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白居易诗歌的音乐思想

合集下载

评价白居易的话

评价白居易的话

评价白居易的话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明快的风格闻名于世,被后人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白居易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描写和亲切的情感而深受读者喜爱。

下面从不同角度对白居易进行评价。

从文学艺术角度来看,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他的诗作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诗意。

他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描写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绘,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他的《琵琶行》一诗,通过对琵琶女的描写,表现出琵琶的悲壮和人生的无常,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白居易的诗歌还富有音乐性,他善于运用韵律和节奏,使诗歌既有音乐之美,又有文学之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歌常常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关注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批判和呼吁。

例如他的《长恨歌》一诗,以妲己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女性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白居易的诗歌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从个体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的诗作多以自我表达为主,展现了他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歌语言亲切自然,富有亲和力,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情感。

他的诗作充满了人情味和温暖,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例如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通过对草原的描绘和对离别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离别的痛苦,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给人以启示和感悟。

白居易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他的诗歌将永远流传下去,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滋养。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二)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二)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浅谈(二)正如艺术的核心本质是审美一样,艺术的核心功能也应该是审美,音乐艺术也不例外。

当白居易以艺术家的身份面对音乐时,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到音乐的审美功能上了。

其“音乐诗”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的审美功能的认识,这种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乐具有移情作用。

所谓移情,就是将外在的物象世界置换为琴乐里的精神世界。

简言之,就是在音乐的创造过程中,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塑造一个鲜明的音乐形象,使意境更加深远,使音乐获得更感人的力量。

关于音乐的移情作用,早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就曾以伯牙学琴于成连的经过来说明。

白居易的很多音乐诗都涉及了音乐的移情作用,如“猿苦啼嫌月,莺娇语呢风。

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筝》)“弦”作为一件乐器的一部分,本来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只是因为将“愁”移入手底,然后把“恨”送入弦中,才使得原本毫无情义的“弦”,演奏出了肝肠寸断的音乐,这是因为人的情感已经移到了音乐中。

再如:“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

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

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覆铮铮。

铁击珊瑚一两曲,水写玉盘千万声。

”(《五弦弹》)每一根弦都各自表达不同的意象,五根弦合奏又体现出另一番意境。

白居易在《和思旧乐》中对“音乐的移情作用”作了详细地阐述:“我为此山鸟,本不因人生。

人心自怀土,想作思归鸣。

……峡猿亦无意,陇水覆何情。

为入愁人耳,皆为断肠声。

”在白居易看来,山鸟、峡猿、陇水都本无情义,都只因为人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声音中,它才具有了巨大的感人心魄的威力。

第二,音乐具有联想作用。

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相比,音乐虽然具有长于抒情的优点,但并不长于叙事。

不过,这并不是否定音乐具有联想作用。

白居易的音乐诗就充分地利用音乐的联想作用,来表现诗人对音乐内涵的把握,以及诗人从音乐中得到的美的享受。

通过白居易的诗,我们似乎可以还有当时的场景,甚至“听到”音乐。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一、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

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今存诗文约3700 余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孟子?尽心(上)》首次提出,白居易在《卷四十五?书序? 与元九书》中引用。

这也是白居易一生的写照。

诗人白居易一生也酷好音乐,他的生活时时与音乐相伴,他的众多诗文记述了唐代社会乐舞生活的诸多方面从白居易的自述来看在《七德舞》中白居易有诗句曰“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1 从白居易社涉及音乐方面的诗作,在《全唐诗》中载有三百三十首左右,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十左右。

他爱听音乐爱看舞蹈,曾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及《小童薛陶阳吹筚篥歌》等大量听乐诗;喜爱《霓裳羽衣》、《绿腰》、《水调》和《杨柳枝》等歌舞曲;自己也会演奏乐器以及演唱歌曲。

他尤喜爱弹琴听琴,对琴乐有很深的心得。

在他的诸多诗词中均有体现。

二、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的音乐思想正如秦序先生所称是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这也正是由于多层次的白居易的音乐美学观的发展变化的原因。

2(一)崇雅首先,白居易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和音乐内容的重要性。

他认为“音声之道,与政通矣”。

“臣闻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

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

”3他认为(复古)乐、声、情都服务于政,政为第一义。

白居易接受儒家的乐论思想,他进一步说明“礼”、“乐”两者的关系。

他说:“礼者纳于别,而不能和也,乐者致于和,而不能别也。

必待礼以济乐,乐以济礼,然后和而无怨,别而不争。

是以先王并建立国,故理天下如指掌耳”。

在白居易看来,音乐在于它能调和人情,稳定人心,使人从情感上接受各种等级观念而安分守己,不乱时政。

对于雅乐与郑声:在《复乐古器古曲》中,提出了“正始之音”一词,主张“销郑卫之音,复正始之音”。

白居易诗词的音乐思想

白居易诗词的音乐思想

白居易诗词的音乐思想白居易诗词的音乐思想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卓越的音乐评论家,他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流传深远的华丽篇章。

白居易,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一生流传于世的诗作有2800余首,其中与音乐有关的有近700首。

诗中对各种音乐要素理解透彻,描写细致。

同时,这些篇章也是极为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一、白居易与乐器白居易酷爱鼓琴并善弹之。

正如他在《好弹琴》中所云:“本性好丝桐”,“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又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船夜援琴》)。

琴成为他赖以寄托、抒发情怀的精神支柱:“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阴雨》)在诗人的心目中,除读书弹琴外,别无所求。

在《履道新居》中写着:“琴书中有得,衣食外何求。

”白居易不仅爱琴,而且弹得一手好琴。

“自觉弦指下,不是寻常声”(《寄崔少监》)。

在他家中还专门建造了一个琴亭,为弹琴会友所用。

他最喜爱的琴是“博陵崔晦叔所与”,其“韵甚清”。

琵琶也是白居易的喜爱,一首《琵琶行》更是将音乐的美妙与文学的意境相融合得妙绝入神。

诗人在《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中写道:“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

谁能截的曹刚手,插向重帘衣袖中。

”对“胡啼”“番语”和胡人曹刚弹琵琶的高超技巧大加赞赏。

诗人在《云和》诗中写道:“非琴非瑟也非筝,拨柱推弦调未成。

欲散白头千万恨,只消红袖两三声。

”首句“非琴非瑟也非筝”就是指琵琶,“云和”为阳刚神灵之象征,从题名“云和”及诗意来看,诗人“散恨”不寄托神明,不寄托宗教,而只用美丽的女子弹“两三声”琵琶,即可消除一切烦恼——“千万恨”,可见诗人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和对琵琶的钟爱。

除琴、琵琶之外,白居易对筝、筚篥、芦管等都有研究。

诗人在音乐方面可谓有着深厚功底,这显然与他平日对乐器的了解和思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才能将音乐和文学结合得水乳交融,恰如其分。

二、从《琵琶行》看音乐在白诗中的表现白居易的《琵琶行》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被认为是中国诗史上写音乐的最为杰出的一首,其写作技巧非常高妙。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772~846)是中国唐代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生涯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初期,其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即使在今天他的文学作品仍然受到极大的关注与欣赏。

本文将以白居易的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为核心,探讨其音乐美学思想的魅力所在,并思考它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白居易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大家,他不仅擅长长篇叙事诗,其浅墨扁笔的诗句更是令人着迷,例如他的《清明》、《神仙》、《潭州》等经典诗词,无一不是真情流露的动人之作。

但就其诗歌的类型而言,他最出名的要属以音乐为主题的“乐府诗”。

他的音乐诗写出了大自然令人着迷的神奇美景,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温馨情感,同时还提出了他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独到理解:一种于节奏而非声乐完美结合的美,是音乐最深层次的魅力。

白居易在他的音乐诗中,把自然中节奏与人类内心的感受结合得恰到好处,将节奏吟咏出令人动容的美,反映出他的音乐美学思想。

他认为节奏是人们表达感情的基础,能触及人们内心最深处:“歌既陶醉了草木,正可满足静中之心”,“歌乐如此,柔和入耳;百愁已尽,只应一声”。

正如白居易所言,音乐动人心魄,可使人感受到和睦、安逸和快乐。

在其“清明”中,白居易写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歌也展示了白居易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真挚理解。

白居易的音乐诗,以及其中所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首先,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了节奏的力量,即用节奏去表达感情,此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把握节奏,以实现自我表达;其次,他的节奏诗也可以令人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去体验音乐的力量,了解其对生命的足够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音乐诗及其所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可贵的现实意义。

他的音乐诗体现了人们对节奏的尊重和遵循,并藉此表达自身的情感,白居易的音乐诗更是给予我们美丽且可贵的智慧。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772-846)是唐代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诗人之一。

他的音乐诗深受千百年来众多读者的喜爱,并被认为是中国古典音乐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白居易的音乐诗不仅是有关音乐的诗歌,而且还反映出他的音乐美学思想。

这些音乐思想从抽象的角度探讨了唐宋文化及其产生的影响,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原则。

一、白居易的音乐诗白居易的音乐诗,按生活经历分成三部分:早期的浪漫抒情诗歌,中期的绅士主义和清新风格诗歌,以及晚期的谨慎思考诗歌。

早期的诗歌受到周代桂林民歌的影响,诗句朴实恬静;中期的诗歌则通过个人独白表达了他的思考和渴望;晚期的诗歌则更多地反映了他的音乐价值观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追求。

白居易还编排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其中包括抒情性的诗歌、柔和浪漫的曲调、热情洋溢的抒情音乐、充满情感的吟唱诗歌、简单明了的旋律等等。

他常常将这种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种独特而吸引人的音乐诗。

二、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认为,音乐是一种力量,可以表达人类最深层的情感,也可以抚慰灵魂。

他认为,音乐的创作可以促进人的思想及精神发展,以及艺术的进步。

为了使音乐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白居易鼓励人们把心灵的渴望与优美的旋律相结合。

他认为,以美的旋律把深刻的思想融入音乐中,可以带来深刻的思想体验。

此外,他还提倡探索不同风格的音乐,发掘其中的精髓,将其融合在一起,从而创作出一种统一而具有感染力的高品位音乐。

例如,他将西洋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创作出具有抒情感染力的音乐诗,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页。

总之,白居易的音乐诗以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深深注入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史,并且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在当今社会,他的音乐诗歌仍然被广大众多的爱乐者和文艺爱好者所熟知,并用以倡导对古老文化不忘初心,继续探究深层次的理念和艺术精髓。

论白居易诗作里的音乐思想

论白居易诗作里的音乐思想

22论白居易诗作里的音乐思想何炯妍广州市番禺区丽江小学摘要: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他享誉盛名,驰名海内外。

作品通俗易懂,韵律优美,本文主要分析了白居易音乐思想形成的大环境原因,从文学性与音乐性两个方面对其诗作里的音乐思想进行探究,这也是对古代诗词认识的一个新的视角,以此提高人们对音乐与文学的认识,具有知识普及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白居易;音乐思想;分析一、中国的乐教传统世界各国学者公认:音乐和舞蹈是我国最早的艺术形式,早在人们学会使用文字符号记录之前,就已经懂得唱歌及舞蹈,歌舞一直是一体化的。

《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掌成均以法,以治建国之学政。

而合国之子弟焉……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以乐舞教国子……”用我国习惯的说法则是诗、乐、舞三位一体。

但是郭沫若先生认为音乐的地位高于其他艺术,他在《青铜时代》里提到:“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

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的,绘画、雕镂、建筑等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连依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包含其中。

所谓乐者,乐也,凡是使人发展乐,使人的感受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

但它的音乐为其代表,是毫无问题的。

”①尔后的漫长发展,乐及礼逐渐成为教育的内容,乐教也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份。

儒家论学即有乐学之说,其代表人物孔子认为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学而》首章即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把“乐”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认为“乐”、“诗”与“礼”是并列,甚至乎,孔子认为懂不懂“乐”是一个人成熟并且有所成就的标志。

他强调:“不能诗,与礼谬;不能乐,与礼素。

”中国古代文人受此影响至深,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传统文化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根深蒂固。

二、音乐与诗词的关系《诗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也。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约公元772~846年),西晋末期的伟大文学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著名诗作《渔家傲秋思》通过平实而幽默的语言,唤起了人们对宁静渔家生活的思索,这首诗也被称为“白氏宗室”。

白居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他创作了大量的有关音乐的诗歌,这些诗都有着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

本文就是针对白居易的音乐诗,试图从美学思想的角度,探讨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的音乐诗描述的是宁静的景象,但又能够感受到深刻的思想。

他创作的诗极具诗意,深具哲理,朴实而又能够表达真情实感。

例如,《秋思》在唐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其中有一首诗:“晚风又细雨,天气有变。

早知今日,到明日了。

”这里充满诗意,象征性的表达了一种忧郁的情怀。

另一首《春夜喜雨》的诗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唯有秋风两股劲。

”这里简洁而又富有诗意,说明白居易以隐喻的手法把几乎所有的景物都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此外,白居易也将音乐美学思想融入诗歌之中,从而发挥出更丰富的美学效果。

他的作品中,多采用绕口令的诗句,发挥出韵律重复、韵脚跳跃等特色,也极富音乐性。

《青玉案寻隐者不遇》中的诗句“杨柳依依千条斜,桃花尽日独自开”就有着相当优美的节奏,它将抒情清新的静谧融入了形象优美的描写之中。

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在以美景为主的情节中,宛如演唱者的吟咏,又能使人们体会到深层的哲理。

最后,白居易的音乐诗不但能融合文学与音乐,还让诗歌变得更深刻,他的音乐诗歌表达的正是他的美学思想:感受芳草的美,感受山水的宁静,最终可达至“心无瑕”的境界。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无论是形象的传达还是诗篇的安排,都能体现出他坚持的美学思想:“芳草衰荣易自知,宁静美貌最是难”。

他的这种美学思想强调的是心地真挚、表达的淳朴、心灵的宁静以及清新的景色。

白居易通过他的音乐诗,把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音乐诗是具有深刻诗意抒情和美学思想的作品。

浅析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浅析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浅析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摘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热爱音乐,并在音乐美学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

其音乐美学思想有生平阅历的特色、积极向上的一面,但是,其音乐美学思想也有转变、矛盾的一面,在研究其音乐美学思想时要结合他的生平和诗作论着才能达到“知人论世”。

关键词: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Abstract:Bai Juyi, 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loved music all his life and had its own unique views on music aesthetics.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music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experience, but a positive side, the aesthetics of music has changed, contradiction, in the study of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music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his life and poetry works to achieve “zhirenlunshi”.Keyword:Bai Juyi; music; aesthetic thought;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热爱音乐擅弹古琴,精于欣赏并着有上百篇关于赏、咏、琴、歌、舞、乐的诗篇,更有专门文章论述自己对音乐鉴赏、音乐改革等的见解,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的《策林·六十二·仪礼乐》、《六十三·沿革礼乐》、《六十四·复乐古器古曲》等专门的音乐论着,对音乐美学的贡献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学研究价值。

一、白居易积极向上的音乐美学观(一)音乐与政治互通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认为音乐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诗白居易琵琶行

唐诗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笔下的音乐与人生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具有深厚艺术内涵和广泛社会意义的诗歌作品。

它通过对琵琶女高超演奏技艺的描绘,展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同时通过对琵琶女悲惨身世的叙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不懈追求。

一、音乐艺术的魅力展现《琵琶行》以琵琶女的演奏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

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将琵琶女的演奏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能够听到那悠扬宛转的琵琶声,感受到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诗中,作者通过对琵琶女演奏场景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世界。

琵琶女的演奏如泣如诉,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她的手指在琵琶上跳跃飞舞,弹奏出美妙的旋律。

作者通过对琵琶声音、演奏动作的细致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节奏,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愉悦和感动。

二、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除了展现音乐艺术的魅力,《琵琶行》还通过对琵琶女身世的叙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琵琶女原本是一个才华横溢、容貌出众的女子,但因为家庭的变故和社会的压迫,她最终沦落到卖艺为生的境地。

她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黑暗,也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注。

在诗中,作者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和对她身世的叙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琵琶女的悲惨遭遇使读者深感同情和愤怒,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三、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追求《琵琶行》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问题,还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不懈追求。

在诗中,作者通过对自己宦海沉浮的感慨和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作者认为,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幻莫测的因素,人们需要不断地适应和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同时,作者也强调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试论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课外阅读】试论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课外阅读】试论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公元772—864年),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出生在河南省郑县。

二十八岁(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进士,三十岁中“拔萃”甲科,任秘书省校书郎,三十四岁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考试,以第四名入选,任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

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被刺,武身亡,裴重伤。

白居易因上疏请速捕贼,得罪了当政者,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

元和十三年,白居易得到朝中要人的援助,升为忠州(治所在临江,即今四川省忠县)刺史。

以后又曾任主客郎中、知制诰、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

晚年寓居洛阳,号称“香山居士”,人称“白香山”。

曾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是继杜甫以后唐代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现存诗近三千首,不仅数量为唐代诗人之冠,而且有许多传世的名篇。

白居易恰好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走向崩溃的历史时期,他自己从入仕到被贬为江州司马一段,在政治上都是积极进取的,曾写出著名的《策林》七十五篇,针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改革意见。

在诗歌理论方面,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故这些诗能紧密地结合现实,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贫困生活和悲惨遭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白居易在艺术上是一位勇敢的革新家,他与元稹等提倡的“新乐府运动”,乃是唐代诗歌创作中的一次成绩卓著的革新运动。

他还写下了《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代表了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的诗形象鲜明、平俗易懂、自然流畅,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不少诗歌还具有民歌风味,很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白居易又是一位精通音律的大诗人,他的音乐、舞蹈诗的数量之多,冠居唐代诗人的首位,其艺术成就堪称第一。

探究《长恨歌》中的音乐美学

探究《长恨歌》中的音乐美学

探究《长恨歌》中的音乐美学《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白居易创作。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手法,使得整首诗音韵和谐,抒情动人,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美学。

本文将从韵律、押韵和声调等方面来探究《长恨歌》中的音乐美学。

一、韵律的运用《长恨歌》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每句都包含五个字,整首诗的韵律非常规整。

白居易通过精确的配韵,使得诗句音韵流转自然,带有一种旋律感。

例如,“旌旗”“扫地”“献宝”“阶前”,这些押韵的词语使得诗句在音乐上产生了一种回旋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

二、押韵的奇妙《长恨歌》中的押韵非常巧妙,不仅有平仄的对应,还有韵的对仗。

例如,“落”与“阔”,“孤”与“步”,“不”与“罢”,这些押韵的词语构成了整首诗的音乐主题,使得诗句更具韵味。

同时,白居易还巧妙地运用了叠韵和交替押韵等手法,使得整首诗的音乐性更加丰富多样。

三、声调的表现在《长恨歌》中,白居易通过运用不同的声调,使诗句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比如,“旌旗”、“燕子”、“武陵人”这些词语,通过平仄的变化和声调的落差,使得诗句中的景物和人物更加鲜活立体。

声调的运用也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动人,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音乐美。

总结:《长恨歌》通过运用精确的韵律、巧妙的押韵和恰当的声调,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美学。

整首诗在音乐上有一种流水般的流动感,使人如沐春风。

白居易通过音乐的方式,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爱情的表达融入其中,使得《长恨歌》成为了一首永恒的经典之作。

此文500字,如有需要,将继续进行拓展。

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摘要】《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音乐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与艺术价值。

本文从节奏与韵律、曲调与旋律、音色与表现方式、编曲与演奏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对《琵琶行》进行分析,揭示了白居易在诗意中融入了丰富的音乐元素。

文章探讨了这首诗歌作品对后世音乐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琵琶行》的音乐性和诗意的结合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的创作意图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同时也能够拓展读者对此诗歌作品的欣赏视野。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音乐分析、节奏、韵律、曲调、旋律、音色、表现方式、编曲、演奏技巧、情感表达、音乐性、诗意、影响、结合。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写实主义风格、情感真挚而著称。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琵琶女的悲愁心境,表达了对逆境中坚韧不拔的追求与坚持。

背景介绍中,我们需要了解白居易创作《琵琶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以及该诗作对当时文学界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时期,文人雅士们的创作活动极为活跃,白居易正是在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在政治生涯中屡受挫折,被贬谪到岭南地区,这种经历不仅影响了他的政治理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种背景下,白居易写下了《琵琶行》,展现了他对生活坎坷遭遇的感受与独特见解。

这首诗歌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诗意语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珍贵遗产,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作品概述白居易的《琵琶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最具有音乐性的诗歌之一。

这首诗以琵琶为主题,描绘了一个流浪艺人弹唱琵琶的形象,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作品通过琵琶的音乐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苦乐的思考。

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琵琶的音色、演奏技巧以及表现方式,使整个作品充满了音乐的魅力。

诗歌与人生——白居易的诗歌艺术与思想内涵

诗歌与人生——白居易的诗歌艺术与思想内涵

诗歌与人生——白居易的诗歌艺术与思想内涵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充满感情和情感表达著称。

白居易的诗歌以婉约派为主,言情怀志,旨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的诗歌经常描述人生中的喜悦、悲痛、爱情和自然之美。

本文将介绍白居易的诗歌艺术和思想内涵,探讨它们与人生之间的联系。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白居易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五言、七言绝句,也有长篇叙事诗。

他的诗歌以优美的字句、精致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为特点。

他追求的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以及诗与人的联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深受杜甫和李白的影响。

他细心品味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美好与悲哀。

他的《琵琶行》表达了对不幸女子的同情和心痛,以及对命运的怜悯。

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描述了远离故土的苦涩离别之情,他的其他诗作也对自然、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描绘。

白居易结合了伦理、哲学和心理学的思想,创造出了扣人心弦的艺术形式。

他的诗歌深深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可以让读者感到深刻的情感。

他利用自己不寻常的经历和独特的才智,创作出优美的句子,使人们感到流连忘返。

他的诗歌不仅令人感到兴奋和感动,也让人感到深深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热爱。

白居易的诗歌思想内涵白居易的诗歌常带有他深刻的思想和经验。

他的诗歌意义很多时候并不局限于表面形式,包括许多不同的含义。

他刻画的人物形象、心理和情感,全面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白居易的诗歌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人类的生命是短暂的,并且人类必须面对和承受许多不幸的遭遇。

然而,他对人生的悲观看法也经常受到他的幽默和淡泊的平衡。

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遇到不幸和悲伤的感受。

白居易对于人生和爱情的思考,成为他诗歌的一大主题。

他的诗歌描述了人在各种情况下经历的情感。

他的《长恨歌》表达了他深深地爱着杨贵妃的感觉,而《长相思》则表现了他热爱乡土和家人的情感。

他的诗歌经常描绘田园中的美景和自然之美,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

从白居易的音乐思想谈他的《琵琶行》

从白居易的音乐思想谈他的《琵琶行》

从白居易的音乐思想谈他的《琵琶行》诗歌和音乐,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因为如此,古代诗人不但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韵律美,而且喜欢以音乐为题材,或者在诗词歌赋中,间以音乐美的描写。

但是要想对无形的音乐加以形容难度很大。

宋代著名词人张孝祥有这么一句词:“悠然兴会,妙处难与君说。

”意思是很多好的作品在欣赏完之后,有很多的好处很难说出来,尤其是对音乐的描写和刻画,因为太抽象太空洞。

但是,历史上不是没有这种贤人能士。

翻开我国古代诗史,多少描写器乐演奏的名篇佳句,集然入目,伶然盈耳:马融《长笛赋》中“状似流水,又象飞鸿”般的悠扬的笛声;韩愈《听师颖弹琴》中“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般的雄健的琴声;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的琵琶声;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石破天惊逗秋雨”般的箜篌声;苏轼《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幽怨的洞箫声;刘鹗《老残游记》中的白妞说书一段等等都非常精彩。

但若就对乐曲描写的细腻完整、形象生动、精美绝伦,而且还能从乐曲中挖掘出女主人公的形象,并透射出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令人一唱三叹的,就得算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他在描写音乐方面的成功使历史上其他的文章都难以望其项背,恰如清代张维屏《琵琶行》所说:“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

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中赞美白居易《琵琶行》描写音乐的完美时说:“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比起同时代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名作来,以其描写细腻真切、自然流畅和情感的潜流暗转、突放突收而独具特色。

”《琵琶行》作于作者白居易被贬江州的第二年(),作品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凄凉的身世,抒发了作者自己政治上受打击、遭小人排挤的抑郁悲凉之情。

在文章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亦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白居易诗歌的特点白居易(772年-846年),唐朝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诗仙”,被后世尊称为“白乐天”。

他是唐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诗歌作品数量庞大,以豪放深远、自由洒脱的风格闻名于世,堪称唐代豪放派代表。

一、情感真实质朴白居易的诗歌表达情感真实、质朴,在他的作品中不乏倾诉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他热爱生活,对人性、爱情、友谊等情感主题的描摹深入细腻,情感真挚动人。

例如《琵琶行》中,他通过琵琶之音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伤感和苦楚,令人感同身受。

二、通俗易懂的语言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简练通俗,易于被广大读者理解和接受。

他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诗句中使用的方言和俚语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活泼性,使诗歌的传达更加直接、贴近生活。

他的作品普及面广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三、追求豪放自由白居易的诗歌追求豪放自由的艺术风格,反对形式主义和拘束的格律要求,注重个性的自由表达。

他的诗歌往往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大胆创新,以便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尤其擅长写景抒怀,以豪放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自己的感慨。

四、社会现实的关注白居易的诗歌中常常关注社会现实,揭示人间百态和社会弊端。

他对政治腐败、人民疾苦以及社会不公平等问题深感愤慨,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评。

他善于运用讽刺和讥讽手法,以点石成金的词句,揭示人物的真实面目,反映社会的阴暗与黑暗。

五、修辞华丽多样白居易的诗歌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性。

他擅长运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诗句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在《琵琶行》中,他通过琵琶的声音来比拟自己内心的哀伤和凄凉,引发读者共鸣。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夸张、拟人等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六、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白居易的诗歌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他注重音韵的和谐和诗句的节奏感。

他善于运用押韵和韵律,使诗句优美流畅。

他擅长使用双音节和多音节的押韵方式,使整首诗具有响亮的韵律感,读起来如同音乐,令人陶醉其中。

从诗歌角度看白居易的音乐素养

从诗歌角度看白居易的音乐素养

从诗歌角度看白居易的音乐素养从诗歌角度看白居易的音乐素养音乐与诗歌、与人生、与社会,都在白居易的作品中得到较好体现,其作品是文学与音乐自然结合的典范。

一丰富的音乐经历白居易自小聪颖过人,六岁即学作诗,九岁就通音乐,能创作音乐,排练歌舞,弹奏琵琶,是唐朝文人中音乐素养最高者,《全唐诗库》收录白居易诗2643首,其中有100首与音乐相关。

白居易一生都与音乐密切相关,在大量的诗文中皆有叙写。

琵琶、秦筝、琴、笛、觱篥、角、鼓、阮,乐舞、民歌、演唱、参军戏等,都有听闻欣赏。

有史料对其创作背景记载如下:(1)贞元十七年,膘国(现缅甸)乐舞来唐演出,有诗记之——《骠国乐》。

(2)元和四年,作《新乐府序》提到“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3)元和年间在朝廷观赏“霓裳羽衣舞”——“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4)元和十一年江州司马任上,听京城流落到浔阳的琵琶女弹奏《霓裳羽衣曲》、《六幺》,感而作《琵琶行》。

(5)元和十四年忠州刺史任上,听民众夜唱“竹枝词”,感而作《竹枝词》三首。

(6)唐敬宗宝历元年苏州刺史任上,作《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一诗,对《霓裳羽衣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写,并在杭州刺史任时向艺伎教授之。

二白居易诗中体现的音乐素养“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是唐宣宗李忱所作《吊白居易》诗中的两句。

“诗王”,皇帝对一名诗人如此称赞、惋惜,不仅在于诗人巨大的文学成就,也在于诗中蕴涵的音乐魅力。

“吟”、“唱”不仅指白诗的文字,更是指诗的音乐美、可歌唱性、流行性,诗人的音乐素养集中外溢。

1.演奏和欣赏音乐《夜琴》:“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数十声。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蜀地的桐树,楚地的丝弦,做成品质较好的琴。

夜深人静,弹着缓慢的曲调,自我欣赏;不为音乐的完美,只为了一时的.安适。

《听歌六绝句》:“都子新歌有灵性,一声格转已堪听。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韵律之美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韵律之美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韵律之美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出色的韵律运用而闻名。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体现了他对音韵、节奏和平仄的精准把握,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动听的美感。

本文将重点探讨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来的韵律之美。

白居易与唐代韵文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而白居易可以说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不仅承袭了唐代古典诗歌传统,同时也赋予了自己独到的艺术特点。

白居易注重音韵、节奏和平仄等方面,使得他的诗歌既富有音乐性又具有感染力。

白居易的音韵技巧白居易在创作过程中经常运用丰富多样的音韵技巧。

例如,他善于使用押韵、叠韵和间接引用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韵律美。

通过巧妙的押韵和叠韵,他使得诗行之间产生一种流畅而有节奏感的联系。

同时,他常常借用他人的诗句或乐曲名等方法来达到表达意思和突出音乐性的目的。

白居易的节奏处理除了音韵技巧外,白居易对于诗歌中节奏的处理也十分讲究。

他在诗歌中运用了各种不同的节奏形式,使得读者在朗诵时能够感受到明快、轻盈或深沉、庄重等不同情绪的变化。

这种巧妙安排的节奏给人一种旋律般的感觉,进一步增加了诗歌的美感。

白居易与平仄运用作为古代汉语诗歌最基本之一要素,平仄也是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非常重视和熟练掌握的部分。

他善于运用平仄对比和转换来营造出动静相济、高低起伏、铺陈开合之美。

正因为如此,白居易的诗歌不仅富有音乐性,同时也特别适合当代读者借助朗诵和吟唱等方式来欣赏。

结语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中展现出的韵律之美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音韵、节奏、平仄等方面的独特运用,白居易成功地创造出了一种兼具优雅与感染力的诗歌语言。

他的作品既凝练而又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迪。

正因如此,白居易被誉为中国文学历史上最杰出的韵律大师之一。

关于白居易及其音乐理论

关于白居易及其音乐理论

白居易及其音乐理论关于白居易及其音乐理论白居易及其音乐理论隋唐音乐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生于河南新郑县一个小官僚的家庭里。

他的童年是在政治混乱、民不聊生的年代里度过的。

这对于他后来能有一些同情人民疾苦的诗歌与理论有一定的影响。

贞元十六年,他开始跨入仕途。

元和三年被任为左拾遗。

当时,唐王朝日趋衰落,一班权贵掌握了朝政。

他们互相争权夺利,又不断横征暴敛,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

面对当时的现实,白居易曾几次上策,力图改革弊政,结果反而得罪了当权者,几乎引来杀身之祸。

元和十年以后,他早年受佛、道两家影响的消极思想渐渐抬头,不过他后来在杭州、苏州刺史任上还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好事。

会昌六年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白居易很爱音乐,也很懂得音乐,而且还会弹琴。

他对音乐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与元九书》和《论礼乐》等几篇策问里。

首先,他认为,音乐是现实政治的反映。

他在《策林》六十四中就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在《策林》六十九中又说:“大凡人之感干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而形于歌诗矣。

”就是说,歌曲(音、乐)的产生是由于“事”刺激了人的情感的一种结果。

“事”就是与国家人民有关的社会事件,也是现实政治的具体表现。

这种“事”如果与他在《寄唐生诗》中所说的“唯歌生民病”联系起来,就可知道他是主张歌曲应当写人民的痛苦和指责现实政治的弊病的。

这种见解,在当时不能不说是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是很可贵的。

由此出发,他大声疾呼关键在改善政治,在《策林》六十四中他这样说道:“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

他对那些主张取消民间音乐专复“古器古曲”的极端复古派痛加批驳,他说,“臣故以为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音者,在乎善其政,和其情,不在乎改其器,易其曲也”。

他认为乐器只是发音的工具,乐曲是音乐思维所表现的形象,所以它们之为“今古”,与音乐的好坏无关。

他警告那些极端复古派说:“言将此乐(雅乐)感神抵,欲望凤来百兽舞,何异北辕将适楚!”就是说,走这条路要改变现实犹如北去的车子要到南方的楚国去,是永远也达不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白居易诗歌的音乐思想
作者:杜芬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7期
[摘要]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卓越的音乐评论家。

他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流传深远的华丽篇章。

而其中内容上涉及的歌曲、弹奏、舞蹈等方面,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极大地增强了白居易诗歌的个性特征。

本篇从诗人诗歌中的音乐性入手,进而分析其音乐思想,并做一些浅显的总结与评价,加深对这位伟大诗人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 白居易;音乐思想;感情
白居易,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一生流传于世的诗作有2800余首,其中与音乐有关的有近700首。

诗中对各种音乐要素理解透彻,描写细致。

同时,这些篇章也是极为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一、白居易与乐器
白居易酷爱鼓琴并善弹之。

正如他在《好弹琴》中所云:“本性好丝桐”,“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又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船夜援琴》)。

琴成为他赖以寄托、抒发情怀的精神支柱:“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阴雨》)在诗人的心目中,除读书弹琴外,别无所求。

在《履道新居》中写着:“琴书中有得,衣食外何求。


白居易不仅爱琴,而且弹得一手好琴。

“自觉弦指下,不是寻常声”(《寄崔少监》)。

在他家中还专门建造了一个琴亭,为弹琴会友所用。

他最喜爱的琴是“博陵崔晦叔所与”,其“韵甚清”。

琵琶也是白居易的喜爱,一首《琵琶行》更是将音乐的美妙与文学的意境相融合得妙绝入神。

诗人在《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中写道:“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

谁能截的曹刚手,插向重帘衣袖中。

”对“胡啼”“番语”和胡人曹刚弹琵琶的高超技巧大加赞赏。

诗人在《云和》诗中写道:“非琴非瑟也非筝,拨柱推弦调未成。

欲散白头千万恨,只消红袖两三声。

”首句“非琴非瑟也非筝”就是指琵琶,“云和”为阳刚神灵之象征,从题名“云和”及诗意来看,诗人“散恨”不寄托神明,不寄托宗教,而只用美丽的女子弹“两三声”琵琶,即可消除一切烦恼——“千万恨”,可见诗人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和对琵琶的钟爱。

除琴、琵琶之外,白居易对筝、筚篥、芦管等都有研究。

诗人在音乐方面可谓有着深厚功底,这显然与他平日对乐器的了解和思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才能将音乐和文学结合得水乳交融,恰如其分。

二、从《琵琶行》看音乐在白诗中的表现
白居易的《琵琶行》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被认为是中国诗史上写音乐的最为杰出的一首,其写作技巧非常高妙。

它把弹奏者起伏跌宕的思绪贯穿于演奏始终,使其音乐内容具有明确的主题。

写演奏时边写指法技巧,边写奏出的乐音。

写乐音,使用了各种手法:不仅以视觉比听觉,而且以听觉比听觉,强化了音乐的形象;有时同时摹写几种乐音,视觉与听觉同时显露,使人耳不暇接;在摹写乐音时,还注意把描写的手法与诗歌的音韵相配合,从而描绘出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意境;在演奏中旋律不断发生着变化,无论是高亢还是低沉,无论是流利还是涩滞,都能各尽其妙。

演奏过程也起伏多变:由低音入高潮又渐入低潮,最后陡然转入高潮,在高潮中戛然而止。

曲终时再用侧面描写,以烘托其效果,在音乐描写方面,此诗确实达到一个时代的高峰。

首先,作者从“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一环境气氛的烘托开始,在寂静的江面上忽然乐声由远而近,划破夜空,把“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哀伤推引出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是诗人情绪与整个环境气氛的转折点。

此时,江船、江水以及人都出现了一种静止状态,表现一种宁静之美。

接着琵琶声出现,有了“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的句子。

这表现了琵琶女在低沉幽咽的音调中,哀伤到极致,为后来琵琶女的愁恨迸发埋下伏笔。

此时,江上的一切都是凝固的,而唯一留下的空间就是让读者去无限想象琵琶女细腻的内心活动。

这种休止符的运用,将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发挥的惟妙惟肖,用无声托有声,用休止强调乐曲效果,也突出了音乐的主题。

接着,在情绪不断高涨之后,音乐达到了极点,琵琶女的叙述变成了对社会不平的一曲控诉!这控诉势如“银瓶乍破”,又如“水浆迸发”,当演奏者与听众心潮澎湃达到极点之后,“四弦一声如裂帛”,并在最高潮处,琵琶声戛然而止。

此时,“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诗人第二次正面描写休止,再次将听众引入到悲伤的环境中去。

节奏的变化又是作者内心变化引起观众共鸣的又一亮点。

起先,整个环境气氛很平静,节奏平稳。

接着,“轻拢慢捻抹复挑”,似乎是带有吟诵式的散板,节奏自由轻快,抒发琵琶女的感叹,把人们带入一个可以自由想象的空间,紧接着就“急雨”如“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随着情感的触发,节奏在急板和慢板之中交替。

在平稳的慢板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琵琶女在慢慢倾诉,保持了悲怨的感情基调。

在一个无声的休止之后,节奏骤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急切的快板将乐曲推向高潮。

琵琶女的哀怨与诗人内心的感伤,势如汹涌波涛,一发不可收拾。

这种节奏变换,使描述充满了动态效应,赋予了诗句以音乐形象的具体化表现。

白居易大诗人用丰富、传神、生动、准确和形象比喻,将自己对音乐的深刻领悟和独特见解表达出来,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他肯定了音乐的社会作用,强调了音乐内容的重要性。

今天,白居易已成为世界上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甚至已被翻译成各种外文,在各国人民中
间享有盛誉。

他的不朽作品和音乐理论,无论在文学史或音乐发展史上都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崔颖.浅谈《琵琶行》的艺术美[J].职业.2009(12)
[2]吴加才.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3]杨相勇.论白居易《琵琶行》语言的音乐美[J].飞天.2010(04)
作者简介:杜芬(1987—),男,江苏睢宁人,助教,本科,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中高职语文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