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歌献给谁——论《诗经》雅颂祭祖诗篇的“礼乐”品格
论《诗经》祭祀诗中的祖先崇拜
论《诗经》祭祀诗中的祖先崇拜作者:魏琳来源:《考试与评价》2016年第07期【摘要】中国人向来讲究慎终追远,这种传统使中华民族于无形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不停地鞭策着后人寻求社会的进步发展。
这股凝聚力的体现,不外乎来自于上古的祭祀诗中。
【关键词】《诗经》祭祀诗祖先崇拜神灵化创业之艰英雄主义精神《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祭祀诗”以其鲜明的思想、独特的题材、浓郁的宗教气息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价值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雒启坤给祭祀诗的定义有两种,“广义的祭祀诗指一切写到祭祀或用于祭祀以及赞神颂神的诗歌”汪涌豪对此补充道:“不但包括纯祭祀诗,而且还包括颂赞诗,部分农事诗和史诗。
”而赵沛霖则认为“那些反映生产、生活、战争、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而附带涉及祭祀的诗歌,其中有些只是与祭祀活动有关,但并不是祭祀诗。
”一、对祖先形象的神灵化祭祀作为人神相交的手段,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多方面涉及人们的生产、生活。
詹姆斯对宗教的定义是“人在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其中塑造的神灵形象都是有血有肉、充满了七情六欲的神祗,如《山鬼》、《湘夫人》中的诸位女神,形象塑造几乎没有概念化、抽象化的痕迹。
而《诗经》中的祭祀诗却与其相反,如《周颂》中的祭祀诗,根本没有祖先具体形象的描写,又如《大雅·文王》,关于周文王自身形象的描写仅得“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等寥寥几句话。
再如《周颂·维天之命》,同是祭文王之诗,诗中只对文王之德、文王之惠加以颂扬,极力称赞了文王品德之纯美、施德教之无倦,依旧没有对文王的具体形象加以描写。
二、极力彰显祖先创业之艰难祭祀诗的“祭祀”之义,其重则重在先祖的功业勋烈,而并非在其“神威”或超自然的神力。
《诗经》中的祭祀诗,几乎没有哪一篇对祖先的形象进行过具体生动的描写塑造,但这些祭祀诗却无一例外地对先祖的功德进行过大肆的称赞。
论_诗经_雅_颂中农事诗及其价值
事的忽视, 是其为政 “ 失德”的表现之一。周代 “ 亲耕籍 田”的制度, 也一直为后代各朝所效仿。
!、农事活动成为连结宗族关系的重要纽带。
周人的祖先与农业有着特殊的关系,对农业的发展 有着特殊的贡献。如生而灵异的周人始祖后稷, 为天下带 来了来牟之种, 其功德不仅惠及自己的部族, 且泽及天下 生民。后稷也因此被奉为农神。 《 史记・货殖列传》曾这样 总结周人重农的历史: “ 而公刘适邠, 大王、 王季在岐, 文 王作丰, 武王治镐, 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 好稼穑, 殖五 谷。”祖先对周人来说, 不仅意味着是氏族事业的奠基者 和开拓者, 还是农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农业发展的历程 记载着周代先祖的光荣。因此, 农业对周人来说, 不仅意 味着衣食之源, 更给予了周人一种骄傲的认同感。 而这种认同感, 恰恰迎合了西周政治制度的要求。以 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本政治制度的周代,十分强调尊祖 敬宗。统治者将农事活动作为连结宗族关系的重要纽带, 而加以提倡。从农事诗中可看出, 周代的籍礼是一项全民 性活动, 其参加者有 “ 侯主侯伯, 侯亚侯旅, 侯强侯以” (《 载芟》)。主, 即指周天子, 他以 “ 宗子”的身份主祭, 所以称 “ 主”; 伯, 指诸侯; 亚、 旅指卿、 上大夫。疆、 以指身 强力壮的农夫。 而 “‘ 籍田’上的协作劳动, 主要是为了提 供祭祖用的粮食” "。合族祭祀时, “ 诸父兄弟,备言燕 私”、 “ 既醉既饱, 小大稽首” (《 楚茨》)。在这些周人广 泛参与的仪式中, 在尊祖敬宗的旗号下, 使同宗同族的人 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自然达到了加强 宗族关系进而巩固统治的目的。 农事与祭祀的融合。 "、 在 《 楚茨》、 《 信南山》、 《 甫田》中都出现了 “ 报以介 福, 万 寿 无 疆 ”的 诗 句《 , 大 田 》中 的 “ 以 介 景 福 ”, 《 丰 年 》中 的 “ 降 福 孔 皆 ”, 《 载 芟 》中 的 “ 胡 考 之 宁 ”, 《 良 耜》中的 “ 妇子宁止”。 这些诗歌中都流露出相同的愿望, 希望通过虔诚的祭祀, 求得幸福与安宁。
解读《诗经》之五一部周王朝的兴衰史——《雅》、《颂》中的史诗、颂赞和怨
解读《诗经》之五一部周王朝的兴衰史——《雅》、《颂》中的史诗、颂赞和怨三、一部周王朝的兴衰史——《雅》、《颂》中的史诗、颂赞和怨刺上古时代,有邰——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武功县一带——这个地方,还是一片蛮荒蒙昧的土地,人迹罕见,怪兽出没。
这天,有邰姜氏的女儿姜螈在野外踩到巨人的脚印,忽然怀孕,十月之后,生了个鸡蛋一样的东西。
族人认为这是个不详之物,便将他丢弃。
可是,这个带着胞衣的弃婴却天生具有神奇的本领,把他撇在狭窄的街巷,牛羊见了,便绕道而行,将他弃于树林之中,正遇上砍伐森林,使他得以生还,将它扔在冰河之上,竟有鸟儿张开翅膀覆盖着他,几经磨难,他居然逢凶化吉活了下来。
姜螈族人以为神谕,于是收养了他,起名叫做弃。
这个男孩儿就是周王室的始祖,他应该是最后一代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周人。
他是个天生的农师,他播种的种子总是生机勃勃。
他在舜的时代作农官,遭遇到天灾,他教百姓耕地播种,解决了天下黎民的饥荒,被舜封在他的诞生地有邰,号为后稷。
这就是《大雅~生民》中记述的神奇的故事,它讲述了周民族始祖的诞生过程,在叙述中夹杂着各种神奇的传说,充满了超现实力量的奇迹。
后稷之后,经过了数代传承,周人在夏世丢掉了农官的职位,奔窜到西北的少数民族区域,数代之后,伟大的公刘成为部落领袖,他带领族人,辗转迁徙到了豳地,在这个富饶辽阔的地区建立了新的家园,这次迁移,是周民族繁荣兴盛的前提。
公刘在部落内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族人共同选举部落头领,主要以农业为生,时或有人还粗通一些锻造的手艺,他们还懂得观察太阳的影子来辨别方向,用土地的干湿程度来辨别质量,这样一边累积粮食,一边操练武功,修缮兵器,扩大统治疆域。
几代之后,周民族人丁兴旺,军事力量也日益强大,为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最初的基业。
国人在《大雅~公刘》中,用平实的史笔,如实地纪录了公刘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的业绩。
比之《生民》,这部作品剔出了神话传说的原始痕迹,真正具有了史诗的特征。
此后又经过了约八、九代的时间,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的时代,周民族又举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他们从豳地来到了周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岐县一带,开始筹建家天下的周王朝。
第一章 《诗经》的编集、流传 《诗经》中的作品,从创作年
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
《十月之交》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 讽喻精神的实质
这两类诗表现情感虽有不同,精神实质却
是共同的,那就是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
■讽喻诗人的精神品格: 讽喻怨刺诗的作者被称为讽喻诗人,他们 是周代贵族中 的优秀分子,他们的精神品格 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二 是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 《诗经》讽喻怨刺诗所体现的讽喻精神、 讽喻诗人的这种精神品格对后世的作家、作品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屈原和杜甫就都继承了这 种传统。
《诗经》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其一,《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周人 把诗歌创作看作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 其二,《诗经》是直面现实的情感抒发, 周人用个体的抒情来表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十章 《诗经》的艺术形态
※《诗经》的创作论意义:
一、功利主义的创作自觉
周人带有明确写作目的的创作,造成《诗经》与原始诗歌 的根本不同,标志着中国诗歌创作自觉的开始,并产生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批在明确的政治功利目的指导下创作的优秀作品。
●楚辞的文体特点:
一、宏伟繁复的体制结构
楚辞作为一种新诗体,具有明显的文体特
征,其一就是体制的宏伟繁复。和《诗经》作
品相比,楚辞的大部分作品篇章都比较长大,
而且还有许多复杂的体制形式,如《离骚》、
《涉江》、《哀郢》等篇的乱辞,《抽思》的
“少歌”、“倡”等,这是楚辞体重要的文体 特征之一。
二、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使用
燕飨活动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首先,它们
真实地展现了燕飨活动的场面,表现出燕飨活动中和
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其次,燕飨诗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席上的贵
诗经的编订风雅颂用诗和传诗
诗经的编订风雅颂用诗和传诗诗经的编订风雅颂用诗和传诗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包括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三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另有6篇笙诗,仅存诗题,不在305之内。
2、《诗经》的分类。
《诗经》中的诗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也就是黄河、长江、汉水、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国地区的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雅:正,指王畿的乐歌。
颂,宗庙祭祀之乐歌。
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笙诗《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
这六篇诗都仅有篇名而无文辞。
宋朱熹于集传中称这六首诗为“笙诗”。
《诗经的句式和章法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强烈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韵律的基本单位。
四言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诗经中经常出现的重章叠和双生叠韵的重沓结构读来有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在意以表达和修辞上都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的句式特点是由其音乐性决定的,因为诗经中大部分作品是由乐官收集而来,并加以修改的民歌,或者是有周朝留存下来的祭祀飨宴所用的乐歌。
雅颂与国风不同的语言风格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
从《诗经》的颂诗看古代的崇拜思想
新课程NEW CURRICULUM教学争鸣恩格斯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肉体的灵魂的活动。
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
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于是在远古时代就存在了一种普遍的崇拜现象,颂诗是《诗经》中相对而言研究较少的诗之类型,虽然千篇一律都是赞颂之作,但就其在表现先民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及崇拜思想上,有自己不可磨灭的价值。
直到如今都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值得我们研究并继承。
其中,最有特点的观念在于其崇拜思想,统治者及平民百姓都有所崇拜,而且统治者还用其共同的崇拜对象来教化百姓,达到其统治稳定,社会和谐的目的。
我认为颂诗又可以分为几小类:一、祭祀宗庙颂祖先中国古代长期处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社会,所以其宗祖观念尤为深厚。
在各民族的祖先崇拜中,祖先往往被视为本族的英雄或圣人,甚至被神化为本民族的保护神或天神在世间的代言人。
为此,祭祀祖先,崇拜祖先就成为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祭祀宗庙歌颂祖先这类诗在诗经中很普遍,像《我将》《执竞》《天作》《维天之命》等,这些诗大多用优雅的语调和比兴的手法,展现了祖先波澜壮阔的宏伟功绩,赞颂祖先为后代带来福音和幸福生活的艰辛,表现了古人对祖先的崇拜与尊敬。
比如《我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
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音古)文王,既右飨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这是一首祭祀上天、配祭文王的乐歌。
诗的大意是:我奉祭品祭上苍,有那牛来还有羊。
请求上帝把我帮。
文王美德是榜样,日思安定定四分。
伟大国君周文王,邀他来把祭品享。
我要日夜为国忙,害怕上天真威严,于是永保我周邦。
着重颂“文王之典(德)”,这是周族子孙崇拜文王之根本之处。
《诗经》与《风·雅·颂》
《诗经》与《风·雅·颂》现在的情形,什么都不想讲了。
只是脸上长有一张嘴,总不能只吃饭,不讲话。
读了一辈子书,也终归不能什么都不做。
所以,我决定开始讲讲传统文化,或者说讲讲所谓国学。
我在前面讲过《孔子与春秋》、《文明的冲突与包容》等,比较宏观。
从现在开始,我打算讲讲具体的国学经典著作。
从《诗经》开始讲起,看能否在有生之年把国学(主要是儒学)经典通讲一遍。
今天先谈《诗经》与《风·雅·颂》。
就算是讲诗经的序曲吧,后面我将逐一讲解诗经的具体篇章。
《风》、《雅》、《颂》共305篇,分305次讲解,耗时会很长,预计要讲几年时间。
时间长也挺好,我可以边学习研究边讲解,不至于讲得太疏浅。
1 “诗经”到底是什么意思首先,《诗经》的“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看目前学界对“诗”的解释,基本上都是错误的。
学者们多数说,“诗”就是一个“言”字旁边加一个“寺”字,本义就是在祭祀神灵或先王时,歌舞颂唱所使用的赞语和颂词。
其理由是“寺”就是寺庙,寺庙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地方,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
只要我们细究一下汉字的发展史,就能够发现,在诗经的时代,“诗”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
“寺”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没有出现,只在金文和篆文中有。
上面是一个“止”,下面是一只手加一点,意思是停下来,守护和控制城邑(有些金文中的“寺”字就加了表示城邑的符号,见下图)。
我们知道,在商周时期,“寺”的本义是指设在都城供官员暂住的地方。
那时,官员一般都有自己的方国或封国,在都城只是暂住。
秦代前后,也一直是称都城里接待官员的地方为“寺”。
到了汉代,“寺”开始成为政府机构或官员的官署,比如太常寺、大理寺、御史大夫寺等。
也是在汉代,由于佛教传入中国,逐渐开始将接待西来高僧的地方也称为“寺”。
此后,“寺”既指行政机构,也指寺院,比如大理寺就一直沿用,佛教的道场被称为“寺”也流行开来。
祭祀神灵或祖先的地方称为“庙”而非“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诗经》祭祖诗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诗经》祭祖诗研究综述《诗经》祭祖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祭祖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通过对祭祀活动的描写和对祖先的赞美来表达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追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族制度、礼仪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诗经》祭祖诗的特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和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诗经》祭祖诗的特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祭祖诗。
这些祭祖诗在形式上通常采用了古代的楚辞、豪放的风格,而在内容上则多以记述、颂扬、哀思等为主题,表现出浓厚的宗族意识和宗教情感。
祭祖诗通常是通过对祭祀活动的描写和对祖先的赞美来表达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追念,同时也传达了人们对生命、死亡、命运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思考。
在对《诗经》祭祖诗进行研究时,学者们通常会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学、比较研究、意象分析、文化考据等。
文本学研究是对《诗经》祭祖诗本身的文字、语言、风格、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比较研究则是将《诗经》祭祖诗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以寻找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意象分析则是通过对祭祖诗中的意象、象征、隐喻等进行解读,以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文化考据则是通过对祭祖诗所反映的历史、宗族、宗教、风俗等方面的考证,以还原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思想风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诗经》祭祖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学者们对《诗经》祭祖诗的文本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校勘,以确立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他们通过对祭祖诗的篇目、风格、体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归纳,探索了其中的规律和特点;还有学者对《诗经》祭祖诗中的意象、象征、隐喻、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解读,揭示了祭祖诗所蕴含的宗族观念、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雅颂乐章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雅颂乐章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雅颂乐章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摘要:《诗经》中的颂雅乐章作为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祭祀性质,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类,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集,具有很强的艺术实践性和美学认识的价值,是我国艺术审美经验最早、最形象、最生动的总结,颂雅乐章有着自己比较鲜明的文学特色。
关键词:艺术特征;美学价值;雅颂乐章;一、“诗史”的开端与颂雅诗的叙事特征在《大雅》中,有一组祭祀周人祖先的诗歌,他们叙说着周族的起源发展以至建立国家的全过程。
在这组诗歌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古代传说、历史事件、以及周民族的英雄等都记载在其中,可以说是周民族坚韧前行雄浑昂扬的史诗。
从叙述的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看,它们分别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它们都是西周初年的作品。
展现了颂雅乐章的叙事性。
《生民》是一篇记述周人的始祖后稷创业过程的颂歌。
诗中叙述了姜嫄生育后稷的奇异经过、后稷被抛弃而又被救的传说、后稷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以及缉私上天求的福佑的情况。
全诗共分八章:第一章写姜嫄的祭祀以及履上帝的足迹而感孕的神奇;第二章写姜源生后稷的经过,也具有绝对的神奇色彩;第三章写后稷被抛弃后而不死的神异;第四章写后稷年幼时对农艺有非凡的才能;第五、六章写后稷对农业生产的巨大贡献;第七、八章写祭祀。
全诗既有民间的神话传说,也有周民族的真实历史。
后稷的创业过程,实际上就是周部落劳动人民创业史的真实反映。
在后稷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力,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精神和力量。
后稷成了周民族顶礼膜拜的农业之神。
从后稷开始,周人有了极为盛大庄重的祭祀,藉以祈求上帝来继续福佑农事的兴旺。
《生民》反映了周民族的发生观念和历史观念,及其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同时也曲折地再现了艰苦创业、顽强进取的英雄业绩。
《公刘》是叙述周的远祖公刘率领部落从邰迁徙到豳,在豳地开荒辟地、建屋居住的经过,完全是一位历史人物形象。
《诗经》祭祖诗的礼学内涵
《诗经》祭祖诗的礼学内涵水汶【摘要】近年来,以周代礼乐文化为背景对<诗经>进行研究,是<诗经>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诗经>的美,是浸润着礼乐文化精神的理想美.<诗经>祭祖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却往往被人忽视.事实上,<诗经>祭祖诗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及丰富的礼学内涵.本文拟在考察<诗经>祭祖诗的基础上,试对其礼学内涵进行阐释.【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12)005【总页数】4页(P42-44,78)【关键词】《诗经》;祭祖诗;礼学内涵【作者】水汶【作者单位】铜仁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贵州,铜仁,55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诗经》祭祖诗是指《诗经》中祭祀祖先或用于祭祖的诗歌。
它是《诗经》祭祀诗中最重要的内容,据统计,占到了《诗经》祭祀诗的70 %以上①。
礼,《说文解字》释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1]7可见,它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祭祀。
后来,礼成为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
《诗经》中的祭祖诗与礼俗文化密切相关。
所以,从礼学角度对祭祖诗进行阐释,对《诗经》研究意义重大。
遗憾的是,由于《诗经》祭祖诗文本内容古奥,文化背景模糊等原因,对其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许多问题也尚未得到回答,其中包括《诗经》祭祖诗体现了怎样的礼学内涵等。
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阐释《诗经》祭祖诗的礼学内涵②。
《礼记·大传》云:“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
”[2]1506中在这里,尊尊的直接表现是敬祖;亲亲最直接的表现是子孙们的相亲相爱。
由此延伸开去,“亲亲”最主要的要求是“父慈、子孝”;“尊尊”则表现了君臣之间以及家庭内部的尊卑关系。
尊尊,源于祖先崇拜的观念。
《诗经·大雅·生民》及后来被称为《大武乐章》的组诗等都是这种观念的典型体现。
《诗经》祭祀诗及其政治内涵
《诗经》祭祀诗及其政治内涵《诗经》祭祀诗及其政治内涵《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祭祀诗及其政治内涵,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经》祭祀诗及其政治内涵《诗经》祭祀诗是具有政治和伦理道德教化意义的文学作品,其目的主要是强化所谓先王之“礼”,进而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
《诗经》是周代前段五百多年的诗歌选录。
《诗经》原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颂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它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
祭祀诗也是主要包含在颂这一部分,在学术界已得到公认。
祭祀诗是《诗经》中较早的作品,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用来赞颂神灵、祈福禳灾的诗歌。
祭祀诗的篇目虽然比不上弃妇诗和情诗,但其题材独特,民族特点鲜明,并有浓郁的宗教气息和文化价值,在“诗三百”中占有重要位置。
祭祀诗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
这类诗篇主要以《周颂》为代表,其中心内容是赞美在位的周王或其祖先的功德。
从远古时代到周代,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已进步许多,但原始社会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作为一种深层次文化积淀下来。
祭祀活动是为了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把整个社会通过集体活动联结起来。
进入阶级社会后祭祀转化为权利的象征,周王朝崇尚敬天尊族,祭祀天地以周祖后稷、文王配天,其政治指向十分明显,实际上是说明其政权受命于天,祭祀先王维护宗族组织,又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
《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儒家言“礼”,“礼者,贵贱轻重皆有称者也。
”可见,“礼”的用意,即在于表示等级制度:其中包括种种规则、典礼仪式,以及表示身份的服饰、旌旗、宫室、器用。
祭礼列为五礼(吉、嘉、宾、军、凶)之首,被古人奉为国家和个人精神生活的头等大事,祭祀关乎国家的政治、文化制度。
一、周人的祭祀之义注重“以德配天”,从而为周王朝规范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奠定基础。
《诗经》颂诗的仪式属性与歌唱内容
《诗经》颂诗的仪式属性与歌唱内容李辉【摘要】The ode singing in The Book of Songs originated from the ode to god in religious ceremony , there-fore, ode singing is the originalcontent .In addition, Zhou Song has another three kinds of musical poetry———dance poem, the singing of the speech content and the singing of the ceremony content , which reveals a variety of content and complicated patterns , also reflects th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entation of peoms and the spirit of the ceremony in Zhou Dynasty .% 《诗经》颂诗歌唱源于宗教仪式上的献神颂歌,因此,诵辞类歌唱是其最原本的内容。
此外,《周颂》另有三类乐诗———舞诗、“礼辞”内容、仪式内容的歌唱,展现了颂诗歌唱的多样内容和复杂形态,也体现了周人对歌诗旨向与仪式精神的重新理解。
【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颂诗;仪式属性;歌唱内容【作者】李辉【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2“颂”作为《诗经》诗体之一,历来歧解不一,诸家从内容、舞蹈、音效、所用乐器等各个侧面立论,因而有颂赞说、舞容说、声缓说、乐器说等。
然诸说仅从外在呈现效果立说,仍有偏差,未能尽道颂诗的本质特征。
《诗经》中的周颂
《诗经》中的周颂《周颂》是《诗经》篇章之总名,为先秦时代的诗歌。
共三十一篇。
多为西周初年的作品。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诗经》中的周颂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中的周颂颂是《诗经》中三部分风、雅、颂的颂,它是贵族在宗庙中祭祀鬼神和赞美祖先、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其中周颂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从中可以看到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
《周颂》清庙之什《清庙》於穆清庙,肃雝显相。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不显不承,无射於人斯。
《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
肇禋,迄用有成。
维周之祯。
《烈文》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
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
於乎前王不忘!《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於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
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既右飨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时迈》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
薄言震之,莫不震叠。
怀柔百神,及河乔岳。
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时夏。
允王保之。
《执竞》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
降福简简,威仪反反。
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周颂》臣工之什《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
王釐尔成,来咨来茹。
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於皇来牟,将受厥明。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诗经》祭祖诗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诗经》祭祖诗研究综述《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被称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
其中的《祭祖诗》是《诗经》的一个重要部分,记录了古代人民祭祀祖先的仪式和心情。
本文将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诗经》祭祖诗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对《诗经》的研究逐渐深入,祭祖诗的研究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研究者们通过对《诗经》祭祖诗的分析和解读,深入探讨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者们通过对《诗经》祭祖诗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诗经》中的祭祖诗通常以表达敬意、祝福祖先、祈求祖灵庇佑等方式开篇,然后通过描述祭祀仪式的细节和仪式的意义来展开。
《周颂·清庙》中的“丰年稔熟、垂衣裳服”描绘了古代人民祭祀时的盛况和对丰收的积极期待。
研究者们通过对祭祖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的分析,深入阐述了古代人民对祖先的敬重和思念之情。
《诗经》中的祭祖诗通常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物体等寄托情感。
《周颂·清庙》中的“雨石块块、日石烁烁,未始有用,时维大觋”以及“历予子兮、予出维子,宁赐之乐!”表达了对祖先恩德的景仰和敬意。
研究者们还通过对《诗经》祭祖诗的文本考证和解读,追溯了祭祀活动与古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他们发现,《诗经》中的祭祖诗虽然呈现了较为正面的形象和意义,但实际上它们的编排和改动受到了当时政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周颂·长发》中描述了周朝的祭祀活动,但其中暗示了周朝与商朝的交替和王权的合法性的争议。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诗经》祭祖诗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对《诗经》和古代社会的认识,还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相信随着对《诗经》祭祖诗的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古代社会和人民精神生活的理解还会更加全面和深刻。
《诗经》“颂诗”的内涵是什么
《诗经》“颂诗”的内涵是什么《诗经》“颂诗”的内涵是什么《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我国两周时代的诗歌,是我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风”的含义是指风俗、风情、风范、风格、风采、风度、风骨、风光、风华、风化、风纪、风貌、风靡、风气、风尚、风昧、风闻、风物、风雅、风烟、风潮、风传、风致、风行一时、风云变幻、风云人物等,是平民百姓随口唱的民间山歌。
《雅》则要按时间、地点、人物等不同环境进行咏唱的小型宴会上的酒歌。
那么《颂》是什么呢?《颂》就是祭祀颂歌。
《颂》分三类,一是《商颂》,一是《周颂》,一是《鲁颂》。
《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五篇,即《那》、《烈祖》、《玄鸟》、《长发》、《殷武》,是殷商初期一次大的祭祀仪式,在歌唱了商民的祖先契后,歌者颂扬了成汤继承契的思想与行为,南下征伐荆楚之地。
在《长发》中,征伐荆楚应是成汤王的一次较远、较大的战争,尔后便天下太平,众国来贺。
歌者在意的不仅是歌颂成汤王的功绩,他主要歌颂的还有商国立下的很多规矩、规则,成为各小邦国效法的榜样。
成汤王在推翻了夏桀后,在伊尹的帮助下,制定了很多治国原理和规则,在平定战乱后,便推广了这些规则,使得所有臣服于殷商的诸侯小邦国也得以改进。
所以颂中说:“稼穑匪懈”,就是明显地推广农业种植。
分封建立诸侯邦国其实在此时已经开始,只不过成汤王是小规模分封,没有象周武王、周成王那样大规模分封。
如果没有成汤王的分封建立诸侯邦国,那么历史发展到周武王时期,人们也就不可能大规模分封建立诸侯邦国。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封建立诸侯邦国是大国统治的一个较为成熟的经验。
整个《周颂》,如果连起来看的话,是在一个祭祀仪式上所有的颂歌。
开始的《清庙》,即是周成王率领百官在宗庙祭祀周文王,颂唱清静纯洁的宗庙。
然后《维天之命》是周成王歌颂上天的美好,第三首《维清》则是周成王歌颂文王之德的,第四首《烈文》还是一首歌颂周文王的颂歌。
周武王消灭商纣王后,就开始了分封建立诸侯,而武王仍把这归功于文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周颂》三十一首诗篇,都是祭神的乐章 吗? 这些诗篇祭神有重点吗? 本文探讨这些问题, 以此明确《 诗经》 篇章的礼乐品质。
的德行可上配于天。 除《 思文》 外,此类献神的祭祖 诗还有 《 维 天 之 命》 《 天 作》 《 我 将》 《 执 竞》 《 潜》 《雍》《丰年》《 载芟》 《 良耜》 等。 此外,有些不属于 “告神明”的篇章,如《 清庙》 《 维清》 《 臣工》 《 噫嘻》 《有瞽》 《 有客》 《 振鹭》 《 敬之》,以及《 载见》 《 闵余 小子》《访落》《烈文》 《小毖》 等,竟有十余篇,占《 周 颂》 篇章的三成以上。
第 39 卷 第 4 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39 No.4 2019 年 7 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ul. 2019
一、《 周颂》 非全为“ 告神明” 篇章 将《 周颂》 诸篇视为宗庙祭祀神明的篇章,由来 已久。 起码汉代人就这样理解,如《 毛诗大序》 曰: “颂 者, 美 盛 德 之 形 容, 以 其 成 功 告 于 神 明 者 也。” [1]568其“ 告神明” 云云明显承认《 周颂》 诗篇祭 神明的性质。 可是,以《周颂》三十余首诗篇与《 序》 说相验,颇成问题,三十余首诗篇并非全是 “ 告神 明” 的篇章。 这一点早在南宋时期的王质就在其 《诗总闻》 中提出质疑。 他说:“《 序》 拘于‘《 颂》 以 成功告神明’ 之意,故皆以神明祭祀为言……强而 归之。” [2]319另外,审读《 周颂》 诗篇内容,还可以发 现,就是那些属于“ 告神明” 之诗,其所“ 告” 的“ 神 明” 又很不 平 均, 只神上。 因而,可以说《大序》“ 告神明” 之论颇 为含混。 此外,以《 序》 说验诸《 鲁颂》 《 商颂》,结果 也一样。 不过,这里专谈《周颂》。 应当承认,《 周颂》 诸篇中,的确有符合《 大序》 概括的“美盛德” “ 告神明” 的篇章,如《 思文》,赞颂 后稷: “ 思 文 后 稷, 克 配 彼 天, 立 我 烝 民, 莫 匪 尔 极。” [1]1271就是献给神明的诗,称颂后稷“ 立我烝民”
颂歌献给谁
———论《 诗经》 雅颂祭祖诗篇的“ 礼乐” 品格
李 山,蒋清宇
(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诗经·周颂》的诗篇并非全如《毛序》所为“告神明”的献祭乐章,而就那些献祭神明的诗篇看,也不是 所有祖宗都有得到祭祀献歌的待遇。 《周颂》祭祀诗在祭祀对象上有两个中心:周文王与后稷。 献颂周文王,是因为 “ 文王受命” ,祭祖诗篇宣明这一点,其意义有两方面,其一为确证西周王朝的法理基础,其二在凝聚众多文王子孙和 那些殷商遗民。 献歌始祖后稷,歌颂其“立我烝民”的功德,则是有意把周人的历史与尧舜的文明统绪相连,从历史 的维度确证周代统治的合法性。 由此,古老的祭祖之礼,嬗变为新的礼乐文明的组成部分。
收稿日期:2019-05-10 作者简介:李山,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献。
90
第 39 卷 李 山,蒋清宇:颂歌献给谁
种人:一 是 “ 济 济 多 士 ” [1]1257 , 从 “ 秉 文 之 德 ” [1]1257 看,是周的同姓即文王的子孙。 二是“ 骏奔走” [1]1257 者,非周 文 王 子 孙, 联 系 《 大 雅 · 文 王》 “ 祼 将 于 京” [1]1086 及 《 周 颂 · 有 客 》 “ 在 彼 无 恶, 在 此 无 斁” [1]1280 句看,很明显为殷商子孙,他们是助祭者。 诗篇内容显示,歌唱不是献给文王神灵的,而是称赞 文王宗庙的庄严肃穆,称赞祭者与助祭者的众多和 做事敏捷,应属于祭祀前“ 序曲” 之类的歌唱。 《 维 清》 ,《 毛序》 说是 “ 奏象舞也” [1]1259,是说诗篇为演 奏“ 象 舞 ” 之 前 的 乐 章。 而 《 烈 文 》 有 “ 锡 兹 祉 福” [1]1261 句表明了诗篇的用处。 一般祭祖之后,有 一个向神灵子孙及有关人员分发胙肉的礼节, 称 “锡福”,可知诗篇是祭神即将结束的乐歌。 所以, 诗篇接下来就如对参与祭祖之“辟公” 们作出“ 无封 靡于 尔 邦, 维 王 其 崇 之; 念 兹 戎 功, 继 序 其 皇 之” [1]1261 的告诫。 据此,严格说诗也非“ 告神明” 的 乐章,而是借助祭祖机会申明政教。 与《 维清》 《 烈 文》相似,见于《 周颂》 的《 载见》 《 有客》 《 访落》 三 诗,都称神灵为“ 昭考” 或“ 皇考”,很明显都是指代 周王死去的父亲。 而且,诗篇也不是“ 美盛德之形 容” ,而是呼告神灵“ 念兹皇祖,陟降庭止” [1]1289,且 格调十分悲伤,因而笔者曾言这三首诗篇实际是周 穆王为死于汉水的周昭王招魂之作[3] ,与一般意义 上的祭祀诗篇有很大不同。 就是说,诗篇内容属性 与《大序》关于“ 颂” 的概括相去甚远。 《 周颂》 诗篇 内涵的多样,用途的多样,由上述简略的说明,也可 见一斑了。
这些不符合 《 大序》 概括的诗歌, 情况又有不 同。 明显不符合的,如《臣工》《噫嘻》,据其内容,或 为王者发布“ 庤乃钱镈,奄观銍艾” [1]1273-1274 的麦收 动员令,或为王者“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1]1274 的亲 耕典礼乐章。 有人可能会说,王者亲耕有祭神之礼, 王者发布收获命令应该在祖庙,古人称“ 告神明” 或 以此为据。 可是,诗篇毕竟有题材之分,农事活动中 的祭祀神明 只 是 诗 篇 显 示 的 内 容, 终 非 诗 篇 主 旨。 相同的情况还有 《 周颂》 的 《 振鹭》 《 有瞽》 和 《 有 客》。 《振鹭》《有客》都言及“ 客”,应该是表现周家 之“客”前来的诗篇,《 有瞽》 则言擅长鼓乐之“ 瞽” “ 在周之庭” [1]1281 , 明 显 也 不 是 祭 祀 神 明。 《 敬 之》 观其内容很明显是新王继位大典上的乐章。 还有一 种情况,是诗篇看上去与“ 告神明” 有关,可仔细审 读却只能算是与祭神有关的诗,而非赞颂神明。 如 《 清庙》 描写的是肃穆的祭祀场合,及参与祭祀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