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社会学概论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社会学概论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第一篇:期末社会学概论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试以相关社会学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毕业生反而就业难,就业压力大,对此高校,教育部,用人单位及社会各方面应有力配合,积极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把正确的职业理想与务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学理论
前言:随着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走向“大众化”,目前,大学生就业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些本科毕业生到技校“回炉”的现象。
在当前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上,技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比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还要高一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比较严峻的形势。
大学毕业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社会性问题呢?我认为从社会学理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大学生不能正确地了解自己
首先是自身的素质,现在的大学生受以前的思想的影响,给自身定位颇高,对有些岗位不愿意做,其实针对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有很多岗位已经与原来的工作内容有很大差异,但因为受传统观念影响,高学历的人不愿意从事这样的岗位,低学历的人又不能适应这样的岗位,造成科技与人才的浪费。
比如在现在的招聘会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拿着简历投很多家单位的多个岗位,这看起来相对增加了我们的就业成功几率,但很多时候这些简历的投放都是无效的。
我们应摆脱这种盲目的状态,了解自己的优势何在,自己适合哪类工作,哪些岗位。
投放简历前,我们应问问自己,我期望找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我为什么要找这份工作?我的能力、性格等是否胜任这项工作?明白了这些问题,很自然的就会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应聘,也会大大地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因为是有明确方向的,去应聘的是自己最期望
得到,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其次,在专业方面的专业技能欠佳,现在的大学生缺少经验。
“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形成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就业鸿沟。
因此,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就迫在眉睫。
再次,就业的地区定位。
客观上讲,发达城市的就业机会确实很多,但同样就业的人数也很多。
高学历的人才跻身激烈的就业市场,所谓万军难过独木桥。
因此我们不妨拓宽自己的眼界,着眼一些其他城市的就业岗位。
没有必要非留在大城市,很多地方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等我们去开拓。
二大学生数量过剩,供过于求。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初,全国每年仅招收20多万大学生。
到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也只有108万。
自从98、99年大学扩招以后,到了2003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380万,2004年突破420万。
而200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已是599万人。
这样一个无限制的扩招,使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
而且更主要的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大学生数量剧增,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每一个经济增长1%带来80~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1000万人失业。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三,企业存在的各种就业问题
首先,不是大学生挑,是企业太挑!相信经常去人才市场的人都知道100%的企业招人都是招有XX年XX行业工作经历。
试想一个大学毕业生就算再怎么放平常心也不可能找到工作啊,你要知道他们是刚毕业的哪来工作经验啊。
甚至好多企业直接写上应届生免投。
试想人家有那么多年经验的人为什么要到你们厂里去啊,厂多的是!当然作为大企业响应国家政策勉强贴出招应届毕业生的那是个别现象。
太少了。
也就造成了几百甚至几千个人竞争一两个岗位的事情。
其次,企业的心态不对。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抱怨现在的大学生太不厚道了,在我这个厂里学会了什么技术就跳槽到了别的企业。
于是形成了一个恶性的观念,宁愿招高中,技校的,大专也不招大学生,怕他们干不长。
再次,很多企业的制度不对!企业欺骗了我们!劳动法早就有了,但是是个人都知道,真正完完全全遵守劳动法的企业是没有的。
很多企业招大学生进去后,一年下来是那个样,两年下来还是那个样,三年下来又是那个样。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完善的奖励制度,一般惩罚制度每个厂都做的不错!既然没奖励,结果我认为是很自然的------走人。
在一个地方无论你多努力还是那样你会干下去吗?这一点相信大家遇到的多了,几乎每个企业在招聘和面试时说的和实际进去工作后遇到的都不一样,有的是差一点还好,有的是差很多很多。
满怀希望进去后变成满怀失望,如果不走人还干的话是对这些恶心企业的纵容!
四大学的发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迁
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
由于盲目扩招,高校承载能力有限,再加上诸多社会问题的影响,大学生整体素质明显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高校在教学理念上还不能与时俱进,使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大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
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
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
五,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大多数高校学生因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晰、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择业等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样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不能等到快毕业时才来临时突击。
要通过多种形式、方法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帮助高校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改变传统就业思想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应对新变化;帮助高校学生学习、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客观认识自我、准确职业定位、科学规划未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能力培训,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让大学生赢在职场起跑线,成为抢手的职场新人。
六政府的对策力不从心
多年来,我们总是感觉国家在这个问题上还缺乏前瞻性,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统盘规划,等到问题严重了,才来想办法,这终究不过是在亡羊补牢。
为什么扩招的时候就不多想想就业呢?为什么不及时针对现实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应对?
结束语: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所以我们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处理事物的能力,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以适应社会。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把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能力。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能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才能立足于社会。
只有正确的处理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要,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解决大
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甚至发出“毕业即失业”的感慨。
毕业生手拿高校毕业文凭,却无奈英雄无用武之地。
即便政府每年提供约 900 万的就业机会,可对于庞大的待业人群,无异于饮鸩止渴。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的总体趋势
一、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1.、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
”自从 2000 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1 年毕业生的人数是 2001 年的 5 倍多。
据教育部统计,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280 万,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 73%;2008 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 559 万,大学生就业率为 70%;;在 201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表示,2011 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 77.8%,连续 9 年保持在 70%以上; 201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 680 万人,700 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等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
可① 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2、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的。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不匹配,引发了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
所以,出现了结构性过剩。
3、,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
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
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
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二、当前就业形势成因分析
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高峰期,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
此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 走向“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据教育部统计,2002 年只有145 万高校毕业生,而 2011 年达到了 660 万,10 年间增加了 515 万,而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到求职队伍中来。
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择业由计划分配体制的统包统分变成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但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
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作用,用人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还有待完善。
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市场不规范,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到优化。
在毕业生觉得“一职难求”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感叹很难招到满意的人才。
4、.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
“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
《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 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 5%。
”[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与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好高骛远,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 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
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
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5.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理论指导,仅仅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 1/3 的人,有 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
”[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6.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 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
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痛失工作机会。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路在何方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
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
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其二, 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
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
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
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
因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
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
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
费。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
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
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
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
结合材料,我想谈一下我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见解。
大学生是我国的主要人才来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突出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艰难。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呢?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业形势艰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形势的需求所导致。
首先,大学生就业难是不是就意味着大学生过多呢?中国的就业市场,从其特点来看,还是一个分割的市场。
比如农民工竞争的就业市场和大学生竞争的就业市场并不是一个市场,二者之间难以替代。
在这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技工的就业市场,往往是大学生不愿意做而农民工还做不了的工作。
我国经济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产业升级阶段以后,这三个就业市场都面临新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其实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与城市化紧密相连。
但我们的增长方式是工业占主导,工业产出占GDP的比例之高,在世界各国中少有。
而城市化又滞后于工业化,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是职位供给不能满足就业需求的快速增长。
那是不是我们大学生数量过多了?有人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批
评大学扩招的政策。
但问题不在这里。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增长,要求孩子上大学,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基本需求,我们应努力满足这个需求,而不是抑制这个需求。
何况谁也抑制不了这个需求。
另外,经过这么多年的扩招,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也才达到23%。
中等收入国家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一般都在40%以上,发达国家至少在60%以上。
所以说问题不在这,在我看来,主要问题在以下几方面:
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二、选材难: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
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
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自我认识不够: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
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
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
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六、学生及家长的择业观念错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
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