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南北佛教石窟的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南北佛教石窟的差异
我国的佛教石窟艺术源远流长,现存的许多知名石窟不仅是我国佛教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我国宗教旅游的重点景区。

本文从地理分布入手,将我国主要的佛教石窟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研究分析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对今后更好地保护石窟和开展石窟旅游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标签:佛教石窟南北差异
1 我国佛教石窟简述
石窟起源于印度,大约从公元三世纪开始,中国的佛教徒也开始开凿石窟。

公元五至八世纪是中国石窟发展的最盛期,最晚的为公元十六世纪。

我国石窟文物的主流,是佛教文化的遗存;除了本身所蕴含的宗教、美术、雕塑、建筑等文化内涵外,石窟还包含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药、地理、书法、民俗等丰厚的历史信息,在我国文物和旅游资源当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看,中国的石窟可分七类:①窟内立中心塔柱的塔庙窟;②无中心塔柱的佛殿窟;③主要为僧人生活起居和禅行的僧房窟;④塔庙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⑤佛殿窟内设坛置像的佛坛窟;⑥僧房窟中专为禅行的小型禅窟;⑦小型禅窟组成的禅窟群。

中国的石窟是以建筑、雕塑、绘画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为弘扬佛教思想、为僧侣们的出家修行服务的。

2 我国石窟艺术的南北差异
2.1 南北石窟的布局有差异目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窟单位中有云冈、敦煌、大足、龙门四处,但是其中位于我国北方的就有云岗、敦煌和龙门三处,而位于我国南方的仅大足一处。

未能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又在我国有很大知名度的石窟,如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内蒙古阿尔寨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也均位于我国的北方,南方有较大知名度的石窟只有浙江杭州飞来峰的宋元造像。

2.2 南北石窟体现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有差异中国石窟在南北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形成了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

2.2.1 北方地区。

新疆地区石窟内采用泥塑像和绘制壁画的方法制作,在焉耆和吐鲁番一带,还在有的洞窟前面用土坯砌成前堂,或者直接用土坯来砌建洞窟。

新疆石窟多塔庙窟、大像窟、僧房窟、禅窟以及不同形制洞窟构成的组窟,也有少量的禅窟群。

焉耆、吐鲁番一带还有洞窟前面接砌土坯前堂和竟用土坯砌建的洞窟。

这些不同形制的洞窟,除一般僧房窟外,窟内都绘壁画,绝大部分原来还置有塑像。

塑绘内容,中原地区石窟形制多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也有少量禅窟和禅窟群。

主要造像有三世佛、释迦、交脚弥勒、释迦多宝对坐、千佛和思维像,其次有本生、佛教和维摩文殊对坐像。

七佛、无量寿(阿弥陀)、倚坐弥勒、观世音和骑象的普贤像等。

窟内壁画盛行排列多种经变的新形式。

佛龛
两侧流行文殊、普贤相对的布局。

2.2.2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除个别地点外,摩崖龛像多于洞窟。

南京栖霞山龛像和新昌剡溪大佛,原都前接木构殿阁。

广元一带的石窟形制多属佛殿窟,少数为塔庙窟。

主要造像除释迦外,多无量寿(阿弥陀)和弥勒倚坐像,还有释迦多宝对坐像。

四川岷江、嘉陵江流域诸窟龛盛行倚坐弥勒、净土变相和各种观世音造像。

四川大足大佛湾造像内容更为庞杂,除佛传、经变、观世音等形象外,还有祖师像和藏传佛教形象。

杭州西湖沿岸的窟龛多雕阿弥陀、观世音和罗汉像、藏传密教形象。

3 产生差异的原因
3.1 佛教及佛教艺术进入我国的路径不同造成石窟在我国分布的不同,由于石窟在空间上所处位置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南北方石窟的分布和特点有所不同。

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中西交通的不断发展,佛教及佛教艺术也自西域进入河西走廊,而佛教传入我国的主要路线也就是经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进入中原。

石窟艺术形式自公元的1世纪在古印度兴起后,随着佛教的四处流布而迅速向域外传播,石窟艺术最早越过葱岭传入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随后,石窟开凿步步东进,由河西而中原北方地区,由中原北方地区而南方广大地区,星星点点铺展开来,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石窟艺术。

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主要通道以外,我国还有西南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与佛国印度相连,而四川和浙江则分别在上述两条佛教传播通道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之中方才有大足石刻以及杭州飞来峰造像的地位。

从石窟艺术的传播路线可以看出,由于当时中国的北方是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所以佛教的传播在各种因素的合力推动下,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远胜于当时相对落后的南方,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中国佛教石窟的分布北方密集、南方稀少的特征。

同时我国疆域广大,地区间的差异,南北文化的差异十分明显,它决定了我国的石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和南北特色。

3.2 南北气候差异使石窟保存的难度有所不同,同样导致现今南北石窟布局的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纬度跨度大,南北气候的差异较大,造成中国气候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和气候复杂多样两大特征。

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四季分明,南北温差较大。

中国拥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从南到北可划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六个温度带;根据水分条件,从东南到西北可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对石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量、季风、日照和湿度等方面。

石窟中壁画和彩塑颜料层所施的天然矿物颜料本身比较稳定,在北方干燥和稳定的环境里,一般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不易变色和褪色。

地仗层含有的麦草、麻、棉花、笈笈草、芦苇等材料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不易霉变、腐烂,随之使地仗层在稳定的小气候环境里的物理应力比较小,不易脱落,保持了壁画和彩塑的牢固性。

与南
方潮湿而多变的气候特点不同,北方气候干燥和小气候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得许多洞窟的壁画和彩塑能比较好地得以保存下来,这也是我国南北方石窟分布有较大的差异的原因。

3.3 石窟由于在时间上所处年代不同,从而导致了南北方石窟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不同。

以列入世界遗产的几座石窟为例,敦煌、云岗和龙门石窟均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而大足则于唐末时期开凿,盛于南宋。

而没有列入世界遗产的石窟,北方的天水麦积山石窟仍然是开凿于南北朝时期,杭州飞来峰则是开凿于五代十国至元朝。

我国北方和南方的石窟由于发展时代的不同,受当时社会对佛教的理解、所处朝代统治者对于佛教的态度、民众对于佛教的接受程度、汉地佛教的发展状况、佛教雕刻艺术发展的水平等各个方面的不同,造成了石窟的发展水平南北差异较大。

尤其反映在石窟所体现艺术风格的不同上。

如北方石窟相对于南方石窟,对于儒教和道教的反映程度就有很大差异,大足能够有儒释道三教神仙合一的洞窟,这是在北方众多石窟所处年代之中三教的融合程度无法达到所致。

而唐宋年间社会发展很快,艺术风格和水平也上了更高的台阶,在修建石窟时,由于宗教的地位,所反映的必然是各个时代艺术的巅峰水平。

所以南北方的石窟由于所处不同的时代,所反映的艺术特色当然也有所不同。

4 结语
我国各地都有规模大小不同、风格千差万别的佛教石窟、摩崖艺术,构成了独特的佛教旅游名胜,旅游者通过对这些生动直观的佛教艺术品的观赏,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宗教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通过探寻我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南北差异,能够对石窟艺术的深入研究有很大帮助,对今后更好地保护石窟以及开展石窟旅游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晓光.旅游与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徐恩存.中国石窟[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辰闻.宗教与艺术的殿堂—古代佛教石窟[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张法.空间形式与象征意义:佛教石窟从印度到汉地的演化[J].浙江学刊1999,(1).
[5]宿白.中国石窟研究[M].文物出版社,1996.
[6]卢秀文.中国石窟圖文志[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
[7]张豫.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探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