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塞下曲其二》
松颜唐诗三百首之三十五:《塞下曲其二》
松颜唐诗三百首之三十五:《塞下曲其二》塞下曲其二【作者】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一、误品先缘识字差饮马:(1).给马喝水。
《左传·襄公十七年》:“ 卫孙蒯田于曹隧,饮马于重丘,毁其瓶。
”(2).谓使战争临于某地。
语本《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子北,师次于郔。
沈尹将中军,子重将左子反将右,将饮马于河而归。
”《史记·秦本纪》:“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以牺三百牢祠鄜畤。
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
”秋水:言剑光冷峻明澈。
前蜀韦庄《秦妇吟》:“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
”秋水似剑,风气如刀,对举,是谓也平沙:广阔的沙原。
南朝梁何逊《慈姥矶》诗:“野雁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 唐张仲素《塞下曲》:“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转蓬根。
”黯黯àn àn:(1).光线昏暗;颜色发黑。
汉陈琳《游览》诗之一:“萧萧山谷风,黯黯天路阴。
” 南朝梁江淹《哀千里赋》:“水黯黯兮莲叶动,山苍苍兮树色红。
”(2)沮丧忧愁貌。
唐李商隐《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诗:“ 江生魂黯黯,泉客泪涔涔。
”临洮:《史记·蒙恬列传》:“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足:足够——充实直译二、心想其人如啖蔗图片来于网络,侵删再识诗家夫子——一个忙于刺上、化下、申心、序事的诗家夫子或以剌上,或以化下,或以申心,或以序事,皆为中心不决,众不我知。
——王昌龄《诗格》松颜客曰:前《松颜唐诗三百首之19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有言“盛唐诗人无数,诗作无数。
然,仅王昌龄一人有诗歌理论作品:《诗格》。
其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并举,乃所谓“诗家夫子”。
”王昌龄之诗家夫子,不独有诗学专著;不独时人、后人学其诗法,更有诗法诗学之外,其以夫子之心,欲教化“上下”也(刺上、化下)。
诗家夫子者,以师心入诗也。
边塞诗对比阅读
边塞诗对比阅读
塞下曲(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①,将军夜引弓②。
平明寻白羽③,没④在石棱⑤中。
塞下曲(其三)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①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②引弓:拉弓。
③白羽:白色羽毛,这里指白羽箭。
④没(mò):陷入。
⑤石棱(léng):石头的突起部分。
1.《塞下曲》(其二)中描写的将军在“草惊风”的紧张气氛下,做出的反应是;《塞下曲》(其三)中描写的将军在“单于夜遁逃”的紧张气氛下,做出的决定是。
从他们的反应中可以看出,这两位将军有
的特点。
2.《塞下曲》(其三)中“”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果敢与勇猛;“”字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两者相衬,表现了的精神。
3.试着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塞下曲》(其三)描述的情景
写下来。
4.我知道的边塞诗句还有:,。
参考答案
1.夜引弓(在夜色中拉弓射箭);欲将轻骑逐(想要带领骑兵追敌);当机立断(果断)
2.逐;满;戍边将士不怕艰苦、英勇顽强
3.黑云遮月的夜晚,大雁高飞,单于的军队趁着夜色逃跑。
我方将军想要率领骑兵追击,大雪从天而降,刹那间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下曲其二卢纶意思解释
塞下曲其二卢纶意思解释前言《塞下曲其二卢纶意思解释》是在任务名称的基础上要求解释卢纶这个人物的含义和背景。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塞下曲、卢纶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并解释卢纶对这首曲子的意义。
一、塞下曲的背景塞下曲是中国古代文人所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主要描写的是塞外边疆地区的风景、人物和战事。
塞下指的是国境以北、山川峡谷交错、气候恶劣的边疆地区。
塞下曲多以壮怀激烈、丰富鲜明的笔触刻画了草原上驰骋的骑兵、绵延的长城和荒凉的边塞风貌。
塞下曲在中国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风貌,也折射了中国历史上的边疆状况。
这些曲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对民族风情和生活方式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外敌的愤怒和抵抗。
二、卢纶的背景卢纶(约公元735年-约公元798年)是唐代文学家、音乐家和政治家。
他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乐府诗人之一,也是塞下曲的主要创作者之一。
卢纶生活在唐朝盛世,曾担任过要职,同时也酷爱音乐和文学创作。
卢纶的作品以塞下曲最为著名,他的曲子大都描绘了边塞的草原风光和战事场景。
这些作品以其雄浑激昂的气势、细腻感人的描写和丰富独特的艺术手法而受到广泛赞赏。
他的作品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祖国疆土的眷恋之情,又表现了对战争残酷和人民疾苦的关怀。
卢纶的作品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创作素材,而且为中国音乐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卢纶的作品流传至今,在中国文学和音乐界都有重要地位。
三、《塞下曲其二卢纶》的意义解释《塞下曲其二卢纶》是卢纶的一首重要作品,通过这首曲子,卢纶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边塞之地的情感和热爱。
首先,这首曲子以具有坚韧不拔精神的塞北战士为主题。
卢纶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描绘了他们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下咬牙坚持的形象,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其次,在这首曲子中,卢纶通过对大漠辽阔和苍茫草原的描绘,将人物融入自然景观之中。
他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写景与人物刻画相结合,既显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又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古诗文《塞下曲四首·其二》赏析
古诗文《塞下曲四首·其二》赏析塞下曲四首·其二唐朝: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四首·其二注释1、黯黯:同“暗暗”;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塞下曲四首·其二鉴赏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
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
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边塞诗——《塞下曲其二》
边塞诗——《塞下曲其二》《塞下曲其二》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塞下曲其二》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塞下曲其二》原文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其二》注释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棱角。
也指多棱的山石。
《塞下曲其二》译文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塞下曲其二》赏析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阴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
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
将军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
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
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塞下曲其二注释译文
塞下曲其二注释译文
塞下曲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的《塞下曲二首》之一,描写了塞北边塞的边疆生活和将士忠勇之情。
下面是《塞下曲其二》的注释和译文:
注释:
1.塞北:指大漠边塞地带,也就是北方边疆。
2.铁骑:指铁甲骑兵,即朝廷出征的军队。
3.肃宗:明英宗朱祁镇,杨慎时期的皇帝。
4.金戈:指武器,象征战争。
5.破陈:指突破敌方军阵。
6.檐车:指军车的装备,用以攻击敌人。
7.弩箭鸣:弩箭发出射击的声音。
8.马蹬声:指马蹄踏地的声音。
9.前朝:指前朝的统治者们。
译文:
北方边塞上,铁甲骑兵忽起来,
君主肃宗号令赐,金戈盛装出行往。
破敌陈阵威风锐,檐车朝敌攻下堂。
弩箭鸣响杀敌急,马蹬声声过草黄。
前朝统治昔已矣,大英雄壮志仍旺相。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之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注释:1、天兵句:谓中原朝廷军队出发往北方遥远的边疆。
天兵,即官兵。
下,发;进。
荒,即荒服,距京城很远的地方。
2、胡马南饮:胡人南侵的委婉说法。
3、从:任随;任凭。
4、衔恩:即感恩。
这里指感皇恩。
5、月氏:也作月支,古代西域城国名。
见《汉书·西域传》。
这里泛指西北边境诸胡。
译文: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简析:此诗写戍边将士的爱国思想。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封建时代的爱国往往与与忠君相关联。
这首诗的爱国思想就是通过“衔恩”来体现的。
“衔恩”是全诗之眼。
首二句写胡汉交战。
三四句写因衔恩不惧百战。
五六句写因衔恩宁愿餐雪寝沙。
七八句写希望破敌国,除边患,使天下高枕无忧。
创作背景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
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王昌龄《塞下曲·其二》原文译文鉴赏
王昌龄《塞下曲·其二》原文|译文|鉴赏《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
其中第二首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塞下曲·其二》原文唐代: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及注释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注释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
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一作“当”。
长:一作“龙”。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鉴赏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塞下曲·其二》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塞下曲·其二》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注释: 1. 饮马:给马喝水。
2. 黑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境内。
3. 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4. 汉将:指汉朝的李广。
李广,西汉名将,善骑射,有“飞将军”之称。
翻译:在昏暗的夜色中,将军带领军队出征,他们在黑山上饮马。
敌人的营帐在黑暗中若隐若现,呼延将军率领精锐骑兵向他们奔去。
战场上,尘土飞扬,战鼓声和喊杀声交织在一起。
将军挥舞着长剑,率领着士兵们奋勇杀敌。
他的身影在战场上穿梭,如闪电般迅速,让敌人闻风丧胆。
最终,将军带领着士兵们取得了胜利,他们高举着战利品,欢呼着胜利的喜悦。
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出征的场景,“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通过对饮马、秋水、寒风等词语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寒冷、紧张的氛围,暗示了战争的紧迫性和激烈程度。
后两句则描写了战斗的场面,“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平沙、日未没、黯黯等词语的运用,使画面更加开阔,同时也烘托出了战场的紧张气氛。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两句诗通过对古代战争的回顾,展现了将军的英勇和豪迈,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将军的英勇和神勇,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中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昌龄的《塞下曲·其二》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诗篇,它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将军的英勇和神勇,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我们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诗鉴赏——塞下曲六首(其二)
唐诗鉴赏——塞下曲六首(其二)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因为是和张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
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
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
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
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清人吴乔曾形象地以米喻意,说文则炊米而为饭,诗则酿米而为酒(见《围炉诗话》),其言甚妙。
因为诗须诉诸读者的情绪,一般比散文形象更集中,语言更凝炼,更注重意境的创造,从而更令人陶醉,也更象酒。
塞下曲(其二)
阅读
塞下曲(其二)
☆[唐]卢 纶
林暗草惊风①,将军夜引弓。
平明②寻白羽③,没④在石棱⑤中。
【注释】
①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②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③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④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⑤石棱:石头的棱角。
也指多棱的山石。
诗歌展台
【解读】
这首诗的大意是:夜里林深草密,忽然刮来一阵疾风,将军从容不迫地搭箭拉弓。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发现整个箭头深深插入一块巨大的棱石中。
传说汉代名将李广出猎时,远远看到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一只猛虎,急忙拉弓射去,箭头居然稳稳地扎入石头之中。
前两句写黑暗的夜晚,林深草密,惊风阵阵。
“惊”字,令人联想到其中有虎,渲染出一种紧张异常的气氛,为下文“引弓”做了铺垫。
后两句借用李广将军的故事,来形容张仆射的勇猛和神力。
诗人希望张仆射能够像李广将军那样守卫边疆,建功立业,令敌人闻风丧胆。
【习作启发】
如果你要赞美某个人物的优良品质或拿手技能,千万不要唱高调似的“贴标签”,那样没说服力,可以通过讲述具体的一件事,就像这首诗里用的方法一样。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东大街
第一小学校 朱红供稿)。
塞下曲古诗其二的诗意
塞下曲古诗其二的诗意
以下是为你生成的内容:
1.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哎呀,你想想看,那树林里暗暗的,野草突然被风惊动,这得多吓人呀!就好像你走夜路的时候,突然旁边的草丛动了一下,你是不是也会心里一惊呢!将军在这样的情况下,立马就拉起弓准备战斗,这是多么勇敢和警觉呀!例子:就像我们玩捉迷藏,突然听到一点动静,不也得紧张起来嘛!
2.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二天早上去找那支箭,竟然深深地扎在石头里了!哇塞,这得有多大的力量和精准度呀!这就好比扔飞镖,一下子就稳稳地扎在靶心最中间,厉害得很呢!例子:你看那些运动员,投掷标枪能扎那么深,不就和这差不多嘛!
3.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那月亮都被遮住了,黑黢黢的,大雁却高高飞起,单于竟然在夜里偷偷逃走了。
这场景,是不是感觉很神秘又紧张呀!就好像小偷趁着夜色偷偷跑掉一样。
例子:我们小时候玩抓迷藏,有的小伙伴也会趁着天黑悄悄换地方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塞下曲》其二真的是把那种紧张刺激的氛围和将军的英勇表现描绘得太生动啦,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特别有意思!。
《塞下曲·其二》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其二》原文及赏析《塞下曲四首·其二》原文及赏析【诗句】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
【意思】饮马渡秋水,秋水寒冷、冷风割面如刀;【全诗】《塞下曲四首·其二》.[唐].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①饮马:给马喝水。
②平沙:茫茫无际的沙漠。
没:落。
黯黯:同“暗暗”。
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③长城战:指开元二年,唐将杀敌数万,“洮水为之不流。
” 咸:都。
④蓬蒿:泛指野草。
【全诗鉴赏】这首乐府曲和《塞上曲》一样,都是表达作者反战思想的。
如果《塞上曲》还是含蓄讽喻的风格的话,那么《塞下曲》就是作者反对,向往和平的直接抒怀了。
诗歌是以长城为背景,以第一人称,用“我” 的视角来描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用水的冰冷刺骨来侧面说明塞外环境的恶劣。
风和刀的比喻,在唐人诗歌里多有运用,如“风头如刀面如割”,应该是那个时期诗人们普遍的`惯用语。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 这两句诗情景交融,很好的写出了作者所见。
从“渡秋水” 到“见临洮”,写实感很强,朴实无华,信手写来,却感伤至极。
“黯黯” 两字叠用,通过声音的重复来表达心中的哀怨,深得诗心。
后四句发幽古之思,写长城一带,历来战争不断,白骨成丘,景象凄惨。
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将功成万骨枯”,多少征战将士的白骨都被遗弃在莽莽野草之间,多少辉煌的人世功名都掩埋在了那漫漫的黄沙之下!全诗写得触目惊心,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非战思想。
【《塞下曲四首·其二》原文及赏析】。
卢纶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古诗带拼音版
卢纶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古诗带拼音版
卢纶塞下曲其二古诗带拼音版
sāi xià qǔ · qí èr
塞下曲·其二
táng dài:lú lún
唐代:卢纶
lín àn cǎo jīng fēng ,jiāng jūn yè yǐn gōng 。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píng míng xún bái yǔ ,mò zài shí léng zhōng 。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扩展资料
卢纶塞下曲其二翻译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动,将军在夜色中连忙开弓射箭。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注释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
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棱角。
也指多棱的山石。
《塞下曲四首·其二》古诗原文和赏析
《塞下曲四首·其二》古诗原文和赏析
《塞下曲四首·其二》古诗原文和赏析
【诗句】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
【意思】想当年长城脚下鏖战急,无人不道意气高;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①平沙:形容广漠沙原的单调荒凉。
黯黯:昏黑模糊的样子。
临洮:古县名。
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而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②“昔日”句: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唐将薛讷等在临洮一带大破吐蕃,杀获数万,洮水为之不流。
这句可能指此事,也可能是概指历史上在这里曾发生过的大小战斗。
③蓬蒿:指篷草蒿荚之类的野生杂草。
【全诗鉴赏】
这首诗从边塞景物的描绘入手,揭露战争的残酷真相,从而激发人们对战争是非功过的深刻反思。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战士们牵马饮水渡过了大河,水寒刺骨。
凛冽的秋风吹到人脸上,如刀似剑,疼痛难忍。
此处写边塞环境之艰苦以及战争生活之艰辛,为全诗笼罩一层衰飒萧条的氛围,为后面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接着三、四句写行旅生活的.单调与枯燥。
此时夕阳尚未落山,士兵们在广袤的沙场上奋勇操练,在昏暗的天色中,隐约可见遥远的军事要塞临洮古城。
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秦长城的西起点。
“黯黯见临洮”一句,既写边疆之近在咫尺,也暗示着战争一触即发。
【诗歌鉴赏】卢纶《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卢纶《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卢纶《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卢伦是塞琳娜的第二首歌吗?原文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找白羽,而不是在石头边缘。
卢纶《塞下曲?其二》注释一阵风。
2、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凌晨3点。
白色羽毛:箭杆背面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的是箭头。
4、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棱角。
也指多棱的山石。
陆伦译《塞丽娜第二首歌》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卢伦《赛斯的第二首歌》赏析《塞下曲?其二》是唐朝诗人卢纶的诗词作品,是一首五言绝句。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景象。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全系五绝,虽然受和诗的限制,但他却善于运用这种诗体。
这种诗体本不必须遵用诗律,五七言皆可,但卢纶凭他出色的文才,以六首精巧的五绝组成了这部如画的佳作。
这六首诗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
塞夏曲第二首是关于夜间狩猎的。
当他看到森林深处的风和草时,他以为那是一只老虎,于是他弯下弓猛烈地射击。
黎明时分,箭射入了一块石头。
通过这个典型的情节,它展示了将军的勇敢。
这首诗的材料来自史料?李将军的传记。
据报道,汉代著名将领李广擅长用猿臂射击。
在担任右北平县长时,他有过这样一段戏剧性的经历:“他四处打猎时,看到草丛中的石头,就把它当老虎一样射了出去。
如果石头里没有箭,他就看着石头。
因为他再射一次,他就回不去了。
”第一句话说将军夜间狩猎的地方是一片黑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刮起了一阵大风,草木丛生。
这不仅解释了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还创造了一种氛围。
游北平是一个有很多老虎的地区。
深山密林是万兽之王猛虎的藏身之地。
大多数老虎在黄昏和午夜从山上出来,“森林黑暗,草被惊吓”,用“惊吓”这个词,这不仅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老虎,它们随时准备出来,造成一种异常紧张的气氛,还暗示着将军是多么警惕,为下面的“弓图”铺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塞下曲其二》
《塞下曲其二》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塞下曲其二》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塞下曲其二》原文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其二》注释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棱角。
也指多棱的山石。
《塞下曲其二》译文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塞下曲其二》赏析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
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阴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
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
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
将军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
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
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
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
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塞下曲其二》作者简介卢纶,(约737-约799),唐代诗人,字
允言,唐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市)人。
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
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
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
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
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有《卢户部诗集》。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