸E. 七味白术散30. 以下不属于慢惊风的是A. 来势缓慢B. 反复抽痉C. 来势凶猛D. 昏迷或瘫痪E. 预后差31. 关于遗尿错误的是A. 又称尿床、遗溺B. 年龄限制3岁以上的小儿C. 睡中小便自遗D. 醒后方觉E. 年龄限制3岁以下的小儿32. 典型麻疹皮疹的特点是A. 皮肤普遍充血,上有鲜红粟粒疹B. 细小斑丘疹,疹退后无色素沉着C. 大小不等的斑丘疹,无正常皮肤D. 红色斑丘疹,疹退后有色素沉着及脱屑E. 红色出血性斑丘疹,疹退后无色素沉着33. 关于风疹描述错误的是A. 通过空气飞沫传播B. 人类是风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C. 在出疹前、中、后数天内传染性最强D. 风疹病毒耐热,在38℃室温能存活4小时E. 除鼻咽分泌物外,血、尿、粪中也可有病毒存在34. 中医"丹痧"是指A. 猩红热B. 麻疹C. 风疹D. 水痘E. 幼儿急疹35. 患儿,8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惊风(中医)
慢惊风之名出《太平圣惠方》。
为小儿惊风的一种类型。
于多种疾病中出现手足蠕动,或抽搐时作时止,神疲面白,大便色青等为主要表现的痉病类疾病。
预后一般较差。
在中医中该病病机多因慢惊风多因气血亏虚,或由急惊风转化而成。
患者具有呕吐、腹泻、急惊风、解颅、佝偻病等病症史。
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症见面色苍白,嗜睡无神,抽搐无力,时作时止,或两手颤动,筋惕肉瞤,具有惊风八候的表现。
中医辨证论治:
1.脾虚肝旺证:面色萎黄,形神疲惫,嗜睡露睛,四肢不温,阵阵抽搐,大便清稀水样或带绿色,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缓肝理脾汤加减。
2.阴虚动风证:面色潮红,身热消瘦,手足心热,肢体拘孪或强直,时或抽搐,虚烦疲惫,大便干结,舌绛少津。
苔光剥,脉细数。
育阴潜阳。
大定风珠加减。
3.脾肾阳虚证:面色晄白或灰滞,精神萎顿,沉睡昏迷,口鼻气凉,额汗不温,四肢厥冷,手足蠕动震颤,大便澄澈清冷,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
治疗方法
1针灸疗法:
针刺上肢取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取承山、太冲,牙关紧闭者取下关、颊车,用于风邪入络,肢体强直瘫痪。
灸法取大椎、脾俞、命门、
关元、气海、百会。
足三里等穴,用于脾阳虚弱或脾肾阳虚证。
2.外治疗法:
(1)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白芍、陈皮、半夏、大麻、川乌、全蝎、天南星、丁香各6g,朱砂1g,生姜3g,红枣5枚,炒热,熨脐部,1次/日。
用于慢惊风土虚木亢证。
(2)全蝎5个,蜈蚣1条,僵蚕5条,蝉蜕7个,研为细未,敷脐,1次/日。
用于慢惊风强直性瘫痪者。
3.对长期卧床的患儿,注意经常改变体位;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儿,注意保持气道通畅。
4.加强营养,不会吞咽者予鼻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