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6篇)
注重活动性体验篇一
人的活动是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的统一,理性活动通常指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一逻辑推理,并进而指导实践活动。
非理性活动是指人的非逻辑、非条理化的活动,是人以非理性精神为前提和基础,凭借各种非理性精神形式(如本能、欲望、需要、意向、动机、希望、愿望、情绪、情感、意愿、信念、信仰等),依*各种非理性方法(如想象、幻想、直觉、灵感、猜测等),来表达主体需要或客体属性的
心理活动过程。
理性活动主要形成人的理性精神,非理性活动主要形成人的非理性精神或人文精神。
完整的人的发展是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的协调发展和统一。
现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种唯认知。
唯理性教育,而失缺了非理性的情意活动。
只强调对记忆、思维、认知等的训练和培养,过分偏重理智性的、概念性的知识分析,缺少引导学生对价值。
美的理解和感受,重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轻情意发展和人格熏陶,忽视对于人的心灵的育化和情感的关怀,学生自身的希望、意愿、情感和态度常为教育者所忽视。
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是失缺人文精神的不完整的人。
活动教学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相互交织,重视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的相互融合。
不仅应关照生活在现实和未来中的人为求得生存发展而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应关注活动
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价值,关心学生在情感、价值、意志等方面的体验。
活动性体验是一种依存于活动主体的主体性体验,它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内心体验。
如在人文性活动中,他们经历着对于美丑的感受,积累着对于生活的理解与反思。
在科学活动中,不纯粹是知识的累积和理性的推理。
论证,也经历了情感的体验,如发现、探究活动中需要运用直觉、幻想、想象等。
就学生的发展而言,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本身,是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
可以说,正是活动提供了一条有效培养学生非理性精神的理想途径,正是活动给与了学生体验生命成长意义、培养完满人格的机会。
公开课教学反思篇二
《金色花》是诗人泰戈尔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
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
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
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在本课教学时,我紧扣教材围大纲进行备课,教学。
首先抓住本课重点难点各个击破,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
在朗读中去感受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不是
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
)其次,在学生了解把握本散文诗的写作特色之一借物抒情的手法后,让学生进行创意表达。
整堂课的教学过程环节清楚:由儿歌《娃哈哈》导入新课,用花喻人,从而使本课的难点迎刃而解了。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在深入探究这一环节时,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全面准确的理解感悟诗歌内容及情感。
又为创意表达奠定了基础。
我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一块去感悟诗歌。
借助音乐,图片,通过朗读,理解,想象来逐步感悟。
教学方法,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进行朗读,理解,感悟,表达。
本堂课的教学不能说是一堂高质量的课堂,也有不完美的遗憾。
由于朗读环节花时过多,导致“创意表达“这一教学环节未完成。
我原设计通过《金色花》的教学后,让学生真正掌握借物抒情这一写作方法进行作文训练,我还准备了一篇范文《假如我变成一条毛毛虫》进行写作指导。
从而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可惜留下的是遗憾。
我想,只要多去专研业务,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在此,也真诚感谢各位领导,同仁的赐教。
教学反思篇三
为了上好《江南》这篇课文,我的教学设计前前后后大改了三次,
每一次改动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进步,下面我先就我三次改动来谈谈对这节课的设计及效果:
第一次:我自认为这首诗语言比较简单,孩子们学起来应该是轻而易举,于是,为了拓展阅读面,提高识字量,我设计了单元整体识字课型,让孩子们读课外美文,选自《主题阅读》的《荷叶雨》,并且认识里面的生字,从认生字中还要发现押韵的奥秘,当然拓展读还加入了师生对读的美读方式。
想法是美好的,结果在我们学校一年级八班试上了下,时间远远不够,孩子们的识字量也远远没我想像的大,好吧,把以文带文《荷叶雨》简单化,师带生读吧,其他全部省略!
第二次,导课稍微简单明了了,读文(范读、看图读、拍手唱着读、)识字、作诗,顺利上完了,可是大家听完以后,都一致认为好像少了什么,细细一想,对了,一节语文课主要有四方面的能力训练,那就是“听、说、读、写”,而我的课里就恰恰少了“写”这个环节的能力训练,好吧!我平时训练写字喜欢放在第二课时,光写字我就得花20多分钟,为了让这节课更加完美,我就加入写字环节吧,考虑到时间问题,我就加入一个字的写法训练。
第三次:这次我把这节课带到外校去上了,或许是换了别班的学生,许多习惯不熟悉,时间又远远不够了,居然超出了十分钟,可能是我的环节过度语有点天马行空,不受约束了,又因为知道时间不够,朗读教学指导就不敢细究了,导至这节课还是不成功,于是,决定把开课活跃气氛的对对子环节省去了。
上了这节课,我才发现课堂设计和我们的文章一样,不厌其改,
虽然每次上课、改课,费时费力费神,但我却很高兴,因为我觉得每次的改动就是对我语文业务能力的一种提高,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仁对我指导和帮助,我会继续努力,争取给孩子们呈现更精彩的课堂!
教学反思篇四
今天执教《爱之链》第一课时,因开学前的教材培训上已经整体感受了这一课的完整教学过程,当时的课上得很朴实、也很扎实。
所以课前我推翻了已有的预设,借鉴两位老师上课时的亮点重新设计。
课前我采用了冯丽老师第二课时的导课方法:出示“愛—爱”,让学生认一认、比一比,说说发现和感受。
一看到那个“心”字,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了:“爱是来自内心的。
”“有心才会去爱。
”“真爱一定要用心。
”……。
“是啊,爱是一个温馨的字眼,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在
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驱走寒冷的暖流,爱就是克服万难的力量。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爱之链》,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爱意。
”我借助教参中的语言顺势引出了课题,并用周小红老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爱之链》字面意思,在谈论中学生明白了“爱之链”就是用爱串起来的链子。
此时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初读课文:“今天的
读课文跟往常可不一样,你们要接受三个挑战:第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第二要理清这爱的链子都串起了哪些人的哪些爱的故事,也就是能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清楚;第三要接受老师的词语听写任务。
任务不轻啊,有信心吗?”或许是我的语言激起了学生“好斗”的本性,这次地读课文学生分外的认真。
瞧,他们不仅仅是读,还不时地拿起笔在画着什么,而且还腾出手来在桌上默写。
很快他们读完了,我再
次给了他们一分钟的时间记字形、默生词。
当我听写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信心百倍,当然结果更是喜人的,就连“潸然泪下”“餐馆”“颠簸”这些我非常担心会出错的词语他们都能顺利写出,准确率几乎都达到了80%以上。
要知道,这篇课文他们仅仅是初读,以往可是课文学完了依然还是错字连篇啊!
第二步,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我出示的这些词语,想想这些词语故事中的那些情节中出现的,该怎样理解。
这可难不到这些聪明的学生,因为要听写他们在读课文的空当儿已经去揣摩了我的心思,自然对这些词语也很是留心,清楚了出处、理解了词义、也揭示了主人公。
这一步也顺利成章的解决了,这可为概括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啊!
第三步,我让学生讲讲着爱之链上的故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最好能用上听写的词语。
这一次,他们没有再思考,我的话音刚落就已经有十来只手跃跃欲试了!第一个但起来的时陈泽昆,一张口就已经有部分学生感觉到他有复述课文之嫌了,开始坐不住了。
我示意同学们耐心的听下去。
这孩子还真是复述得相当不错,情节完整,主要的细节描写也没有放过。
可等他刚一说完,无数只手就起来了,不等我叫起来,有一个性急的孩子就说:“他那是复述课文呢,不叫概括。
”我笑着说:“没错,陈泽昆的记忆力真好,读过了一遍就能将课文内容条理清晰的复述出来,很难得,复述得很精彩。
那哪位同学能将这篇课文的内容精当的概括出来呢?”
这一节课,非常得轻松,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学习氛
围好极了!最为得益的应该是这种挑战的形式和老师的语言还有流畅的教学流程设计了。
最近我很欣慰,课堂上总能看到学生涨红的脸和高举的手,一反常态。
还记得课上对“理所当然”一词的处理。
听写时,我没有直接读出来,只是笑着说:“我是老师,就应该上好每一节课;你们是学生,就应该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
用一个词形容就叫----”“天经地义!”学生齐答。
在词语理解时薛娇瑞在解释这一词时说:“我有题不会做,问到滕妮,她很痛快就给我讲了,她认为这就是‘天经地义’的。
”“噢,你这样理解。
那课文中谁认为什么是‘天经地义’呢?”
我追问。
“乔依认为帮助别人是天经地义的。
”她说。
“那天经地义是
什么意思?谁知道?”我问。
“就是应该的。
”苏玲说。
“经:规范,原则;义:正理。
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
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
也指理所当然的事。
”龚锐站起来说,他是照着词典读的,语言
比我查到的这些还要晦涩,当时我只听见了最后一个词语“理所当然”。
“这是词典中的解释,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说。
“就是本来就应该这样的。
”“是合情合理的。
”“是理所当然的。
”“是合乎
情理的。
”……这节课虽没能按照我的教学预设将文本中的第一个故事“乔依帮老妇人修车”讲完,但我和学生们一样都有着和往常不一样的收获。
我想这节课她从课堂的实效性来说无疑是成功的,但愿这节课的教学能成为后面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的极好铺垫。
幼儿园教学活动反思篇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讲到: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
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
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本周的主题内容是《小问号》,由于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不是很丰富,因此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发动家长资源,我向家长介绍了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他们为孩子们买了各种书籍、磁带、vcd,内容有:谜语、脑筋急转弯、十万个为什么、蓝猫淘气三千问等,和孩子一起看或向孩子介绍各种知识,充实孩子的大脑。
每天回家我都要求幼儿重点了解2——3个小问题,能说题目,也知道答案,这样就具备了来当小问号的基本条件。
《纲要》中所说的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一个环境,也就是我们老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所以,我们在主题区域内收集了幼儿的各种问题,请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展示在区域内,并请幼儿来争当小问号,“鳄鱼为什么会流眼泪?”“蜈蚣有几条腿?”“谁肚子最大?”“什么房不能住?”五花八门的题目从孩子们的笔中画出,“我会的!”“我知道!”,每个孩子都表现得那么积极,小问号站在区域内是那么神气,孩子们在这个舞台里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让知识在上空飞扬,在心头回荡!让想说、敢说、喜欢说的种子在他们心间萌芽!
在幼儿学习活动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如:在开展“小问号”主题活动中,出现了“磁铁能吸住哪些物体?”“哪些物体能浮出睡眠等问题,这时我提供了各种操作材料,先让幼儿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互相操作、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并用记录的方式展示在调查区,在幼儿商量、讨论、交流
的同时,我适时地鼓励每个孩子都来说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和见解。
在此同时,又要引导幼儿学习倾听同伴的想法、分享别人的方法。
从而来更深入地了解他人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这样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让孩子觉得大家一起想出来的方法有可能是最好的。
孩子们通过合作进行学习,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了互助和竞赛。
活动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孩子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
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
所以,合作学习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激发每个人高度的求异思维。
这种合作的意识和品质对孩子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这次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更多是观察者,支持者。
由于具体的内容的选择是源于幼儿的兴趣,因而是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符合。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需要通过观察,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并通过适当的介入、引导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主题活动的效益。
家长及社区资源是极为重要的,家长的知识、信息的多元化成为幼儿,甚至是教师的最佳辅导老师。
社区资源的丰富性,也成为主题活动的深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但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获得最积极的配合与协助,幼儿园与家长,幼儿园与社区的沟通是非常关
键的。
在活动过程,我们并不强调幼儿对某些特定知识技能的习得,而是将知识与概念隐含于幼儿乐于参与的情境中,引导幼儿在情境中探索与实践,主动地习得知识和技能。
幼儿不仅在教师的组织下学习,而且也是在自己的兴趣下组织自己探索的学习。
对于集体中的每位幼儿在主题实施过程中,他们都是活动的主人,都是参与者、设计者、收益者。
通过实践,我们感到主题活动以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利于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更利于幼儿的参与与实践,大大提高了师幼互动的质量,让每位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篇六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
活动课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加深学生语言体验,提高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在语文课活动课的组织实施中,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习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动”是活动课最大的特点,应该将“动”贯穿于活动课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一、选好内容,使学生“可以动”
语文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它有自己设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须着眼于以获取直接经验。
即时信息为内容,以实践性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活动课比起学科课程有较好的灵活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很好
地体现“可动性”。
1 、实践性内容。
实践性是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性,它改变了学科教学中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动脑、动口、动手能实践活动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
一次语文活动课,我组织学生到市场调查采访,然后写一篇小通讯。
很多同学对市场的一些问题作了如实记述。
如“吃啥有啥”、“乱摆乱卖没人管”“菜价低菜农愁”等。
这次活动课,同学们表现活跃,不但学会了调查,练习了写作,还明白了“写作处处有材料,只要做个有心人”。
2 、需要性内容。
根据学生当前的需要或学生正关心的话题来选内容,可以激起学生的热情。
如六年级时,很多同学们都互写留言。
这时开展一个《赠你一言》活动课,让学生收集和撰写一些富有人生意义、积极向上的格言妙语。
结果,这节活动课学生肯定热情高涨,交流创作活跃,不但可赏析格言妙语的深刻含义、结构、修辞,还可以让学生受到激励和教育,提高了学生写留言的品位。
3 、竞争性内容。
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
”的确是这样的,在竞赛中,不喜欢的事情也喜欢,枯燥的事情也变得有趣。
二、放手指导,让学生“真正动”。
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动起来。
1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
开始时,教师可就活动的设计和内容征求同学的意见。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可将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搜集准备,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活动过程。
如《趣说歇后语》就可叫学生推荐一些趣题给老师。
一些活动内容熟悉以后,则放手让学生设计,教师主要是引导完善。
学生参与出题。
设计的活动,会“动”得特别投入。
笔者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了一节《诗情画意迎新年》的活动课,学生设计了“对春联”、“祝语设计赛”、“猜灯谜”、“成语表演”、“新年新打算”等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准备。
从活动内容搜集,学具教具制作,到活动场景的布置,均可让学生参与,教师主权是做好小主持的指导。
如在上《诗情画意迎新年》这节活动课节中,学生不但布置了一个喜气洋洋的教室,还自行准备了水果、糖、饼、卡片等奖品。
3 、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
活动课重在过程,只要学
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那么即使学生在活动的某项内容没有充分完成,这节课也是成功的。
如活动课《手抄报大赛》,开始
很多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将难以完成。
后来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版面,结果连最差的。
学生也能完成,一些手抄报的精美还令人赞叹不已。
当学生看到满教室展评的作品时,都深感自豪。
4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总结。
这能使学生在总结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先认识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由老师归纳升华。
如活动课《我能行》结束时,教师说:“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我想采访几
个同学。
”这就是引导学生以活动作总结的一种方式。
每次活动后,
若能引导学生以活动为题材写篇日记,能使学生的总结产生更大效益。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乐意动”。
一方面,要做好活动场地的布置,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活动开始和活动过程中可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其次,充分利用活动课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特点,带学生到社会、大自然的情境中,营造一个学生“乐意动”的氛围。
如在活动课《寻找春天的足迹》中,带学生到大自然中,那刚钻出来的小草,树枝上的嫩芽,星星点点的小花,湿润的泥土的微微的风,都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情不自禁融到活动中。
四、巧选形式,让学生“全体动”。
语文活动课一定要避免那种“尖子生表演”的场面。
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应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语文活动课的形式是多样的,如阅读欣赏、口才培训、表演品评、调查观察、语文技能赛等。
要从为学生提供人人都有“动”的机会的角度出发,巧选活动形式。
如,《课本剧
院表演赛》中,由于时间限制,决定了表演的只能是部分人。
怎样让其余同学做评委,对表演作出书面及口头评论及打分。
五、优化结构,让学生“全程动”。
为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处于“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以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活动程序,优化活动课课堂结构。
如在《我能行》这节活动课的程序设计中,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情境,继而“选评委”
抢答案掀起第一个小高潮。
在汇报“发现别人优点”时,由于每人都想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会磁石般地吸引学生。
“发现自己的长处”虽然要求较高,但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
紧接着安排了一个带有竞赛性却轻松愉快的“表演”,则缓和了紧张的气氛。
最后的“评选‘班之最’”,每一次宣读“我们班最……的……同学”都会引起热烈掌声,从而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这样的课堂结构,自始至终都让学生们处于活跃的“动”中,效果自然显著。